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7年浙江省瑞安市五校聯考九年級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與社會試題一、選擇題1.(2017·瑞安模擬)下圖中能正確體現我國緯度位置的是( )A. B.C. D.【答案】B【知識點】我國的疆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地理位置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回歸線(23.5°N)橫穿我國的臺灣省、廣東省、廣西、云南省。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地理位置的識記。2.(2017·瑞安模擬)2017年春節聯歡晚會分別設置哈爾濱、上海、桂林、涼山(四川)四大分會場,分會場節目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結合圖1,回答下列小題。(1)同為除夕夜,哈爾濱會場冰天雪地,而桂林會場春意襲人,造成兩大會場風光迥異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類型的不同 B.地勢高低的差異C.緯度高低的影響 D.距海遠近的關系(2)下列關于各分會場描述正確的是( )A.會場①——觀眾吃著餃子,進行摔跤比賽B.會場②——表演高亢的信天游和安塞腰鼓C.會場③——以掛滿玉米的民居窯洞為布景D.會場④——觀眾吃麻辣火鍋,看變臉表演【答案】(1)C(2)D【知識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上海;四川盆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影響氣候的因素主要有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因素和人類活動等。哈爾濱緯度較高,氣溫低;桂林則緯度較低,氣溫高。故選擇C。(2)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各地區人文特色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會場①即哈爾濱位于我國北方地區,當地人有吃餃子的習慣,但沒有進行摔跤比賽的習俗,有摔跤比賽習俗的是我國內蒙古地區,所以①錯誤;會場②即上海,而表演高亢的信天游和安塞腰鼓的是黃土高原地區,所以②錯誤;會場③即桂林,而以掛滿玉米的民居窯洞為布景的地區在黃土高原,所以③錯誤;會場④即涼山,位于四川,當地人有吃麻辣火鍋,看變臉表演的行為,所以④正確。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影響氣候因素的了解和對我國各地區人文特色的識記。3.(2017·瑞安模擬)據下表回答下列小題。2016年A地氣溫和降水量表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氣溫(℃) 5 7 13 18 21 23 25 25 22 16 12 6降水量(mm) 7 11 20 47 82 110 223 227 115 40 16 6(1)下列描述符合2016年A地氣候特點的是( )A.冬季寒冷干燥 B.雨熱同期C.夏季溫和多雨 D.夏季炎熱干燥(2)臘肉是A地的傳統特產,將豬肉用秘制醬汁腌制20小時,晾曬后風干而成。據此描述,該地曬臘肉最佳的季節應該選在( )A.3-5月 B.6-8 C.9-11 D.12-次年2月【答案】(1)B(2)D【知識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讀圖表可知,該地最高氣溫出現在7、8月,根據各月降水的分配狀況,可知該地降水量較多的兩個月是7、8月,該地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常說雨熱同期),冬季溫和少雨,四季分明,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故選擇B。(2)本題考查的是我國的氣候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影響,由上題可知,該地的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臘肉的腌制的最好時間是在農歷十月到十一月之間,寒風正起,秋風干爽,符合臘肉的腌制風干的需求。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4.(2017·瑞安模擬)“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董仲舒說這句話,是表示當時君主無法維持思想統一。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焚書坑儒 B.頒布“推恩令”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大興“文字獄”【答案】C【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的準確識記。聯系已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提倡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漢武帝加強思想控制舉措的識記。5.(2017·瑞安模擬)陳文斌在《品讀世界文明史》中記載:“將中國的四大發明及絲綢、茶葉、瓷器等傳到了世界各國……將中亞的駿馬、葡萄……西亞的樂器、數學等輸入中國”。下列歷史事件能促成這一文明現象出現的有( )①鄭和下西洋 ②玄奘西行 ③西學東漸 ④鑒真東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我國古代與世界文化交流的史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最遠曾達非洲東部,紅海、麥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諸國(今東南亞)、西亞、南亞等的聯系;玄奘西行到達中亞、西亞、南亞等地;西學東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之中,歐洲及美國等地學術思想的傳入;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所以①②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古代與世界文化交流史實的識記。6.(2017·瑞安模擬)小明在某博物館看到一張破損的古地圖,依稀能辨認出“江浙行省、嶺北行省”等字,此圖最有可能繪制于( )A.西周 B.東漢 C.宋朝 D.元朝【答案】D【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由元朝首創,且遼陽行省、嶺北行省是元朝的是地名,所以最有可能繪制這張地圖的是元朝,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行省制度的識記。7.(2017·瑞安模擬)英國史學家約翰說:“如今有個趨勢,人們懷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將其視為所有現代民主制度的源頭。”這里的“她”是指( )A.雅典 B.斯巴達 C.羅馬共和國 D.巴比倫王國【答案】A【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雅典民主制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雅典民主制度是現代民主制度的源頭。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雅典民主制度的了解。8.(2017·瑞安模擬)圖2是某一歷史時期世界貿易的局部示意圖,與其相關的正確表述是( )A.促進三大洲一起快速發展B.為歐洲帶來大量精壯勞力C.合理遷移非洲過剩的人口D.體現了資本積累的野蠻性【答案】D【知識點】殖民擴張與民族解放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三角貿易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中所示事件為“三角貿易”。三角貿易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非洲而言,三百多年的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了近億的精壯勞動力,極大地制約了非洲的發展,造成了非洲傳統文明的衰落和社會經濟的倒退,導致非洲長期貧困;對歐洲來說,黑奴貿易使歐洲奴隸販子大發橫財,他們把賺來的血腥錢投資于工商業,促進了當地工商業的發展;對美洲來說,使美洲種植園主獲得了廉價勞動力,促進了美洲種植園經濟的發展,所以ABC不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三角貿易影響的識記。9.(2017·瑞安模擬)1872年明治政府發布廢止幕府時代服飾的布告,自天皇以下,達官貴人紛紛在正式場合身穿西洋大禮服,洋服一時成了時髦衣著。結合所學判斷,該布告( )①旨在改變日本的落后面貌 ②提倡文明開化③旨在廢除日本的等級制度 ④倡導忠孝天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知識點】資本主義的擴張【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治維新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自天皇以下,達官貴人紛紛在正式場合身穿西洋大禮服,洋服一時成了時髦衣著”可知,此舉表明日本明治政府旨在改變日本的落后面貌,主張向西方學習,提倡文明開化,所以①②符合題意;“旨在廢除日本的等級制度 ”、“倡導忠孝天皇”材料里沒有體現,所以③④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0.(2017·瑞安模擬)回顧中國近代史,國共兩黨,合則兩蒙其利,分則兩受其害。下列史實能印證“合則兩蒙其利”的是( )①創辦黃埔軍校 ②建立中央革命根據地③長征勝利會師 ④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國共合作意義的理解。國共第一次合作,聯合創辦黃埔軍校,培養了一大批政治和軍事人才,為國民革命軍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行奠定了基礎;建立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長征勝利會師都是國共對立時期;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以①④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國共合作意義的理解。11.(2017·瑞安模擬)小說《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八十年代初,田福堂感到太痛苦了:當年搞合作化時,他曾懷著多么熱烈的感情把這些左鄰右舍攏合在一起;做夢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據此回答下列小題。(1)田福堂當年搞“合作化”,應該指的是( )A.土地改革 B.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C.公私合營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田福堂的“痛苦”是源于他不理解“今天”( )A.農村所有制的變革 B.農業經濟發展狀況C.農村經營方式變化 D.大家伙對他的背叛【答案】(1)B(2)C【知識點】三大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農業合作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根據材料中“當年搞合作化”可以判斷“攏合在一起”指的是農業合作化運動,即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故選擇B。(2)本題考查的是家庭聯產承辦責任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散伙”指的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各農戶分田經營,自負盈虧。由原先的農業合作化轉變為家庭聯產承辦責任制,農村的生產經營方式發生了變化。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二、非選擇題12.(2017·瑞安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云南省位于中國西南邊陲,新時期新機遇,云南省正在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圖3 云南省地圖材料二:云南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家地理雜志》一篇《昆明長大了,滇池凋謝了》的文章,牽動了無數人的心。圖4 《昆明長大了,滇池凋謝了》一文中涉及的圖表(1)圖示中傣家竹樓建筑風格的形成是因為當地氣候 。(2)根據圖3和鏈接資料,分析云南省建設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的優越條件。(3)觀察圖4,分析為何會出現“昆明長大了,滇池凋謝了”的狀況。(4)結合上述兩則材料,你認為云南省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怎么做?【答案】(1)氣候濕熱(降水充沛,氣溫較高)(2)位于西南邊陲,與越南等三個國家接壤,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極其便利;資源豐富(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能資源均很豐富)(3)答案示例:滇池凋謝一方面指的的是面積的縮小,另一方面指的是水污染嚴重。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擴張,經濟的發展,對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大,對滇池排污的增加,使得滇池不斷被污染。人類無節制的圍護造田,使得流域面積也在不斷減小,水資源遭受了極大的破壞。(4)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一方面要利用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保護資源和環境。【知識點】我國的疆域;氣候多樣,季風顯著;我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熱帶季風氣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傣族竹樓式建筑主要位于我國云南地區,當地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一年有明顯的旱、雨兩季,所以傣家竹樓建筑風格的形成是因為當地夏季氣候濕熱(降水充沛,氣溫較高),住竹樓可以防潮。(2)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云南省建設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具有優越的條件,云南省位于西南邊陲,與越南等三個國家接壤,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極其便利;資源豐富(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能資源均很豐富)。(3)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圖4可知,滇池的水質受到嚴重的環境污染,水域面積不斷縮小,主要原因在于昆明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擴張,經濟的發展,對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大,對滇池排污的增加,使得滇池不斷被污染;人類無節制的圍護造田,使得流域面積也在不斷減小,水資源遭受了極大的破壞。(4)本題考查的是可持續發展的有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云南省在發展過程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一方面要利用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保護資源和環境。【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3.(2017·瑞安模擬)九年級6班組織同學們開展主題學習,以下是小張同學搜集的材料。(1)材料一:圖片說歷史請列舉與圖5、圖6相關的歷史人物。(2)材料二:史書說歷史文獻資料 反映的措施或制度資料一:筑敵臺三千,起居庸(關)至山海(關),控守要害……邊備大飭,敵不敢入犯:——《明史》 ①資料二:王朝以所謂從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襲,改為流官。總之,……立刻抓緊改流。——《壯族通史》 ②寫出表格中①②所代表的措施或制度。(3)材料三:實物說歷史上述實物資料反映了清朝采取哪些措施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4)請為小張同學搜集的材料設計一個主題,并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說明你的理由。【答案】(1)鄭成功,康熙(2)①明朝修筑長城;②改土歸流(3)冊封達賴;設立駐藏大臣。(4)答案示例:主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理由:明至清前期,中國成功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侵略,采取了一系列加強管理邊疆地區的措施,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空前鞏固和發展。對內:明修長城,既抵御關外少數民族的入侵,保護了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也促進了長城北部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的貿易聯系,從而出現了長期穩定的和平交往局面;清對西藏的管理、對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籠絡等方式、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加強了與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對外:收復臺灣、設立臺灣府,鞏固了東南海防;雅克沙之戰,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規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為中國領土。明清時期通過對內對外的一系列措施,維護了國家統一,奠定了今天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61年(永歷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永歷十六年初,侵略軍頭目被迫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里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神圣領土臺灣。17世紀中葉,沙俄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我國黑龍江流域,強占尼布楚、雅克薩等地,筑城盤踞。清軍和世代居住在那里的我國各族人民奮起反抗。清政府多次提出抗議和警告,而沙俄不但無視中國政府的警告,反而加緊擴張。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派出軍隊,對沙俄侵略軍發起自衛反擊戰,兩次在雅克薩大敗侵略軍,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所以與圖5、圖6相關的歷史人物分別是鄭成功和康熙皇帝。(2)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資料一可知,其反映的是明朝修筑長城,西起居庸關,東至山海關;分析資料二可知,其反映的是改土歸流,即中央派“流官”代替少數民族的“土司”、“土官”,實行與中原地區一樣的行政制度。(3)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加強對西藏統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加強對西藏的統治,清朝先后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確立金瓶掣簽制度,設置駐藏大臣。(4)本題考查的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有關知識。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主題可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理由為:明至清前期,中國成功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侵略,采取了一系列加強管理邊疆地區的措施,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空前鞏固和發展。對內:明修長城,既抵御關外少數民族的入侵,保護了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也促進了長城北部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的貿易聯系,從而出現了長期穩定的和平交往局面;清對西藏的管理、對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籠絡等方式、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加強了與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對外:收復臺灣、設立臺灣府,鞏固了東南海防;雅克沙之戰,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規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為中國領土。明清時期通過對內對外的一系列措施,維護了國家統一,奠定了今天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點評】本題難度較高,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理解。14.(2017·瑞安模擬)材料一:……明顯地,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1915年)受到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進行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這場思想革命有時被描述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二:1919年,到了巴黎和會,中國卻被一瓢涼水澆下來。最高委員會無視中國人民的存在,“把中國的山東省送給日本”,這樣一份喪權辱國的和約誰能接受啊!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中國人心中的怒火最終爆發,完成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同時也是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改編自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材料三:中、美、英在二戰中的傷亡損失數據對比表材料四:各國對中國抗日戰爭的看法(1)材料一中所指的新知識分子是怎樣來“喚醒國家及人民”?(2)如何理解中國人怒火爆發是為“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并成為“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3)1958年美國人伊羅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國關于中國與印度的形象》一書中曾提到,1937——1944年美國對中國處于贊賞階段。結合材料說說當時中國最值得世界贊賞的原因是什么?(4)回望歷史,留下的不應該僅僅是記憶,更是啟迪。綜觀四則材料,對比中國在世屆舞臺上地位的變化,你認為對今天的中國有何啟示?(寫一點即可)【答案】(1)陳獨秀等新知識分子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從而喚醒國家及人民。(2)這場怒火爆發指的是五四運動。第一次歷史巨變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而五四愛國運動明確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是一場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第二次歷史巨變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主義開始廣泛傳播。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3)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戰場,中國人民抗戰,對歐洲和亞洲其他地區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戰略配合作用。在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也付出了沉重代價,作出了巨大民族犧牲。(4)開放性試題。如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等。【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新文化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辛亥革命是在政治上發生體制的變革,廣大中國民眾思想上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因此封建殘余勢力十分強大,因此陳獨秀、李大釗等人開展了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在思想和觀念上實現民主近代化。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喚醒國家和人民,推動了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傳播,引起了廣大青年對政治的關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2)本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歷史劇變”是指辛亥革命,雖然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對帝國主義列強也有一定的威懾作用,但是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而五四愛國運動明確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所以說五四運動是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五四運動是廣大群眾直接參與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主義開始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開始結合,也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和階級基礎,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3)本題考查的是中國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持續最久的傷亡最慘重的,造成了大量的經濟損失,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戰場,中國人民抗戰對歐洲和亞洲其他地區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性的作用,中國人民在反法斯西戰爭中的貢獻杰出。(4)本題考查的是對近代史的認識。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對屈辱與光榮的理解,明白弱國無外交,落后要挨打,需要我們銘記歷史,振興中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抗日戰爭的世界地位的理解。1 / 12017年浙江省瑞安市五校聯考九年級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與社會試題一、選擇題1.(2017·瑞安模擬)下圖中能正確體現我國緯度位置的是( )A. B.C. D.2.(2017·瑞安模擬)2017年春節聯歡晚會分別設置哈爾濱、上海、桂林、涼山(四川)四大分會場,分會場節目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結合圖1,回答下列小題。(1)同為除夕夜,哈爾濱會場冰天雪地,而桂林會場春意襲人,造成兩大會場風光迥異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類型的不同 B.地勢高低的差異C.緯度高低的影響 D.距海遠近的關系(2)下列關于各分會場描述正確的是( )A.會場①——觀眾吃著餃子,進行摔跤比賽B.會場②——表演高亢的信天游和安塞腰鼓C.會場③——以掛滿玉米的民居窯洞為布景D.會場④——觀眾吃麻辣火鍋,看變臉表演3.(2017·瑞安模擬)據下表回答下列小題。2016年A地氣溫和降水量表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氣溫(℃) 5 7 13 18 21 23 25 25 22 16 12 6降水量(mm) 7 11 20 47 82 110 223 227 115 40 16 6(1)下列描述符合2016年A地氣候特點的是( )A.冬季寒冷干燥 B.雨熱同期C.夏季溫和多雨 D.夏季炎熱干燥(2)臘肉是A地的傳統特產,將豬肉用秘制醬汁腌制20小時,晾曬后風干而成。據此描述,該地曬臘肉最佳的季節應該選在( )A.3-5月 B.6-8 C.9-11 D.12-次年2月4.(2017·瑞安模擬)“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董仲舒說這句話,是表示當時君主無法維持思想統一。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焚書坑儒 B.頒布“推恩令”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大興“文字獄”5.(2017·瑞安模擬)陳文斌在《品讀世界文明史》中記載:“將中國的四大發明及絲綢、茶葉、瓷器等傳到了世界各國……將中亞的駿馬、葡萄……西亞的樂器、數學等輸入中國”。下列歷史事件能促成這一文明現象出現的有( )①鄭和下西洋 ②玄奘西行 ③西學東漸 ④鑒真東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17·瑞安模擬)小明在某博物館看到一張破損的古地圖,依稀能辨認出“江浙行省、嶺北行省”等字,此圖最有可能繪制于( )A.西周 B.東漢 C.宋朝 D.元朝7.(2017·瑞安模擬)英國史學家約翰說:“如今有個趨勢,人們懷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將其視為所有現代民主制度的源頭。”這里的“她”是指( )A.雅典 B.斯巴達 C.羅馬共和國 D.巴比倫王國8.(2017·瑞安模擬)圖2是某一歷史時期世界貿易的局部示意圖,與其相關的正確表述是( )A.促進三大洲一起快速發展B.為歐洲帶來大量精壯勞力C.合理遷移非洲過剩的人口D.體現了資本積累的野蠻性9.(2017·瑞安模擬)1872年明治政府發布廢止幕府時代服飾的布告,自天皇以下,達官貴人紛紛在正式場合身穿西洋大禮服,洋服一時成了時髦衣著。結合所學判斷,該布告( )①旨在改變日本的落后面貌 ②提倡文明開化③旨在廢除日本的等級制度 ④倡導忠孝天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2017·瑞安模擬)回顧中國近代史,國共兩黨,合則兩蒙其利,分則兩受其害。下列史實能印證“合則兩蒙其利”的是( )①創辦黃埔軍校 ②建立中央革命根據地③長征勝利會師 ④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2017·瑞安模擬)小說《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八十年代初,田福堂感到太痛苦了:當年搞合作化時,他曾懷著多么熱烈的感情把這些左鄰右舍攏合在一起;做夢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據此回答下列小題。(1)田福堂當年搞“合作化”,應該指的是( )A.土地改革 B.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C.公私合營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田福堂的“痛苦”是源于他不理解“今天”( )A.農村所有制的變革 B.農業經濟發展狀況C.農村經營方式變化 D.大家伙對他的背叛二、非選擇題12.(2017·瑞安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云南省位于中國西南邊陲,新時期新機遇,云南省正在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圖3 云南省地圖材料二:云南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家地理雜志》一篇《昆明長大了,滇池凋謝了》的文章,牽動了無數人的心。圖4 《昆明長大了,滇池凋謝了》一文中涉及的圖表(1)圖示中傣家竹樓建筑風格的形成是因為當地氣候 。(2)根據圖3和鏈接資料,分析云南省建設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的優越條件。(3)觀察圖4,分析為何會出現“昆明長大了,滇池凋謝了”的狀況。(4)結合上述兩則材料,你認為云南省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怎么做?13.(2017·瑞安模擬)九年級6班組織同學們開展主題學習,以下是小張同學搜集的材料。(1)材料一:圖片說歷史請列舉與圖5、圖6相關的歷史人物。(2)材料二:史書說歷史文獻資料 反映的措施或制度資料一:筑敵臺三千,起居庸(關)至山海(關),控守要害……邊備大飭,敵不敢入犯:——《明史》 ①資料二:王朝以所謂從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襲,改為流官。總之,……立刻抓緊改流。——《壯族通史》 ②寫出表格中①②所代表的措施或制度。(3)材料三:實物說歷史上述實物資料反映了清朝采取哪些措施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4)請為小張同學搜集的材料設計一個主題,并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說明你的理由。14.(2017·瑞安模擬)材料一:……明顯地,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1915年)受到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進行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這場思想革命有時被描述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二:1919年,到了巴黎和會,中國卻被一瓢涼水澆下來。最高委員會無視中國人民的存在,“把中國的山東省送給日本”,這樣一份喪權辱國的和約誰能接受啊!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中國人心中的怒火最終爆發,完成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同時也是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改編自張鳴《重說中國近代史》材料三:中、美、英在二戰中的傷亡損失數據對比表材料四:各國對中國抗日戰爭的看法(1)材料一中所指的新知識分子是怎樣來“喚醒國家及人民”?(2)如何理解中國人怒火爆發是為“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并成為“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3)1958年美國人伊羅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國關于中國與印度的形象》一書中曾提到,1937——1944年美國對中國處于贊賞階段。結合材料說說當時中國最值得世界贊賞的原因是什么?(4)回望歷史,留下的不應該僅僅是記憶,更是啟迪。綜觀四則材料,對比中國在世屆舞臺上地位的變化,你認為對今天的中國有何啟示?(寫一點即可)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我國的疆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地理位置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回歸線(23.5°N)橫穿我國的臺灣省、廣東省、廣西、云南省。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地理位置的識記。2.【答案】(1)C(2)D【知識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上海;四川盆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影響氣候的因素主要有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因素和人類活動等。哈爾濱緯度較高,氣溫低;桂林則緯度較低,氣溫高。故選擇C。(2)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各地區人文特色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會場①即哈爾濱位于我國北方地區,當地人有吃餃子的習慣,但沒有進行摔跤比賽的習俗,有摔跤比賽習俗的是我國內蒙古地區,所以①錯誤;會場②即上海,而表演高亢的信天游和安塞腰鼓的是黃土高原地區,所以②錯誤;會場③即桂林,而以掛滿玉米的民居窯洞為布景的地區在黃土高原,所以③錯誤;會場④即涼山,位于四川,當地人有吃麻辣火鍋,看變臉表演的行為,所以④正確。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影響氣候因素的了解和對我國各地區人文特色的識記。3.【答案】(1)B(2)D【知識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讀圖表可知,該地最高氣溫出現在7、8月,根據各月降水的分配狀況,可知該地降水量較多的兩個月是7、8月,該地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常說雨熱同期),冬季溫和少雨,四季分明,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故選擇B。(2)本題考查的是我國的氣候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影響,由上題可知,該地的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臘肉的腌制的最好時間是在農歷十月到十一月之間,寒風正起,秋風干爽,符合臘肉的腌制風干的需求。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4.【答案】C【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的準確識記。聯系已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提倡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西漢的統治思想。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漢武帝加強思想控制舉措的識記。5.【答案】A【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我國古代與世界文化交流的史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最遠曾達非洲東部,紅海、麥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諸國(今東南亞)、西亞、南亞等的聯系;玄奘西行到達中亞、西亞、南亞等地;西學東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之中,歐洲及美國等地學術思想的傳入;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所以①②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古代與世界文化交流史實的識記。6.【答案】D【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由元朝首創,且遼陽行省、嶺北行省是元朝的是地名,所以最有可能繪制這張地圖的是元朝,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行省制度的識記。7.【答案】A【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雅典民主制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雅典民主制度是現代民主制度的源頭。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雅典民主制度的了解。8.【答案】D【知識點】殖民擴張與民族解放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三角貿易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中所示事件為“三角貿易”。三角貿易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非洲而言,三百多年的黑奴貿易,使非洲喪失了近億的精壯勞動力,極大地制約了非洲的發展,造成了非洲傳統文明的衰落和社會經濟的倒退,導致非洲長期貧困;對歐洲來說,黑奴貿易使歐洲奴隸販子大發橫財,他們把賺來的血腥錢投資于工商業,促進了當地工商業的發展;對美洲來說,使美洲種植園主獲得了廉價勞動力,促進了美洲種植園經濟的發展,所以ABC不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三角貿易影響的識記。9.【答案】A【知識點】資本主義的擴張【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治維新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自天皇以下,達官貴人紛紛在正式場合身穿西洋大禮服,洋服一時成了時髦衣著”可知,此舉表明日本明治政府旨在改變日本的落后面貌,主張向西方學習,提倡文明開化,所以①②符合題意;“旨在廢除日本的等級制度 ”、“倡導忠孝天皇”材料里沒有體現,所以③④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0.【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國共合作意義的理解。國共第一次合作,聯合創辦黃埔軍校,培養了一大批政治和軍事人才,為國民革命軍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行奠定了基礎;建立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長征勝利會師都是國共對立時期;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以①④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國共合作意義的理解。11.【答案】(1)B(2)C【知識點】三大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農業合作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根據材料中“當年搞合作化”可以判斷“攏合在一起”指的是農業合作化運動,即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故選擇B。(2)本題考查的是家庭聯產承辦責任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散伙”指的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各農戶分田經營,自負盈虧。由原先的農業合作化轉變為家庭聯產承辦責任制,農村的生產經營方式發生了變化。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2.【答案】(1)氣候濕熱(降水充沛,氣溫較高)(2)位于西南邊陲,與越南等三個國家接壤,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極其便利;資源豐富(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能資源均很豐富)(3)答案示例:滇池凋謝一方面指的的是面積的縮小,另一方面指的是水污染嚴重。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擴張,經濟的發展,對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大,對滇池排污的增加,使得滇池不斷被污染。人類無節制的圍護造田,使得流域面積也在不斷減小,水資源遭受了極大的破壞。(4)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一方面要利用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保護資源和環境。【知識點】我國的疆域;氣候多樣,季風顯著;我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熱帶季風氣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傣族竹樓式建筑主要位于我國云南地區,當地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一年有明顯的旱、雨兩季,所以傣家竹樓建筑風格的形成是因為當地夏季氣候濕熱(降水充沛,氣溫較高),住竹樓可以防潮。(2)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云南省建設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具有優越的條件,云南省位于西南邊陲,與越南等三個國家接壤,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極其便利;資源豐富(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能資源均很豐富)。(3)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圖4可知,滇池的水質受到嚴重的環境污染,水域面積不斷縮小,主要原因在于昆明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擴張,經濟的發展,對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大,對滇池排污的增加,使得滇池不斷被污染;人類無節制的圍護造田,使得流域面積也在不斷減小,水資源遭受了極大的破壞。(4)本題考查的是可持續發展的有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云南省在發展過程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一方面要利用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保護資源和環境。【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3.【答案】(1)鄭成功,康熙(2)①明朝修筑長城;②改土歸流(3)冊封達賴;設立駐藏大臣。(4)答案示例:主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理由:明至清前期,中國成功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侵略,采取了一系列加強管理邊疆地區的措施,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空前鞏固和發展。對內:明修長城,既抵御關外少數民族的入侵,保護了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也促進了長城北部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的貿易聯系,從而出現了長期穩定的和平交往局面;清對西藏的管理、對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籠絡等方式、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加強了與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對外:收復臺灣、設立臺灣府,鞏固了東南海防;雅克沙之戰,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規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為中國領土。明清時期通過對內對外的一系列措施,維護了國家統一,奠定了今天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61年(永歷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永歷十六年初,侵略軍頭目被迫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里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神圣領土臺灣。17世紀中葉,沙俄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我國黑龍江流域,強占尼布楚、雅克薩等地,筑城盤踞。清軍和世代居住在那里的我國各族人民奮起反抗。清政府多次提出抗議和警告,而沙俄不但無視中國政府的警告,反而加緊擴張。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派出軍隊,對沙俄侵略軍發起自衛反擊戰,兩次在雅克薩大敗侵略軍,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所以與圖5、圖6相關的歷史人物分別是鄭成功和康熙皇帝。(2)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資料一可知,其反映的是明朝修筑長城,西起居庸關,東至山海關;分析資料二可知,其反映的是改土歸流,即中央派“流官”代替少數民族的“土司”、“土官”,實行與中原地區一樣的行政制度。(3)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加強對西藏統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加強對西藏的統治,清朝先后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確立金瓶掣簽制度,設置駐藏大臣。(4)本題考查的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有關知識。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主題可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理由為:明至清前期,中國成功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侵略,采取了一系列加強管理邊疆地區的措施,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空前鞏固和發展。對內:明修長城,既抵御關外少數民族的入侵,保護了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也促進了長城北部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的貿易聯系,從而出現了長期穩定的和平交往局面;清對西藏的管理、對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籠絡等方式、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加強了與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對外:收復臺灣、設立臺灣府,鞏固了東南海防;雅克沙之戰,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規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為中國領土。明清時期通過對內對外的一系列措施,維護了國家統一,奠定了今天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點評】本題難度較高,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理解。14.【答案】(1)陳獨秀等新知識分子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從而喚醒國家及人民。(2)這場怒火爆發指的是五四運動。第一次歷史巨變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而五四愛國運動明確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是一場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第二次歷史巨變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主義開始廣泛傳播。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3)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戰場,中國人民抗戰,對歐洲和亞洲其他地區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戰略配合作用。在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也付出了沉重代價,作出了巨大民族犧牲。(4)開放性試題。如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等。【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新文化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辛亥革命是在政治上發生體制的變革,廣大中國民眾思想上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因此封建殘余勢力十分強大,因此陳獨秀、李大釗等人開展了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在思想和觀念上實現民主近代化。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喚醒國家和人民,推動了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傳播,引起了廣大青年對政治的關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2)本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歷史劇變”是指辛亥革命,雖然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對帝國主義列強也有一定的威懾作用,但是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而五四愛國運動明確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所以說五四運動是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五四運動是廣大群眾直接參與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主義開始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開始結合,也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和階級基礎,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3)本題考查的是中國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持續最久的傷亡最慘重的,造成了大量的經濟損失,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戰場,中國人民抗戰對歐洲和亞洲其他地區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性的作用,中國人民在反法斯西戰爭中的貢獻杰出。(4)本題考查的是對近代史的認識。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對屈辱與光榮的理解,明白弱國無外交,落后要挨打,需要我們銘記歷史,振興中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抗日戰爭的世界地位的理解。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17年浙江省瑞安市五校聯考九年級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與社會試題(學生版).docx 2017年浙江省瑞安市五校聯考九年級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與社會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