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7屆浙江省嘉興市十校九年級下學期4月聯合模擬歷史與社會試卷一、選擇題1.(2017·嘉興模擬)下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下列對該圖信息的判讀,正確的是( )A.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千米 B.AB間的坡度小于CD間的坡度C.B地位于D地的西南方向 D.CD連線處可能有河流流經2.(2017·嘉興模擬)讀下面地球俯視圖,回答各題。(1)有關甲、乙、丙、丁四大洲的描述,說法正確的是( )①甲洲以白色人種為主,信奉基督教②乙洲草原廣布,居民以馴養羊駝和駱馬為生③丙洲氣候復雜多樣,河流多呈放射狀分布④丁洲有獨具特色的民歌形式信天游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2)乙、丙兩大洲的分界線( )A.烏拉爾河 B.直布羅陀海峽C.蘇伊士運河 D.大高加索山脈3.(2017·嘉興模擬)下列我國四個省級行政區中,即位于西部地區又有陸上鄰國的有(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4.(2017·嘉興模擬)長江中下游流域易發洪澇災害,其自然原因是( )①季風的不穩定性 ②不合理地占用河道③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 ④很多地方地勢低平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5.(2017·嘉興模擬)嬴政于前221年滅六國,建立秦朝。這一時間大致位于以下年代標尺中的( )A.A B.B C.C D.D6.(2017·嘉興模擬)2017年1月開始的為期三個月的“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挖掘”已發現了五十兩銀錠、戒指、簪子等文物。從史料的類型來看,這些出土的文物屬于( )A.實物資料 B.第一手資料 C.文獻資料 D.第二手資料7.(2017·金華)元朝設立宣政院,明朝加固增修長城,清朝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其共同意義在于( )A.加強中央集權 B.削弱地方權力C.抵御外來入侵 D.維護國家統一8.(2017·嘉興模擬)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下列屬于“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有( )①唐太宗實行輕徭薄賦 ②推行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 ③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2017·嘉興模擬)制度創新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之一。下列關于中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確的是( )A.由分封制逐步發展而來 B.唐朝首創這一制度C.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D.中央集權達到頂峰10.(2017·嘉興模擬)下列歷史事件按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 )①“一二 九”運動的爆發 ②南昌起義 ③五四運動④黃埔軍校的創辦 ⑤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提出A.①②③④⑤ B.④③②①⑤ C.③④⑤①② D.③④②⑤①11.(2017·嘉興模擬)歷史事件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下列對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表述正確的是( )①日本偷襲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②斯大林格勒戰役——歐洲戰場的勝利結束③國共兩黨首次合作——北伐的勝利進軍 ④九·一八事變——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下列四張紀念郵票以黨代會為主題,其關鍵詞表述正確的是( )中共一大 中共八大 十一屆三中全會 中共十四大A.中共建立 階級斗爭 土地革命 計劃經濟B.國共合作 階級斗爭 改革開放 科學發展C.中共建立 主要矛盾 改革開放 市場經濟D.國共合作 主要矛盾 市場經濟 科學發展二、非選擇題13.(2017·嘉興模擬)讀《我國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氣溫、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圖》回答問題。(1)剖面線上,東、西部年平均降水量存在怎么的差異?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2)從剖面圖分析,歸納我國30°N附近地勢的特點,及對河流的影響。(3)請列表比較A、B兩地區人們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差異。14.(2017·嘉興模擬)憶往昔,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看今朝,長征沿線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號角已經吹響,長征標志性三地全面脫貧摘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圖一圖二【相關鏈接】長征沿線群眾脫貧攻堅的成功做法:①江西瑞金籌集了近3億元產業扶貧資金,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和扶貧資金、山林、土地入股的經營模式,發展特色產業油茶,2015年貧困群眾人均增收260余元。②原在外從事房地產生意甘肅中堡村黨支部書記歐陽琪,在村民的請求下,回村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溫室大棚、規模化養殖場遍地開花,并自陶腰包1000多萬元開發紅色旅游,擺脫貧困指日可待。③延安實施“一戶一策”精準扶貧措施,執行貧困勞動力群體職業技能培訓三年規劃,確保每戶至少有一人接受技能培訓,提升自身發展能力,提高自我“造血”能力。(1)根據圖一,列舉紅軍長征途中經歷的困難?并說出你的判斷依據。(2)任選圖二中的兩個城市,扼要指出它對長征來說為什么具有標志性意義。(3)根據相關鏈接,簡述長征沿線群眾脫貧攻堅的成功做法對我們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借鑒意義。 (友情提示:針對每一條做法按對應序號各答借鑒意義,不能重復)15.(2017·嘉興模擬)讀圖5年代尺,回答問題。(1)該年代尺采用何種紀年方法?(2)中國是一個開放包容、注重政治制度創新的國家。請列舉B、D兩朝的史實加以佐證。(開放包容各一個,制度創新各一個)(3)B、D兩朝都能體現我國古代大一統局面,試分析其共同原因和給當代中國發展帶來的啟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方向;比例尺【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地圖信息的判讀。由等高線地形圖這幅圖的比例尺為1:1000000,即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0千米,所以A不符合題意;AB間的等高線比CD間的等高線密集,所以CD間的坡度比較緩,AB間的比較陡,所以AB錯誤;根據圖中指向標判讀可知,B地位于D地的西南方向,所以C 正確;CD間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彎曲的地方,為山脊,不可能有河流流經,所以D錯誤。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對地圖信息的判讀。2.【答案】(1)B(2)C【知識點】大洲和大洋;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世界主要宗教及分布;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世界各大洲分布及其自然人文特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乙洲為非洲,而馴養羊駝的則是在南美洲,所以②錯誤;丁洲為北美洲,而信天游這種民歌形式存在于亞洲的黃土高原,所以④錯誤。故選擇B。(2)本題考查的是亞非分界線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乙洲為非洲,丙洲為亞洲,兩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各大洲分布及其自然人文特征的識記。3.【答案】A【知識點】我國的疆域;我國的行政區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各省級區劃單位分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②為青海,為內陸省份,所以②不符合題意;④為黑龍江省,位于我國東部,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各省級區劃單位分布的識記。4.【答案】D【知識點】母親河———長江黃河【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長江水文特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不合理地占用河道是長江中下游流域易發洪澇災害的人為原因,所以②不符合題意;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是黃河下游的特征,與長江無關,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長江水文特征的了解。5.【答案】B【知識點】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徑【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紀年轉換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嬴政于前221年滅六國,即公元前3世紀末,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紀年轉換的理解。6.【答案】A【知識點】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徑【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實物資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實物資料主要是指歷史上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各種遺存,如遺址、墓葬、出土文物等。人們可以通過實物資料來再現歷史。文字和書籍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歷史,但對于沒有文字的遠古時代,我們只能依靠遺留下來的文物來了解遙遠的過去。分析材料可知符合實物資料的特征。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實物資料的理解。7.【答案】D【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元、明、清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舉措的有關知識。元朝設立宣政院,明朝加固增修長城,清朝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其共同意義在于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及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元、明、清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舉措的了解。8.【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三大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損害了群眾的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了解。9.【答案】C【知識點】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省六部制與分封制無關,所以A不符合題意;三省六部制由隋朝首創,唐朝完善,所以B錯誤;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并未達到頂峰,所以C符合題意,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三省六部制的了解。10.【答案】D【知識點】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近代大事記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二 九”運動發生于1935年12月9日;南昌起義發生于1927年8月1日;五四運動開始于1919年5月4日;黃埔軍校創辦于1924年;工農武裝割據思想于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之后,毛澤東等共產黨領導人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提出并逐步完善,所以③④②⑤①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大事記的識記。11.【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歷史重大事件的因果聯系。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偷襲珍珠港標志著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所以①錯誤;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蘇聯轉入反攻,所以②錯誤。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重大事件因果聯系的理解。12.【答案】C【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共八大【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共歷史重大會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共的成立;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以C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共歷史重大會議的識記。13.【答案】(1)東部多,西部少; 地形、海陸位置、季風(2)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成三級階梯狀分布。河流大多自西向東流。(3)區域 生產方式 生活方式A 畜牧業為主 喜食牛羊肉、奶制品;住帳篷,過游牧生活B 以水稻為主,一年兩熟甚至三熟 喜食米飯,房屋注重防雨通風,屋頂坡度大【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分析《我國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氣溫、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圖》可知,我國降水東部多,西部少,主要受到地形、海陸位置、季風的影響。(2)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地勢特征及影響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成三級階梯狀分布,河流大多自西向東流。(3)本題考查的是青藏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地為我國的青藏地區,在生產方面,當地以畜牧業為主;在生活方式方面藏民喜食牛羊肉、奶制品,住帳篷,過游牧生活。B為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屬南方地區,當地農業生產以水稻為主,一年兩熟甚至三熟;在生活方式方面,當地人喜食米飯,房屋注重防雨通風,屋頂坡度大。【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青藏地區和南方地區生產生活方式差異的了解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4.【答案】(1)國民黨軍隊的圍追阻截。依據:由圖例可知,國民黨軍一路設置軍事封鎖。或:自然環境極端惡劣。依據:由注記可知,紅軍長征經過大雪山、松潘草地等(2)江西瑞金是紅軍長征出發點;貴州遵義是紅軍長征的轉折點;陜北是長征的勝利終點,延安是陜北的中心。(3)①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的積極作用;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②先富帶后富,共奔富裕路;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③經濟建設要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素質軌道上來;優先發展教育,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科學文化素質;需要共同參與、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等。【知識點】改革開放;紅軍長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新階段;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紅軍長征的有關知識。分析圖例可知,國民黨軍一路設置軍事封鎖,所以紅軍長征遇到的困難有國民黨軍隊的圍追阻截;分析注記可知,紅軍長征經過大雪山、松潘草地等地,所以紅軍長征遇到的困難有自然環境極端惡劣。(2)本題考查的是紅軍長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江西瑞金是紅軍長征出發點;貴州遵義是紅軍長征的轉折點;陜北是長征的勝利終點,延安是陜北的中心。(3)本題考查的是長征沿線群眾脫貧攻堅成功做法的借鑒意義。分析材料可知,長征沿線群眾脫貧攻堅成功做法的借鑒意義有:①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的積極作用。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②先富帶后富,共奔富裕路;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③經濟建設要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素質軌道上來;優先發展教育,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科學文化素質;需要共同參與、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紅軍長征的了解和對長征沿線群眾脫貧攻堅成功做法的理解。15.【答案】(1)公元紀年法(2)西漢對外交流:張騫出使西域(或開辟絲綢之路);制度創新:頒布推恩令或刺史制度(監察制度)、后設立司隸校尉。元朝對外交流:馬可·波羅來華(或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制度創新:創立行省制度。(3)共同原因: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統治者具有開放的心態。啟示: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要具有改革開放的意識,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等。【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徑【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公元紀年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該年代尺采用了公元紀年法。(2)本題考查的是西漢、元朝對外交流的史實和制度創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B朝為西漢,西漢對外交流的史實有:張騫出使西域(或開辟絲綢之路);制度創新:頒布推恩令或刺史制度(監察制度)、后設立司隸校尉。D朝為元朝,元朝對外交流的史實有:馬可·波羅來華(或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制度創新:創立行省制度。(3)本題考查的是西漢、元朝大一統局面實現的原因及其對后世的啟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和元朝能實現大一統,原因在于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統治者具有開放的心態。所以我要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要具有改革開放的意識,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公元紀年法的了解,西漢、元朝對外交流的史實和制度創新的識記,對西漢、元朝大一統局面的理解。1 / 12017屆浙江省嘉興市十校九年級下學期4月聯合模擬歷史與社會試卷一、選擇題1.(2017·嘉興模擬)下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下列對該圖信息的判讀,正確的是( )A.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千米 B.AB間的坡度小于CD間的坡度C.B地位于D地的西南方向 D.CD連線處可能有河流流經【答案】C【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方向;比例尺【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地圖信息的判讀。由等高線地形圖這幅圖的比例尺為1:1000000,即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0千米,所以A不符合題意;AB間的等高線比CD間的等高線密集,所以CD間的坡度比較緩,AB間的比較陡,所以AB錯誤;根據圖中指向標判讀可知,B地位于D地的西南方向,所以C 正確;CD間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彎曲的地方,為山脊,不可能有河流流經,所以D錯誤。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對地圖信息的判讀。2.(2017·嘉興模擬)讀下面地球俯視圖,回答各題。(1)有關甲、乙、丙、丁四大洲的描述,說法正確的是( )①甲洲以白色人種為主,信奉基督教②乙洲草原廣布,居民以馴養羊駝和駱馬為生③丙洲氣候復雜多樣,河流多呈放射狀分布④丁洲有獨具特色的民歌形式信天游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2)乙、丙兩大洲的分界線( )A.烏拉爾河 B.直布羅陀海峽C.蘇伊士運河 D.大高加索山脈【答案】(1)B(2)C【知識點】大洲和大洋;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世界主要宗教及分布;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世界各大洲分布及其自然人文特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乙洲為非洲,而馴養羊駝的則是在南美洲,所以②錯誤;丁洲為北美洲,而信天游這種民歌形式存在于亞洲的黃土高原,所以④錯誤。故選擇B。(2)本題考查的是亞非分界線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乙洲為非洲,丙洲為亞洲,兩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各大洲分布及其自然人文特征的識記。3.(2017·嘉興模擬)下列我國四個省級行政區中,即位于西部地區又有陸上鄰國的有(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A【知識點】我國的疆域;我國的行政區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各省級區劃單位分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②為青海,為內陸省份,所以②不符合題意;④為黑龍江省,位于我國東部,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各省級區劃單位分布的識記。4.(2017·嘉興模擬)長江中下游流域易發洪澇災害,其自然原因是( )①季風的不穩定性 ②不合理地占用河道③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 ④很多地方地勢低平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答案】D【知識點】母親河———長江黃河【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長江水文特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不合理地占用河道是長江中下游流域易發洪澇災害的人為原因,所以②不符合題意;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是黃河下游的特征,與長江無關,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長江水文特征的了解。5.(2017·嘉興模擬)嬴政于前221年滅六國,建立秦朝。這一時間大致位于以下年代標尺中的( )A.A B.B C.C D.D【答案】B【知識點】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徑【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紀年轉換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嬴政于前221年滅六國,即公元前3世紀末,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紀年轉換的理解。6.(2017·嘉興模擬)2017年1月開始的為期三個月的“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挖掘”已發現了五十兩銀錠、戒指、簪子等文物。從史料的類型來看,這些出土的文物屬于( )A.實物資料 B.第一手資料 C.文獻資料 D.第二手資料【答案】A【知識點】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徑【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實物資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實物資料主要是指歷史上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各種遺存,如遺址、墓葬、出土文物等。人們可以通過實物資料來再現歷史。文字和書籍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歷史,但對于沒有文字的遠古時代,我們只能依靠遺留下來的文物來了解遙遠的過去。分析材料可知符合實物資料的特征。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實物資料的理解。7.(2017·金華)元朝設立宣政院,明朝加固增修長城,清朝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其共同意義在于( )A.加強中央集權 B.削弱地方權力C.抵御外來入侵 D.維護國家統一【答案】D【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元、明、清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舉措的有關知識。元朝設立宣政院,明朝加固增修長城,清朝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其共同意義在于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及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元、明、清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舉措的了解。8.(2017·嘉興模擬)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下列屬于“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有( )①唐太宗實行輕徭薄賦 ②推行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 ③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三大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損害了群眾的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了解。9.(2017·嘉興模擬)制度創新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之一。下列關于中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確的是( )A.由分封制逐步發展而來 B.唐朝首創這一制度C.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D.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答案】C【知識點】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省六部制與分封制無關,所以A不符合題意;三省六部制由隋朝首創,唐朝完善,所以B錯誤;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并未達到頂峰,所以C符合題意,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三省六部制的了解。10.(2017·嘉興模擬)下列歷史事件按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 )①“一二 九”運動的爆發 ②南昌起義 ③五四運動④黃埔軍校的創辦 ⑤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提出A.①②③④⑤ B.④③②①⑤ C.③④⑤①② D.③④②⑤①【答案】D【知識點】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近代大事記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二 九”運動發生于1935年12月9日;南昌起義發生于1927年8月1日;五四運動開始于1919年5月4日;黃埔軍校創辦于1924年;工農武裝割據思想于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之后,毛澤東等共產黨領導人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提出并逐步完善,所以③④②⑤①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大事記的識記。11.(2017·嘉興模擬)歷史事件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下列對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表述正確的是( )①日本偷襲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②斯大林格勒戰役——歐洲戰場的勝利結束③國共兩黨首次合作——北伐的勝利進軍 ④九·一八事變——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歷史重大事件的因果聯系。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偷襲珍珠港標志著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所以①錯誤;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蘇聯轉入反攻,所以②錯誤。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重大事件因果聯系的理解。12.下列四張紀念郵票以黨代會為主題,其關鍵詞表述正確的是( )中共一大 中共八大 十一屆三中全會 中共十四大A.中共建立 階級斗爭 土地革命 計劃經濟B.國共合作 階級斗爭 改革開放 科學發展C.中共建立 主要矛盾 改革開放 市場經濟D.國共合作 主要矛盾 市場經濟 科學發展【答案】C【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共八大【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共歷史重大會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共的成立;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以C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共歷史重大會議的識記。二、非選擇題13.(2017·嘉興模擬)讀《我國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氣溫、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圖》回答問題。(1)剖面線上,東、西部年平均降水量存在怎么的差異?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2)從剖面圖分析,歸納我國30°N附近地勢的特點,及對河流的影響。(3)請列表比較A、B兩地區人們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差異。【答案】(1)東部多,西部少; 地形、海陸位置、季風(2)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成三級階梯狀分布。河流大多自西向東流。(3)區域 生產方式 生活方式A 畜牧業為主 喜食牛羊肉、奶制品;住帳篷,過游牧生活B 以水稻為主,一年兩熟甚至三熟 喜食米飯,房屋注重防雨通風,屋頂坡度大【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分析《我國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氣溫、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圖》可知,我國降水東部多,西部少,主要受到地形、海陸位置、季風的影響。(2)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地勢特征及影響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成三級階梯狀分布,河流大多自西向東流。(3)本題考查的是青藏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地為我國的青藏地區,在生產方面,當地以畜牧業為主;在生活方式方面藏民喜食牛羊肉、奶制品,住帳篷,過游牧生活。B為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屬南方地區,當地農業生產以水稻為主,一年兩熟甚至三熟;在生活方式方面,當地人喜食米飯,房屋注重防雨通風,屋頂坡度大。【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青藏地區和南方地區生產生活方式差異的了解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4.(2017·嘉興模擬)憶往昔,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看今朝,長征沿線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號角已經吹響,長征標志性三地全面脫貧摘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圖一圖二【相關鏈接】長征沿線群眾脫貧攻堅的成功做法:①江西瑞金籌集了近3億元產業扶貧資金,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和扶貧資金、山林、土地入股的經營模式,發展特色產業油茶,2015年貧困群眾人均增收260余元。②原在外從事房地產生意甘肅中堡村黨支部書記歐陽琪,在村民的請求下,回村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溫室大棚、規模化養殖場遍地開花,并自陶腰包1000多萬元開發紅色旅游,擺脫貧困指日可待。③延安實施“一戶一策”精準扶貧措施,執行貧困勞動力群體職業技能培訓三年規劃,確保每戶至少有一人接受技能培訓,提升自身發展能力,提高自我“造血”能力。(1)根據圖一,列舉紅軍長征途中經歷的困難?并說出你的判斷依據。(2)任選圖二中的兩個城市,扼要指出它對長征來說為什么具有標志性意義。(3)根據相關鏈接,簡述長征沿線群眾脫貧攻堅的成功做法對我們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借鑒意義。 (友情提示:針對每一條做法按對應序號各答借鑒意義,不能重復)【答案】(1)國民黨軍隊的圍追阻截。依據:由圖例可知,國民黨軍一路設置軍事封鎖。或:自然環境極端惡劣。依據:由注記可知,紅軍長征經過大雪山、松潘草地等(2)江西瑞金是紅軍長征出發點;貴州遵義是紅軍長征的轉折點;陜北是長征的勝利終點,延安是陜北的中心。(3)①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的積極作用;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②先富帶后富,共奔富裕路;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③經濟建設要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素質軌道上來;優先發展教育,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科學文化素質;需要共同參與、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等。【知識點】改革開放;紅軍長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新階段;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紅軍長征的有關知識。分析圖例可知,國民黨軍一路設置軍事封鎖,所以紅軍長征遇到的困難有國民黨軍隊的圍追阻截;分析注記可知,紅軍長征經過大雪山、松潘草地等地,所以紅軍長征遇到的困難有自然環境極端惡劣。(2)本題考查的是紅軍長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江西瑞金是紅軍長征出發點;貴州遵義是紅軍長征的轉折點;陜北是長征的勝利終點,延安是陜北的中心。(3)本題考查的是長征沿線群眾脫貧攻堅成功做法的借鑒意義。分析材料可知,長征沿線群眾脫貧攻堅成功做法的借鑒意義有:①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的積極作用。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②先富帶后富,共奔富裕路;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③經濟建設要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素質軌道上來;優先發展教育,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科學文化素質;需要共同參與、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紅軍長征的了解和對長征沿線群眾脫貧攻堅成功做法的理解。15.(2017·嘉興模擬)讀圖5年代尺,回答問題。(1)該年代尺采用何種紀年方法?(2)中國是一個開放包容、注重政治制度創新的國家。請列舉B、D兩朝的史實加以佐證。(開放包容各一個,制度創新各一個)(3)B、D兩朝都能體現我國古代大一統局面,試分析其共同原因和給當代中國發展帶來的啟示。【答案】(1)公元紀年法(2)西漢對外交流:張騫出使西域(或開辟絲綢之路);制度創新:頒布推恩令或刺史制度(監察制度)、后設立司隸校尉。元朝對外交流:馬可·波羅來華(或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制度創新:創立行省制度。(3)共同原因: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統治者具有開放的心態。啟示: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要具有改革開放的意識,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等。【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徑【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公元紀年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該年代尺采用了公元紀年法。(2)本題考查的是西漢、元朝對外交流的史實和制度創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B朝為西漢,西漢對外交流的史實有:張騫出使西域(或開辟絲綢之路);制度創新:頒布推恩令或刺史制度(監察制度)、后設立司隸校尉。D朝為元朝,元朝對外交流的史實有:馬可·波羅來華(或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制度創新:創立行省制度。(3)本題考查的是西漢、元朝大一統局面實現的原因及其對后世的啟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和元朝能實現大一統,原因在于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統治者具有開放的心態。所以我要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要具有改革開放的意識,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公元紀年法的了解,西漢、元朝對外交流的史實和制度創新的識記,對西漢、元朝大一統局面的理解。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17屆浙江省嘉興市十校九年級下學期4月聯合模擬歷史與社會試卷(學生版).docx 2017屆浙江省嘉興市十校九年級下學期4月聯合模擬歷史與社會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