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植物對水分的吸收》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課時內容選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五章綠色植物的生活方式,本章共分五節內容,第一節介紹植物的光合作用,第二節是植物的呼吸作用,第三節是植物的吸收作用,后面兩節分別是植物的蒸騰作用和運輸作 用。第三節要學習的內容是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和無機鹽。本節課是2課時,第一課時是“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植物為什么是細胞吸收水分?怎樣吸收水分和無機鹽?吸收水分的原理是什么?由于學生缺少有關的基礎知識,不能立即理解。因此教師需要處理教材,為學生創設學習情景,突出演示實驗,加強教學的直觀性,盡量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上好本節課的關鍵。 學情分析 由教師提供與所學知識有關聯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在主體地位上,通過自己的操作和觀察,對這些材料進行探究,從而感知材料中與科學概念有關的內容,并通過概括提煉,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將感性材料內化成概念。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 2、闡述植物細胞吸水的原理;識別綠色植物吸水的結構基礎。 (二)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三)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引導學生分享實驗成果;以成功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生活中處處都有科學,鼓勵學生平時注意觀察,收集資料,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吸取知識的養分,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教學重點 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教學難點 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課前準備 教學演示文稿、圖片、“蘿卜打孔”演示實驗相關材料器具(蘿卜、打孔器、燒杯、清水、食鹽等) 學生實驗材料器具:顯微鏡、洋蔥、刀片、鑷子、燒杯、清水、食鹽、滴管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導入新課 以生物教師本人錄制的《泡菜的奧秘》視頻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制作泡菜時都需要鹽?為什么新鮮的黃瓜硬挺,而泡過鹽的黃瓜比較軟呢? 解釋問題。 答案預設:鹽能殺滅有害菌,而乳酸菌具有很強的抗鹽性,能耐5%以上的NaCI濃度。這樣在泡菜壇水中其他不抗鹽的有害菌不能生存而只有乳酸菌能正常生長,從而增加了食物的風味 引出新課 設置情景,啟發學生思考。 演示實驗:探究植物吸水、失水能否在植物個體層次上進行的 播放生物教師本人錄制的短視頻,引導學生思考:長在不同土壤里的兩盆植物有什么不同?又是什么導致它們的生長差異的呢? 觀看視頻,回答問題 答案預設:長勢好的植物是因為它吸收了土壤中的水分,而鹽堿地中的植物失去了水分。我們肉眼既看不到植物在吸水,也看不到植物在失水,所以植物的失水不是植物個體層次上進行的。 培養學生觀察、描述、歸納、總結、分析和邏輯思維能力。 演示實驗:探究植物吸水、失水能否在植物器官層次上進行的 演示:蘿卜打孔實驗 蘿卜是植物的變態根,請大家跟著我一起來做這個有趣的實驗,我現在給它們打三個孔子,取出蘿卜芯,一個放在清水杯里,另一個放在高濃度的鹽水里,第三個放在講臺上。引導學生思考:1、大家猜猜三個相同的蘿卜芯會出現什么不同的實驗現象?為什么? 2、這個實驗中我們肉眼觀察到蘿卜芯的吸水和失水的具體過程了嗎? 學生觀察演示實驗,思考答案。 答案預設:清水中的蘿卜芯吸水、鹽水中的蘿卜芯失水,課桌上的蘿卜芯既不吸水也不失水。同樣,我們肉眼也沒有親眼看見蘿卜在吸水和失水。 學生明確觀察任務和要求,帶著問題進行試驗觀察,并推測其可能的結果,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學生實驗:通過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實驗驗證植物吸水、失水是在植物細胞層次上進行的 過渡提問:既然植物的吸水和失水不是在植物個體和器官的層次上進行的,讓我們再深入一層,再微觀一些,看看植物的吸水能否發生在細胞層次上呢?請同學們做個小實驗,通過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的全過程 1、指導實驗: (1)在顯微鏡下如何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2)在洋蔥表皮周圍滴上一兩滴20%的食鹽溶液,在顯微鏡下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內液泡的變化,并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變化? (3)植物細胞失水時,水分運輸的途徑是怎么樣的? 2、展示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的動態示意圖,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并進行總結。 練習使用顯微鏡和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首先在顯微鏡下觀察到洋蔥表皮細胞,再觀察20%濃度下的細胞質壁分離的現象。交流討論,并回答問題。 答案預設:通過實驗觀察,親眼看到植物細胞在失水,證明植物體的吸水和失水是在細胞層次上發生的。植物細胞的細胞壁與細胞膜發生了分離,原理就是兩側的溶液通常具有濃度差,當細胞液的濃度小于周圍溶液濃度時,細胞失水。 設置實驗任務,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主動學習的過程緊緊圍繞實驗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動手操作能力。并通過親眼所見,讓學生更加相信和深刻理解到植物吸水和失水只能在細胞層次上完成。 初步認識“濃度”的概念 展示PPT上的三個燒杯。 1號裝水200毫升 2號裝水200毫升+1勺鹽 3號裝水200毫升+2勺鹽 引導學生比較三個燒杯中的水哪個更咸?判斷鹽水的濃度大小。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分小組展示設計的實驗方案 通過分析三個燒杯鹽水的咸與淡,引出“濃度”的概念及內涵。為后面學習“濃度差”這一吸水和失水的動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失水的動力和條件 Ppt上展示桌面上的一個籃球和斜坡上的一個籃球,引導學生分析斜坡上籃球下滾的原因(落差和重力), 結合植物細胞液泡和周圍溶液濃度大小的比較,從而得出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動力來自濃度差。 結合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分析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 學生觀看圖片,認真思考答案,得出結論 預設答案:當周圍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時,植物吸水。反之,植物失水。 通過對籃球下落的物理學原理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濃度差”所產生動力的原因,從而讓學生深刻理解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探究同種植物在不同濃度下的吸水能力的差異性以及不同植物吸水能力的差異性 引導學生復習探究性實驗的七大步驟,并展示在PPT上。 針對同種植物在不同濃度下的吸水能力以及不同植物的吸水能力的差異性的問題,請同學以小組為單位,提出問題并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全班學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設計實驗方案探究同種植物在不同濃度下的吸水能力,另外同學設計實驗方案探究不同植物吸水的差異性。 老師巡視全班,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引導學生展示每個小組設計的實驗方案,并與全班同學分析每個實驗方案的正確性。強調設計實驗方案的原則(1)對照原則(2)單一變量原則 學生分小組設計實驗方案,并分組展示設計的實驗方案,并同學生一起分析每種方案的優點及不足之處。 將設計實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探索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課堂小練習 引導學生思考: 應用植物細胞吸水失水的原理解釋鹽堿地中的植物死亡的原因。 如何更好的給植物澆水、施肥呢? 檢測,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鞏固新知,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理論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象。 教學反思: 本節課很好地貫徹了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植物個體、器官和細胞”三個結構層次探究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通過設計實驗方案,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課堂上的發言和小組展示,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多媒體的應用提高了教學的直觀性和教學效率。但是實驗內容較多,有的同學對臨時裝片的制作還存在一些錯誤的做法,這些就要求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要加以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