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節 生物學的研究工具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顯微鏡各部件的名稱、作用和方法,認識顯微鏡的結構。 2.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顯微鏡的基本步驟。 能力目標 學會正確規范使用顯微鏡的步驟、方法,發展實驗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本節內容的學習,在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熏陶中,樹立初步的科學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學習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 教學難點 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像(請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右眼睜開)。 【教學方法】 談話法、實驗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并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四種標本(寫有字母的玻片;動植物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閱讀課后的顯微鏡發展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用談話式教學方式讓學生認識細胞,及其與生物的關系。具體活動如下: 科學研究證明,地球上的生物雖然種類繁多,但是從基本結構上說則大體上是一樣的——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體的一切活動,比如:生物的長大、繁殖等都是靠細胞來實現的。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秘,就必須要了解細胞。我們這一單元的內容就是專門來研究一下生物的各種生命活動與細胞的關系的。可是,細胞的體積很小,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它呢?聰明的人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發明創造了顯微鏡這種專門用來觀察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儀器。我們這節課就來認識一下顯微鏡及其使用方法。 二、學習目標1——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 顯微鏡是生物科學研究中常用的觀察工具。最早的顯微鏡是由一位荷蘭眼鏡商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它的結構簡單,放大倍數不高,只有10~30倍,可以觀察一些小昆蟲,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稱它為“跳蚤鏡”。這種顯微鏡是用光線照明的,屬于光學顯微鏡。后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把顯微鏡的制造技術進行了不斷的改進。到20世紀30年代誕生了電子顯微鏡。它是利用高速運動的電子來代替光線進行觀察,放大倍數可以達到幾十萬倍。電子顯微鏡大大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看到了細胞更細微的結構。它的應用領域已經不止局限于生物學,在醫學、物理學、化學等其他領域的應用也很廣泛,已經成為了人們了解微觀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下面,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現在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種顯微鏡。 在學習以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如何進行取鏡和安放。取鏡和安放可概括為幾步: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鏡。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放在實驗臺略偏左的地方距邊緣7厘米左右,安裝好目鏡和物鏡。下面,大家就按照這一步驟先來練習一下。安放好以后請大家對照教材上的圖,認識一下各結構名稱。 學生活動:對照彩圖認識各結構名稱。教師作適當指導。 三、學習目標2——顯微鏡的操作 在對光和觀察時要注意1.先用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2.轉換器的手法要正確,3.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觀察完②號片后再依次觀察其他玻片。提出問題: 1.發現有什么區別嗎? 2.這四種玻片都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學生活動:觀看多媒體、對照練習;觀察玻片,討論問題;換目鏡、觀察、討論。 結論:放大倍數越大,細胞越大,個體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細胞越小,個體數越多。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顯微鏡的結構名稱和操作步驟及其中的注意事項。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使用當中一定要養成規范使用、愛鏡護鏡的良好習慣,不要忽視注意事項。 【教學反思】 由介紹電子顯微鏡發明的背景:“科學家的故事”——施萊登、施旺與細胞學說,說明細胞與生物體的關系,從而引出顯微鏡,簡述顯微分類,目前研制狀況,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寬度。 通過課件與實物的對照,介紹顯微鏡結構和各結構相應功能,得出其工作原理由學生自主探究,親自操作顯微鏡,教師在教室中巡回,對有因難的同學作指導,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 引導學生將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因難進行交流、討論,總結出使用顯微鏡的科學使用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