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八單元 19世紀中后期的近代中國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下圖是小明同學創作的歷史學習卡片,它反映的歷史事件發生在( ) A.南京 B.上海 C.廈門 D.虎門 2. 1840年,英國政府借口“保護通商”,發動侵華戰爭。憑借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大門,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面臨的主要任務是 ( ) A.抗擊外來侵略,保護傳統經濟 B.加強軍隊建設,實現富國強兵 C.捍衛民族獨立,發展近代文明 D.大力發展教育,維護傳統文化 3. 1854年,英國外交大臣致函英國公使說:“為了適應外商對農業產品已增加的需要……新的貿易市場尚待進行。”1856年,法國外長指示法國駐華代辦,強調“商業關系的推廣”。 以上材料表明,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目的是( ) A.謀求鴉片貿易合法化 B.進一步修改殖民條約 C.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D.割占更多的中國領土 4. “1842年,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開放廣州、廈門等五口為通商口岸;1858年,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1860年,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這段文字說明了( ) 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C.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5. 馬克思指出:“推動了大爆發(太平天國運動)的毫無疑問是英國的大炮。”這說明( ) A.英軍入侵直接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 B.英國軍隊協助清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C.太平天國運動受西方革命影響而爆發 D.鴉片戰爭激化了近代中國的社會矛盾 6. 一位親歷甲午中日戰爭的洋人海員說:“(北洋艦隊)如大樹然,蟲蛀入根,觀其外特一小孔耳,豈知腹已半腐。”這一材料可用來說明清朝( ) A.洋務運動的成就 B.洋務運動的弊端 C.甲午戰敗的原因 D.所造戰艦的渺小 7. 1895年,美國《紐約時報》評論說:“是日本人打開了世界的眼界,讓人們看到了大清帝國真正的無能……”這里所說的“無能”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 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帝國主義國家組成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 C.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刺激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 8. 鄧小平說:“中國是帶著首都被敵人攻占的恥辱進入到20世紀的。”這里的“敵人”指的是( ) A.英法聯軍 B.日俄聯軍 C.德意聯軍 D.八國聯軍 9. 在外國列強一次次的侵略下,清政府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不平等條約是( )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10. 19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當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成為世界歷史發展主流的時候,處于內外交困的清政府,僅僅從“器物”層面進行了一場“師夷長技”的“自強”運動。下列關于這一“自強”運動的表述錯誤的是( ) A.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B.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后期以“求富”為口號 C.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D.主觀目的是發展資本主義,是中國富強起來 11. .圖片材料體現了洋務派的作為主要涉及的領域是( ) ? ①政治?? ??②軍事??? ?③經濟?? ??④教育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 洋務派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 A.洋務運動未觸及封建制度 B.頑固派的阻撓 C.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 D.未真正引進西方先進技術 13. 北京承載著中國歷史的輝煌與屈辱。1895年居住在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 A.英法聯軍燒殺搶掠 B.康有為、梁啟超組織公車上書 C.慈禧太后倉皇出逃 D.火燒圓明園 14. 某班同學正在演出歷史劇《百日維新》,其中一個演員慷慨激昂地說:“各國變法,都是經過流血才成功的,中國還沒人流血,讓我來做第一個吧!”請問這個演員扮演的角色是誰( ) A.康有為 B.梁啟超 C.光緒帝 D.譚嗣同 15. 教育是一個國家能否在世界競爭中站穩腳跟的重要基石。中國在近代教育上的探索有( ) ①洋務運動時期,興辦福州船政學堂 ②戊戌變法期間,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 ③創辦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京師大學堂 ④清末廢除科舉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臣等將自夷船繳到煙土二萬余箱在粵銷毀, ……將煙土切碎拋入石池,泡以鹽鹵,爛以石灰,統俟戳化成渣,于退潮時送出大海。遠近民人觀看者,無不肅然懔畏。 ——摘自《林則徐選集》 材料二 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割A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1)依據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所反映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 (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條約中的地點A是哪里。概括與此條約有關的戰爭的主要影響。 (3)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其探究的主題。 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海軍是國家傾舉國之財力打造的高科技兵種,清國進口的外國戰艦在噸位上名列亞洲海軍第一。1887年,日本加速引進新銳戰艦,至戰爭開始,性能優異的戰艦噸位已經超越清國。 材料二 清國實行的兵役制是傭兵制度。官兵服役是為了獲得“軍餉”,軍人是窮人躲避饑餓的“職業”。軍中的中老年、壯年、青年人混雜,難以承擔相同的軍事任務。日本的兵役制度規定:日本男性公民不論貧富貴賤,都有為國服役的義務。 材料三 清國不重視情報收集,國家機構及軍事體系沒有專門的情報機構。國內長期存在大量日本間諜,廣泛搜集清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情報。戰前、戰中、戰后,日軍都能及時得到清國的軍事動向。 ——以上材料均摘自宗澤亞《清日戰爭》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的“清日戰爭”的結局。 (2)據材料一、二、三,概括影響這場戰爭結局的因素。 (3)上述材料和問題探究的主題是什么? 18.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自我標榜“自強新政”,他們徘徊在封建王國的藩籬中自認為有所新創而洋洋得意,在列強侵略勢力的進攻下,這些封建思想的衛道者們所舉行的“壯舉”迅速歸于失敗。閱讀下列材料,探究問題。 材料一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摘編自《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 材料二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國社會發生的洋務運動引進和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創辦和發展軍事工業、民用工業……洋務官僚們沒有意識到他們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卻不自覺地走向自己預期目的反面。 ——摘編自夏東元《洋務運動史》 材料三 “這場持續了約三十五年的運動,是一種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嘗試;它只采納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實用價值的東西,而另一些更為可取的東西……卻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1)材料一中李鴻章認為中國“獨火器萬不能及”,他得出這一觀點的主要史實依據是什么?為此洋務派進行了怎樣的實踐?(列舉兩個方面)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洋務運動創辦了哪些重要的民用工業(列舉兩例)?為什么說他們“走向自己預期目的反面”? (3)根據所學知識判斷,材料三所說這場運動從西方文明中采納的“具有直接實用價值的東西”指的是什么?“更為可取的東西”又是指什么? (4)洋務運動給近代化探索留下了怎樣的啟示?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DCCBD 6-10CDDDD 11-15CABDC 二、非選擇題 16.(1)鴉片泛濫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 (2)香港島。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鴉片戰爭。 17.(1)清朝失敗。 (2)武器裝備;兵役制度;軍事情報工作。 (3)甲午中日戰爭清朝失敗的原因。 18.(1)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均戰敗。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籌建了福建、廣東、南洋和北洋等海軍。 (2)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開平煤礦等。洋務運動的主觀目的是維護清朝封建統治,客觀上卻促使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3)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西方政治制度。 (4)學習先進文明不能停留在表面,應深入挖掘其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深層次的內容,改革必須要有政治和制度的有力保障才能成功,改革要順應歷史潮流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