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春蕾中學2016-2017學年八年級3月月考歷史與社會試卷一、單項選擇題1.(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朝建立是在( )A.13世紀60年代 B.13世紀80年代C.14世紀60年代 D.14世紀80年代2.(2017八下·杭州月考)八年級學生王明對同學說:“明朝的官員沒有隱私權,太可怕了!”他評述了明朝哪項措施造成的后果( )A.焚書坑儒 B.設置廠衛特務機構C.八股取士 D.大興文字獄3.(2017八下·杭州月考)如果你是下圖中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A.熟讀四書五經B.會寫作規范的八股文C.在考試卷中發揮自己對朝政的見解D.成為聽命于皇帝的官吏4.(2017八下·杭州月考)“今我朝罷(廢除)丞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牽制)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這里的“我朝”應該是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5.(2017八下·杭州月考)下列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鄭成功包圍赤嵌城 ②清政府設置臺灣府③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臺灣 ④鄭成功收復臺灣A.①④③② B.③④②① C.④①③② D.③①④②6.(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清時期,中國的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其中最主要的是 ( )A.生絲、茶葉、瓷器 B.生絲、水稻、瓷器C.生絲、茶葉、水稻 D.水稻、茶葉、瓷器7.(2017八下·杭州月考)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興文字獄的根本目的都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統一思想C.壓制知識分子 D.鞏固封建統治8.(2017八下·杭州月考)下列內容不屬于明清八股取士規定的是( )A.考生可以針砭時弊,談古論今B.考生的答案不允許有個人見解C.科舉考試只能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D.文體死板地分成八個部分9.(2017八下·杭州月考)1636年,改國號為清的皇帝是( )A.清太祖努爾哈赤 B.清太宗皇太極C.清世祖福臨 D.清圣祖玄燁10.(2017八下·杭州月考)清朝統治者為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推行的政策是( )A.以農為本 B.“重農抑商”C.鼓勵官辦工商業 D.嚴格限制商品出口11.(2017八下·杭州月考)乾隆皇帝在位時期,很多官員自保平安的經驗是:不與別人有文字往來,凡沒用的文稿一定要燒毀。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行省制度的影響 B.八旗制度的影響C.文字獄的影響 D.八股取士的影響12.(2017八下·杭州月考)鴉片戰爭前夕,清政府實行的閉關政策的含義是 ( )A.禁絕中國對外貿易 B.嚴格限制對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閉邊界固守疆域13.(2017八下·杭州月考)馬克思說:“與外界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由此可見,清朝實行閉關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政府物資豐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爭C.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D.維護清王朝的統治14.(2017八下·杭州月考)清朝初年從開放四港口進行對外貿易,后關閉其他港口,僅留一處由政府特許的“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此港是( )A.漳州 B.寧波 C.云臺 D.廣州15.(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史﹒選舉志》記載:“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之法,專取四書及五經命題試士。”從以上史料中不能獲取的信息是( )A.科舉考試的答題文體B.科舉考試的命題范圍C.沿襲唐宋的考試科目16.據史載:從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中,朱元璋共批閱奏章1660份,處理國事3391件。出現這種現象,最有可能是因為( )A.廢除宰相制 B.大興文字獄C.設廠衛特務機構 D.設立軍機處17.有這樣一本書,法國著名的漢學教授儒蓮稱其為“技術百科全書”,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把它稱為“中國的狄德羅”----宋應星所作的“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它是( )A.《齊民要術》 B.《本草綱目》C.《資治通鑒》 D.《天工開物》18.(2017八下·杭州月考)下列對應關系是加強思想控制的大事,正確的是( )①秦始皇——“焚書坑儒” ②明朝——八股取士③東漢——“罷黜百家” ④清朝——“文字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9.如圖,下列哪一本書被西方國家稱為“東方醫藥學巨典” ( )A. B.C. D.20.明清時期,世界形勢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在這個背景下,明清時期的對外交往出現了與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同的新局面。下列關于明清時期的對外交往的評價,錯誤的是( )A.西方科學技術、思想在向中國傳播B.東方思想文化逐漸被西方所了解C.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在逐漸加大D.中國富強、發達的科學技術影響整個世界21.明清時期,我國商業發達,商人資本雄厚,除安徽形成商幫外,還有( )A.陜西 B.山西 C.山東 D.江西22.(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至清朝前期,精耕細作農業持續發展,一些原產美洲的________等作物引進中國。( )①玉米 ②西瓜 ③甘薯 ④馬鈴薯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23.有位學者論及中國古代某制度時說:“民眾的貧窮、愚昧既是統治者造成的,又成為它得以長存的最好社會條件。”( )A.分封制 B.郡縣制C.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D.閉關鎖國政策24.(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中國在傳統農耕文明的軌道上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下列對這一時期歷史階段特征最恰當的概括是( )A.帝國的繁盛 B.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C.八股取士和文字獄 D.帝國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25.(2017八下·杭州月考)‘’凡沿海地方口子,處處嚴防,不許片帆入海。”可見,當時清朝實行的是( )A.“海禁”政策 B.重農抑商政策C.發展貿易政策 D.對外開放政策二、非選擇題26.(2017八下·杭州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12年,某些周邊國家不斷在中國的東海與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度憤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反抗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的傳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繼光材料二:“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珍瑤不急之物,悉聽而歸。”──鄭成功材料三:“羅剎擾我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余年,其所竊據距我朝發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邊徼之民不獲寧息。”──康熙帝(1)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義是什么?戚繼光為實現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2)材料二中“貴國”是哪個國家?中國最早設置的管轄臺灣的機構是什么?(3)材料三中“羅剎”是哪個國家?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舉措?(4)材料中的三位歷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27.(2017八下·杭州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副)之,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1)材料所述事件,應發生在哪個朝代?(2)材料中的“帝”指誰?“六部"指哪六部?(3)材料反映了該朝官制的哪些變化?這些變化起到了什么作用?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今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人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于他人,則斷不可行。所以無論巨細,朕必躬自斷制。”——康熙帝材料二:“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雍正帝材料三:1793年,乾隆給英王喬治三世的信中說道:“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材料四:朝臣胡中藻有詩句“一把心腸論濁清”,乾隆帝看了竟說“加‘濁’字于國號‘清’字之前,是何肺腑?”結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殺,禍及師友。(1)聯系上述四則材料,分析清朝時我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狀況。(2)材料三中清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造成了怎樣的嚴重后果?結合我國現在的經濟發展情況,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29.(2017八下·杭州月考)我國今天的疆域版圖是清朝時期奠定的。請閱讀下邊的清朝疆域圖,完成下列問題。(1)清朝前期的疆域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各至什么地方?(2)圖A地區,西漢時就已歸屬中國中央政府管轄。清朝前期,這一地區爆發了兩次叛亂,請問是哪兩次叛亂?清政府評定叛亂后設置了哪一機構進行管轄?這一機構的設置有何意義?(3)圖B地區正式歸屬中國中央政府管轄,開始于哪一朝代?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強對這一地區的管轄?(4)綜合上述各問,請你本道試題設計一個合理的主題。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朝建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即14世紀60年代。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朝建立時間的識記。2.【答案】B【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朱元璋統治時期,為了加強皇權而設置錦衣衛,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設置東廠,這些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一種表現。A焚書坑儒是秦朝時期發生的; C八股取士是明朝為了加強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D大興文字獄是清朝時期加強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所以,排除ACD。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朝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識記。3.【答案】C【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八股取士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的科舉考試的內容是儒學的《四書》與《五經》。凡是鄉試、會試都考三場,選《四書》中的文句做考題,讓考生據以作文,闡述其中義理。應考者只能根據特定的著述發揮,不能有自己的見解。并且必須把文章寫成八股文,文體不能違背八股的格式。由此判斷,明朝考生不可能在考試卷中發揮自己對朝政的見解,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八股取士的識記。4.【答案】C【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太祖加強君主專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在中央,明太祖廢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權分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設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皇帝的權利空前提高,秦漢以來丞相制度從此廢除,皇權與相權的斗爭最終以皇權的勝利而告終;在地方實行三司分權,三司相互牽制,大權統歸中央。結合題干信息,今我朝罷承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頑,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這里的“我朝”應是明朝。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明太祖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識記。5.【答案】D【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鄭成功于1661年包圍赤嵌城;清政府于1684年設置臺灣府;荷蘭殖民者于1624年侵占臺灣;鄭成功于1662年收復臺灣,所以D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識記。6.【答案】A【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清時期對外貿易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沿海各地的海外貿易十分活躍,茶葉、生絲、土布、瓷器等中國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清時期對外貿易概況的識記。7.【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封建社會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實施“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清朝統治階級大興“文字獄”,都是加強思想統治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鞏固君主專制制度、維護封建統治。D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封建社會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目的的理解。8.【答案】A【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沿用隋唐創立的科舉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但,國家規定,科舉考試只能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重點考查考生對儒家經典的理解、掌握和運用,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題,應考者不能自由發揮見解;參加科舉考試生員的答卷,其行文格式有嚴格的規定,必須分成八個部分,就是通常所說的“八股文”,“八股文”形式死板,內容空洞,陳陳相因,千篇一律。因此BCD是正確的,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八股取士的識記。9.【答案】B【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建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繼位。改女真族為滿洲。1636年,他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皇太極就是清太宗。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清朝建立的識記。10.【答案】B【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重農抑商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統治者為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重農抑商政策的識記。11.【答案】C【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文字獄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代統治者為防止和鎮壓知識分子和漢人的反抗,從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文人學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滿,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譏訕清朝的內容,即興大獄,常常廣事株連。清代的文字獄保守估計200余起。除了極少數事出有因外,絕大多數是捕風捉影,純屬冤殺。文字獄嚴重禁錮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這是封建專制主義日趨腐朽、沒落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的反映,清朝統治者通過文字獄,強化集權統治,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文字獄影響的了解。12.【答案】B【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閉關鎖國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前夕,清政府實行的閉關政策的含義是嚴格限制對外交往。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閉關鎖國政策的識記。13.【答案】D【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閉關鎖國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實行閉關政策的根本原因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閉關鎖國政策的識記。14.【答案】D【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對外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初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清朝統一臺灣以后,開放四個港口,后來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了其他港口,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清朝對外政策的識記。15.【答案】A【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在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科舉考試的命題范圍;并且明朝的科舉制沿襲的是唐宋的考試科目及稍變唐宋的考試方法;但未發現科舉考試的答卷文體。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6.【答案】A【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封建社會下君權和相權矛盾演變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秦朝建立后,秦嬴政設立了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是百官之首,一開始就存在著君權好相權的矛盾,到明朝,明太祖廢除了丞相,權分六部,丞相徹底被廢除了,然后才造成出現“朱元璋共批閱奏章1660份,處理國事3391件”這種現象。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朱元璋廢除宰相制的了解。17.【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天工開物》是明末科學家宋應星編著的一部總結明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著作。該書圖文并茂,詳細記載了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種植加工以及手工業生產技術,提供了大量確切數據,被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百科全書。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簡單,主要考查學生對《天工開物》的了解。18.【答案】B【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歷代王朝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漢武帝為加強對思想文化的控制,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③錯誤。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歷代王朝加強思想文化控制措施的識記。19.【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本草綱目》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本草綱目》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中國的醫藥學,是我國古代部頭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藥物學巨著,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被譽為“東方醫藥學巨典”,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本草綱目》的了解。20.【答案】D【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閉關鎖國的影響。明清時期,世界形勢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在這個背景下,明清時期的對外交往出現了與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同的新局面,實施閉關鎖國政策。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中外力量對比,而且作繭自縛,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使中國更加閉塞、停滯,遠離世界發展潮流,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在逐漸加大。本題選擇錯誤的,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的理解。21.【答案】B【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清時期繁榮商業。的明清時期,我國商業發達,商人資本雄厚,主要形成了徽商和晉商,其中晉商來自山西。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簡單,主要考查學生對徽商和晉商的了解。22.【答案】B【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清時期農耕文明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至清朝前期,精耕細作農業持續發展,一些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等作物引進中國。所以①③④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清時期農耕文明發展的識記。23.【答案】C【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的政治制度。題目中涉及的是該制度的積極和消極的影響,正好符合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與影響。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在封建社會的初期和中期具有進步意義,表現在:維護了國家的統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防止了分裂割據,抵御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保持社會穩定;便于組織公共工程建設,保證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封建社會的后期: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導致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所以C項符合要求。秦漢以前我國實行分封制,但是卻出現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文化大繁榮,所以A項不符合題意;郡縣制是秦漢開始以后實行的,也是政治管理制度,但不是文化、經濟上的制度,所以B項不符合題意;閉關鎖國政策在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中外力量對比,而且作繭自縛,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使中國更加閉塞、停滯,遠離世界發展潮流,最重要的是這只是一項政策而不是一種制度,所以D項不符合要求。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比較困難,主要考查學生對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解應用能力。24.【答案】D【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近代前夜危機;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清時期歷史階段特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顯著發展,但是明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其統治政策日益腐朽,封建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導致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繁榮的背后卻孕育著危機,所以概括全面的是D項,ABC表述不全面。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清時期歷史階段特征的理解。25.【答案】A【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閉關鎖國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不許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貿易。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閉關鎖國政策的識記。26.【答案】(1)祖國邊疆(海疆)安寧;東南沿海的倭寇被肅清,抗倭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2)荷蘭殖民者;澎湖巡檢司。(3)沙俄(或沙皇俄國);發動雅克薩之戰,簽訂《尼布楚條約》。(4)抗擊了外來侵略,維護了國家主權。【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戚繼光抗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這句話的意思是:封侯不是我的本意,只要海上的邊境安靜就好。因此“海波平”是指祖國邊疆(海疆)安寧。結合教材可知,明朝中期,日本的倭寇經常騷擾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進行燒殺搶掠。戚繼光組織了一支抗倭軍隊,在臺州九戰九捷,平息了東南沿海的倭患,抗倭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2)本題考查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澎湖巡檢司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依據學過的知識已知,明朝后期,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1661年鄭成功從金門橫渡臺灣海峽,抵達臺灣西海岸。臺灣城被鄭軍圍攻,荷蘭頭目揆一派使者來見鄭成功,表示愿意年年進貢,要求鄭軍退出臺灣。鄭成功說了材料中的這段話。1662年初,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收復臺灣,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因此“貴國”是指荷蘭。第二問,元朝加強對臺灣的管轄,當時稱“琉球”,元政府設置了澎湖巡檢司,管理琉球和澎湖列島的行政事務。(3)本題考查的是雅克薩之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依據材料中的“黑龍江、松花江一帶”,即是我國東北地區,可見反映的國家是沙俄。結合教材可知,17世紀中期,沙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為保衛祖國疆土,康熙帝組織了兩次雅克薩之戰,取得勝利。沙俄被迫談判。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4)本題考查的是戚繼光、鄭成功、康熙皇帝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戚繼光是明朝抗倭民族英雄。鄭成功是清朝從荷蘭手中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康熙帝是抗擊沙俄侵略的民族英雄。可見三個歷史人物的共同點就是:反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是杰出的民族英雄。【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元、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識記。27.【答案】(1)明朝(2)明太祖朱元璋,吏、戶、禮、工、兵、刑六部(3)在中央:廢除丞相,設內閣,撤銷中書省,設六部。作用是加強君主集權,維護封建統治。【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罷丞相、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等關鍵詞或關鍵句,知道這是明朝明太祖時期,為加強君權而采取的措施。(2)本題考查的是明太祖加強君權專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即位后,為加強君權,改革行政機構,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3)本題考查的是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明朝在中央,罷丞相,撤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其結果是加強了君主集權,維護了封建統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朝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識記。28.【答案】(1)政治上,專制皇權不斷加強;經濟上:農業是經濟的主體;思想文化上:文字獄愈愈烈,思想專制,文化僵化;對外交往上:實行閉關政策。(2)后果:阻礙了中西方科學文化交流,中國喪失了在國際貿易中的主動權,逐漸落后于西方。啟示: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虛心學習國外的先進的科技和經驗,力求其為我所用。【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皇權膨脹【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清朝時我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狀況。分析材料“今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人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于他人,則斷不可行。所以無論巨細,朕必躬自斷制”可知,皇權不斷膨脹,君主專制不斷加強。分析材料“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可知,清朝統治者認為農業是經濟的主體,重視農業的發展,請示工商業的發展。分析材料“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可知,清朝不在意對外交往,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分析材料四可知是胡中藻案,即清朝大興文字獄,思想專制,文化僵化。故答案為:政治上,專制皇權不斷加強;經濟上:農業是經濟的主體;思想文化上:文字獄愈愈烈,思想專制,文化僵化;對外交往上:實行閉關政策。(2)本題考查的是閉關鎖國政策的有關知識。由小題1可知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沒有從根本上扭轉中外力量對比,而且作繭自縛,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使中國更加閉塞、停滯,遠離世界發展潮流。這啟示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虛心學習國外的先進的科技和經驗,力求其為我所用。故答案為后果:阻礙了中西方科學文化交流,中國喪失了在國際貿易中的主動權,逐漸落后于西方;啟示: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虛心學習國外的先進的科技和經驗,力求其為我所用。【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對閉關鎖國的理解。29.【答案】(1)北:西伯利亞;西:蔥嶺;東:太平洋;南:南海諸島。(2)準噶爾部葛爾丹叛亂、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新疆與清朝中央政府的聯系,使清朝對西北地區的統治增強,邊防更加鞏固。(3)元朝。確立冊封西藏兩個宗教首領達賴和班禪的制度;設置駐藏大臣等;確立金瓶掣簽制度。(4)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清朝疆域范圍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疆域廣大, 東到太平洋;南至南海諸島;西跨蔥嶺;北達西伯利亞。(2)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加強對新疆統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A地區即我國的新疆地區。清朝前期,這一地區爆發了兩次叛亂,即準噶爾部葛爾丹叛亂、大小和卓叛亂;清政府評定叛亂后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新疆與清朝中央政府的聯系,使清朝對西北地區的統治增強,邊防更加鞏固。(3)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加強對西藏統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B地區即我國的西藏地區。西藏正式歸屬中國中央政府管轄,開始于元朝。清政府為加強對西藏的統治,確立冊封西藏兩個宗教首領達賴和班禪的制度;設置駐藏大臣等;確立金瓶掣簽制度。(4)本題考查的是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有關知識。清朝加強對新疆、西藏的統治,鞏固了祖國的疆域,使得清朝的疆域極為遼闊,所以綜合上述提問,本道試題的主題可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識記。1 / 1浙江省杭州春蕾中學2016-2017學年八年級3月月考歷史與社會試卷一、單項選擇題1.(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朝建立是在( )A.13世紀60年代 B.13世紀80年代C.14世紀60年代 D.14世紀80年代【答案】C【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朝建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即14世紀60年代。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朝建立時間的識記。2.(2017八下·杭州月考)八年級學生王明對同學說:“明朝的官員沒有隱私權,太可怕了!”他評述了明朝哪項措施造成的后果( )A.焚書坑儒 B.設置廠衛特務機構C.八股取士 D.大興文字獄【答案】B【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朱元璋統治時期,為了加強皇權而設置錦衣衛,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設置東廠,這些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一種表現。A焚書坑儒是秦朝時期發生的; C八股取士是明朝為了加強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D大興文字獄是清朝時期加強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所以,排除ACD。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朝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識記。3.(2017八下·杭州月考)如果你是下圖中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A.熟讀四書五經B.會寫作規范的八股文C.在考試卷中發揮自己對朝政的見解D.成為聽命于皇帝的官吏【答案】C【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八股取士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的科舉考試的內容是儒學的《四書》與《五經》。凡是鄉試、會試都考三場,選《四書》中的文句做考題,讓考生據以作文,闡述其中義理。應考者只能根據特定的著述發揮,不能有自己的見解。并且必須把文章寫成八股文,文體不能違背八股的格式。由此判斷,明朝考生不可能在考試卷中發揮自己對朝政的見解,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八股取士的識記。4.(2017八下·杭州月考)“今我朝罷(廢除)丞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牽制)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這里的“我朝”應該是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C【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太祖加強君主專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在中央,明太祖廢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權分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設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皇帝的權利空前提高,秦漢以來丞相制度從此廢除,皇權與相權的斗爭最終以皇權的勝利而告終;在地方實行三司分權,三司相互牽制,大權統歸中央。結合題干信息,今我朝罷承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頑,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這里的“我朝”應是明朝。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明太祖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識記。5.(2017八下·杭州月考)下列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鄭成功包圍赤嵌城 ②清政府設置臺灣府③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臺灣 ④鄭成功收復臺灣A.①④③② B.③④②① C.④①③② D.③①④②【答案】D【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鄭成功于1661年包圍赤嵌城;清政府于1684年設置臺灣府;荷蘭殖民者于1624年侵占臺灣;鄭成功于1662年收復臺灣,所以D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識記。6.(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清時期,中國的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其中最主要的是 ( )A.生絲、茶葉、瓷器 B.生絲、水稻、瓷器C.生絲、茶葉、水稻 D.水稻、茶葉、瓷器【答案】A【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清時期對外貿易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沿海各地的海外貿易十分活躍,茶葉、生絲、土布、瓷器等中國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清時期對外貿易概況的識記。7.(2017八下·杭州月考)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興文字獄的根本目的都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統一思想C.壓制知識分子 D.鞏固封建統治【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封建社會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實施“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清朝統治階級大興“文字獄”,都是加強思想統治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鞏固君主專制制度、維護封建統治。D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封建社會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目的的理解。8.(2017八下·杭州月考)下列內容不屬于明清八股取士規定的是( )A.考生可以針砭時弊,談古論今B.考生的答案不允許有個人見解C.科舉考試只能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D.文體死板地分成八個部分【答案】A【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沿用隋唐創立的科舉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但,國家規定,科舉考試只能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重點考查考生對儒家經典的理解、掌握和運用,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題,應考者不能自由發揮見解;參加科舉考試生員的答卷,其行文格式有嚴格的規定,必須分成八個部分,就是通常所說的“八股文”,“八股文”形式死板,內容空洞,陳陳相因,千篇一律。因此BCD是正確的,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八股取士的識記。9.(2017八下·杭州月考)1636年,改國號為清的皇帝是( )A.清太祖努爾哈赤 B.清太宗皇太極C.清世祖福臨 D.清圣祖玄燁【答案】B【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建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繼位。改女真族為滿洲。1636年,他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皇太極就是清太宗。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清朝建立的識記。10.(2017八下·杭州月考)清朝統治者為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推行的政策是( )A.以農為本 B.“重農抑商”C.鼓勵官辦工商業 D.嚴格限制商品出口【答案】B【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重農抑商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統治者為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重農抑商政策的識記。11.(2017八下·杭州月考)乾隆皇帝在位時期,很多官員自保平安的經驗是:不與別人有文字往來,凡沒用的文稿一定要燒毀。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行省制度的影響 B.八旗制度的影響C.文字獄的影響 D.八股取士的影響【答案】C【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文字獄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代統治者為防止和鎮壓知識分子和漢人的反抗,從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文人學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滿,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譏訕清朝的內容,即興大獄,常常廣事株連。清代的文字獄保守估計200余起。除了極少數事出有因外,絕大多數是捕風捉影,純屬冤殺。文字獄嚴重禁錮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這是封建專制主義日趨腐朽、沒落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的反映,清朝統治者通過文字獄,強化集權統治,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文字獄影響的了解。12.(2017八下·杭州月考)鴉片戰爭前夕,清政府實行的閉關政策的含義是 ( )A.禁絕中國對外貿易 B.嚴格限制對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閉邊界固守疆域【答案】B【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閉關鎖國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前夕,清政府實行的閉關政策的含義是嚴格限制對外交往。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閉關鎖國政策的識記。13.(2017八下·杭州月考)馬克思說:“與外界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由此可見,清朝實行閉關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政府物資豐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爭C.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D.維護清王朝的統治【答案】D【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閉關鎖國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實行閉關政策的根本原因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閉關鎖國政策的識記。14.(2017八下·杭州月考)清朝初年從開放四港口進行對外貿易,后關閉其他港口,僅留一處由政府特許的“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此港是( )A.漳州 B.寧波 C.云臺 D.廣州【答案】D【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對外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初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清朝統一臺灣以后,開放四個港口,后來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了其他港口,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清朝對外政策的識記。15.(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史﹒選舉志》記載:“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之法,專取四書及五經命題試士。”從以上史料中不能獲取的信息是( )A.科舉考試的答題文體B.科舉考試的命題范圍C.沿襲唐宋的考試科目【答案】A【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在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科舉考試的命題范圍;并且明朝的科舉制沿襲的是唐宋的考試科目及稍變唐宋的考試方法;但未發現科舉考試的答卷文體。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6.據史載:從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中,朱元璋共批閱奏章1660份,處理國事3391件。出現這種現象,最有可能是因為( )A.廢除宰相制 B.大興文字獄C.設廠衛特務機構 D.設立軍機處【答案】A【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封建社會下君權和相權矛盾演變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秦朝建立后,秦嬴政設立了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是百官之首,一開始就存在著君權好相權的矛盾,到明朝,明太祖廢除了丞相,權分六部,丞相徹底被廢除了,然后才造成出現“朱元璋共批閱奏章1660份,處理國事3391件”這種現象。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朱元璋廢除宰相制的了解。17.有這樣一本書,法國著名的漢學教授儒蓮稱其為“技術百科全書”,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把它稱為“中國的狄德羅”----宋應星所作的“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它是( )A.《齊民要術》 B.《本草綱目》C.《資治通鑒》 D.《天工開物》【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天工開物》是明末科學家宋應星編著的一部總結明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著作。該書圖文并茂,詳細記載了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種植加工以及手工業生產技術,提供了大量確切數據,被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百科全書。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簡單,主要考查學生對《天工開物》的了解。18.(2017八下·杭州月考)下列對應關系是加強思想控制的大事,正確的是( )①秦始皇——“焚書坑儒” ②明朝——八股取士③東漢——“罷黜百家” ④清朝——“文字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歷代王朝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漢武帝為加強對思想文化的控制,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③錯誤。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歷代王朝加強思想文化控制措施的識記。19.如圖,下列哪一本書被西方國家稱為“東方醫藥學巨典” ( )A. B.C. D.【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本草綱目》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本草綱目》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中國的醫藥學,是我國古代部頭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藥物學巨著,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被譽為“東方醫藥學巨典”,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本草綱目》的了解。20.明清時期,世界形勢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在這個背景下,明清時期的對外交往出現了與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同的新局面。下列關于明清時期的對外交往的評價,錯誤的是( )A.西方科學技術、思想在向中國傳播B.東方思想文化逐漸被西方所了解C.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在逐漸加大D.中國富強、發達的科學技術影響整個世界【答案】D【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閉關鎖國的影響。明清時期,世界形勢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在這個背景下,明清時期的對外交往出現了與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同的新局面,實施閉關鎖國政策。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中外力量對比,而且作繭自縛,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使中國更加閉塞、停滯,遠離世界發展潮流,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在逐漸加大。本題選擇錯誤的,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的理解。21.明清時期,我國商業發達,商人資本雄厚,除安徽形成商幫外,還有( )A.陜西 B.山西 C.山東 D.江西【答案】B【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清時期繁榮商業。的明清時期,我國商業發達,商人資本雄厚,主要形成了徽商和晉商,其中晉商來自山西。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簡單,主要考查學生對徽商和晉商的了解。22.(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至清朝前期,精耕細作農業持續發展,一些原產美洲的________等作物引進中國。( )①玉米 ②西瓜 ③甘薯 ④馬鈴薯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清時期農耕文明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至清朝前期,精耕細作農業持續發展,一些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等作物引進中國。所以①③④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清時期農耕文明發展的識記。23.有位學者論及中國古代某制度時說:“民眾的貧窮、愚昧既是統治者造成的,又成為它得以長存的最好社會條件。”( )A.分封制 B.郡縣制C.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D.閉關鎖國政策【答案】C【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的政治制度。題目中涉及的是該制度的積極和消極的影響,正好符合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與影響。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在封建社會的初期和中期具有進步意義,表現在:維護了國家的統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防止了分裂割據,抵御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保持社會穩定;便于組織公共工程建設,保證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封建社會的后期: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導致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所以C項符合要求。秦漢以前我國實行分封制,但是卻出現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文化大繁榮,所以A項不符合題意;郡縣制是秦漢開始以后實行的,也是政治管理制度,但不是文化、經濟上的制度,所以B項不符合題意;閉關鎖國政策在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中外力量對比,而且作繭自縛,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使中國更加閉塞、停滯,遠離世界發展潮流,最重要的是這只是一項政策而不是一種制度,所以D項不符合要求。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比較困難,主要考查學生對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解應用能力。24.(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中國在傳統農耕文明的軌道上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下列對這一時期歷史階段特征最恰當的概括是( )A.帝國的繁盛 B.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C.八股取士和文字獄 D.帝國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答案】D【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近代前夜危機;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清時期歷史階段特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顯著發展,但是明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其統治政策日益腐朽,封建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導致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繁榮的背后卻孕育著危機,所以概括全面的是D項,ABC表述不全面。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清時期歷史階段特征的理解。25.(2017八下·杭州月考)‘’凡沿海地方口子,處處嚴防,不許片帆入海。”可見,當時清朝實行的是( )A.“海禁”政策 B.重農抑商政策C.發展貿易政策 D.對外開放政策【答案】A【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閉關鎖國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不許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貿易。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閉關鎖國政策的識記。二、非選擇題26.(2017八下·杭州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12年,某些周邊國家不斷在中國的東海與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度憤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反抗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的傳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繼光材料二:“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珍瑤不急之物,悉聽而歸。”──鄭成功材料三:“羅剎擾我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余年,其所竊據距我朝發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邊徼之民不獲寧息。”──康熙帝(1)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義是什么?戚繼光為實現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2)材料二中“貴國”是哪個國家?中國最早設置的管轄臺灣的機構是什么?(3)材料三中“羅剎”是哪個國家?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舉措?(4)材料中的三位歷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答案】(1)祖國邊疆(海疆)安寧;東南沿海的倭寇被肅清,抗倭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2)荷蘭殖民者;澎湖巡檢司。(3)沙俄(或沙皇俄國);發動雅克薩之戰,簽訂《尼布楚條約》。(4)抗擊了外來侵略,維護了國家主權。【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戚繼光抗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這句話的意思是:封侯不是我的本意,只要海上的邊境安靜就好。因此“海波平”是指祖國邊疆(海疆)安寧。結合教材可知,明朝中期,日本的倭寇經常騷擾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進行燒殺搶掠。戚繼光組織了一支抗倭軍隊,在臺州九戰九捷,平息了東南沿海的倭患,抗倭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2)本題考查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澎湖巡檢司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依據學過的知識已知,明朝后期,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1661年鄭成功從金門橫渡臺灣海峽,抵達臺灣西海岸。臺灣城被鄭軍圍攻,荷蘭頭目揆一派使者來見鄭成功,表示愿意年年進貢,要求鄭軍退出臺灣。鄭成功說了材料中的這段話。1662年初,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收復臺灣,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因此“貴國”是指荷蘭。第二問,元朝加強對臺灣的管轄,當時稱“琉球”,元政府設置了澎湖巡檢司,管理琉球和澎湖列島的行政事務。(3)本題考查的是雅克薩之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依據材料中的“黑龍江、松花江一帶”,即是我國東北地區,可見反映的國家是沙俄。結合教材可知,17世紀中期,沙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為保衛祖國疆土,康熙帝組織了兩次雅克薩之戰,取得勝利。沙俄被迫談判。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4)本題考查的是戚繼光、鄭成功、康熙皇帝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戚繼光是明朝抗倭民族英雄。鄭成功是清朝從荷蘭手中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康熙帝是抗擊沙俄侵略的民族英雄。可見三個歷史人物的共同點就是:反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是杰出的民族英雄。【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元、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識記。27.(2017八下·杭州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副)之,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1)材料所述事件,應發生在哪個朝代?(2)材料中的“帝”指誰?“六部"指哪六部?(3)材料反映了該朝官制的哪些變化?這些變化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1)明朝(2)明太祖朱元璋,吏、戶、禮、工、兵、刑六部(3)在中央:廢除丞相,設內閣,撤銷中書省,設六部。作用是加強君主集權,維護封建統治。【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罷丞相、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等關鍵詞或關鍵句,知道這是明朝明太祖時期,為加強君權而采取的措施。(2)本題考查的是明太祖加強君權專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即位后,為加強君權,改革行政機構,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3)本題考查的是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明朝在中央,罷丞相,撤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其結果是加強了君主集權,維護了封建統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朝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識記。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今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人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于他人,則斷不可行。所以無論巨細,朕必躬自斷制。”——康熙帝材料二:“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雍正帝材料三:1793年,乾隆給英王喬治三世的信中說道:“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材料四:朝臣胡中藻有詩句“一把心腸論濁清”,乾隆帝看了竟說“加‘濁’字于國號‘清’字之前,是何肺腑?”結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殺,禍及師友。(1)聯系上述四則材料,分析清朝時我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狀況。(2)材料三中清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造成了怎樣的嚴重后果?結合我國現在的經濟發展情況,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答案】(1)政治上,專制皇權不斷加強;經濟上:農業是經濟的主體;思想文化上:文字獄愈愈烈,思想專制,文化僵化;對外交往上:實行閉關政策。(2)后果:阻礙了中西方科學文化交流,中國喪失了在國際貿易中的主動權,逐漸落后于西方。啟示: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虛心學習國外的先進的科技和經驗,力求其為我所用。【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皇權膨脹【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清朝時我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狀況。分析材料“今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人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于他人,則斷不可行。所以無論巨細,朕必躬自斷制”可知,皇權不斷膨脹,君主專制不斷加強。分析材料“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可知,清朝統治者認為農業是經濟的主體,重視農業的發展,請示工商業的發展。分析材料“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可知,清朝不在意對外交往,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分析材料四可知是胡中藻案,即清朝大興文字獄,思想專制,文化僵化。故答案為:政治上,專制皇權不斷加強;經濟上:農業是經濟的主體;思想文化上:文字獄愈愈烈,思想專制,文化僵化;對外交往上:實行閉關政策。(2)本題考查的是閉關鎖國政策的有關知識。由小題1可知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沒有從根本上扭轉中外力量對比,而且作繭自縛,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使中國更加閉塞、停滯,遠離世界發展潮流。這啟示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虛心學習國外的先進的科技和經驗,力求其為我所用。故答案為后果:阻礙了中西方科學文化交流,中國喪失了在國際貿易中的主動權,逐漸落后于西方;啟示: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虛心學習國外的先進的科技和經驗,力求其為我所用。【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對閉關鎖國的理解。29.(2017八下·杭州月考)我國今天的疆域版圖是清朝時期奠定的。請閱讀下邊的清朝疆域圖,完成下列問題。(1)清朝前期的疆域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各至什么地方?(2)圖A地區,西漢時就已歸屬中國中央政府管轄。清朝前期,這一地區爆發了兩次叛亂,請問是哪兩次叛亂?清政府評定叛亂后設置了哪一機構進行管轄?這一機構的設置有何意義?(3)圖B地區正式歸屬中國中央政府管轄,開始于哪一朝代?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強對這一地區的管轄?(4)綜合上述各問,請你本道試題設計一個合理的主題。【答案】(1)北:西伯利亞;西:蔥嶺;東:太平洋;南:南海諸島。(2)準噶爾部葛爾丹叛亂、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新疆與清朝中央政府的聯系,使清朝對西北地區的統治增強,邊防更加鞏固。(3)元朝。確立冊封西藏兩個宗教首領達賴和班禪的制度;設置駐藏大臣等;確立金瓶掣簽制度。(4)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清朝疆域范圍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疆域廣大, 東到太平洋;南至南海諸島;西跨蔥嶺;北達西伯利亞。(2)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加強對新疆統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A地區即我國的新疆地區。清朝前期,這一地區爆發了兩次叛亂,即準噶爾部葛爾丹叛亂、大小和卓叛亂;清政府評定叛亂后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新疆與清朝中央政府的聯系,使清朝對西北地區的統治增強,邊防更加鞏固。(3)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加強對西藏統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B地區即我國的西藏地區。西藏正式歸屬中國中央政府管轄,開始于元朝。清政府為加強對西藏的統治,確立冊封西藏兩個宗教首領達賴和班禪的制度;設置駐藏大臣等;確立金瓶掣簽制度。(4)本題考查的是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有關知識。清朝加強對新疆、西藏的統治,鞏固了祖國的疆域,使得清朝的疆域極為遼闊,所以綜合上述提問,本道試題的主題可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識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春蕾中學2016-2017學年八年級3月月考歷史與社會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春蕾中學2016-2017學年八年級3月月考歷史與社會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