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歷史與社會模擬試卷1一、選擇題1.(2017·杭州模擬)2016年6月24日,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出爐,英國將與歐盟“說再見”。這是自歐盟成立以來首次面臨成員國退出的情況。頓時,英國成為各國的關注點。讀英國區域地圖回答小題。(1)城市A的半球位置是( )A.北半球;西半球 B.北半球;東半球C.南半球;西半球 D.南半球;東半球(2)下列關于英國的描述,正確的是( )A.英國屬于白色人種,信仰伊斯蘭教B.英國的典型氣候類型是溫帶海洋性氣候C.英國與法國隔直布羅陀海峽相望D.英國是一個四面臨海的東歐國家【答案】(1)B(2)B【知識點】經緯網;世界的氣候的分布;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世界主要宗教及分布;確定區域的位置和范圍【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東西半球、南北半球判斷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赤道以北為北半球N,赤道以南為南半球,所以英國位于北半球;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所以英國位于東半球。故選擇B。(2)本題考查的是英國自然人文概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屬于白色人種,信仰基督教,所以A錯誤;英國的典型氣候類型是溫帶海洋性氣候,所以B正確;英國與法國隔英吉利海峽相望,所以C錯誤;英國是一個四面臨海的西歐國家。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判斷,對英國自然人文概況的了解。2.(2017·杭州模擬)2016年9月4日至5日,杭州迎來了二十國集團(G20)第十一次峰會。杭州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據此回答小題。(1)根據圖中信息,杭州位于上海的( )A.東南方 B.西北方 C.東北方 D.西南方(2)下列關于杭州的自然環境特征說法正確的是( )①雨熱同期,適合農作物生長②降水豐沛,年降水量低于800毫米③地勢崎嶇,山地廣布④江南水鄉,河網密布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D(2)D【知識點】地勢和地形;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方向【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一般定向法的有關知識。根據一般定向法“上左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杭州位于上海的西南方向。故選擇D。(2)本題考查的是杭州自然環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杭州位于南方地區,年降水量高于800毫米,所以②錯誤;杭州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所以③錯誤。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杭州自然環境的識記和對一般定向法的理解。3.(2017·杭州模擬)中國于1999年進入老齡社會,是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右圖為2010—204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預測圖。讀圖回答小題。(1)下列有關上圖敘述正確的是( )A.2030—2040年,人口老齡化平均速度城鎮大于農村B.2040年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達到最大值C.目前我國老齡化程度呈減緩趨勢D.圖示階段農村與城鎮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差異逐步加大(2)下列關于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成因及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A.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與農村傳統生育觀念有關B.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提高,加大了教育負擔C.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與城市化引起的人口遷移有關D.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快,為農村經濟建設與發展帶來了勞動力【答案】(1)D(2)C【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2030—2040年,人口老齡化平均速度農村大于城鎮,所以A錯誤;“2040年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達到最大值”在材料里無法體現,所以B錯誤;目前我國老齡化程度呈加速趨勢,所以C錯誤;圖示階段農村與城鎮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差異逐步加大,所以D符合題意。故選擇D。(2)本題考查的是人口老齡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低于城鎮,與農村傳統生育觀念有關,所以A錯誤;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提高,加大了養老負擔,所以B錯誤;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與城市化引起的人口遷移有關,所以C正確;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快,使農村經濟建設與發展造成了大量勞動力的缺口,所以D錯誤。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人口問題的理解。4.(2017·杭州模擬)在復習課上利用思維導圖來縱橫對比、梳理學科知識,更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則下圖反映的主題是( )A.世界開始走向整體 B.新體制的確立C.工業文明的浪潮 D.民族復興的新道路【答案】B【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的誕生;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開始走向整體的事件是新航路的開辟,所以A錯誤;材料所示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它們最后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所以B正確;CD與題意無關,所以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新體制確立的了解。5.(2017·杭州模擬)某學習小組在探究我國古代一項政策時,搜集到下列資料,該小組探究的主題是( )表現 秦始皇在朝廷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采用郡縣制漢武帝推行“刺史制度”,監督各地官員忽必烈實行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影響 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A.民族關系 B.中央集權 C.社會風貌 D.閉關鎖國【答案】B【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央集權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漢武帝、忽必烈的這些舉措都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央集權的理解。6.(2017·杭州模擬)2016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紀念日。下列有關黨的會議及其影響對應正確的是( )A.中共一大——實現了國共兩黨的合作B.七屆二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C.中共八大——為新中國成立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D.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革開放【答案】D【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中共八大【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黨的重要會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所以A錯誤;中共一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所以B錯誤;七屆二中全會為新中國成立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所以C錯誤;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我國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所以D正確。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黨的重要會議的識記。7.(2017·杭州模擬)抓關鍵詞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下列關鍵詞示意圖有利于我們了解( )A.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歷程B.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探索歷程C.中國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程D.中國土地革命時期的歷程【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公車上書”是維新運動的內容,“武漢光復”是辛亥革命的內容,“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所以這是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探索歷程。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化探索的認識。8.(2017·杭州模擬)人物評價是歷史學習的重要內容,下列對圖片人物評價正確的是( )①領導了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②成立了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③提出了三民主義,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④促成國共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孫中山革命貢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先生領導了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所以①錯誤;孫中山先生促成了國共第一次合作,所以④錯誤。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孫中山革命貢獻的識記。9.(2017·杭州模擬)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將2016年定義為“中國外交攻堅開拓的重要一年”。自古以來,中國政府始終秉承與鄰為善、以誠相待的友好信念。下列史實可用來佐證這一觀點的有( )①唐太宗被尊稱為“天可汗” ②鑒真東渡③鄭和下西洋 ④設置伊犁將軍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C【知識點】貞觀之治;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古代對外交往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被尊稱為“天可汗”,這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問題,是中華民族的內部問題,與對外關系無關,所以①不符合題意;設置伊犁將軍是清朝加強對新疆統治的舉措,是中華民族內部問題,與對外交往無關,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古代對外交往史實的了解。二、非選擇題10.(2017·杭州模擬)2016年9月27日,首屆“中國扶貧論壇”在甘肅省定西市召開,為定西精準脫貧建言獻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甘肅定西區域分布圖。材料二:馬鈴薯性喜溫涼,生長期間的溫度在13℃至22℃最為適宜,雨量要求種期在15毫米以上,成熟期在130毫米以上;喜光,但發芽期要求黑暗;土層深厚、土質疏松的沙壤土對馬鈴薯的生長最為有利。甘肅定西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將建設“中國馬鈴薯之鄉”作為其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1)圖中A為 山脈;B為 山脈;C為 (地形);定西所在省份的簡稱為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試分析定西適宜種植馬鈴薯的有利自然條件。【答案】(1)巴顏喀拉山;秦嶺;寧夏平原;甘或隴(2)地處中緯度地區,氣候溫涼;馬鈴薯生長期降水較多,利于生長;地處黃土溝壑區,土質疏松。【知識點】我國的行政區劃;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我國重要地理單位分布和省級行政區劃分布及其簡稱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中A為巴顏喀拉山脈,B為秦嶺,C為寧夏平原。定西所在省份為甘肅省,甘肅省的簡稱為甘或隴。(2)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定西地處中緯度地區,氣候溫涼;馬鈴薯生長期降水較多,利于生長;地處黃土溝壑區,土質疏松,當地這些自然環境都有利于馬鈴薯的種植生長。【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重要地理單位分布和省級行政區劃分布及其簡稱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1.(2017·杭州模擬)在中國近代史上,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國共兩黨的風雨歷程深刻影響著中國政治與兩岸關系,是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對峙抗衡】材料一:這一史詩般的逃亡,行程約6000英里,在大約一年的時間里翻越十幾座大山,跨過了二十幾條河流,歷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環境的偉績能與之相比,歷史也不能提供一個更好的不間斷的即時行動的例子。——摘自《劍橋中國史》【合力御敵】材料二:【攜手共贏】材料三:2016年11月,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率團訪問大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岸是割舍不斷的命運共同體。國共兩黨要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鞏固“九二共識”政治基礎。——臺灣《聯合晚報》(1)材料一中“這一史詩般的逃亡”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引發該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結合材料二,分析國民政府的前后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基于國民政府的表現,為什么近日教育部發文仍將1931年作為“十四年抗戰”的起點年份?(3)請列舉相關史實證明臺灣與大陸“兩岸是割舍不斷的命運共同體”。【答案】(1)長征;共產黨第五次反國民黨“圍剿”失敗。(2)從不抵抗轉為全面抗日;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雖然國民黨采取不抵抗政策,可是東北人民、國民黨愛國人士、共產黨等進行了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3)明末清初,鄭成功于1662年從荷蘭殖民手中收復臺灣,清政府于1684年設立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1895年,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清政府割臺灣給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紅軍長征;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海峽兩岸交往【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長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黨中央主要領導人在軍事指揮上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蘇區向陜甘蘇區的戰略撤退和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為二萬五千里,因此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征。所以“這一史詩般的逃亡”是指長征,引發該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共產黨第五次反國民黨“圍剿”失敗。(2)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國民政府由不抵抗轉為全面抗日。近日教育部發文仍將1931年作為“十四年抗戰”的起點年份主要在于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雖然國民黨采取不抵抗政策,可是東北人民、國民黨愛國人士、共產黨等進行了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3)本題考查的是臺灣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如:明末清初,鄭成功于1662年從荷蘭殖民手中收復臺灣,清政府于1684年設立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1895年,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清政府割臺灣給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臺灣歷史的識記。12.(2017·杭州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韓國區域示意圖。材料二:韓美雙方于2016年7月13日宣布在韓國慶尚北道星州郡部署“薩德”反導系統。薩德系統作為美國彈道導彈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戰術框架下的動能殺傷反導系統,它的部署將嚴重威脅中國、俄羅斯等周邊國家的國防安全。——《人民日報》材料三:中方在反導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一國在謀求自身安全時,不能損害別國安全利益。而2017年3月4日,一條關于“中國對韓發布旅游禁令”的消息經韓國各大媒體密集“轟炸”后,在韓國國內引發一片緊張。有韓國政客稱 “中國的措施太過火”“中國缺乏大國風度”。——《環球時報》(1)圖中①為 (海域);②為 (國家)。試結合韓國海岸線的特點分析該國海港廣布的原因 。(2)“薩德”事件反映了當今世界存在什么問題?造成該問題的根源是什么?(3)中國在“薩德”事件處理上堅持了怎樣的外交原則?對韓國政客“中國缺乏大國風度”的指責你怎么看?【答案】(1)黃海;朝鮮;韓國海岸線長且彎曲,多避風港灣,所以海港廣布(2)和平問題;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侵略擴張。(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一直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韓國部署“薩德”嚴重威脅中國安全,中國仍寄和平談判,已是負責任的大國;韓國媒體夸大事實,訛傳“禁韓令”,而中國一再的包容,正是體現了剛正不阿、大度容人的大國形象。【知識點】我國的疆域;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主題與和平問題【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周圍地理單位分布及其概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中①為黃河,②為朝鮮。韓國海岸線長且彎曲,多避風港灣,所以海港廣布。(2)本題考查的是世界和平主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韓國部署薩德將嚴重威脅中國、俄羅斯等周邊國家的國防安全,反映了當今世界存在和平問題,造成該問題的根源是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侵略擴張。(3)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外交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在“薩德”事件處理上堅持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韓國政客的指責是無理的,中國一直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韓國部署“薩德”嚴重威脅中國安全,中國仍寄和平談判,已是負責任的大國;韓國媒體夸大事實,訛傳“禁韓令”,而中國一再的包容,正是體現了剛正不阿、大度容人的大國形象。【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周圍地理單位分布及其概況的識記,對世界和平主題和我國外交政策的理解。1 / 1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歷史與社會模擬試卷1一、選擇題1.(2017·杭州模擬)2016年6月24日,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出爐,英國將與歐盟“說再見”。這是自歐盟成立以來首次面臨成員國退出的情況。頓時,英國成為各國的關注點。讀英國區域地圖回答小題。(1)城市A的半球位置是( )A.北半球;西半球 B.北半球;東半球C.南半球;西半球 D.南半球;東半球(2)下列關于英國的描述,正確的是( )A.英國屬于白色人種,信仰伊斯蘭教B.英國的典型氣候類型是溫帶海洋性氣候C.英國與法國隔直布羅陀海峽相望D.英國是一個四面臨海的東歐國家2.(2017·杭州模擬)2016年9月4日至5日,杭州迎來了二十國集團(G20)第十一次峰會。杭州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據此回答小題。(1)根據圖中信息,杭州位于上海的( )A.東南方 B.西北方 C.東北方 D.西南方(2)下列關于杭州的自然環境特征說法正確的是( )①雨熱同期,適合農作物生長②降水豐沛,年降水量低于800毫米③地勢崎嶇,山地廣布④江南水鄉,河網密布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2017·杭州模擬)中國于1999年進入老齡社會,是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右圖為2010—204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預測圖。讀圖回答小題。(1)下列有關上圖敘述正確的是( )A.2030—2040年,人口老齡化平均速度城鎮大于農村B.2040年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達到最大值C.目前我國老齡化程度呈減緩趨勢D.圖示階段農村與城鎮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差異逐步加大(2)下列關于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成因及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A.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與農村傳統生育觀念有關B.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提高,加大了教育負擔C.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與城市化引起的人口遷移有關D.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快,為農村經濟建設與發展帶來了勞動力4.(2017·杭州模擬)在復習課上利用思維導圖來縱橫對比、梳理學科知識,更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則下圖反映的主題是( )A.世界開始走向整體 B.新體制的確立C.工業文明的浪潮 D.民族復興的新道路5.(2017·杭州模擬)某學習小組在探究我國古代一項政策時,搜集到下列資料,該小組探究的主題是( )表現 秦始皇在朝廷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采用郡縣制漢武帝推行“刺史制度”,監督各地官員忽必烈實行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影響 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A.民族關系 B.中央集權 C.社會風貌 D.閉關鎖國6.(2017·杭州模擬)2016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紀念日。下列有關黨的會議及其影響對應正確的是( )A.中共一大——實現了國共兩黨的合作B.七屆二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C.中共八大——為新中國成立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D.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革開放7.(2017·杭州模擬)抓關鍵詞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下列關鍵詞示意圖有利于我們了解( )A.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歷程B.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探索歷程C.中國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程D.中國土地革命時期的歷程8.(2017·杭州模擬)人物評價是歷史學習的重要內容,下列對圖片人物評價正確的是( )①領導了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②成立了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③提出了三民主義,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④促成國共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9.(2017·杭州模擬)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將2016年定義為“中國外交攻堅開拓的重要一年”。自古以來,中國政府始終秉承與鄰為善、以誠相待的友好信念。下列史實可用來佐證這一觀點的有( )①唐太宗被尊稱為“天可汗” ②鑒真東渡③鄭和下西洋 ④設置伊犁將軍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二、非選擇題10.(2017·杭州模擬)2016年9月27日,首屆“中國扶貧論壇”在甘肅省定西市召開,為定西精準脫貧建言獻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甘肅定西區域分布圖。材料二:馬鈴薯性喜溫涼,生長期間的溫度在13℃至22℃最為適宜,雨量要求種期在15毫米以上,成熟期在130毫米以上;喜光,但發芽期要求黑暗;土層深厚、土質疏松的沙壤土對馬鈴薯的生長最為有利。甘肅定西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將建設“中國馬鈴薯之鄉”作為其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1)圖中A為 山脈;B為 山脈;C為 (地形);定西所在省份的簡稱為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試分析定西適宜種植馬鈴薯的有利自然條件。11.(2017·杭州模擬)在中國近代史上,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國共兩黨的風雨歷程深刻影響著中國政治與兩岸關系,是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對峙抗衡】材料一:這一史詩般的逃亡,行程約6000英里,在大約一年的時間里翻越十幾座大山,跨過了二十幾條河流,歷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環境的偉績能與之相比,歷史也不能提供一個更好的不間斷的即時行動的例子。——摘自《劍橋中國史》【合力御敵】材料二:【攜手共贏】材料三:2016年11月,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率團訪問大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岸是割舍不斷的命運共同體。國共兩黨要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鞏固“九二共識”政治基礎。——臺灣《聯合晚報》(1)材料一中“這一史詩般的逃亡”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引發該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結合材料二,分析國民政府的前后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基于國民政府的表現,為什么近日教育部發文仍將1931年作為“十四年抗戰”的起點年份?(3)請列舉相關史實證明臺灣與大陸“兩岸是割舍不斷的命運共同體”。12.(2017·杭州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韓國區域示意圖。材料二:韓美雙方于2016年7月13日宣布在韓國慶尚北道星州郡部署“薩德”反導系統。薩德系統作為美國彈道導彈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戰術框架下的動能殺傷反導系統,它的部署將嚴重威脅中國、俄羅斯等周邊國家的國防安全。——《人民日報》材料三:中方在反導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一國在謀求自身安全時,不能損害別國安全利益。而2017年3月4日,一條關于“中國對韓發布旅游禁令”的消息經韓國各大媒體密集“轟炸”后,在韓國國內引發一片緊張。有韓國政客稱 “中國的措施太過火”“中國缺乏大國風度”。——《環球時報》(1)圖中①為 (海域);②為 (國家)。試結合韓國海岸線的特點分析該國海港廣布的原因 。(2)“薩德”事件反映了當今世界存在什么問題?造成該問題的根源是什么?(3)中國在“薩德”事件處理上堅持了怎樣的外交原則?對韓國政客“中國缺乏大國風度”的指責你怎么看?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B(2)B【知識點】經緯網;世界的氣候的分布;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世界主要宗教及分布;確定區域的位置和范圍【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東西半球、南北半球判斷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赤道以北為北半球N,赤道以南為南半球,所以英國位于北半球;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所以英國位于東半球。故選擇B。(2)本題考查的是英國自然人文概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屬于白色人種,信仰基督教,所以A錯誤;英國的典型氣候類型是溫帶海洋性氣候,所以B正確;英國與法國隔英吉利海峽相望,所以C錯誤;英國是一個四面臨海的西歐國家。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判斷,對英國自然人文概況的了解。2.【答案】(1)D(2)D【知識點】地勢和地形;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方向【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一般定向法的有關知識。根據一般定向法“上左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杭州位于上海的西南方向。故選擇D。(2)本題考查的是杭州自然環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杭州位于南方地區,年降水量高于800毫米,所以②錯誤;杭州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所以③錯誤。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杭州自然環境的識記和對一般定向法的理解。3.【答案】(1)D(2)C【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2030—2040年,人口老齡化平均速度農村大于城鎮,所以A錯誤;“2040年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達到最大值”在材料里無法體現,所以B錯誤;目前我國老齡化程度呈加速趨勢,所以C錯誤;圖示階段農村與城鎮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差異逐步加大,所以D符合題意。故選擇D。(2)本題考查的是人口老齡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低于城鎮,與農村傳統生育觀念有關,所以A錯誤;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提高,加大了養老負擔,所以B錯誤;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與城市化引起的人口遷移有關,所以C正確;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快,使農村經濟建設與發展造成了大量勞動力的缺口,所以D錯誤。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人口問題的理解。4.【答案】B【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的誕生;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開始走向整體的事件是新航路的開辟,所以A錯誤;材料所示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它們最后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所以B正確;CD與題意無關,所以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新體制確立的了解。5.【答案】B【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央集權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漢武帝、忽必烈的這些舉措都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央集權的理解。6.【答案】D【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中共八大【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黨的重要會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所以A錯誤;中共一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所以B錯誤;七屆二中全會為新中國成立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所以C錯誤;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我國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所以D正確。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黨的重要會議的識記。7.【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公車上書”是維新運動的內容,“武漢光復”是辛亥革命的內容,“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所以這是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探索歷程。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化探索的認識。8.【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孫中山革命貢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先生領導了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所以①錯誤;孫中山先生促成了國共第一次合作,所以④錯誤。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孫中山革命貢獻的識記。9.【答案】C【知識點】貞觀之治;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古代對外交往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被尊稱為“天可汗”,這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問題,是中華民族的內部問題,與對外關系無關,所以①不符合題意;設置伊犁將軍是清朝加強對新疆統治的舉措,是中華民族內部問題,與對外交往無關,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古代對外交往史實的了解。10.【答案】(1)巴顏喀拉山;秦嶺;寧夏平原;甘或隴(2)地處中緯度地區,氣候溫涼;馬鈴薯生長期降水較多,利于生長;地處黃土溝壑區,土質疏松。【知識點】我國的行政區劃;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我國重要地理單位分布和省級行政區劃分布及其簡稱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中A為巴顏喀拉山脈,B為秦嶺,C為寧夏平原。定西所在省份為甘肅省,甘肅省的簡稱為甘或隴。(2)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定西地處中緯度地區,氣候溫涼;馬鈴薯生長期降水較多,利于生長;地處黃土溝壑區,土質疏松,當地這些自然環境都有利于馬鈴薯的種植生長。【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重要地理單位分布和省級行政區劃分布及其簡稱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1.【答案】(1)長征;共產黨第五次反國民黨“圍剿”失敗。(2)從不抵抗轉為全面抗日;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雖然國民黨采取不抵抗政策,可是東北人民、國民黨愛國人士、共產黨等進行了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3)明末清初,鄭成功于1662年從荷蘭殖民手中收復臺灣,清政府于1684年設立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1895年,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清政府割臺灣給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紅軍長征;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海峽兩岸交往【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長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黨中央主要領導人在軍事指揮上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蘇區向陜甘蘇區的戰略撤退和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為二萬五千里,因此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征。所以“這一史詩般的逃亡”是指長征,引發該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共產黨第五次反國民黨“圍剿”失敗。(2)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國民政府由不抵抗轉為全面抗日。近日教育部發文仍將1931年作為“十四年抗戰”的起點年份主要在于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雖然國民黨采取不抵抗政策,可是東北人民、國民黨愛國人士、共產黨等進行了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3)本題考查的是臺灣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如:明末清初,鄭成功于1662年從荷蘭殖民手中收復臺灣,清政府于1684年設立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1895年,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清政府割臺灣給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臺灣歷史的識記。12.【答案】(1)黃海;朝鮮;韓國海岸線長且彎曲,多避風港灣,所以海港廣布(2)和平問題;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侵略擴張。(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一直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韓國部署“薩德”嚴重威脅中國安全,中國仍寄和平談判,已是負責任的大國;韓國媒體夸大事實,訛傳“禁韓令”,而中國一再的包容,正是體現了剛正不阿、大度容人的大國形象。【知識點】我國的疆域;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主題與和平問題【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周圍地理單位分布及其概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中①為黃河,②為朝鮮。韓國海岸線長且彎曲,多避風港灣,所以海港廣布。(2)本題考查的是世界和平主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韓國部署薩德將嚴重威脅中國、俄羅斯等周邊國家的國防安全,反映了當今世界存在和平問題,造成該問題的根源是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侵略擴張。(3)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外交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在“薩德”事件處理上堅持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韓國政客的指責是無理的,中國一直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韓國部署“薩德”嚴重威脅中國安全,中國仍寄和平談判,已是負責任的大國;韓國媒體夸大事實,訛傳“禁韓令”,而中國一再的包容,正是體現了剛正不阿、大度容人的大國形象。【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周圍地理單位分布及其概況的識記,對世界和平主題和我國外交政策的理解。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歷史與社會模擬試卷1(學生版).docx 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歷史與社會模擬試卷1(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