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寧波地區2017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測評試卷一、選擇題1.(2017九上·寧波期中)運用數據進行分析是歷史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表格反映了英、法、德、美四國實力的對比變化。導致該“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項 目 英 法 德 美1870年-1913年工業增長速度 1.3倍 1.9倍 4.6倍 8.1倍1913年工業產量所占位置 第三 第四 第二 第一A.第一次世界大戰 B.殖民擴張C.第三次科技革命 D.第二次工業革命【答案】D【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依據所學,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美國、德國更多的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新設備,起點高,發展快,到20世紀初期,美國、德國超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法國,成為世界頭號、二號經濟強國。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相關知識的掌握。2.(2017九上·寧波期中)下邊是關于某次戰役的資料卡片,根據卡片信息推斷它是( )卡 片信息一: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信息二:蘇德戰場信息三:蘇軍勝利信息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A.珍珠港戰役 B.諾曼底登陸戰役C.斯大林格勒戰役 D.柏林會戰【答案】C【知識點】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依據所學,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勝利。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是蘇德戰役的轉折點,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一般,主要考查學生對斯大林格勒戰役知識的掌握。3.(2017九上·寧波期中)下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按照毛澤東“先打兩頭,后取中間”指示,攻克新保安、張家口的示意圖。請你判斷該戰役是( )A.遼沈戰役 B.平津戰役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答案】B【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平津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按照毛澤東“先打兩頭,后取中間”指示,攻克新保安、張家口,天津等城市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北平和平解放,取得了平津戰役的勝利。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一般,主要考查學生對平津戰役相關知識的掌握。二、非選擇題4.(2017九上·寧波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張海鵬教授在《中國年代通史》(第一卷:近代中國歷史進程概說)中說:“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像個元寶形,開始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材料二:本黨鄭重向全國民眾宣言曰:中國人民的一切困苦之總原因,在帝國主義之侵略及其工具賣國軍閥之暴虐;中國人民之唯一需要,在建設一人民的統一政府,而過去數年間之經驗,已證明帝國主義及其賣國軍閥實為和平統一之障礙,為革命勢力之仇敵,不能不出師以剿除賣國軍閥之勢力。材料三:北伐戰爭是在共產黨提出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口號下進行的,在北伐進軍的過程中,共產黨人在軍隊政治工作和發動工農群眾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蘇聯軍事顧問的幫助和蘇聯提供的物資支援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北伐戰爭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國共兩黨全作結出的碩果材料四:廖承志認為:國共合用,對國家、民族作出了巨大貢獻。(1)材料一中的B段,中華民族進行了救國救 民的探索,請列舉兩例史實。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由“底谷”到“上升”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于何時?它的成立有何歷史意義?(2)從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的目的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概括北伐戰爭能迅速取得勝利的國內因素。(4)以北伐戰爭的成果或意義,說明材料四中的觀點。【答案】(1)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1921年。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2)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3)中國共產黨發揮了巨大作用,國共兩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4)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北伐戰爭,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形式上“統一”了全國。【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1)由中國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示意圖可以看出,材料一中的B段處于1900年到1920年之間。在此期間中華民族進行救國救民的探索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1919年的五四運動等。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2)由“過去數年間之經驗,已證明帝國主義及其賣國軍閥實為和平統一之障礙,為革命勢力之仇敵,不能不出師以剿除賣國軍閥之勢力。”可以看出,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的目的是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3)由“在北伐進軍的過程中,共產黨人在軍隊政治工作和發動工農群眾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是國共兩黨全作結出的碩果”可以看出,北伐戰爭能迅速取得勝利的國內因素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了巨大作用,國共兩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4)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北伐戰爭,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形式上“統一”了全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5.(2017九上·寧波期中)一百多年前,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動了辛亥革命,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下圖為陳天華《猛回頭》內容摘錄材料二: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還有什么陳腐的東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閘門一經打開,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辛亥革命后,人們又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了。不久便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近代歷史》材料三:對于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 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材料四:同盟會提出決斷性民族主義的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顯然,最初同盟會已把滿族排除在帝國之外,同時也把關外的滿洲土地排除在帝國之外……孫中山很快就認識到這是個問題,并且發生一定程度的轉變。1906年,孫中山說“民族革命是要盡滅滿洲民族,這話大錯。……我們并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1)據材料一,概括辛亥革俞前中國的社會狀況。(2)據材料二,“新紀元”是指什么?辛亥革命為“新紀元”的到來創造了哪些條件?(3)指出材料二中“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事件的性質,這一事件在思想上產生了什么影響?(4)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武昌起義后口號從“驅除韃虜”改為“五族共和”的原因。【答案】(1)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機加深;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2)新紀元:新民主主義革命。條件: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3)資產階級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4)推翻清王朝后,中國面臨分裂割據的危險;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有利于維護民主共和。【知識點】辛亥革命;“五族共和”【解析】【分析】(1) 由陳天華《猛回頭》內容可以看出,辛亥革俞前中國的社會狀況是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機加深;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2)由“五四運動”可知,材料二,“新紀元”指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3)依據所學,“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事件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革命。辛亥革命在思想上的貢獻是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4)推翻清王朝后,中國面臨分裂割據的危險;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有利于維護民主共和。因此武昌起義后口號從“驅除韃虜”改為“五族共和”。【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辛亥革。6.(2017九上·寧波期中)在中國近代史上,國共關系的發展演變,影響著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軍校的創辦,是國共合作的產物,它為國共兩黨培養了許多軍事將領和軍事骨干,為東征、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姜廷玉(軍事博物館研究員)材料二:1927-1937年間,國民黨各派軍事集團混戰,特別是蔣介石發動的對紅軍的幾次“圍剿”,既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窮災難,又給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在規模侵華戰爭以可乘之機。――摘編自《內戰百科》材料三: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長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抗擊大部分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國民黨愛國將士也在正面戰場英勇抗擊日軍。――人民日報社論《和平與正義是不可戰勝的》材料四:1945年中共公開表示,“承認蔣先生的領導,承認蔣先生在全國的地位”。但是,在1946年到1949年期間,中共將蔣介石斥之為“人民公敵”“獨夫民賊”。還有大眾流傳的“蔣該死”“蔣匪幫”之類,就是那個時期出現的。材料五: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黨政權垮臺并敗逃臺灣。10月1日新中國誕生。至此,海峽兩岸“骨肉分離”,臺灣問題由此形成,這一灣淺淺的海峽成為最大的民族之殤。(1)材料一中的軍校是指哪所學校?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成果。(2)根據材料二分析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九一八”事變的嚴重后果。(3)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標志是什么?根據材料三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4)對歷史人的評價擺脫不了政治環境的影響,結合1945――1949年的主要史實,簡要分析中共對蔣介石評價變化的原因。【答案】(1)學校:黃埔軍校。成果:創辦黃埔軍校,培養大量軍事人才;北伐取得巨大成功。(2)背景:中國的內戰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后果:東北三省淪陷。(3)標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勝利原因:全民族一致抗日。(4)1945年因為蔣介石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戰后又促成國共重慶談判,所以,中共從民族利益出發,對蔣介石予以肯定;1946年-1949年,蔣介石挑起內戰,成了國家和民族的大敵,所以中共對蔣介石予以否定。【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西安事變;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945年因為蔣介石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戰后又促成國共重慶談判,所以,中共從民族利益出發,對蔣介石予以肯定;1946年-1949年,蔣介石挑起內戰,成了國家和民族的大敵,所以中共對蔣介石予以否定。【分析】(1)由“軍校的創辦,是國共合作的產物”可知,軍校指的是黃埔軍校。由“它為國共兩黨培養了許多軍事將領和軍事骨干,為東征、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可以看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創辦黃埔軍校,培養大量軍事人才;北伐取得巨大成功。(2)由“蔣介石發動的對紅軍的幾次“圍剿”,既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窮災難,又給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在規模侵華戰爭以可乘之機。”可以看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背景是中國的內戰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九一八事件后,由于蔣介石的不抵抗,不到半年,東北三省淪陷。(3)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的基本結束,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預示市面上聯合抗日新局面的到來。由“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長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可以看出,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一致抗日。(4)1945年因為蔣介石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戰后又促成國共重慶談判,所以,中共從民族利益出發,對蔣介石予以肯定;1946年-1949年,蔣介石挑起內戰,成了國家和民族的大敵,所以中共對蔣介石予以否定。【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7.(2017九上·寧波期中)探索“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中華民族的英勇抗戰】材料一:為落實中央關于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斯戰爭勝利70周年相關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教育部組織歷史專家進行了認真研究,對教材修改進行了全面部署。從2017年春季教材開始,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軍侵華罪行。材料二:如下表所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是否有軍事行動 輸出20多萬華工上前線 堅持長期對日作戰,中國遠征軍兩次赴緬作戰中國戰場與整個戰爭的關系 無關緊要 是世界反法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與主要大國的關系 不平等 走向平等中國在戰后國際組織中的地位 參加國際聯盟 聯合國創始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慘痛的教訓】材料三:席卷全球的二戰,先后有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約20億人口卷入其中,法西斯實行了種族滅絕政策,屠殺平民與戰俘,使用生化武器等……戰爭以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勝利宣告結束。材料四:二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被完全打破了,國際關系發生變化: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被徹底打敗,曾經是一流強國的英、法受到嚴重削弱,美、蘇大國崛起,世界進入美蘇爭霸的兩極對峙階段……(1)結合材料一,“14年的艱苦抗戰”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當時國共兩黨的態度又如何?請你分別簡述。(2)研讀上表,并分析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地位的變化。(3)【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艱難歷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其過程也是極其復雜,請你將下列二戰中發生的重大事件按時間進行排序 ①德國突襲波蘭;②斯大林格勒戰役;③一列顛之戰;④諾曼底登陸;⑤軸心國集團正式形成;⑥太平洋戰爭爆發(4)上世紀30年代有這樣一次會議,它最早提出對戰后處置日本的安排,確立了中國在世界的四強地位。根據所學的知識,這指的是哪一次會議?再寫出該會議的其他兩條內容。(5)根據材料三,四和所學的知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戰后世界帶來了哪些影響。【答案】(1)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當時國民黨主張“不抵抗”;共產黨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2)由受列強支配、國家利益被任意踐踏的弱國轉變為初步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國。(3)①-③-⑤-⑥-②-④(4)開羅會議;討論三國在緬甸配合作戰和戰后處置日本的問題,會后發表《開羅宣言》。(5)二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戰爭浩劫,給人類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與災難;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格局,世界歷史在戰后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推動了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客觀上推動了科技的發展,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礎。【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突襲波蘭);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1)8年抗戰的起點是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的七七事變,14年抗戰的起點,是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的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主張“不抵抗”,致使不到半年,東北三省淪陷;共產黨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2)由表格內容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是一個受列強支配、國家利益被任意踐踏的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開始成為初步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國。(3)依據所學,德國突襲波蘭發生在1939年;斯大林格勒戰役發生在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不列顛之戰開始于1940年7月;諾曼底登陸發生在1944年;軸心國集團正式形成于1940年9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于1941年。因此按時間進行排序應該是①-③-⑤-⑥-②-④。(4)1943年召開的開羅會議,最早提出對戰后處置日本的安排,確立了中國在世界的四強地位。開羅會議討論三國在緬甸配合作戰和戰后處置日本的問題,會后發表《開羅宣言》。(5)二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戰爭浩劫,給人類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與災難;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格局,世界歷史在戰后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推動了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客觀上推動了科技的發展,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1 / 1浙江省寧波地區2017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測評試卷一、選擇題1.(2017九上·寧波期中)運用數據進行分析是歷史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表格反映了英、法、德、美四國實力的對比變化。導致該“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項 目 英 法 德 美1870年-1913年工業增長速度 1.3倍 1.9倍 4.6倍 8.1倍1913年工業產量所占位置 第三 第四 第二 第一A.第一次世界大戰 B.殖民擴張C.第三次科技革命 D.第二次工業革命2.(2017九上·寧波期中)下邊是關于某次戰役的資料卡片,根據卡片信息推斷它是( )卡 片信息一: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信息二:蘇德戰場信息三:蘇軍勝利信息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A.珍珠港戰役 B.諾曼底登陸戰役C.斯大林格勒戰役 D.柏林會戰3.(2017九上·寧波期中)下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按照毛澤東“先打兩頭,后取中間”指示,攻克新保安、張家口的示意圖。請你判斷該戰役是( )A.遼沈戰役 B.平津戰役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二、非選擇題4.(2017九上·寧波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張海鵬教授在《中國年代通史》(第一卷:近代中國歷史進程概說)中說:“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像個元寶形,開始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材料二:本黨鄭重向全國民眾宣言曰:中國人民的一切困苦之總原因,在帝國主義之侵略及其工具賣國軍閥之暴虐;中國人民之唯一需要,在建設一人民的統一政府,而過去數年間之經驗,已證明帝國主義及其賣國軍閥實為和平統一之障礙,為革命勢力之仇敵,不能不出師以剿除賣國軍閥之勢力。材料三:北伐戰爭是在共產黨提出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口號下進行的,在北伐進軍的過程中,共產黨人在軍隊政治工作和發動工農群眾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蘇聯軍事顧問的幫助和蘇聯提供的物資支援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北伐戰爭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國共兩黨全作結出的碩果材料四:廖承志認為:國共合用,對國家、民族作出了巨大貢獻。(1)材料一中的B段,中華民族進行了救國救 民的探索,請列舉兩例史實。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由“底谷”到“上升”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于何時?它的成立有何歷史意義?(2)從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的目的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概括北伐戰爭能迅速取得勝利的國內因素。(4)以北伐戰爭的成果或意義,說明材料四中的觀點。5.(2017九上·寧波期中)一百多年前,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動了辛亥革命,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下圖為陳天華《猛回頭》內容摘錄材料二: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還有什么陳腐的東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閘門一經打開,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辛亥革命后,人們又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了。不久便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近代歷史》材料三:對于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 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材料四:同盟會提出決斷性民族主義的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顯然,最初同盟會已把滿族排除在帝國之外,同時也把關外的滿洲土地排除在帝國之外……孫中山很快就認識到這是個問題,并且發生一定程度的轉變。1906年,孫中山說“民族革命是要盡滅滿洲民族,這話大錯。……我們并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1)據材料一,概括辛亥革俞前中國的社會狀況。(2)據材料二,“新紀元”是指什么?辛亥革命為“新紀元”的到來創造了哪些條件?(3)指出材料二中“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事件的性質,這一事件在思想上產生了什么影響?(4)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武昌起義后口號從“驅除韃虜”改為“五族共和”的原因。6.(2017九上·寧波期中)在中國近代史上,國共關系的發展演變,影響著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軍校的創辦,是國共合作的產物,它為國共兩黨培養了許多軍事將領和軍事骨干,為東征、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姜廷玉(軍事博物館研究員)材料二:1927-1937年間,國民黨各派軍事集團混戰,特別是蔣介石發動的對紅軍的幾次“圍剿”,既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窮災難,又給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在規模侵華戰爭以可乘之機。――摘編自《內戰百科》材料三: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長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抗擊大部分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國民黨愛國將士也在正面戰場英勇抗擊日軍。――人民日報社論《和平與正義是不可戰勝的》材料四:1945年中共公開表示,“承認蔣先生的領導,承認蔣先生在全國的地位”。但是,在1946年到1949年期間,中共將蔣介石斥之為“人民公敵”“獨夫民賊”。還有大眾流傳的“蔣該死”“蔣匪幫”之類,就是那個時期出現的。材料五: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黨政權垮臺并敗逃臺灣。10月1日新中國誕生。至此,海峽兩岸“骨肉分離”,臺灣問題由此形成,這一灣淺淺的海峽成為最大的民族之殤。(1)材料一中的軍校是指哪所學校?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成果。(2)根據材料二分析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九一八”事變的嚴重后果。(3)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標志是什么?根據材料三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4)對歷史人的評價擺脫不了政治環境的影響,結合1945――1949年的主要史實,簡要分析中共對蔣介石評價變化的原因。7.(2017九上·寧波期中)探索“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中華民族的英勇抗戰】材料一:為落實中央關于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斯戰爭勝利70周年相關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教育部組織歷史專家進行了認真研究,對教材修改進行了全面部署。從2017年春季教材開始,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軍侵華罪行。材料二:如下表所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是否有軍事行動 輸出20多萬華工上前線 堅持長期對日作戰,中國遠征軍兩次赴緬作戰中國戰場與整個戰爭的關系 無關緊要 是世界反法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與主要大國的關系 不平等 走向平等中國在戰后國際組織中的地位 參加國際聯盟 聯合國創始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慘痛的教訓】材料三:席卷全球的二戰,先后有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約20億人口卷入其中,法西斯實行了種族滅絕政策,屠殺平民與戰俘,使用生化武器等……戰爭以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勝利宣告結束。材料四:二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被完全打破了,國際關系發生變化: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被徹底打敗,曾經是一流強國的英、法受到嚴重削弱,美、蘇大國崛起,世界進入美蘇爭霸的兩極對峙階段……(1)結合材料一,“14年的艱苦抗戰”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當時國共兩黨的態度又如何?請你分別簡述。(2)研讀上表,并分析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地位的變化。(3)【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艱難歷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其過程也是極其復雜,請你將下列二戰中發生的重大事件按時間進行排序 ①德國突襲波蘭;②斯大林格勒戰役;③一列顛之戰;④諾曼底登陸;⑤軸心國集團正式形成;⑥太平洋戰爭爆發(4)上世紀30年代有這樣一次會議,它最早提出對戰后處置日本的安排,確立了中國在世界的四強地位。根據所學的知識,這指的是哪一次會議?再寫出該會議的其他兩條內容。(5)根據材料三,四和所學的知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戰后世界帶來了哪些影響。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依據所學,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美國、德國更多的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新設備,起點高,發展快,到20世紀初期,美國、德國超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法國,成為世界頭號、二號經濟強國。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相關知識的掌握。2.【答案】C【知識點】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依據所學,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勝利。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是蘇德戰役的轉折點,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一般,主要考查學生對斯大林格勒戰役知識的掌握。3.【答案】B【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平津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按照毛澤東“先打兩頭,后取中間”指示,攻克新保安、張家口,天津等城市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北平和平解放,取得了平津戰役的勝利。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一般,主要考查學生對平津戰役相關知識的掌握。4.【答案】(1)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1921年。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2)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3)中國共產黨發揮了巨大作用,國共兩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4)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北伐戰爭,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形式上“統一”了全國。【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1)由中國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示意圖可以看出,材料一中的B段處于1900年到1920年之間。在此期間中華民族進行救國救民的探索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1919年的五四運動等。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2)由“過去數年間之經驗,已證明帝國主義及其賣國軍閥實為和平統一之障礙,為革命勢力之仇敵,不能不出師以剿除賣國軍閥之勢力。”可以看出,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的目的是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3)由“在北伐進軍的過程中,共產黨人在軍隊政治工作和發動工農群眾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是國共兩黨全作結出的碩果”可以看出,北伐戰爭能迅速取得勝利的國內因素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了巨大作用,國共兩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4)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北伐戰爭,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形式上“統一”了全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5.【答案】(1)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機加深;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2)新紀元:新民主主義革命。條件: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3)資產階級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4)推翻清王朝后,中國面臨分裂割據的危險;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有利于維護民主共和。【知識點】辛亥革命;“五族共和”【解析】【分析】(1) 由陳天華《猛回頭》內容可以看出,辛亥革俞前中國的社會狀況是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機加深;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2)由“五四運動”可知,材料二,“新紀元”指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3)依據所學,“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事件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革命。辛亥革命在思想上的貢獻是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4)推翻清王朝后,中國面臨分裂割據的危險;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有利于維護民主共和。因此武昌起義后口號從“驅除韃虜”改為“五族共和”。【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辛亥革。6.【答案】(1)學校:黃埔軍校。成果:創辦黃埔軍校,培養大量軍事人才;北伐取得巨大成功。(2)背景:中國的內戰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后果:東北三省淪陷。(3)標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勝利原因:全民族一致抗日。(4)1945年因為蔣介石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戰后又促成國共重慶談判,所以,中共從民族利益出發,對蔣介石予以肯定;1946年-1949年,蔣介石挑起內戰,成了國家和民族的大敵,所以中共對蔣介石予以否定。【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西安事變;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945年因為蔣介石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戰后又促成國共重慶談判,所以,中共從民族利益出發,對蔣介石予以肯定;1946年-1949年,蔣介石挑起內戰,成了國家和民族的大敵,所以中共對蔣介石予以否定。【分析】(1)由“軍校的創辦,是國共合作的產物”可知,軍校指的是黃埔軍校。由“它為國共兩黨培養了許多軍事將領和軍事骨干,為東征、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可以看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創辦黃埔軍校,培養大量軍事人才;北伐取得巨大成功。(2)由“蔣介石發動的對紅軍的幾次“圍剿”,既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窮災難,又給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在規模侵華戰爭以可乘之機。”可以看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背景是中國的內戰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九一八事件后,由于蔣介石的不抵抗,不到半年,東北三省淪陷。(3)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的基本結束,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預示市面上聯合抗日新局面的到來。由“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長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可以看出,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一致抗日。(4)1945年因為蔣介石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戰后又促成國共重慶談判,所以,中共從民族利益出發,對蔣介石予以肯定;1946年-1949年,蔣介石挑起內戰,成了國家和民族的大敵,所以中共對蔣介石予以否定。【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7.【答案】(1)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當時國民黨主張“不抵抗”;共產黨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2)由受列強支配、國家利益被任意踐踏的弱國轉變為初步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國。(3)①-③-⑤-⑥-②-④(4)開羅會議;討論三國在緬甸配合作戰和戰后處置日本的問題,會后發表《開羅宣言》。(5)二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戰爭浩劫,給人類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與災難;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格局,世界歷史在戰后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推動了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客觀上推動了科技的發展,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礎。【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突襲波蘭);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1)8年抗戰的起點是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的七七事變,14年抗戰的起點,是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的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主張“不抵抗”,致使不到半年,東北三省淪陷;共產黨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2)由表格內容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是一個受列強支配、國家利益被任意踐踏的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開始成為初步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國。(3)依據所學,德國突襲波蘭發生在1939年;斯大林格勒戰役發生在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不列顛之戰開始于1940年7月;諾曼底登陸發生在1944年;軸心國集團正式形成于1940年9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于1941年。因此按時間進行排序應該是①-③-⑤-⑥-②-④。(4)1943年召開的開羅會議,最早提出對戰后處置日本的安排,確立了中國在世界的四強地位。開羅會議討論三國在緬甸配合作戰和戰后處置日本的問題,會后發表《開羅宣言》。(5)二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戰爭浩劫,給人類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與災難;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格局,世界歷史在戰后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推動了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客觀上推動了科技的發展,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寧波地區2017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測評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寧波地區2017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測評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