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章 第2節 血液循環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觀察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區分這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情況. 過程與方法 1.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2.通過制作血管模型,提高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醫學知識及其研究進展,讓學生學會珍愛生命、關愛他人. 重點:能夠分辨三種血管,了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系. 難點: 1.組織好實驗,達到理想效果. 2.能夠在鏡下分辨靜脈和動脈血管. 教法及學法指導:分組討論法,實驗法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準備實驗的材料用具、課件、學案. 2.學生準備: 課前預習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引言:平日里,當我們身體不適去醫院就診,有時醫生會讓我們驗血,必要時需要輸液治療.是否注意到驗血或輸液時,針刺的部位一般在哪里? 同學們不妨抬起手,看看手背以及手臂內側的“青筋”,這些被人們稱為“青筋”的結構是什么? 討論、回答 生活中平常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感到親切,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下面新知的探究. 自主學習 愉悅交流 探究內容 血管使血液流動的管道 活動一 用顯微鏡觀察各種血管 引言:血管分布全身各處,下面我們借助顯微鏡觀察血管在顯微鏡下是怎樣的? 問題:不同的血管的結構特點怎樣與它們各自的功能相適應的?(多媒體展示展示) 看屏幕 結合教材進行實驗 培養學生實驗探究的能力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 師生合作 共同探究 動脈 師:化驗取血和輸液,為什么要選擇不同的部位?這與我們人體內的血管有沒有關系? 靜脈 師:中醫診脈時不是把手指放在“青筋”這樣的血管,而是放在手腕處(示意位置),這里用肉眼看并沒有清晰的血管;輸液或抽血時用橡皮筋扎緊針刺部位上方,管內有回血立即松開橡皮筋,并且輸液時針總是朝向上臂等等. 三、毛細血管 你是怎樣區別毛細血管與周圍其它血管的?試著總結毛細血管有哪些特點? 小組同學合作交流結合教材35頁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對比動脈血管進行學習 結合教材內容討論回答 對比學習加強知識的內在聯系,合作學習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師生互動 共探新知 探究二 三種血管的比較 學生閱讀教材,進行對比學習結合屏回答. 對比學習使學生發現知識內在的聯系,提高學生總結知識的能力. 課外實踐 能力提升 活動二 模擬練習止血包扎 小組合作完成 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和實踐探究的能力,用已有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課堂小結 暢談收獲 通過本節學習,同學們的收獲是什么?還有那些疑問?小組內解決,不明白的小組長匯報給老師.展示學生的總結在屏幕上. 小組內總結歸納,小組間進行分享成果,最后整理展評. 知識歸納可以使所學的知識形成體系. 達標檢測 鞏固新知 1.血液在人體血管內的流動方向是( ) A.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B.動脈→毛細血管→靜脈 C.靜脈→毛細血管→靜脈 D.靜脈→動脈→毛細血管 2.以下圖形,表示血管排序正確的是( ) A.毛細血管、動脈、靜脈 B.毛細血管、靜脈、動脈 C.靜脈、動脈、毛細血管 D.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3.人體手背上一條條“青筋”和測量血壓的血管是( ) A.動脈和靜脈 B.靜脈和靜脈 C.毛細血管和動脈 D.靜脈和動脈 4.只能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的血管是( ) A.毛細血管 B.動脈 C.靜脈 D.所有血管 5.人體內的血管遍布全身各處,是運輸各種營養物質與廢物的通道.人體內的血管有( ) A.動脈、靜脈 B.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C.毛細血管 D.動脈血、靜脈血 課后作業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效果與預設差距不大,成功之處體現在: 1.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貫穿整節課.每一個問題、每次動手制作,學生都積極思考、參與,到評價每組合作制作的血液循環途徑模型時,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到最高點.營造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愛學、會學. 2.恰當地選擇和使用現代教學媒體,利用課件圖片、視頻的展示,將抽象變為直觀,提高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有效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 3.為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創設了理想的學習環境,有效地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和空間,合理地使用了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