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校聯誼2017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一、選擇題1.早期城市的出現是歷史的進步。人類最早的城市出現的時間與對應區域是( )A.約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 B.約公元前3500年尼羅河流域C.約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 D.約公元前3000年黃河流域【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國的有關知識。約公元前3500年前后,尼羅河沿岸逐漸形成了幾十個最初的小國,B說法有遺漏;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城市國家,C說法有誤;月公元前2070年,黃河流域出現夏朝,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D說法有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四大文明古國的識記。2.文字的發明是人類跨入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下列為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礎的是( )A. B.C. D.【答案】C【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腓尼基文字的有關知識。古代的腓尼基人發明和傳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這些文字后來經過長期發展和演變,形成22個字母,為以后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C項為腓尼基文字。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腓尼基文字的識記。3.大河流域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下列選項搭配正確的是( )A.印度河、恒河——古埃及——金字塔B.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C.尼羅河——古印度——甲骨文D.黃河、長江——中國—楔形文字【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的搭配是正確的。故選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四大文明古國的識記。4.西周禮樂制度的確立,為中華文明的長期延續打下了根基。下列關于西周禮樂制度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禮樂制度規范了人們的身份地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B.禮樂制度壓抑了人的個性和創造性C.禮樂制度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統治D.世襲制和禮樂制構成了西周的禮樂文明【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禮樂制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周禮樂制度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區別。所以禮樂制度規范了人們的身份地位 ,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A正確;禮樂制度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壓抑了人的個性和創造性,B正確;禮樂制度目的是調節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C正確;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明特征,通過制禮作樂,利用“禮”教與“樂”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禮樂制度,維護封建等級秩序,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禮樂制度的理解。5.小明夢見自己來到了幾千年前的商朝,他可能看到的有( )①到作坊看青銅冶煉的過程②許多信佛者到寺廟上香③閱讀孔子編輯的《詩經》④將占卜的結果刻在龜甲和獸骨上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商朝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朝時期青銅制造業發達,①符合題意;商朝時期,佛教還沒有創立,而且要到東漢才傳入我國,②錯誤;孔子是春秋晚期人,③不符合題意;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時代,遇事就要用占卜確定吉兇,將占卜的結果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這些文字被稱為甲骨文,④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商朝重要史實的識記。6.數軸記憶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學在復習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政權更迭時制作的年代標尺,其中③處應該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周的建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史稱西周。故選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周的建立的識記。7.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轉型的歷史重大變革時期,推動變革的根本動力是( )A.生產力的發展 B.爭霸的需要C.分封制的衰落 D.人民的愿望【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也推動了社會其他方面的變化。所以,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轉型的歷史重大變革時期,推動變革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春秋戰國變革根本原因的識記。8.秦始皇采取下列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加強文化控制 B.加強經濟管理C.加速國家統一進程 D.鞏固國家統一【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秦始皇大一統舉措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指的是秦始皇統一貨幣和文字,有利于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秦始皇大一統舉措的理解。9.成年男性公民格瓦達和妹妹瑪利亞住在伯里克利時代雅典一小村莊,他們最有可能的經歷是( )A.格瓦達因家庭貧困被禁止參加公民大會B.格瓦達因擔任政府公職獲得補貼C.瑪利亞參加公民大會,格瓦達在家干農活D.兩人一起參與國家議事【答案】B【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雅典民主政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題文有提到伯里克利時代,此時的雅典正實行奴隸主民主政治,全體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權利,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由此判斷,只有B選項格瓦達擔任政府公職獲得補貼有可能發生。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希臘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10.下列表述正確的有( )A.羅馬共和國的政治體制是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結合B.公元前27年,屋大維自稱國家“元首”,使羅馬民主制達到全盛C.中古歐洲時法蘭克等國的君主是西歐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D.中古歐洲時封臣對自己封主的封主有臣屬關系【答案】A【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西方古典文明和中世紀歐洲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共和國設有人民大會和元老院。元老院是最高權力機構。還設有執政官、大法官、檢察官和保民官等高級官吏。羅馬共和國的政治體制是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結合,A正確;公元前27年,屋大維自稱國家“元首”,獨攬大權。成為實際上的皇帝,民主消亡,B錯誤;中古歐洲時基督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C錯誤; 中古歐洲時封臣對自己封主的封主沒有臣屬關系,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西方古典文明和中世紀歐洲概況的識記。11.林凡在旅游途中拍到了下圖建筑物。據此回答小題。(1)對此照片所示建筑物認識正確的是( )A.這是中世紀風格的基教教建筑 B.這是伊斯蘭教的宗教建筑C.這種建筑僅存在于西歐地區 D.反映了人類文化具有多樣性(2)對上側宗教建筑相關的宗教認識正確的是( )A.它的創始人是耶穌 B.它誕生于阿拉伯地區C.其宗教經典是《古蘭經》 D.曾被阿育王奉為國教【答案】(1)A(2)A【知識點】探究宗教文化景觀的多樣性【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世界三大宗教景觀的有關知識。分析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所示圖片是中世紀風格的基教教建筑。(2)本題考查的是基督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三大宗教的識記。12.“元老院掌握國家政權”“斯巴達克起義”,和這些關鍵詞相關的學習主題是( )A.雅典奴隸制民主制度的全盛 B.阿拉伯帝國的興起C.希臘文明的繁榮 D.羅馬共和國的興衰【答案】D【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羅馬共和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共和國,國家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三權分立。掌握國家實權的元老院由貴族組成。羅馬共和國時期為爭得地中海霸權,掠奪資源與奴隸,同地中海西部強國迦太基進行了三次戰爭,并最終成為地中海霸主的國家。奴隸主的殘暴統治,迫使奴隸一再發動大規模逃亡和武裝起義。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起義爆發。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羅馬共和國的識記。13.下列屬于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有( )①發明了拉丁字母②創立了伊斯蘭教,建立清真寺③創作了文學名著《荷馬史詩》④醫學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D【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發明了拉丁字母的是古羅馬人,①錯誤;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宗教建筑是清真寺,②正確;創作了文學名著《荷馬史詩》的是古希臘人,③錯誤;阿拉伯醫生拉齊斯的《醫學集成》和伊本 西那的《醫典》是百科全書式的巨著,長期被西方人視為醫學指南。阿拉伯人的醫學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④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的識記。14.(2016八上·桐鄉期中)假如時光倒流,你來到古代希臘,你可能做到的事情是( )①與蘇格拉底在街上辯論 ②在街上看扛著“法西斯”的扈從③和查理大帝討論國家大事 ④欣賞奧林匹克運動會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答案】C【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文明成就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法西斯”是古羅馬文明的內容,所以②不符合題意;查理大帝,后人稱他查理曼,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羅馬帝國的奠基人,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希臘文明成就的識記。15.他們給中國帶來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他們在埃及發現了希臘文化,還接觸了印度的數學和哲學。他們的腳步所到之處,都出現了學習的熱潮。上述材料中的“他們”是指( )A.古印度人 B.阿拉伯人 C.古巴比倫人 D.古希臘人【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閱讀分析能力。給中國帶來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在埃及發現了希臘文化,還接觸了印度的數學和哲學是阿拉伯人,他們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這些地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而古印度人、古巴比倫人和古希臘人分別創造了各自地區的文化。故答案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阿拉伯人對世界文明做出的貢獻的識記。16.伊斯蘭教在形成過程中,與其他宗教不同的是( )A.成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B.有助于國家和民族的統一C.促進了封建制度的形成 D.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伊斯蘭教的有關知識。題干提供了關鍵信息“伊斯蘭教在形成過程”、“不同”,結合課本所學分析,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凡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這就打破了阿拉伯氏族部落的血緣關系,確立了以宗教和地區為基礎的社會,為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奠定了思想基礎。綜合分析,B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伊斯蘭教的識記。17.公元前5世紀,古代中國與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最能代表當時東西方文明高度發展的成就是( )A.青銅技術羅馬法 B.皇帝制度民主制度C.甲骨文金字塔 D.百家爭鳴民主制度【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東西方文明成就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5世紀,中國處在春秋戰國時期,西方是古希臘文明。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急劇變化,面對各種問題,許多思想家提出自己不同的觀點,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古希臘包括斯巴達和雅典兩個城邦,雅典擁有比較健全的民主政治,特別是在伯里克利當政時,民主政治達到古代世界的高峰。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東西方文明成就的識記。18.中世紀的歐洲被稱為“黑暗時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殺。導致這種局面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A.西歐等級制度森嚴 B.神權在精神文化領域凌駕一切C.西歐遭受戰爭破壞 D.西歐莊園農奴生活悲慘【答案】B【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古歐洲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的歐洲,羅馬天主教會在思想文化上處于絕對壟斷地位,政治上鼓吹教權高于王權,并與王權分庭抗禮,被稱為“黑暗時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殺,導致這種局面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神權在精神和文化領域凌駕一切,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古歐洲的識記。19.西歐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 )①封建莊園的出現②封建農奴制度與封建等級制度③城市的興起④基督教會壟斷文化教育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西歐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封建莊園的出現和城市的興起,是西歐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西歐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的識記。20.下列屬于斯巴達與雅典的共同特征是( )A.手工業發達B.都是以城市為中心發的城邦國家C.公民有機會參與政治D.尚武善戰【答案】B【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斯巴達與雅典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錯誤,雅典是個近海國家,經濟以工商業為主,手工業發達;斯巴達是個內陸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B正確,雅典與斯巴達都是古希臘重要的城邦國家,城邦一般以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的一些村落,面積不大,人口不多。C錯誤,雅典實行民主制度,但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有機會參政,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斯巴達實行貴族專制統治。D錯誤,斯巴達尚武善戰,雅典崇尚科學,和平。所以斯巴達與雅典的共同特點是:都是以城市為中心的城邦國家 ,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斯巴達與雅典的了解。21.下列關于中世紀西歐城市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 農業的發展和經濟的恢復,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② 12世紀的倫敦作為經濟和政治中心是當時西歐最大的城市③ 城市的興起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早期資產階級出現④ 西歐城市經濟是自給自足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世紀西歐城市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11世紀起,隨著農業的發展和經濟的恢復,促使原有城市的恢復和新城市的涌現。城市的興起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早期資產階級產生,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所以①表述正確。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熱內亞、佛羅倫薩都是中世紀著名的城市。當時西歐最大的城市是意大利的威尼斯而不是英國的倫敦,所以②表述錯誤。城市的興起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早期資產階級出現,促進了商品貿易的發展,所以③表述正確。西歐莊園經濟才是自給自足的,生產的產品主要用于領主與勞動者自身消費。西歐城市經濟是市場經濟,所以④的說法不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世紀西歐城市的識記。22.下列成語或典故不屬于劉邦和項羽“楚漢之爭”時期的有( )A.約法三章 B.破釜沉舟C.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D.四面楚歌【答案】B【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楚漢之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項羽前鋒軍救巨鹿,初戰少利,項羽便率大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厲士氣。終于殺蘇角,虜王離,大敗秦軍于巨鹿之野。所以破釜沉舟與“楚漢之爭”無關。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楚漢之爭的識記。23.山東省的簡稱為“魯”,源于我國西周時實行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禮樂制度 D.郡縣制【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魯國,中國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其統治核心區大都位于今山東省濟寧市境內,故山東省的簡稱為“魯”。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分封制的識記。24.下列關于下圖歷史事件的表述正確的是( )A.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B.這次起義推翻了秦朝的統治C.劉邦領導了這次起義,并建立漢朝D.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戍邊農民途中遇雨【答案】A【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秦末農民起義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該圖反映的是秦末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A正確;陳勝、吳廣起義最后被鎮壓,B錯誤;這次起義的陳勝、吳廣領導的,C錯誤;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秦末農民起義的識記。二、非選擇題25.橫亙于亞、歐、非三大洲之間的地中海是古代諸多文明演繹的舞臺。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兩個帝國的疆域圖圖1 圖2材料二:兩大帝國的文明圖3:一部刻在銅板上的法律圖 4:十個數字符號(1)圖1和圖2分別是哪一帝國的疆域圖?(2)圖3和圖4分別是材料一中哪一帝國的文明代表?結合圖3和圖4說說它們分別對世界文明有何巨大影響?(3)根據上述材料,歸納兩大帝國有哪些共同特點?【答案】(1)圖1:羅馬帝國,圖2:阿拉伯帝國。(2)①圖3、圖4分別是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文化成就代表。②a《十二銅表法》:是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律,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許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b阿拉伯數字:阿拉伯人改造了印度人發明的從0到9的計數法,并傳播到歐洲。(3)兩大帝國共同特點:①疆域:都地跨亞、非、歐三大洲。②文化:都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疆域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1是羅馬帝國的疆域圖,圖2是阿拉伯帝國的疆域圖。(2)本題考查的是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文明成就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3是《十二銅表法》,是羅馬帝國的文明代表,是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律,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許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圖4是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帝國的文明代表,阿拉伯人改造了印度人發明的從0到9的計數法,并傳播到歐洲。(3)本題考查的是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共同特點:在疆域方面,都地跨亞、非、歐三大洲;在文化層面,都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概況的識記。26.讀下列地圖和圖片,回答問題。(1)圖①是哪一世界性宗教的傳播路線?判斷依據是什么?(2)圖②——⑥建筑中哪三圖屬于上題中這一宗教的(填序號)?(3)比較圖②——⑥的建筑風格,你可得出哪些結論?【答案】(1)佛教;判斷依據:該世界性宗誕生于印度。(2)圖④⑤⑥(3)結論:①不同宗教的建筑風格存在明顯差異。②同一宗教的建筑風格也存在較大差異。③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知識點】探究宗教文化景觀的多樣性;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佛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①是佛教的傳播路線,判斷依據是該世界性宗誕生于印度。(2)本題考查的是佛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②是伊斯蘭教的宗教建筑,圖③是基督教的宗教建筑,圖④⑤⑥是佛教的宗教建筑。(3)本題考查的是世界三大宗教景觀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同宗教的建筑風格存在明顯差異;同一宗教的建筑風格也存在較大差異;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三大宗教的識記。27.早期文明多元發展,異彩紛呈。讀下列地圖和圖片,回答問題。材料一:世界早期文明分布圖圖1:世界早期文明分布圖材料二:早期文明的政治現象圖2:某官僚制度示意圖圖3:雅典人在發表演說(1)圖中A-E均為人類早期文明,請根據下列提示,指出所對應的文明分別位于圖中哪一處?(在括號內填字母)①這里醫學發達,在制作木乃伊的過程中已初步知道了解剖學的知識。 ②這里天文學比較先進,創造了七天一星期制度。 ③這里曾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還編稱:四個等級分別是造物主“原人”用自己身體的四個部位變成的。 (2)圖2所示的官僚制度最早出現于圖1中哪個早期文明(填字母)的哪個朝代?該制度的創立者是誰?(3)圖3反映的雅典政治制度與圖二所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根本不同?這兩種政治制度分別對后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4)按早期文明誕生地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將ABCDE五個早期文明進行分類。【答案】(1)B;C;D(2)秦朝;秦始皇嬴政。(3)①圖3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圖2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前者民主,后者專制)。②雅典的民主制度開創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先河,也是現代民主制度的源頭。秦朝的中央集權官僚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制度的基礎,為此后的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4)A屬于海洋文明。BCDE屬于大河文明。【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探究早期區域文明的異同【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中的“木乃伊”說明是古埃及(B);②中的“創造了七天一星期制度”則是兩河文明(C);③中的“四個等級分別是造物主“原人”用自己身體的四個部位變成的”則是古印度文明(D)。(2)本題考查的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官僚制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2所示的官僚制度是秦始皇創立的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最早出現在圖1的古代中國(E)的秦朝。(3)本題考查的是秦朝中央集權官僚制度和雅典民主制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3反映的雅典政治制度是民主制度,圖2反映的是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影響:雅典的民主制度開創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先河,也是現代民主制度的源頭;秦朝的中央集權官僚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制度的基礎,為此后的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4)本題考查的是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是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發生在地中海地區,是海洋文明; BCDE都發生在大河流域,屬于大河文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四大文明古國、秦朝中央集權官僚制度和雅典民主制度、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的識記。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強,慢法者弱”——《中國通史》(1)結合所學知識,請將表格填寫完整。諸子觀點 體現的思想(主張) 所屬學派 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 ① ② ⑤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③ 道家明法者強,慢法者弱 強調“法治” ④(2)習近平曾引用“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強調勤政為民的重要性。他借鑒了諸子百家中哪一學派的思想?該學派的創始人是誰?(3)請列舉正反史實各一例,印證“行仁政而王……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的重要性。【答案】(1)①“仁政”;②儒家;③主張“無為”;④韓非子;⑤有力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提出的各種理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源泉(2)儒家;孔子(3)①反:秦朝統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嚴刑峻法,濫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賦稅繁重,實施暴政,激起了秦末農民的大起義,在農民的起義中覆亡。②正:漢初統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減輕了賦稅、徭役、刑罰,努力減輕人們負擔,社會比較安定,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出現 “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知識點】百家爭鳴;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行仁政而王”觀點是體現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處無為之事”,體現了道家的“無為”思想;“明法者強,慢法者弱”體現了法家的“法治”思想。百家爭鳴的作用:有力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提出的各種理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源泉。(2)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勤政為民的思想體現了儒家的“仁”的思想主張:體貼民情,愛惜民力。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3)本題考查的是仁政和暴政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①反:秦朝統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嚴刑峻法,濫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賦稅繁重,實施暴政,激起了秦末農民的大起義,在農民的起義中覆亡。 ②正:漢初統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減輕了賦稅、徭役、刑罰,努力減輕人們負擔,社會比較安定,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出現“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百家爭鳴的識記,對仁政和暴政的理解,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編制年代尺】材料一:我國王朝更迭示意圖(部分)【收集史料】材料二:材料二:“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古風。秦王掃六合》材料三:“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干藏有《詩》《書》敗家語者,皆詣守慰雜燒之……”公元前212年,因為有儒生方士說秦始皇“天性剛愎自用,貪于權勢等”460各儒生方士在咸陽被坑殺。【整理史料】自古以來人們對秦始皇評說不一。為了學會正確評價秦始皇,八(1)班同學們從不同途徑收集了有關史料。整理如下:①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②實行陶片放逐法③制定車裂等十多種死刑。④設置刺史制度⑤要農民將收獲的三分之二上繳國家。④中央設置公民大會和元老院⑦建立了秦朝行政體系⑧⑨……(1)圖中的①、②、③處應填寫的朝代(時期)分別是什么?從①到③反映了我國社會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2)材料一中的李白所盛贊的“秦王”是誰?詩歌歌頌了他的哪一偉大歷史功績?(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請你談談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看法(評價)?(4)【論從史出】A組同學觀點:秦始皇是暴君。你認為上述哪些材料能夠論證這一觀點?B組同學觀點: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請結合所學知識,補充相關史實來論證說明這一觀點(至少兩個角度以上)(5)結合上述,請你用一句簡練的話來評價秦始皇,并談談應該如何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答案】(1)①東周;②戰國;③秦朝;歷史發展趨勢:從分裂走向統一。(2)①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六國,滅六國,統一中國,結束了諸侯國長期混戰格局的局面。(3)①“焚書坑儒”。②“焚書坑儒”一方面有利于秦始皇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治,另一方面焚書坑儒對我國古代造成巨大損失。(4)A暴君;①③⑤;B“千古一帝”。①統一文字,有利于政令的推行,促進了各地區文化的交流,成為維系中華文明的紐帶,統一的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②統一貨幣和度量,有利于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對后世影響很大…(5)①秦始皇一生功大于過,是“千古一帝”(是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等)。②我們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應該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一分為二全面評價;應該史論結合,看他對于當時的人民有無貢獻,對社會進步有無貢獻。【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歷史發展趨勢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次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戰國時期最后成為戰國七雄,公元前221年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所以①東周,②戰國,③秦朝;歷史發展趨勢:從春秋戰國的分裂走向秦朝的統一。(2)本題考查的是秦始皇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王掃六合”——秦始皇嬴政滅六國。公元前221年六國,滅六國,統一中國,結束了諸侯國長期混戰格局的局面。(3)本題考查的是焚書坑儒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說的是“焚書坑儒”。“焚書坑儒”一方面有利于秦始皇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治,另一方面焚書坑儒對我國古代造成巨大損失。(4)本題考查的是秦始皇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①③⑤體現了秦始皇是暴君。秦始皇也是“千古一帝”,其貢獻有:統一文字,有利于政令的推行,促進了各地區文化的交流,成為維系中華文明的紐帶,統一的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統一貨幣和度量,有利于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對后世影響很大;建立中央集權官僚制度有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5)本題考查的是歷史人物評價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一生功大于過,是“千古一帝”(是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等)。我們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應該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一分為二全面評價;應該史論結合,看他對于當時的人民有無貢獻,對社會進步有無貢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秦始皇功與過的識記,對歷史發展趨勢的理解,對歷史人物評價方法的掌握。30.歷史上的變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漢書·食貨志》材料三:大化二年,孝德天皇發布《田令》,規定“廢除貴族對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為國有。國家計口授田,對六歲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給口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約相當于35畝),女子為其2/3,奴婢受田相當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買賣,死后歸還政府”。——日本《田令》(1)“管仲相桓公”發生在我國哪一歷史時期?對當時的政治局勢產生了什么影響?(2)材料二記載了哪一次變革?根據材料概括“商君”改革的措施及影響。(3)該規定出于日本的哪一次改革?上述措施對日本的經濟產生了什么影響?(4)根據上述材料,說說上述三次變革對我國國家建設有何借鑒之處?【答案】(1)①春秋時期。②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齊桓公最先稱霸,確立了霸主地位。(2)①秦國商鞅變法。②措施: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農耕;獎勵軍功。③影響(關系):使秦國從此強盛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始皇并天下”奠定了基礎,(為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3)①大化改新。②使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促進了農業繁榮,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4)①堅持改革,與時俱進;②政策的制定要保護農民(人民)的利益,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春秋爭霸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管仲相桓公”——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齊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管仲相桓公”發生在我國春秋時期。管仲改革的影響: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齊桓公最先稱霸,確立了霸主地位。(2)本題考查的是商鞅變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孝公用商君,商君即商鞅,秦孝公讓商鞅實行變法。商鞅變法是措施:壞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急耕戰之賞——獎勵農耕、獎勵軍功。商鞅變法使秦國從此強盛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始皇并天下”奠定了基礎(為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3)本題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化二年,孝德天皇”——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正式開始改革。大化改新使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促進了農業繁榮,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4)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則材料都說明改革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們要堅持革,與時俱進;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人民利益,所以政策的制定要保護農民(人民)的利益,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春秋爭霸、商鞅變法、大化改新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 / 1八校聯誼2017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一、選擇題1.早期城市的出現是歷史的進步。人類最早的城市出現的時間與對應區域是( )A.約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 B.約公元前3500年尼羅河流域C.約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 D.約公元前3000年黃河流域2.文字的發明是人類跨入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下列為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礎的是( )A. B.C. D.3.大河流域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下列選項搭配正確的是( )A.印度河、恒河——古埃及——金字塔B.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C.尼羅河——古印度——甲骨文D.黃河、長江——中國—楔形文字4.西周禮樂制度的確立,為中華文明的長期延續打下了根基。下列關于西周禮樂制度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禮樂制度規范了人們的身份地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B.禮樂制度壓抑了人的個性和創造性C.禮樂制度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統治D.世襲制和禮樂制構成了西周的禮樂文明5.小明夢見自己來到了幾千年前的商朝,他可能看到的有( )①到作坊看青銅冶煉的過程②許多信佛者到寺廟上香③閱讀孔子編輯的《詩經》④將占卜的結果刻在龜甲和獸骨上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6.數軸記憶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學在復習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政權更迭時制作的年代標尺,其中③處應該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7.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轉型的歷史重大變革時期,推動變革的根本動力是( )A.生產力的發展 B.爭霸的需要C.分封制的衰落 D.人民的愿望8.秦始皇采取下列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加強文化控制 B.加強經濟管理C.加速國家統一進程 D.鞏固國家統一9.成年男性公民格瓦達和妹妹瑪利亞住在伯里克利時代雅典一小村莊,他們最有可能的經歷是( )A.格瓦達因家庭貧困被禁止參加公民大會B.格瓦達因擔任政府公職獲得補貼C.瑪利亞參加公民大會,格瓦達在家干農活D.兩人一起參與國家議事10.下列表述正確的有( )A.羅馬共和國的政治體制是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結合B.公元前27年,屋大維自稱國家“元首”,使羅馬民主制達到全盛C.中古歐洲時法蘭克等國的君主是西歐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D.中古歐洲時封臣對自己封主的封主有臣屬關系11.林凡在旅游途中拍到了下圖建筑物。據此回答小題。(1)對此照片所示建筑物認識正確的是( )A.這是中世紀風格的基教教建筑 B.這是伊斯蘭教的宗教建筑C.這種建筑僅存在于西歐地區 D.反映了人類文化具有多樣性(2)對上側宗教建筑相關的宗教認識正確的是( )A.它的創始人是耶穌 B.它誕生于阿拉伯地區C.其宗教經典是《古蘭經》 D.曾被阿育王奉為國教12.“元老院掌握國家政權”“斯巴達克起義”,和這些關鍵詞相關的學習主題是( )A.雅典奴隸制民主制度的全盛 B.阿拉伯帝國的興起C.希臘文明的繁榮 D.羅馬共和國的興衰13.下列屬于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有( )①發明了拉丁字母②創立了伊斯蘭教,建立清真寺③創作了文學名著《荷馬史詩》④醫學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4.(2016八上·桐鄉期中)假如時光倒流,你來到古代希臘,你可能做到的事情是( )①與蘇格拉底在街上辯論 ②在街上看扛著“法西斯”的扈從③和查理大帝討論國家大事 ④欣賞奧林匹克運動會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15.他們給中國帶來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他們在埃及發現了希臘文化,還接觸了印度的數學和哲學。他們的腳步所到之處,都出現了學習的熱潮。上述材料中的“他們”是指( )A.古印度人 B.阿拉伯人 C.古巴比倫人 D.古希臘人16.伊斯蘭教在形成過程中,與其他宗教不同的是( )A.成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B.有助于國家和民族的統一C.促進了封建制度的形成 D.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17.公元前5世紀,古代中國與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最能代表當時東西方文明高度發展的成就是( )A.青銅技術羅馬法 B.皇帝制度民主制度C.甲骨文金字塔 D.百家爭鳴民主制度18.中世紀的歐洲被稱為“黑暗時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殺。導致這種局面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A.西歐等級制度森嚴 B.神權在精神文化領域凌駕一切C.西歐遭受戰爭破壞 D.西歐莊園農奴生活悲慘19.西歐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 )①封建莊園的出現②封建農奴制度與封建等級制度③城市的興起④基督教會壟斷文化教育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下列屬于斯巴達與雅典的共同特征是( )A.手工業發達B.都是以城市為中心發的城邦國家C.公民有機會參與政治D.尚武善戰21.下列關于中世紀西歐城市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 農業的發展和經濟的恢復,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② 12世紀的倫敦作為經濟和政治中心是當時西歐最大的城市③ 城市的興起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早期資產階級出現④ 西歐城市經濟是自給自足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下列成語或典故不屬于劉邦和項羽“楚漢之爭”時期的有( )A.約法三章 B.破釜沉舟C.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D.四面楚歌23.山東省的簡稱為“魯”,源于我國西周時實行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禮樂制度 D.郡縣制24.下列關于下圖歷史事件的表述正確的是( )A.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B.這次起義推翻了秦朝的統治C.劉邦領導了這次起義,并建立漢朝D.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戍邊農民途中遇雨二、非選擇題25.橫亙于亞、歐、非三大洲之間的地中海是古代諸多文明演繹的舞臺。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兩個帝國的疆域圖圖1 圖2材料二:兩大帝國的文明圖3:一部刻在銅板上的法律圖 4:十個數字符號(1)圖1和圖2分別是哪一帝國的疆域圖?(2)圖3和圖4分別是材料一中哪一帝國的文明代表?結合圖3和圖4說說它們分別對世界文明有何巨大影響?(3)根據上述材料,歸納兩大帝國有哪些共同特點?26.讀下列地圖和圖片,回答問題。(1)圖①是哪一世界性宗教的傳播路線?判斷依據是什么?(2)圖②——⑥建筑中哪三圖屬于上題中這一宗教的(填序號)?(3)比較圖②——⑥的建筑風格,你可得出哪些結論?27.早期文明多元發展,異彩紛呈。讀下列地圖和圖片,回答問題。材料一:世界早期文明分布圖圖1:世界早期文明分布圖材料二:早期文明的政治現象圖2:某官僚制度示意圖圖3:雅典人在發表演說(1)圖中A-E均為人類早期文明,請根據下列提示,指出所對應的文明分別位于圖中哪一處?(在括號內填字母)①這里醫學發達,在制作木乃伊的過程中已初步知道了解剖學的知識。 ②這里天文學比較先進,創造了七天一星期制度。 ③這里曾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還編稱:四個等級分別是造物主“原人”用自己身體的四個部位變成的。 (2)圖2所示的官僚制度最早出現于圖1中哪個早期文明(填字母)的哪個朝代?該制度的創立者是誰?(3)圖3反映的雅典政治制度與圖二所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根本不同?這兩種政治制度分別對后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4)按早期文明誕生地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將ABCDE五個早期文明進行分類。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強,慢法者弱”——《中國通史》(1)結合所學知識,請將表格填寫完整。諸子觀點 體現的思想(主張) 所屬學派 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 ① ② ⑤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③ 道家明法者強,慢法者弱 強調“法治” ④(2)習近平曾引用“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強調勤政為民的重要性。他借鑒了諸子百家中哪一學派的思想?該學派的創始人是誰?(3)請列舉正反史實各一例,印證“行仁政而王……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的重要性。2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編制年代尺】材料一:我國王朝更迭示意圖(部分)【收集史料】材料二:材料二:“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古風。秦王掃六合》材料三:“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干藏有《詩》《書》敗家語者,皆詣守慰雜燒之……”公元前212年,因為有儒生方士說秦始皇“天性剛愎自用,貪于權勢等”460各儒生方士在咸陽被坑殺。【整理史料】自古以來人們對秦始皇評說不一。為了學會正確評價秦始皇,八(1)班同學們從不同途徑收集了有關史料。整理如下:①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②實行陶片放逐法③制定車裂等十多種死刑。④設置刺史制度⑤要農民將收獲的三分之二上繳國家。④中央設置公民大會和元老院⑦建立了秦朝行政體系⑧⑨……(1)圖中的①、②、③處應填寫的朝代(時期)分別是什么?從①到③反映了我國社會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2)材料一中的李白所盛贊的“秦王”是誰?詩歌歌頌了他的哪一偉大歷史功績?(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請你談談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看法(評價)?(4)【論從史出】A組同學觀點:秦始皇是暴君。你認為上述哪些材料能夠論證這一觀點?B組同學觀點: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請結合所學知識,補充相關史實來論證說明這一觀點(至少兩個角度以上)(5)結合上述,請你用一句簡練的話來評價秦始皇,并談談應該如何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30.歷史上的變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漢書·食貨志》材料三:大化二年,孝德天皇發布《田令》,規定“廢除貴族對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為國有。國家計口授田,對六歲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給口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約相當于35畝),女子為其2/3,奴婢受田相當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買賣,死后歸還政府”。——日本《田令》(1)“管仲相桓公”發生在我國哪一歷史時期?對當時的政治局勢產生了什么影響?(2)材料二記載了哪一次變革?根據材料概括“商君”改革的措施及影響。(3)該規定出于日本的哪一次改革?上述措施對日本的經濟產生了什么影響?(4)根據上述材料,說說上述三次變革對我國國家建設有何借鑒之處?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國的有關知識。約公元前3500年前后,尼羅河沿岸逐漸形成了幾十個最初的小國,B說法有遺漏;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城市國家,C說法有誤;月公元前2070年,黃河流域出現夏朝,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D說法有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四大文明古國的識記。2.【答案】C【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腓尼基文字的有關知識。古代的腓尼基人發明和傳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這些文字后來經過長期發展和演變,形成22個字母,為以后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C項為腓尼基文字。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腓尼基文字的識記。3.【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的搭配是正確的。故選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四大文明古國的識記。4.【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禮樂制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周禮樂制度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區別。所以禮樂制度規范了人們的身份地位 ,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A正確;禮樂制度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壓抑了人的個性和創造性,B正確;禮樂制度目的是調節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C正確;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明特征,通過制禮作樂,利用“禮”教與“樂”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禮樂制度,維護封建等級秩序,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禮樂制度的理解。5.【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商朝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朝時期青銅制造業發達,①符合題意;商朝時期,佛教還沒有創立,而且要到東漢才傳入我國,②錯誤;孔子是春秋晚期人,③不符合題意;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時代,遇事就要用占卜確定吉兇,將占卜的結果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這些文字被稱為甲骨文,④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商朝重要史實的識記。6.【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周的建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史稱西周。故選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周的建立的識記。7.【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也推動了社會其他方面的變化。所以,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轉型的歷史重大變革時期,推動變革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春秋戰國變革根本原因的識記。8.【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秦始皇大一統舉措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指的是秦始皇統一貨幣和文字,有利于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秦始皇大一統舉措的理解。9.【答案】B【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雅典民主政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題文有提到伯里克利時代,此時的雅典正實行奴隸主民主政治,全體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權利,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由此判斷,只有B選項格瓦達擔任政府公職獲得補貼有可能發生。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希臘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10.【答案】A【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西方古典文明和中世紀歐洲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共和國設有人民大會和元老院。元老院是最高權力機構。還設有執政官、大法官、檢察官和保民官等高級官吏。羅馬共和國的政治體制是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結合,A正確;公元前27年,屋大維自稱國家“元首”,獨攬大權。成為實際上的皇帝,民主消亡,B錯誤;中古歐洲時基督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C錯誤; 中古歐洲時封臣對自己封主的封主沒有臣屬關系,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西方古典文明和中世紀歐洲概況的識記。11.【答案】(1)A(2)A【知識點】探究宗教文化景觀的多樣性【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世界三大宗教景觀的有關知識。分析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所示圖片是中世紀風格的基教教建筑。(2)本題考查的是基督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三大宗教的識記。12.【答案】D【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羅馬共和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共和國,國家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三權分立。掌握國家實權的元老院由貴族組成。羅馬共和國時期為爭得地中海霸權,掠奪資源與奴隸,同地中海西部強國迦太基進行了三次戰爭,并最終成為地中海霸主的國家。奴隸主的殘暴統治,迫使奴隸一再發動大規模逃亡和武裝起義。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起義爆發。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羅馬共和國的識記。13.【答案】D【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發明了拉丁字母的是古羅馬人,①錯誤;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宗教建筑是清真寺,②正確;創作了文學名著《荷馬史詩》的是古希臘人,③錯誤;阿拉伯醫生拉齊斯的《醫學集成》和伊本 西那的《醫典》是百科全書式的巨著,長期被西方人視為醫學指南。阿拉伯人的醫學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④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的識記。14.【答案】C【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文明成就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法西斯”是古羅馬文明的內容,所以②不符合題意;查理大帝,后人稱他查理曼,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羅馬帝國的奠基人,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希臘文明成就的識記。15.【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閱讀分析能力。給中國帶來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在埃及發現了希臘文化,還接觸了印度的數學和哲學是阿拉伯人,他們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這些地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而古印度人、古巴比倫人和古希臘人分別創造了各自地區的文化。故答案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阿拉伯人對世界文明做出的貢獻的識記。16.【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伊斯蘭教的有關知識。題干提供了關鍵信息“伊斯蘭教在形成過程”、“不同”,結合課本所學分析,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凡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這就打破了阿拉伯氏族部落的血緣關系,確立了以宗教和地區為基礎的社會,為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奠定了思想基礎。綜合分析,B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伊斯蘭教的識記。17.【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東西方文明成就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5世紀,中國處在春秋戰國時期,西方是古希臘文明。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急劇變化,面對各種問題,許多思想家提出自己不同的觀點,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古希臘包括斯巴達和雅典兩個城邦,雅典擁有比較健全的民主政治,特別是在伯里克利當政時,民主政治達到古代世界的高峰。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東西方文明成就的識記。18.【答案】B【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古歐洲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的歐洲,羅馬天主教會在思想文化上處于絕對壟斷地位,政治上鼓吹教權高于王權,并與王權分庭抗禮,被稱為“黑暗時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殺,導致這種局面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神權在精神和文化領域凌駕一切,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古歐洲的識記。19.【答案】C【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西歐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封建莊園的出現和城市的興起,是西歐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西歐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的識記。20.【答案】B【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斯巴達與雅典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錯誤,雅典是個近海國家,經濟以工商業為主,手工業發達;斯巴達是個內陸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B正確,雅典與斯巴達都是古希臘重要的城邦國家,城邦一般以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的一些村落,面積不大,人口不多。C錯誤,雅典實行民主制度,但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有機會參政,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斯巴達實行貴族專制統治。D錯誤,斯巴達尚武善戰,雅典崇尚科學,和平。所以斯巴達與雅典的共同特點是:都是以城市為中心的城邦國家 ,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斯巴達與雅典的了解。21.【答案】B【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世紀西歐城市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11世紀起,隨著農業的發展和經濟的恢復,促使原有城市的恢復和新城市的涌現。城市的興起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早期資產階級產生,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所以①表述正確。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熱內亞、佛羅倫薩都是中世紀著名的城市。當時西歐最大的城市是意大利的威尼斯而不是英國的倫敦,所以②表述錯誤。城市的興起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早期資產階級出現,促進了商品貿易的發展,所以③表述正確。西歐莊園經濟才是自給自足的,生產的產品主要用于領主與勞動者自身消費。西歐城市經濟是市場經濟,所以④的說法不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世紀西歐城市的識記。22.【答案】B【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楚漢之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項羽前鋒軍救巨鹿,初戰少利,項羽便率大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厲士氣。終于殺蘇角,虜王離,大敗秦軍于巨鹿之野。所以破釜沉舟與“楚漢之爭”無關。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楚漢之爭的識記。23.【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魯國,中國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其統治核心區大都位于今山東省濟寧市境內,故山東省的簡稱為“魯”。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分封制的識記。24.【答案】A【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秦末農民起義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該圖反映的是秦末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A正確;陳勝、吳廣起義最后被鎮壓,B錯誤;這次起義的陳勝、吳廣領導的,C錯誤;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秦末農民起義的識記。25.【答案】(1)圖1:羅馬帝國,圖2:阿拉伯帝國。(2)①圖3、圖4分別是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文化成就代表。②a《十二銅表法》:是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律,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許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b阿拉伯數字:阿拉伯人改造了印度人發明的從0到9的計數法,并傳播到歐洲。(3)兩大帝國共同特點:①疆域:都地跨亞、非、歐三大洲。②文化:都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疆域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1是羅馬帝國的疆域圖,圖2是阿拉伯帝國的疆域圖。(2)本題考查的是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文明成就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3是《十二銅表法》,是羅馬帝國的文明代表,是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律,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許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圖4是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帝國的文明代表,阿拉伯人改造了印度人發明的從0到9的計數法,并傳播到歐洲。(3)本題考查的是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共同特點:在疆域方面,都地跨亞、非、歐三大洲;在文化層面,都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概況的識記。26.【答案】(1)佛教;判斷依據:該世界性宗誕生于印度。(2)圖④⑤⑥(3)結論:①不同宗教的建筑風格存在明顯差異。②同一宗教的建筑風格也存在較大差異。③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知識點】探究宗教文化景觀的多樣性;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佛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①是佛教的傳播路線,判斷依據是該世界性宗誕生于印度。(2)本題考查的是佛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②是伊斯蘭教的宗教建筑,圖③是基督教的宗教建筑,圖④⑤⑥是佛教的宗教建筑。(3)本題考查的是世界三大宗教景觀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同宗教的建筑風格存在明顯差異;同一宗教的建筑風格也存在較大差異;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三大宗教的識記。27.【答案】(1)B;C;D(2)秦朝;秦始皇嬴政。(3)①圖3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圖2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前者民主,后者專制)。②雅典的民主制度開創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先河,也是現代民主制度的源頭。秦朝的中央集權官僚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制度的基礎,為此后的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4)A屬于海洋文明。BCDE屬于大河文明。【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探究早期區域文明的異同【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中的“木乃伊”說明是古埃及(B);②中的“創造了七天一星期制度”則是兩河文明(C);③中的“四個等級分別是造物主“原人”用自己身體的四個部位變成的”則是古印度文明(D)。(2)本題考查的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官僚制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2所示的官僚制度是秦始皇創立的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最早出現在圖1的古代中國(E)的秦朝。(3)本題考查的是秦朝中央集權官僚制度和雅典民主制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3反映的雅典政治制度是民主制度,圖2反映的是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影響:雅典的民主制度開創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先河,也是現代民主制度的源頭;秦朝的中央集權官僚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制度的基礎,為此后的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4)本題考查的是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是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發生在地中海地區,是海洋文明; BCDE都發生在大河流域,屬于大河文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四大文明古國、秦朝中央集權官僚制度和雅典民主制度、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的識記。28.【答案】(1)①“仁政”;②儒家;③主張“無為”;④韓非子;⑤有力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提出的各種理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源泉(2)儒家;孔子(3)①反:秦朝統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嚴刑峻法,濫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賦稅繁重,實施暴政,激起了秦末農民的大起義,在農民的起義中覆亡。②正:漢初統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減輕了賦稅、徭役、刑罰,努力減輕人們負擔,社會比較安定,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出現 “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知識點】百家爭鳴;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行仁政而王”觀點是體現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處無為之事”,體現了道家的“無為”思想;“明法者強,慢法者弱”體現了法家的“法治”思想。百家爭鳴的作用:有力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提出的各種理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源泉。(2)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勤政為民的思想體現了儒家的“仁”的思想主張:體貼民情,愛惜民力。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3)本題考查的是仁政和暴政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①反:秦朝統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嚴刑峻法,濫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賦稅繁重,實施暴政,激起了秦末農民的大起義,在農民的起義中覆亡。 ②正:漢初統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減輕了賦稅、徭役、刑罰,努力減輕人們負擔,社會比較安定,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出現“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百家爭鳴的識記,對仁政和暴政的理解,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9.【答案】(1)①東周;②戰國;③秦朝;歷史發展趨勢:從分裂走向統一。(2)①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六國,滅六國,統一中國,結束了諸侯國長期混戰格局的局面。(3)①“焚書坑儒”。②“焚書坑儒”一方面有利于秦始皇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治,另一方面焚書坑儒對我國古代造成巨大損失。(4)A暴君;①③⑤;B“千古一帝”。①統一文字,有利于政令的推行,促進了各地區文化的交流,成為維系中華文明的紐帶,統一的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②統一貨幣和度量,有利于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對后世影響很大…(5)①秦始皇一生功大于過,是“千古一帝”(是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等)。②我們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應該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一分為二全面評價;應該史論結合,看他對于當時的人民有無貢獻,對社會進步有無貢獻。【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歷史發展趨勢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次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戰國時期最后成為戰國七雄,公元前221年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所以①東周,②戰國,③秦朝;歷史發展趨勢:從春秋戰國的分裂走向秦朝的統一。(2)本題考查的是秦始皇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王掃六合”——秦始皇嬴政滅六國。公元前221年六國,滅六國,統一中國,結束了諸侯國長期混戰格局的局面。(3)本題考查的是焚書坑儒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說的是“焚書坑儒”。“焚書坑儒”一方面有利于秦始皇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治,另一方面焚書坑儒對我國古代造成巨大損失。(4)本題考查的是秦始皇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①③⑤體現了秦始皇是暴君。秦始皇也是“千古一帝”,其貢獻有:統一文字,有利于政令的推行,促進了各地區文化的交流,成為維系中華文明的紐帶,統一的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統一貨幣和度量,有利于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對后世影響很大;建立中央集權官僚制度有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5)本題考查的是歷史人物評價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一生功大于過,是“千古一帝”(是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等)。我們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應該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一分為二全面評價;應該史論結合,看他對于當時的人民有無貢獻,對社會進步有無貢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秦始皇功與過的識記,對歷史發展趨勢的理解,對歷史人物評價方法的掌握。30.【答案】(1)①春秋時期。②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齊桓公最先稱霸,確立了霸主地位。(2)①秦國商鞅變法。②措施: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農耕;獎勵軍功。③影響(關系):使秦國從此強盛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始皇并天下”奠定了基礎,(為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3)①大化改新。②使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促進了農業繁榮,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4)①堅持改革,與時俱進;②政策的制定要保護農民(人民)的利益,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春秋爭霸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管仲相桓公”——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齊相。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管仲相桓公”發生在我國春秋時期。管仲改革的影響: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齊桓公最先稱霸,確立了霸主地位。(2)本題考查的是商鞅變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孝公用商君,商君即商鞅,秦孝公讓商鞅實行變法。商鞅變法是措施:壞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急耕戰之賞——獎勵農耕、獎勵軍功。商鞅變法使秦國從此強盛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始皇并天下”奠定了基礎(為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3)本題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化二年,孝德天皇”——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正式開始改革。大化改新使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促進了農業繁榮,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4)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則材料都說明改革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們要堅持革,與時俱進;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人民利益,所以政策的制定要保護農民(人民)的利益,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春秋爭霸、商鞅變法、大化改新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八校聯誼2017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學生版).docx 八校聯誼2017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