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3 地球的繞日運動林華【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一年中晝夜的變化2.了解五帶的劃分、分布。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和分析圖表來了解地理現象。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當地植物分布、土壤種類和動物資源等的了解,培養關注周圍生態環境的情感【教學重點】晝夜長短變化的規律及形成原因;五帶的劃分的依據。【教學難點】晝夜長短變化的規律及形成原因第二課時【準備引入】【課題揭示】一、晝夜長短的變化1、夏季:晝長夜短 冬季:晝短夜長白晝最長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2、北半球:【讀圖P120】3月21日—9月23日 晝長>夜長 夏半年9月23日—次年3月21日 晝長<夜長 冬半年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晝最長?(6月22日)為什么?太陽直射點移到其最北端。這一天北極圈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晝夜長短變化與北半球正好相反。4、晝夜長短變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太陽直射點的移動)5、當太陽直射在北緯23.5度時,北半球各緯度晝長是否相等?(不等)有什么規律?(緯度越高晝越長)6、南半球各緯度長是否相等?(不等)7、有什么變化規律?(緯度越高,夜越長)8、當太陽直射在南緯23.5度時的情況與直射北緯23.5度的情況有何不同?(正好相反)二、五帶劃分1、春節:哈爾濱人溜冰,看冰燈;廣州人看花市,玩獅舞。圣誕:歐美大部分國家的人……;澳洲人……。【引出】緯度高低不同,太陽輻射能不同。主要是因為緯度不同造成的,有陽光直射的地方,太陽能豐富;陽光斜射的地方,能量分散,熱量較少。2、【讀圖,思考P121】(1)劃分五帶的依據是什么?(2)為什么有無陽光直射是劃分熱帶的依據?(3)為什么有無極晝現象是劃分寒帶的依據?寒帶極晝期長時間受陽光照射,為什么還是寒冷?(用手電演示)【答】寒帶雖有極晝現象,但是由于太陽入射角很小,陽光仍比溫帶少得多。==>>太陽輻射總量由低緯向高緯遞減的原因。【小結】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是決定地球變化的重要原因。當地球近日點時,太陽直射南半球,南半球獲得太陽能超過北半球,此時,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同理,地球過遠日點時,北半球為夏季。布置作業作業本板書設計相關以往知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學內容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個性化教學思路及改進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 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林華【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目標1.初步認識地球的內部結構——地殼、地幔、地核。2.初步認識地殼處于不斷運動之中,高大的山脈、海溝等地形是地殼運動的結果。3.認識火山的構造、火山噴發物以及火山活動情況的分類。4.初步認識地震的發生,了解震級、震源、震中的概念。二、過程與方法目標1.利用模型直觀地了解地球內部結構及地殼變動的結果。2.通過讀圖,分析并比較全球火山、地震的分布特點。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對學生進行地震災害的國情教育,培養學生防災意識。【教學重點】地球的內部結構;地殼變動的證明;火山地震的活動和分布及給人類生產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響。【教學難點】認識地殼的變動;火山地震的活動和分布。認識地殼的變動【教學準備】標石(巖石)、模型、圖片資料、FIASH動畫、錄象資料【課時安排】二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出示:喜馬拉雅動物化石圖片(喜馬拉雅魚龍化石)引入:你知道這個化石出自哪里嗎?它的名字叫喜馬拉雅魚龍化石,屬于海洋古生物。“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區會有海洋古生物化石,說明什么?還有那些現象能證明地殼的變動?(學生暢所欲言)對,說明在很久以前,“世界屋脊”曾經是一片海洋;同時也告訴我們地殼是在變動的。這種力主要來自哪里?(地球的內部),因此我們有必要先對地球的內部做一下了解。引出課題板書:第5節 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一、地球內部結構講:如果我們用一把巨大的刀將地球切開,就會發現地球內部的結構與煮熟的雞蛋很相似。展示:對照已經打開的可拆分的地球儀指出:地球內部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殼:從地表到地表以下17千米處,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從地殼下界到2900千米處;地核:人地幔到地心。學生自己小結三層結構,并與雞蛋的結構進行比較。地核-----蛋黃地球 地幔-----蛋白 雞蛋地殼-----蛋殼如果再深入了解地球內部的結構,還可以再分:其中地幔按其性質差異可分為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可以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板書)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共同構成了巖石圈,學生注意觀察圖,看看巖石圈的下面是什么?(軟流層),所以巖石圈的概念也可以說是軟流層以上部分。簡單介紹軟流層:其主要成分就是呈熔化狀態的巖漿,一般認為火山暴發巖漿就來自于此引:在地球的各處,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各種形式的運動,這些運動有時進行得很激烈,但更多的時候,地殼運動難以為人類直接感知,我們如何知道地殼曾經變動過。板書:二、地殼變動的證明討論:你知道有哪些現象或事例可以證明地殼是不斷地變動的?生:火山、地震、珠峰、臺灣海峽(發現森林遺跡和古河道)(可當作作業回去查找資料)教師提供材料,材料一:1692年,美洲中部牙買加發生了一次猛烈地震,島上首府葉爾港有3/4沉入海底,許多年后當船只駛過這座水底城市頂部時,人們還能看見淹沒在水下的一幢幢房子。材料二:世界上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近幾十年科學工作者在山上發現了很多魚類化石。在30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一片汪洋,第三紀以來,發生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擠壓,大陸板塊緩慢上升形成高大山脈。現在仍每年以0.33~1.27厘米的速度上升。材料三:近幾十年內,黃河每年向渤海輸入從黃土高原帶來的泥沙十幾億噸,現在渤海仍是一片汪洋,而且渤海也沒有因之而變淺,就連黃河河口的三角洲仍處在水下。材料四: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剛果盆地,原來是一個面積很大的內陸湖盆,湖里水量很大,后來由于地殼運動,河流下切,湖水外瀉,形成一個盆地。讓學生分析地殼發生了什么變化?分析四個材料,填寫下表:屬于上升運動的 屬于下降運動的 屬于緩慢運動的 屬于劇烈運動的講述:地殼的變動有的表現為地殼的上升,有的表現為地殼的下沉,有時進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時又進行得十分緩慢,難以察覺。但我們可以通過對一些自然現象的觀察來證明過去所發生的地殼變動。閱讀P4-28大理石的升降,分析地殼變化情況建成時到十五世紀,地殼下降6.3米十五世紀到十八世紀,地殼上升6.3米十八世紀到1955年,地殼下降2.5米問:從這幅圖可以看出什么信息?生:升降有周期性;升降幅度的變化有大有小地殼的變動有時表現為上升,有的則表現為下沉,有時迅速,有時緩慢。閱讀圖4-27,展示課件,教師講述地殼變動引起的地質構造——斷層、褶皺活動:讓學生到一本書,先讓其平展,然后握住兩端向中間用力,使書彎曲講解:水平巖石層在內力的作用下,發生彎曲,是地球上山脈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地層的斷裂 (斷層)出示圖示斷層如何形成的:水平巖層在內力的作用下,向外用力,引發斷裂,這是地球上形成山谷的重要原因。從地球形成以來,地殼變動 一直在廣泛地不斷地進行著,形成地球上各種地形斷層:巖層受力斷裂,斷塊位置發生錯位。褶皺:地殼受力擠壓所發生的彎曲。討論:1、根據上述地殼變動的現象,說說引起地殼變動的巨大能量主要來自何處?(地球內部)你知道還有哪些現象,可以證明地殼是不斷地變動?3、在你的家鄉,地殼曾經發生過怎樣的變動永強地表下沉總結:現有的地表各種形態上一地殼運動的結果,地殼運動基本有兩種方向,即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有的劇烈有的緩慢,但我們并不難找到地殼變動的痕跡,例如: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設問:地殼的緩慢變動我們覺察不出,地殼的劇烈運動又會造成什么現象呢?探究:尋找地殼變動的證據板書:三、火山問:同學們在電視里可能都看過火山爆發的情景,你能給大家描述一下嗎?學生發言:滾滾的火山灰,炎熱的熔巖流,熾熱的熔巖會使大地變成一片焦土。舉例:意大利的維蘇威火山在公元79年的一次噴發活動中,淹埋了位于其山腳下的龐貝城,廢墟后來被重新發掘出來的龐貝城遺址。設疑:(1)火山由哪兒部分組成,噴發物主要有哪些。(2)火山噴出的巖漿來自何處,它們是怎樣沖出地表的,巖漿冷卻后變成什么(3)火山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和益處有哪些(4)依圖4-34說出全球的火山分布狀況。(5)火山可以分為哪兒類錄像播放火山片段,然后完成上述問題。1、火山有哪幾部分構成 : 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火山管)2、噴發物主要有哪些? 氣態(水蒸氣、二氧化碳---以水蒸氣為主)、固態(火山灰、火山塵)、液態強大的火山噴發可以將火山灰和灰塵攜帶到幾十千米的高空進行平流層,在空中漂浮若干年甚至會使地球獲得的太陽輻射能減少。液體:巖漿3.巖漿主要來自何處?地幔的軟流層4、巖漿如何沖出地表?地球內部灼熱巖漿在強大的壓力作用下沿地殼薄弱處噴出地表的現象。巖漿后變成巖石,叫巖漿巖。不同火山的內部結構基本相同,但外部形態和火山活動特點是千差萬別的活火山:正在噴發或周期性噴發的火山 如日本富士山、冰島,臺灣的七里山。休眠火山:有史以來曾經噴發過,但長期處于靜止狀態。如:天池、東北地區的五大連池火山死火山:史前曾經噴發,而有史以來未活動的火山。如:大同火山這種分類是相對而言,不是絕對的目前全世界被確認的種類火山共有2500余座,它們的分布并不均勻主要集中些地區出示:世界火山分布圖(學生從圖中自己找出兩個分布點)主要分布在1、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占四之三)2、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學生活動:在地圖上勾出我國地圖的輪廓看一看我國哪些地區曾經有過火山活動(東北五大連池)我國目前已經找到的火山錐有600多座,絕大部分是死火山,只有少數火山在近代以來有活動過,主要分布在東北,東南沿海,臺灣云南、西藏等地。活動六:觀看火山活動的錄象及圖片材料,學生展示并介紹收集的的資料。討論:火山活動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學生討論回答,教師補充:不利:毀壞交通,埋沒農田、房屋,引起火災,甚至危及人類的生命。有利:火山灰和火山塵可為農田提供無機肥料,形成肥沃的土壤,如印度德干高原上肥沃的黑棉土;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礦產(如硫礦);火山活動多的地方往往有很多溫泉;火山景觀是自然旅游景觀的組成部分,如日本的富士山、美國的夏威夷群島、我國的長白山天池等。第二課時板書:四、地震------地震是由地殼運動所引起的另外一種形式實驗:雙手分別握住竹筷的兩端。雙手用力使竹筷彎曲直至斷裂。體會在竹筷斷裂時雙手的感覺。(震動的感覺)講述:地震是指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和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注意幾個概念震源:地震的發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千米處。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處。一般受地震影響最大的地方。震源深度: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離。震中距:各點離震中的距離。講述:世界各地每年發生的地震多達500萬次。我們如果換算一下,就會得出地球上差不多每六秒鐘就來一次,大家一聽可能會說:六秒鐘就來一次地震,那全世界的人不都得被震得暈頭轉向。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那么劇烈,在500萬次地震當中大部分 是小打小鬧,人們并沒有感覺,只有通過地震儀才能知道它們的存在。另外只有其中的百分之一,也就是差不多五萬次能被人們所感覺到,而這五萬次當中,能夠嚴重破壞的只有18次左右,既然有些地震很小,小到以至于我們感覺不到,而有些地震卻很大,能夠千萬很大的破壞。那么我們有沒有一個標準來衡量地震的大小呢?我們用震級的大小來反映地震所釋放的能量。一般來說,地震的震級越大,釋放的能量也越多,造成的破壞也越大。如: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7.8級,世界上記錄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發生在智利的8.9級大地震。唐山的所釋放的能量相當于智利的百分之三。震級越高,說明地震的強度越大,所釋放出來的能量越大,震級相差一級,能量不是相差一倍,而是相差32倍,如果用炮彈的殺傷力來比喻,假如說一次五級地震相當于向一個地方發射了一枚炮彈,則一次六級地震則相當于向這個地方發射了32枚相同的炮彈。一般來說,三級以上地地震才能夠被人所感覺到,叫做有感地震,五級以上的地震會千萬不同程度的破壞,稱為破壞地震。我國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師:什么地方特別容易發生地震呢?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將世界地震分布圖和世界火山分布圖進行比較,你能發現它們的分布特點有何相同之處?找出你所查找的地震發生地點,看看它們是否位于容易發生地震的地區?教師補充:全球地震帶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地區、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中國地震帶主要分布在:東南部臺灣福建沿海,華北太行山脈,津唐地區,青藏高原及邊緣的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討論:地震有什么危害?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來減少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嗎?(學生討論:快速離開房間、跑到空曠的地方、躲到面積較小的房間里或桌子底下……)教師總結:地震來臨時千萬不要慌亂不知所措,要冷靜快速地離開房屋到空曠的地方,或躲到小面積的房間里或桌子下。如在室外的話不要靠近建筑物、不要站在山邊以防大石塊落下。問:要防范地震帶來的災害,先預報地震的到來是很重要的,你知道民間流傳的許多預報地震的方法嗎?學生回答,教師補充:打油詩:1、井水是個寶,前兆來的早。無雨泉水渾,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氣泡。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天變雨要到,水變地要鬧。建立預報網,異常快報告。震前動物有預兆,大貓叼著小貓跑。牛羊騾馬不進圈,鳥雀驚飛不回巢。兔子豎耳蹦又撞,魚兒驚慌水面跳。雞飛上樹豬亂拱,鴨不下水狗狂叫。閱讀:張衡和地動儀講述:現在,地震學家們已經能通過地震儀準確地測量出世界上任何地區發生的地震,并正積極尋找地震發生和分布的規律,提高地震預報的準確性。同時,建筑師們也通過設計建造一些抗震建筑物來減少地震帶來的危害。小結:作業:1、作業本(必做,其中第6、10題選做)2、搜集世界上所比較知名的火山和地震活動資料(課前、選做)3、在中國地圖上繪出火山、地震的分布。(選做)參考網站:http://中國科普博覽http://www.losn.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科技之光板書設計相關以往知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學內容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個性化教學思路及改進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瞬間靈感或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林華【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太陽高度角的概念2.了解一天之中太陽高度角的變化3.地球公轉運動的方向4.了解太陽高度角的季節差異5.了解正午太陽高度角的緯度分布規律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模擬實驗,簡要解釋在觀測桿影和讀圖等觀察方式中發現的地理現象。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培養認真觀察、實事求是的實驗態度。2.通過學習地球公轉規律及應用,培養空間想象力和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太陽高度角、地球公轉【教學難點】太陽高度角的變化的原因【教學方法】探究桿影,觀測桿影變化,啟示得出太陽高度變化教具:燈炮、長桿、電線……媒體輔助第一課時【準備引入】【課題揭示】一、觀測標影的發現(分3步探討觀測標影的啟示)1、探討觀測標影日變化的啟示【圖4-9】用燈泡模擬太陽的觀察過程。(紙上先確定東西南北方向)【圖4-10】太陽東升西落造成標影方向和長度變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思考P114】2、探討標影季節差異的啟示,從標影季節差異發現正午太陽高度季節變化規律。(夏高冬低)【討論P115】探討標影緯度差異的啟示,從標影緯度差異了解太陽直射點概念,發現正午太陽高度緯度分布規律4.實驗可證明:正午太陽高度隨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從而導致標影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增長。二、地球的公轉1、棋標的影子:(1)一天之內有長短變化(2)同在中午時(同一天里),緯度不同,長短也不同。(3)同在中午,季節變化,長短也會發生變化。其中造成(3)現象的是因為太陽高度會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轉。2、讀圖(一)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一致,北極上空看,繞日逆時針運轉。(二)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終不變,地球北極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春分:3月21日前后; 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 冬至:12月22日前后(以上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況相反)公轉一周即一年,約為365.2422天三、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1)讓地球儀繞日公轉時,使北極始終朝向事先確定的某個遙遠的方向。(2)過地球儀球心,與桌面平行的面為公轉軌道面。【得出結論】1、夏至日直射點所在的緯度稱為北回歸線;(北半球的日期)冬………………………………南………。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進一步分析可知,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規律是:正午太陽高度在夏至日,有北緯23.5度向南北兩側遞減;在冬至日,由南緯23.5度向南北兩側遞減;在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2、正午太陽高度夏季高,冬季低,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的季節變化規律。(1)地球繞日運動的方向也為自西向東;其軌道為近似圓形的橢圓。(2)近日點(7月初),遠日點(1月初),地球公轉周期為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布置作業作業本及觀測桿影日變化。思考:太陽高度角有日變化與季節變化這是什么原因引起呢?板書設計相關以往知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學內容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個性化教學思路及改進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 地球的自轉林華【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目標1.通過實驗了解地球自球特征,知道地球自轉方向2.通過討論了解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知道晨昏線(圈)的含義和晝夜交替周期。二、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可以在有關事實的基礎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轉以及自轉方向和周期的結論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2.學生能夠認識到探索事物的規律必須要用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學習重點】地球的自轉特征及其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學習難點】地球自轉的方向、晝夜交替現象成因的解釋【解決辦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學生的親身體驗來推斷地球自轉的情況;通過動畫和實例演示來闡述晝夜交替現象【學習方法】合作、探究學習【學習準備】地球儀、制作十字方向標、畫上太陽平行光線的紙板等。【教學過程】(一)導入由學生談論的地球話題導入新課(二)新課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價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太陽東升西落是否真的象我們看到的這樣。 學生回答 教師評價提問:1、哪些現象可以證明地球是在不停地繞地軸旋?2、如何演示? 小組討論回答 小組互評教師評價活動探究解決問題從兩極上空看 教師指導演示 當地球旋轉到圖中A、B、C三個不同位置,太陽分別位于觀測者的什么方向?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得到結論 進行組間交流組間交流 以同學互評為主對觀測者來說,正處于中午的是_____圖,日出的是_____圖,日落的是_____圖。 同上從地軸北端觀察,地球儀旋轉的方向是怎樣的? 逆時針旋轉 同上從地軸南端觀察,地球儀旋轉的方向是怎樣的? 順時針旋轉 同上提出問題 以北京奧運會比賽的例子 學生思考:為什么? 同學互評為什么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時間里會出現白晝與黑夜之分呢?展示圖片 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解決問題 晨昏線的含義 教師評價宇宙中的天體都有晝夜現象嗎? 恒星等天體沒有 教師評價晝夜交替是怎樣產生的? 地球自轉 教師評價拓展 晝夜交替的周期對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發展有沒有好處?為什么? 小組討論 盡量給予正面評價課后練習(三)小結學生小結(四)作業布置板書設計地球的自轉一、地球在不停地繞地軸旋轉1.地球自轉2.地球自轉方向二、晝夜交替1.晝夜現象2.晝夜交替現象3.晨昏線 晨線昏線板書設計相關以往知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學內容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個性化教學思路及改進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6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林華【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目標1.能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論點,并能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發生的原因。2.分析地殼變動和板塊運動的關系,并能通過練習,總結前一節課所學習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塊運動的關系。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了解“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理論”的形成過程,初步領悟假說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推理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難點】1.從宏觀上了解地殼運動的規律;地殼變動發生的原因2.分析地殼變動和板塊運動的關系【教材分析和處理】根據大陸漂移說引出板塊構成學說,然后介紹板塊運動情況。板塊運動情況可分為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生長邊界可具體介紹東非大裂谷與大西洋海嶺的形成;消亡邊界可具體介紹喜馬拉雅山的形成與瑪利亞那海溝的形成。通過看影像和自己親身動手做實驗,能夠使學生親身體驗板塊運動的過程,記憶深刻。通過實驗中現象的自我分析,提高學生對探究知識的興趣。最后通過練習加以鞏固,能利用板塊構造的知識解釋一系列相關的地理現象。【教學準備】課件、兩本書本、小刀【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導入新課新課 了解了地球的內部結構,你是否注意過地球的表面狀況呢?出示:世界地圖思考:觀察這六大塊陸地的輪廓,它們之間有聯系嗎?介紹: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到板塊構造理論。思考:1、“大陸漂移說”是否切合實際?2、“大陸漂移說”的主要觀點有哪些?3、從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提出過程中可以學到一些什么?魏格納提出的是大陸漂移,而事實上是什么使大陸發生漂移呢?20世紀60年代,“板塊構造學說”的提出,新的全球構造理論產生。大陸發生漂移是由于大陸底層地殼的運動而造成的。板塊與板塊之間是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的。根據板塊邊界的運動方式和性質的差異,將板塊邊界分為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解釋:1、消亡邊界可舉例喜馬拉雅山——造山帶,印度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的下面,使亞歐板塊抬升,形成了喜馬拉雅山;馬里亞納海溝——世界上最深的海溝,約一萬多米深,是由于板塊與板塊碰撞向下陷而造成的。2、生長邊界可分為斷層和海嶺。斷層是由于板塊與板塊相反方向漂移而造成的,可舉東非大裂谷;帶領是在斷層處,由于陸地表面較薄,軟流層中的巖漿噴發,遇到冷的海水而冷卻,形成海嶺,不斷噴發,不斷生長,從而稱為生長邊界。 回憶:地球內部結構的特點。 從圖中獲得以下休息:1、地表有陸地、海洋2、陸地主要有哪幾大塊3、找出大西洋兩岸輪廓有可拼合性閱讀書P151中的材料了解大陸漂移說只是一種假說,還存在許多明顯的漏洞,但假說在科學研究中仍有重要的作用,為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 了解板塊——地球的巖石圈象似一整塊拼好的七巧板,這一小塊一小塊的“七巧板”叫板塊 看“六不大板塊示意圖”,知道消亡邊界、生長邊界 看影片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思考板塊與板塊相撞回發生什么現象?做實驗:模擬板塊碰撞1、 拿兩本書,放在桌上,使之相撞,觀察現象。 2、 取一張紙,對折,用小刀在折痕上刻一條虛線,學生用手相反向撤,直至拉破,體會斷層。 歸納: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原因。 鞏固上節課的知識點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體會科學發展的過程是不斷完善的過程 建立板塊的模型 理解板塊運動發生在巖石圈和軟流層的界面上;板塊的相對運動形成了地球上巨大的山脈、深陷的裂谷和寬廣的海洋。練習、小結 從練習中總結上節課所學習的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書P153 1、2 對新舊知識進行聯系。拓展 說一說:隨著地殼的變動,最終我們生活的地球回變的如何? 布置作業 1、 完成作業本中的作業2、 查閱有關地殼變動的資料,了解地殼運動所引起的一系列地理現象。 增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板書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瞬間靈感或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科學下冊《4.1地球的自轉》學案.doc 七年級科學下冊《4.3地球的繞日運動》學案一.doc 七年級科學下冊《4.3地球的繞日運動》學案二.doc 七年級科學下冊《4.5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學案.doc 七年級科學下冊《4.6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學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