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種子萌發形成幼苗》教學設計 泉州六中 王燕鴻 知識目標: 1.識別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并指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種子結構的主要區別。 2.描述種子萌發過程中各部分結構發育的趨勢。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種子的形態結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積極思考的科學素養。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識別種子各部分的結構。 難點:描述種子萌發過程中各部分結構發育的趨勢。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生學習活動 設 計 意 圖 激趣導入 同學們在小學語文課本上學過這樣的詩句“誰知盤中餐……” 這說的是糧食來之不易,我們要愛惜它,詩人李紳還寫了一首詩,其中的一句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這說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物現象呢? 播放該詩句的flash動畫。 點擊出現:“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的概念。隨后出現第6章的標題——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 出示“綠色開花植物生活史”的圖解,分析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史需要經歷的幾個重要階段,指出本章將要學習的內容,引出第1節的標題“種子萌發形成幼苗”。 引導學生觀察不同形態的種子,設問:一粒小小的種子,為什么能長成幼苗,并進而長成一株參天大樹呢?引導學生推測可能與種子的內部結構有關。從而揭示出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探究種子的結構。 觀看、思考、討論后回答出:這是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現象。 觀看并在書上標記出二概念。 觀看、記錄圖解,傾聽講解。 觀看、辨認不同形態的種子。思考、回答問題。 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活學生思維,引出課題。 目標引導 出示學習目標: 1.識別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并指出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種子結構的主要區別; 2.描述種子萌發過程中各部分結構發育的趨勢。 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引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高度注意,增強學習的目的性。 自主學習 1.閱讀教材活動,觀看視頻“觀察種子的結構”,完成導學案中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結構示意圖。 2.出示:大豆、玉米種子的外形圖和解剖圖。依次閃爍顯示各部分,讓學生逐一識別,說出名稱。 3.用概念圖的形式總結、梳理大豆和玉米種子的結構。 閱讀、觀看視頻 完成導學案 學生逐一識別出大豆、玉米種子各部分的結構名稱。 板演大豆和玉米種子的結構。 指導學生自己去閱讀、去觀察,識別種子各部分結構,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閃爍顯示種子的結構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具指向性和集中性。 讓學生板演,可滿足學生的表現欲,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合作探究 1.觀察圖示,要求學生比較大豆、玉米種子,找出異同。 2.播放“種子萌發過程”的視頻,觀看種子萌發過程中各部分結構發生的變化。 討論,學生代表講解大豆與玉米種子的異同。 積極思考,相互討論、爭論,紛紛舉手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 認真觀看種子萌發過程中各部分結構發生的變化后,進行討論、匯報。 把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圖顯示在一張屏上,便于學生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讓學生講解,可滿足學生“好為人師”的愿望。 用視頻動態展示出種子萌發的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也使教學內容更形象、直觀。 (五) 課堂小結 出示本節概念圖。 眼光隨鼠標移動,理清本節知識脈絡和體系。 通過“概念圖”進行變式回授教學。 (六) 達標檢測 出示目標檢測題。 讀題、做題。 在學生已獲得比較系統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解題技能。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