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下) 生物 3.1 土壤里有什么 學案同學們,本節課你需要完成以下關卡目標: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2、知道土壤中的非生命的水分、空氣、礦物質和有機質 3、了解地球上土壤的形成過程【情境導入】中國自古就有五行學說,五行之中就有土。古人認為土是自然界的基本組成元素之一。土壤,在我們的周圍隨處可見。那么,土壤里究竟有些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吧! 第一關: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實驗1】觀察土壤的縱剖面(1)取樣:在有花卉、農林作物生長的土壤中,挖一個長、寬深分別是50×50×30的土坑,取少許土壤樣本。 想一想:應該取哪一層的土壤做樣本?________用什么工具觀察?________(2)觀察土壤的結構土壤結構 土壤生活 位置________層 小動物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 土壤的最表層________層 植物根系大量分布,也有土壤動物分布 土壤的上、中層________層 少量根系及微生物 土壤的最低層下面是巖石問:土壤中有什么 (3)將土壤恢復原樣(為什么:防止土壤環境收到破壞,有利于土壤生物的正常生活)(4)填寫觀察報告。 第二關: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有哪些呢?(有空氣嗎?有水嗎?還有……)【實驗2】探究:土壤中有空氣嗎? 現象:往土壤中加水,發現有________冒出結論:土壤中含有________解釋:土壤疏松多孔,有空氣進入思考:如何測定土壤中到底有多少空氣 [替換法](1)用工具取出一定體積的土壤,用直尺量出長方體土塊的長、寬、高,根據體積公式算出土塊體積為V;(2)將土塊放入燒杯中,用量筒取一定量的水,倒入容器中,直到剛好浸沒土塊上表面,記下量筒中兩次水的刻度差即為倒入容器中水的體積V1;(3)重新在另一相同的燒杯中放入與土塊體積相同的鐵塊,,用量筒取一定量的水,倒入容器中,直到剛好浸沒鐵塊上表面,記下量筒中兩次水的刻度差即為倒入容器中水的體積V2。該土塊中空氣的體積分數可按如下公式計算:________________討論:1、在利用“替換法”測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的實驗中應該控制的實驗條件有哪些?答: ①土塊和鐵塊的長、寬、高相等。②兩只燒杯應完全相同。③使用同一只量筒加水2、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塊,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答:土壤是________的,鐵是________的,水能向土壤內滲透,不能向鐵塊內滲透。3、你還能想出其他方法嗎?【實驗3】探究:土壤中有水嗎? 現象:加熱土壤后,燒杯壁上出現________結論:土壤中含有________解釋:土壤中的水受熱蒸發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實驗4】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 現象:土壤變____,有____味、冷卻后質量變____結論:土壤里含有________解釋:有機物易燃燒炭化,生成二氧化碳,燃燒時常有 一股焦味。討論:土壤中有機物的來源和作用?來源: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作用:為土壤動物提供________,為植物提供________,增強土壤肥力。 【實驗5】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無機鹽?現象:溶液蒸發后,蒸發皿中有____色小顆粒的晶體析出結論:土壤中含有可溶性的________解釋:溶于水的無機鹽在水分蒸發時析出總結: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的作用:空氣: 植物根呼吸氧氣的來源水: 植物生長必要的條件有機物:提供養料無機鹽:固定植物根系,為植物生長提供養分【課內討論】1、土壤中存在的無機鹽,對植物生長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土壤非生命物質的組成及狀態是怎樣的?土壤非生命物質的狀態:有____、____、____三態。土壤固體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礦物質占固體部分____%左右。3、有人在土壤中還發現了塑料、泡沫等,你認為這也是土壤的組成嗎?________土壤污染:(1)工業“三廢”污染(2)農業生產、生活中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含磷洗衣粉等(3)生物污染:未經處理的生活醫院污水。(4)白色污染:未能被微生物分解,不能降解的橡膠、塑料纖維等【實戰訓練場】( )1、有關土壤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 構成的物質有固態、液態、氣態三類; B. 礦物質顆粒占土壤的95%左右;C. 土壤中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 D. 土壤空氣是土壤生物所需氧氣的來源( )2.在土壤生活的土壤生物中,下列屬于微生物的是A. 蚯蚓 B. 土壤中的細小馬鈴薯C. 放線菌 D. 甲克蟲( )3.構成土壤的非生命物質的狀態有 A. 固態 B. 液態 C. 氣態 D. 固體、液態、氣態4.在土壤中生活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構成土壤的非生命物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無機鹽等。其中固體物質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可以為土壤中的動物提供食物的是________;可作植物光合作用養料的是________。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在土壤中正常地生長著的植物器官是_______。土壤中的________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土壤中的_______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5.取少許土壤放在試管內用酒精燈加熱,結果發現試管壁上含有許多小水珠,這個實驗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把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鐵絲網上加熱燃燒,待土壤冷卻后發現,土壤的質量會________,這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關:從巖石到土壤(自學完成)【自學設問】最初,地球外層的地殼是由巖石組成的,并沒有土壤。那土壤是怎樣形成的呢?STEP 1思考:巖石是怎樣變成土壤的?①________的作用:風將砂粒刮起來,碰撞巖石,久之,巖石被慢慢地磨損,有了裂縫,最后破裂成小碎塊。②________的作用:流水能促使大塊巖石裂成小塊。③________的作用:炎熱的太陽會使巖石變得很燙,此時若氣溫下降,巖石會爆裂。事例:修棧道。④冰能裂石:雨水積聚到巖石的縫隙里,如果氣溫降低到0℃以下,水就結冰,體積增大,從而使巖石縫隙加大,最終裂成小碎塊。 ⑤________的作用:種類繁多植物和動物等生物的作用下,巖石也會碎裂成石塊等。STEP 2猜想:假定你看到一塊有縫隙的巨石,如果在幾百年后,你又能觀察到它,你預計能看到什么現象?請加以解釋。分析:從巖石到土壤是一個長時間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極其復雜的過程,但基本上存在著巖石從大變小的過程(風化)和有機物的巖石顆粒間的積累過程。風化因素主要有自然外力(風力、水流外力、水形成冰產生的外力)、熱脹冷縮、植物和動物的作用等。 STEP 3討論:“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底見牛羊”,這種情景在現代是很難見到了。目前,有許多人出于種種目的,肆意破壞土壤,請列舉破壞土壤資源的事例。并請提出兩條保護土壤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我總結】1、風化:⑴自然外力:風力、水流外力、水形成冰產生的外力;⑵熱脹冷縮:驟熱驟降使巖石爆裂2、植物和動物的作用:植物和動物的尸體和排泄物積累在巖石顆粒間,是土壤腐殖質和有機物的重要來源。3、土壤的形成目前還在正常進行,土壤形成的速度極其緩慢--注意保護耕地!【自我檢測】1、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__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下,可以________成為越來越小的碎塊,最后形成了含有腐殖質、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土壤。其中腐殖質主要來源是生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 (B)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 (D)巖石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變成了土壤( )3、溪溝里有許多鵝卵石,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刮風揚沙,碰撞磨損 (B)流水沖擊,巖石之間磨擦(C)驟熱和驟冷,巖石爆裂 (D)生物的分解作用( )4、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是(A)涵養水源 (B)增加有機質的積累 (C)加速巖石風化 (D)增加空氣比例( )5、在土壤漫長的形成過程中,標志著土壤最終形成的是(A)最低等生物出現 (B)地衣、苔蘚植物出現 (C)森林和草地出現 (D)低等動物的出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