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的基本特征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能夠描述身邊的生物,區別生物與非生物。 ②認識理解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標 通過識別生物與非生物,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對奇妙的生物現象的學習和認識,培養學生關注身邊生物,勇于探究未知事物的意識 ②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熱愛學習的情感。 教學重點: 生物的生命現象及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生物某些基本特征的歸納和理解 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本節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起始節。新的《生物課程標準》中對本節內容沒有明確要求,但教材將其作為全書的開篇章節,意在引導學生走入生命的世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以積極的態度感受生命世界的精彩與美麗。學生對于生物的生命現象已有不少感性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任一種自己熟悉的生物,形成一個基本觀點:只有具備這些特征的物體,才是生物。根據以上學情,確定了以下教學方法 1、實物教學法。借助畫圖、器官模型,提高學生感性認識。 2、啟發誘導法。適時指導、點撥,嚴密掌控學生思路,推動學生對知識的認知。 3、自主學習法。教會學生如何根據現象提出問題,查閱資料、綜合思考解決問題。 本節課授課采取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中所提倡的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模式,體現“問題呈現--組織對話--情景刺激--有效指導--全面評價”等五環節。利用學生的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習態度,采用“預習--展示---反饋”三環節,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進行相關調查及預習工作。 準備圖片和與課程相關的掛圖。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及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 激發興趣 3分鐘 1同學們來到我們的校園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你能說出我們校園中有哪些生物嗎? 將各組觀點羅列在黑板上。 2展示一些圖片來供學生辨認。 你能說出畫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請問你做出如此判斷的理由是什么? 積極踴躍回答,列舉自己熟悉的生物 根據教師展示圖片回答問題。 從簡單的和學生身邊的問題入手,給學生提供討論話題,激發學習熱情,引發學生討論思考關于生物的特征。 引導探究 層層推進 6分鐘 1要求小組內同學每人說出5種自己認識的生物,然后共同把這些生物進行分類。引導學生獨立自學或小組共同完成 在學生視野充分拓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眾多的生物簡單分類,明確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三類 2請你列舉出一片農田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為什么? 根據問題,小組討論交流,完成生物的分類 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表達能力。 在討論中鼓勵學生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通過第二個題目,促使學生思考如何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組織交流 點撥建構 18分鐘 過渡句:現在已被人們認識的生物有200多萬種。它們的形態、大小和生活習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萬別中卻存在著共性:他們都是有生命的。生物具有生命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呢?本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1將一裝有金魚的魚缸和一瓶生有微生物的杯子帶入教室,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描述它們所具有的生命現象,說出它們是生物的理由。完成導學提綱 2這是一種我們常見的動物狗。現在我們分小組討論哪些特征能說明狗是有生命的,看看哪一組想出的理由多 3植物也是生物,植物也有生命,那植物是否也有這些特性呢?你能舉例說明嗎? 現在,這些問題都得到了答案,所以這些象征生命的特性,不僅動物有,植物也有,因此,這七個特性實際上就是生物的共同特性。 思考生物的生命現象,思考它們是生物的理由并嘗試概括生物的基本特征。 仔細觀察,思考,同組之間進行討論,交流,總結,匯報討論結果 學生快速的搶答 發揮小組的集體智慧 創設情景,使學生產生疑問,迅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為學生的探究學習進行了鋪墊。又自然而然的引入課題。 從學生身邊的生物入手,對學生提出的多種現象進行歸類,提煉,著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在學生初步認識生命現象的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身邊的生物現象。這樣設計有利于學生全面理解生命現象含義。 通過第三題拓寬學生的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感受生命現象的普遍特征。 組織學生快速的搶答,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課堂中“問題串”的設置是必要的,可以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獲取知識,所以利用問題形式過渡,使課堂知識點之間銜接流暢自然。 知識整合 遷移應用 8分鐘 1連線題--將相關的內容用線連接起來。 (1)營養 人體的排汗 (2)繁殖 蘑菇有小長大 (3)排泄 動物的取食 (4)應激性 植物的開花結果 (5)生長 向日葵朝向太陽 2分析下列現象分別屬于哪些生命現象? (1)人需要蔬菜、瓜果、、肉、糧食等食物; (2)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3)虎、狼、豹要吃小動物。 (4)鯨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等。 (5)小動物、人通過出汗、排尿等形式將廢物排出; (6)狗看到骨頭會流口水; (7)地衣能生長在巖石上,并產生一種酸性物質將巖石分解變為土壤 (8) 對于植物來講,如果澆水不均勻,植物的根會向著有水的地方生長。 明確本節知識點 獨立或討論完成導學提綱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2個題目,以不同的形式歸納生命現象的特征。 引導學生通過生命現象的表現,進一步探究生命現象的特征。由表及里的理解知識點 課堂達標檢測題及課下作業 5分鐘 課堂達標檢測題: A類:1. 2. 3.……; B類:1. 2. 3.……; C類:1. 2. 3.……。 課下作業: A類:教材某頁某幾題、《新課程助學叢書·生物助學》某頁某幾題;B類:教材某頁某幾題、《新課程助學叢書·生物助學》某頁某幾題;C類:教材某頁某幾題、《新課程助學叢書·生物助學》某頁某幾題。 學生獨立自主完成,課堂檢測要及時互糾。 通過練習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答題速度和規范,將學習延伸到課下。 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明確的完成目標。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習生物的特征,掌握生物的主要特征,從而能夠區分生物與非生物,并學會科學的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觀察。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從學生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如公園里的生物,我們校園中的生物等等,讓他們區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通過研究、討論、匯報、發言、補充發言等形式來完成。學生踴躍發言,基本上能找出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不同之處。通過教師準備的實物,讓學生觀察生物的特征。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培養學生辨證認識事物的觀念和珍愛生命的思想。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還是最關鍵的。通過幾個問題串,一方面逐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另一方面需要小組的共同合作,這樣就給每個學生參與創造了機會,因為發言的人多,信息廣,給每個人的學習也創造了機會。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很好地調動起來,因此課堂教學課堂氣氛活躍。 - 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