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7年歷史與社會中考復習能力提升練習之“發展的選擇”(一)一、選擇題1.1938年9月英國首相張伯倫給希特勒寫了封信,信文稱:“您完全可以不必付諸戰爭,而且不用等待就會得到您想要的一切主要的東西……不管您對布拉格政府的意圖如何。”信文中的“東西”可能是指( )A.巴爾干半島 B.法國 C.蘇臺德區 D.奧地利2.據不完全統計,1978年后,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年均增長率達到12.7%。這主要得益于( )A.取消農業稅 B.農業社會主義改造C.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 D.土地改革3.未來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如此預言:“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計算機革命之后,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又一次浪潮,將是世紀之交時要出現的垃圾革命。”這里的“垃圾革命”說明我們人類正面臨( )A.資源日益短缺 B.環境污染問題C.生態平衡失調 D.網絡黑客問題4.“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是我國人口與生育政策的又一次歷史性調整。這一政策的調整有利于( )①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②保持合理的人口增長③提高人口的整體素質 ④優化人口的地區分布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5.人類在發展歷史的不同階段,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征。下面歸納正確的是( )① 1840年—1901年 屈辱歲月,悲壯抗爭② 1931年—1945年 民族危機,全面抗戰③ 1949年—1956年 鞏固政權,民主革命④ 1979年—2017年 改革開放,高速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6.鄧小平曾說:窗戶打開了,新鮮空氣進來了,蒼蠅蚊子也進來了。回答小題。(1)鄧小平的這一說法實際上是對“對外開放作用”的一種評價,下列各項表達的意思與這一說法一致的有( )①對外開放有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 ②要一分為二地評價對外開放的作用③應該辯證地看待對外開放的影響 ④對外開放是對閉關鎖國政策的否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現實生活中,要讓新鮮空氣進來,不讓蒼蠅蚊子也進來,一個比較好的辦法是裝上紗窗。下列各項中,起到“紗窗”作用的是( )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B.堅持改革開放國策C.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D.實施科教興國戰略7.關于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兩次合作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第一次合作的目的是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②第二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 ③第一次合作善始至終,取得了北伐戰爭的勝利 ④第二次合作堅持到抗戰勝利,贏得民族解放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8.“人口紅利期”是指隨著生育率的下降和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比重的上升,形成了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人口撫養負擔相對較輕的時期。下圖為我國不同年齡段人口比例隨時間變化圖(含預測)。回答小題(1)結合材料和上圖中信息可知,我國最大的人口紅利期出現在( )A.1980年 B.2010年 C.2030年 D.2050年(2)下列措施中直接有利于延長我國的人口紅利期的是( )①調整人口政策,實施“全面二胎”政策②取消計劃生育政策,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③漸進式延遲退休(適當延長職工的退休年齡)④完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9.正面關于和諧世界的追求與可持續發展的選擇,正確的是( )A.人口眾多——晚婚晚育 B.生態破壞——退耕還林C.資源短缺——全面二孩 D.污染嚴重——南水北調10.2016年11月29日,是朱德同志誕辰130周年,朱德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為中國革命做出過突出貢獻,以下屬于他的事跡的是( )①領導北伐運動 ②發動南昌起義 ③發起新文化運動 ④與毛澤東井岡山會師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1.《支那事變畫報》發行于1937年8月,結束于1941年10月,共100輯,記錄侵華戰爭有關的重大要聞動態,成為侵略中國罪行的鐵證。回答小題。(1)可能出現在該畫報上的歷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變 B.南京大屠殺C.“一 二八”事變 D.華北事變(2)下列選自該畫報中刊登的四幅照片。依據所學地理知識判斷,屬于嘉興最有可能受到日軍侵略的是( )A. B.C. D.12.習近平同志指出:這一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這一壯舉主要是指( )A.北伐戰爭 B.萬里長征 C.南昌起義 D.三大戰役13.重慶談判中,中共的和平誠意和“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建國口號,贏得了各民主黨派的認同。解放區“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讓農民無償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土地,從而贏得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這段話主要揭示了人民解放戰爭( )A.發生的背景 B.艱難的歷程 C.重大的意義 D.勝利的原因14.1979—1981年,嘉興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8.7%,年均遞增11.5%,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5.0%,比建國以來到1978年年均增長率9.7%高出15.3個百分點。農民人均收益分配收入達302元,三年年均遞增10.6%。這些歷史性成就的取得,說明( )A.粉碎“四人幫”實現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B.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C.十四個沿海城市的開放促進了現代化的建設D.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15.世界馬拉松游泳聯合會主席曾邀請毛澤東參加比賽,因為按照新華社1966年報道,毛澤東的游泳速度幾乎是世界記錄的4倍。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發生在( )A.“一五”計劃期間 B.“大躍進”運動時期C.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 D.“文化大革命”時期16.讀甲、乙兩國人口年齡結構示意圖,選出正確的選項( )A.甲、乙兩國中,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是甲國B.甲、乙兩國中,近年人口凈增數量大的是乙國C.甲、乙兩國中,人口出現負增長的是甲國D.甲、乙兩國中,甲國的人口年齡特點與我國相似17.一位老兵回憶道:“我駕著坦克孤零零地沖向一座村莊,……德國兵全給嚇慒了,全部乖乖投降,一共有300多人。”材料中提到的武器首次用于戰爭是在( )A.第一次鴉片戰爭 B.八國聯軍侵華戰爭C.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材料題18.領略先人艱辛的探索是為了更好地擔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蓋自認為獨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權利,一切信仰,唯有聽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斷無盲從隸屬他人之理。……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陳獨秀《敬告青年》材料二:材料三:以下是某學生整理的一份大事記年代 重大事件1921年7月 中國共產黨成立1924年1月 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1926年 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8月1日 ▲1927年9月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1930年 農村革命根據地不斷擴大(1)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里提出了什么思想?(2)這則《新申報》號外主要報道的是哪一重大運動?請用號外中的有關信息說明該運動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3)請將材料三中的大事記補充完整,并歸納這份大事記的主題。19.【回望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盛世余暉】注:19世紀70年代以后,中國對外貿易逐漸由順差向逆差轉變。上表反映了當時中國怎樣的經濟現象?請從政治、經濟角度分析中國對外貿易發生變化的原因。(2)【屈辱歷程】圖一與圖二的場景分別與哪一次戰爭有關?圖三局勢的形成與圖二有什么聯系?(3)【民族覺醒】2017年1月教育部通知在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寫出年代尺中的①②對應的重大歷史事件。運用所學知識簡述抗戰時間修改的合理性。20.閱讀材料,完成問題。2016年9月以來,朝鮮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進行核試驗和發射彈道導彈試驗,遭到了聯合國安理會一致同意的制裁,中國從2017年2月19日起停止本年度進口朝鮮煤炭。美國要在A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其覆蓋范圍,特別是其X波段雷達監測范圍遠遠超出半島防衛需求,深入亞洲大陸腹地,不僅將直接損害中國的戰略安全利益,也將損害本地區其他國家的安全利益。(1)A國是指 ,半島是指 。(2)該材料反映了當今時代的哪一主題?中國停止本年度進口朝鮮煤炭的措施,又說明了什么?(3)“薩德”X波段雷達監測到的范圍包括了我國最西的哪一直轄市?美國要在A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從本質來看,是什么思想的具體表現?(4)面對美國要在A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從我們國家自身角度來說,該怎樣應對 21.閱讀材料,分析問題材料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摘自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材料二:每一場革命都有自身的傳奇。中國共產黨在開辟革命新道路歷程中也不例外。“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它是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是為避開蔣介石的魔爪而進行的一次生死攸關、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場危在旦夕、險象環生的戰斗。”——[美]哈里森·索爾茲伯里(1)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新在哪里?請列舉20世紀二十年代的一個史實,印證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2)這一“傳奇”是指中國歷史上哪一歷史事件?今年是該歷史事件勝利80周年,請說出該歷史事件勝利結束的標志。22.201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20周年。鄧小平是新中國的開國元勛,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民國8年5月,北京爆發學生群眾反帝愛國運動。年僅15歲的鄧小平同全校與同學一起參加抵制日貨、聲討賣國賊的活動。材料二:1947年6月,43歲的鄧小平同同劉伯承率人民解放軍主力,把戰線推進到長江北岸,在中原地區站穩了腳。材料三:1978年,已經74歲的鄧小平成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在他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從此走上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權力過分集中,應該有計劃地大膽下放。……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離開了國際的合作是不可能的。——《鄧小平文選》到1979年之后,中國的國際地位變得越來越好,能夠以和平的方式進入世界市場,在其中揚長避短,獲得利益……麥迪森運用PPP方法計算,1995年中國的GDP在世界的比重已經從1978年的5%上升到11%,因此,早在1995年,中國GDP就已經超過日本和前蘇聯地區,僅次于歐洲和美國。——劉東等《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國》(1)請指出材料一中“反帝愛國運動”的歷史事件名稱,并說說它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2)請說說材料二中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意義。(3)根據材料三,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在1978年到1995年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法西斯勢力的猖獗與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慕尼黑陰謀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原蘇臺德區和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以達到自身安全和“禍水東引”的目的。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慕尼黑陰謀的識記。2.【答案】C【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家庭聯產承辦責任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在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所以C符合題意;全面取消農業稅發生在2006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于1956年完成,土地改革于1952年完成,所以ABD與題意無關。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家庭聯產承辦責任制的識記。3.【答案】B【知識點】全球環境問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環境污染問題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里的“垃圾革命”說明當今世界我們人類正面臨環境污染問題。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環境污染問題的理解。4.【答案】A【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人口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這一人口與生育政策的調整,有利于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有利于我國保持合理人口增長速度,所以①②符合題意,③④與題意無關。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人口問題的理解。5.【答案】B【知識點】鴉片戰爭;“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改革開放;“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全面抗戰是1937年開始,所以②錯誤;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所以③錯誤。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上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的理解。6.【答案】(1)A(2)C【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蒼蠅蚊子也進來了”可知,鄧小平對閉關鎖國政策沒有完全否定,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2)本題考查的是四項基本原則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條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后來被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所以C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四項基本原則地位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7.【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國共兩次合作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以②錯誤;國共第一次合作最終失敗,最后并沒有取得北伐戰爭的勝利,所以③錯誤。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國共兩次合作的識記。8.【答案】(1)B(2)A【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15—64歲勞動人口最多的是在2010年,所以我國最大的人口紅利期出現在2010年,故選擇B。(2)本題考查的是我國人口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延長我國的人口紅利期,就要增加勞動人口。調整人口政策,實施“全面二胎”政策,有利于增加青少年的比例,儲備勞動力,①正確;取消計劃生育政策,不符合我國人口國情,②錯誤;漸進式延遲退休,適當延長職工的退休年齡,有利于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③正確;完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有利于解決民生問題,不符合題意,④錯誤。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人口問題的理解,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9.【答案】B【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全球環境問題;世界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PRED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面對人口問題,我們要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質,所以A錯誤;面對生態破壞,我們要保護環境,;面對資源短缺問題,要實施開源節流措施,積極發展新能源,所以C錯誤;環境污染嚴重,我們要積極保護環境,所以D錯誤。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PRED問題的理解。10.【答案】B【知識點】新文化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朱德革命貢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朱德并沒有參與發起新文化運動以及領導北伐戰爭,所以②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朱德革命貢獻的識記。11.【答案】(1)B(2)B【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日軍罪行【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九一八事變發生在1931年,一二八事變發生在1932年,華北事變發生在1935年,所以ACD不符合題意;南京大屠殺發生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2)本題考查的是南方地區自然人文景觀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嘉興位于我國南方地區,為江南水鄉,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和南方地區自然人文景觀的識記。12.【答案】B【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紅軍長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紅軍長征勝利結束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為開創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礎,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紅軍長征影響的識記。13.【答案】D【知識點】內戰的爆發;土地改革;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解放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正是由于重慶談判中,中共的和平誠意和“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建國口號,贏得了全國民眾的認可;解放區“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讓農民無償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土地,使共產黨贏得了農民的衷心擁護,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戰爭才能夠取得勝利。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解放戰爭的識記。14.【答案】B【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影響的理解。15.【答案】B【知識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大躍進運動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華社的報道存在浮夸的情形,這符合大躍進運動“浮夸風”的特征,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大躍進運動的識記。16.【答案】D【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人口問題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是乙國,所以A錯誤;今年人口凈增數量大的是甲國,所以B錯誤;人口出現負增長的是乙國,所以C錯誤。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7.【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坦克作為新式武器,首次用于戰爭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識記。18.【答案】(1)民主與科學(2)五四運動。國民外交協會不認二十一條和列強與日本處分山東的密約等。(3)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新文化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新青年》,大量發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西方民主和科學的思想成為了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2)本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圖中“民國八年”、“曹汝霖”等可知,1911年+8年=1919年,此人物是五四運動時三個賣國賊之一,可以判斷,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具體事例有國民外交協會不認二十一條和列強與日本處分山東的密約等。(3)本題考查的是南昌起義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8月1日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南昌起義的識記。19.【答案】(1)反映了清朝前期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長期處于順差,經濟實力居于世界前列。政治角度: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自守政策。經濟角度:清朝: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歐美:先后完成工業革命,經濟迅速發展。(2)圖一:第二次鴉片戰爭;圖二:甲午中日戰爭;關系: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徹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與虛弱,各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3)①九一八事變;②七七事變。理由:早在1937年的全面抗戰之前,在一些地區就已開展抗戰,因此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戰開始的標志。七七事變后,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標志著全民族抗戰的開始。因此,抗戰時間應該以“十四年抗戰”是合理的。【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了清朝前期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長期處于順差,經濟實力居于世界前列,主要原因在于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自守政策,以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19世紀70年代以后,中國對外貿易逐漸由順差向逆差轉變,主要在于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完成工業革命,經濟迅速發展。(2)本題考查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甲午戰爭清軍戰敗,1895年中日談判被迫簽訂《馬關條約》。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徹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與虛弱,各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3)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九一八事變,1937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七七事變。早在1937年的全面抗戰之前,在一些地區就已開展抗戰,因此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戰開始的標志。七七事變后,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標志著全民族抗戰的開始。因此,抗戰時間應該以“十四年抗戰”是合理的。【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抗日戰爭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0.【答案】(1)韓國;朝鮮半島(2)和平主題;說明了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一貫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積極參加聯合國的各項活動,履行自己的國際義務、承擔共同的國際責任。(3)重慶;霸權主義、強權政治。(4)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深化改革,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增強綜合國力。【知識點】和平主題與和平問題;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朝鮮半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國是韓國,半島是指朝鮮半島。(2)本題考查的是和平問題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該材料主要反映了當今時代的和平主題。中國停止本年度進口朝鮮煤炭的措施說明了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一貫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積極參加聯合國的各項活動,履行自己的國際義務、承擔共同的國際責任。(3)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薩德”X波段雷達監測到的范圍包括了我國最西的重慶這一直轄市。美國要在A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從本質來看,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思想的具體表現。(4)本題考查的是發展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面對美國要在A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從我們國家自身角度來說,我國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深化改革,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增強綜合國力。【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朝核問題的了解,對和平與發展問題的理解。21.【答案】(1)領導階級新:有了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革命目標新: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指導思想新:有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領導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創建了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等。(2)長征,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標志著長征結束。【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領導階級新:有了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革命目標新: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指導思想新:有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創建了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等。(2)本題考查的是紅軍長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今年(2016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標志著長征結束。【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長征的識記。22.【答案】(1)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使人們的思想獲得了極大的解放。(2)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3)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知識點】五四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國8年5月即公元1919年5月。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率先在北京爆發。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使人們的思想獲得了極大的解放。(2)本題考查的是解放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這一軍事行動是指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3)本題考查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在1978年到1995年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五四運動、解放戰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的識記。1 / 12017年歷史與社會中考復習能力提升練習之“發展的選擇”(一)一、選擇題1.1938年9月英國首相張伯倫給希特勒寫了封信,信文稱:“您完全可以不必付諸戰爭,而且不用等待就會得到您想要的一切主要的東西……不管您對布拉格政府的意圖如何。”信文中的“東西”可能是指( )A.巴爾干半島 B.法國 C.蘇臺德區 D.奧地利【答案】C【知識點】法西斯勢力的猖獗與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慕尼黑陰謀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原蘇臺德區和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以達到自身安全和“禍水東引”的目的。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慕尼黑陰謀的識記。2.據不完全統計,1978年后,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年均增長率達到12.7%。這主要得益于( )A.取消農業稅 B.農業社會主義改造C.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 D.土地改革【答案】C【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家庭聯產承辦責任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在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所以C符合題意;全面取消農業稅發生在2006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于1956年完成,土地改革于1952年完成,所以ABD與題意無關。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家庭聯產承辦責任制的識記。3.未來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如此預言:“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計算機革命之后,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又一次浪潮,將是世紀之交時要出現的垃圾革命。”這里的“垃圾革命”說明我們人類正面臨( )A.資源日益短缺 B.環境污染問題C.生態平衡失調 D.網絡黑客問題【答案】B【知識點】全球環境問題【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環境污染問題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里的“垃圾革命”說明當今世界我們人類正面臨環境污染問題。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環境污染問題的理解。4.“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是我國人口與生育政策的又一次歷史性調整。這一政策的調整有利于( )①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②保持合理的人口增長③提高人口的整體素質 ④優化人口的地區分布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答案】A【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人口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這一人口與生育政策的調整,有利于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有利于我國保持合理人口增長速度,所以①②符合題意,③④與題意無關。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人口問題的理解。5.人類在發展歷史的不同階段,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征。下面歸納正確的是( )① 1840年—1901年 屈辱歲月,悲壯抗爭② 1931年—1945年 民族危機,全面抗戰③ 1949年—1956年 鞏固政權,民主革命④ 1979年—2017年 改革開放,高速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答案】B【知識點】鴉片戰爭;“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改革開放;“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全面抗戰是1937年開始,所以②錯誤;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所以③錯誤。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上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的理解。6.鄧小平曾說:窗戶打開了,新鮮空氣進來了,蒼蠅蚊子也進來了。回答小題。(1)鄧小平的這一說法實際上是對“對外開放作用”的一種評價,下列各項表達的意思與這一說法一致的有( )①對外開放有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 ②要一分為二地評價對外開放的作用③應該辯證地看待對外開放的影響 ④對外開放是對閉關鎖國政策的否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現實生活中,要讓新鮮空氣進來,不讓蒼蠅蚊子也進來,一個比較好的辦法是裝上紗窗。下列各項中,起到“紗窗”作用的是( )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B.堅持改革開放國策C.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D.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答案】(1)A(2)C【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蒼蠅蚊子也進來了”可知,鄧小平對閉關鎖國政策沒有完全否定,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2)本題考查的是四項基本原則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條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后來被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所以C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四項基本原則地位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7.關于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兩次合作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第一次合作的目的是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②第二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 ③第一次合作善始至終,取得了北伐戰爭的勝利 ④第二次合作堅持到抗戰勝利,贏得民族解放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國共兩次合作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以②錯誤;國共第一次合作最終失敗,最后并沒有取得北伐戰爭的勝利,所以③錯誤。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國共兩次合作的識記。8.“人口紅利期”是指隨著生育率的下降和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比重的上升,形成了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人口撫養負擔相對較輕的時期。下圖為我國不同年齡段人口比例隨時間變化圖(含預測)。回答小題(1)結合材料和上圖中信息可知,我國最大的人口紅利期出現在( )A.1980年 B.2010年 C.2030年 D.2050年(2)下列措施中直接有利于延長我國的人口紅利期的是( )①調整人口政策,實施“全面二胎”政策②取消計劃生育政策,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③漸進式延遲退休(適當延長職工的退休年齡)④完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答案】(1)B(2)A【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15—64歲勞動人口最多的是在2010年,所以我國最大的人口紅利期出現在2010年,故選擇B。(2)本題考查的是我國人口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延長我國的人口紅利期,就要增加勞動人口。調整人口政策,實施“全面二胎”政策,有利于增加青少年的比例,儲備勞動力,①正確;取消計劃生育政策,不符合我國人口國情,②錯誤;漸進式延遲退休,適當延長職工的退休年齡,有利于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③正確;完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有利于解決民生問題,不符合題意,④錯誤。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人口問題的理解,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9.正面關于和諧世界的追求與可持續發展的選擇,正確的是( )A.人口眾多——晚婚晚育 B.生態破壞——退耕還林C.資源短缺——全面二孩 D.污染嚴重——南水北調【答案】B【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全球環境問題;世界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PRED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面對人口問題,我們要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質,所以A錯誤;面對生態破壞,我們要保護環境,;面對資源短缺問題,要實施開源節流措施,積極發展新能源,所以C錯誤;環境污染嚴重,我們要積極保護環境,所以D錯誤。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PRED問題的理解。10.2016年11月29日,是朱德同志誕辰130周年,朱德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為中國革命做出過突出貢獻,以下屬于他的事跡的是( )①領導北伐運動 ②發動南昌起義 ③發起新文化運動 ④與毛澤東井岡山會師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B【知識點】新文化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朱德革命貢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朱德并沒有參與發起新文化運動以及領導北伐戰爭,所以②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朱德革命貢獻的識記。11.《支那事變畫報》發行于1937年8月,結束于1941年10月,共100輯,記錄侵華戰爭有關的重大要聞動態,成為侵略中國罪行的鐵證。回答小題。(1)可能出現在該畫報上的歷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變 B.南京大屠殺C.“一 二八”事變 D.華北事變(2)下列選自該畫報中刊登的四幅照片。依據所學地理知識判斷,屬于嘉興最有可能受到日軍侵略的是( )A. B.C. D.【答案】(1)B(2)B【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日軍罪行【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九一八事變發生在1931年,一二八事變發生在1932年,華北事變發生在1935年,所以ACD不符合題意;南京大屠殺發生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2)本題考查的是南方地區自然人文景觀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嘉興位于我國南方地區,為江南水鄉,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和南方地區自然人文景觀的識記。12.習近平同志指出:這一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這一壯舉主要是指( )A.北伐戰爭 B.萬里長征 C.南昌起義 D.三大戰役【答案】B【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紅軍長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紅軍長征勝利結束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為開創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礎,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紅軍長征影響的識記。13.重慶談判中,中共的和平誠意和“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建國口號,贏得了各民主黨派的認同。解放區“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讓農民無償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土地,從而贏得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這段話主要揭示了人民解放戰爭( )A.發生的背景 B.艱難的歷程 C.重大的意義 D.勝利的原因【答案】D【知識點】內戰的爆發;土地改革;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解放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正是由于重慶談判中,中共的和平誠意和“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建國口號,贏得了全國民眾的認可;解放區“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讓農民無償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土地,使共產黨贏得了農民的衷心擁護,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戰爭才能夠取得勝利。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解放戰爭的識記。14.1979—1981年,嘉興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8.7%,年均遞增11.5%,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5.0%,比建國以來到1978年年均增長率9.7%高出15.3個百分點。農民人均收益分配收入達302元,三年年均遞增10.6%。這些歷史性成就的取得,說明( )A.粉碎“四人幫”實現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B.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C.十四個沿海城市的開放促進了現代化的建設D.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答案】B【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影響的理解。15.世界馬拉松游泳聯合會主席曾邀請毛澤東參加比賽,因為按照新華社1966年報道,毛澤東的游泳速度幾乎是世界記錄的4倍。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發生在( )A.“一五”計劃期間 B.“大躍進”運動時期C.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 D.“文化大革命”時期【答案】B【知識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大躍進運動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華社的報道存在浮夸的情形,這符合大躍進運動“浮夸風”的特征,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大躍進運動的識記。16.讀甲、乙兩國人口年齡結構示意圖,選出正確的選項( )A.甲、乙兩國中,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是甲國B.甲、乙兩國中,近年人口凈增數量大的是乙國C.甲、乙兩國中,人口出現負增長的是甲國D.甲、乙兩國中,甲國的人口年齡特點與我國相似【答案】D【知識點】世界人口基本情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人口問題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是乙國,所以A錯誤;今年人口凈增數量大的是甲國,所以B錯誤;人口出現負增長的是乙國,所以C錯誤。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7.一位老兵回憶道:“我駕著坦克孤零零地沖向一座村莊,……德國兵全給嚇慒了,全部乖乖投降,一共有300多人。”材料中提到的武器首次用于戰爭是在( )A.第一次鴉片戰爭 B.八國聯軍侵華戰爭C.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世界大戰【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坦克作為新式武器,首次用于戰爭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識記。二、材料題18.領略先人艱辛的探索是為了更好地擔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蓋自認為獨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權利,一切信仰,唯有聽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斷無盲從隸屬他人之理。……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陳獨秀《敬告青年》材料二:材料三:以下是某學生整理的一份大事記年代 重大事件1921年7月 中國共產黨成立1924年1月 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1926年 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8月1日 ▲1927年9月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1930年 農村革命根據地不斷擴大(1)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里提出了什么思想?(2)這則《新申報》號外主要報道的是哪一重大運動?請用號外中的有關信息說明該運動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3)請將材料三中的大事記補充完整,并歸納這份大事記的主題。【答案】(1)民主與科學(2)五四運動。國民外交協會不認二十一條和列強與日本處分山東的密約等。(3)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新文化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新青年》,大量發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西方民主和科學的思想成為了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2)本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圖中“民國八年”、“曹汝霖”等可知,1911年+8年=1919年,此人物是五四運動時三個賣國賊之一,可以判斷,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具體事例有國民外交協會不認二十一條和列強與日本處分山東的密約等。(3)本題考查的是南昌起義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8月1日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南昌起義的識記。19.【回望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盛世余暉】注:19世紀70年代以后,中國對外貿易逐漸由順差向逆差轉變。上表反映了當時中國怎樣的經濟現象?請從政治、經濟角度分析中國對外貿易發生變化的原因。(2)【屈辱歷程】圖一與圖二的場景分別與哪一次戰爭有關?圖三局勢的形成與圖二有什么聯系?(3)【民族覺醒】2017年1月教育部通知在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寫出年代尺中的①②對應的重大歷史事件。運用所學知識簡述抗戰時間修改的合理性。【答案】(1)反映了清朝前期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長期處于順差,經濟實力居于世界前列。政治角度: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自守政策。經濟角度:清朝: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歐美:先后完成工業革命,經濟迅速發展。(2)圖一:第二次鴉片戰爭;圖二:甲午中日戰爭;關系: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徹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與虛弱,各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3)①九一八事變;②七七事變。理由:早在1937年的全面抗戰之前,在一些地區就已開展抗戰,因此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戰開始的標志。七七事變后,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標志著全民族抗戰的開始。因此,抗戰時間應該以“十四年抗戰”是合理的。【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了清朝前期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長期處于順差,經濟實力居于世界前列,主要原因在于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自守政策,以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19世紀70年代以后,中國對外貿易逐漸由順差向逆差轉變,主要在于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完成工業革命,經濟迅速發展。(2)本題考查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甲午戰爭清軍戰敗,1895年中日談判被迫簽訂《馬關條約》。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徹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與虛弱,各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3)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九一八事變,1937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七七事變。早在1937年的全面抗戰之前,在一些地區就已開展抗戰,因此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戰開始的標志。七七事變后,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標志著全民族抗戰的開始。因此,抗戰時間應該以“十四年抗戰”是合理的。【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抗日戰爭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0.閱讀材料,完成問題。2016年9月以來,朝鮮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進行核試驗和發射彈道導彈試驗,遭到了聯合國安理會一致同意的制裁,中國從2017年2月19日起停止本年度進口朝鮮煤炭。美國要在A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其覆蓋范圍,特別是其X波段雷達監測范圍遠遠超出半島防衛需求,深入亞洲大陸腹地,不僅將直接損害中國的戰略安全利益,也將損害本地區其他國家的安全利益。(1)A國是指 ,半島是指 。(2)該材料反映了當今時代的哪一主題?中國停止本年度進口朝鮮煤炭的措施,又說明了什么?(3)“薩德”X波段雷達監測到的范圍包括了我國最西的哪一直轄市?美國要在A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從本質來看,是什么思想的具體表現?(4)面對美國要在A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從我們國家自身角度來說,該怎樣應對 【答案】(1)韓國;朝鮮半島(2)和平主題;說明了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一貫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積極參加聯合國的各項活動,履行自己的國際義務、承擔共同的國際責任。(3)重慶;霸權主義、強權政治。(4)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深化改革,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增強綜合國力。【知識點】和平主題與和平問題;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朝鮮半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國是韓國,半島是指朝鮮半島。(2)本題考查的是和平問題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該材料主要反映了當今時代的和平主題。中國停止本年度進口朝鮮煤炭的措施說明了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一貫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積極參加聯合國的各項活動,履行自己的國際義務、承擔共同的國際責任。(3)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薩德”X波段雷達監測到的范圍包括了我國最西的重慶這一直轄市。美國要在A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從本質來看,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思想的具體表現。(4)本題考查的是發展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面對美國要在A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從我們國家自身角度來說,我國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深化改革,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增強綜合國力。【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朝核問題的了解,對和平與發展問題的理解。21.閱讀材料,分析問題材料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摘自人教版九年級《歷史與社會》材料二:每一場革命都有自身的傳奇。中國共產黨在開辟革命新道路歷程中也不例外。“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它是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是為避開蔣介石的魔爪而進行的一次生死攸關、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場危在旦夕、險象環生的戰斗。”——[美]哈里森·索爾茲伯里(1)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新在哪里?請列舉20世紀二十年代的一個史實,印證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2)這一“傳奇”是指中國歷史上哪一歷史事件?今年是該歷史事件勝利80周年,請說出該歷史事件勝利結束的標志。【答案】(1)領導階級新:有了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革命目標新: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指導思想新:有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領導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創建了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等。(2)長征,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標志著長征結束。【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領導階級新:有了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革命目標新: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指導思想新:有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創建了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等。(2)本題考查的是紅軍長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今年(2016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標志著長征結束。【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長征的識記。22.201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20周年。鄧小平是新中國的開國元勛,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民國8年5月,北京爆發學生群眾反帝愛國運動。年僅15歲的鄧小平同全校與同學一起參加抵制日貨、聲討賣國賊的活動。材料二:1947年6月,43歲的鄧小平同同劉伯承率人民解放軍主力,把戰線推進到長江北岸,在中原地區站穩了腳。材料三:1978年,已經74歲的鄧小平成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在他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從此走上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權力過分集中,應該有計劃地大膽下放。……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離開了國際的合作是不可能的。——《鄧小平文選》到1979年之后,中國的國際地位變得越來越好,能夠以和平的方式進入世界市場,在其中揚長避短,獲得利益……麥迪森運用PPP方法計算,1995年中國的GDP在世界的比重已經從1978年的5%上升到11%,因此,早在1995年,中國GDP就已經超過日本和前蘇聯地區,僅次于歐洲和美國。——劉東等《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國》(1)請指出材料一中“反帝愛國運動”的歷史事件名稱,并說說它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2)請說說材料二中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意義。(3)根據材料三,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在1978年到1995年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答案】(1)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使人們的思想獲得了極大的解放。(2)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3)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知識點】五四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國8年5月即公元1919年5月。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率先在北京爆發。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使人們的思想獲得了極大的解放。(2)本題考查的是解放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這一軍事行動是指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3)本題考查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在1978年到1995年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五四運動、解放戰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的識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17年歷史與社會中考復習能力提升練習之“發展的選擇”(一)(學生版).docx 2017年歷史與社會中考復習能力提升練習之“發展的選擇”(一)(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