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教學案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含義(了解)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就是在社會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國資源利用的現狀(了解)從總體上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轉變,經濟增長在相當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賴資源的高投入來實現的。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資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產、建設、流通、消費領域浪費資源的現象相當嚴重。這樣,不僅造成資源供求矛盾日趨尖銳,煤電油運緊張,環境污染加重,導致一些重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不斷上升。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原因、依據)1、 加快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由我國基本國情決定的。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建設型社會的路子。2、加快資源節約型社會,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較快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3、加快資源節約型社會,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保障。有利于緩解資源供求矛盾,實現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資源需求持續增加,資源供需矛盾和環境壓力將越來越大,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節約資源。4、加快資源節約型社會,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保障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近年來,我國石油、礦產等重要資源進口越來越多,對國上市場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控制和降低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對于確保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有著重要意義。5、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經濟效益。 我國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總體上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資源的高投入來實現的,資源消耗高、浪費大、污染重。資源的高消耗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目前,我國生態環境雖然局部有所改善,但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大超過環境容量,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給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健康帶來嚴重危害。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必須將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轉變了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增長方式。必須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不同的該當解決不同質的矛盾。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解決我國日益突出的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之間矛盾的最好方法和根本出路。6、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在反思以往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道路的基礎上,為緩解日益緊迫的人口、資源、環境矛盾而作出的正確選擇,是遵循自然規律、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的體現和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且要滿足子孫后代發展的需要。(四)指導方針(了解)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以為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緊緊圍繞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加快結構調整,推進技術進步,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強化節約意識,盡快建立健全促進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的體制和機制,逐步形成資源節約型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一)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含義(了解)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倡導環境文明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二)我國環境形勢的現狀(了解)我國環境保護進展。但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生態惡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危害群眾健康和公共安全,影響社會穩定,甚至損害國際形象,未來環境仍將受到巨大壓力。三、解決我國能源資源問題的基本思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一)措施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1、要繼續堅持立足國內的基本方針,加大國內資源勘探開發。同時,要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即堅持對外開放。2、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解決能源資源問題,要求我們必須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3、依靠科技進步,使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積極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選傳統產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切實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長方式。4、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的體制和機制。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資源性產品價格和市場化改革進程,逐步建立反映供求關系和體現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另一方面,要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實行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價格、財稅、金融等經濟手段。5、要加強節約能源資源的宣傳教育,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要構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消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鼓勵購買節能環保型汽車和節能省地型住宅等。6、要積極開發的推廣資源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保護環境、生態的技術。7、要加強法制建設,完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法律體系,查處這類違法行為。四、哲學常識角度分析1、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①想問題辦事情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根據我國基本國情和當前資源利用和環境狀況,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②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這要求我們必須重視意識的作用。開展資源節約活動,要加強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能源資源意識節約意識,使節約資源成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2、堅持聯系的觀點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要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必須注意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意義、能源問題的重要性也體現了事物是普遍聯系的。3、堅持發展的觀點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綜觀事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要依靠科技創新體制,才保證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長遠目標,并為子孫后代的發展創造條件。4、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規律是客觀的,必須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違背自然規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體現了按規律辦事的要求。5、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依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解決我國的能源資源問題,既要堅持立足國內的基本方針,又要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合作,體現了內外因辯證關系的原理。6、矛盾的觀點。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這要求我們堅持全面觀點看問題上,反對片面性。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和資源的利用是一對矛盾。人類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照顧到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反對以犧牲資源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做法。7、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解決能源問題,要“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這體現了主次矛盾原理要求的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道理。8、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導向作用。科學的生態價值觀要求我們既要重視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又要重視其生態價值,保護資源和環境。片面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忽視自然資源的生態價值的急功近利的價值觀,最終也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了正確的價值觀。五、政治常識角度分析1、我國的國家職能國務院組織部署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是履行經濟職能,促進經濟發展的表現;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節約能源,保護自然環境,保持生態平衡是履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的表現。國家發改委組織“全民節約,共同行動”的大型主題宣傳活動,是履行文化職能的表現。積極開展能源外交,體現了國家在行使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創造有利于我國現代化建設國際環境的對外職能。2、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堅持對人民負責、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3、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解決能源資源問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健全法制,推動依法行政,加強對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監督和管理,促進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法制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4、保障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近年來,我國石油、礦產等重要資源進口越來越多,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過多地進口資源,不僅耗費大量資金,而且會加劇國際市場供求矛盾,帶來一系列經濟、政治、外交方面的問題。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控制和降低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對于確保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有著重要意義。5、國家對外政策。解決能源問題,國家積極開展能源外交,這一方面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另一方面,主要也體現了我國對外政策: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6、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要堅持黨的領導,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問題設置的理論分析一、從經濟常識知識角度(一)分析我國為什么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1、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的弱點和缺陷,這可能性會導致人們在使用資源的過程中造成資源浪費。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合理使用的客觀要求。2、這是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需要,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3、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選擇。4、這是我國加快對外開放,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需要。、5、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緩解資源瓶頸制約,保持我國經濟平衡較快發展的迫切需要,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二)分析如何建設節約型社會?國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實現資源的合理使用和優化配置。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綜合采取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促進資源的有序、高效開發和利用。倡導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循環經濟模式和綠色消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企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扭轉粗放型增長方式,形成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采用現代管理方式,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出更多的適合市場需要產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對我國能耗高、資源浪費嚴重的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促進資源的節約,提高資源利用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能源的再生和可持續利用。消費者:樹立科學消費觀。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與消費方式。二、從政治常識角度(一)分析為什么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1、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要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國家堅持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2、是國家機構履行經濟職能、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的體現。3、我國的國家機關必須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國家機關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客觀要求。4、是由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體現了黨的性質和宗旨。5、是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的要求。6、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與時俱進,核心在保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執政為民。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7、它是事關國家安全,提升我國國際地位,發揮我國在國際社會中重要作用的需要。(二)怎樣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國家: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堅持依法治國方略。履行經濟職能,通過市場監管、經濟調節引導企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履行文化職能,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體公民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履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搞好資源、環境的保護工作。黨:要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要堅持黨的領導,深入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公民:堅持公民權利與義務相統一,處理好個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公民應自覺厲行節約。三、從哲學角度1、用唯物論的知識,分析我國為什么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重要資源短缺已經對我國經濟發展構成嚴重制約。在這樣的國情下,解決我國資源供求矛盾,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根本出路在于堅持節約與開發并重、節約優先的方針,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②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正是人們在著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體現。2、用辯證法的知識談談怎樣建設節約型社會?①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要堅持聯系的觀點。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關系,做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②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要培養創新精神,積極促進新事物的成長。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技術支撐體系。③辦事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要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作為重要途徑。④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要求我們創造條件,促進矛盾向好的方面轉化。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從傳統經濟向循環經濟轉變,變廢為寶,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3、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談談怎樣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①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能指導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往我們堅持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生態價值的急功近利的價值觀,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惡化。科學的生態價值觀要求我們既要重視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又要重視其生態價值。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是堅持科學生態價值觀的體現,它必將提高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和效益,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科學發展軌道。②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要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積極參與。應當大張旗鼓地宣傳節約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全社會樹立節約意識,建設節約文化,倡導節約文明,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良好社會風尚。加強節約資源培訓工作,廣泛開展節約資源科普教育,使廣大群眾掌握節約資源的基本知識和方式方法,形成全民參與、人人節約的良好社會氛圍。4、用所學哲學知識,說明怎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①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中必須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前提。②客觀規律與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統一的。要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須在著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按規律辦事。③事物是普遍聯系、變化發展的,要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④要堅持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的生態價值觀和自然觀,以指導人們有效地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⑤重視正確思想意識的指導作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須堅持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