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 年 級 生 物 第 7 章 2 節 第 1 課時;共 1 課時 課題: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教學內容分析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類生物,它們分布廣泛,對生物圈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與其他生物包括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關系極為密切。本課題主要介紹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通過觀察與思考、實驗、討論等活動來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和提出問題、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能概述綠色植物能為所有生物提供生命活動需要的物質和能量; (2) 能闡明綠色植物在維持大氣二氧化碳和氧平衡中的作用; (3) 能描述綠色植物與生物圈水循環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我們的生活與綠色植物的關系”活動、整理和分析資料信息認識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并將其靈活運用于對本地風景旅游區開發的建議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認識保護綠色植物對維持生物圈動態平衡的意義,領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提高環境保護意識。通過討論活動培養學生的表述能力。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已進入心理發展和身體發育的新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開始成熟,有一定的獨立思維和自主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七年級的學生經過多次的綜合性學習的實踐,已具備了相當的生物知識與綜合能力,所以我們應該充分信任學生。只有放手讓學生自主實踐,其能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釋放和發展。但參與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認識能力有高有低,特別對課題研究性方法不夠深刻認識,教師應在這方面著重加以指導。 四、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討論完成調查方案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1、重點:水循環的含義 2、難點:學生對大氣中的碳氧平衡的理解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播放一些山脈風景視頻片段,提出某投資商有在此融資開發風景旅游區的意向,你若是政府官員,將如何評價這山脈中森林的價值? 學生討論,舉出綠色植物的作用(如制造氧氣、合成有機物等) 視頻片段,能迅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能通過假想角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于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生根據舊知(光合作用)較易提出森林中綠色制造氧氣、合成有機物的作用。 步驟一: 綠色植物是生產者 據學生所提出的綠色植物能合成有機物這一作用,引導分析并完成活動(表格): 我們的生活與綠色植物的關系 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直接、間接關系的的含義。 歸納:綠色植物是生產者(板書) 步驟二: 2、維持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 問題鏈引入: 空氣中氧氣與二氧化碳的比例各是多少? 為什么大氣中二氧化碳與氧能夠保持動態平衡? 這有何意義? 哪些因素會引起二氧化碳與氧的平衡失調? 歸納:維持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板書) 步驟三: 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 (1)結合地理學知識,回答問題: 云是怎樣形成的?地表水、地下水從何而來?從而理解水循環的概念 (2)復習舊知,綠色植物的生活方式中的吸收作用、蒸騰作用引導學生理解水從土壤被植物吸收、運輸到全身各處后決大部分要隨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結合圖7-2闡述其如何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 歸納: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板書) 結合舊知,聯系活動,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直接、間接關系的含義,分析其與我們生活的關系,歸納出它是生產者這一作用。閱讀教材,回答問題1。 分組討論交流,回答問題2、3、4 聯系地理學知識,理解水循環的概念;結合舊知,闡述綠色植物如何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 學生從光合作用中明確綠色植物能合成有機物,同時參照書上舉例,分析并理解它與我們生活的直接和間接關系,從而歸納出綠色植物是生產者這一作用。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表述能力。 學生閱讀教材,通過教材中提供的翔實的實驗研究資料,能夠理解綠色植物能調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比例,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分析引起二氧化碳和氧平衡失調的因素,樹立環保意識。 學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學知識,結合生活經驗,易理解云、雨的形成,從降水明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再結合已有的植物生活方式,在回答教師的問題的同時,明白了綠色植物能促進生物圈中的水循環。 七、板書設計: 第1節 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綠色植物是生產者 活動:分析我們的生活與綠色植物的關系 1、舉例說明日常食品與綠色植物之間存在的直接和間接關系 日 常 飲 食 種 類 直接關系 米飯 間接關系 牛奶 2、舉例說明人類的日常生活與綠色植物之間存在的直接和間接關系 日 常 生 活 用 品 直接關系 竹椅 間接關系 絲綢 綠色植物維持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 綠色植物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 活動:研討森林的保護和利用 八、評價與反思:本節課在設計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利用觀察、思考、討論等形式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合作教學的形式,盡可能的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利用一些具體的事例,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環保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使學生自覺養成關注自然環境、關注生物生存狀態的良好習慣。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以達到新的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只是由于時間有限,知識量大,所以內容拓展方面稍顯欠缺,希望下次改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