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測試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測試

資源簡介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測試
一、選擇題
1.“如果全中國人手拉手排成一列站在赤道上,能環繞地球赤道40多圈。”這句話說明(  )
A.我國人口增長過快 B.我國人口分布不均
C.我國人口數量大 D.我國經濟發達
2.下列四省的輪廓圖中,哪一幅是我國緯度最高,位置最偏東的省 (  )
A.A B.B C.C D.D
3.國務院就建設長江經濟帶做出了重要部署。要發揮“黃金水道”優勢,促進經濟發展,由東向西梯度推進,縮小東西差距,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據此回答問題。
(1)構建沿海與中西部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長江經濟帶,最有利的條件是 (  )
A.長江巨大的航運價值 B.長江豐富廉價的水能
C.長江流域豐富的水資源 D.長江流域豐富的礦產資源
(2)生態安全關系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長江上、中、下游各河段需要解決的生態問題有 (  )
①水土流失 ②洪澇災害 ③凌汛 ④水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自古以來,江南就被美譽為“魚米之鄉”。下圖代表的區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水鄉,這里有聞名于世的大運河,還有大大小小的天然河湖與人工溝渠,優越的自然和人文條件孕育了眾多的城鎮。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圖中字母A表示的湖泊是 (  )
A.太湖 B.洞庭湖 C.東湖 D.鄱陽湖
(2)上圖代表的區域河流與湖泊眾多,產生這一自然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該地區位于平原地形
B.該地區土壤肥沃
C.該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D.人們自古以來重視水利
5.山脈常常成為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天然分界線。下列對四幅示意圖中山脈名稱的判斷正確的是 (  )
A.①太行山脈②武夷山脈③昆侖山脈④祁連山脈
B.①大興安嶺②臺灣山脈③天山山脈④阿爾泰山脈
C.①雪峰山脈②長白山脈③秦嶺山脈④大別山脈
D.①巫山山脈②武夷山脈③陰山山脈④橫斷山脈
6.下列對于蒙古族人民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有(  )
①逐水草而居 ②喝綠茶 ③住蒙古包,穿蒙古袍④種植水稻和小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小李通過貸款購買了新房。這種消費方式是(  )
①量入為出 ②“寅吃卯糧”③提前享受生活 ④超前消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開展社會調查的一般步驟是 (  )
①選定調查方法 ②實地進行調查 ③確定調查主題④分析調查材料,完成報告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9.下列傳媒中,屬于新興媒體的是 (  )
A.電視 B.互聯網 C.廣播 D.書籍
10.2014年3月15日,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正式實施。與實行了20年的舊版消法相比,新消法增加網絡購物“享受7天無理由退貨”及消費者個人信息保密等條款,有利于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這說明了 (  )
A.規則就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B.規則可以根據情況的變化和需要而修改
C.規則面前人人平等
D.人人都必須遵守規則
11.1945年,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這一年屬于 (  )
A.19世紀40年代 B.19世紀50年代
C.20世紀40年代 D.20世紀50年代
12.上海是我同最大的經濟中心,從地理位置上看,主要是因為 (  )
A.地勢低平,氣候濕潤
B.河湖眾多,礦產資源豐富
C.瀕臨東海,以長江三角洲為依托
D.歷史悠久,文化繁榮
13.文字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之一,右圖中文字的發明者是 (  )
A.印第安人 B.蘇美爾人 C.埃及人 D.瑪雅人
14.下列關于文化傳播的論述,正確的有 (  )
①所有交往過程,都可以視為文化傳播的過程
②文化傳播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
③外出旅游也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一種途徑
④文化只能依靠學校教育進行傳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人類歷史進人文明時代的標志有 (  )
①工具的制造 ②人工取火的成功 ③國家的產生④文字的發明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反映古代人類同洪水等自然災害作斗爭的傳說是 (  )
A.女媧補天 B.盤古開天 C.精衛填海 D.大禹治水
17.小文同學準備以“上古亞非文明”為主題進行探究性學習。他探究的內容應包括(  )
①古代埃及文明 ②古巴比倫文明 ③古代印度文明 ④古代希臘文明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當前部分中學生在日常生活消費中出現了追求名牌的風氣。針對這種現象,你認為正確的態度有 (  )
①摒棄盲目攀比,堅決反對名牌
②名牌就是現代、前衛、崇高的代名詞,追求名牌合情合理
③反對盲目攀比
④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理性對待名牌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選擇題
19.連線題。
(1)將下列城市所在的自治區與該地主要的少數民族用直線一一對應起來。
①拉薩    A.回族
②銀川    B.藏族
③南寧    C.壯族
④呼和浩特   D.維吾爾族
⑤烏魯木齊   E.蒙古族
(2)將下列地形區與其主要特征用直線連接起來。
A.長江中下游平原   a.土壤肥沃,四周群山環繞,氣候暖濕,農業發達
B.內蒙古高原    b.海拔不高,盛產茶葉、竹制品
C.四川盆地    c.地勢低平,水網密布,魚米之鄉,物產豐富
D.東南丘陵    d.地勢平坦,草原遼闊,是牧人的天堂
20.讀圖,回答問題。
(1)圖中陰影部分是我國的   地區。
(2)該地區是我國農業由農耕區向   區過渡的地帶。
(3)圖中數據說明該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土質疏松、植被少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本區的降水加劇了水土流失,其降水特點是   
(4)對該地區的治理措施中,不正確的是(  )
A.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增加植被覆蓋率
B.坡地筑梯田、溝谷修堤壩,實現土不下坡
C.禁止小煤窯的私挖濫采,減少對地表的破壞
D.無條件地擴大煤炭開采量,籌集治理環境的資金
(5)在發展經濟的道路上,本地區正努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開發綠色產業。這里山川特色鮮明,歷史古跡眾多,民俗文化獨特,為大力發展   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2012年12月26日,京廣高鐵全線開通運營。8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色從“冬”到“春”,不斷變換。
材料二:京廣高鐵線路示意圖。
22.讀圖回答問題。
(1)甲區域位于我國的   (地理區域)地區,甲、乙兩區域實地范圍較大的是   。
(2)列舉甲區域典型的生產、生活方式各一例。分析圖二中成都平原成為我國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的有利條件。
(3)甲、乙兩區域緯度相近,生產和生活方式卻差異顯著,請根據圖三分析原因。
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在某遠古人類生活過的洞穴中,科學家發現了較大的灰燼堆,最厚處達6米,灰燼堆中有燒過的獸骨、樹籽、石塊、木炭塊等。
材料二:見下圖。
(1)根據材料一說出材料所涉及的遠古人類的名稱及生活時間。
(2)根據材料二,分別說出圖一、圖二、圖三出土于哪個古人類遺址。
24.小張同學為了撰寫家鄉的報告,通過百度搜索和實地觀察收集了一些素材,請根據小張同學的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南潯位于杭嘉湖平原北部,浙江省湖州市東部。地理坐標:北緯30°52′~30°53′、東經12°25′~120°26′。南潯于南宋淳祐末年(1252年)建鎮。明萬歷至清代中葉為南潯經濟繁榮時期。這里有水晶晶的田野、水晶晶的寺院、水晶晶的塔、水晶晶的池塘、水晶晶的園林……古往今來,許多詩人對水鄉旖旎的景觀作了描述,如“港漢縱橫入水鄉,菱歌隱隱起迥塘”“潯溪溪畔遍桑麻,溪上人家傍水涯”“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水是南潯的脈絡,水是南潯的血液,水是南潯的靈魂,水是南潯的柔情。
材料二:下圖是小張拍的家鄉的照片。
(1)小張是通過哪種大眾傳媒收集到材料一的?該媒體的獨特優勢是什么?
(2)從上述材料看,小張同學采用了哪些社會調查方法?他收集到的資料,都屬于什么類型的資料?從價值角度看,哪些資料的價值高?為什么?
(3)根據材料一可知,南潯首建于   世紀   年代,位于   (填低緯度、中緯度或高緯度)地區;從地理分區看,位于我國的   (北方地區或南方地區),農作物可   (作物熟制),人們以   為主食,民居大多   (建筑特點)。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我國的人口特點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我國人口數量問題。赤道長度約為40000千米,全中國人手拉手排成一列能環繞地球赤道40多圈,從側面反映中國人口眾多,故此題答案選C
【點評】知道中國的人口數量
2.【答案】D
【知識點】我國的行政區劃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輪廓以及位置。A為云南省,B為廣東省,C為湖北省,D為黑龍江省;中國最東端和最北段都在黑龍江省,故此題答案選D
【點評】了解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輪廓及位置
3.【答案】(1)A
(2)C
【知識點】母親河———長江黃河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長江的相關知識。長江干流江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我國最重要的內河航運大動脈,連接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故小題1答案選A;小題2為逆向選擇題,凌汛發生在黃河流域的寧夏與山東地區,故小題2答案為C
【點評】了解長江的航運作用和生態問題
4.【答案】(1)A
(2)C
【知識點】太湖流域的水鄉城鎮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太湖的相關知識。根據地理位置和輪廓可知,A湖在杭州灣的北方,應為太湖,故小題1答案選A;太湖位于東部季風區,降水豐沛,在加上地形以平原為主,有眾多的河流與湖泊。但是美國中部大平原的河流與湖泊都不如太湖,由此可見,氣候是造成太湖流域河湖眾多的主要原因,故小題2答案為C
【點評】了解太湖流域的自然特征
5.【答案】A
【知識點】地勢和地形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我國主要山脈的地理位置。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天然分界線是太行山脈,江西省和福建省的天然分界線是武夷山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的天然分界線是昆侖山脈,甘肅省和青海省的天然分界線是祁連山脈.故此題答案為A
【點評】識記我國主要山脈的相對位置
6.【答案】C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內蒙古地區人們的生活特點。蒙古族人民生活在內蒙古高原,氣候主要是溫帶大陸性氣候,綠茶和水稻不適宜在當地種植。選項②和④錯誤。故此題答案為C。
【點評】了解內蒙古地區的人文環境特征
7.【答案】C
【知識點】生活的故事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人們消費觀念變化的相關知識。此題為逆向選擇題,“量入為出”的原則是“有多少錢就買多少東西”,貸款買房顯然不符合。故此題答案為C。
【分析】理解不同消費觀念的表現
8.【答案】D
【知識點】如何開展社會調查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開展社會調查的一般步驟。開展社會調查的一般步驟為:確定主題、擬定提綱、實施調查、撰寫調查報告。故此題答案為D。
【點評】了解開展社會調查的一般步驟
9.【答案】B
【知識點】傳媒的行程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傳媒的發展歷程。傳媒的發展,歷經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階段。互聯網屬于網絡階段的產物。故此題答案為B
【點評】了解傳媒的發展歷程
10.【答案】B
【知識點】規則的演變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規則的演變過程相關知識。題干將新消法與舊消法進行對比,突出了“7天無理由退貨”等變化,反映規則隨著生活的需要而不斷完善,故此題答案為B
【點評】了解規則演變的方式
11.【答案】C
【知識點】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徑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世紀和年代這兩個概念的掌握情況。1945年處于1901一2000年之間,應為20世紀。45年位于40一49年之間,為40年代。故此題答案為C
【點評】掌握世紀和年代的判定
12.【答案】C
【知識點】上海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上海成為我國經濟中心的區位優勢。地處長江三角洲前沿,瀕臨東海,南臨杭州灣。位于長江入海口,是天然河港,又居于我國大陸海岸線中樞,具有發展內河航運和海上運輸的優越條件,故此題答案為C
【點評】理解上海成為經濟中心的地理位置優勢。
13.【答案】B
【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楔形文字的特征。楔形文字線條筆直形同楔形。筆畫大都為具有三角形的線條。楔形文字是由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的,故此題答案為B
【點評】區分代表古代文明象征的文字
14.【答案】A
【知識點】傳媒的行程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文化傳播的相關知識。此題為逆向選擇題,文化傳播的途徑多種多樣,學校教育只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④錯誤。故此題答案為A
【點評】理解文化傳播的基本途徑
15.【答案】D
【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西方文明的搖籃;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中美洲文明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人類早期文明發祥地有一些共同的現象,就是階級的分化、國家的出現和文字的發明,這些都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故此題答案為D。
【點評】理解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
16.【答案】D
【知識點】中華文明的曙光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生對我國古代神話傳說的認識。大禹治水描述的是禹采用疏導的方法將平地的積水注入江河,治服洪水的故事。故此題答案為D。
【點評】了解我國古代文明起源
17.【答案】B
【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西方文明的搖籃;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人類文明發源地的地理位置。此題為逆向選擇題,古代希臘文明起源于歐洲,不符合題意。故④錯誤,此題答案為B
【點評】識記人類文明發源地
18.【答案】D
【知識點】生活的故事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追求名牌這種消費方式的評價。名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要鼓勵企業爭創名牌,作為消費者,不能摒棄名牌,反對名牌,但對名牌消費要具體分析,不能盲目攀比,故③④正確;①②錯誤。故該題選D。
【點評】評價對追求名牌這種生命方式的認知
19.【答案】(1)①—8;②—A;③—C;④—E;⑤—D
(2)A—c;B—d;C—a;D—b
【知識點】我國的民族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1小題考查的是我國的5個自治區、行政中心及居住的少數民族。拉薩是西藏自治區的行政中心,主要聚集的少數民族是藏族;銀川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行政中心,主要聚集的少數民族是回族;南寧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行政中心,主要聚集的少數民族是壯族;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中心,主要聚集的少數民族是蒙古族;烏魯木齊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行政中心,主要聚集的少數民族是維吾爾族。故第一小題的答案是①—8、②—A、③—C、④—E、⑤—D
2小題考查的是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南丘陵還有四川盆地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沛。適合發展種植業,而內蒙古高原由于海拔原因,草原遼闊,適合發展畜牧業,故B一d;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東南丘陵崎嶇不平,適合種植茶葉和竹子;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環繞;故此題答案為A—c;B—d;C—a;D—b
【點評】識記自治區及生活的少數民族、地形的特點及人們的生產特點
20.【答案】(1)黃土高原
(2)牧(畜牧)
(3)降水集中,多暴雨
(4)D
(5)旅游業
【知識點】黃土高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黃土高原的相關知識。根據地理位置可知,陰影部分在太行山脈以西,秦嶺以北,烏鞘嶺以東。屬于黃土高原;黃土高原自東向西呈現過渡性。地形上從平原向山地高原過渡、海陸位置上從沿海向內陸過渡、降水上從濕潤向干旱過渡、植被上從森林想草原過渡,進而在生產方式上由農耕區向牧區過渡;黃土高原位于季風區,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第4小題為逆向選擇題,擴大煤炭開采量會加劇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5小題點明了本地區的優勢在于山川特色鮮明,歷史古跡眾多,民俗文化獨特,這些都有利于發展旅游業。故此題答案為(1)黃土高原 (2)牧(畜牧) (3)降水集中,多暴雨 (4)D (5)旅游業
【點評】掌握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特征及面臨的生態問題,尋找解決措施
【知識點】我國的疆域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省級行政區、地形區位置和黃河不同河段特點。石家莊為河北省行政中心。長沙位于杭州左下方,根據一般定向法應為西南方。鄭州市位于黃河下游,該河段水文特征是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根據地理位置可知,從北京到廣州經過了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南丘陵;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緯度不同,日照時間和氣溫也有所差別。因此會有從“冬”到“春”的感覺。故此題答案為(1)河北、西南;(2)水流緩慢,泥沙沉積,形成“地上河”。(3)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寫出兩個即可)緯度原因。
【分析】識記我國的省級行政區和地形區的位置和相關信息;了解黃河下游水文特征;理解南北方氣候差異的原因。
22.【答案】(1)青藏;甲區域
(2)生產方式:高寒畜牧業(或畜牧業)。生活方式:衣:藏袍;食:牛羊肉、酸奶、奶酪、糌粑;住:帳篷;行:馬、牦牛。(任寫其一即可)
有利條件:①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熱冬溫,降水充沛;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③岷江流經,水資源豐富;④都江堰水利工程發揮了灌溉和防洪作用。
(3)甲區域地處高原,海拔高,氣溫低;乙區域地處盆地,地勢低平,夏熱冬溫。
【知識點】青藏牧區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青藏地區與四川盆地的自然環境特征與人文環境特征。根據經緯網信息可知,甲區域為青藏地區。甲乙兩圖大小相似,甲圖跨緯度更大,故實地范圍較大。青藏地區地處高原,氣候為高原山地氣候,受自然環境限制,以畜牧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生活中穿藏袍;吃牛羊肉和奶酪、糌粑等;住帳篷;出行工具為馬和牦牛。成都平原農業發達的原因可從氣候、地形和水文等方面展開分析該地區位于亞熱帶季風區,降水豐沛;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有岷江流經,人們建設水利工程都江堰也為該地區的農產品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圖三可知,甲乙兩地海拔高度差異明顯,氣溫也有很大的差異。故此題答案為 (1)青藏;甲區域
(2)生產方式:高寒畜牧業(或畜牧業)。生活方式:衣:藏袍;食:牛羊肉、酸奶、奶酪、糌粑;住:帳篷;行:馬、牦牛。(任寫其一即可)
有利條件:①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熱冬溫,降水充沛;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③岷江流經,水資源豐富;④都江堰水利工程發揮了灌溉和防洪作用。(3)甲區域地處高原,海拔高,氣溫低;乙區域地處盆地,地勢低平,夏熱冬溫。
【點評】運用經緯網獲取地理信息;了解青藏地區和四川盆地的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環境特征。
23.【答案】(1)距今約70萬~20萬年的北京人。距今約三萬年的山頂洞人。
(2)圖一:河姆渡遺址。圖二:河姆渡遺址。圖三:半坡遺址。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早期人類的生活狀況。材料一種出現了灰燼堆厚達6米及燒過的獸骨、樹籽、石塊、木炭塊,說明當時的人類已經有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術,但還未產生原始農業。故該人類應為北京人或者山頂洞人。材料二中所展示的分別為稻榖、黑zh陶缽和石斧,分別屬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故此題答案為(1)距今約70萬~20萬年的北京人。距今約三萬年的山頂洞人。 (2)圖一:河姆渡遺址。圖二:河姆渡遺址。圖三:半坡遺址。
【點評】了解早期人類的生活狀況和生產工具。
24.【答案】(1)互聯網。優勢是虛擬的人際交往平臺和信息傳播平臺。
(2)實地調查法、文獻調查法。文獻資料。材料二中的資料價值高,小張自己拍的照片屬于第一手資料,可信度高。
(3)13;50;中緯度;南方地區;一年兩熟到三熟;米飯;臨河而建
【知識點】如何開展社會調查
【解析】【分析】本題是一道綜合性題目,涉及社會調查的開展、媒體的發展及對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環境特征。小張通過百度搜索收集到材料一的媒體應為互聯網。互聯網的獨特優勢是虛擬的人際交往平臺和信息傳播平臺;從材料可知,小張獲取資料的方法有百度搜索和實地觀察,這兩種方法分別屬于實地調查法和文獻調查法。小張的材料有網站文字和照片兩種,都屬于文獻資料。照片是小張自己拍的,屬于第一手資料,可信度較高;觀察材料可知,南潯首建于1252年,屬于13世紀50年代。緯度為北緯30°52′~30°53′,屬于中緯度地區。從緯度來看位于淮河以南,屬于南方地區,農作物以水稻為主,一年兩熟到三熟。人們以米飯為主食。再加上當地水網密布,是典型的水鄉,民居大多臨河而建。故此題答案為:
(1)互聯網。優勢是虛擬的人際交往平臺和信息傳播平臺。
(2)實地調查法、文獻調查法。文獻資料。材料二中的資料價值高,小張自己拍的照片屬于第一手資料,可信度高。
(3)13;50;中緯度;南方地區;一年兩熟到三熟;米飯;臨河而建
【點評】掌握社會調查的方法,了解南方地區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特點。
1 / 1人教版(新課程標準)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測試
一、選擇題
1.“如果全中國人手拉手排成一列站在赤道上,能環繞地球赤道40多圈。”這句話說明(  )
A.我國人口增長過快 B.我國人口分布不均
C.我國人口數量大 D.我國經濟發達
【答案】C
【知識點】我國的人口特點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我國人口數量問題。赤道長度約為40000千米,全中國人手拉手排成一列能環繞地球赤道40多圈,從側面反映中國人口眾多,故此題答案選C
【點評】知道中國的人口數量
2.下列四省的輪廓圖中,哪一幅是我國緯度最高,位置最偏東的省 (  )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識點】我國的行政區劃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輪廓以及位置。A為云南省,B為廣東省,C為湖北省,D為黑龍江省;中國最東端和最北段都在黑龍江省,故此題答案選D
【點評】了解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輪廓及位置
3.國務院就建設長江經濟帶做出了重要部署。要發揮“黃金水道”優勢,促進經濟發展,由東向西梯度推進,縮小東西差距,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據此回答問題。
(1)構建沿海與中西部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長江經濟帶,最有利的條件是 (  )
A.長江巨大的航運價值 B.長江豐富廉價的水能
C.長江流域豐富的水資源 D.長江流域豐富的礦產資源
(2)生態安全關系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長江上、中、下游各河段需要解決的生態問題有 (  )
①水土流失 ②洪澇災害 ③凌汛 ④水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A
(2)C
【知識點】母親河———長江黃河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長江的相關知識。長江干流江闊水深,終年不凍,是我國最重要的內河航運大動脈,連接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故小題1答案選A;小題2為逆向選擇題,凌汛發生在黃河流域的寧夏與山東地區,故小題2答案為C
【點評】了解長江的航運作用和生態問題
4.自古以來,江南就被美譽為“魚米之鄉”。下圖代表的區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水鄉,這里有聞名于世的大運河,還有大大小小的天然河湖與人工溝渠,優越的自然和人文條件孕育了眾多的城鎮。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圖中字母A表示的湖泊是 (  )
A.太湖 B.洞庭湖 C.東湖 D.鄱陽湖
(2)上圖代表的區域河流與湖泊眾多,產生這一自然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該地區位于平原地形
B.該地區土壤肥沃
C.該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D.人們自古以來重視水利
【答案】(1)A
(2)C
【知識點】太湖流域的水鄉城鎮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太湖的相關知識。根據地理位置和輪廓可知,A湖在杭州灣的北方,應為太湖,故小題1答案選A;太湖位于東部季風區,降水豐沛,在加上地形以平原為主,有眾多的河流與湖泊。但是美國中部大平原的河流與湖泊都不如太湖,由此可見,氣候是造成太湖流域河湖眾多的主要原因,故小題2答案為C
【點評】了解太湖流域的自然特征
5.山脈常常成為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天然分界線。下列對四幅示意圖中山脈名稱的判斷正確的是 (  )
A.①太行山脈②武夷山脈③昆侖山脈④祁連山脈
B.①大興安嶺②臺灣山脈③天山山脈④阿爾泰山脈
C.①雪峰山脈②長白山脈③秦嶺山脈④大別山脈
D.①巫山山脈②武夷山脈③陰山山脈④橫斷山脈
【答案】A
【知識點】地勢和地形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我國主要山脈的地理位置。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天然分界線是太行山脈,江西省和福建省的天然分界線是武夷山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的天然分界線是昆侖山脈,甘肅省和青海省的天然分界線是祁連山脈.故此題答案為A
【點評】識記我國主要山脈的相對位置
6.下列對于蒙古族人民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有(  )
①逐水草而居 ②喝綠茶 ③住蒙古包,穿蒙古袍④種植水稻和小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知識點】內蒙古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內蒙古地區人們的生活特點。蒙古族人民生活在內蒙古高原,氣候主要是溫帶大陸性氣候,綠茶和水稻不適宜在當地種植。選項②和④錯誤。故此題答案為C。
【點評】了解內蒙古地區的人文環境特征
7.小李通過貸款購買了新房。這種消費方式是(  )
①量入為出 ②“寅吃卯糧”③提前享受生活 ④超前消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識點】生活的故事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人們消費觀念變化的相關知識。此題為逆向選擇題,“量入為出”的原則是“有多少錢就買多少東西”,貸款買房顯然不符合。故此題答案為C。
【分析】理解不同消費觀念的表現
8.開展社會調查的一般步驟是 (  )
①選定調查方法 ②實地進行調查 ③確定調查主題④分析調查材料,完成報告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答案】D
【知識點】如何開展社會調查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開展社會調查的一般步驟。開展社會調查的一般步驟為:確定主題、擬定提綱、實施調查、撰寫調查報告。故此題答案為D。
【點評】了解開展社會調查的一般步驟
9.下列傳媒中,屬于新興媒體的是 (  )
A.電視 B.互聯網 C.廣播 D.書籍
【答案】B
【知識點】傳媒的行程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傳媒的發展歷程。傳媒的發展,歷經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階段。互聯網屬于網絡階段的產物。故此題答案為B
【點評】了解傳媒的發展歷程
10.2014年3月15日,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正式實施。與實行了20年的舊版消法相比,新消法增加網絡購物“享受7天無理由退貨”及消費者個人信息保密等條款,有利于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這說明了 (  )
A.規則就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B.規則可以根據情況的變化和需要而修改
C.規則面前人人平等
D.人人都必須遵守規則
【答案】B
【知識點】規則的演變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規則的演變過程相關知識。題干將新消法與舊消法進行對比,突出了“7天無理由退貨”等變化,反映規則隨著生活的需要而不斷完善,故此題答案為B
【點評】了解規則演變的方式
11.1945年,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這一年屬于 (  )
A.19世紀40年代 B.19世紀50年代
C.20世紀40年代 D.20世紀50年代
【答案】C
【知識點】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徑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世紀和年代這兩個概念的掌握情況。1945年處于1901一2000年之間,應為20世紀。45年位于40一49年之間,為40年代。故此題答案為C
【點評】掌握世紀和年代的判定
12.上海是我同最大的經濟中心,從地理位置上看,主要是因為 (  )
A.地勢低平,氣候濕潤
B.河湖眾多,礦產資源豐富
C.瀕臨東海,以長江三角洲為依托
D.歷史悠久,文化繁榮
【答案】C
【知識點】上海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上海成為我國經濟中心的區位優勢。地處長江三角洲前沿,瀕臨東海,南臨杭州灣。位于長江入海口,是天然河港,又居于我國大陸海岸線中樞,具有發展內河航運和海上運輸的優越條件,故此題答案為C
【點評】理解上海成為經濟中心的地理位置優勢。
13.文字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之一,右圖中文字的發明者是 (  )
A.印第安人 B.蘇美爾人 C.埃及人 D.瑪雅人
【答案】B
【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楔形文字的特征。楔形文字線條筆直形同楔形。筆畫大都為具有三角形的線條。楔形文字是由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的,故此題答案為B
【點評】區分代表古代文明象征的文字
14.下列關于文化傳播的論述,正確的有 (  )
①所有交往過程,都可以視為文化傳播的過程
②文化傳播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
③外出旅游也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一種途徑
④文化只能依靠學校教育進行傳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識點】傳媒的行程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文化傳播的相關知識。此題為逆向選擇題,文化傳播的途徑多種多樣,學校教育只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④錯誤。故此題答案為A
【點評】理解文化傳播的基本途徑
15.人類歷史進人文明時代的標志有 (  )
①工具的制造 ②人工取火的成功 ③國家的產生④文字的發明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西方文明的搖籃;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中美洲文明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人類早期文明發祥地有一些共同的現象,就是階級的分化、國家的出現和文字的發明,這些都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故此題答案為D。
【點評】理解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
16.反映古代人類同洪水等自然災害作斗爭的傳說是 (  )
A.女媧補天 B.盤古開天 C.精衛填海 D.大禹治水
【答案】D
【知識點】中華文明的曙光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生對我國古代神話傳說的認識。大禹治水描述的是禹采用疏導的方法將平地的積水注入江河,治服洪水的故事。故此題答案為D。
【點評】了解我國古代文明起源
17.小文同學準備以“上古亞非文明”為主題進行探究性學習。他探究的內容應包括(  )
①古代埃及文明 ②古巴比倫文明 ③古代印度文明 ④古代希臘文明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西方文明的搖籃;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人類文明發源地的地理位置。此題為逆向選擇題,古代希臘文明起源于歐洲,不符合題意。故④錯誤,此題答案為B
【點評】識記人類文明發源地
18.當前部分中學生在日常生活消費中出現了追求名牌的風氣。針對這種現象,你認為正確的態度有 (  )
①摒棄盲目攀比,堅決反對名牌
②名牌就是現代、前衛、崇高的代名詞,追求名牌合情合理
③反對盲目攀比
④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理性對待名牌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知識點】生活的故事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追求名牌這種消費方式的評價。名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要鼓勵企業爭創名牌,作為消費者,不能摒棄名牌,反對名牌,但對名牌消費要具體分析,不能盲目攀比,故③④正確;①②錯誤。故該題選D。
【點評】評價對追求名牌這種生命方式的認知
二、非選擇題
19.連線題。
(1)將下列城市所在的自治區與該地主要的少數民族用直線一一對應起來。
①拉薩    A.回族
②銀川    B.藏族
③南寧    C.壯族
④呼和浩特   D.維吾爾族
⑤烏魯木齊   E.蒙古族
(2)將下列地形區與其主要特征用直線連接起來。
A.長江中下游平原   a.土壤肥沃,四周群山環繞,氣候暖濕,農業發達
B.內蒙古高原    b.海拔不高,盛產茶葉、竹制品
C.四川盆地    c.地勢低平,水網密布,魚米之鄉,物產豐富
D.東南丘陵    d.地勢平坦,草原遼闊,是牧人的天堂
【答案】(1)①—8;②—A;③—C;④—E;⑤—D
(2)A—c;B—d;C—a;D—b
【知識點】我國的民族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1小題考查的是我國的5個自治區、行政中心及居住的少數民族。拉薩是西藏自治區的行政中心,主要聚集的少數民族是藏族;銀川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行政中心,主要聚集的少數民族是回族;南寧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行政中心,主要聚集的少數民族是壯族;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中心,主要聚集的少數民族是蒙古族;烏魯木齊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行政中心,主要聚集的少數民族是維吾爾族。故第一小題的答案是①—8、②—A、③—C、④—E、⑤—D
2小題考查的是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南丘陵還有四川盆地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沛。適合發展種植業,而內蒙古高原由于海拔原因,草原遼闊,適合發展畜牧業,故B一d;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東南丘陵崎嶇不平,適合種植茶葉和竹子;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環繞;故此題答案為A—c;B—d;C—a;D—b
【點評】識記自治區及生活的少數民族、地形的特點及人們的生產特點
20.讀圖,回答問題。
(1)圖中陰影部分是我國的   地區。
(2)該地區是我國農業由農耕區向   區過渡的地帶。
(3)圖中數據說明該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土質疏松、植被少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本區的降水加劇了水土流失,其降水特點是   
(4)對該地區的治理措施中,不正確的是(  )
A.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增加植被覆蓋率
B.坡地筑梯田、溝谷修堤壩,實現土不下坡
C.禁止小煤窯的私挖濫采,減少對地表的破壞
D.無條件地擴大煤炭開采量,籌集治理環境的資金
(5)在發展經濟的道路上,本地區正努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開發綠色產業。這里山川特色鮮明,歷史古跡眾多,民俗文化獨特,為大力發展   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答案】(1)黃土高原
(2)牧(畜牧)
(3)降水集中,多暴雨
(4)D
(5)旅游業
【知識點】黃土高原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黃土高原的相關知識。根據地理位置可知,陰影部分在太行山脈以西,秦嶺以北,烏鞘嶺以東。屬于黃土高原;黃土高原自東向西呈現過渡性。地形上從平原向山地高原過渡、海陸位置上從沿海向內陸過渡、降水上從濕潤向干旱過渡、植被上從森林想草原過渡,進而在生產方式上由農耕區向牧區過渡;黃土高原位于季風區,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第4小題為逆向選擇題,擴大煤炭開采量會加劇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5小題點明了本地區的優勢在于山川特色鮮明,歷史古跡眾多,民俗文化獨特,這些都有利于發展旅游業。故此題答案為(1)黃土高原 (2)牧(畜牧) (3)降水集中,多暴雨 (4)D (5)旅游業
【點評】掌握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特征及面臨的生態問題,尋找解決措施
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2012年12月26日,京廣高鐵全線開通運營。8小時的車程,窗外的景色從“冬”到“春”,不斷變換。
材料二:京廣高鐵線路示意圖。
【知識點】我國的疆域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省級行政區、地形區位置和黃河不同河段特點。石家莊為河北省行政中心。長沙位于杭州左下方,根據一般定向法應為西南方。鄭州市位于黃河下游,該河段水文特征是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根據地理位置可知,從北京到廣州經過了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南丘陵;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緯度不同,日照時間和氣溫也有所差別。因此會有從“冬”到“春”的感覺。故此題答案為(1)河北、西南;(2)水流緩慢,泥沙沉積,形成“地上河”。(3)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寫出兩個即可)緯度原因。
【分析】識記我國的省級行政區和地形區的位置和相關信息;了解黃河下游水文特征;理解南北方氣候差異的原因。
22.讀圖回答問題。
(1)甲區域位于我國的   (地理區域)地區,甲、乙兩區域實地范圍較大的是   。
(2)列舉甲區域典型的生產、生活方式各一例。分析圖二中成都平原成為我國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的有利條件。
(3)甲、乙兩區域緯度相近,生產和生活方式卻差異顯著,請根據圖三分析原因。
【答案】(1)青藏;甲區域
(2)生產方式:高寒畜牧業(或畜牧業)。生活方式:衣:藏袍;食:牛羊肉、酸奶、奶酪、糌粑;住:帳篷;行:馬、牦牛。(任寫其一即可)
有利條件:①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熱冬溫,降水充沛;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③岷江流經,水資源豐富;④都江堰水利工程發揮了灌溉和防洪作用。
(3)甲區域地處高原,海拔高,氣溫低;乙區域地處盆地,地勢低平,夏熱冬溫。
【知識點】青藏牧區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青藏地區與四川盆地的自然環境特征與人文環境特征。根據經緯網信息可知,甲區域為青藏地區。甲乙兩圖大小相似,甲圖跨緯度更大,故實地范圍較大。青藏地區地處高原,氣候為高原山地氣候,受自然環境限制,以畜牧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生活中穿藏袍;吃牛羊肉和奶酪、糌粑等;住帳篷;出行工具為馬和牦牛。成都平原農業發達的原因可從氣候、地形和水文等方面展開分析該地區位于亞熱帶季風區,降水豐沛;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有岷江流經,人們建設水利工程都江堰也為該地區的農產品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圖三可知,甲乙兩地海拔高度差異明顯,氣溫也有很大的差異。故此題答案為 (1)青藏;甲區域
(2)生產方式:高寒畜牧業(或畜牧業)。生活方式:衣:藏袍;食:牛羊肉、酸奶、奶酪、糌粑;住:帳篷;行:馬、牦牛。(任寫其一即可)
有利條件:①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熱冬溫,降水充沛;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③岷江流經,水資源豐富;④都江堰水利工程發揮了灌溉和防洪作用。(3)甲區域地處高原,海拔高,氣溫低;乙區域地處盆地,地勢低平,夏熱冬溫。
【點評】運用經緯網獲取地理信息;了解青藏地區和四川盆地的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環境特征。
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在某遠古人類生活過的洞穴中,科學家發現了較大的灰燼堆,最厚處達6米,灰燼堆中有燒過的獸骨、樹籽、石塊、木炭塊等。
材料二:見下圖。
(1)根據材料一說出材料所涉及的遠古人類的名稱及生活時間。
(2)根據材料二,分別說出圖一、圖二、圖三出土于哪個古人類遺址。
【答案】(1)距今約70萬~20萬年的北京人。距今約三萬年的山頂洞人。
(2)圖一:河姆渡遺址。圖二:河姆渡遺址。圖三:半坡遺址。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早期人類的生活狀況。材料一種出現了灰燼堆厚達6米及燒過的獸骨、樹籽、石塊、木炭塊,說明當時的人類已經有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術,但還未產生原始農業。故該人類應為北京人或者山頂洞人。材料二中所展示的分別為稻榖、黑zh陶缽和石斧,分別屬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故此題答案為(1)距今約70萬~20萬年的北京人。距今約三萬年的山頂洞人。 (2)圖一:河姆渡遺址。圖二:河姆渡遺址。圖三:半坡遺址。
【點評】了解早期人類的生活狀況和生產工具。
24.小張同學為了撰寫家鄉的報告,通過百度搜索和實地觀察收集了一些素材,請根據小張同學的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南潯位于杭嘉湖平原北部,浙江省湖州市東部。地理坐標:北緯30°52′~30°53′、東經12°25′~120°26′。南潯于南宋淳祐末年(1252年)建鎮。明萬歷至清代中葉為南潯經濟繁榮時期。這里有水晶晶的田野、水晶晶的寺院、水晶晶的塔、水晶晶的池塘、水晶晶的園林……古往今來,許多詩人對水鄉旖旎的景觀作了描述,如“港漢縱橫入水鄉,菱歌隱隱起迥塘”“潯溪溪畔遍桑麻,溪上人家傍水涯”“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水是南潯的脈絡,水是南潯的血液,水是南潯的靈魂,水是南潯的柔情。
材料二:下圖是小張拍的家鄉的照片。
(1)小張是通過哪種大眾傳媒收集到材料一的?該媒體的獨特優勢是什么?
(2)從上述材料看,小張同學采用了哪些社會調查方法?他收集到的資料,都屬于什么類型的資料?從價值角度看,哪些資料的價值高?為什么?
(3)根據材料一可知,南潯首建于   世紀   年代,位于   (填低緯度、中緯度或高緯度)地區;從地理分區看,位于我國的   (北方地區或南方地區),農作物可   (作物熟制),人們以   為主食,民居大多   (建筑特點)。
【答案】(1)互聯網。優勢是虛擬的人際交往平臺和信息傳播平臺。
(2)實地調查法、文獻調查法。文獻資料。材料二中的資料價值高,小張自己拍的照片屬于第一手資料,可信度高。
(3)13;50;中緯度;南方地區;一年兩熟到三熟;米飯;臨河而建
【知識點】如何開展社會調查
【解析】【分析】本題是一道綜合性題目,涉及社會調查的開展、媒體的發展及對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環境特征。小張通過百度搜索收集到材料一的媒體應為互聯網。互聯網的獨特優勢是虛擬的人際交往平臺和信息傳播平臺;從材料可知,小張獲取資料的方法有百度搜索和實地觀察,這兩種方法分別屬于實地調查法和文獻調查法。小張的材料有網站文字和照片兩種,都屬于文獻資料。照片是小張自己拍的,屬于第一手資料,可信度較高;觀察材料可知,南潯首建于1252年,屬于13世紀50年代。緯度為北緯30°52′~30°53′,屬于中緯度地區。從緯度來看位于淮河以南,屬于南方地區,農作物以水稻為主,一年兩熟到三熟。人們以米飯為主食。再加上當地水網密布,是典型的水鄉,民居大多臨河而建。故此題答案為:
(1)互聯網。優勢是虛擬的人際交往平臺和信息傳播平臺。
(2)實地調查法、文獻調查法。文獻資料。材料二中的資料價值高,小張自己拍的照片屬于第一手資料,可信度高。
(3)13;50;中緯度;南方地區;一年兩熟到三熟;米飯;臨河而建
【點評】掌握社會調查的方法,了解南方地區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特點。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林县| 诸城市| 溆浦县| 洛南县| 潜江市| 小金县| 南投市| 新营市| 乌鲁木齐县| 乌兰浩特市| 调兵山市| 微博| 高雄市| 永顺县| 桦川县| 祁连县| 武夷山市| 西盟| 阜新市| 新龙县| 罗城| 普兰店市| 新泰市| 石屏县| 汪清县| 黄冈市| 凭祥市| 重庆市| 汉阴县| 岗巴县| 若尔盖县| 酒泉市| 青神县| 政和县| 曲阳县| 邵阳市| 东乡族自治县| 开远市| 贺兰县| 黔东| 锡林郭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