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節 尿的形成與排出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概述腎臟的結構和腎臟與尿液形成相關的結構特點; (2)說明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 (3)說明了尿液形成過程的物質變化 (4)列舉泌尿系統的衛生常識。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觀察視頻、課件,觀察、歸納、發現問題。 (3)分析血漿、腎小球中液體以及尿液成分數據,運用實驗數據進行科學推測。 (4)結合生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泌尿系統結構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體驗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習慣。 (3)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尿液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 (1)腎單位的結構與尿液形成的關系。 (2)尿液形成過程中的物質變化。 [教法與學法] 1、教法:希沃白板5教學,探究解決法,講授法等。 2、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討論、歸納總結法 [課前準備] 課件制作、視頻的收集、導學案的設計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第2課時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一、復習泌尿系統的組成,導入新課 二、新課學習 尿液的形成 1、形成尿液的器官——腎 尿的形成過程 (1)原尿的形成 (2)終尿的形成 (二)尿液的排出 泌尿系統的衛生 課堂小結 情感教育 觀察泌尿系統思考: 泌尿系統主要由哪些器官組成? 學生展示、歸納 對照課件圖片及視頻,仔細辨認腎的內部結構。 學生展示、歸納。 學生仔細觀察,結合視頻內容敘述原尿的形成過程 學以致用,解讀數據。 學生歸納出原尿的形成過程,并用語言文字表達。 學生仔細觀察,結合視頻內容敘述終尿的形成過程 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鞏固自己的知識。 運用知道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學生閱讀老師展示的課件和教材,了解尿液的排出途徑和排尿的重要意義。 學生做好筆記,理清思路。 了解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認真訂正,做好筆記 學生傾聽,認真感受 出示泌尿系統的組成圖,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并討論: 重點強調指出腎臟的結構和功能。 觀察時注意引導 播放視頻,了解腎的內部結構并討論 教師強調:腎單位是腎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尿的形成過程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為了讓學生順利學習,我設計了如下的方案: 第一步活動:出示腎小球結構圖,掌握腎小球結構特點。 第二步活動: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使學生明確目標,思考問題。(讓學生觀看視頻-原尿的形成),從而了解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第三步活動:解讀數據, 通過設置趣味課堂活動,讓學生充分討論,掌握血漿與原尿的成分不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四步活動:讓學生觀看視頻-終尿的形成,從而了解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解讀表格數據,掌握血漿、原尿及尿液的成分比較,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五步活動:通過設置游戲,讓學生鞏固三種液體間成分的變化,也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 第六步活動:生活連接,展示生活中常見病,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老師評價,學生所學知識技能。 第七步活動:再次展示flash動畫演示尿液形成的兩個過程“濾過與重吸收”,由此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進一步讓學生形成整體的認識.從而突出本節難點的策略之一,同時也達到對尿液形成這一知識的小結。 《尿液的排出》內容學習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從而得出正確結論。引導學生總結,尿的排出途徑?排尿的生理意義? 教師展示本課的主要內容,并板書 檢查導學案的完成情況,通過對最后一題綜合探究題的講解,總結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達到鞏固效果。 出示田世國捐腎救母事跡的片段,同時插入背景音樂《愛的奉獻》,提升主題,結束新課。 五、板書 第2節 尿液的形成與排出(第2課時) 一、尿液的形成 1、原尿的形成 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2、終尿的形成 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二、 尿液的排出 三、泌尿系統的衛生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