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稠州中學教育集團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學力檢測試卷一、選擇題1.埃及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印度的泰姬陵這些內容反映的歷史主題是( )A.古羅馬文明 B.古希臘文明 C.阿拉伯文明 D.亞非文明2.世界最早的統一國家出現在( )A.印度河流域 B.尼羅河流域C.兩河流域 D.長江、黃河流域3.新月沃地東部的自然條件有( )①幼發拉底河 ②許多人工修建的灌溉系統 ③土壤肥沃 ④終年高溫多雨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4.我們義烏市屬于春秋時期的哪個諸侯國( )A.古代吳國 B.古代越國 C.古代齊國 D.古代楚國5.有這樣一戶人家:老大因作戰有功獲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則被國君派往縣城任吏。據此判斷這戶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商鞅變法之后 B.周平王東遷之際C.管仲改革之時 D.西周初年大量分封諸侯國之后6.西周時期,為了區別貴族的等級身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規定,這些規定體現了當時的( )A.分封制 B.嫡長子繼承制C.禮樂制度 D.等級制度7.“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包含了對立事物能夠互相轉化的道理,這跟我國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張不謀而合。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墨子 C.韓非子 D.孫臏8.學了“百家爭鳴”知識后,同學們在一起討論本班任課老師的管理風格。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①語文趙老師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諳儒家真諦②數學錢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知己知彼,頗有道家風范③科學孫老師講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④社會陳老師嚴格執行班規,照章辦事,深受法家影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在一次記者會上,溫家寶同志回答記者關于物價上漲的問題時說:“我一邊看網,一邊腦子里想起一段話,就是‘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溫家寶同志所引句子體現了百家爭鳴時期哪一派別的思想主張(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10.我們現在對商朝的了解遠遠超過對夏朝的了解,這主要是因為( )A.商代有比較成熟的文字記載 B.夏朝離我們太久遠了C.人們對商朝的研究力度大 D.商代的遺址發現多11.下列反映希臘歷史的電影場景,明顯不符合的是( )A.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在熱烈辯論B.阿里斯多芬被人們譽為“悲劇之父”C.雅典男性公民因參加政治活動還得到了津貼D.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定律12.某校準備邀請一學者作報告,下列適合出現在海報內容中的是(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印度的種姓制度C.漢謨拉比法典 D.羅馬帝國的衰亡13.輝煌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之根,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古希臘人熱衷于探討宇宙萬物的起源,“哲學”一詞就來自古希臘語B.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創造出許多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成就C.古羅馬人制定并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D.羅馬的建筑規模宏大,建筑和藝術緊密結合,公路四通八達14.下列與古羅馬有關的歷史史實有( )①羅馬法成為近代西方各國法律體系的基礎②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③古希臘是歐洲戲劇的故鄉④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打擊下滅亡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5.屋大維成為實際上的皇帝是在( )A.公元前2世紀 B.公元前1世紀前半期C.公元前3世紀 D.公元前1世紀后半期16.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意義在于( )A.推動了西歐封建社會的發展,教會和封建主勢力得到空前加強B.封建主日漸貪婪,加緊對市民的剝削C.形成了早期資產階級的雛形——市民階級,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D.提高西歐的國際地位,使之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17.843年,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其中位于東部的后來發展為( )A.法蘭西 B.德意志 C.意大利 D.英國18.諺語是歷史的最好寫照。下列諺語中,能較好的反映歐洲封建社會統治情況的是( )A.“以眼還眼”、“以牙還牙”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C.“條條大路通羅馬”D.“羅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19.“在這里,基督教統治著一切。莊園幾乎成為自給自足的小世界”描述是( )A.中世紀的歐洲 B.中國的夏朝C.古代希臘 D.阿拉伯帝國20.古代印度一戶家庭,有著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開著一家棉布店,同時銷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認為這戶人家屬于的等級是(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21.歐洲中世紀有一句諺語: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對此理解有誤的是( )A.封建等級制度是建立在土地層層分封基礎之上B.該制度直接導致查理曼帝國的滅亡C.封建主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呈現出一團亂麻D.該制度不利于查理曼帝國的有效管理22.歐洲封建教會對主張日心說以及宇宙無限說的布魯諾施以火刑,這說明( )A.教會與國王狼狽為奸,互相利用B.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C.基督教的創立標志著西歐封建制度形成D.基督教是中古西歐占統治地位的思想23.歐洲中世紀的傳統是大學的特許狀一般由羅馬教皇或者由國王頒發,而非政府頒發。例如:英國最負盛名的牛津和劍橋大學分別于1254年和1318年得到教皇訓令,并在其后的發展中得到了王室的各種特許狀。由此,可以推斷當時壟斷歐洲思想、文化教育的是( )A.大學 B.貴族 C.國王 D.教會24.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動中的大事,正確的是( )①基本統一阿拉伯半島 ②繼承人哈里發對外征戰③出走麥地那 ④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A.②③④① B.④③①② C.②④③① D.③②④①25.有關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不正確的是( )A.位于東西方商業要道上B.是當時世界大都市之一C.地處兩河流域D.它所在的區域現在是伊朗的領土26.西歐有一句諺語:“中國人的頭,阿拉伯人的口,法蘭克人的手。”據此,你認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充當使者的是( )A.印度人 B.中國人 C.阿拉伯人 D.法蘭克人27.阿拉伯帝國之前,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地中海是其內海的的大帝國是( )A.古埃及帝國 B.羅馬帝國C.亞歷山大帝國 D.查理曼帝國28.日本大化改新的社會根源是( )A.日本民族危機深重,閉關自守 B.日本社會矛盾尖銳,皇權旁落C.大唐王朝高度繁榮,吸引日本 D.遣唐使欲學習中國,富國強兵29.大化改新使日本向封建社會過渡。其改革在經濟方面的措施是( )A.統一度量衡B.改革行政制度,實行中央集權C.土地收歸國有,并將土地分給農民耕種D.編制律令,實行天皇制中央集權30.以下有關古代時期日本的說法錯誤的是( )A.大唐王朝高度繁榮,吸引日本B.日本國內社會矛盾尖銳,皇權旁落C.六世紀四十年代,孝德天皇進行大化改新D.遣唐使欲學習中國,使日本強大二、非選擇題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一,圖二圖一圖二材料二:有關資料記載:“有軍功者,和以率受上爵;……戮力本業(農業生產)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指工商業)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官奴)”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圖一中A,B,C,D是世界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國的發源地。請問世界第五個早的文明名稱?并用字母E在圖一中標出其位置?(2)在公元前18世紀時圖一B地制定了一部著名法典,請問這部法典的地位?這部法典維護了誰的利益?圖一中B地現在是哪一個國家的位置。(3)圖二是哪個時期的形勢圖?圖二中B地當時出現了著名的改革,其名稱是什么?(4)材料二反映了圖二B地改革的什么內容?這次改革有何歷史意義?32.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宗教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材料一:某校801班小李同學對世界三大宗教進行了探究。發現三大宗教中,有一種宗教的創立同一個國家的建立與發展緊密相聯。材料二:有兩個信奉宗教的人分別說了如下兩段話:甲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惡事最易做,善事最難行。阿彌陀佛。乙說:上帝啊!我是你忠實的奴仆。(1)這種宗教與這個國家分別是什么?(2)小李還發現南亞創立宗教的同時中國出現了許多著名思想家。請列舉一位當時中國的著名思想家。(3)甲、乙兩人信奉的宗教及創始人分別是什么?其中哪一種宗教對我國影響最大?(4)以上宗教的產生地和對世界的影響有什么共同點?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亞非文明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一部法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較系統的法典;“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藝術最完美的瑰寶,是世界遺產中的經典杰作之一,被譽為“完美建筑“,又有“印度明珠“的美譽,這些內容都屬于亞非文明。故選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亞非文明的識記。2.【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位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出現于約公元前3500年,約公元前3000年,出現初步統一的奴隸主國家。位于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出現于公元前3500年以后,公元前18世紀,出現統一的古巴比倫王國。位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出現于約公元前2500年,位于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出現于約公元前2070年。所以最早的統一奴隸主國家出現在尼羅河流域。故選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四大文明古國的識記。3.【答案】C【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月沃地東部的自然條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許多人工修建的灌溉系統”是人為條件,所以②不符合題意;新月沃地東部當地為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新月沃地東部的自然條件的識記。4.【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義烏市屬于春秋時期的古代越國。故選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春秋戰國的識記。5.【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商鞅變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進行改革。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變法的內容涉及到土地私有,獎勵耕戰,建立縣制。題中老大因作戰有功獲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屬于獎勵耕戰;老三則被國君派往小縣為吏則是建立縣制。本題所敘述的情形發生在商鞅變法之后,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的理解。6.【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禮樂制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禮樂制度,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區別。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禮樂制度的識記。7.【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此題考查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D為兵家代表人物,提出事備而后動;C為法家代表人物,提出法與時移,君主應加強自己的權力與威勢,保證法令的貫徹執行;B為墨家代表人物,提出非攻兼愛;A為道家代表人物,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且對立的雙方可以互相轉化,故答案為A。【點評】掌握我國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8.【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諸子百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正確,儒家創始人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以德治國;②錯誤,知己知彼出自《孫子兵法》屬于兵家思想;③成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④正確,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依法治國。所以①④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9.【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諸子百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由題目材料可得出是儒家思想。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諸子百家思想的識記。10.【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甲骨文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它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記載了商朝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甲骨文的識記。11.【答案】B【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歷史文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里斯多芬被人們譽為“喜劇之父”,所以B表述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希臘歷史文化的識記。12.【答案】A【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歷史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題干給出的這張海報里的主題為古代希臘的歷史貢獻.在題目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雅典城邦實行奴隸主民主政治符合這個主題,因為雅典是希臘的重要城邦,所以A符合題意;BCD與古希臘無關。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希臘文化的識記。13.【答案】C【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漠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最完整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比《十二銅表法》要早,所以C表述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識記。14.【答案】C【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羅馬史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7年以后,羅馬帝國在屋大維統治下,發動多次侵略戰爭,疆域不斷擴大,到2世紀達到最大規模,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廣袤的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所以②表述錯誤;古希臘與古羅馬的史實無關,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羅馬史實的識記。15.【答案】D【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屋大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凱撒被刺殺后,羅馬共和國內各派力量經過激烈較量,屋大維在公元前27年開始獨攬國家大權,成為實際上的皇帝。羅馬共和國被羅馬帝國所取代。所以D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屋大維的識記。16.【答案】C【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意義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歐城市興起于10世紀,在經濟上,城市商品經濟對西歐的封建經濟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在政治上,城市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封建大貴族,市民階級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近代資產階級的前身;在文化上,城市成為世俗文化的搖籃,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打下了基礎,故C符合題意;ABD不合題意,故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意義的理解。17.【答案】B【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查理曼帝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843年,根據《凡爾賽和約》,查理曼帝國分裂為三部分: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查理曼帝國的識記。18.【答案】B【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歐洲封建社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了中世紀的歐洲是采用貴族分封制,實行層層分封,君王分封大貴族,大貴族分封小貴族,但是這些小貴族不受君王管轄,只需要接受大貴族的命令,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歐洲封建社會的識記。19.【答案】A【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古歐洲的識記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在思想上占據統治地位,打擊異端;封建莊園幾乎成為自給自足的小世界。故選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古歐洲的識記。20.【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征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于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結合材料,該戶人家應該屬于商人階層,在古印度,商人階層在種姓制度中屬于吠舍,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的理解。21.【答案】B【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843年查理王國通過訂立凡爾賽和約一分為三,為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形成奠定了相關基礎,與西歐的封建等級制度沒有直接聯系,所以B表述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理解。22.【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文藝復興【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古西歐基督教會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B與題意無關;歐洲的封建土地制度和等級制度逐步形成標志著西歐封建制度形成,所以C表述錯誤;D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古西歐基督教會的理解。23.【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基督教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基督教壟斷教育和文化,在思想上占據統治地位,打擊異端。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督教的識記。24.【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動中的大事的有關知識。本題為組合時序型選擇題,考查學生對伊斯蘭教的掌握情況。題文要求選出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動中的大事的選項,分析備選項,聯系所學知識穆罕默德從事宗教和政治活動的順序應是開始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出走麥地那,成為政治和宗教領袖,基本統一阿拉伯半島,其繼承人哈里發動對外征戰,所以④③①②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動中的大事的識記。25.【答案】D【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阿拉伯帝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所在的區域現在是伊拉克的領土,所以D表述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阿拉伯帝國的識記。26.【答案】C【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阿拉伯人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通過絲綢之路,把中國的古代文明傳入西亞和歐洲,也給中國帶來阿拉伯的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他們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這些地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阿拉伯人的了解。27.【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羅馬帝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34年春天,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東征,滅亡了包括埃及、巴比倫在內的龐大的波斯帝國,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西歐的羅馬帝國通過擴張,到2世紀,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又古埃及帝國地跨亞非兩洲,查理曼帝國位于歐洲。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羅馬帝國的識記。28.【答案】B【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大化改新的社會根源是日本社會矛盾尖銳,皇權旁落。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大化改新背景的識記。29.【答案】C【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向封建社會過渡。其改革在經濟方面的措施是土地收歸國有,并將土地分給農民耕種。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大化改新的識記。30.【答案】C【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化改新發生于七世紀中葉,所以C表述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大化改新的識記。31.【答案】(1)希臘文明或克里特文明。(2)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奴隸主;伊拉克。(3)戰國;商鞅變法。(4)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秦國從此強盛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西方文明的搖籃;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文明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第五個早的文明名稱是希臘文明或克里特文明,位于巴爾干半島,瀕臨愛琴海。(2)本題考查的是古巴比倫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B地即古巴比倫,位于現在的伊拉克。古巴比倫有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這部法典維護了奴隸主的利益。(3)本題考查的是商鞅變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二是戰國時期的形勢圖,其中圖二B地是秦國。秦國在戰國時期發動了著名的商鞅變法。(4)本題考查的是商鞅變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圖二B地改革即商鞅變法,其主要內容: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通過商鞅變法秦國從此強盛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希臘文明、古巴比倫、商鞅變法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32.【答案】(1)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2)孔子或老子或孫武。(3)甲:佛教,喬達摩.悉達多;乙:基督教,基督。佛教。(4)都產生于亞洲地區;都向國外許多國家傳播,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知識點】百家爭鳴;探究宗教文化景觀的多樣性;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的時候阿拉伯半島四分五裂,民族矛盾叢生,人民民不聊生,渴望統一。穆罕默德順應歷史的發展需求而創立了伊斯蘭教。622年他從麥加出走到麥地那,在麥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的創立對阿拉伯國家的統一作出巨大貢獻。(2)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亞創立宗教時期我國正好處于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中國的著名思想家有老子、孔子、孫武等人。(3)本題考查的是世界三大宗教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信奉的是佛教,其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乙信奉的是基督教,其創始人是基督。對我國影響最大的宗教是佛教。(4)本題考查的是世界三大宗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三大宗教都產生于亞洲地區;都向國外許多國家傳播,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阿拉伯帝國、百家爭鳴、世界三大宗教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 / 1稠州中學教育集團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學力檢測試卷一、選擇題1.埃及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印度的泰姬陵這些內容反映的歷史主題是( )A.古羅馬文明 B.古希臘文明 C.阿拉伯文明 D.亞非文明【答案】D【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亞非文明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一部法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較系統的法典;“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藝術最完美的瑰寶,是世界遺產中的經典杰作之一,被譽為“完美建筑“,又有“印度明珠“的美譽,這些內容都屬于亞非文明。故選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亞非文明的識記。2.世界最早的統一國家出現在( )A.印度河流域 B.尼羅河流域C.兩河流域 D.長江、黃河流域【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位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出現于約公元前3500年,約公元前3000年,出現初步統一的奴隸主國家。位于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出現于公元前3500年以后,公元前18世紀,出現統一的古巴比倫王國。位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出現于約公元前2500年,位于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出現于約公元前2070年。所以最早的統一奴隸主國家出現在尼羅河流域。故選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四大文明古國的識記。3.新月沃地東部的自然條件有( )①幼發拉底河 ②許多人工修建的灌溉系統 ③土壤肥沃 ④終年高溫多雨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月沃地東部的自然條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許多人工修建的灌溉系統”是人為條件,所以②不符合題意;新月沃地東部當地為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新月沃地東部的自然條件的識記。4.我們義烏市屬于春秋時期的哪個諸侯國( )A.古代吳國 B.古代越國 C.古代齊國 D.古代楚國【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義烏市屬于春秋時期的古代越國。故選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春秋戰國的識記。5.有這樣一戶人家:老大因作戰有功獲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則被國君派往縣城任吏。據此判斷這戶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商鞅變法之后 B.周平王東遷之際C.管仲改革之時 D.西周初年大量分封諸侯國之后【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商鞅變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進行改革。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變法的內容涉及到土地私有,獎勵耕戰,建立縣制。題中老大因作戰有功獲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屬于獎勵耕戰;老三則被國君派往小縣為吏則是建立縣制。本題所敘述的情形發生在商鞅變法之后,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的理解。6.西周時期,為了區別貴族的等級身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規定,這些規定體現了當時的( )A.分封制 B.嫡長子繼承制C.禮樂制度 D.等級制度【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禮樂制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禮樂制度,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區別。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禮樂制度的識記。7.“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包含了對立事物能夠互相轉化的道理,這跟我國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張不謀而合。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墨子 C.韓非子 D.孫臏【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此題考查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D為兵家代表人物,提出事備而后動;C為法家代表人物,提出法與時移,君主應加強自己的權力與威勢,保證法令的貫徹執行;B為墨家代表人物,提出非攻兼愛;A為道家代表人物,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且對立的雙方可以互相轉化,故答案為A。【點評】掌握我國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8.學了“百家爭鳴”知識后,同學們在一起討論本班任課老師的管理風格。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①語文趙老師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諳儒家真諦②數學錢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知己知彼,頗有道家風范③科學孫老師講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④社會陳老師嚴格執行班規,照章辦事,深受法家影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諸子百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正確,儒家創始人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以德治國;②錯誤,知己知彼出自《孫子兵法》屬于兵家思想;③成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④正確,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依法治國。所以①④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9.在一次記者會上,溫家寶同志回答記者關于物價上漲的問題時說:“我一邊看網,一邊腦子里想起一段話,就是‘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溫家寶同志所引句子體現了百家爭鳴時期哪一派別的思想主張(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諸子百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由題目材料可得出是儒家思想。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諸子百家思想的識記。10.我們現在對商朝的了解遠遠超過對夏朝的了解,這主要是因為( )A.商代有比較成熟的文字記載 B.夏朝離我們太久遠了C.人們對商朝的研究力度大 D.商代的遺址發現多【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甲骨文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它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記載了商朝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甲骨文的識記。11.下列反映希臘歷史的電影場景,明顯不符合的是( )A.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在熱烈辯論B.阿里斯多芬被人們譽為“悲劇之父”C.雅典男性公民因參加政治活動還得到了津貼D.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定律【答案】B【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歷史文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里斯多芬被人們譽為“喜劇之父”,所以B表述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希臘歷史文化的識記。12.某校準備邀請一學者作報告,下列適合出現在海報內容中的是(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印度的種姓制度C.漢謨拉比法典 D.羅馬帝國的衰亡【答案】A【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歷史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題干給出的這張海報里的主題為古代希臘的歷史貢獻.在題目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雅典城邦實行奴隸主民主政治符合這個主題,因為雅典是希臘的重要城邦,所以A符合題意;BCD與古希臘無關。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希臘文化的識記。13.輝煌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之根,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古希臘人熱衷于探討宇宙萬物的起源,“哲學”一詞就來自古希臘語B.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創造出許多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成就C.古羅馬人制定并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D.羅馬的建筑規模宏大,建筑和藝術緊密結合,公路四通八達【答案】C【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漠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最完整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比《十二銅表法》要早,所以C表述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識記。14.下列與古羅馬有關的歷史史實有( )①羅馬法成為近代西方各國法律體系的基礎②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③古希臘是歐洲戲劇的故鄉④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打擊下滅亡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C【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羅馬史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7年以后,羅馬帝國在屋大維統治下,發動多次侵略戰爭,疆域不斷擴大,到2世紀達到最大規模,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廣袤的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所以②表述錯誤;古希臘與古羅馬的史實無關,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羅馬史實的識記。15.屋大維成為實際上的皇帝是在( )A.公元前2世紀 B.公元前1世紀前半期C.公元前3世紀 D.公元前1世紀后半期【答案】D【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屋大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凱撒被刺殺后,羅馬共和國內各派力量經過激烈較量,屋大維在公元前27年開始獨攬國家大權,成為實際上的皇帝。羅馬共和國被羅馬帝國所取代。所以D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屋大維的識記。16.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意義在于( )A.推動了西歐封建社會的發展,教會和封建主勢力得到空前加強B.封建主日漸貪婪,加緊對市民的剝削C.形成了早期資產階級的雛形——市民階級,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D.提高西歐的國際地位,使之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答案】C【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意義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歐城市興起于10世紀,在經濟上,城市商品經濟對西歐的封建經濟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在政治上,城市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封建大貴族,市民階級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近代資產階級的前身;在文化上,城市成為世俗文化的搖籃,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打下了基礎,故C符合題意;ABD不合題意,故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意義的理解。17.843年,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其中位于東部的后來發展為( )A.法蘭西 B.德意志 C.意大利 D.英國【答案】B【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查理曼帝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843年,根據《凡爾賽和約》,查理曼帝國分裂為三部分: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查理曼帝國的識記。18.諺語是歷史的最好寫照。下列諺語中,能較好的反映歐洲封建社會統治情況的是( )A.“以眼還眼”、“以牙還牙”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C.“條條大路通羅馬”D.“羅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答案】B【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歐洲封建社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了中世紀的歐洲是采用貴族分封制,實行層層分封,君王分封大貴族,大貴族分封小貴族,但是這些小貴族不受君王管轄,只需要接受大貴族的命令,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歐洲封建社會的識記。19.“在這里,基督教統治著一切。莊園幾乎成為自給自足的小世界”描述是( )A.中世紀的歐洲 B.中國的夏朝C.古代希臘 D.阿拉伯帝國【答案】A【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古歐洲的識記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在思想上占據統治地位,打擊異端;封建莊園幾乎成為自給自足的小世界。故選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古歐洲的識記。20.古代印度一戶家庭,有著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開著一家棉布店,同時銷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認為這戶人家屬于的等級是(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征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于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結合材料,該戶人家應該屬于商人階層,在古印度,商人階層在種姓制度中屬于吠舍,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的理解。21.歐洲中世紀有一句諺語: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對此理解有誤的是( )A.封建等級制度是建立在土地層層分封基礎之上B.該制度直接導致查理曼帝國的滅亡C.封建主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呈現出一團亂麻D.該制度不利于查理曼帝國的有效管理【答案】B【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843年查理王國通過訂立凡爾賽和約一分為三,為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形成奠定了相關基礎,與西歐的封建等級制度沒有直接聯系,所以B表述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理解。22.歐洲封建教會對主張日心說以及宇宙無限說的布魯諾施以火刑,這說明( )A.教會與國王狼狽為奸,互相利用B.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C.基督教的創立標志著西歐封建制度形成D.基督教是中古西歐占統治地位的思想【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文藝復興【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古西歐基督教會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B與題意無關;歐洲的封建土地制度和等級制度逐步形成標志著西歐封建制度形成,所以C表述錯誤;D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古西歐基督教會的理解。23.歐洲中世紀的傳統是大學的特許狀一般由羅馬教皇或者由國王頒發,而非政府頒發。例如:英國最負盛名的牛津和劍橋大學分別于1254年和1318年得到教皇訓令,并在其后的發展中得到了王室的各種特許狀。由此,可以推斷當時壟斷歐洲思想、文化教育的是( )A.大學 B.貴族 C.國王 D.教會【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基督教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基督教壟斷教育和文化,在思想上占據統治地位,打擊異端。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督教的識記。24.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動中的大事,正確的是( )①基本統一阿拉伯半島 ②繼承人哈里發對外征戰③出走麥地那 ④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A.②③④① B.④③①② C.②④③① D.③②④①【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動中的大事的有關知識。本題為組合時序型選擇題,考查學生對伊斯蘭教的掌握情況。題文要求選出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動中的大事的選項,分析備選項,聯系所學知識穆罕默德從事宗教和政治活動的順序應是開始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出走麥地那,成為政治和宗教領袖,基本統一阿拉伯半島,其繼承人哈里發動對外征戰,所以④③①②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動中的大事的識記。25.有關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不正確的是( )A.位于東西方商業要道上B.是當時世界大都市之一C.地處兩河流域D.它所在的區域現在是伊朗的領土【答案】D【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阿拉伯帝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所在的區域現在是伊拉克的領土,所以D表述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阿拉伯帝國的識記。26.西歐有一句諺語:“中國人的頭,阿拉伯人的口,法蘭克人的手。”據此,你認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充當使者的是( )A.印度人 B.中國人 C.阿拉伯人 D.法蘭克人【答案】C【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阿拉伯人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通過絲綢之路,把中國的古代文明傳入西亞和歐洲,也給中國帶來阿拉伯的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他們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這些地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阿拉伯人的了解。27.阿拉伯帝國之前,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地中海是其內海的的大帝國是( )A.古埃及帝國 B.羅馬帝國C.亞歷山大帝國 D.查理曼帝國【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羅馬帝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34年春天,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東征,滅亡了包括埃及、巴比倫在內的龐大的波斯帝國,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西歐的羅馬帝國通過擴張,到2世紀,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又古埃及帝國地跨亞非兩洲,查理曼帝國位于歐洲。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羅馬帝國的識記。28.日本大化改新的社會根源是( )A.日本民族危機深重,閉關自守 B.日本社會矛盾尖銳,皇權旁落C.大唐王朝高度繁榮,吸引日本 D.遣唐使欲學習中國,富國強兵【答案】B【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大化改新的社會根源是日本社會矛盾尖銳,皇權旁落。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大化改新背景的識記。29.大化改新使日本向封建社會過渡。其改革在經濟方面的措施是( )A.統一度量衡B.改革行政制度,實行中央集權C.土地收歸國有,并將土地分給農民耕種D.編制律令,實行天皇制中央集權【答案】C【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向封建社會過渡。其改革在經濟方面的措施是土地收歸國有,并將土地分給農民耕種。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大化改新的識記。30.以下有關古代時期日本的說法錯誤的是( )A.大唐王朝高度繁榮,吸引日本B.日本國內社會矛盾尖銳,皇權旁落C.六世紀四十年代,孝德天皇進行大化改新D.遣唐使欲學習中國,使日本強大【答案】C【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化改新發生于七世紀中葉,所以C表述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大化改新的識記。二、非選擇題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一,圖二圖一圖二材料二:有關資料記載:“有軍功者,和以率受上爵;……戮力本業(農業生產)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指工商業)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官奴)”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圖一中A,B,C,D是世界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國的發源地。請問世界第五個早的文明名稱?并用字母E在圖一中標出其位置?(2)在公元前18世紀時圖一B地制定了一部著名法典,請問這部法典的地位?這部法典維護了誰的利益?圖一中B地現在是哪一個國家的位置。(3)圖二是哪個時期的形勢圖?圖二中B地當時出現了著名的改革,其名稱是什么?(4)材料二反映了圖二B地改革的什么內容?這次改革有何歷史意義?【答案】(1)希臘文明或克里特文明。(2)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奴隸主;伊拉克。(3)戰國;商鞅變法。(4)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秦國從此強盛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西方文明的搖籃;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文明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第五個早的文明名稱是希臘文明或克里特文明,位于巴爾干半島,瀕臨愛琴海。(2)本題考查的是古巴比倫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B地即古巴比倫,位于現在的伊拉克。古巴比倫有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這部法典維護了奴隸主的利益。(3)本題考查的是商鞅變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二是戰國時期的形勢圖,其中圖二B地是秦國。秦國在戰國時期發動了著名的商鞅變法。(4)本題考查的是商鞅變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圖二B地改革即商鞅變法,其主要內容: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通過商鞅變法秦國從此強盛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希臘文明、古巴比倫、商鞅變法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32.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宗教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材料一:某校801班小李同學對世界三大宗教進行了探究。發現三大宗教中,有一種宗教的創立同一個國家的建立與發展緊密相聯。材料二:有兩個信奉宗教的人分別說了如下兩段話:甲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惡事最易做,善事最難行。阿彌陀佛。乙說:上帝啊!我是你忠實的奴仆。(1)這種宗教與這個國家分別是什么?(2)小李還發現南亞創立宗教的同時中國出現了許多著名思想家。請列舉一位當時中國的著名思想家。(3)甲、乙兩人信奉的宗教及創始人分別是什么?其中哪一種宗教對我國影響最大?(4)以上宗教的產生地和對世界的影響有什么共同點?【答案】(1)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2)孔子或老子或孫武。(3)甲:佛教,喬達摩.悉達多;乙:基督教,基督。佛教。(4)都產生于亞洲地區;都向國外許多國家傳播,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知識點】百家爭鳴;探究宗教文化景觀的多樣性;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的時候阿拉伯半島四分五裂,民族矛盾叢生,人民民不聊生,渴望統一。穆罕默德順應歷史的發展需求而創立了伊斯蘭教。622年他從麥加出走到麥地那,在麥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的創立對阿拉伯國家的統一作出巨大貢獻。(2)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亞創立宗教時期我國正好處于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中國的著名思想家有老子、孔子、孫武等人。(3)本題考查的是世界三大宗教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信奉的是佛教,其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乙信奉的是基督教,其創始人是基督。對我國影響最大的宗教是佛教。(4)本題考查的是世界三大宗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三大宗教都產生于亞洲地區;都向國外許多國家傳播,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阿拉伯帝國、百家爭鳴、世界三大宗教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稠州中學教育集團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學力檢測試卷(學生版).docx 稠州中學教育集團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學力檢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