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外…………○…………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內…………○…………裝…………○…………訂…………○…………線…………○…………)登陸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助您教考全無憂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歷史與社會模擬試卷15一、選擇題1.下圖是《世界人口分布圖》A,B,C,D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區中,以黃色種人為主的是(????)A.?A地區????????????????????????B.?B地區????????????????????????C.?C地區????????????????????????D.?D地區【答案】C【考點】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世界三大人種分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所以C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三大人種分布的識記。2.2017年兩會于3月如期召開,兩會上“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又成為了熱門詞匯。下圖為“一帶一路”主要線路示意圖。讀圖回答小題。(1)關于“一帶一路”所經過的大洲和大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線路經過了亞洲、非洲和歐洲②線路經過了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③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最遠到達非洲④其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最遠到達歐洲A.②③B.①④C.①②D.①③(2)2017年7月至9月,一艘郵輪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上海出發,經孟買到威尼斯,下列對沿途地理現象的描述可信的是(???)A.經馬六甲海峽時,遭遇梅雨陰雨連綿B.經過阿拉伯半島時,看到大量的沙漠C.經紅海時,可見沿岸大片森林D.經地中海時,遭遇連日強降水【答案】(1)B(2)B【考點】大洲和大洋,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世界的氣候的分布【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一帶一路”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帶一路”沒有經過北冰洋,所以②不符合題意;分析材料可知,“絲綢之路經濟帶”最遠到達歐洲,所以③錯誤。故選擇B。(2)本題考查的是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馬六甲海峽附近為熱帶季風氣候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夏季高溫多雨,所以A錯誤;阿拉伯半島上沙漠廣布,所以B符合題意;紅海兩岸為熱帶沙漠氣候,不可能有大片森林,所以C錯誤;地中海沿岸為地中海氣候,夏季干旱炎熱,所以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一帶一路”沿線自然人文環境的了解。3.讀下圖,判斷該地的氣候類型為(???)A.?溫帶大陸性氣候???????B.?溫帶季風氣候???????C.?亞熱帶季風氣候???????D.?溫帶海洋氣候【答案】B【考點】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氣候柱狀圖的解讀。分析氣候柱狀圖可知,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降水量低于800mm,符合溫帶季風氣候的特征。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溫帶季風氣候特征的識記和對氣候柱狀圖的判讀。4.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是謀劃中國經濟新棋局的重大戰略決策。據此回答小題。(1)閱讀下圖,圖中代表浙江省的數字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對于長江各段的描述,正確的有(???)①a段落差大峽谷多,水能資源豐富②b段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③c段由于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④c段江闊水深,航運便利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D(2)C【考點】我國的行政區劃,母親河———長江黃河【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中國省級行政區劃分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為貴州省,②為湖南省,③為江西省,④浙江省。故選擇D。(2)本題考查的是長江自然人文特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長江沒有流經黃土高原,所以②錯誤;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是黃河,與長江無關,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省級行政區劃分布和長江自然人文特征的識記。5.歷史課上同學們暢所欲言,內容涉及:國家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耕戰,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等。據此判斷同學們所談論的是(???)A.?商鞅變法????????????????B.?文景之治????????????????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變法【答案】A【考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商鞅變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耕戰,使秦國經濟、軍事力量迅速增強,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后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的了解。6.“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還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這兩種行為,哪種更高貴?”,這是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著名劇作《哈姆雷特》中的經典獨白,它體現的哪個時代的精神是(???)A.?人文精神??????????????????B.?改革創新??????????????????C.?科學精神??????????????????D.?自由平等【答案】A【考點】文藝復興【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哈姆雷特中的臺詞體現了對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的思考,這是人文精神的體現。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人文主義的理解。7.1894年當慈禧太后正在舉行六十壽辰慶典的時候,下列哪些敘述可能是真的?(???)①美國獨立戰爭開始??????????????????????②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清軍正節節敗退③英國工廠里的工人正在電燈下干活????????④明治維新在德川幕府鎮壓下失敗A.?②③????????????????????????????B.?②④????????????????????????????C.?①②????????????????????????????D.?①③【答案】A【考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資本主義的擴張,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的誕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世界重大歷史事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獨立戰爭開始1775年,所以①不符合題意。1868年,倒幕武裝打敗幕府軍隊。1869年,明治政府遷都東京,并實行明治維新,最后取得成功,所以④錯誤。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重大歷史事件的了解。8.學習歷史必須注重知識的前后因果聯系,下列歷史事件因果關系對應正確的是(???)①新航路開辟——馬可·波羅來華??②《馬關條約》簽訂——公車上書③巴黎和會——五四運動??????????④南京大屠殺——國民政府遷都重慶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D【考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五四運動,新航路開辟,日軍罪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重大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馬可·波羅來華,回國后寫下的《馬可·波羅游記》是新航路開辟的一個誘因,所以①錯誤;在南京大屠殺發生前,國民政府已經遷都重慶,所以④錯誤。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因果關系的了解。9.某校八年級的同學正在進行研究性學習,他們收集和使用的資料有“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在西藏實行金瓶掣簽制”。可知他們學習的主題是(???)A.?反抗外來入侵????????????????????????????????????????B.?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C.?繁榮與開放的社會?????????????????????????????????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答案】D【考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在西藏實行金瓶掣簽制”都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了解。10.2016年9月9日是毛澤東同志逝世40周年紀念日,如果要舉行紀念活動,緬懷他的豐功偉績。下列有關他的敘述正確的有(???)①八七會議上提出“政權是從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論斷②領導秋收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③參加重慶談判,爭取中國和平的最后希望④指揮百團大戰,重創日軍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A【考點】工農武裝割據,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毛澤東革命事跡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指揮百團大戰,重創日軍的是彭德懷,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毛澤東革命事跡的了解。二、非選擇題11.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杭州將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作為G20峰會的東道主,為全球賓朋呈現歷史和現實交匯的獨特韻味。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區位優越的中心城市】材料一:長江三角洲地區圖和杭州市氣候類型圖????????材料二:杭州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人間天堂?”之美譽,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同時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該地區是中國人口密度最大、城鎮分布密度最高,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杭州作為長三角經濟區的核心城市,經濟發展成就令人矚目。材料三:目前杭州集聚了全國超過三分之一的電子商務網站,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總部也位于杭州,杭州已經成為科技支持創新創業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幸福和諧品質之城】材料四:杭州正按照“最高標準、最快速度、最實作風、最佳效果”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G20杭州峰會服務保障工作,加快環境治理特別是霧霾治理,讓會議期間見到更多藍天白云。為世界展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友好型城市的良好形象。(1)根據材料中的示意圖,杭州位于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________地區,屬于________氣候類型。(2)請結合上述三則材料和所學知識,從杭州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出發,分析杭州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因。(3)作為我們青少年,請從PRED角度說一說你能為這次G20盛會成功舉辦做些什么?【答案】(1)南方;亞熱帶季風(2)自然條件: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濕潤;河湖眾多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人文條件:人口密度大,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教育、科技發達;經濟發展程度高;交通便利。(3)不亂扔垃圾,愛護花木,綠色出行,提高環保意識,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考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杭州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杭州位于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南方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2)本題考查的是杭州自然人文特征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杭州區域經濟發展在自然環境方面的原因: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濕潤;河湖眾多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杭州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文原因:人口密度大,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教育、科技發達;經濟發展程度高;交通便利。(3)本題考查的是環境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保護環境,護航G20,作為青少年,要不亂扔垃圾,愛護花木,綠色出行,提高環保意識,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杭州自然人文特征的了解和對環境問題的重視。12.1500年以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中國也經歷了一個“拒絕融入世界——被動融入世界——主動融入世界”的過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793年乾隆帝致英王喬治三世的敕諭:“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須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并沾余潤。”——引自《粵海關志》卷二十三材料二:“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引自孫中山遺囑材料三: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1)材料一表明清政府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這一政策在19世紀40年代開始受到沖擊以至于破產,請舉一例相關史實說明。(2)聯系材料二指出為了順應世界資本主義潮流、求得“中國之自由平等”,孫中山作了哪些努力?(3)改革開放政策是在哪次會議中提出來的?這次會議的召開有何歷史意義?【答案】(1)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被迫放棄這一政策: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實行五口通商。(2)民主政治的建立和發展;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運動。(3)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考點】鴉片戰爭,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閉關鎖國政策和鴉片戰爭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1842年,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實行五口通商,被迫放棄了這一政策。(2)本題考查的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順應世界資本主義潮流、求得“中國之自由平等”,孫中山積極宣傳和實踐民主政治;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運動。(3)本題考查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我國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閉關鎖國政策、鴉片戰爭、孫中山革命事業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了解。13.兩岸同胞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16年02月02日22時19分24秒在中國臺灣發生6.7級左右地震,震中在臺灣的高雄(圖中的B點處),福建廈門等地震感強烈。此次地震造成同胞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材料二:臺灣地震災情發生后,中國大陸第一時間了解災情,表達慰問,并提供一切必要的協助。福建廈門積極派出救援隊,從廈門出發,乘坐輪船前往地震災區高雄進行援助。據測量廈門到高雄的圖上距離是5厘米。材料三:2015年11月7日下午3點,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會面。跨越66年,長達80秒,兩岸領導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這歷史性的一握,沖破了兩岸交流形式的束縛,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材料四:臺灣歷史上曾有三次被迫與祖國大陸分離:第一次是1642年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第二次是甲午占爭后割讓給日本,第三次是1949年蔣介石退踞臺灣。但是不管如何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胞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1)請寫出震中B點大致的經緯度位置________;廈門位于高雄的________方向。(2)請你寫出救援隊所乘坐的輪船所經過的海峽名稱________;請測算出廈門到高雄的實地距離為________千米。(3)回顧兩岸關系66年的發展歷程,國共兩黨同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有過多次握手合作,請說出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有何歷史意義?(4)請用兩例史實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胞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答案】(1)22.5°N,120.5°E;西北(2)臺灣海峽;500(3)打倒列強,除軍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民族抗戰,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4)略【考點】經緯網,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比例尺,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海峽兩岸交往【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經緯網和一般定向法的有關知識。分析地圖并測算,震中B點大致的經緯度位置大概是(22.5°N,120.5°E)。根據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廈門位于高雄的西北方向。(2)本題考查的是臺灣海峽和比例尺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福建和臺灣省隔臺灣海峽相望,所以從福建廈門出發去往高雄要經過臺灣海峽。地圖的比例尺為1:10000000,福建和廈門的圖上距離為5cm,所以兩地的實際距離為50000000(5×10000000)cm,即500km。(3)本題考查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目的是打倒列強,除軍閥;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意義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民族抗戰,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4)本題考查的是臺灣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臺灣自古以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國時,吳國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和臺灣地區的聯系;元朝時設澎湖巡檢司加強了對琉球的管轄;1662年,占領臺灣荷蘭侵略者投降,鄭成功收復臺灣;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回到祖國懷抱。【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地圖的分析理解能力、對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了解和對臺灣問題的了解。1/1(…………○…………外…………○…………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內…………○…………裝…………○…………訂…………○…………線…………○…………)登陸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助您教考全無憂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歷史與社會模擬試卷15一、選擇題1.下圖是《世界人口分布圖》A,B,C,D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區中,以黃色種人為主的是(????)A.?A地區????????????????????????B.?B地區????????????????????????C.?C地區????????????????????????D.?D地區2.2017年兩會于3月如期召開,兩會上“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又成為了熱門詞匯。下圖為“一帶一路”主要線路示意圖。讀圖回答小題。(1)關于“一帶一路”所經過的大洲和大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線路經過了亞洲、非洲和歐洲②線路經過了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③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最遠到達非洲④其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最遠到達歐洲A.②③B.①④C.①②D.①③(2)2017年7月至9月,一艘郵輪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上海出發,經孟買到威尼斯,下列對沿途地理現象的描述可信的是(???)A.經馬六甲海峽時,遭遇梅雨陰雨連綿B.經過阿拉伯半島時,看到大量的沙漠C.經紅海時,可見沿岸大片森林D.經地中海時,遭遇連日強降水3.讀下圖,判斷該地的氣候類型為(???)A.?溫帶大陸性氣候???????B.?溫帶季風氣候???????C.?亞熱帶季風氣候???????D.?溫帶海洋氣候4.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是謀劃中國經濟新棋局的重大戰略決策。據此回答小題。(1)閱讀下圖,圖中代表浙江省的數字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對于長江各段的描述,正確的有(???)①a段落差大峽谷多,水能資源豐富②b段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③c段由于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④c段江闊水深,航運便利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歷史課上同學們暢所欲言,內容涉及:國家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耕戰,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等。據此判斷同學們所談論的是(???)A.?商鞅變法????????????????B.?文景之治????????????????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變法6.“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還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這兩種行為,哪種更高貴?”,這是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著名劇作《哈姆雷特》中的經典獨白,它體現的哪個時代的精神是(???)A.?人文精神??????????????????B.?改革創新??????????????????C.?科學精神??????????????????D.?自由平等7.1894年當慈禧太后正在舉行六十壽辰慶典的時候,下列哪些敘述可能是真的?(???)①美國獨立戰爭開始??????????????????????②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清軍正節節敗退③英國工廠里的工人正在電燈下干活????????④明治維新在德川幕府鎮壓下失敗A.?②③????????????????????????????B.?②④????????????????????????????C.?①②????????????????????????????D.?①③8.學習歷史必須注重知識的前后因果聯系,下列歷史事件因果關系對應正確的是(???)①新航路開辟——馬可·波羅來華??②《馬關條約》簽訂——公車上書③巴黎和會——五四運動??????????④南京大屠殺——國民政府遷都重慶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9.某校八年級的同學正在進行研究性學習,他們收集和使用的資料有“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在西藏實行金瓶掣簽制”。可知他們學習的主題是(???)A.?反抗外來入侵????????????????????????????????????????B.?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C.?繁榮與開放的社會?????????????????????????????????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10.2016年9月9日是毛澤東同志逝世40周年紀念日,如果要舉行紀念活動,緬懷他的豐功偉績。下列有關他的敘述正確的有(???)①八七會議上提出“政權是從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論斷②領導秋收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③參加重慶談判,爭取中國和平的最后希望④指揮百團大戰,重創日軍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二、非選擇題11.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杭州將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作為G20峰會的東道主,為全球賓朋呈現歷史和現實交匯的獨特韻味。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區位優越的中心城市】材料一:長江三角洲地區圖和杭州市氣候類型圖????????材料二:杭州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人間天堂?”之美譽,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同時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該地區是中國人口密度最大、城鎮分布密度最高,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杭州作為長三角經濟區的核心城市,經濟發展成就令人矚目。材料三:目前杭州集聚了全國超過三分之一的電子商務網站,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總部也位于杭州,杭州已經成為科技支持創新創業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幸福和諧品質之城】材料四:杭州正按照“最高標準、最快速度、最實作風、最佳效果”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G20杭州峰會服務保障工作,加快環境治理特別是霧霾治理,讓會議期間見到更多藍天白云。為世界展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友好型城市的良好形象。(1)根據材料中的示意圖,杭州位于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________地區,屬于________氣候類型。(2)請結合上述三則材料和所學知識,從杭州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出發,分析杭州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因。(3)作為我們青少年,請從PRED角度說一說你能為這次G20盛會成功舉辦做些什么?12.1500年以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中國也經歷了一個“拒絕融入世界——被動融入世界——主動融入世界”的過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793年乾隆帝致英王喬治三世的敕諭:“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須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并沾余潤。”——引自《粵海關志》卷二十三材料二:“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引自孫中山遺囑材料三: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1)材料一表明清政府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這一政策在19世紀40年代開始受到沖擊以至于破產,請舉一例相關史實說明。(2)聯系材料二指出為了順應世界資本主義潮流、求得“中國之自由平等”,孫中山作了哪些努力?(3)改革開放政策是在哪次會議中提出來的?這次會議的召開有何歷史意義?13.兩岸同胞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16年02月02日22時19分24秒在中國臺灣發生6.7級左右地震,震中在臺灣的高雄(圖中的B點處),福建廈門等地震感強烈。此次地震造成同胞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材料二:臺灣地震災情發生后,中國大陸第一時間了解災情,表達慰問,并提供一切必要的協助。福建廈門積極派出救援隊,從廈門出發,乘坐輪船前往地震災區高雄進行援助。據測量廈門到高雄的圖上距離是5厘米。材料三:2015年11月7日下午3點,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會面。跨越66年,長達80秒,兩岸領導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這歷史性的一握,沖破了兩岸交流形式的束縛,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材料四:臺灣歷史上曾有三次被迫與祖國大陸分離:第一次是1642年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第二次是甲午占爭后割讓給日本,第三次是1949年蔣介石退踞臺灣。但是不管如何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胞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1)請寫出震中B點大致的經緯度位置________;廈門位于高雄的________方向。(2)請你寫出救援隊所乘坐的輪船所經過的海峽名稱________;請測算出廈門到高雄的實地距離為________千米。(3)回顧兩岸關系66年的發展歷程,國共兩黨同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有過多次握手合作,請說出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有何歷史意義?(4)請用兩例史實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胞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答案解析部分一、>>選擇題1.【答案】C【考點】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世界三大人種分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所以C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三大人種分布的識記。2.【答案】(1)B(2)B【考點】大洲和大洋,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世界的氣候的分布【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一帶一路”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帶一路”沒有經過北冰洋,所以②不符合題意;分析材料可知,“絲綢之路經濟帶”最遠到達歐洲,所以③錯誤。故選擇B。(2)本題考查的是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馬六甲海峽附近為熱帶季風氣候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夏季高溫多雨,所以A錯誤;阿拉伯半島上沙漠廣布,所以B符合題意;紅海兩岸為熱帶沙漠氣候,不可能有大片森林,所以C錯誤;地中海沿岸為地中海氣候,夏季干旱炎熱,所以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一帶一路”沿線自然人文環境的了解。3.【答案】B【考點】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氣候柱狀圖的解讀。分析氣候柱狀圖可知,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降水量低于800mm,符合溫帶季風氣候的特征。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溫帶季風氣候特征的識記和對氣候柱狀圖的判讀。4.【答案】(1)D(2)C【考點】我國的行政區劃,母親河———長江黃河【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中國省級行政區劃分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為貴州省,②為湖南省,③為江西省,④浙江省。故選擇D。(2)本題考查的是長江自然人文特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長江沒有流經黃土高原,所以②錯誤;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是黃河,與長江無關,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省級行政區劃分布和長江自然人文特征的識記。5.【答案】A【考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商鞅變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耕戰,使秦國經濟、軍事力量迅速增強,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后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的了解。6.【答案】A【考點】文藝復興【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哈姆雷特中的臺詞體現了對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的思考,這是人文精神的體現。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人文主義的理解。7.【答案】A【考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資本主義的擴張,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的誕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世界重大歷史事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獨立戰爭開始1775年,所以①不符合題意。1868年,倒幕武裝打敗幕府軍隊。1869年,明治政府遷都東京,并實行明治維新,最后取得成功,所以④錯誤。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重大歷史事件的了解。8.【答案】D【考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五四運動,新航路開辟,日軍罪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重大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馬可·波羅來華,回國后寫下的《馬可·波羅游記》是新航路開辟的一個誘因,所以①錯誤;在南京大屠殺發生前,國民政府已經遷都重慶,所以④錯誤。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因果關系的了解。9.【答案】D【考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在西藏實行金瓶掣簽制”都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了解。10.【答案】A【考點】工農武裝割據,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毛澤東革命事跡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指揮百團大戰,重創日軍的是彭德懷,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毛澤東革命事跡的了解。二、非選擇題11.【答案】(1)南方;亞熱帶季風(2)自然條件: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濕潤;河湖眾多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人文條件:人口密度大,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教育、科技發達;經濟發展程度高;交通便利。(3)不亂扔垃圾,愛護花木,綠色出行,提高環保意識,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考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杭州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杭州位于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南方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2)本題考查的是杭州自然人文特征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杭州區域經濟發展在自然環境方面的原因: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濕潤;河湖眾多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杭州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文原因:人口密度大,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教育、科技發達;經濟發展程度高;交通便利。(3)本題考查的是環境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保護環境,護航G20,作為青少年,要不亂扔垃圾,愛護花木,綠色出行,提高環保意識,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杭州自然人文特征的了解和對環境問題的重視。12.【答案】(1)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被迫放棄這一政策: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實行五口通商。(2)民主政治的建立和發展;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運動。(3)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考點】鴉片戰爭,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閉關鎖國政策和鴉片戰爭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1842年,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實行五口通商,被迫放棄了這一政策。(2)本題考查的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順應世界資本主義潮流、求得“中國之自由平等”,孫中山積極宣傳和實踐民主政治;領導辛亥革命,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運動。(3)本題考查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我國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閉關鎖國政策、鴉片戰爭、孫中山革命事業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了解。13.【答案】(1)22.5°N,120.5°E;西北(2)臺灣海峽;500(3)打倒列強,除軍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民族抗戰,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4)略【考點】經緯網,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比例尺,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海峽兩岸交往【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經緯網和一般定向法的有關知識。分析地圖并測算,震中B點大致的經緯度位置大概是(22.5°N,120.5°E)。根據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廈門位于高雄的西北方向。(2)本題考查的是臺灣海峽和比例尺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福建和臺灣省隔臺灣海峽相望,所以從福建廈門出發去往高雄要經過臺灣海峽。地圖的比例尺為1:10000000,福建和廈門的圖上距離為5cm,所以兩地的實際距離為50000000(5×10000000)cm,即500km。(3)本題考查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目的是打倒列強,除軍閥;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意義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民族抗戰,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4)本題考查的是臺灣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臺灣自古以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國時,吳國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和臺灣地區的聯系;元朝時設澎湖巡檢司加強了對琉球的管轄;1662年,占領臺灣荷蘭侵略者投降,鄭成功收復臺灣;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回到祖國懷抱。【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地圖的分析理解能力、對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了解和對臺灣問題的了解。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歷史與社會模擬試卷15(學生版).docx 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歷史與社會模擬試卷15(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