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下冊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同步單元練習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5月21日開始,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和眾多網絡媒體共同發起了“崇尚英雄、精忠報國”的大型網絡活動,隨即全國中小學也開展了以此為主題的班會課。若讓你選擇一位戰斗英雄在班會課上作事跡介紹,你應該選( ) A.黃繼光 B.鄧稼先 C.王進喜 D.雷鋒 2.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這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第16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20世紀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為解決新解放區廣大農民的生計問題而采取的措施是( ) A.進行土地改革 B.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 C.進行三大改造 D.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 1953年,周恩來在談到大規模經濟建設問題時說:“所謂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進,不是搞重工業,其他問題都不搞了。”周恩來講話的主旨是( ) A.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 B.剖析社會主義改造的得失 C.強調國民經濟穩步協調發展 D.反思“大躍進”出現的問題 4.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共同綱領》為基礎,又是《共同綱領》的發展。這里的“發展”主要體現在( ) A.實行人民民主專政 B.明確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 C.規定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D.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5. 解讀圖表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出現下表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2年和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年份 個體 經濟 私營 經濟 公私合 營經濟 集體所有 制經濟 國營 經濟 1952 71.8% 6.9% 0.7% 1.5% 19.1% 1956 7% 0.1% 7.3% 53.4% 32.2%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行 C.蘇聯的經濟援助 D.《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 6. 不同時代的宣傳畫體現了不同的時代風貌。下面的兩幅圖出現在( ) A.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B.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C.“文化大革命”時期 D.“大躍進”時期 7. 《中國歷史上錯失的三次戰略禮遇期》一文中說:“在世界經濟蓬勃發展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卻把大量的精力浪費在內亂上,搞自我封閉。”這里的“內亂”是指( ) A.三大改造 B.“大躍進”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文化大革命” 8. 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的會議是( ) A.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 B.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 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D.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 9. 20世紀50年代晚期以后,中國農村長期保持以“生產隊”為單位的生產組織形式,到80年代初,以“家庭(戶)”為單位的生產組織形式在農村得到廣泛推行。這一生產組織形式的變遷反映了中國農村( ) A.土地所有權變化 B.經濟體制的變革 C.鄉鎮企業的出現 D.農民積極性提高 10. 深圳從邊陲小鎮變成具有創新活力的現代化城市,主要得益于國家制定的哪一項重大決策( ) A.建立了直轄市 B.實行“一國兩制” C.建立經濟特區 D.建立特別行政區 11.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下圖中________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 ) A.① B.② C.③ D.④ 12. 這是1982年9月鄧小平在北京接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時的一張照片(右圖)。請你選擇最恰當的語句為會談中的鄧小平配音( ) A.“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B.“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C.“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D.“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3. 如下表,這些措施( ) 時間 措 施 2008年 實行臺灣居民來往大陸(臺胞證)“一人一號,終身不變” 2013年 臺灣居民在20省份可申請補發、換發臺胞證 2015年 對臺胞來往大陸免予簽注 A.方便臺胞來往大陸 B.推動了臺灣經濟的發展 C.打擊臺獨分裂勢力 D.顯示了維護國家主權的決心 14. 看下表,分析造成下列所述情況的原因不包括( ) 1949—1954年與中國建交國家數據簡表 年份(年)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國家數(個) 8 9 1 0 0 3 A.朝鮮戰爭的沖擊 B.美國推行遏制政策 C.中國外交方針的限制 D.萬隆會議的召開 15. 1971年10月28日《人民日報》社論指出,美帝國主義企圖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宣告徹底破產,這是一切維護正義的國家的勝利,是全世界人民的勝利。該社論評述的是( ) A.“求同存異”方針 B.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0分,17題14分,18題16分,共40分) 1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前的中國,當時多達70%的中國農民沒有土地,國民黨卻漠視億萬農民的呼聲。新中國成立后,實行土地改革,消滅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使得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農民從經濟上翻了身,政治上擁護新生的人民政權,從而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材料二 在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中朝人民軍隊共殲滅敵人109萬余人,擊落擊傷敵機1.2萬多架,擊毀擊傷敵人坦克2 690多輛,擊毀擊傷敵人其他各種武器以及繳獲各種作戰物資無數。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保衛了我國的安全,鞏固了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威望,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 (1)據材料一,概括新中國成立前夕農民的現狀。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影響。 (3)根據上述材料及問題,概括出材料探究的主題。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的內部刊物《理論動態》第60期,刊登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5月11日,《光明日報》公開了這篇文章……到5月13日,全國多數省級黨報都轉載了此文……在全國引起強烈的反響,由此引發了一場大討論。 材料二 十一屆三中全會所作出的這些在領導工作中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使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從過去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束縛中解放出來……將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1)材料一中這篇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的發表及引發的這場大討論有什么積極作用? (2)材料二中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何時何地召開的?這次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誰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3)這次會議前后,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4)上述材料中的兩個事件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18. 2019年是祖國70華誕,回望過往的70年崢嶸歲月,祖國有過輝煌的成就,也有過探索的艱辛;有過大膽的嘗試,也有過蟄伏的低谷。當我們昂首闊步邁入新時代的同時,更應該以史為鏡,牢記使命,不忘初心。 材料一 1964年1月27日,中國《人民日報》和法國《世界報》同時在頭版刊登中法兩國建交消息,建交公報僅有兩句話,卻被媒體稱作“外交核爆炸”。其巨大的沖擊波直接沖擊到二戰后的國際關系體系和兩極格局。 材料二 法國總理富爾在《費加羅報》上公開吐露法國政府將承認中國后,美國副國務卿哈里曼表示了強烈的不滿,他強調:在美國看來,法國承認中國的決定損害了西方在整個世界特別是亞洲問題上的利益……這在眾人的眼中,法美關系受到嚴重損害并傷及美國的根本利益。相對來說,其他西方國家,對于中法建交的態度采取了溫和、中立的態度,表示了對法國政府采取此決策的理解,……還未與中國建交的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國,國內也出現了要求政府承認中國的呼聲。在社會主義陣營方面,各國對于中法建交基本持支持的態度。《人民日報》于2月2日刊登了一些友好國家對中法建交的反應,其中談到阿爾巴尼亞、朝鮮、越南等國官方媒體的評論,他們認為中法建交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勝利,體現了中國國際地位和威望的增加,打擊了美國孤立中國的政策。在第三世界國家中,中法建交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大多數國家都對中法建交表示支持和祝賀。西哈努克親王向中方表示祝賀:“這是中國的又一勝利。中法正式建交后,在大國中,和中國沒有外交關系的就只剩下美國了,美國更孤立了,在聯合國美國能使用的力量更小了,以后就可逐步解決臺灣問題。”阿拉伯國家、拉丁美洲及非洲的不少國家,都表示了積極的支持,普遍認為中法建交有利于世界和平。 (1)材料一認為哪一史實對二戰后的國際關系體系和兩極格局產生了沖擊波。 (2)據材料二,概括“沖擊波”的主要表現。 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后,美帝國主義極力阻撓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在外交上承認我國的合法地位,并在經濟上對我國實行封鎖禁運,隨后又公然擴大侵朝戰爭,威脅中國的領土與主權的安全。當時只有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向新中國伸出了友誼之手。在建國后的三四年中,我國同蘇聯、東歐各人民民主國家簽訂的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及其他各種專項協定和議定書等,共達110多種,而與其他國家訂立的各種協定,總共才二三十件。 1971年7月和10月,基辛格兩度秘密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周恩來協商,并負責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這為1972年尼克松“破冰之旅”的中美高峰會議鋪路,也為中美關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石,結束了中美兩國間23年的敵對與隔閡,從而完成了戰略性的外交政策轉變。今天,基辛格常被中國領導人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材料四 1982年9月24日上午9點,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訪的撒切爾夫人,會談原定時長為一個半小時,但實際上整整延長了50分鐘,足見雙方較量的激烈程度……下午,撒切爾夫人召開中外記者招待會。在向記者宣讀聲明時,她的聲音一時變得嘶啞,但她仍然堅持念完全文只有83字的聲明。 (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新中國成立后與70年代我國的外交成就分別是什么,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 (4)材料四中雙方會談促成了什么歷史事件?能夠取得這一成果的政策基礎是什么?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5AACBA 6-10DDDBC 11-15AAADD 二、非選擇題 16.(1)大部分農民沒有土地。(或農民迫切需要得到土地) (2)打擊了美國的侵略擴張政策,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威望;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和平的國際環境;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3)新中國政權的鞏固。 17.(1)它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2)1978年12月,北京;鄧小平。 (3)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4)材料一中這篇文章的發表及引發的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為材料二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18.(1)中法建交。 (2)中法建交使法美關系受損,傷及了美國的根本利益;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國出現了要求政府承認中國的呼聲;阿爾巴尼亞、朝鮮、越南等國認為中法建交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打擊了美國孤立中國的政策;西哈努克親王認為美國更加孤立,有利于中國逐步解決臺灣問題;阿拉伯國家、拉丁美洲及非洲不少國家認為中法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等等。(意思相近即可) (3)外交成就:同蘇聯、東歐各人民民主國家簽訂的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及其他各種專項協定和議定書等;尼克松訪華,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等。原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4)事件:香港回歸。基礎:“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