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物質運輸的途徑教學設計課題物質運輸的途徑日期節次1來源濟南版七年級下冊生物課型復習授課對象初二學生教師初二備課組單位目標確立依據學科核心素養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課標分析課標摘錄概述血液循環。概述血液循環是成果性目標,敘述方式是行為動詞(行為表現)+核心概念(關鍵詞),其中血液循環是概念性知識,包括血液循環的途徑,血液循環的意義,血壓和脈搏等內容;概述是行為動詞,是理解維度,指能夠在教師提供的血液循環圖上指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路線;能解釋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意義;能夠說出血壓和脈搏的定義并能解讀數值。課標分解學生學什么第一板塊通過閱讀血液循環圖,找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路線,然后根據血液的顏色判斷血液的成分,嘗試分析血液成分變化的原因,這部分是重點知識;第二板塊介紹了血壓和脈搏,其中血壓部分簡單介紹了血壓的測量和血壓的范圍。學生學到什么程度1.通過觀察血液循環圖,能在教師提供的血液循環圖上指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路線,并說出各循環流經的心臟及血管的名稱。2.通過觀看視頻和討論交流,解釋體循環和肺循環的意義。3.通過自主復習課本以及小組討論說出血壓和脈搏的含義、測量,認同體育鍛煉對身體的影響,樹立健康生活的觀點。學生怎么學血液循環的途徑是難點,雖然是復習課,也要通過讀圖或者視頻資料,更加形象地展示血液循環的途徑,然后給學生一個新的血液循環圖,讓學生用筆指出循環路線,同時說出相對應的心臟和血管名稱,檢測學生的記憶過程,而對于血液成分的變化,要結合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和氧氣進行講解。教材分析《物質運輸的途徑》是濟南版七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三節的內容,是在學習了物質運輸的載體(血液)和物質運輸的器官(心臟和血管)之后來學習的,前兩節的學習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本節課是前兩節課的延伸,也本章的重點。教材分為兩個板塊,第一板塊通過閱讀血液循環圖,找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路線,然后根據血液的顏色判斷血液的成分,嘗試分析血液成分變化的原因,這部分是重點知識;第二板塊介紹了血壓和脈搏,其中血壓部分簡單介紹了血壓的測量和血壓的范圍,沒有介紹高血壓的危害及預防,這部分最好讓學生收集相關資料,歸納高血壓的危害及預防措施,教材還通過探究實驗,探究了影響脈搏的因素。針對上述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可以看出,血液循環的途徑是難點,雖然是復習課,也要通過讀圖或者視頻資料,更加形象地展示血液循環的途徑,然后給學生一個新的血液循環圖,讓學生用筆指出循環路線,同時說出相對應的心臟和血管名稱,檢測學生的記憶過程,而對于血液成分的變化,要結合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和氧氣進行講解。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已學過這一部分,對于血液循環有簡單了解,但對于血液流動的路線是什么,在流動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都忘了,另外學生沒有接觸壓強的概念,對于血壓的定義也不清楚。在復習本節課前,我對學生進行訪談,根據訪談結果,探明的學情如下:(1)對血壓、高血壓和血液循環有大致了解,但說不清血液循環的途徑和成分的變化,難以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對血液成分變化的原因不理解。(2)感覺知識雜亂理不出頭緒,希望教師理出一個學習線索,幫助他們將知識有效地串聯起來,希望老師能找一個視頻幫助他們解讀抽象的血液循環的過程。(3)學生對血液循環比較感興趣,愿意通過與同學的合作學習共同解決學習困難,希望有更多的途徑深入理解血液循環的知識。學習目標1.通過觀察血液循環圖,能在教師提供的血液循環圖上指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路線,并說出各循環流經的心臟及血管的名稱。2.通過觀看視頻和討論交流,解釋體循環和肺循環的意義。3.通過自主復習課本以及小組討論說出血壓和脈搏的含義、測量,認同體育鍛煉對身體的影響,樹立健康生活的觀點。評估任務評價任務評價量規1.研讀課本54-55頁內容,在教師提供的血液循環圖上,用鉛筆指出肺循環和流經下肢的體循環的路線,包括起點和終點,同時說出相對應的心臟和血管名稱(針對目標1)。2.在教師提供的血液循環圖上,補充完整流經頭和上肢、小腸、腎臟、肝臟等器官的血液循環路線,并在圖上畫出(針對目標1)。①優秀:積極標出圖上的循環路線,繪制的圖全面,正確率高,且積極參與小組討論,能自己說出體循環、肺循環的路線。②良好:積極參與回答問題,積極繪制圖表,積極參與小組討論,但正確率一般。③合格:認真傾聽,但對于自己繪制圖表沒有把握。3.觀看課本循環圖,在教師提供的血液循環圖上,說說肺泡處毛細血管和全身各器官毛細血管血液成分的變化并解釋其原因,用紅筆代替動脈血,藍筆代替靜脈血,在血液循環圖上標出血液成分的變化(針對目標2)。①優秀:準確并積極說出體循環與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能解釋變化的原因,會在圖上用不同顏色標注動脈血和靜脈血。②良好:積極參與回答問題,但正確率一般。③合格:認真傾聽,自己大體知道體循環、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但不能明確說出原因。4.自主復習課本后小組討論,弄清楚血壓、脈搏的含義、測量值,以及高血壓、低血壓的范疇,在導學案上寫一寫,然后小組內訂正(針對目標3)。①優秀:準確并積極說出血壓、脈搏的定義、測量值以及高血壓、低血壓的范疇,能寫出來。②良好:積極參與回答問題,但正確率一般。③合格:認真傾聽,自己大體知道但不能表述出來。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學活動評估要點①導入:前面我們復習了血液循環的器官,知道了心臟、血管、血液等知識,那么血液是如何在心臟和血管組成的管道中流動的呢?這節課我們復習血液循環的途徑。一、讀圖:描畫血液循環路線1.研讀課本54-55頁內容,重點觀察課本血液循環途徑示意圖,根據圖示中的標注的箭頭找出血液循環的路線;2.在教師提供的血液循環圖上,用鉛筆描出肺循環和流經下肢的體循環的路線;3.補充完整流經頭和上肢、小腸、腎、肝臟等器官的血液循環路線,并在左圖上畫出要求:先獨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根據任務,一人用筆指出血液循環路線,同時說出流經的器官,另一人糾正,然后互換。二、交流反饋:1.流經下肢的體循環路線包括:左心室主動脈下肢動脈下肢毛細血管網下肢靜脈下腔靜脈右心房。2.肺循環路線包括: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3.血液流經頭部的血液循環路線:左心室主動脈頭部動脈頭部毛細血管網頭部靜脈上腔靜脈右心房。血液循環的意義:一、觀看課本循環圖,在教師提供的血液循環圖上,說出肺泡處毛細血管和全身各器官毛細血管血液成分的變化并解釋其原因。用紅筆代替動脈血,藍筆代替靜脈血,在血液循環圖上標出血液成分的變化。先獨立完成,然后給同桌講解在肺部和全身各器官毛細血管處血液成分各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這樣變化的結果是什么。二、交流反饋:1.血液流經肺部毛細血管時,由于肺泡內氧氣濃度高于血液中氧氣濃度,肺泡中氧氣擴散到毛細血管中,因此血液中氧氣濃度升高,同樣,二氧化碳的濃度會降低,這時,血液會由含氧濃度低的靜脈血變成含氧濃度高的動脈血。2.當血液流經全身各器官處的毛細血管時,由于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不斷進行氧化分解有機物,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因此血液中的氧氣會擴散到組織細胞,二氧化碳擴散到血液,這樣血液會由含氧多的動脈血變成含氧少的靜脈血。3.血液循環的意義在于不斷為組織細胞帶去有機物和氧氣,同時把二氧化碳等廢物排出去。血壓、脈搏:1.復習課本55-56頁復習任務:什么是血壓?其測量部位在何處?什么是收縮壓?什么是舒張壓?正常人的血壓值是多少?血壓如何表示?單位又是什么?什么是高血壓?什么是低血壓?2.教師使用血壓計示范、講解3.結對互說4.復習:什么是脈搏?怎么測量脈搏5.展示不同運動狀態下測得的脈搏,學生總結運動與脈搏的關系6.要保持健康的體魄應該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題型建模周六,小明同學回家海吃海喝,結果鬧肚子,出現上吐下瀉的癥狀,到醫院去看醫生,醫生經過檢查后,初步判定為腸胃炎,還給小明進行了靜脈注射,很快癥狀得到緩解。思考回答:1.如果你是醫生,你判定小明是腸胃炎的依據是什么?還需進行怎樣的檢查才能確診?2.假如醫生在小明手的背部進行靜脈注射,請問藥物到達胃部的途徑是怎樣的?題組設計1.醫生通過詢問和診斷判定的,因為小明回家吃的太多,表現出上吐下瀉的癥狀,要確診最好化驗糞便和血液。2.藥物流經的途徑包括:手背部靜脈-上肢靜脈-上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胃腸動脈-胃腸毛細血管。知識體系一:心臟的結構二:體循環路線:肺循環路線:三:血壓:脈搏:感悟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