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2016年浙江省歷史與社會中考嘉興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2016年浙江省歷史與社會中考嘉興卷

資源簡介

2016年浙江省歷史與社會中考嘉興卷
一、選擇題
(2017·嘉興)圖為世界某區域示意圖。回答問題。
1.圖中甲地的氣候特征是
A.雨熱同期 B.夏季炎熱干燥
C.終年多雨 D.冬季寒冷干燥
2.乙地所在國家的經濟特點是
A.現代化牧業 B.商品化農業 C.逐水草而居 D.旅游業發達
【答案】1.B
2.D
【知識點】世界的氣候的分布;瑞士——阿爾卑斯山脈
【解析】【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意大利氣候和瑞士經濟特征的了解。
1.本題考查的是意大利氣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地為意大利,位于地中海沿岸,屬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故選擇B。
2.本題考查的是瑞士的有關知識。從圖中可知,乙地為阿爾卑斯山區,據此判斷其所在國家為瑞士。瑞士阿爾卑斯山區一年四季都適宜旅游。故選擇D。
3.(2017·嘉興)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特色。下列民族與其生活特色對應正確的是
A.藏族——糌粑 B.回 族——青稞酒
C.壯族——窯洞 D.蒙古族——吊腳樓
【答案】A
【知識點】西雙版納;黃土高原;內蒙古;青藏牧區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各民族獨特生活特色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喝青稞酒、吃糌粑是藏族的生活特色,所以A正確,B錯誤;窯洞是黃土高原居民的一種住宅特色,與壯族無關,所以C錯誤;蒙古族住的是蒙古包,所以D錯誤。故選擇A。
【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各民族獨特生活特色的識記。
4.(2017·嘉興)太宗曰:“人言魏征舉止疏慢,我但覺其嫵媚耳。”唐太宗“覺其嫵媚”,是因為魏征
A.多謀善斷,助皇帝處理朝政 B.設三省六部,提高行政效率
C.直言敢諫,有利于維護統治 D.創立科舉制,進行制度創新
【答案】C
【知識點】貞觀之治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唐太宗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注意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進諫二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器重,所以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選擇C。
【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的了解。
5.(2017·嘉興)1938年的一天,毛澤東跟董必武談起一件他們共同經歷的往事,涉及這樣一些關鍵信息:上海法租界、陳獨秀、嘉興南湖、共產主義。據此推斷這件往事是
A.新文化運動 B.五四運動
C.中國共產黨成立 D.第一次國共合作
【答案】C
【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有關知識。分析“上海、嘉興南湖、共產主義”等信息就可判斷為“中共一大召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31年7月在上海法租界召開,出席大會的各地代表共12人,后轉移到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中共一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綱領,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要求黨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設立中央局為中央的臨時領導機構,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故選擇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的學生對中共一大的識記。
6.(2017·嘉興)牛頓說:“如果我比別人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下列人物,為牛頓提供“肩膀”的有
①愛迪生 ②伽利略 ③斯蒂芬森 ④哥白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識點】科學革命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科學革命的代表人物。為牛頓提供“肩膀”的應該生活在牛頓之前,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伽利略和哥白尼生活在十五、十六世紀,牛頓在出現在17世紀,他們都是科學革命時期的代表人物;愛迪生出現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斯蒂芬森出現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故選擇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科學革命代表人物的識記。
7.(2017·嘉興)圖是20世紀20年代發生在中國的某次戰爭的進軍路線示意圖。讀圖判斷這次戰爭是
A.抗日戰爭 B.北伐戰爭 C.解放戰爭 D.甲午戰爭
【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北伐戰爭有關內容的識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6年的北伐戰爭的主力軍是黃埔軍校的師生;北伐的對象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個軍閥;北伐的目的是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因此ACD不符合題意,只有B符合題意。故選擇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北伐戰爭的了解。
8.(2017·嘉興)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教授歐拉率領研究團隊,首次將二氧化碳直接轉化為甲醇燃料。這項研究成果有利于
①開發利用新能源 ②緩解資源短缺
③跨區域調配資源 ④根治環境污染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A
【知識點】世界資源問題;我國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資源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二氧化碳轉化成燃料既緩解資源短缺,又是新能源的開發利用,與跨區域調配資源、根治環境污染無關。故選擇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資源問題的理解。
9.(2017·嘉興)2015年7月,穿越嘉興國際商務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交通主干道——長水路全線貫通。回答問題。
(1)長水路在下圖所示段的走向是
A.東西走向 B.東北—西南走向
C.南北走向 D.西北—東南走向
(2)長水路的得名跟嘉興設縣有關。《吳地記》載:“嘉興縣,本號長水縣,周敬王十年(公元前497年)置,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改由拳縣。”據此推斷,“嘉興”稱為“長水縣”是在
A.先秦時期 B.兩漢時期 C.隋唐時期 D.明清時期
【答案】(1)D
(2)A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方向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指向標定向法的有關知識。該題判斷方向,要注意圖中用的是指向標定向法,據此判斷為西北——東南走向。故選擇D。
(2)本題考查的是朝代更替時序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497年”是我國春秋時期,“公元前221年”為秦朝,兩個時間段可推斷為先秦時期。故選擇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指向標定向法的理解運用和對歷代王朝更替時間的識記。
二、非選擇題Ⅰ
10.(2017·嘉興)人們因地制宜,創造著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閱讀圖表,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表1:甲、乙兩區域典型城市氣溫、降水資料
1月份 7月份 年降 水量 (mm)
日均最高溫 (℃) 日均最低溫 (℃) 日均最高溫 (℃) 日均最低溫 (℃)
喀什市 0 -10 32 18 64
成都市 10 3 30 22 904
(1)據圖5、圖6,判斷甲、乙兩區域分別所屬的地形區,并說出其共同的地形特點。
(2)結合材料一、二,分析兩地形成不同農業生產特色的自然原因。
(3)甲區域人們在發展綠洲農業過程中,創造了何種灌溉設施?請你為該區域農業發展再提兩條合理化建議。
【答案】(1)甲是塔里水盆地,乙是四川盆地。
地形特點:四周高、中間低。
(2)甲區域溫差大,降水稀少;沙漠廣布,河流少且流量季節變化大。
乙區域氣候溫和,降水豐沛;盆地內的成都平原地勢平坦,河流多,灌溉水源充足。
(3)坎兒井。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農業種植結構,開發耐旱、附加值高的農作物。
【知識點】新疆(絲路明珠);四川盆地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重要地形區分布及其特點的有關知識。根據圖上位置可判斷甲地是塔里木盆地,乙是四川盆地;盆地的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
(2)本題考查的是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影響的有關知識。分析農業特色形成的自然原因,要結臺材料從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回答。甲區域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差大,降水稀少;沙漠廣布,河流少且流量季節變化大,發展綠洲農業。乙區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降水豐沛;盆地內的成都平原地勢平坦,河流多,灌溉水源充足,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3)本題考查分析農業生產特色及措施。坎兒井是干旱荒漠地區,利用開發地下水,通過地下渠道可以自流地將地下水引導至地面,進行灌溉和生活用水的無動力吸水設施。坎兒井在新疆地區歷史悠久,分布很廣。建議: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農業種植結構,開發耐旱、附加值高的農作物。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重要地形區分布的識記和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影響的理解。
11.(2017·嘉興)工業文明的浪潮對世界各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英國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工業生產情況(部分)
——改編自達·赫·威爾遜《英國史》
材料二: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這)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炮聲震撼了中國,也震撼了亞洲。對于中國來說,這是一塊界碑。它銘刻了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三:西方傳教士“帶來了這些西方文明的樣本,但……只是代表了西學的一縷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較進步的中國士大夫中間隱約閃亮。”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1)根據材料一,概述英國工業發展狀況,并指出與此密切相關的歷史事件。
(2)西方人“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指什么?它與上一小題中的歷史事件有何聯系?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歷史現象?列舉在此期間推動中國工業化進程的一個實例。
【答案】(1)英國工業發展迅速;英國工業革命。
(2)鴉片戰爭。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處心積慮地要打開中國市場,悍然發動鴉片戰爭。
(3)“西學東漸”。洋務運動。(民族工業產生與發展過程中的具體事例也可)
【知識點】鴉片戰爭;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第一次工業革命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工業革命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材料一“英國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工業生產情況”,可以看出英國工業發展迅速;分析“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可判斷為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最早開始于18世紀六十年代的英國,又是英國在19世紀四十年代率先完成。
(2)本題考查的是鴉片戰爭的有關知識。1514年起325年之后指的是1839年之后,正是鴉片戰爭的時間。1840——1842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因為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處心積慮地要打開中國市場,悍然發動鴉片戰爭。
(3)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三“帶來了這些西方文明的樣本,但……只是代表了西學的一縷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較進步的中國士大夫中間隱約閃亮”,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看出材料三反映了“西學東漸”的歷史現象。洋務運動打開了中國近代工業化的大門,推動中國工業化進程。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工業革命、鴉片戰爭和洋務運動的理解。
三、(選考部分)非選擇題Ⅱ
12.(2017·嘉興)上海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中國的金融中心上海開辟了第二條戰線,以圖摧毀中國進行戰爭的經濟能力。出乎意料的是,蔣(介石)在那里投入了最精良的德式訓練的部隊——第八十七師和八十八師——該部相當成功地阻擋了敵軍的推進達三個月之久。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材料三:全國所有的省市都有貨物經過上海港裝卸或轉口,上海港與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來往,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截止2015年末,上海市各類金融機構存款余額超過10萬億元。這些資金通過項目投資、貸款等方式流向其他省份和國家,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
(1)近代史上,上海成為第一批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據圖7分析其原因。
(2)寫出材料二中兩個師所參加的會戰的名稱和意義。
(3)結合材料三,分析上海是如何發揮其經濟中心的輻射作用的。
【答案】(1)位于我國大陸海岸線中樞,扼長江入海口。
(2)淞滬會戰。意義: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
(3)利用上海的港口優勢,發揮其對外貿易的輻射作用;利用上海的資金優勢,發揮其金融中心的輻射作用。
【知識點】上海;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上海地理位置的有關知識。分析問題“據圖7分析其原因”可知,從地理位置角度分析上海成為第一批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的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上海位于我國大陸海岸線中樞,扼長江入海口。
(2)本題考查的是淞滬會戰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此一事件是指淞滬會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八一三”事變又稱“八一三”淞滬抗戰,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八一三事變擴大侵華戰爭在中國上海制造的事變,1937年8月13日爆發,即第二次上海事變。日本侵略軍為了占領中國的經濟中心,迫使國民政府投降,于8月13日大舉進攻上海。中國守軍奮起抵抗,淞滬抗戰爆發。淞滬會戰遲滯了日軍進攻,消耗了日軍部分有生力量,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
(3)本題考查的是上海經濟中心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全國所有的省市都有貨物經過上海港裝卸或轉口,上海港與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來往,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可知,利用上海的港口優勢,可以發揮其對外貿易的輻射作用;分析材料“截止2015年末,上海市各類金融機構存款余額超過10萬億元。這些資金通過項目投資、貸款等方式流向其他省份和國家,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可知,利用上海的資金優勢,可以發揮其金融中心的輻射作用。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上海經濟中心地位和淞滬會戰的理解,以及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3.(2017·嘉興)大國關系的演變對世界局勢的走向有著重要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杜魯門的“對蘇強硬”政策分裂了羅斯福建立的聯盟。……斯大林也絕不想與西方和平相處。
——威廉·J·本內特《美國通史》
材料二:建國后中美關系發展軌跡
材料三:亨利·基辛格曾注意到:“21世紀的國際體系……將至少包括六個主要的強大力量——美國、歐洲、中國、日本、俄國,也許還有印度”……使得它們在世界事務中具有影響力。
——薩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美蘇關系的變化及其對世界局勢的影響。
(2)請將年代尺上的歷史事件補充完整,并據材料二說出中美關系發展的軌跡。
(3)據材料三概括當今世界格局的特征。從時代主題角度,談談應如何正確處理大國關系。
【答案】(1)美、蘇由戰時同盟走向對抗。冷戰開始。
(2)A:抗美援朝。B:尼克松訪業。 中美關系由對抗走向正常化。
(3)多極化趨勢加強。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大國之間應加強合作,減少對抗,用和平方式處理國際爭端,促進共同發展。
【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抗美援朝;和平主題與和平問題
【解析】【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美蘇關系的相關知識內容。分析材料一的“杜魯門的‘對蘇強硬’政策分裂了羅斯福建立的聯盟”結合已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蘇兩國戰時同盟開始破裂,美蘇由戰時同盟走向對抗。美蘇由戰時同盟走向對抗對世界的影響是冷戰開始。
(2)本題考查的是中美關系發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彭德懷在1950年,率領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標志著兩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依據材料二可以概括中美關系發展的軌跡是中美關系由對抗走向正常化。
(3)本題考查的是當今世界格局和大國關系處理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三中““21世紀的國際體系……將至少包括六個主要的強大力量——美國、歐洲、中國、日本、俄國,也許還有印度”……使得它們在世界事務中具有影響力。”,可以看出當今世界格局的特征是多極化趨勢加強。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處理大國關系應做到:大國之間應加強合作,減少對抗,用和平方式處理國際爭端,促進共同發展。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美蘇關系發展、中美關系發展和世界格局發展的理解。
1 / 12016年浙江省歷史與社會中考嘉興卷
一、選擇題
(2017·嘉興)圖為世界某區域示意圖。回答問題。
1.圖中甲地的氣候特征是
A.雨熱同期 B.夏季炎熱干燥
C.終年多雨 D.冬季寒冷干燥
2.乙地所在國家的經濟特點是
A.現代化牧業 B.商品化農業 C.逐水草而居 D.旅游業發達
3.(2017·嘉興)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特色。下列民族與其生活特色對應正確的是
A.藏族——糌粑 B.回 族——青稞酒
C.壯族——窯洞 D.蒙古族——吊腳樓
4.(2017·嘉興)太宗曰:“人言魏征舉止疏慢,我但覺其嫵媚耳。”唐太宗“覺其嫵媚”,是因為魏征
A.多謀善斷,助皇帝處理朝政 B.設三省六部,提高行政效率
C.直言敢諫,有利于維護統治 D.創立科舉制,進行制度創新
5.(2017·嘉興)1938年的一天,毛澤東跟董必武談起一件他們共同經歷的往事,涉及這樣一些關鍵信息:上海法租界、陳獨秀、嘉興南湖、共產主義。據此推斷這件往事是
A.新文化運動 B.五四運動
C.中國共產黨成立 D.第一次國共合作
6.(2017·嘉興)牛頓說:“如果我比別人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下列人物,為牛頓提供“肩膀”的有
①愛迪生 ②伽利略 ③斯蒂芬森 ④哥白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2017·嘉興)圖是20世紀20年代發生在中國的某次戰爭的進軍路線示意圖。讀圖判斷這次戰爭是
A.抗日戰爭 B.北伐戰爭 C.解放戰爭 D.甲午戰爭
8.(2017·嘉興)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教授歐拉率領研究團隊,首次將二氧化碳直接轉化為甲醇燃料。這項研究成果有利于
①開發利用新能源 ②緩解資源短缺
③跨區域調配資源 ④根治環境污染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9.(2017·嘉興)2015年7月,穿越嘉興國際商務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交通主干道——長水路全線貫通。回答問題。
(1)長水路在下圖所示段的走向是
A.東西走向 B.東北—西南走向
C.南北走向 D.西北—東南走向
(2)長水路的得名跟嘉興設縣有關。《吳地記》載:“嘉興縣,本號長水縣,周敬王十年(公元前497年)置,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改由拳縣。”據此推斷,“嘉興”稱為“長水縣”是在
A.先秦時期 B.兩漢時期 C.隋唐時期 D.明清時期
二、非選擇題Ⅰ
10.(2017·嘉興)人們因地制宜,創造著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閱讀圖表,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表1:甲、乙兩區域典型城市氣溫、降水資料
1月份 7月份 年降 水量 (mm)
日均最高溫 (℃) 日均最低溫 (℃) 日均最高溫 (℃) 日均最低溫 (℃)
喀什市 0 -10 32 18 64
成都市 10 3 30 22 904
(1)據圖5、圖6,判斷甲、乙兩區域分別所屬的地形區,并說出其共同的地形特點。
(2)結合材料一、二,分析兩地形成不同農業生產特色的自然原因。
(3)甲區域人們在發展綠洲農業過程中,創造了何種灌溉設施?請你為該區域農業發展再提兩條合理化建議。
11.(2017·嘉興)工業文明的浪潮對世界各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英國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工業生產情況(部分)
——改編自達·赫·威爾遜《英國史》
材料二: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這)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炮聲震撼了中國,也震撼了亞洲。對于中國來說,這是一塊界碑。它銘刻了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三:西方傳教士“帶來了這些西方文明的樣本,但……只是代表了西學的一縷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較進步的中國士大夫中間隱約閃亮。”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1)根據材料一,概述英國工業發展狀況,并指出與此密切相關的歷史事件。
(2)西方人“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指什么?它與上一小題中的歷史事件有何聯系?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歷史現象?列舉在此期間推動中國工業化進程的一個實例。
三、(選考部分)非選擇題Ⅱ
12.(2017·嘉興)上海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中國的金融中心上海開辟了第二條戰線,以圖摧毀中國進行戰爭的經濟能力。出乎意料的是,蔣(介石)在那里投入了最精良的德式訓練的部隊——第八十七師和八十八師——該部相當成功地阻擋了敵軍的推進達三個月之久。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材料三:全國所有的省市都有貨物經過上海港裝卸或轉口,上海港與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來往,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截止2015年末,上海市各類金融機構存款余額超過10萬億元。這些資金通過項目投資、貸款等方式流向其他省份和國家,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
(1)近代史上,上海成為第一批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據圖7分析其原因。
(2)寫出材料二中兩個師所參加的會戰的名稱和意義。
(3)結合材料三,分析上海是如何發揮其經濟中心的輻射作用的。
13.(2017·嘉興)大國關系的演變對世界局勢的走向有著重要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杜魯門的“對蘇強硬”政策分裂了羅斯福建立的聯盟。……斯大林也絕不想與西方和平相處。
——威廉·J·本內特《美國通史》
材料二:建國后中美關系發展軌跡
材料三:亨利·基辛格曾注意到:“21世紀的國際體系……將至少包括六個主要的強大力量——美國、歐洲、中國、日本、俄國,也許還有印度”……使得它們在世界事務中具有影響力。
——薩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美蘇關系的變化及其對世界局勢的影響。
(2)請將年代尺上的歷史事件補充完整,并據材料二說出中美關系發展的軌跡。
(3)據材料三概括當今世界格局的特征。從時代主題角度,談談應如何正確處理大國關系。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知識點】世界的氣候的分布;瑞士——阿爾卑斯山脈
【解析】【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意大利氣候和瑞士經濟特征的了解。
1.本題考查的是意大利氣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地為意大利,位于地中海沿岸,屬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故選擇B。
2.本題考查的是瑞士的有關知識。從圖中可知,乙地為阿爾卑斯山區,據此判斷其所在國家為瑞士。瑞士阿爾卑斯山區一年四季都適宜旅游。故選擇D。
3.【答案】A
【知識點】西雙版納;黃土高原;內蒙古;青藏牧區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各民族獨特生活特色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喝青稞酒、吃糌粑是藏族的生活特色,所以A正確,B錯誤;窯洞是黃土高原居民的一種住宅特色,與壯族無關,所以C錯誤;蒙古族住的是蒙古包,所以D錯誤。故選擇A。
【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各民族獨特生活特色的識記。
4.【答案】C
【知識點】貞觀之治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唐太宗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注意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進諫二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器重,所以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選擇C。
【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的了解。
5.【答案】C
【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有關知識。分析“上海、嘉興南湖、共產主義”等信息就可判斷為“中共一大召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31年7月在上海法租界召開,出席大會的各地代表共12人,后轉移到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中共一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綱領,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要求黨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設立中央局為中央的臨時領導機構,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故選擇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的學生對中共一大的識記。
6.【答案】D
【知識點】科學革命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科學革命的代表人物。為牛頓提供“肩膀”的應該生活在牛頓之前,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伽利略和哥白尼生活在十五、十六世紀,牛頓在出現在17世紀,他們都是科學革命時期的代表人物;愛迪生出現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斯蒂芬森出現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故選擇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科學革命代表人物的識記。
7.【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北伐戰爭有關內容的識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6年的北伐戰爭的主力軍是黃埔軍校的師生;北伐的對象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個軍閥;北伐的目的是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因此ACD不符合題意,只有B符合題意。故選擇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北伐戰爭的了解。
8.【答案】A
【知識點】世界資源問題;我國資源問題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資源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二氧化碳轉化成燃料既緩解資源短缺,又是新能源的開發利用,與跨區域調配資源、根治環境污染無關。故選擇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資源問題的理解。
9.【答案】(1)D
(2)A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方向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指向標定向法的有關知識。該題判斷方向,要注意圖中用的是指向標定向法,據此判斷為西北——東南走向。故選擇D。
(2)本題考查的是朝代更替時序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497年”是我國春秋時期,“公元前221年”為秦朝,兩個時間段可推斷為先秦時期。故選擇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指向標定向法的理解運用和對歷代王朝更替時間的識記。
10.【答案】(1)甲是塔里水盆地,乙是四川盆地。
地形特點:四周高、中間低。
(2)甲區域溫差大,降水稀少;沙漠廣布,河流少且流量季節變化大。
乙區域氣候溫和,降水豐沛;盆地內的成都平原地勢平坦,河流多,灌溉水源充足。
(3)坎兒井。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農業種植結構,開發耐旱、附加值高的農作物。
【知識點】新疆(絲路明珠);四川盆地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重要地形區分布及其特點的有關知識。根據圖上位置可判斷甲地是塔里木盆地,乙是四川盆地;盆地的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
(2)本題考查的是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影響的有關知識。分析農業特色形成的自然原因,要結臺材料從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回答。甲區域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差大,降水稀少;沙漠廣布,河流少且流量季節變化大,發展綠洲農業。乙區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降水豐沛;盆地內的成都平原地勢平坦,河流多,灌溉水源充足,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3)本題考查分析農業生產特色及措施。坎兒井是干旱荒漠地區,利用開發地下水,通過地下渠道可以自流地將地下水引導至地面,進行灌溉和生活用水的無動力吸水設施。坎兒井在新疆地區歷史悠久,分布很廣。建議:采用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農業種植結構,開發耐旱、附加值高的農作物。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重要地形區分布的識記和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影響的理解。
11.【答案】(1)英國工業發展迅速;英國工業革命。
(2)鴉片戰爭。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處心積慮地要打開中國市場,悍然發動鴉片戰爭。
(3)“西學東漸”。洋務運動。(民族工業產生與發展過程中的具體事例也可)
【知識點】鴉片戰爭;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第一次工業革命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工業革命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材料一“英國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工業生產情況”,可以看出英國工業發展迅速;分析“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可判斷為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最早開始于18世紀六十年代的英國,又是英國在19世紀四十年代率先完成。
(2)本題考查的是鴉片戰爭的有關知識。1514年起325年之后指的是1839年之后,正是鴉片戰爭的時間。1840——1842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因為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處心積慮地要打開中國市場,悍然發動鴉片戰爭。
(3)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三“帶來了這些西方文明的樣本,但……只是代表了西學的一縷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較進步的中國士大夫中間隱約閃亮”,結合所學知識可以看出材料三反映了“西學東漸”的歷史現象。洋務運動打開了中國近代工業化的大門,推動中國工業化進程。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工業革命、鴉片戰爭和洋務運動的理解。
12.【答案】(1)位于我國大陸海岸線中樞,扼長江入海口。
(2)淞滬會戰。意義: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
(3)利用上海的港口優勢,發揮其對外貿易的輻射作用;利用上海的資金優勢,發揮其金融中心的輻射作用。
【知識點】上海;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上海地理位置的有關知識。分析問題“據圖7分析其原因”可知,從地理位置角度分析上海成為第一批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的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上海位于我國大陸海岸線中樞,扼長江入海口。
(2)本題考查的是淞滬會戰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此一事件是指淞滬會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八一三”事變又稱“八一三”淞滬抗戰,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八一三事變擴大侵華戰爭在中國上海制造的事變,1937年8月13日爆發,即第二次上海事變。日本侵略軍為了占領中國的經濟中心,迫使國民政府投降,于8月13日大舉進攻上海。中國守軍奮起抵抗,淞滬抗戰爆發。淞滬會戰遲滯了日軍進攻,消耗了日軍部分有生力量,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
(3)本題考查的是上海經濟中心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全國所有的省市都有貨物經過上海港裝卸或轉口,上海港與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來往,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可知,利用上海的港口優勢,可以發揮其對外貿易的輻射作用;分析材料“截止2015年末,上海市各類金融機構存款余額超過10萬億元。這些資金通過項目投資、貸款等方式流向其他省份和國家,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可知,利用上海的資金優勢,可以發揮其金融中心的輻射作用。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上海經濟中心地位和淞滬會戰的理解,以及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3.【答案】(1)美、蘇由戰時同盟走向對抗。冷戰開始。
(2)A:抗美援朝。B:尼克松訪業。 中美關系由對抗走向正常化。
(3)多極化趨勢加強。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大國之間應加強合作,減少對抗,用和平方式處理國際爭端,促進共同發展。
【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抗美援朝;和平主題與和平問題
【解析】【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美蘇關系的相關知識內容。分析材料一的“杜魯門的‘對蘇強硬’政策分裂了羅斯福建立的聯盟”結合已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蘇兩國戰時同盟開始破裂,美蘇由戰時同盟走向對抗。美蘇由戰時同盟走向對抗對世界的影響是冷戰開始。
(2)本題考查的是中美關系發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彭德懷在1950年,率領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標志著兩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依據材料二可以概括中美關系發展的軌跡是中美關系由對抗走向正常化。
(3)本題考查的是當今世界格局和大國關系處理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三中““21世紀的國際體系……將至少包括六個主要的強大力量——美國、歐洲、中國、日本、俄國,也許還有印度”……使得它們在世界事務中具有影響力。”,可以看出當今世界格局的特征是多極化趨勢加強。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處理大國關系應做到:大國之間應加強合作,減少對抗,用和平方式處理國際爭端,促進共同發展。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美蘇關系發展、中美關系發展和世界格局發展的理解。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登封市| 清苑县| 民和| 安泽县| 清镇市| 文水县| 东丽区| 中超| 清苑县| 沙坪坝区| 卫辉市| 石景山区| 钟祥市| 佛坪县| 高安市| 永仁县| 东乌| 连江县| 红桥区| 河北省| 甘南县| 塘沽区| 南开区| 常德市| 临沂市| 江都市| 延庆县| 蒲城县| 永川市| 乌拉特中旗| 屯昌县| 奉新县| 西藏| 台前县| 革吉县| 天祝| 台东市| 玛多县| 萨迦县| 奉节县| 东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