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2018屆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試卷一、選擇題1.(2017九上·鄞州月考)2017年開學第一課主題( )A.父母教會我 B.英雄不朽 C.中華驕傲 D.先輩的旗幟【答案】C【知識點】生活的故事【解析】【分析】每年的《開學第一課》都備受矚目,2017年開學第一課以“中華驕傲”為主題,分為字以溯源、武以振魂、文以載道、棋以明智、絲綢新路五個篇章,旨在引導中小學生從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尋找中國自信的源泉,培養他們愛黨愛國愛人民,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著名主持人董卿、撒貝寧化身“班主任”,帶領大家從前輩們身上學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2017年開學第一課主題。應引導學生關注時政。2.1914年6月,一個偶發事件點燃了一場燃遍全球的戰火,這個偶發事件是( )A.薩拉熱窩事件 B.凡爾登戰役C.國會縱火案 D.德國突襲波蘭【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薩拉熱窩事件的有關知識。依據關鍵信息“1914年”,可推斷事件是:薩拉熱窩事件。結合教材可知,1914年6月,塞爾維亞的愛國青年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皇儲,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薩拉熱窩事件是一戰的導火索,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登戰役發生在1916年; 五四運動發生在1919年;林肯當選總統發生在1861年,所以B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薩拉熱窩事件的識記。3.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提出通過改革土地制度,使勞動者擺脫貧困,做到“家給人足”。“三民主義”中具體體現這一思想的是( )A.民主主義 B.民族主義 C.民權主義 D.民生主義【答案】D【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三民主義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民主義是指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民族主義:反對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之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民權主義: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權(政權)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治權)以治理國家,其核心觀念強調直接民權與權能區分,亦即政府擁有治權,人民則擁有政權。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地),二為節制資本(私人不可操縱國民生計)。所以材料所述指的是民生主義。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三民主義的理解。4.民國八年,在北京《晨報》中可看到的消息是( )A.北洋政府罷免曹當霖等賣國賊職務B.北伐軍進軍迅速,連克汀泗橋、賀勝橋C.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D.汪精衛叛變,革命屠殺共產黨員【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八年是指1919年,只有A選項發生在1919年,指的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北洋政府罷免曹當霖等賣國賊職務。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五四運動的識記。5.日本學者福澤諭吉的《文明論概略》就社會轉型的問題說:“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按照這個順序,雖然有困難,但是沒有真正的障礙,可以順利達到目的。倘若次序顛倒,看似容易,實則不通。”如此推理,中國近代化進程應該走的道路是( )A.洋務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B.辛亥革命——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C.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洋務運動D.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洋務運動【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按照日本學者福澤諭吉的《文明論概略》就社會轉型的問題所說“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順序,即首先變革人心——新文化運動(思想層面),然后改變政令——辛亥革命(制度層面),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洋務運動(器物層面)。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6.(2017·浙江模擬)如下圖所示,①處所示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B.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C.中國人民開始局部抗戰 D.井岡山革命道路的開創【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伐戰爭的勝利是在1927年,這時國民黨右派突然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共產黨人數是呈下降趨勢,故A不正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共產黨人數在下降,再者這和①所示的時間段不符,故B不正確;中國人民開始局部抗戰發生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這和①所示的時間段不符,故C不正確;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共產黨的勢力得到大發展,到1934年左右,共產黨人數一直在增加,故D正確。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的識記。7.某班級準備開展慶祝“七一”活動,如果讓你為他們選擇主題詞,下列最準確的一項是( )A.開天辟地,黨的誕生 B.青春火炬,熱血救國C.民主科學,思想解放 D.辛亥革命,廢除帝制【答案】A【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她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從此有了代表整個中華民族利益的新型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識記。8.(2017九上·鄞州月考)1938年春,日軍進犯徐州。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截斷日軍補給,日軍被殲一萬多人,南京失守后的士氣為之重振。這次戰役是( )A.淮海戰役 B.百團大戰 C.平型關大捷 D.臺兒莊大捷【答案】D【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938年日軍進攻戰略要地徐州,在李宗仁指揮下,雙方在臺兒莊地區展開激戰,結果中國軍隊大敗日軍,消滅日軍一萬多人,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重大勝利,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士氣。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臺兒莊大捷的識記能力。9.20世紀上半期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文明帶來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以下關于兩次世界大戰共同點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都在客觀上促進了科技的發展B.都是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C.都在戰后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D.都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答案】B【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突襲波蘭)【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是非正義的;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場反法西斯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故兩次世界大戰的性質不同。ACD表述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兩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要結合所學進行深入分析。10.近年兩會期間,外交部長王毅回應有人將現在中日關系與一戰前的英德關系相提并論時指出“與其拿一戰前的德國來做文章,不如以二戰后的德國來作榜樣”。1970年二戰后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曾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神色凌重的下跪懺悔,表明二戰后的德國為日本樹立了什么榜樣( )A.實行非軍事化 B.奉行和平外交C.深刻反省歷史 D.奉行殖民擴張【答案】C【知識點】法西斯勢力的猖獗與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解析】【分析】勃蘭特的這一跪充分說明德國對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犯下的罪惡有了深刻的反省和誠摯的懺悔。本題非常巧妙地折射了當今日本右翼勢力修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等拒不承認歷史、篡改歷史的不光彩的一幕,警示人們要重視歷史,面對現實,共建和諧與和平。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法西斯國家的罪行。11.“這一戰,不但是蘇德的轉折點,甚至也不但是這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而且是整個人類歷史的轉折點。……像希特勒這樣法西斯國家的政治生命和軍事生命,從它出生的一天起,就建立在進攻上面的,進攻一完結,他的生命也就完結了。”毛澤東所說的“這一戰”是指( )A.A B.B C.C D.D【答案】D【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突襲波蘭)【解析】【分析】根據已學知識可知,1942年7月,希特勒集合強大的兵力,分兵兩路,進攻蘇聯戰略重鎮斯大林格勒,蘇軍進行了頑強抵抗,德軍始終未能完全占領這座城市,1943年2月,被圍困的殘余德軍投降,此后蘇軍開始向德軍展開進攻,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因此毛澤東所說的“這一戰”是指斯大林格勒戰役,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學生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相關識記。12.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人數3500多萬,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材料直接表明中國的抗日戰爭( )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直接抗擊了德日意法西斯國家③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重大犧牲 ④得到愛好和平與正義國家和人民的支持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答案】D【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世界反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了重大犧牲。題干中“中國抗日戰場牽制了日軍60%以上的兵力”說明了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軍民傷亡人數達3500多萬,直接、間接經濟損失超過6000億美元”說明了中國抗日軍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了重大犧牲。中國抗日戰爭沒有直接抗擊德、意法西斯,抗日戰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支持和幫助”,并不能從材料中反映出來。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3.(2017九上·鄞州月考)揭示歷史事物的內在聯系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存在因果聯系的是( )①八國聯軍侵華-----戊戌變法 ②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五四運動③不抵抗政策------南京淪陷 ④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結合所學可知, ①1900年6月,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英法美等八國組成聯軍進犯北京,義和團奮勇抵抗,沉重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略氣焰;②1919年帝國主義國家在巴黎和會上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卻受到了戰敗國的待遇,這個消息傳到國內后,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③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國民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張學良下令將20萬東北軍撤出東北,不到半年,東北三省全部淪陷敵手;④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簽字各國保證竭盡全力,互相合作,徹底打敗德日意三國及其附庸,絕不單獨與敵人停戰或耦合;宣言的發表,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極大地鼓舞了各國人民了斗志,大大增加了反法西斯力量,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故②④存在因果。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14.(2017九上·鄞州月考)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下列二戰中的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德國突襲波蘭 ②德軍占領法國 ③德軍進攻蘇聯 ④日本突襲珍珠港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C.②①③ ④ D.①③②④【答案】A【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突襲波蘭);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二戰中的重大事件的識記能力。①德國突襲波蘭是1939年9月1日;②德軍占領法國在1940年;③德軍進攻蘇聯是1941年6月22日;④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時間是1941年12月7日。所以正確的順序是①②③④。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二戰中的重大事件的識記能力。15.(2017·浙江模擬)口號代表著時代的要求,下列口號按出現的先后排序正確的一組是( )①外爭國權,內懲國賊②驅除韃虜,恢復中華③打倒列強,鏟除軍閥④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⑤自強求富、變法圖強A.⑤②③①④ B.⑤①②③④ C.②⑤①③④ D.⑤②①③④【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西安事變;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重大歷史事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出現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時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1905年,孫中山和黃興等革命先驅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為政治綱領;“打倒列強,除軍閥”出現在1924——1927年國民大革命時期;“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是日本侵略華北,西安事變時期的口號;“自強求富、變法圖強”是在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中提出的,所以D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重大歷史事件的識記。二、非選擇題16.(2017九上·鄞州月考)2016年11月12日,海峽兩岸舉辦了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活動,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辛亥年,武昌發生的那些事,是一場意外,意外里的意外。這場意外,毀了一個王朝,像扳道岔一樣,把古老的中國,扳到了另一個軌道上。——《辛亥:搖晃的中國》材料二:“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孫中山《國事遺囑》材料三: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之一,參加過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在1941年時感慨地說:“對于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低估的,這并不為怪,因為他們體會不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容易的事。”(1)材料一中的意外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這一歷史事件把中國扳到了哪一個軌道上?(2)結合中國三、四十年代的相關史實說明材料二中這句話的正確性。(3)根據材料三,請你用一句話評價辛亥革命。(4)請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孫中山為國民革命所作的貢獻。【答案】(1)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資本主義道路。(2)1945年9月,中國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在反侵略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戰獲勝的根本原因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也是抗戰獲勝的重要原因。(3)評價:辛亥革命是剛剛邁入20世紀的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4)成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創辦黃埔軍校等。【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及意義。根據材料一中的“辛亥年”“武昌”等關鍵信息,聯系所學知識,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取得武漢三鎮的勝利。各省紛紛響應,清朝統治土崩瓦解,史稱“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同時也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2)本題考查學生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及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孫中山的這句話是說:我致力于(進行)國民革命,已經有四十年了.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為了追求中國(民眾)的自由平等。根據四十年的經驗,(我)深切的體會到,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喚醒民眾(對自由平等的意識),以及聯合在世界上平等對待我們的民族,共同奮斗!孫中山在這里強調“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中國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戰爭,正是因為國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并且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才取得了偉大成功。(3)本題考查學生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材料三中“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 正是對辛亥革命的評價。即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是剛剛邁入20世紀的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4)本題考查孫中山的貢獻。孫中山在1894年建立興中會;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發動武裝起義;領導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現國共合作;確立“三大政策”;推行新三民主義;創辦黃埔軍校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時事熱點為切入點,圍繞孫中山考查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光輝旗幟。孫中山有三大功。第一個功是他創立了三民主義的思想體系;第二功是他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實現了國家政治體制的大變革;第三功是改組國民黨,實行國共合作。17.(2017九上·鄞州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09年滄桑巨變,換了人間。北京天安門,曾在1900年見證了西方列強的野蠻,在1919年見證了中國人民的覺醒;1949年的秋天,它終于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共和國。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一代代中華兒女前赴后繼,在這崢嶸百年中歷經無數艱難坎坷。他們的業績,將永遠載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冊。”材料二:(1)在材料一中提及的1919年是指哪一歷史事件、它標志著中國革命進入了哪一時期?(2)材料一中的“109年滄桑巨變”其開始和結束的標志分別是什么?寫出其中兩位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赴后繼”而犧牲的民族英雄。(3)結合材料二,分析國民政府的前后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基于國民政府的表現,為什么近日教育部發文仍將1931年作為“十四年抗戰”的起點年份?【答案】(1)“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2)鴉片戰爭;新中國成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林則徐、關天培、鄧世昌、佟麟閣、楊靖宇、張自忠等。(3)從不抵抗轉為全面抗日;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雖然國民黨采取不抵抗政策,可是東北人民、國民黨愛國人士、共產黨等進行了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知識點】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五四運動及意義。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使得1919年5月4日爆發了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后擴大到包括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游行、請愿、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即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2)本題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史的了解。109年滄桑巨變,其開始標志為“1840年的鴉片戰爭”,結束標志為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109年間,涌現出無數民族英雄,像鴉片戰爭時期的林則徐、中日甲午戰爭中的鄧世昌、抗日戰爭時期的佟麟閣、趙登禹、楊靖宇、趙尚志等。(3)本題看出學生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從材料二 “對日避免沖突” 中可看出國民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從“……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可看出國民政府已主張全面抗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東北人民組織抗日義勇軍,中共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史上的五四運動及抗日戰爭等重大事件的掌握情況。其中既有對基礎知識的考查,也有對學生分析、理解等能力的考查。18.(2017九上·鄞州月考)為迎接即將到來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某校九年級學生開展以“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為主題的探究活動。活動一:看圖說史活動二:讀文析史日本帝國主義武力侵占平津與華北的危險,已經放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面前。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中共中央《為日軍進占盧溝橋通電》(1937年7月8日)活動三:史論結合史實 結論1927年,毛澤東率部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①② 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1)上述圖片對應的歷史事件先后順序是 (填序號),并說說③事件的重要意義 。(2)該通電的直接背景是什么 概括該通電的核心主張,分析該主張實施的歷史意義。(3)根據表格要求填寫相應的史實或結論。(4)綜合本次主題研究活動,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答案】(1)④③①②;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2)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實行全民族抗戰,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正式開始,為抗戰勝利奠定基礎。(3)①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②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4)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從國情出發,探索適合本國的革命建設道路。【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史上重大事件時間的識記及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南昌起義發生在1927年8月1日,開國大典發生在1949年10月1日,中共一大在1921年7月召開,五四運動發生在1919年5月4日,所以上述圖片對應的歷史事件先后順序是④③①②。圖三相關事件是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2)本題看出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號召全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根據材料中的“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可看出該通電的核心主張是:實行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全民族抗戰,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3)本題考查學生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正確革命道路的開始。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標志著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4)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中共十九大”這一時政熱點為切入點,考查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血淚史,有多少位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是一部成長史,中國共產黨經歷過無數挫折,仍然能夠成長與壯大;是一部發展史,它是從“星星之火”發展到“可以燎原”的態勢。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的歷史,是一部光輝的高速發展史,使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如今的“強起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離不開中國人民的努力,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它不斷發展到現在。相信,在她的帶領下,中國人民一定可以實現共產主義。19.(2017九上·鄞州月考)讀以下詩篇,回答問題:八一軍旗迎風展,起義聲浪震天地。①突破五次大圍剿,八萬紅軍出江西。②沖開四道封鎖線,二六軍團威名傳。毛主席率兵離湘西,突襲貴州黎平縣。烏江強渡寇心驚,紅旗招展遵義城。③迎來領袖毛主席,振奮人民子弟兵。④(1)請寫出①句所對應的歷史事件幾影響。(2)請寫出句②中“八萬紅軍出江西。”所對應的歷史事件,并說說導致這一事件的直接原因以及該事件勝利結束的標志。(3)2016年是該事件勝利結束80周年,為此,黨和政府隆重舉行紀念活動,有何現實意義?(4)請結合史實對詩句③④進行分析。【答案】(1)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2)長征;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3)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鼓舞我們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與困難;有利于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有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銘記歷史,珍惜當下的和平年代等。(4)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肯定毛澤東軍事上的正確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在危急時刻挽救了黨、紅軍及中國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南昌起義及意義。根據①句中的“八一軍旗”,聯系所學知識,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2)本題考查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句②中“八萬紅軍出江西”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指揮失誤,使得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結束。(3)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圍繞長征精神認識到:長征精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大動力,是革命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激勵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大動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要繼承紅軍傳統,弘揚長征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我們必須弘揚長征精神,牢牢抓住歷史機遇,正確運用已經積累起來的經驗,努力調動和充分發揮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正確處理好發展、改革、穩定的關系,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使我們的國家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4)本題考查遵義會議的內容及意義。1935年1月,黨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點評】本題難度適中,重點考查了南昌起義、紅軍長征及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的相關知識。20.(2017九上·鄞州月考)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個遺臭萬年的日子,美利堅合眾國遭到了日本帝國海空軍突然和蓄謀的進攻……我要求國會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進行無緣無故和卑鄙懦弱的進攻時起,合眾國和日本國進入戰爭狀態。──摘自羅斯福《一個遺臭萬年的日子》材料二: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后,二戰最艱苦的日子已經過去,大反攻的日子終于來臨。“美英盟軍搶灘登陸”、蘇聯軍隊搶先占領柏林;面對日本法西斯發出“本土決戰”的狂吠,蘇聯對日宣戰、美軍重拳出擊、中國抗日武裝展開了全國規模的反攻……材料三: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情況比較表項目名稱 參戰國(個) 卷入人口(億) 參戰人員(億) 傷亡人員(億) 直接經濟損失(億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戰 30多 15 0.7 0.3 3000第二次世界大戰 60多 20 1.1 0.9 40000(1)材料一中,為什么羅斯福說“1941年12月7日”是“一個遺臭萬年的日子”?二戰前夕,面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英法等西方大國采取了什么政策?后來面對法西斯國家的瘋狂侵略,1942年1月反法西斯國家有什么重大舉措?(2)材料二中“美英盟軍搶灘登陸”的事件是什么?有什么影響?(3)材料二中“蘇聯對日宣戰”是在哪一次國際會議上作出的決定?從材料二中體現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除材料中涉及的問題外,請再舉一例威脅人類安全的重大問題。(5)運用數據分析和圖表統計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歷史。從材料三中我們可以獲得什么信息?對此你有何感想?【答案】(1)日本偷襲珍珠港;綏靖政策;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正式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2)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使法西斯德國陷入盟軍的兩面夾擊之中。(3)雅爾塔會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團結作戰。(4)霸權主義或恐怖主義等。(5)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是人類歷史上的浩劫。我們要反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知識點】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綏靖政策、日本偷襲珍珠港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識記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對美國太平洋艦隊所在地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法國、美國等國積極推行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綏靖政策。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國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 宣言的發表,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宣言》大大增強了反法西斯力量,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本題考查諾曼底登陸及意義。1944年6 月6日,美英軍隊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使法西斯德國陷入盟軍的兩面夾擊之中。(3)本題考查雅爾塔會議的主要內容及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1945年,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會議。會議通過了一系列重大決議,包括:分區占領德國,徹底摧毀軍國主義和納粹制度;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在結束歐戰的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等。根據材料二中“美英盟軍……蘇聯軍隊……中國抗日武裝展開了全國規模的反攻”可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團結戰斗。(4)本題主要考查威脅人類安全的重大問題。解答本題一定要注意審題,題目已經強調了“除材料中涉及的問題外”,意思就是說只回答材料中涉及的問題如:法西斯主義不給分,只能回答除材料中涉及的問題以外的問題,如: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恐怖主義等。(5)本題考查學生解讀歷史圖表的能力及戰爭帶給我們的啟示。從材料中的圖表中可看出戰爭中人員傷亡大,經濟損失大等,總而言之,戰爭是浩劫,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災難。要知道戰爭給我們啟示,就必須知道戰爭帶給人類的危害,戰爭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它給人類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的威脅。因此,戰爭給我們啟示是世界大戰的悲劇不能重演;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求得共同發展;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互不干涉內政、互不侵犯、和平共處;反對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的威脅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了人類歷史上的兩次世界大戰。要求學生能比較兩次世界大戰的異同點。相同點:1.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他們要求爭奪世界霸權,重新瓜分世界。2.戰爭的主要發動者都是德國,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策源地。3.兩次世界大戰主要都在兩大軍事集團間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展開,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軸心國集團和國際反法西斯同盟之間進行。不同點:1.性質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2.戰后對世界格局的影響不同:一戰后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后形成了美蘇冷戰的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3.戰爭后建立國際和平機構不同:根據《凡爾賽和約》規定,1920年成立了國際聯盟。根據雅爾塔會議決定,戰后建立了聯合國。1 / 1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2018屆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試卷一、選擇題1.(2017九上·鄞州月考)2017年開學第一課主題( )A.父母教會我 B.英雄不朽 C.中華驕傲 D.先輩的旗幟2.1914年6月,一個偶發事件點燃了一場燃遍全球的戰火,這個偶發事件是( )A.薩拉熱窩事件 B.凡爾登戰役C.國會縱火案 D.德國突襲波蘭3.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提出通過改革土地制度,使勞動者擺脫貧困,做到“家給人足”。“三民主義”中具體體現這一思想的是( )A.民主主義 B.民族主義 C.民權主義 D.民生主義4.民國八年,在北京《晨報》中可看到的消息是( )A.北洋政府罷免曹當霖等賣國賊職務B.北伐軍進軍迅速,連克汀泗橋、賀勝橋C.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D.汪精衛叛變,革命屠殺共產黨員5.日本學者福澤諭吉的《文明論概略》就社會轉型的問題說:“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按照這個順序,雖然有困難,但是沒有真正的障礙,可以順利達到目的。倘若次序顛倒,看似容易,實則不通。”如此推理,中國近代化進程應該走的道路是( )A.洋務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B.辛亥革命——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C.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洋務運動D.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洋務運動6.(2017·浙江模擬)如下圖所示,①處所示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B.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C.中國人民開始局部抗戰 D.井岡山革命道路的開創7.某班級準備開展慶祝“七一”活動,如果讓你為他們選擇主題詞,下列最準確的一項是( )A.開天辟地,黨的誕生 B.青春火炬,熱血救國C.民主科學,思想解放 D.辛亥革命,廢除帝制8.(2017九上·鄞州月考)1938年春,日軍進犯徐州。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截斷日軍補給,日軍被殲一萬多人,南京失守后的士氣為之重振。這次戰役是( )A.淮海戰役 B.百團大戰 C.平型關大捷 D.臺兒莊大捷9.20世紀上半期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文明帶來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以下關于兩次世界大戰共同點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都在客觀上促進了科技的發展B.都是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C.都在戰后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D.都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10.近年兩會期間,外交部長王毅回應有人將現在中日關系與一戰前的英德關系相提并論時指出“與其拿一戰前的德國來做文章,不如以二戰后的德國來作榜樣”。1970年二戰后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曾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神色凌重的下跪懺悔,表明二戰后的德國為日本樹立了什么榜樣( )A.實行非軍事化 B.奉行和平外交C.深刻反省歷史 D.奉行殖民擴張11.“這一戰,不但是蘇德的轉折點,甚至也不但是這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而且是整個人類歷史的轉折點。……像希特勒這樣法西斯國家的政治生命和軍事生命,從它出生的一天起,就建立在進攻上面的,進攻一完結,他的生命也就完結了。”毛澤東所說的“這一戰”是指( )A.A B.B C.C D.D12.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人數3500多萬,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材料直接表明中國的抗日戰爭( )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直接抗擊了德日意法西斯國家③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重大犧牲 ④得到愛好和平與正義國家和人民的支持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13.(2017九上·鄞州月考)揭示歷史事物的內在聯系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存在因果聯系的是( )①八國聯軍侵華-----戊戌變法 ②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五四運動③不抵抗政策------南京淪陷 ④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14.(2017九上·鄞州月考)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下列二戰中的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德國突襲波蘭 ②德軍占領法國 ③德軍進攻蘇聯 ④日本突襲珍珠港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C.②①③ ④ D.①③②④15.(2017·浙江模擬)口號代表著時代的要求,下列口號按出現的先后排序正確的一組是( )①外爭國權,內懲國賊②驅除韃虜,恢復中華③打倒列強,鏟除軍閥④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⑤自強求富、變法圖強A.⑤②③①④ B.⑤①②③④ C.②⑤①③④ D.⑤②①③④二、非選擇題16.(2017九上·鄞州月考)2016年11月12日,海峽兩岸舉辦了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活動,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辛亥年,武昌發生的那些事,是一場意外,意外里的意外。這場意外,毀了一個王朝,像扳道岔一樣,把古老的中國,扳到了另一個軌道上。——《辛亥:搖晃的中國》材料二:“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孫中山《國事遺囑》材料三: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之一,參加過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在1941年時感慨地說:“對于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低估的,這并不為怪,因為他們體會不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容易的事。”(1)材料一中的意外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這一歷史事件把中國扳到了哪一個軌道上?(2)結合中國三、四十年代的相關史實說明材料二中這句話的正確性。(3)根據材料三,請你用一句話評價辛亥革命。(4)請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孫中山為國民革命所作的貢獻。17.(2017九上·鄞州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09年滄桑巨變,換了人間。北京天安門,曾在1900年見證了西方列強的野蠻,在1919年見證了中國人民的覺醒;1949年的秋天,它終于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共和國。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一代代中華兒女前赴后繼,在這崢嶸百年中歷經無數艱難坎坷。他們的業績,將永遠載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史冊。”材料二:(1)在材料一中提及的1919年是指哪一歷史事件、它標志著中國革命進入了哪一時期?(2)材料一中的“109年滄桑巨變”其開始和結束的標志分別是什么?寫出其中兩位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赴后繼”而犧牲的民族英雄。(3)結合材料二,分析國民政府的前后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基于國民政府的表現,為什么近日教育部發文仍將1931年作為“十四年抗戰”的起點年份?18.(2017九上·鄞州月考)為迎接即將到來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某校九年級學生開展以“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為主題的探究活動。活動一:看圖說史活動二:讀文析史日本帝國主義武力侵占平津與華北的危險,已經放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面前。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中共中央《為日軍進占盧溝橋通電》(1937年7月8日)活動三:史論結合史實 結論1927年,毛澤東率部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①② 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1)上述圖片對應的歷史事件先后順序是 (填序號),并說說③事件的重要意義 。(2)該通電的直接背景是什么 概括該通電的核心主張,分析該主張實施的歷史意義。(3)根據表格要求填寫相應的史實或結論。(4)綜合本次主題研究活動,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19.(2017九上·鄞州月考)讀以下詩篇,回答問題:八一軍旗迎風展,起義聲浪震天地。①突破五次大圍剿,八萬紅軍出江西。②沖開四道封鎖線,二六軍團威名傳。毛主席率兵離湘西,突襲貴州黎平縣。烏江強渡寇心驚,紅旗招展遵義城。③迎來領袖毛主席,振奮人民子弟兵。④(1)請寫出①句所對應的歷史事件幾影響。(2)請寫出句②中“八萬紅軍出江西。”所對應的歷史事件,并說說導致這一事件的直接原因以及該事件勝利結束的標志。(3)2016年是該事件勝利結束80周年,為此,黨和政府隆重舉行紀念活動,有何現實意義?(4)請結合史實對詩句③④進行分析。20.(2017九上·鄞州月考)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個遺臭萬年的日子,美利堅合眾國遭到了日本帝國海空軍突然和蓄謀的進攻……我要求國會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進行無緣無故和卑鄙懦弱的進攻時起,合眾國和日本國進入戰爭狀態。──摘自羅斯福《一個遺臭萬年的日子》材料二: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后,二戰最艱苦的日子已經過去,大反攻的日子終于來臨。“美英盟軍搶灘登陸”、蘇聯軍隊搶先占領柏林;面對日本法西斯發出“本土決戰”的狂吠,蘇聯對日宣戰、美軍重拳出擊、中國抗日武裝展開了全國規模的反攻……材料三: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情況比較表項目名稱 參戰國(個) 卷入人口(億) 參戰人員(億) 傷亡人員(億) 直接經濟損失(億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戰 30多 15 0.7 0.3 3000第二次世界大戰 60多 20 1.1 0.9 40000(1)材料一中,為什么羅斯福說“1941年12月7日”是“一個遺臭萬年的日子”?二戰前夕,面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英法等西方大國采取了什么政策?后來面對法西斯國家的瘋狂侵略,1942年1月反法西斯國家有什么重大舉措?(2)材料二中“美英盟軍搶灘登陸”的事件是什么?有什么影響?(3)材料二中“蘇聯對日宣戰”是在哪一次國際會議上作出的決定?從材料二中體現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除材料中涉及的問題外,請再舉一例威脅人類安全的重大問題。(5)運用數據分析和圖表統計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歷史。從材料三中我們可以獲得什么信息?對此你有何感想?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生活的故事【解析】【分析】每年的《開學第一課》都備受矚目,2017年開學第一課以“中華驕傲”為主題,分為字以溯源、武以振魂、文以載道、棋以明智、絲綢新路五個篇章,旨在引導中小學生從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尋找中國自信的源泉,培養他們愛黨愛國愛人民,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著名主持人董卿、撒貝寧化身“班主任”,帶領大家從前輩們身上學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2017年開學第一課主題。應引導學生關注時政。2.【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薩拉熱窩事件的有關知識。依據關鍵信息“1914年”,可推斷事件是:薩拉熱窩事件。結合教材可知,1914年6月,塞爾維亞的愛國青年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皇儲,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薩拉熱窩事件是一戰的導火索,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登戰役發生在1916年; 五四運動發生在1919年;林肯當選總統發生在1861年,所以B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薩拉熱窩事件的識記。3.【答案】D【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三民主義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民主義是指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民族主義:反對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之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民權主義: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權(政權)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治權)以治理國家,其核心觀念強調直接民權與權能區分,亦即政府擁有治權,人民則擁有政權。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地),二為節制資本(私人不可操縱國民生計)。所以材料所述指的是民生主義。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三民主義的理解。4.【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八年是指1919年,只有A選項發生在1919年,指的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北洋政府罷免曹當霖等賣國賊職務。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五四運動的識記。5.【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按照日本學者福澤諭吉的《文明論概略》就社會轉型的問題所說“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順序,即首先變革人心——新文化運動(思想層面),然后改變政令——辛亥革命(制度層面),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洋務運動(器物層面)。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6.【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伐戰爭的勝利是在1927年,這時國民黨右派突然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共產黨人數是呈下降趨勢,故A不正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起止時間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共產黨人數在下降,再者這和①所示的時間段不符,故B不正確;中國人民開始局部抗戰發生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這和①所示的時間段不符,故C不正確;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共產黨的勢力得到大發展,到1934年左右,共產黨人數一直在增加,故D正確。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的識記。7.【答案】A【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她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從此有了代表整個中華民族利益的新型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識記。8.【答案】D【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938年日軍進攻戰略要地徐州,在李宗仁指揮下,雙方在臺兒莊地區展開激戰,結果中國軍隊大敗日軍,消滅日軍一萬多人,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重大勝利,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士氣。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臺兒莊大捷的識記能力。9.【答案】B【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突襲波蘭)【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是非正義的;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場反法西斯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故兩次世界大戰的性質不同。ACD表述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兩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要結合所學進行深入分析。10.【答案】C【知識點】法西斯勢力的猖獗與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解析】【分析】勃蘭特的這一跪充分說明德國對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犯下的罪惡有了深刻的反省和誠摯的懺悔。本題非常巧妙地折射了當今日本右翼勢力修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等拒不承認歷史、篡改歷史的不光彩的一幕,警示人們要重視歷史,面對現實,共建和諧與和平。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法西斯國家的罪行。11.【答案】D【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突襲波蘭)【解析】【分析】根據已學知識可知,1942年7月,希特勒集合強大的兵力,分兵兩路,進攻蘇聯戰略重鎮斯大林格勒,蘇軍進行了頑強抵抗,德軍始終未能完全占領這座城市,1943年2月,被圍困的殘余德軍投降,此后蘇軍開始向德軍展開進攻,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因此毛澤東所說的“這一戰”是指斯大林格勒戰役,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學生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相關識記。12.【答案】D【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世界反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了重大犧牲。題干中“中國抗日戰場牽制了日軍60%以上的兵力”說明了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軍民傷亡人數達3500多萬,直接、間接經濟損失超過6000億美元”說明了中國抗日軍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了重大犧牲。中國抗日戰爭沒有直接抗擊德、意法西斯,抗日戰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支持和幫助”,并不能從材料中反映出來。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3.【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結合所學可知, ①1900年6月,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英法美等八國組成聯軍進犯北京,義和團奮勇抵抗,沉重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略氣焰;②1919年帝國主義國家在巴黎和會上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卻受到了戰敗國的待遇,這個消息傳到國內后,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③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國民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張學良下令將20萬東北軍撤出東北,不到半年,東北三省全部淪陷敵手;④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簽字各國保證竭盡全力,互相合作,徹底打敗德日意三國及其附庸,絕不單獨與敵人停戰或耦合;宣言的發表,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極大地鼓舞了各國人民了斗志,大大增加了反法西斯力量,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故②④存在因果。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14.【答案】A【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突襲波蘭);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二戰中的重大事件的識記能力。①德國突襲波蘭是1939年9月1日;②德軍占領法國在1940年;③德軍進攻蘇聯是1941年6月22日;④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時間是1941年12月7日。所以正確的順序是①②③④。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二戰中的重大事件的識記能力。15.【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西安事變;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重大歷史事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出現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時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1905年,孫中山和黃興等革命先驅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為政治綱領;“打倒列強,除軍閥”出現在1924——1927年國民大革命時期;“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是日本侵略華北,西安事變時期的口號;“自強求富、變法圖強”是在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中提出的,所以D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重大歷史事件的識記。16.【答案】(1)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資本主義道路。(2)1945年9月,中國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在反侵略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戰獲勝的根本原因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也是抗戰獲勝的重要原因。(3)評價:辛亥革命是剛剛邁入20世紀的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4)成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創辦黃埔軍校等。【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及意義。根據材料一中的“辛亥年”“武昌”等關鍵信息,聯系所學知識,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取得武漢三鎮的勝利。各省紛紛響應,清朝統治土崩瓦解,史稱“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同時也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2)本題考查學生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及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孫中山的這句話是說:我致力于(進行)國民革命,已經有四十年了.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為了追求中國(民眾)的自由平等。根據四十年的經驗,(我)深切的體會到,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喚醒民眾(對自由平等的意識),以及聯合在世界上平等對待我們的民族,共同奮斗!孫中山在這里強調“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中國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戰爭,正是因為國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并且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才取得了偉大成功。(3)本題考查學生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材料三中“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 正是對辛亥革命的評價。即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是剛剛邁入20世紀的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4)本題考查孫中山的貢獻。孫中山在1894年建立興中會;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發動武裝起義;領導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現國共合作;確立“三大政策”;推行新三民主義;創辦黃埔軍校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時事熱點為切入點,圍繞孫中山考查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光輝旗幟。孫中山有三大功。第一個功是他創立了三民主義的思想體系;第二功是他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實現了國家政治體制的大變革;第三功是改組國民黨,實行國共合作。17.【答案】(1)“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2)鴉片戰爭;新中國成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林則徐、關天培、鄧世昌、佟麟閣、楊靖宇、張自忠等。(3)從不抵抗轉為全面抗日;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雖然國民黨采取不抵抗政策,可是東北人民、國民黨愛國人士、共產黨等進行了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知識點】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五四運動及意義。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使得1919年5月4日爆發了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后擴大到包括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游行、請愿、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即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2)本題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史的了解。109年滄桑巨變,其開始標志為“1840年的鴉片戰爭”,結束標志為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109年間,涌現出無數民族英雄,像鴉片戰爭時期的林則徐、中日甲午戰爭中的鄧世昌、抗日戰爭時期的佟麟閣、趙登禹、楊靖宇、趙尚志等。(3)本題看出學生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從材料二 “對日避免沖突” 中可看出國民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從“……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可看出國民政府已主張全面抗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東北人民組織抗日義勇軍,中共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史上的五四運動及抗日戰爭等重大事件的掌握情況。其中既有對基礎知識的考查,也有對學生分析、理解等能力的考查。18.【答案】(1)④③①②;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2)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實行全民族抗戰,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正式開始,為抗戰勝利奠定基礎。(3)①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②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4)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從國情出發,探索適合本國的革命建設道路。【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史上重大事件時間的識記及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南昌起義發生在1927年8月1日,開國大典發生在1949年10月1日,中共一大在1921年7月召開,五四運動發生在1919年5月4日,所以上述圖片對應的歷史事件先后順序是④③①②。圖三相關事件是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2)本題看出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號召全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根據材料中的“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可看出該通電的核心主張是:實行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全民族抗戰,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3)本題考查學生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正確革命道路的開始。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標志著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4)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中共十九大”這一時政熱點為切入點,考查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血淚史,有多少位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是一部成長史,中國共產黨經歷過無數挫折,仍然能夠成長與壯大;是一部發展史,它是從“星星之火”發展到“可以燎原”的態勢。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的歷史,是一部光輝的高速發展史,使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如今的“強起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離不開中國人民的努力,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它不斷發展到現在。相信,在她的帶領下,中國人民一定可以實現共產主義。19.【答案】(1)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2)長征;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3)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鼓舞我們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與困難;有利于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有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銘記歷史,珍惜當下的和平年代等。(4)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肯定毛澤東軍事上的正確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在危急時刻挽救了黨、紅軍及中國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南昌起義及意義。根據①句中的“八一軍旗”,聯系所學知識,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2)本題考查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句②中“八萬紅軍出江西”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指揮失誤,使得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結束。(3)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圍繞長征精神認識到:長征精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大動力,是革命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激勵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大動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要繼承紅軍傳統,弘揚長征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我們必須弘揚長征精神,牢牢抓住歷史機遇,正確運用已經積累起來的經驗,努力調動和充分發揮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正確處理好發展、改革、穩定的關系,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使我們的國家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4)本題考查遵義會議的內容及意義。1935年1月,黨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點評】本題難度適中,重點考查了南昌起義、紅軍長征及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的相關知識。20.【答案】(1)日本偷襲珍珠港;綏靖政策;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正式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2)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使法西斯德國陷入盟軍的兩面夾擊之中。(3)雅爾塔會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團結作戰。(4)霸權主義或恐怖主義等。(5)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是人類歷史上的浩劫。我們要反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知識點】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綏靖政策、日本偷襲珍珠港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識記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對美國太平洋艦隊所在地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法國、美國等國積極推行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綏靖政策。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國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 宣言的發表,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宣言》大大增強了反法西斯力量,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本題考查諾曼底登陸及意義。1944年6 月6日,美英軍隊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使法西斯德國陷入盟軍的兩面夾擊之中。(3)本題考查雅爾塔會議的主要內容及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1945年,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會議。會議通過了一系列重大決議,包括:分區占領德國,徹底摧毀軍國主義和納粹制度;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在結束歐戰的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等。根據材料二中“美英盟軍……蘇聯軍隊……中國抗日武裝展開了全國規模的反攻”可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團結戰斗。(4)本題主要考查威脅人類安全的重大問題。解答本題一定要注意審題,題目已經強調了“除材料中涉及的問題外”,意思就是說只回答材料中涉及的問題如:法西斯主義不給分,只能回答除材料中涉及的問題以外的問題,如: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恐怖主義等。(5)本題考查學生解讀歷史圖表的能力及戰爭帶給我們的啟示。從材料中的圖表中可看出戰爭中人員傷亡大,經濟損失大等,總而言之,戰爭是浩劫,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災難。要知道戰爭給我們啟示,就必須知道戰爭帶給人類的危害,戰爭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它給人類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的威脅。因此,戰爭給我們啟示是世界大戰的悲劇不能重演;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求得共同發展;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互不干涉內政、互不侵犯、和平共處;反對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的威脅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了人類歷史上的兩次世界大戰。要求學生能比較兩次世界大戰的異同點。相同點:1.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他們要求爭奪世界霸權,重新瓜分世界。2.戰爭的主要發動者都是德國,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策源地。3.兩次世界大戰主要都在兩大軍事集團間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展開,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軸心國集團和國際反法西斯同盟之間進行。不同點:1.性質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2.戰后對世界格局的影響不同:一戰后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后形成了美蘇冷戰的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3.戰爭后建立國際和平機構不同:根據《凡爾賽和約》規定,1920年成立了國際聯盟。根據雅爾塔會議決定,戰后建立了聯合國。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2018屆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2018屆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