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細菌》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細菌的發現和發生過程。 2.描述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征。 3.了解細菌的生殖、營養方式和芽孢。 二、能力目標 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嘗試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密切相關。重視搞好個人衛生。 【教學重難點】 描述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征。 2.巴斯德實驗的探究、分析與應用。 【課前準備】 教師:收集有關細菌發現過程、細菌形態、結構和生殖等有關的圖片資料,準備各種顏色的橡皮泥,準備實驗器材,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課前對本節內容進行預習。?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實驗法、問題穿線法、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教學。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出示上節課培養細菌制作酸奶的電子相冊,主要是哪種生物給我們帶來的美食?導入快樂幸福的生物課堂。 欣賞,積極思考回答。 回味探究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學習目標 出示探究目標,板書課題 閱讀探究目標 對這節課的探究任務做到有的放矢。 任務一、細菌的發現 1、播放微課,找出是誰發現了細菌? 2、引導學生討論與交流:從這個故事中,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 1、聽并閱讀微課,找出是列文虎克發現的細菌。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 2、討論交流從故事中所獲得的啟示。 使學生初步了解細菌的發現,讓學生認同科學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密切相關的,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關心科學的態度。 任務二、細菌的形態結構 1、用對比的方法介紹細菌的大小,通過展示在電子顯微鏡下拍到的針尖上的細菌,說明細菌的微小。 2、展出細菌不同的形態圖,讓學生區別分類。 3、總結歸納細菌的三種基本形態,并舉例。4、展示細菌的結構示意圖,讓學生閱讀課本73頁,交流所獲取的有關細菌的知識并梳理小結。 5、用橡皮泥制作細菌結構圖,用鉛筆畫動植物細胞結構圖。 6、展示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圖及表格,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從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采用搶答和抽取的方式測評學習效果。 經過觀察分析及動手操作,認識到: 1、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看到。 2、細菌的基本形態:球狀、桿狀和螺旋狀。 3、比較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形態結構,認識并能說出各部分結構名稱及功能。從而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4.閱讀交流,識圖梳理。 5.用橡皮泥制作細菌結構圖,用鉛筆畫動植物細胞結構圖。 6.識圖列表比較識記。 1、通過圖片、表格的對比,動手制作,動手畫圖,使學生對抽象的、微觀的知識有個較直觀的認識。 2、強化圖文閱讀分析能力,培養學生比較、歸納和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采用搶答和抽取的方式進行測評。 任務三、細菌從哪里來? 1、出示制作酸奶的圖片,讓學生推測酸奶變質的原因,推測細菌來自哪里? 2、設計實驗證明細菌來自哪里,并能解說實驗操作步驟,現象及結論。 3、試試身手,反饋練習 通過推測酸奶變質的原因,推測細菌來自哪里?先做出假設。 通過教師引導以及小組合作、動手設計實驗,認識到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3.試試身手 通過推測作出假設,鍛煉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通過小組合作、動手設計實驗,學生對細菌從哪里來有了較深刻的認識,也培養了動手動腦的能力。 任務四、細菌為什么無處不在? 1、展示細菌生殖圖片和動畫,引導學生總結出細菌的生殖方式。 2、通過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進行簡單運算,說明細菌的繁殖速度極快,提醒學生要搞好個人衛生。 3、小視頻演示芽孢的形成。 1、觀察思考,認識細菌的分裂生殖。 2、通過簡單運算,認識到細菌繁殖力強,引起對個人衛生的重視。 3、認識芽孢的特性。總結出細菌無處不在的原因。 利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歸納總結的能力。 總結 以自我介紹的方式,簡單總結有關細菌的主要內容。 角色扮演,積極參入總結介紹。 梳理歸納沉淀知識,角色表演鍛煉口語表達能力,檢驗知識的獲得情況。 走進生活 拓展延伸 學以致用 出示練習題,引導解答。 積極參入回答。 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布置作業 布置作業 分層:根據能力強弱依次做四、三、二、一種生物細胞結構模型。 嘗試用身邊的材料制作動植物、細菌及酵母菌細胞結構模型。 課外拓展,動手動腦。 教師寄語 “在觀察的領域中,機遇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巴斯德 反思 首尾呼應, 畫龍點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