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 生物學是探索生命的科學 【教學目標】 1、知識: ⑴ 能列舉生物學研究的對象和研究意義。 ⑵ 簡述生物科學發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 ⑶ 總結出生物科學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 2、能力: ⑴ 能比較觀察出科學家們在研究方法中的不同點。 ⑵ 能清晰表達自己所具有的生命科學史知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 能認同生命科學是不斷發展的,而且科學的發展要受到社會生產力的限制,自然學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 ⑵ 能夠客觀地評價科學家的工作,成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精神。 【教學策略】 1、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實質是回答“什么是生物學問題”,教科書開始沒有直接概括,而是從“學生心目中的生物學家”談起,意在暗示學習生物需以學生已有的經驗談起。教科書接著將漫長的生物學史進行濃縮,從科學研究方法角度精選一些科學家及其成果,期待學生經過閱讀體驗,感悟生命科學是不斷發展的,而且科學的發展要受到社會生產力的限制,自然學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并認識生物學研究方法從觀察描述為主向精確的實驗研究方法發展,最終讓學生獲得“什么是生物學”的整體認識。 課堂教學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⑴ 由于學生知識積累與生活閱歷千差萬別,“學生心目中的生物學家”部分教學,要根據學生情況,“如班級學生課外讀物閱讀有限,甚至沒有幾個學生了解生物學家,“家”帶“生物”幾乎沒有幾個學生能說出的”,此部分課堂教學內容,可以在本節教學后,安排學生查找資料。 ⑵ 本節教學意在通過討論、閱讀或講解科學史讓學生對“生命科學研究方法的演變過程有所認識”,讓學生觀點有所影響,也就是說給學生介紹生物學史目的是讓學生逐步樹立“生物學是不斷發展的”、“人類的不斷推動生物學發展”、“生物學發展離不開技術革命”、“生物學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等觀點。千萬注意本節教學不是讓學生簡單記憶一些科學事實。 ⑴ 知識結構 ⑵ 教學重點 能列舉生物學研究的對象和研究意義,了解生物學研究方法。 ⑶ 教學難點 通過討論,明白生命科學是在不斷發展的。 2、課時安排 本節教學內容安排1課時 3、教學方法 “情景體驗—有效教授—動手做”三步循環教學模式。即把“學科知識”以“情境體驗”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再通過教師“有效講授”和學生“動手做”來建構有效的生物課堂教學。 【教學過程】 【教學導入】 生物學的形成和發展與科學家的行動是分不開的,你知道生物學家是怎樣工作的,請同學談談你心目中的生物學家。 【活動體驗】 一、活動——談談你心目中的生物學家 【有效講授】 (教師總結學生的討論,導入教材下一部分教學) 二、生物學及其發展歷程 【有效講授】 1、生物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科學 說其古老是因為: 遠古時代的先民獲取食物——采集植物和漁獵動物,已涉及有關生物的有關形態、生理、分布等生物學知識。 說其年輕是因為: 19世紀初,法國學者拉馬克認為動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體,首次提出“生物學”這個科學名詞,從拉馬克開始,人們才將植物學和動物學統稱為“生物學”。 20世紀50年代到后期,DNA分子結構和功能揭示、哺乳動物體細胞克隆的成功、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等,標志著21世紀人類進入生物科學的時代。 2、生物學發展歷程 【閱讀體驗】 【體驗感悟】 【有效講授】 三、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生命現象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科學,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分類、生理、遺傳和變異、進化、生態的科學。 生物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一切生物學知識都來源于對大自然的觀察與實驗。 生物學在科學家的不斷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不斷發展。 【動手做】 收集我國有關生物科學家資料,了解他們的貢獻,體會他們研究精神。 【板書設計】 第1節 生物學是探索生命的科學 一、活動——談談你心目中的生物學家 二、生物學及其發展歷程 1、生物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科學 2、生物學發展歷程 Ⅰ、林奈與生物分類 Ⅱ、達爾文與生物進化論 Ⅲ、哈維與血液循環的發現 Ⅳ、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與人類基因組計劃 三、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生命現象 課后反思與評價 反 思 項 目 具 體 內 容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思路與意圖 精彩回眸 教學過程的最精彩片段 病歷記載 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科學錦囊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原因分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