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動物的運動》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思想 《動物的運動》位于濟南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章第三節,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一個重要概念:動物的運動是在神經的調節下,由骨、關節、肌肉共同完成的。所以,通過本實驗使學生認識動物運動的結構基礎和基本原理。 教材建議使用的 “雞翅材料”存在有以下不足:①不能展示肌肉收縮與神經之間的關系;②不能展示肌肉自動收縮的過程,而是人為手拉動肌肉牽動骨動;③不能真實展示肌肉只能收縮拉動骨不能推動骨復位的特點,學生認為雞翅材料的肌肉是沒有生理活性的,不能完全展示它的性質。這樣,學生就不能對運動獲取較為全面的感性認識,影響其對運動概念的理解。經多次嘗試,我發現有“生理活性的保留坐骨神經的牛蛙后肢標本”能克服原材料的不足。 教材中的實驗順序為:先依次觀察“骨”→ “關節”→“骨骼肌”→最后了解“三者如何配合完成運動”,學生的認知為:由里→外,由部分→整體。這不符合由表及里的觀察順序,也不符合初中學生從“現象→本質”的認知規律 ,所以將順序調整為:先探究“三者如何配合完成運動”→再依次了解三者的結構特點,這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利用挖掘的新材料,設計了基于課本但高于課本的探究活動:使學生從體驗運動開始,利用新材料(有生理活性的保留坐骨神經的牛蛙后肢)從感性認識入手,依次探索出運動的基本原理和結構基礎,再應用制作模型,呈現出:現象→本質→實踐應用的認知過程。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概括運動系統的組成(結構基礎); 2.描述骨、關節、肌肉之間的協調配合完成運動的過程(運動原理)。 過程與方法: 1.在設計探究動物運動的過程中,學生提升實驗設計與創新思維能力、觀察能力、歸納總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生認同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 2.學生主動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概括運動系統的組成(結構基礎); 2.描述骨、關節、肌肉之間的協調配合完成運動的過程(運動原理) 難點: 1.描述骨、關節、肌肉之間的協調配合完成運動的過程(運動原理) 四、教學媒體 牛蛙后肢、完整雞翅骨骼、模型或圖片 五、課時建議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展示視頻1:播放校運動會中,運動員在賽場上的精彩片段(本班運動員) 過度:絕大多數動物都可自由運動,動物的運動是如何產生的呢? 以脊椎動物為例,了解動物運動產生的過程。 欣賞運動健兒馳騁在跑道上的身姿。 感受人類有很強的運動能力。 引課的例子即與學生近期的生活相關引起學生的注意,又很切入本節主題。 新課內容 一.運動系統的組成 問題:課前完成“起來坐下”這一運動時,哪些結構直接參與了這一過程呢? 總結概括①運動系統的組成:骨、關節、骨骼肌 ②運動的本質:骨位置的變化 學生思考回答: 參考答案:骨、關節、骨骼肌 讓學生從體驗運動開始探索運動相關內容 新課內容 骨、關節、肌肉協調配合完成運動的過程 三、骨骼肌、關節的形態結構 提出疑問:這三者(骨、關節、骨骼肌)如何配合完成運動的呢? 實驗一:探究骨、關節、肌肉協調配合完成運動的過程 實驗材料:只保留部分肌肉(2組肌肉:腓腸肌和脛骨前肌)的牛蛙后肢 方法:一手固定骨,一手依次拉動每一組肌肉,觀察骨的運動情況。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師巡查并指導 組織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要求:1.邊展示邊用語言表述運動的過程; 2.連詞成句:骨骼肌 骨 關節) 骨骼肌收縮牽動骨繞關節運動 提出疑問:運動的過程真的像同學們探究出的那樣嗎? 演示實驗: 實驗材料: 標本1:只保留腓腸肌剝離其他肌肉的有生理活性的保留坐骨神經的牛蛙后肢標本 標本2:只保留脛骨前肌剝離其他肌肉的有生理活性的保留坐骨神經的牛蛙后肢標本 實驗方法:標本固定于軟木板上(如下圖所示),鋅銅弓刺激標本坐骨神經,觀察足的運動情況 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牽動骨繞關節運動; 肌肉只能收縮拉動骨而不能推骨復位,與骨連接的肌肉至少兩組。 骨骼肌----動力 練習鞏固: 辨認完成屈肘、伸肘相關的兩組肌肉及其分別所處的狀態。 實驗二:觀察骨骼肌 實驗材料:牛蛙后肢標本上的肌肉 觀察目標:1.對照課本P43雞翅肌肉圖,辨認肌腱、肌腹并同桌互相指認; 2.觀察骨骼肌的那部分結構附著于骨上。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師巡查,具體指導 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1.辨認肌腹、肌腱 2.兩端的肌腱附著于不同骨上 考考你: 實驗結論: 肌腱繞過關節附著在不同的骨上 實驗三:觀察關節 實驗材料:完整的雞翅骨骼、解剖剪 觀察目標: 1.活動各個骨,拉動各個骨感受關節的“靈活性”和“牢固性” 2.解剖開某關節,對照課本P43關節示意圖,辨認關節各部分結構 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思考:1.關節的哪些結構使關節具有牢固性,哪些結構使關節具有靈活性? 2.關節頭關節窩表面的關節軟骨,在運動中會起到什么作用? 所以致用: 運動時容易受傷的關節有哪些? 參考答案: 2. 日常生活中,應當怎樣保護關節? 參考答案: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探究骨、關節、肌肉協調配合完成運動。 匯報交流探究實驗結果: 骨骼肌收縮牽動骨繞關節運動 觀察足的運動情況,描述實驗現象。 學生概括出實驗結論。 學生辨認完成屈肘、伸肘相關的兩組肌肉及用所學知識辨別兩組肌肉分別所處的狀態。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 匯報觀察結果: (按照PPT提示的方式匯報) 實驗結論: 肌腱繞過關節附著在不同的骨上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 匯報實驗結果 思考老師所提問題并嘗試回答 思考并嘗試回答 改變了教材中的實驗順序(三者如何配合完成運動→觀察肌肉→關節→骨),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現象→本質;表→里 引入新的實驗材料,新的實驗的意圖:①證明探究結果(運動過程)的真實性;②充分認識肌肉只能收縮牽動骨而不能推骨復位的特性,從而克服以往教學中的難點 練習鞏固,應用所學知識 安排練習的意圖:用模式圖的形式為學生構建骨骼肌與骨連接的形式 選擇用完整雞翅骨骼除觀察關節結構外還有其他的意圖: ①骨與骨可通過關節連接;②利用該材料幫助學生區分骨和骨骼 意圖:注重對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導 四、人四肢骨 思考:蚯蚓體內只有肌肉沒有骨骼,它的運動緩慢,魚類、蜥蜴、鳥等有肌肉也有骨骼運動速度明顯增加,說明了什么? 參考答案:骨能增強動物的運動能力 展示人與運動相關的主要骨(四肢骨)的圖: 思考問題并嘗試回答: 學生對照該圖指認自身的四肢骨。 課堂小結 問題:通過本節學習你知道了…… 參考答案:1.運動系統的組成(骨、關節、肌肉);2骨、關節、肌肉配合完成運動的過程。 學生總結回答問題 課堂鞏固練習 思考: 人體的運動僅靠運動系統就能完成嗎? 參考答案:不能。 2.動物的運動對其生存有何意義? 參考答案:覓食和躲避天敵;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 3.教材P45課后習題 思考并回答問題 完成課后習題 檢測學生本節知識掌握的情況 拓展延伸 骨的連結 課后實踐作業 制作“肌肉牽動骨運動的模型” (材料不限) 學生課后制作模型 提升實踐創新能力和理性思維 七、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