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歷史與社會模擬試卷9一、選擇題1.(2017·杭州模擬)讀圖,完成小題。(1)圖中A代表的是(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北冰洋 D.大西洋(2)有關甲、乙、丙、丁四大洲的描述,準確的是( )A.甲洲以黃色人種為主,主要使用英語B.乙洲草原廣布,畜牧業現代化程度高C.甲洲和丙洲以蘇伊士運河為界D.丁洲有凱旋門、埃菲爾鐵塔等景點2.(2017·杭州模擬)下列描述圖甲、乙、丙正確的是( )A.甲地地勢平坦,河網密布,農作物一年一熟B.乙地種植小麥、玉米為主,河流冬季不結冰C.丙地居民逐水草而居,那達慕大會是其傳統的娛樂活動D.甲、乙、丙三地均位于中緯度,同屬溫帶季風氣候3.(2017·杭州模擬)下列描述符合下圖中A河段水文特征的是( )A.江闊水深,被稱為“黃金水道”B.峽谷眾多,水能資源非常豐富C.河床抬高,有“地上河”景觀D.河道彎曲,容易引發洪澇災害4.(2017·杭州模擬)讀“我國某地土地資源構成和利用結構圖”,回答小題。(1)該區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環境問題是( )A.土地荒漠化 B.土壤污染 C.土壤鹽漬化 D.水土流失(2)為了防止該區域環境進一步惡化,該地區必須( )①清理土壤中的白色垃圾②因地制宜采取適合當地條件的發展策略③開發利用土地的后備資源 ④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調整農業結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5.(2017·杭州模擬)學會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對秦漢時期階段特征的歸納描述,正確的是( )A.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B.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 D.開放革新的時代6.(2017·杭州模擬)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響的。下列說法符合史實的是( )①玄奘西行促進了唐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②鑒真東渡將元朝的佛教、醫學等傳到日本③馬可·波羅來華引起了歐洲人對中華文化的興趣④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的經濟文化交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7.(2017·杭州模擬)201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 150 周年紀念日。 下列關于孫中山先生的歷史功績說法,正確的是( )①創立了同盟會,開展資產階級革命 ②建立黃埔軍校,培養軍事政治干部③改組了國民黨,實現國共首次合作 ④領導工人運動,親自指揮北伐戰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2017·杭州模擬)1957年,一位詩人寫道:“請看,中國張開了翅膀——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車輪追風,‘屋脊’建新路!……”該詩句表達了( )A.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后的喜悅B.三大改造勝利完成后的歡樂C.“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后的欣喜D.“大躍進”運動全面展開后的熱情9.(2017·杭州模擬)毛澤東主席曾對美國總統尼克松說:“我們兩家也怪的很,過去22年總是談不攏,現在從打乒乓球起不到10個月就談成了。”這里的“兩家”“談成”的結果是( )A.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B.中美聯合公報簽署C.亞非會議圓滿成功 D.中國重返聯合國10.(2017·杭州模擬)某班開展了研究性學習活動,有同學參考了《意識形態與冷戰的起源》《北約與華約變化的前瞻》《從蘇東劇變到多極化趨勢》等文獻資料。據此判斷,該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是( )A.全球化迅速發展 B.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C.亞非拉國家的振興 D.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二、非選擇題11.(2017·杭州模擬)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亞部分地區城市及氣候資料圖。材料二:一位游客在旅行日記中寫道:迪拜實在是一個矛盾的城市。原本以為,這里應是一片一望無垠的大沙漠,綠色原本只應是點綴。沒想到,剛踏下飛機,一整片的綠就劈頭蓋腦的向你涌來,到處是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城市的天空格外的蔚藍和清澈,朵朵白云都可以看得格外的清晰。注:迪拜的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杭州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1600毫米之間。(1)根據材料一比較巴格達和伊斯法罕兩地氣候的不同點,并分析差異的成因。(2)結合所學的知識分析沙漠中的迪拜“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美麗景觀形成的措施。12.(2017·杭州模擬)一個國家發展與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68年4月,日本天皇率領群臣宣讀“五條誓文”,決心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改革的動力是西化……英國模式自然作為鐵路、電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紡織工業以及許多商業方面的模范;法國模式用來改革法制、軍事;大學歸功于美國。——摘自霍布斯鮑姆《資本的年代》材料二: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說:“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拒絕了徹底的革命計劃,為了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我們依靠的是舊的民主秩序的新應用。”材料三:20世紀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東方,中國進行了一場卓有成效的社會變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國人煥發了蓬勃的創造力,開創了一條走向民富國強的道路。(1)材料一中日本改革的名稱是什么?材料反映了這次改革中的哪些方面的內容?(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了永遠糾正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羅斯福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簡要說明其作用。(3)材料三中“一場卓有成效的社會變革”是以什么歷史事件為開端的?結合所學知識,用一句話評價這場“社會變革”的開創者。(4)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13.(2017·杭州模擬)長江三角洲地處我國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地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及長江三角洲圖。材料二:近代史上,上海成為第一批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也是最早接觸“外界”的地方。材料三:(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妄圖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兩國軍隊在上海及其周圍地區展開長達三個月的激戰。——摘自人教版《歷史與社會》(1)長江三角洲位于③ 地區(填地理區域名稱),③④的分界線是 。(2)長江三角洲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淡水養殖業發達,其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長江三角洲主要的糧食作物是 ,種植該糧食作物的有利氣候條件是 。(3)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上海被迫開放的歷史背景及該背景對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4)上海是座英雄的城市,寫出材料三中這場“激戰”的名稱并分析其意義。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A(2)C【知識點】大洲和大洋;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四大洋分布的有關知識。分析地圖可知,A位于亞洲和北美洲之間,即為太平洋。故選擇A。(2)本題考查的是各大洲自然人文特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洲為亞洲,亞洲東部和東南部以黃色人種為主,其余地方則為白色人種,當地使用漢語人數最多,所以A錯誤;乙為歐洲,當地草場分布不多,所以B不符合題意;丙洲為非洲,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界,所以C符合題意;有凱旋門、埃菲爾鐵塔等景點的大洲是歐洲,即乙洲,丁洲為北美洲,所以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四大洋分布和各大洲自然人文特征的識記。2.【答案】C【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黃土高原;內蒙古;四川盆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重要地理單位自然人文特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地為四川盆地,位于南方地區,農作物一年兩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所以AD錯誤;乙地為黃土高原,1月均溫低于0度,河流冬季結冰,所以B錯誤;丙地為內蒙古草原,當地居民逐水草而居,那達慕大會是其傳統的娛樂活動,所以C正確。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重要地理單位自然人文特征的識記。3.【答案】B【知識點】母親河———長江黃河【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長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河段屬于長江河段,位于長江上游。長江干流江闊水深,終年不凍,宜賓以下可四季通航,是中國最重要的內河航運大動脈,有“黃金水道”美譽,所以A錯誤;A河段峽谷眾多,處于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交界處,河水落差大,水能資源非常豐富,所以B正確;河床抬高,有“地上河”景觀的是黃河,所以C不符合題意;長江中下游河道彎曲,容易引發洪澇災害,所以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長江自然水文特征的識記。4.【答案】(1)A(2)D【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我國資源問題;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占土地資源總量33%的宜牧地現實中只有20%用來當草場,其余的改作它圖。宜牧地生態環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壞,變回造成荒漠化。故選擇A。(2)本題考查的是解決土地荒漠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該地區最容易出現的環境問題是荒漠化。清理土壤中的白色垃圾、開發利用土地的后備資源都與荒漠化的治理無關,所以①③不符合題意;因地制宜采取適合當地條件的發展策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調整農業結構,這些則有利于當地自然環境的保護,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土地荒漠化問題的治理。5.【答案】C【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秦漢時期階段特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階段特征;“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是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征;“開放革新的時代”是指隋唐時期。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秦漢時期階段特征的了解。6.【答案】D【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新航路開辟;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聯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玄奘西行促進了唐朝與古代印度的經濟文化交流,所以①錯誤;鑒真東渡將唐朝的佛教、醫學等傳到日本,所以②錯誤。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聯系的了解。7.【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先生在北伐戰爭開始前已經病逝,并沒有參與北伐戰爭,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孫中山革命事業的了解。8.【答案】C【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此題考查一五計劃的主要成就。A發生在1950-1953年,D發生在1958年,不符合題干中”1957年“,首先排除了AD。題干中”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車輪追風,‘屋脊’建新路“是指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和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的開通,這些都是一五計劃的成果,故正確答案選擇C。【點評】知道一五計劃的主要成就。9.【答案】B【知識點】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國與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所以題文中“兩家”指中美兩個國家,結果是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所以A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的了解。10.【答案】B【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蘇聯的改革與解體;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一場沒有硝煙的冷戰在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展開。北約組織和華約組織的建立,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結束。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戰后世界格局演變的了解。11.【答案】(1)不同點:巴格達終年高溫,年均溫高。伊斯法罕年均溫低,年較差大;伊斯法罕的降水比巴格達更少。伊斯法罕位于高原內部,海拔比巴格達高。(2)采用最先進的農業節水技術;使用噴灌和滴管技術;海水淡化;實行用水分配制度;開發節水作物等。【知識點】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中東石油寶庫;以色列節水王國【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世界重要地形區的分布及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對比巴格達和伊斯法罕的氣候可知,巴格達終年高溫,年均溫高。伊斯法罕年均溫低,年較差大;伊斯法罕的降水比巴格達更少。形成這種氣候差異的原因在于伊斯法罕位于高原內部,海拔比巴格達高。(2)本題考查的是迪拜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迪拜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能形成“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美麗景觀,主要原因在于迪拜采用最先進的農業節水技術;使用噴灌和滴管技術;海水淡化;實行用水分配制度;開發節水作物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重要地形區分布和節水措施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2.【答案】(1)明治維新;經濟、軍事、法制、教育。(2)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逐步走出了經濟危機。(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4)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革應符合本國國情等。【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資本主義的擴張;羅斯福新政;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明治維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68年,日本發動明治維新。分析材料可知,明治維新主要從經濟、軍事、法制、教育這些方面進行改革。(2)本題考查的是羅斯福新政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面對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羅斯福上臺后進行改革,采取羅斯福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最終使美國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逐步走出了經濟危機。(3)本題考查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鄧小平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底,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國家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因此,根據材料二中“20世紀的最后20年”,可知“社會變革”是指改革開放,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開端。鄧小平因此被譽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4)本題考查的是改革的有關知識。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革應符合本國國情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鄧小平貢獻的識記,對改革的理解。13.【答案】(1)南方地區;秦嶺—淮河(2)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水稻;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3)背景: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影響: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4)淞滬會戰。意義: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鴉片戰爭;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③為南方地區,④為南方地區。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長江三角洲位于南方地區。(2)本題考查的是長江三角洲自然環境特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長江三角洲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淡水養殖業發達,其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河湖眾多,水網密布;長江三角洲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種植該糧食作物的有利氣候條件是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3)本題考查的是《南京條約》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上海被定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鴉片戰爭的戰敗,《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4)本題考查的是淞滬會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這場激戰被稱為淞滬會戰。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自然環境特征、《南京條約》影響、淞滬會戰的了解。1 / 1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歷史與社會模擬試卷9一、選擇題1.(2017·杭州模擬)讀圖,完成小題。(1)圖中A代表的是(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北冰洋 D.大西洋(2)有關甲、乙、丙、丁四大洲的描述,準確的是( )A.甲洲以黃色人種為主,主要使用英語B.乙洲草原廣布,畜牧業現代化程度高C.甲洲和丙洲以蘇伊士運河為界D.丁洲有凱旋門、埃菲爾鐵塔等景點【答案】(1)A(2)C【知識點】大洲和大洋;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四大洋分布的有關知識。分析地圖可知,A位于亞洲和北美洲之間,即為太平洋。故選擇A。(2)本題考查的是各大洲自然人文特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洲為亞洲,亞洲東部和東南部以黃色人種為主,其余地方則為白色人種,當地使用漢語人數最多,所以A錯誤;乙為歐洲,當地草場分布不多,所以B不符合題意;丙洲為非洲,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界,所以C符合題意;有凱旋門、埃菲爾鐵塔等景點的大洲是歐洲,即乙洲,丁洲為北美洲,所以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四大洋分布和各大洲自然人文特征的識記。2.(2017·杭州模擬)下列描述圖甲、乙、丙正確的是( )A.甲地地勢平坦,河網密布,農作物一年一熟B.乙地種植小麥、玉米為主,河流冬季不結冰C.丙地居民逐水草而居,那達慕大會是其傳統的娛樂活動D.甲、乙、丙三地均位于中緯度,同屬溫帶季風氣候【答案】C【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黃土高原;內蒙古;四川盆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重要地理單位自然人文特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地為四川盆地,位于南方地區,農作物一年兩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所以AD錯誤;乙地為黃土高原,1月均溫低于0度,河流冬季結冰,所以B錯誤;丙地為內蒙古草原,當地居民逐水草而居,那達慕大會是其傳統的娛樂活動,所以C正確。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重要地理單位自然人文特征的識記。3.(2017·杭州模擬)下列描述符合下圖中A河段水文特征的是( )A.江闊水深,被稱為“黃金水道”B.峽谷眾多,水能資源非常豐富C.河床抬高,有“地上河”景觀D.河道彎曲,容易引發洪澇災害【答案】B【知識點】母親河———長江黃河【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長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河段屬于長江河段,位于長江上游。長江干流江闊水深,終年不凍,宜賓以下可四季通航,是中國最重要的內河航運大動脈,有“黃金水道”美譽,所以A錯誤;A河段峽谷眾多,處于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交界處,河水落差大,水能資源非常豐富,所以B正確;河床抬高,有“地上河”景觀的是黃河,所以C不符合題意;長江中下游河道彎曲,容易引發洪澇災害,所以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長江自然水文特征的識記。4.(2017·杭州模擬)讀“我國某地土地資源構成和利用結構圖”,回答小題。(1)該區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環境問題是( )A.土地荒漠化 B.土壤污染 C.土壤鹽漬化 D.水土流失(2)為了防止該區域環境進一步惡化,該地區必須( )①清理土壤中的白色垃圾②因地制宜采取適合當地條件的發展策略③開發利用土地的后備資源 ④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調整農業結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答案】(1)A(2)D【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我國資源問題;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占土地資源總量33%的宜牧地現實中只有20%用來當草場,其余的改作它圖。宜牧地生態環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壞,變回造成荒漠化。故選擇A。(2)本題考查的是解決土地荒漠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該地區最容易出現的環境問題是荒漠化。清理土壤中的白色垃圾、開發利用土地的后備資源都與荒漠化的治理無關,所以①③不符合題意;因地制宜采取適合當地條件的發展策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調整農業結構,這些則有利于當地自然環境的保護,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土地荒漠化問題的治理。5.(2017·杭州模擬)學會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對秦漢時期階段特征的歸納描述,正確的是( )A.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B.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 D.開放革新的時代【答案】C【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秦漢時期階段特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階段特征;“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是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征;“開放革新的時代”是指隋唐時期。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秦漢時期階段特征的了解。6.(2017·杭州模擬)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影響的。下列說法符合史實的是( )①玄奘西行促進了唐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②鑒真東渡將元朝的佛教、醫學等傳到日本③馬可·波羅來華引起了歐洲人對中華文化的興趣④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的經濟文化交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答案】D【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新航路開辟;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聯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玄奘西行促進了唐朝與古代印度的經濟文化交流,所以①錯誤;鑒真東渡將唐朝的佛教、醫學等傳到日本,所以②錯誤。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聯系的了解。7.(2017·杭州模擬)201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 150 周年紀念日。 下列關于孫中山先生的歷史功績說法,正確的是( )①創立了同盟會,開展資產階級革命 ②建立黃埔軍校,培養軍事政治干部③改組了國民黨,實現國共首次合作 ④領導工人運動,親自指揮北伐戰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先生在北伐戰爭開始前已經病逝,并沒有參與北伐戰爭,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孫中山革命事業的了解。8.(2017·杭州模擬)1957年,一位詩人寫道:“請看,中國張開了翅膀——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車輪追風,‘屋脊’建新路!……”該詩句表達了( )A.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后的喜悅B.三大改造勝利完成后的歡樂C.“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后的欣喜D.“大躍進”運動全面展開后的熱情【答案】C【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此題考查一五計劃的主要成就。A發生在1950-1953年,D發生在1958年,不符合題干中”1957年“,首先排除了AD。題干中”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車輪追風,‘屋脊’建新路“是指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和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的開通,這些都是一五計劃的成果,故正確答案選擇C。【點評】知道一五計劃的主要成就。9.(2017·杭州模擬)毛澤東主席曾對美國總統尼克松說:“我們兩家也怪的很,過去22年總是談不攏,現在從打乒乓球起不到10個月就談成了。”這里的“兩家”“談成”的結果是( )A.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B.中美聯合公報簽署C.亞非會議圓滿成功 D.中國重返聯合國【答案】B【知識點】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國與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所以題文中“兩家”指中美兩個國家,結果是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所以A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的了解。10.(2017·杭州模擬)某班開展了研究性學習活動,有同學參考了《意識形態與冷戰的起源》《北約與華約變化的前瞻》《從蘇東劇變到多極化趨勢》等文獻資料。據此判斷,該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是( )A.全球化迅速發展 B.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C.亞非拉國家的振興 D.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答案】B【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蘇聯的改革與解體;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一場沒有硝煙的冷戰在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展開。北約組織和華約組織的建立,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結束。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戰后世界格局演變的了解。二、非選擇題11.(2017·杭州模擬)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亞部分地區城市及氣候資料圖。材料二:一位游客在旅行日記中寫道:迪拜實在是一個矛盾的城市。原本以為,這里應是一片一望無垠的大沙漠,綠色原本只應是點綴。沒想到,剛踏下飛機,一整片的綠就劈頭蓋腦的向你涌來,到處是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城市的天空格外的蔚藍和清澈,朵朵白云都可以看得格外的清晰。注:迪拜的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杭州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1600毫米之間。(1)根據材料一比較巴格達和伊斯法罕兩地氣候的不同點,并分析差異的成因。(2)結合所學的知識分析沙漠中的迪拜“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美麗景觀形成的措施。【答案】(1)不同點:巴格達終年高溫,年均溫高。伊斯法罕年均溫低,年較差大;伊斯法罕的降水比巴格達更少。伊斯法罕位于高原內部,海拔比巴格達高。(2)采用最先進的農業節水技術;使用噴灌和滴管技術;海水淡化;實行用水分配制度;開發節水作物等。【知識點】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中東石油寶庫;以色列節水王國【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世界重要地形區的分布及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對比巴格達和伊斯法罕的氣候可知,巴格達終年高溫,年均溫高。伊斯法罕年均溫低,年較差大;伊斯法罕的降水比巴格達更少。形成這種氣候差異的原因在于伊斯法罕位于高原內部,海拔比巴格達高。(2)本題考查的是迪拜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迪拜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能形成“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美麗景觀,主要原因在于迪拜采用最先進的農業節水技術;使用噴灌和滴管技術;海水淡化;實行用水分配制度;開發節水作物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重要地形區分布和節水措施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2.(2017·杭州模擬)一個國家發展與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68年4月,日本天皇率領群臣宣讀“五條誓文”,決心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改革的動力是西化……英國模式自然作為鐵路、電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紡織工業以及許多商業方面的模范;法國模式用來改革法制、軍事;大學歸功于美國。——摘自霍布斯鮑姆《資本的年代》材料二: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說:“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拒絕了徹底的革命計劃,為了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我們依靠的是舊的民主秩序的新應用。”材料三:20世紀的最后20多年,在世界的東方,中國進行了一場卓有成效的社會變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國人煥發了蓬勃的創造力,開創了一條走向民富國強的道路。(1)材料一中日本改革的名稱是什么?材料反映了這次改革中的哪些方面的內容?(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了永遠糾正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羅斯福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簡要說明其作用。(3)材料三中“一場卓有成效的社會變革”是以什么歷史事件為開端的?結合所學知識,用一句話評價這場“社會變革”的開創者。(4)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答案】(1)明治維新;經濟、軍事、法制、教育。(2)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逐步走出了經濟危機。(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4)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革應符合本國國情等。【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資本主義的擴張;羅斯福新政;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明治維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68年,日本發動明治維新。分析材料可知,明治維新主要從經濟、軍事、法制、教育這些方面進行改革。(2)本題考查的是羅斯福新政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面對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羅斯福上臺后進行改革,采取羅斯福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最終使美國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逐步走出了經濟危機。(3)本題考查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鄧小平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底,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國家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因此,根據材料二中“20世紀的最后20年”,可知“社會變革”是指改革開放,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開端。鄧小平因此被譽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4)本題考查的是改革的有關知識。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革應符合本國國情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鄧小平貢獻的識記,對改革的理解。13.(2017·杭州模擬)長江三角洲地處我國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地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及長江三角洲圖。材料二:近代史上,上海成為第一批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也是最早接觸“外界”的地方。材料三:(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妄圖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兩國軍隊在上海及其周圍地區展開長達三個月的激戰。——摘自人教版《歷史與社會》(1)長江三角洲位于③ 地區(填地理區域名稱),③④的分界線是 。(2)長江三角洲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淡水養殖業發達,其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長江三角洲主要的糧食作物是 ,種植該糧食作物的有利氣候條件是 。(3)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上海被迫開放的歷史背景及該背景對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4)上海是座英雄的城市,寫出材料三中這場“激戰”的名稱并分析其意義。【答案】(1)南方地區;秦嶺—淮河(2)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水稻;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3)背景: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影響: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4)淞滬會戰。意義: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鴉片戰爭;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③為南方地區,④為南方地區。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長江三角洲位于南方地區。(2)本題考查的是長江三角洲自然環境特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長江三角洲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淡水養殖業發達,其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河湖眾多,水網密布;長江三角洲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種植該糧食作物的有利氣候條件是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3)本題考查的是《南京條約》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上海被定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鴉片戰爭的戰敗,《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4)本題考查的是淞滬會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這場激戰被稱為淞滬會戰。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自然環境特征、《南京條約》影響、淞滬會戰的了解。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歷史與社會模擬試卷9(學生版).docx 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歷史與社會模擬試卷9(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