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0-2021學年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課件(共56張PPT含視頻2個)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0-2021學年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課件(共56張PPT含視頻2個)

資源簡介

(共56張PPT)
第八單元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發生了新變化 
1.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美蘇之間發生冷戰,形成兩極格局;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不復存在。
2.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并通過建立福利國家等形式,縮小貧富差距,維持社會穩定。
3.20世紀40年代起,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紛紛獲得獨立并不斷發展壯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十八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課標:通過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二戰中的美蘇攜手相助,共同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他們以為戰爭結束了,然而美國駐蘇聯參贊卻說:“戰爭才剛剛開始”
為什么說戰爭才剛剛開始?即將到來的是怎樣一場“戰爭”?
概念解釋
冷戰: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統治集團使用的術語。是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包括除有限戰爭和全面戰爭以外的所有行動。
“冷戰”的手段還包括:挑起事端進行顛覆活動;以“經援”、“軍援”為誘餌,拉攏“朋友”,擴大勢力范圍;擴大軍事同盟;在外國建立軍事基地,派軍隊控制戰略要地;以經濟封鎖、制裁等手段,破壞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以文化入侵,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
國際格局:指的是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在國際關系中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主要行為體,如國家或國家集團,所形成的一種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相對穩定的結構狀態和局面。
——徐藍《20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一種宏觀論述》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冷戰的形成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材料:1945年6月,蘇聯向土耳其提出極為無理的要求:要土耳其……同意蘇聯在黑海海峽擁有基地……。
材料:如果土耳其(海峽)落入蘇聯之手,那將是自由世界的末日。
—美國國會
根據圖片及材料,分析為什么美國國會下如此的結論?
蘇聯黑海艦隊




原因:如果蘇聯控制黑海海峽,蘇聯海軍可以進入地中海,控制出海要沖,包抄西方,在地緣戰略方面西方將陷入極為不利的境地。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材料一:戰時,要保持團結并不太難,因為有一個打敗共同敵人的共同目標,這一點誰都清楚。艱難的工作在戰后,那時,各種不同的利害關系往往會使同盟國分裂。
—斯大林(1945年雅爾塔)
法西斯的消亡導致戰時同盟合作的基礎瓦解,使得美蘇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
——沈志華《冷戰五書》
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丘吉爾
二戰后美蘇失去戰時同盟的基礎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材料二:
共產主義已經“成為世界上一切邪惡的根源。全世界應該采取美國制度
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會有的。誰占領了地盤,誰就能把他的那套社會制度推行到那個地方去。
社會制度
意識形態
國際關系領域流傳著19世紀英國首相巴麥尊的一句話:“在國際關系中,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根因:國家利益沖突和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方面根本對立。
材料三: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吾國因擁有道義、政治、經濟及軍事各方面之力量,顧自然負有領導國際社會之責任,且隨之亦有領導國際社會之機會。
—羅斯福1944年
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急劇膨脹,在全球進行擴張,把蘇聯看做其最大障礙。
波蘭問題對于俄國人不僅僅是個榮譽問題,而且是個安全問題……波蘭問題對蘇維埃國家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斯大林1945年
蘇聯努力擴大自己在東歐的影響。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材料四:美國在經濟上因戰爭而大發其財,它的黃金儲備幾乎占世界的2/3,生產的各種產品占世界總量的1/3;軍事上,武裝部隊高達1200萬人,國防預算達到800億美元,在海外56個國家駐軍并建立了484個軍事基地,在
戰后初期壟斷了核武器;政治上,美國已把整個西歐至于控制
之下,影響力空前強大。
蘇聯在經濟上已經實現工業化,在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方面擁有強大實力;軍事上,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軍隊數量達1140萬,在1949年打破美國核壟斷;政治上,扶植許多東歐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政治影響空前提高
美蘇成為勢均力敵的兩個超級大國;西歐普遍衰落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材料五:凱南的“長電報”和諾維科夫的“長報告”
隨著二戰后美蘇矛盾的不斷激化,雙方的態度也逐漸強硬,都把對方視為敵人。1946年2月22日,美國駐蘇聯大使館代辦喬治·凱南向華盛頓發回一封8000字“長電報”,提出了美國要依靠實力抵制蘇聯的擴張,同時又不會引起美蘇之間全面軍事沖突的主張。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
同年9月27日,蘇聯駐美國大使尼拉·諾維科夫向莫斯科發回“戰后美國對外政策的長篇報告”,斷定美國戰后對外政策的特征是謀求世界霸權,將蘇聯視為其通往世界霸權的主要障礙,并正在把蘇聯作為戰爭的對象而準備未來的戰爭。由此可見,二戰結束僅僅一年,美蘇雙方的對外政策都從大國合作轉向了對抗。
美蘇雙方的對外政策都從合作轉向了對抗,態度逐漸強硬。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材料六:丘吉爾宣稱"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蘇聯對"鐵幕"以東的中歐、東歐國家進行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對蘇聯的擴張,不能采取"綏靖政策"。美國正高踞于世界權力的頂峰,應擔負起未來的責任。主張英、美結成同盟,英語民族聯合起來,制止蘇聯的"侵略"。
丘吉爾先生現在是站在戰爭挑撥者的立場上,而且他并不是孤獨的,他不僅在英國有朋友,而且在美國也有朋友。丘吉爾先生的方針是進行戰爭的方針,即號召同蘇聯開戰。
——斯大林就丘吉爾演說答記者問
丘吉爾的鐵幕演說,對冷戰的爆發推波助瀾。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1.冷戰形成的原因
(1)雅爾塔體系奠定了兩極格局的框架;
(2)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雙方戰時同盟的基礎消失;
(3)美蘇雙方國家戰略沖突加劇:美國全球擴張戰略和蘇
聯保障國家安全戰略之間發生激烈碰撞。(根本原因)
(4)雙方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根本對立
(5)鐵幕演說對“冷戰”的興起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6)二戰后,美國成為頭號資義強國,蘇聯成為唯一與美
國的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日本與西歐的衰落)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2.冷戰的形成表現及兩極格局的形成
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
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
政治
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冷戰”的開始.
1947年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經濟
1947年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扶持和控制西歐
1949年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
軍事
1949年成立“北約”,這是美國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重要行動
1955年成立“華約”,對抗“北約”,標志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地緣
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
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2.冷戰的形成表現及兩極格局的形成
(1)鐵幕演說
1946年1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應邀訪美。3月5日,他發表了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說。在演說中公開攻擊蘇聯"擴張",宣稱"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蘇聯對"鐵幕"以東的中歐、
東歐國家進行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對蘇聯的擴張,不能采取"綏靖政策"。美國正高踞于世界權力的頂峰,應擔負起未來的責任。主張英、美結成同盟,英語民族聯合起來,制止蘇聯的"侵略"。
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旨在遏制蘇聯,對抗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拉開了冷戰的序幕。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2.冷戰的形成表現及兩極格局的形成
(2)杜魯門主義(政治領域)
我們愿意幫助各自由國家的人民維持他們的自由體制和國家完整,抵制謀求把極權主義政權強權強加于他們的侵略活動……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會危及我們自己國家的加于他們的侵略活動……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會危及我們自己國家的利益……
——杜魯門1947年3月在國會的講話
不論在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威脅了和平,都與美國安全有關。意在抵制蘇聯與社會主義
杜魯門主義既是美國對蘇冷戰開始的標志,也是美國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的宣言書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2.冷戰的形成表現及兩極格局的形成
(2)馬歇爾計劃(經濟領域)
二戰后西歐經濟面臨崩潰,經濟危機激化了社會矛盾。英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國工人運動此起彼伏。這種狀況使美國政府意識到,“共產主義是在貧困和不滿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長的”,為了“遏制”蘇聯全球擴張主義,防止西歐
“變質”,無論如何也要穩定歐洲、復興歐洲。于是美國政府出臺了援助西歐的計劃。從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個國家接受美國130多億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贈予,10%是貸款。因此丘吉爾把“馬歇爾計劃”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
目的:復興歐洲經濟,控制西歐,遏制蘇聯,稱霸世界
知識拓展:馬歇爾計劃與杜魯門主義的聯系、區別和實質
聯系:杜魯門主義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它標志著美國對外政策已由局部擴張轉向全球擴張。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延續和擴大,是更隱蔽的杜魯門主義,兩者相互聯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區別:杜魯門主義表現為公開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蘇,而馬歇爾計劃則采用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定資本主義制度,控制歐洲,聯合西歐各國共同反共反蘇。
實質: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力量,穩定資本主義統治秩序,確立和鞏固美國的霸權地位,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在經濟上的表現。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2.冷戰的形成表現及兩極格局的形成
(3)建立北約(軍事領域)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簡稱北約,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資本主義陣營在軍事上實現戰略同盟的標志,是馬歇爾計劃的發展,是美國得以控制英國和法國為首的歐盟的防務體系,是美國世界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志。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2.冷戰的形成表現及兩極格局的形成




政治上: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中央情報局
在美蘇冷戰全面開始的形勢下,1947年在波蘭成立了歐洲九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以加強各國共產黨之間的情報交流和協同動作。除了東歐各國黨外,法共和意共也參加了情報局。情報局實際上是聯共(布)控制、干預兄弟黨的國際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產國際的恢復。
經濟上:經濟互助委員會
軍事上:北約的成立嚴重威脅了蘇聯及東歐國家的安全。1955年5月,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等8國在華沙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通稱《華沙條約》,成立了華沙組織,總部設于莫斯科。
古巴導彈危機
美蘇爭鋒的熱點表現
杜魯門主義
馬歇爾計劃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華沙條約組織
經濟互助委員會
朝鮮分裂
朝鮮戰爭
越南戰爭
德國分裂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國際關系總體形勢:全面冷戰、局部熱戰,冷熱交織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3.兩極格局之美蘇爭霸的概況
50中—60初
蘇聯
美國
領導人
赫魯曉夫
肯尼迪
態勢
緩和緊張并存、緊張為主,優勢在美
原因
緩和原因:蘇聯提出與美國“平起平坐”實現“美蘇合作”
緊張原因: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不同,兩極格局形成,冷戰對抗
優勢在美:美國此時的經濟穩步發展,綜合國力遠遠超過蘇聯。
緩和事件
1955年簽訂《對奧和約》;1955年與聯邦德國建交;
1959年赫魯曉夫訪美
對抗事件
1961年柏林墻修筑;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第一階段:以緊張為主,美攻蘇守
知識擴展:德國分裂
1949.5.23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首都設在波恩。
1949.10.7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
德國在戰后分裂成定局,歐洲出現兩個德國并存局面。
對德國及其柏林的分區占領
知識擴展:第二次柏林危機
1961年柏林墻修筑
第二次柏林危機。1961年8月,民主德國人大量涌入西柏林,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間修筑柏林墻。西方對此提出抗議,美國表示要不惜動用武力保衛西柏林。美蘇雙方出動坦克部隊在柏林墻兩邊對峙,接著兩國競相恢復核試驗,持續三年之久的第二次柏林危機達到高潮。后因利益未受影響,西方默認了柏林墻(于1989年11月10日拆除)。直到1961年十月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二大宣布取消締結對德和約的期限,美蘇緊張對峙的局面才得以緩和,第二次柏林危機結束
蘇聯從本土發射能夠打到美國的導彈只有不超過十枚,而美國可以打到蘇聯的超過100枚。蘇聯以“保衛古巴”為名,從1962年7月開始,把導彈秘密運進古巴,以加強對美國的威懾力量1962年10月,美國的U-2高空偵察機,發現蘇聯在古巴部署了進攻性的導彈和運載核武器的伊爾-28重型轟炸機基地。肯尼迪政府隨即做出強烈反應,美國全球的軍隊立即進入緊急狀態。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的帷幕拉開了。蘇聯同意撤走導彈,美國停止海上軍事封鎖,“導彈危機”宣告結束。
知識擴展:古巴導彈危機
知識擴展:美蘇爭霸與中國關系
美國態度:扶蔣反共到孤立中國,進入對抗狀態。
原因:推行全球霸權政策,兩大陣營對峙,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
蘇聯態度:友好的同盟關系到中蘇關系惡化
友好原因: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一致。
惡化原因:蘇聯推行霸權,企圖控制中國。
被謊言遮蓋的歷史: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事件真相
1958年1月,蘇聯的第一艘核動力潛艇試航成功。外出潛艇與基地的通訊和聯絡問題便提上了議事日程。毛澤東贊成在中國南方修建長波電臺,因為隨著中國潛艇部隊的建立,中國也有這方面的需求。只是他提出,修建長波電臺飛費用全部由中國承擔,所有權屬于中國,蘇聯可以使用。赫魯曉夫一再表示,蘇聯可以提供貸款。毛澤東寧愿不搞長波電臺,也不愿意蘇聯插手。赫魯曉夫才意識到,“長波電臺”和“共同艦隊”的建議“觸及了這個曾長時期受到外國征服者統治的國家的敏感問題”,“觸及了中國的主權”。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3.兩極格局之美蘇爭霸的概況
60中—70末
蘇聯
美國
領導人
勃列日涅夫
尼克松
態勢
蘇攻美守
原因
美守原因:布雷頓森林體系逐步瓦解,美元地位動搖;經濟滯脹狀態;陷入侵越戰爭的泥潭;西歐日本的崛起;
蘇攻原因:勃改革重點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
緩和事件
尼克松調整政策,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收縮:調整與日、西歐的伙伴關系;結束越南戰爭;中美關系正常化
對抗事件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直接威脅海灣地區和印度洋地區;
在歐洲依然保持與美的對峙。
第二階段:蘇攻美守
知識擴展:阿富汗戰爭
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后,蘇聯即支持激進的政黨如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加緊使阿富汗在經濟上依賴蘇聯,反對同中國有密切關系的巴基斯坦。歷屆阿富汗政府雖然都曾試圖改革,但均由此而告終。當卡爾邁勒推行俄國化的企圖遭到武裝反對時,他要求并接受蘇聯援助,對反對派進行鎮壓,導致阿富汗戰爭的爆發。
蘇軍入侵阿富汗,還遭到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強烈譴責,要求蘇軍撤出阿富汗,實現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蘇軍的入侵,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蘇軍進入后,阿富汗遭到了極大破壞,大約100萬人死于戰火,60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原因:阿富汗位于中亞地區,東靠近中國新疆西藏地區,西可以挾制伊朗,而往北就是中亞的五個斯坦,當時還是蘇聯領土,而往南就是印度巴基斯坦。這樣的位置,對于控制整個中亞西亞南亞,都有相當重要的價值。這是蘇聯操縱阿富汗政局的原因,也是1979年入侵的原因。
知識擴展:美蘇爭霸與中國關系
美國:
態度:中美關系緩和、建交;
原因:美處于守勢;中國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提高。
蘇聯:
態度:嚴重惡化(甚至發生武裝沖突)
原因:勃執政期間軍事力量強大,奉行積極擴張政策。
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這標志著自新中國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絕的局面終于打破。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抓住機遇,促成中美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從而結束了長達30年之久的不正常狀態。?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3.兩極格局之美蘇爭霸的概況
80年代
蘇聯
美國
領導人
戈爾巴喬夫
里根
態勢
美攻蘇守:80年代是美蘇關系從激烈抗爭走向迅速緩解的大變動時期。這十年是蘇聯走下坡路、乃至進入困難的谷底,美國從守勢中轉為逼蘇在各領域中讓步
原因
美攻原因:80年代經濟復蘇;里根政府的強硬態度。
蘇守原因:蘇經濟困難,社會矛盾激化;侵略阿富汗,負擔沉重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凸顯
緩和事件
尼克松調整政策,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收縮:調整與日、西歐的伙伴關系;結束越南戰爭;中美關系正常化
對抗事件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直接威脅海灣地區和印度洋地區;
在歐洲依然保持與美的對峙。
知識擴展:星球大戰計劃
星球大戰計劃,亦稱星球大戰,是美國在1980年代研議的一個反彈道導彈軍事戰略計劃,該計劃源自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在冷戰后期(1983年3月23日)的一次著名演說。“星球大戰計劃”的出臺背景是在冷戰后期,由于蘇聯擁有比美國更強大的核攻擊力量和導彈破防能力,美國害怕“核平衡”的形勢被打破,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導彈系統,來保證其戰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懾能力,維持其核優勢。同時,美國也是想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通過太空武器競爭,把蘇聯的經濟拖垮。
知識擴展:美蘇爭霸與中國關系
美國
態度:時好時壞
原因:一是蘇聯霸權地位動搖,美國加強其霸權地位,二是中國實力不斷增強;
蘇聯
態度:改善與中關系
原因:蘇聯實行全面收縮政策
1989年5月15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戈爾巴喬夫到達北京。蘇聯總統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和夫人一行正式訪問中國。這是自1959年以來,兩國經歷了30年的長期隔閡后,蘇聯最高級領導人對中國進行的首次訪問。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蘇聯解體
4.兩極格局瓦解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4.兩極格局瓦解
標志: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標志著冷戰兩極格局結束
東歐劇變:指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是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制度最終演變為西方歐美資本主義制度的劇烈動蕩。最先在波蘭出現,后來擴展到東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前華沙條約組織國家。
1989年10月,匈牙利布達佩斯出現民眾示威游行,原有社會制度發生變動。
1989年波蘭團結工會在大選中獲勝,標志著波蘭政治經濟體制的劇變。
1989年12月,羅馬尼亞發生政變。領導人齊奧塞斯庫被槍決,政權更迭。
東歐劇變
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
“天鵝絨革命”,政權發生變更。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4.兩極格局瓦解
蘇聯解體的原因:
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斯大林模式)
直接:戈爾巴喬夫改革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
外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策略.
1991年8月19日,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宣布蘇聯進入緊急狀態。
1991年8月21日,戈爾巴喬夫控制局勢,但24日宣布辭去蘇共總書記。
1991年12月21日,11個共和國領導人發表《阿拉木圖宣言》,宣布蘇聯不復存在。
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拒絕執行亞納耶夫的命令,號召舉行政治罷工。
蘇聯解體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5.兩極格局特點
兩極格局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集團之外;
陣線分明:美蘇對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
主導力量: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
斗爭方式:“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
體現矛盾:體現著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其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6.兩極格局影響
消極:
1.美蘇“冷戰”關系壓倒了其他國際關系,造成西歐依靠美國,東歐依賴蘇聯的局面,世界被分裂為兩部分。
2.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全面對抗,進行軍備競賽,使世界處于毀滅性的核戰爭的威脅之下
3.美蘇兩國為爭奪勢力范圍和世界霸權,肆意踐踏國際法,干涉別國內政,甚至不惜大舉用兵,嚴重破壞了世界和平。
積極:
1.兩大集團勢均力敵,彼此不敢輕易動武,使得近半個世紀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
2.客觀上也促進了科技的發展。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
7.啟示
避免擴大國家利益與安全威脅;不能只考慮自身國家利益;不能把國家利益擴大化避免互相猜疑;加強交流與溝通;摒棄霸權主義思想;摒棄零和博弈思維;在求同存異、互利共贏基礎上展開合作。
二、多級力量的發展
有學者指出∶“二戰后以美蘇為兩極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續,代表著戰后力量均勢的出現和保持。在這種力量均勢被打破之前,兩極格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它又因國際力量對比的不斷變化而受到撼動,并且已受到逐步壯大起來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戰。”
日本:
80年代第二經濟大國
追求成為政治大國
西歐:
走向聯合,成立“歐共體”
聯系逐漸緊密深入
中國:
取得“兩彈一星”等成就
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中美關系正常化
改革開放
第三世界:
從萬隆會議到不結盟運動
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
蘇聯
美國
資本主義陣營逐漸分化
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
有力地沖擊了兩極格局
二、多級力量的發展
(一)走向聯合的歐洲
1.聯合原因:歐洲聯合思想由來已久;戰后,歐洲各國實力削弱,國際地位下降,需要重振歐洲;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法德和解;應對美、蘇的威脅.
2.聯合過程:
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
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
1958年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1967年歐洲共同體;
1993年歐洲聯盟·····
1967年,歐共體成立
二、多級力量的發展
(一)走向聯合的歐洲
3.美歐(西歐)關系的發展演變
戰后初期,美在歐洲采取冷戰政策,推行馬歇爾計劃,經濟援助西歐,并得以控制西歐。
從50年代初起,隨著西歐經濟的發展,美同西歐國家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日趨激烈。
隨著歐共體、歐盟的建立,歐洲開始奉行相對獨立的政策,在國際上積極擺脫美的控制,成為多極化趨勢下的重要力量。
二、多級力量的發展
(二)日本的崛起
60年代末,日本已是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1987年,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1.9萬美元,超過美國,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國家之首。
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示意圖
1950——197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年均增長率統計圖
二、多級力量的發展
(二)日本的崛起
1.崛起原因:把發展經濟作為立國方針,制定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加強國家指導;發展教育事業,培養人才;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加快產業的更新換代;美國的扶植;戰后日本一系列民主改革;經濟非軍事化.
1983年,中曾根康弘首相在向家鄉選民發表演說時宣稱,他執政的目標是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強日本的發言權,增加日本不僅作為經濟大國的份量,而且是作為政治大國的份量。明確提出要從“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
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表現:
①要求與西方大國平起平坐,擴大在國際社會的發言權;
②要求在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③要求成為新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二、多級力量的發展
(二)日本的崛起
二、多級力量的發展
(三)中國的振興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
尼克松訪華
二、多級力量的發展
(四)第三世界的興起
二、多級力量的發展
(四)第三世界的興起
 ①奉行以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為基礎的獨立的外交政策;
 ②支持民族獨立運動;③不參加大國軍事同盟;
④不與大國締結雙邊軍事協定;⑤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
正式形成:1961年9月,貝爾格萊德召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
和政府首腦會議。
序幕: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不結盟的“一些原則來自萬隆會議”。
倡議發起:1961年6月,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亞、阿富汗5國在開羅召開不結盟運動籌備會議,規定“不結盟國家”的5項標準。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兩極格局的瓦解
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
冷戰與兩極格局
概念
背景
美蘇冷戰的進程:政治、經濟、地緣政治、軍事
兩極格局正式形成:“北約”與“華約”
冷戰的發展
多極力量的成長
特征
表現
緩和:美蘇開展對話
對抗:第二次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
西歐和日本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
東歐反蘇、中蘇關系破裂
中國崛起
第三世界的興起
美蘇關系的演變:緊張與緩和
蘇聯與中國的關系也實現了正常化
標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影響
知識拓展:當前世界政治格局與多極化趨勢
1.對多極化趨勢的理解:(1)多極化是指一種趨勢,一個動態發展過程;(2)多極化可以主要從經濟上實力的增強和政治上國際影響力的提高兩方面去理解;(3)多極化趨勢出現主要包括美、蘇實力的相對衰落趨勢,歐洲、日本、中國、第三世界國家的上升趨勢;
2.多極化趨勢對世界歷史的影響如何?
(1)有利于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和發揮聯合國的作用;(2)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4)有利于大國關系緩和,制約和削弱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5)有利于促進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平衡發展;(6)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是機遇又是挑戰.
知識擴展:影響世界格局變化的因素
①國際政治格局演變和中心舞臺轉移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發展的變化。
②世界格局變化的主要原因: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長以及力量對比的變化。
③世界格局變化的直接動因:主角對自己國家利益的考慮以及對外政策的調整。
④世界格局變化都和主要國家社會制度之間的斗爭和改變相聯系。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美蘇冷戰兩極對峙中,國際關系可謂跌宕起伏,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那么,我們能從這段歷史中獲得哪些啟示?
1、要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社會發展具有多樣性,我們應尊重各國人民根據國情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
2、綜合國力的強弱取決于經濟發展的好壞,我們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3、冷戰思維不利于社會主義獲得良好的國際環境,大國的強權政治依然成為和平的潛在威脅。
4.我們應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我們能從這段歷史中獲得哪些啟示?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美蘇冷戰兩極對峙中,國際關系可謂跌宕起伏,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那么,我們能從這段歷史中獲得哪些啟示?
1、要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社會發展具有多樣性,我們應尊重各國人民根據國情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
2、綜合國力的強弱取決于經濟發展的好壞,我們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3、冷戰思維不利于社會主義獲得良好的國際環境,大國的強權政治依然成為和平的潛在威脅。我們應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冷戰后,地緣政治仍是影響國家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
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
北約東擴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我們不能停留在冷戰思維的老框框內。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各國人民應該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習近平
學習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超越意識形態,和平相處
相互尊重;
結伴而不結盟,構建新型大國關系;
摒棄冷戰思維,實現合作共贏;
以對話解決爭端,用協商化解分歧。
新興大國之間除了對抗,還可合作;
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防止戰略誤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南县| 上饶县| 金坛市| 华容县| 三都| 塘沽区| 广灵县| 遂川县| 青冈县| 临西县| 郧西县| 盐山县| 巴中市| 晋中市| 南靖县| 泸溪县| 西和县| 左云县| 辽宁省| 当阳市| 南岸区| 岳阳县| 巴塘县| 永昌县| 西林县| 日照市| 洪洞县| 明星| 广宁县| 慈溪市| 靖远县| 昌都县| 万安县| 宽甸| 邵武市| 宁乡县| 水城县| 荔浦县| 荆州市| 顺昌县| 温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