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嘉興海寧新倉中學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卷一、單項選擇題1.(2017九上·平陽開學考)以下四幅圖中,能夠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世界形勢的是( )A. B.C. D.【答案】A【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一戰(zhàn)前,伴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矛盾的加劇,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形成了同盟國集團,英國、法國和俄國形成了協(xié)約國集團。A項是英法俄三國協(xié)約與德意奧三國同盟,是在一戰(zhàn)前形成的,符合題意。B項是二戰(zhàn)前形成的,不符合題意。C項是二戰(zhàn)時期形成的,不符合題意。D項是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后形成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世界形勢。2.(2017九上·鎮(zhèn)海期末)口號與主張?zhí)N涵著時代的特征。下列中國近代史上的口號或主張?zhí)岢龅南群箜樞蚴牵ā 。?br/>①振興中華 ②還我青島 ③抗日救亡 ④民主、共和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開始【解析】【分析】①振興中華是辛亥革命前提出的口號;②還我青島是五四運動中提出的口號;③抗日救亡是抗日戰(zhàn)爭中提出的口號;④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后提出的口號。這些口號或主張?zhí)岢龅南群箜樞蚴洽佗堍冖邸?br/>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識記能力。3.(2017九上·鄞州月考)下圖為1927年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數發(fā)展折線圖。圖中顯示1928年至1934年黨員人數大幅度上升,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歷史原因是( )A.南昌起義的發(fā)動 B.紅色政權的建立C.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 D.紅軍長征的勝利【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聯(lián)系題干中的時間信息“1927~1937年”,聯(lián)系所學知識, 1928年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相繼建立、擴大使黨員數量的不斷增加;直到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長征,長征途中損失慘重,黨員數量才出現了嚴重下降。所以B項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4.(2018九上·興海月考)“不列顛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織機,毀掉了它的手紡車。”對馬克思這句話本質含義的理解正確的是( )A.入侵破壞了印度的社會生產力B.入侵導致印度自然經濟瓦解C.入侵使機器紡織代替了手工紡織D.入侵摧毀了印度的傳統(tǒng)手工業(yè)【答案】D【知識點】印度的覺醒【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印度的覺醒相關知識。英國在統(tǒng)治英國期間,大肆掠奪原料,加緊資本輸出,牢牢控制了印度的經濟命脈,印度的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舉步維艱。以棉紡織業(yè)為例,20世紀初印度紡織品在海外市場的優(yōu)勢不及日本紡織品,國內油面臨英國進口細布細沙的激烈競爭,處境艱難。故正確答案應該選D。【點評】理解印度的覺醒相關知識。5.甲午戰(zhàn)爭后的“公車上書”與巴黎和會時的五四運動都是愛國救亡運動,但兩者的規(guī)模與影響差別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鎮(zhèn)壓的力度不同 B.農民階級的麻木不仁C.人民群眾的參與程度不同 D.后者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歷史對比分析能力。 “公車上書”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的維新變法運動的前奏;而五四運動是一場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所以甲午戰(zhàn)爭后的“公車上書”與巴黎和會時的五四運動中人民群眾的參與程度不同, 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學生的歷史對比分析能力。6.1882年,某條約規(guī)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法國進攻,不論其理由為何,其他兩締約國必須以它們的全部軍隊給予被攻擊的一方以援助……”“兩締約國”指( )A.德國、奧匈帝國 B.法國、俄國C.英國、法國 D.英國、俄國【答案】A【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三國同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導致政治發(fā)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帝國主義國家的激烈爭奪,逐漸形成了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xié)約。其中三國同盟包括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本題材料“如果意大利……進攻……其他兩締約國……援助”就是根據當時三國簽訂的條約規(guī)定作出的反映。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三國同盟的識記。7.(2017九上·嘉興期中)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下列事件,正確的一組是( )①凡爾登戰(zhàn)役 ②薩拉熱窩事件 ③美國參戰(zhàn) ④德國投降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凡爾登戰(zhàn)役發(fā)生在1916年;薩拉熱窩事件發(fā)生在1914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在1917年;德國投降是在1918年,因此②①③④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一般,主要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8.在近代西方文明的沖擊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國社會不斷涌現。下表反映的是(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禮節(jié) 叩頭 鞠躬、握手稱呼 大人、老爺 先生、君、同志A.大眾傳媒的發(fā)展 B.社會習俗的變化C.教育觀念的更新 D.娛樂方式的豐富【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據表格材料中項目內容“禮節(jié)” 和“稱呼”,結合表格的具體信息,可知表2反映的是社會習俗的變化。ACD與材料信息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9.運用數據進行分析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如表反映了1921-1925年蘇俄(聯(lián))糧食產量的變化趨勢.該變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1921-1925年蘇俄(聯(lián))糧食產量(注:普特=16.8千克)年份 項目 1921 1923 1925糧食產量(億普特) 22.13 34.55 44.24A.工農蘇維埃政府的成立B.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C.新經濟政策的實施D.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創(chuàng)建【答案】C【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的《1921-1925年蘇俄(聯(lián))糧食產量的變化趨勢》圖,結合所學可知,1921年,蘇俄放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到1925年底,蘇聯(lián)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新經濟政策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lián)系起來;對小農占優(yōu)勢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新經濟政策。重點識記新經濟政策的內容、特點及影響。10.(2017九上·臺州期中)2017年國慶假期期間,一位大陸游客去臺灣游玩,聽到當地的一個老人說他出生于民國三十八年,你知道民國三十八年具體是指公元多少年?( )A.1947 B.1948 C.1949 D.1950【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民國紀年換算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tǒng),因此1912年應為民國元年。所以民國三十八年為1949(1912+38-1)年。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民國紀年換算的理解。11.(2018九上·興海月考)前蘇聯(lián)有一個笑話:農夫伊萬在河里捉到一條大魚,高興地回到家里對老婆說:“看,我們有炸魚吃了!”老婆說:“沒有油啊。”伊萬說:“那就煮。”老婆說:“沒鍋。”伊萬說:“那就烤。”老婆說:“沒有柴。”伊萬氣壞了,走到河邊把魚扔了回去。那魚在水里劃了一個半圓,上身出水,舉起右鰭激動地高呼:“斯大林萬歲!”該笑話反映的是( )A.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B.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帶來的弊端C.新經濟政策恢復自由貿易D.個人崇拜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答案】B【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前蘇聯(lián)”、“沒有油”、“沒鍋”、“沒有柴”、“斯大林萬歲”關鍵詞,聯(lián)系所學知識,1936年,蘇聯(lián)通過了新憲法,標志著蘇聯(lián)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這一模式使蘇聯(lián)農業(yè)、輕工業(yè)長期處于落后的狀態(tài),產品品種少、質量差。B項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帶來的弊端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問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12.陸軍實力之總數不應超過10萬人,軍官及補充部隊在內,并應專為維持領土之秩序及邊界巡查之用。……萊茵河之東50公里一線以西……陸地要賽均應解除武裝并拆卸之。”這些規(guī)定( )A.加劇了殖民國家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B.暫時協(xié)調了亞太地區(qū)的矛盾C.經全體協(xié)約國簽字后促進了戰(zhàn)后世界和平D.埋下了戰(zhàn)勝國與戰(zhàn)敗國之間的矛盾【答案】D【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凡爾賽和約》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1月到6月,戰(zhàn)勝的協(xié)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zhàn)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開和會,簽署了《凡爾賽和約》,其中規(guī)定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這樣造成了戰(zhàn)勝的協(xié)約國與戰(zhàn)敗國之間的矛盾。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凡爾賽和約》的識記。13.(2018九上·興海月考)1920年,甘地號召人民發(fā)動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下列屬于這次運動中采取的具體做法的有( )①“食鹽進軍” ②抵制英貨 ③放棄英國人授予的官銜、爵位和榮譽④抵制英國人開辦的學校 ⑤拒絕在英國機構工作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答案】D【知識點】印度的覺醒【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情況。20世紀20-40年代,印度有三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第一次是1920年發(fā)生的,具體做法是普遍抵制英貨,放棄英國人授予的官銜、爵位和榮譽,抵制英國人開辦的學校,拒絕在英國機構工作。①屬于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做法,故排除。答案是D。【點評】知道印度三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具體情況。14.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國失去了其對外投資的四分之一,法國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國則失去了其全部對外投資.由此可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A.解除了歐洲對殖民地的控制 B.削弱了歐洲的經濟實力C.造成了歐洲的政治危機 D.使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解析】【分析】由材料“英國失去了其對外投資的四分之一,法國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國則失去了其全部對外投資”,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嚴重削弱了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經濟實力.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影響的知識點.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材料的理解能力.15.“1921年至1922年度蘇聯(lián)的糧食采購量是3814.07萬公擔,而1925-1926年度就增加到8913.11萬公擔,即增加133%以上……”這一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俄國退出一戰(zhàn) B.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推行C.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D.蘇聯(lián)一五計劃的完成【答案】C【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經濟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可知導致1921—1926年蘇聯(lián)(蘇俄)糧食產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實行了新經濟政策。國內戰(zhàn)爭結束后,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不再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為了恢復被戰(zhàn)爭嚴重破壞的經濟,在列寧的領導下,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fā)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因而1921—1925年蘇聯(lián)(蘇俄)糧食產量有了顯著的增長。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新經濟政策的識記。16.(2018九上·興海月考)如圖是清末河北邢臺火車站人們乘坐蒸汽火車的場景,當時的報紙寫到:“乘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這反映出( )A.圖中的交通工具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人們的出行方式B.人們對新的交通下具火車有敵視態(tài)度C.中國社會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能力D.工業(yè)文明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改變【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19世紀初,西方發(fā)明了輪船、火車;后來,這兩種近代交通工具相繼傳人中國;從題干材料“清末河北邢臺火車站人們乘坐蒸汽火車的的場景,乘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人對火車傳人持贊賞的態(tài)度,表明中國人民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認知能力。A項圖中的交通工具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人們的出行方式題干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題意;B項人們對新的交通下具火車有敵視態(tài)度題干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題意;C項中國社會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能力反映了題干材料內容,符合題意;D項工業(yè)文明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改變,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中國交通工具的變革。17.(2017九上·臺州期中)《申報》“時評”欄目曾評述說:“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zhàn)國時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對于各省,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這一時局出現在( )A.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B.義和團運動時期C.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 D.辛亥革命時期【答案】C【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zhàn)【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結合“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可知,這一時局出現在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標志著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統(tǒng)治建立。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陜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占踞東北三省。各派軍閥不斷地混戰(zhàn),中國陷入災難中。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識記。18.列寧說:“我們原來打算直接用無產階級國家的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犯了錯誤.”為糾正這一“錯誤”,蘇俄采取了( )A.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斯大林模式C.農業(yè)集體化政策 D.新經濟政策【答案】D【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經濟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蘇俄放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到1925年底,蘇聯(lián)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新經濟政策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lián)系起來;對小農占優(yōu)勢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新經濟政策的識記。19.洋務運動期間,中國自主修建了第一條鐵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莊,名為唐胥鐵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卻認為,火車震動了東陵的先王神靈,因而禁止使用機車,只準以騾馬拽引車輛,人稱“馬車鐵路”.這一事件反映了( )A.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進步B.清王朝拒絕一切西方先進技術C.民眾的愚昧和思想落后D.封建專制統(tǒng)治與時代大潮間的巨大落差【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修建唐胥鐵路說明我國的近代化在發(fā)展中。清政府認為火車震動了東陵的先王神靈,用騾馬拽引車輛,說明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與時代發(fā)展存在著落差。故ABC錯誤,D正確。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識記。20.據《中國報學史》統(tǒng)計,武昌起義勝利后半年內,全國報紙由100多家迅速發(fā)展到500多家,總銷量達到4200萬份。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們關心社會變革,希望了解世界變化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有言論、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話文使閱讀報紙的人數激增D.人們普遍贊成民主共和,反對君主專制【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初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們關心社會變革,希望了解世界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報紙傳媒業(yè)迅速發(fā)展,銷量不斷提升。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20世紀初社會生活變化的了解。21.(2018九上·興海月考)下圖所示為某鄉(xiāng)村知識分子1913年的一則日記(部分),由此可見( )A.作者對辛亥革命不認同 B.作者主張全面學習西方C.當時鄉(xiāng)村社會習俗徹底變化 D.當時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題干圖文內容可知:1913年為辛亥革命后,作者稱辛亥革命為“變亂”,又用“競襲洋夷之皮毛”表達了對辛亥革命的否定。A項作者對辛亥革命不認同符合題干材料內容,符合題意;B項作者主張全面學習西方與題干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當時鄉(xiāng)村社會習俗徹底變化與題干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當時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與題干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22.報紙上曾刊登過一篇名為《中國簡史》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魏源說:技不如人。洪秀全說:我反。康有為說:我變。孫中山說:我革命。對文中所說的四人認識正確的是( )A.純屬缺乏歷史依據的文學夸張B.反映了近代中國人的救國探索C.都直接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D.四人的斗爭對象和斗爭方式基本一致【答案】B【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中國人的救國探索歷程的有關知識。從材料“魏源說:技不如人;洪秀全說:我反;康有為說:我變;孫中山說:我革命”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愛國的知識分子、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救國探索歷程.魏源代表的是愛國的知識分子的探索;洪秀全代表農民階級的探索;康有為和孫中山代表資產階級的救國探索,所以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國人的救國探索。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中國人的救國探索歷程的識記。23.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科的重要特點之一。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區(qū)分史實與史論。下列表述中,屬于“史論”的是( )A.1916年2月,德、法雙方在凡爾登展開血戰(zhàn)B.一戰(zhàn)爆發(fā)后,意大利參加了協(xié)約國集團作戰(zhàn)C.一戰(zhàn)中,英國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D.一戰(zhàn)是帝國主義爭奪霸權和殖民地的不義之戰(zhàn)【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一戰(zhàn)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史實即歷史事實,史論即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聯(lián)系所學知識可知,1916年2月21日,德軍集中27萬人的兵力,以猛烈的炮火進攻凡爾登,德、法雙方在凡爾登展開血戰(zhàn)。這次戰(zhàn)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zhàn)役之一,歷史上稱之為“凡爾登絞肉機”;一戰(zhàn)爆發(fā)后,意大利為了自身的利益,望風使舵,參加了協(xié)約國集團作戰(zhàn);一戰(zhàn)中,新式武器不斷被使用。1916年9月,英國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所以ABC屬于歷史事實,不符合題意。由于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與英、法、俄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爭奪霸權的結果,形成了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國、法國、俄國組成的三國協(xié)約。這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zhàn),世界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交戰(zhàn)各國帶來了深重災難,造成了重大物質損傷和人員傷亡,由此可知,一戰(zhàn)是帝國主義爭奪霸權和殖民地的不義之戰(zhàn),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評價,屬于史論,所以D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一戰(zhàn)的識記。24.(2017九上·臺州期中)《神州日報》是舊上海的報紙。該報紙自1911年10月12日開辟了《鄂省大風云之詳報》、《本報鄂亂專電》、《鄂亂各面之專報》之類專欄。比較切確切的說,其中的“鄂亂”是指( )A.武昌起義 B.廣州起義 C.義和團運動 D.黃花崗起義【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武昌起義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鄂亂是指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是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國湖北省武昌發(fā)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湖北省簡稱鄂。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武昌起義的識記。25.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國變成世界帝國……德國的貨物,德國的知識,德國的勤奮要漂洋過海。”這番話反映的實質是( )A.要向全世界擴展勢力 B.加強與世界各國的聯(lián)系C.與英國進行商業(yè)競爭 D.使德國成為世界工廠【答案】A【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一戰(zhàn)前德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fā)展不平衡,導致政治發(fā)展不平衡,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要求重新分割世界。根據材料“德意志帝國要成為世界帝國”可知,這是德國要對外實行侵略擴張,稱霸世界。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一戰(zhàn)前德國對外擴張的識記。26.日本學者福澤諭吉的《文明論概略》就社會轉型的問題說:“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按照這個順序,雖然有困難,但是沒有真正的障礙,可以順利達到目的。倘若次序顛倒,看似容易,實則不通。”如此推理,中國近代化進程應該走的道路是( )A.洋務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B.辛亥革命——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C.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洋務運動D.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洋務運動【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按照日本學者福澤諭吉的《文明論概略》就社會轉型的問題所說“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順序,即首先變革人心——新文化運動(思想層面),然后改變政令——辛亥革命(制度層面),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洋務運動(器物層面)。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二、非選擇題27.(2018九上·興海月考)在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蘇俄首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模式。某校九年級(1)班學生要舉辦一次以“蘇聯(lián)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為主題的圖文展,邀請你全程參與此次活動。【讀圖釋史】材料一:【文匯歷史】材料二:美國作家維爾斯第一次來蘇聯(lián)的時候,稱列寧是“克里姆林宮的幻想家”,表示出對社會主義的懷疑。1934年當他第二次來到蘇聯(lián)的時候,他對斯大林說:“現在資本主義應該向你們學習,理解社會主義精神。(1)材料一中圖1反映了俄國歷史上哪一重大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該事件對近代中國發(fā)展的歷史意義。(2)根據圖2,概括1913-1925年糧食產量的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1921-1925年變化趨勢出現的政策因素。(3)根據材料二,指出維爾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其認識變化的原因。【答案】(1)事件:十月革命的勝利;意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鼓舞和支持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推動了中國。(2)趨勢:1913-1921年下降;1921-1925年上升.政策因素:新經濟政策的實施.(3)變化:從懷疑到贊賞;原因:由農業(yè)國變成了工業(yè)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或計劃經濟手段使經濟建設成就顯著.【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俄國十月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十月革命的相關知識。由圖1“列寧宣布蘇維埃政權成立”可知,這反映的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鼓舞和支持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2)本題考查蘇俄實行的新經濟政策。觀察圖2可知,1913-1921年糧食產量下降;1921-1925年糧食產量上升,這一時期糧食產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蘇俄實施了新經濟政策,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3)本題考查蘇聯(lián)由農業(yè)國變成工業(yè)國的相關知識。由材料二“美國作家維爾斯第一次來蘇聯(lián)的時候,稱列寧是‘克里姆林宮的幻想家’,表示出對社會主義的懷疑;1934年當他第二次來到蘇聯(lián)的時候,他對斯大林說:‘現在資本主義應該向你們學習,理解社會主義精神’”可知,維爾斯對社會主義認識從懷疑到贊賞,其原因是蘇聯(lián)由農業(yè)國變成了工業(yè)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或計劃經濟手段使經濟建設成就顯著。故答案為:(1)事件:十月革命的勝利;意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鼓舞和支持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推動了中國。(2)趨勢:1913-1921年下降;1921-1925年上升.政策因素:新經濟政策的實施。(3)變化:從懷疑到贊賞;原因:由農業(yè)國變成了工業(yè)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或計劃經濟手段使經濟建設成就顯著。【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圍繞“蘇聯(lián)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考查十月革命、新經濟政策等相關知識。28.(2018九上·興海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說歷史——中國的近代化過程材料二: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為“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上進行了不斷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又經歷了一個從“走俄國人的路”發(fā)展到“走自己的路”的過程。(1)材料一中四幅圖片反映了近代中國仁人志士為拯救中華進行的哪些重大探索活動?中國近代探索史有著怎樣的學習軌跡?(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共產黨舉的是什么旗,走的是什么路?請用一條史實分析中共經歷從“走俄國人的路”發(fā)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原因?(3)總結以上材料,你從“走什么路”探索中得到怎樣認識?【答案】(1)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放棄攻打城市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2)①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邊平原地區(qū)地勢平坦。②政策支持,農民分到田地,生產和革命熱情高漲,勞動力短缺得到緩解。(3)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不斷實踐中開辟了革命新道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解放。【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江南制造局是清朝洋務運動中成立的近代軍事工業(yè)生產機構。公車上書,是指1895年康有為率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lián)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在甲午戰(zhàn)爭中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事件。公車上書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在就職儀式上,宣讀了大總統(tǒng)誓詞。1915年,陳獨秀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后改為《新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這些活動都是向西方學習的活動和探索實踐;是從學習器物層面到學習政治制度層面再到學習思想層面的深入。(2)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國共產黨高舉鄧小平理論,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建國以后,“走俄國人的路”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或斯大林模式),如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國營經濟:統(tǒng)一財經;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等。結果:建國初期對鞏固政權、恢復發(fā)展國民經濟起過積極作用;但從長遠看,導致個人崇拜,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走自己的路”是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如改革開放,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實現祖國統(tǒng)一提出“一國兩制”偉人構想等;結果:迅速推動我國經濟發(fā)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上升。(3)本題考查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結合以上材料的內容,依據所學可知,中國不管走什么路,都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fā),都要借鑒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要立足于中國國情,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探索適合中國發(fā)展的道路。故答案為:(1)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學習軌跡:從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思想層面的深入。(2)鄧小平理論,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問略。(3)認識:中國不管走什么路,要借鑒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要立足于中國國情,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探索適合中國發(fā)展的道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的近代化過程等相關知識。29.(2018九上·興海月考)在實踐中前行,在反思中創(chuàng)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為了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會后,毛澤東等人發(fā)動群眾,進行了武裝暴動。在遭受較大損失后,毛澤東指著地圖說,“我們要到這眉毛畫得最濃的地方去當山大王”。——摘編自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等材料二: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建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材料三:1928年起,毛澤東先后寫下了許多著作,其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書本上并沒 有講到中國湖南、湖北,它講的只是基本原理”,“共產黨的任務……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xiāng)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摘編自石崇科《毛澤東選集》(第二版)等(1)指出材料一中緊急會議上確定的方針,并說明武裝暴動受挫后毛澤東所作出的戰(zhàn)略轉變。(2)根據材料二分析井岡山根據地為了堅持革命道路而開展糧食生產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3)綜合三則材料,分析這條新道路是如何開辟的?并指出開辟的目的。【答案】(1)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放棄 攻打城市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2)①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邊平原 地區(qū)地勢平坦。②政策支持,農民分到田地,生產和革命熱情高漲,勞動力短缺得到緩解。(3)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不斷實踐中開辟了革命新道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解放。【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為了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會后,毛澤東等人發(fā)動群眾,進行了武裝暴動。”可知,材料一中緊急會議是指1927年8月7日召開的八七會議,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jié)發(fā)動武裝起義。武裝暴動受挫后,毛澤東所作出的戰(zhàn)略轉變是放棄攻打城市,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1927年,毛澤東在湘贛邊界,領導工農革命軍舉行秋收起義。起義開始時攻占了一些縣城,但由于城市里敵人的力量比較強大,工農革命軍損失慘重。毛澤東分析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他率領工農革命軍向湘贛邊的井岡山進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2)據材料二“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建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及所學知識可知,井岡山根據地為了堅持革命道路而開展糧食生產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有: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邊平原地區(qū)地勢平坦。政策支持,農民分到田地,生產和革命熱情高漲,勞動力短缺得到緩解。(3)據材料三“1928年起,毛澤東先后寫下了許多著作,其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書本上并沒有講到中國湖南、湖北,它講的只是基本原理’,‘共產黨的任務……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xiāng)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可知,這條新道路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不斷實踐中開辟了革命新道路。開辟的目的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解放。故答案為:(1)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放棄 攻打城市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2)①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邊平原 地區(qū)地勢平坦。②政策支持,農民分到田地,生產和革命熱情高漲,勞動力短缺得到緩解。(3)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不斷實踐中開辟了革命新道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解放。【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八七會議、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的相關史實,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理解并識記八七會議、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的相關史實。30.(2018九上·興海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它使傳統(tǒng)中國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盡管它的結局是悲劇性的……”——歷史學家費正清材料二:民國時期有人說:“他是中國思想界的一個清道夫,他把啟蒙的水灑向那孔孟彌漫的大道上。因此時時被那無數吃慣孔孟的老頭子們跳腳痛罵,怪他不識貨。”在他之后,一批進步人士積極響應,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1)材料一中的“它”是指哪一事件?為什么說“它”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2)材料二中“灑水清道”的“他”是誰?請用史實證明他是“中國思想界的一個清道夫”。(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則材料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兩次運動的不同結果給了我們哪些啟示?【答案】(1)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觀念漸入人心。(2)陳獨秀;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號召青年起來爭取平等自由,以科學的方法認識事物,向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戰(zhàn)。(3)辛亥革命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面對這種情況,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影響的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認為要在中國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為此,開展了新文化運動。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要堅持對外開放,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東西,但不能照搬照抄。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f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一“它使傳統(tǒng)中國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聯(lián)系所學知識,孫中山領導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2)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依據材料二“他是中國思想界的一個清道夫,他把啟蒙的水灑向那孔孟彌漫的大道上。因此時時被那無數吃慣孔孟的老頭子們跳腳痛罵,怪他不識貨。”的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號召青年起來爭取平等自由,以科學的方法認識事物,向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戰(zhàn)。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后改為《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這兩面旗幟。發(fā)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提出“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儒家學說。陳獨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倫理民主的主張,號召人們拿起民主這個武器和舊的意識形態(tài)進行斗爭;陳獨秀舉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開了一場規(guī)模空前的新文化運動的序幕。(3)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聯(lián)系及兩次運動的不同結果的啟示。依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面對這種情況,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影響的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認為要在中國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為此,開展了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的失敗說明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東西,但不能照搬照抄,改革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f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故答案為:(1)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觀念漸入人心。(2)陳獨秀;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號召青年起來爭取平等自由,以科學的方法認識事物,向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戰(zhàn)。(3)辛亥革命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面對這種情況,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影響的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認為要在中國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為此,開展了新文化運動。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要堅持對外開放,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東西,但不能照搬照抄。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f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31.(2018九上·興海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上圖指數均以1913年為100)(1)兩幅圖都與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2)依據圖1,分析1913-1921年中國進口貿易總值變化的趨勢,并聯(lián)系當時的中國和世界局勢說說變化的原因。(3)圖2數據反映了什么問題?給我們什么啟示?【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2)一戰(zhàn)開始后,中國商品進口額比戰(zhàn)前減少。大戰(zhàn)結束后,進口額迅速回升并超過戰(zhàn)前水平。原因分析:減少是因為辛亥革命后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而一戰(zhàn)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zhàn)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增加是因為一戰(zhàn)結束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重新受到壓制。(3)一戰(zhàn)西歐的工業(yè)生產嚴重下降。啟示: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阻礙經濟發(fā)展,戰(zhàn)爭沒有真正的贏家,只會兩敗俱傷。【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歷史圖標的能力。圖1可看出一戰(zhàn)開始后,中國商品進口額比戰(zhàn)前減少;大戰(zhàn)結束后,進口額迅速回升并超過戰(zhàn)前水平。從圖2中不難發(fā)現英、德、法三國1921年的工業(yè)生產指數明顯低于1913年的水平,說明了1914年爆發(fā)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給西歐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破壞。(2)本題考查1913-1921年中國進口貿易總值變化的原因。由于辛亥革命后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一戰(zhàn)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zhàn)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一戰(zhàn)開始后,所以中國商品進口額比戰(zhàn)前減少;一戰(zhàn)結束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重新受到壓制大戰(zhàn)結束后,進口額迅速回升并超過戰(zhàn)前水平。(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從圖2中可知,英國、德國、法國在1921的的工業(yè)生產指數相對于1913年都有很大的差距,可見一戰(zhàn)使西歐的工業(yè)生產嚴重下降。第二問的啟示,屬于開放性問題,言之有理即可。如: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阻礙經濟發(fā)展,戰(zhàn)爭沒有真正的贏家,只會兩敗俱傷。故答案為:(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2)一戰(zhàn)開始后,中國商品進口額比戰(zhàn)前減少。大戰(zhàn)結束后,進口額迅速回升并超過戰(zhàn)前水平。原因分析:減少是因為辛亥革命后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而一戰(zhàn)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zhàn)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增加是因為一戰(zhàn)結束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重新受到壓制。(3)一戰(zhàn)西歐的工業(yè)生產嚴重下降。啟示: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阻礙經濟發(fā)展,戰(zhàn)爭沒有真正的贏家,只會兩敗俱傷。【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一戰(zhàn)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獲取材料信息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32.(2018九上·興海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節(jié)選)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節(jié)選)國會是立法機構,由參、眾兩院組成——按人口比例選舉產生。行政權賦予總統(tǒng),總統(tǒng)是行政首腦、國家元首或武裝部隊總司令。司法權賦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總統(tǒng)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后任命,除非瀆職,任職終身。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臨時大總統(tǒng)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法院依據法律審判民事訴訟及刑事訴訟。”材料二:美國獨立革命的歷史曾鼓舞著孫中山走上革命反清的道路,美國也是他在華僑中發(fā)動反清革命的重要根據地。……美國政制及其實踐,是世界憲政史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孫中山憲政思想的形成過程中,美國因素是一個巨大存在。——鄧麗蘭《美國憲政理念與孫中山憲政思想的演進》(1)材料一的兩部文獻分別是哪次革命的成果?這兩部文獻有何相同之處?(2)結合材料二分析說明美國歷史給孫中山帶來如此重大影響的原因。(3)從中、美兩國革命對各自國家歷史發(fā)展帶來的影響中,可以獲得哪些啟示?【答案】(1)分別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中國辛亥革命的成果。相同之處:都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都體現分權制衡原則。(2)原因:①美國通過獨立戰(zhàn)爭擺脫了英國殖民統(tǒng)治,贏得了國家獨立,掃清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障礙。它鼓舞著孫中山走上革命反清的道路,通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中華民國)。②獨立后美國頒布1787年聯(lián)邦憲法,建立了共和體制,確立了三權分立原則,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孫中山受美國1787年憲法影響,制定了《中華民 國臨時約法》,也實行分權制衡原則。(3)啟示:世界文明發(fā)展是相互影響的,要順應歷史潮流,善于學習、借鑒別國先進的經驗,與時俱進;要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fā),選擇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敢于改革創(chuàng)新。【知識點】辛亥革命;美國的誕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1787年憲法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相關知識。美國獨立戰(zhàn)爭勝利后,于1787年大陸會議制定1787年憲法,規(guī)定美國為聯(lián)邦制國家,實行總統(tǒng)制。辛亥革命勝利后,中華民國成立,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美國1987年憲法》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都是在兩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頒布的,都是各自國家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2)本題考查美國歷史給孫中山帶來重大影響的原因。主要從美國獨立戰(zhàn)爭勝利和1787年憲法三權分立原則對美國發(fā)展資本主義帶來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這兩方面分析美國歷史對孫中山的影響巨大的原因。(3)本題考查中、美兩國革命的啟示,屬于開放性試題。學生從“美國歷史影響中國歷史”這一史實中得出世界文明發(fā)展是相互影響的,要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同時在學習、借鑒過程中要從本國國情出發(fā)等啟示。故答案為:(1)分別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中國辛亥革命的成果。相同之處:都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都體現分權制衡原則。(2)原因:①美國通過獨立戰(zhàn)爭擺脫了英國殖民統(tǒng)治,贏得了國家獨立,掃清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障礙。它鼓舞著孫中山走上革命反清的道路,通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中華民國)。②獨立后美國頒布1787年聯(lián)邦憲法,建立了共和體制,確立了三權分立原則,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孫中山受美國1787年憲法影響,制定了《中華民 國臨時約法》,也實行分權制衡原則。(3)啟示:世界文明發(fā)展是相互影響的,要順應歷史潮流,善于學習、借鑒別國先進的經驗,與時俱進;要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fā),選擇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敢于改革創(chuàng)新。【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1 / 1浙江省嘉興海寧新倉中學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卷一、單項選擇題1.(2017九上·平陽開學考)以下四幅圖中,能夠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世界形勢的是( )A. B.C. D.2.(2017九上·鎮(zhèn)海期末)口號與主張?zhí)N涵著時代的特征。下列中國近代史上的口號或主張?zhí)岢龅南群箜樞蚴牵ā 。?br/>①振興中華 ②還我青島 ③抗日救亡 ④民主、共和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3.(2017九上·鄞州月考)下圖為1927年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數發(fā)展折線圖。圖中顯示1928年至1934年黨員人數大幅度上升,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歷史原因是( )A.南昌起義的發(fā)動 B.紅色政權的建立C.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 D.紅軍長征的勝利4.(2018九上·興海月考)“不列顛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織機,毀掉了它的手紡車。”對馬克思這句話本質含義的理解正確的是( )A.入侵破壞了印度的社會生產力B.入侵導致印度自然經濟瓦解C.入侵使機器紡織代替了手工紡織D.入侵摧毀了印度的傳統(tǒng)手工業(yè)5.甲午戰(zhàn)爭后的“公車上書”與巴黎和會時的五四運動都是愛國救亡運動,但兩者的規(guī)模與影響差別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鎮(zhèn)壓的力度不同 B.農民階級的麻木不仁C.人民群眾的參與程度不同 D.后者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6.1882年,某條約規(guī)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法國進攻,不論其理由為何,其他兩締約國必須以它們的全部軍隊給予被攻擊的一方以援助……”“兩締約國”指( )A.德國、奧匈帝國 B.法國、俄國C.英國、法國 D.英國、俄國7.(2017九上·嘉興期中)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下列事件,正確的一組是( )①凡爾登戰(zhàn)役 ②薩拉熱窩事件 ③美國參戰(zhàn) ④德國投降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8.在近代西方文明的沖擊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國社會不斷涌現。下表反映的是(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禮節(jié) 叩頭 鞠躬、握手稱呼 大人、老爺 先生、君、同志A.大眾傳媒的發(fā)展 B.社會習俗的變化C.教育觀念的更新 D.娛樂方式的豐富9.運用數據進行分析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如表反映了1921-1925年蘇俄(聯(lián))糧食產量的變化趨勢.該變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1921-1925年蘇俄(聯(lián))糧食產量(注:普特=16.8千克)年份 項目 1921 1923 1925糧食產量(億普特) 22.13 34.55 44.24A.工農蘇維埃政府的成立B.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C.新經濟政策的實施D.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創(chuàng)建10.(2017九上·臺州期中)2017年國慶假期期間,一位大陸游客去臺灣游玩,聽到當地的一個老人說他出生于民國三十八年,你知道民國三十八年具體是指公元多少年?( )A.1947 B.1948 C.1949 D.195011.(2018九上·興海月考)前蘇聯(lián)有一個笑話:農夫伊萬在河里捉到一條大魚,高興地回到家里對老婆說:“看,我們有炸魚吃了!”老婆說:“沒有油啊。”伊萬說:“那就煮。”老婆說:“沒鍋。”伊萬說:“那就烤。”老婆說:“沒有柴。”伊萬氣壞了,走到河邊把魚扔了回去。那魚在水里劃了一個半圓,上身出水,舉起右鰭激動地高呼:“斯大林萬歲!”該笑話反映的是( )A.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B.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帶來的弊端C.新經濟政策恢復自由貿易D.個人崇拜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12.陸軍實力之總數不應超過10萬人,軍官及補充部隊在內,并應專為維持領土之秩序及邊界巡查之用。……萊茵河之東50公里一線以西……陸地要賽均應解除武裝并拆卸之。”這些規(guī)定( )A.加劇了殖民國家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B.暫時協(xié)調了亞太地區(qū)的矛盾C.經全體協(xié)約國簽字后促進了戰(zhàn)后世界和平D.埋下了戰(zhàn)勝國與戰(zhàn)敗國之間的矛盾13.(2018九上·興海月考)1920年,甘地號召人民發(fā)動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下列屬于這次運動中采取的具體做法的有( )①“食鹽進軍” ②抵制英貨 ③放棄英國人授予的官銜、爵位和榮譽④抵制英國人開辦的學校 ⑤拒絕在英國機構工作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14.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國失去了其對外投資的四分之一,法國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國則失去了其全部對外投資.由此可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A.解除了歐洲對殖民地的控制 B.削弱了歐洲的經濟實力C.造成了歐洲的政治危機 D.使美國成為世界霸主15.“1921年至1922年度蘇聯(lián)的糧食采購量是3814.07萬公擔,而1925-1926年度就增加到8913.11萬公擔,即增加133%以上……”這一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俄國退出一戰(zhàn) B.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推行C.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D.蘇聯(lián)一五計劃的完成16.(2018九上·興海月考)如圖是清末河北邢臺火車站人們乘坐蒸汽火車的場景,當時的報紙寫到:“乘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這反映出( )A.圖中的交通工具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人們的出行方式B.人們對新的交通下具火車有敵視態(tài)度C.中國社會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能力D.工業(yè)文明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改變17.(2017九上·臺州期中)《申報》“時評”欄目曾評述說:“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zhàn)國時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對于各省,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這一時局出現在( )A.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B.義和團運動時期C.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 D.辛亥革命時期18.列寧說:“我們原來打算直接用無產階級國家的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犯了錯誤.”為糾正這一“錯誤”,蘇俄采取了( )A.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斯大林模式C.農業(yè)集體化政策 D.新經濟政策19.洋務運動期間,中國自主修建了第一條鐵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莊,名為唐胥鐵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卻認為,火車震動了東陵的先王神靈,因而禁止使用機車,只準以騾馬拽引車輛,人稱“馬車鐵路”.這一事件反映了( )A.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進步B.清王朝拒絕一切西方先進技術C.民眾的愚昧和思想落后D.封建專制統(tǒng)治與時代大潮間的巨大落差20.據《中國報學史》統(tǒng)計,武昌起義勝利后半年內,全國報紙由100多家迅速發(fā)展到500多家,總銷量達到4200萬份。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們關心社會變革,希望了解世界變化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有言論、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話文使閱讀報紙的人數激增D.人們普遍贊成民主共和,反對君主專制21.(2018九上·興海月考)下圖所示為某鄉(xiāng)村知識分子1913年的一則日記(部分),由此可見( )A.作者對辛亥革命不認同 B.作者主張全面學習西方C.當時鄉(xiāng)村社會習俗徹底變化 D.當時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22.報紙上曾刊登過一篇名為《中國簡史》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魏源說:技不如人。洪秀全說:我反。康有為說:我變。孫中山說:我革命。對文中所說的四人認識正確的是( )A.純屬缺乏歷史依據的文學夸張B.反映了近代中國人的救國探索C.都直接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D.四人的斗爭對象和斗爭方式基本一致23.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科的重要特點之一。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區(qū)分史實與史論。下列表述中,屬于“史論”的是( )A.1916年2月,德、法雙方在凡爾登展開血戰(zhàn)B.一戰(zhàn)爆發(fā)后,意大利參加了協(xié)約國集團作戰(zhàn)C.一戰(zhàn)中,英國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D.一戰(zhàn)是帝國主義爭奪霸權和殖民地的不義之戰(zhàn)24.(2017九上·臺州期中)《神州日報》是舊上海的報紙。該報紙自1911年10月12日開辟了《鄂省大風云之詳報》、《本報鄂亂專電》、《鄂亂各面之專報》之類專欄。比較切確切的說,其中的“鄂亂”是指( )A.武昌起義 B.廣州起義 C.義和團運動 D.黃花崗起義25.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國變成世界帝國……德國的貨物,德國的知識,德國的勤奮要漂洋過海。”這番話反映的實質是( )A.要向全世界擴展勢力 B.加強與世界各國的聯(lián)系C.與英國進行商業(yè)競爭 D.使德國成為世界工廠26.日本學者福澤諭吉的《文明論概略》就社會轉型的問題說:“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按照這個順序,雖然有困難,但是沒有真正的障礙,可以順利達到目的。倘若次序顛倒,看似容易,實則不通。”如此推理,中國近代化進程應該走的道路是( )A.洋務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B.辛亥革命——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C.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洋務運動D.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洋務運動二、非選擇題27.(2018九上·興海月考)在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蘇俄首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模式。某校九年級(1)班學生要舉辦一次以“蘇聯(lián)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為主題的圖文展,邀請你全程參與此次活動。【讀圖釋史】材料一:【文匯歷史】材料二:美國作家維爾斯第一次來蘇聯(lián)的時候,稱列寧是“克里姆林宮的幻想家”,表示出對社會主義的懷疑。1934年當他第二次來到蘇聯(lián)的時候,他對斯大林說:“現在資本主義應該向你們學習,理解社會主義精神。(1)材料一中圖1反映了俄國歷史上哪一重大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該事件對近代中國發(fā)展的歷史意義。(2)根據圖2,概括1913-1925年糧食產量的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1921-1925年變化趨勢出現的政策因素。(3)根據材料二,指出維爾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其認識變化的原因。28.(2018九上·興海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說歷史——中國的近代化過程材料二: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為“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上進行了不斷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又經歷了一個從“走俄國人的路”發(fā)展到“走自己的路”的過程。(1)材料一中四幅圖片反映了近代中國仁人志士為拯救中華進行的哪些重大探索活動?中國近代探索史有著怎樣的學習軌跡?(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共產黨舉的是什么旗,走的是什么路?請用一條史實分析中共經歷從“走俄國人的路”發(fā)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原因?(3)總結以上材料,你從“走什么路”探索中得到怎樣認識?29.(2018九上·興海月考)在實踐中前行,在反思中創(chuàng)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為了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會后,毛澤東等人發(fā)動群眾,進行了武裝暴動。在遭受較大損失后,毛澤東指著地圖說,“我們要到這眉毛畫得最濃的地方去當山大王”。——摘編自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等材料二: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建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材料三:1928年起,毛澤東先后寫下了許多著作,其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書本上并沒 有講到中國湖南、湖北,它講的只是基本原理”,“共產黨的任務……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xiāng)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摘編自石崇科《毛澤東選集》(第二版)等(1)指出材料一中緊急會議上確定的方針,并說明武裝暴動受挫后毛澤東所作出的戰(zhàn)略轉變。(2)根據材料二分析井岡山根據地為了堅持革命道路而開展糧食生產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3)綜合三則材料,分析這條新道路是如何開辟的?并指出開辟的目的。30.(2018九上·興海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它使傳統(tǒng)中國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盡管它的結局是悲劇性的……”——歷史學家費正清材料二:民國時期有人說:“他是中國思想界的一個清道夫,他把啟蒙的水灑向那孔孟彌漫的大道上。因此時時被那無數吃慣孔孟的老頭子們跳腳痛罵,怪他不識貨。”在他之后,一批進步人士積極響應,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1)材料一中的“它”是指哪一事件?為什么說“它”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2)材料二中“灑水清道”的“他”是誰?請用史實證明他是“中國思想界的一個清道夫”。(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則材料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兩次運動的不同結果給了我們哪些啟示?31.(2018九上·興海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上圖指數均以1913年為100)(1)兩幅圖都與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2)依據圖1,分析1913-1921年中國進口貿易總值變化的趨勢,并聯(lián)系當時的中國和世界局勢說說變化的原因。(3)圖2數據反映了什么問題?給我們什么啟示?32.(2018九上·興海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節(jié)選)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節(jié)選)國會是立法機構,由參、眾兩院組成——按人口比例選舉產生。行政權賦予總統(tǒng),總統(tǒng)是行政首腦、國家元首或武裝部隊總司令。司法權賦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總統(tǒng)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后任命,除非瀆職,任職終身。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臨時大總統(tǒng)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法院依據法律審判民事訴訟及刑事訴訟。”材料二:美國獨立革命的歷史曾鼓舞著孫中山走上革命反清的道路,美國也是他在華僑中發(fā)動反清革命的重要根據地。……美國政制及其實踐,是世界憲政史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孫中山憲政思想的形成過程中,美國因素是一個巨大存在。——鄧麗蘭《美國憲政理念與孫中山憲政思想的演進》(1)材料一的兩部文獻分別是哪次革命的成果?這兩部文獻有何相同之處?(2)結合材料二分析說明美國歷史給孫中山帶來如此重大影響的原因。(3)從中、美兩國革命對各自國家歷史發(fā)展帶來的影響中,可以獲得哪些啟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一戰(zhàn)前,伴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矛盾的加劇,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形成了同盟國集團,英國、法國和俄國形成了協(xié)約國集團。A項是英法俄三國協(xié)約與德意奧三國同盟,是在一戰(zhàn)前形成的,符合題意。B項是二戰(zhàn)前形成的,不符合題意。C項是二戰(zhàn)時期形成的,不符合題意。D項是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后形成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世界形勢。2.【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開始【解析】【分析】①振興中華是辛亥革命前提出的口號;②還我青島是五四運動中提出的口號;③抗日救亡是抗日戰(zhàn)爭中提出的口號;④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后提出的口號。這些口號或主張?zhí)岢龅南群箜樞蚴洽佗堍冖邸?br/>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識記能力。3.【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聯(lián)系題干中的時間信息“1927~1937年”,聯(lián)系所學知識, 1928年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相繼建立、擴大使黨員數量的不斷增加;直到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長征,長征途中損失慘重,黨員數量才出現了嚴重下降。所以B項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4.【答案】D【知識點】印度的覺醒【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印度的覺醒相關知識。英國在統(tǒng)治英國期間,大肆掠奪原料,加緊資本輸出,牢牢控制了印度的經濟命脈,印度的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舉步維艱。以棉紡織業(yè)為例,20世紀初印度紡織品在海外市場的優(yōu)勢不及日本紡織品,國內油面臨英國進口細布細沙的激烈競爭,處境艱難。故正確答案應該選D。【點評】理解印度的覺醒相關知識。5.【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歷史對比分析能力。 “公車上書”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的維新變法運動的前奏;而五四運動是一場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所以甲午戰(zhàn)爭后的“公車上書”與巴黎和會時的五四運動中人民群眾的參與程度不同, 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學生的歷史對比分析能力。6.【答案】A【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三國同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導致政治發(fā)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帝國主義國家的激烈爭奪,逐漸形成了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xié)約。其中三國同盟包括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本題材料“如果意大利……進攻……其他兩締約國……援助”就是根據當時三國簽訂的條約規(guī)定作出的反映。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三國同盟的識記。7.【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凡爾登戰(zhàn)役發(fā)生在1916年;薩拉熱窩事件發(fā)生在1914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在1917年;德國投降是在1918年,因此②①③④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一般,主要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8.【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據表格材料中項目內容“禮節(jié)” 和“稱呼”,結合表格的具體信息,可知表2反映的是社會習俗的變化。ACD與材料信息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9.【答案】C【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的《1921-1925年蘇俄(聯(lián))糧食產量的變化趨勢》圖,結合所學可知,1921年,蘇俄放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到1925年底,蘇聯(lián)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新經濟政策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lián)系起來;對小農占優(yōu)勢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新經濟政策。重點識記新經濟政策的內容、特點及影響。10.【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民國紀年換算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tǒng),因此1912年應為民國元年。所以民國三十八年為1949(1912+38-1)年。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民國紀年換算的理解。11.【答案】B【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前蘇聯(lián)”、“沒有油”、“沒鍋”、“沒有柴”、“斯大林萬歲”關鍵詞,聯(lián)系所學知識,1936年,蘇聯(lián)通過了新憲法,標志著蘇聯(lián)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這一模式使蘇聯(lián)農業(yè)、輕工業(yè)長期處于落后的狀態(tài),產品品種少、質量差。B項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帶來的弊端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問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12.【答案】D【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凡爾賽和約》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1月到6月,戰(zhàn)勝的協(xié)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zhàn)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開和會,簽署了《凡爾賽和約》,其中規(guī)定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這樣造成了戰(zhàn)勝的協(xié)約國與戰(zhàn)敗國之間的矛盾。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凡爾賽和約》的識記。13.【答案】D【知識點】印度的覺醒【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情況。20世紀20-40年代,印度有三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第一次是1920年發(fā)生的,具體做法是普遍抵制英貨,放棄英國人授予的官銜、爵位和榮譽,抵制英國人開辦的學校,拒絕在英國機構工作。①屬于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做法,故排除。答案是D。【點評】知道印度三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具體情況。14.【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解析】【分析】由材料“英國失去了其對外投資的四分之一,法國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國則失去了其全部對外投資”,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嚴重削弱了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經濟實力.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影響的知識點.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材料的理解能力.15.【答案】C【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經濟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可知導致1921—1926年蘇聯(lián)(蘇俄)糧食產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實行了新經濟政策。國內戰(zhàn)爭結束后,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不再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為了恢復被戰(zhàn)爭嚴重破壞的經濟,在列寧的領導下,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fā)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因而1921—1925年蘇聯(lián)(蘇俄)糧食產量有了顯著的增長。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新經濟政策的識記。16.【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19世紀初,西方發(fā)明了輪船、火車;后來,這兩種近代交通工具相繼傳人中國;從題干材料“清末河北邢臺火車站人們乘坐蒸汽火車的的場景,乘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人對火車傳人持贊賞的態(tài)度,表明中國人民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認知能力。A項圖中的交通工具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人們的出行方式題干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題意;B項人們對新的交通下具火車有敵視態(tài)度題干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題意;C項中國社會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能力反映了題干材料內容,符合題意;D項工業(yè)文明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改變,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中國交通工具的變革。17.【答案】C【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zhàn)【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結合“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可知,這一時局出現在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標志著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統(tǒng)治建立。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陜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占踞東北三省。各派軍閥不斷地混戰(zhàn),中國陷入災難中。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識記。18.【答案】D【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經濟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蘇俄放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到1925年底,蘇聯(lián)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新經濟政策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lián)系起來;對小農占優(yōu)勢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新經濟政策的識記。19.【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修建唐胥鐵路說明我國的近代化在發(fā)展中。清政府認為火車震動了東陵的先王神靈,用騾馬拽引車輛,說明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與時代發(fā)展存在著落差。故ABC錯誤,D正確。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識記。20.【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初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們關心社會變革,希望了解世界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報紙傳媒業(yè)迅速發(fā)展,銷量不斷提升。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20世紀初社會生活變化的了解。21.【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題干圖文內容可知:1913年為辛亥革命后,作者稱辛亥革命為“變亂”,又用“競襲洋夷之皮毛”表達了對辛亥革命的否定。A項作者對辛亥革命不認同符合題干材料內容,符合題意;B項作者主張全面學習西方與題干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當時鄉(xiāng)村社會習俗徹底變化與題干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當時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與題干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22.【答案】B【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中國人的救國探索歷程的有關知識。從材料“魏源說:技不如人;洪秀全說:我反;康有為說:我變;孫中山說:我革命”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愛國的知識分子、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救國探索歷程.魏源代表的是愛國的知識分子的探索;洪秀全代表農民階級的探索;康有為和孫中山代表資產階級的救國探索,所以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國人的救國探索。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中國人的救國探索歷程的識記。23.【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一戰(zhàn)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史實即歷史事實,史論即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聯(lián)系所學知識可知,1916年2月21日,德軍集中27萬人的兵力,以猛烈的炮火進攻凡爾登,德、法雙方在凡爾登展開血戰(zhàn)。這次戰(zhàn)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zhàn)役之一,歷史上稱之為“凡爾登絞肉機”;一戰(zhàn)爆發(fā)后,意大利為了自身的利益,望風使舵,參加了協(xié)約國集團作戰(zhàn);一戰(zhàn)中,新式武器不斷被使用。1916年9月,英國首先使用新式武器坦克,所以ABC屬于歷史事實,不符合題意。由于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與英、法、俄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爭奪霸權的結果,形成了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國、法國、俄國組成的三國協(xié)約。這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zhàn),世界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交戰(zhàn)各國帶來了深重災難,造成了重大物質損傷和人員傷亡,由此可知,一戰(zhàn)是帝國主義爭奪霸權和殖民地的不義之戰(zhàn),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評價,屬于史論,所以D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一戰(zhàn)的識記。24.【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武昌起義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鄂亂是指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是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國湖北省武昌發(fā)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湖北省簡稱鄂。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武昌起義的識記。25.【答案】A【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一戰(zhàn)前德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fā)展不平衡,導致政治發(fā)展不平衡,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要求重新分割世界。根據材料“德意志帝國要成為世界帝國”可知,這是德國要對外實行侵略擴張,稱霸世界。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一戰(zhàn)前德國對外擴張的識記。26.【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按照日本學者福澤諭吉的《文明論概略》就社會轉型的問題所說“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順序,即首先變革人心——新文化運動(思想層面),然后改變政令——辛亥革命(制度層面),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洋務運動(器物層面)。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7.【答案】(1)事件:十月革命的勝利;意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鼓舞和支持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推動了中國。(2)趨勢:1913-1921年下降;1921-1925年上升.政策因素:新經濟政策的實施.(3)變化:從懷疑到贊賞;原因:由農業(yè)國變成了工業(yè)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或計劃經濟手段使經濟建設成就顯著.【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俄國十月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十月革命的相關知識。由圖1“列寧宣布蘇維埃政權成立”可知,這反映的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鼓舞和支持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2)本題考查蘇俄實行的新經濟政策。觀察圖2可知,1913-1921年糧食產量下降;1921-1925年糧食產量上升,這一時期糧食產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蘇俄實施了新經濟政策,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3)本題考查蘇聯(lián)由農業(yè)國變成工業(yè)國的相關知識。由材料二“美國作家維爾斯第一次來蘇聯(lián)的時候,稱列寧是‘克里姆林宮的幻想家’,表示出對社會主義的懷疑;1934年當他第二次來到蘇聯(lián)的時候,他對斯大林說:‘現在資本主義應該向你們學習,理解社會主義精神’”可知,維爾斯對社會主義認識從懷疑到贊賞,其原因是蘇聯(lián)由農業(yè)國變成了工業(yè)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或計劃經濟手段使經濟建設成就顯著。故答案為:(1)事件:十月革命的勝利;意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鼓舞和支持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推動了中國。(2)趨勢:1913-1921年下降;1921-1925年上升.政策因素:新經濟政策的實施。(3)變化:從懷疑到贊賞;原因:由農業(yè)國變成了工業(yè)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或計劃經濟手段使經濟建設成就顯著。【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圍繞“蘇聯(lián)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考查十月革命、新經濟政策等相關知識。28.【答案】(1)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放棄攻打城市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2)①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邊平原地區(qū)地勢平坦。②政策支持,農民分到田地,生產和革命熱情高漲,勞動力短缺得到緩解。(3)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不斷實踐中開辟了革命新道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解放。【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江南制造局是清朝洋務運動中成立的近代軍事工業(yè)生產機構。公車上書,是指1895年康有為率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lián)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在甲午戰(zhàn)爭中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事件。公車上書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在就職儀式上,宣讀了大總統(tǒng)誓詞。1915年,陳獨秀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后改為《新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這些活動都是向西方學習的活動和探索實踐;是從學習器物層面到學習政治制度層面再到學習思想層面的深入。(2)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國共產黨高舉鄧小平理論,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建國以后,“走俄國人的路”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或斯大林模式),如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國營經濟:統(tǒng)一財經;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等。結果:建國初期對鞏固政權、恢復發(fā)展國民經濟起過積極作用;但從長遠看,導致個人崇拜,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走自己的路”是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如改革開放,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實現祖國統(tǒng)一提出“一國兩制”偉人構想等;結果:迅速推動我國經濟發(fā)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上升。(3)本題考查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結合以上材料的內容,依據所學可知,中國不管走什么路,都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fā),都要借鑒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要立足于中國國情,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探索適合中國發(fā)展的道路。故答案為:(1)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學習軌跡:從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思想層面的深入。(2)鄧小平理論,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問略。(3)認識:中國不管走什么路,要借鑒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要立足于中國國情,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探索適合中國發(fā)展的道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的近代化過程等相關知識。29.【答案】(1)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放棄 攻打城市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2)①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邊平原 地區(qū)地勢平坦。②政策支持,農民分到田地,生產和革命熱情高漲,勞動力短缺得到緩解。(3)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不斷實踐中開辟了革命新道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解放。【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為了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會后,毛澤東等人發(fā)動群眾,進行了武裝暴動。”可知,材料一中緊急會議是指1927年8月7日召開的八七會議,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jié)發(fā)動武裝起義。武裝暴動受挫后,毛澤東所作出的戰(zhàn)略轉變是放棄攻打城市,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1927年,毛澤東在湘贛邊界,領導工農革命軍舉行秋收起義。起義開始時攻占了一些縣城,但由于城市里敵人的力量比較強大,工農革命軍損失慘重。毛澤東分析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他率領工農革命軍向湘贛邊的井岡山進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2)據材料二“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建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及所學知識可知,井岡山根據地為了堅持革命道路而開展糧食生產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有: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邊平原地區(qū)地勢平坦。政策支持,農民分到田地,生產和革命熱情高漲,勞動力短缺得到緩解。(3)據材料三“1928年起,毛澤東先后寫下了許多著作,其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書本上并沒有講到中國湖南、湖北,它講的只是基本原理’,‘共產黨的任務……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xiāng)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可知,這條新道路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不斷實踐中開辟了革命新道路。開辟的目的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解放。故答案為:(1)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放棄 攻打城市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2)①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邊平原 地區(qū)地勢平坦。②政策支持,農民分到田地,生產和革命熱情高漲,勞動力短缺得到緩解。(3)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不斷實踐中開辟了革命新道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解放。【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八七會議、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的相關史實,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理解并識記八七會議、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的相關史實。30.【答案】(1)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觀念漸入人心。(2)陳獨秀;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號召青年起來爭取平等自由,以科學的方法認識事物,向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戰(zhàn)。(3)辛亥革命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面對這種情況,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影響的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認為要在中國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為此,開展了新文化運動。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要堅持對外開放,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東西,但不能照搬照抄。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f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一“它使傳統(tǒng)中國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聯(lián)系所學知識,孫中山領導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2)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依據材料二“他是中國思想界的一個清道夫,他把啟蒙的水灑向那孔孟彌漫的大道上。因此時時被那無數吃慣孔孟的老頭子們跳腳痛罵,怪他不識貨。”的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號召青年起來爭取平等自由,以科學的方法認識事物,向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戰(zhàn)。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后改為《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這兩面旗幟。發(fā)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提出“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儒家學說。陳獨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倫理民主的主張,號召人們拿起民主這個武器和舊的意識形態(tài)進行斗爭;陳獨秀舉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開了一場規(guī)模空前的新文化運動的序幕。(3)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聯(lián)系及兩次運動的不同結果的啟示。依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面對這種情況,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影響的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認為要在中國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為此,開展了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的失敗說明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東西,但不能照搬照抄,改革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f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故答案為:(1)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觀念漸入人心。(2)陳獨秀;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號召青年起來爭取平等自由,以科學的方法認識事物,向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戰(zhàn)。(3)辛亥革命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面對這種情況,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影響的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認為要在中國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為此,開展了新文化運動。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要堅持對外開放,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東西,但不能照搬照抄。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f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31.【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2)一戰(zhàn)開始后,中國商品進口額比戰(zhàn)前減少。大戰(zhàn)結束后,進口額迅速回升并超過戰(zhàn)前水平。原因分析:減少是因為辛亥革命后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而一戰(zhàn)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zhàn)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增加是因為一戰(zhàn)結束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重新受到壓制。(3)一戰(zhàn)西歐的工業(yè)生產嚴重下降。啟示: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阻礙經濟發(fā)展,戰(zhàn)爭沒有真正的贏家,只會兩敗俱傷。【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歷史圖標的能力。圖1可看出一戰(zhàn)開始后,中國商品進口額比戰(zhàn)前減少;大戰(zhàn)結束后,進口額迅速回升并超過戰(zhàn)前水平。從圖2中不難發(fā)現英、德、法三國1921年的工業(yè)生產指數明顯低于1913年的水平,說明了1914年爆發(fā)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給西歐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破壞。(2)本題考查1913-1921年中國進口貿易總值變化的原因。由于辛亥革命后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一戰(zhàn)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zhàn)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一戰(zhàn)開始后,所以中國商品進口額比戰(zhàn)前減少;一戰(zhàn)結束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重新受到壓制大戰(zhàn)結束后,進口額迅速回升并超過戰(zhàn)前水平。(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從圖2中可知,英國、德國、法國在1921的的工業(yè)生產指數相對于1913年都有很大的差距,可見一戰(zhàn)使西歐的工業(yè)生產嚴重下降。第二問的啟示,屬于開放性問題,言之有理即可。如: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阻礙經濟發(fā)展,戰(zhàn)爭沒有真正的贏家,只會兩敗俱傷。故答案為:(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2)一戰(zhàn)開始后,中國商品進口額比戰(zhàn)前減少。大戰(zhàn)結束后,進口額迅速回升并超過戰(zhàn)前水平。原因分析:減少是因為辛亥革命后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而一戰(zhàn)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zhàn)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增加是因為一戰(zhàn)結束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重新受到壓制。(3)一戰(zhàn)西歐的工業(yè)生產嚴重下降。啟示: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阻礙經濟發(fā)展,戰(zhàn)爭沒有真正的贏家,只會兩敗俱傷。【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一戰(zhàn)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獲取材料信息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32.【答案】(1)分別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中國辛亥革命的成果。相同之處:都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都體現分權制衡原則。(2)原因:①美國通過獨立戰(zhàn)爭擺脫了英國殖民統(tǒng)治,贏得了國家獨立,掃清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障礙。它鼓舞著孫中山走上革命反清的道路,通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中華民國)。②獨立后美國頒布1787年聯(lián)邦憲法,建立了共和體制,確立了三權分立原則,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孫中山受美國1787年憲法影響,制定了《中華民 國臨時約法》,也實行分權制衡原則。(3)啟示:世界文明發(fā)展是相互影響的,要順應歷史潮流,善于學習、借鑒別國先進的經驗,與時俱進;要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fā),選擇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敢于改革創(chuàng)新。【知識點】辛亥革命;美國的誕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1787年憲法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相關知識。美國獨立戰(zhàn)爭勝利后,于1787年大陸會議制定1787年憲法,規(guī)定美國為聯(lián)邦制國家,實行總統(tǒng)制。辛亥革命勝利后,中華民國成立,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美國1987年憲法》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都是在兩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頒布的,都是各自國家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2)本題考查美國歷史給孫中山帶來重大影響的原因。主要從美國獨立戰(zhàn)爭勝利和1787年憲法三權分立原則對美國發(fā)展資本主義帶來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這兩方面分析美國歷史對孫中山的影響巨大的原因。(3)本題考查中、美兩國革命的啟示,屬于開放性試題。學生從“美國歷史影響中國歷史”這一史實中得出世界文明發(fā)展是相互影響的,要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同時在學習、借鑒過程中要從本國國情出發(fā)等啟示。故答案為:(1)分別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中國辛亥革命的成果。相同之處:都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都體現分權制衡原則。(2)原因:①美國通過獨立戰(zhàn)爭擺脫了英國殖民統(tǒng)治,贏得了國家獨立,掃清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障礙。它鼓舞著孫中山走上革命反清的道路,通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中華民國)。②獨立后美國頒布1787年聯(lián)邦憲法,建立了共和體制,確立了三權分立原則,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孫中山受美國1787年憲法影響,制定了《中華民 國臨時約法》,也實行分權制衡原則。(3)啟示:世界文明發(fā)展是相互影響的,要順應歷史潮流,善于學習、借鑒別國先進的經驗,與時俱進;要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fā),選擇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敢于改革創(chuàng)新。【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嘉興海寧新倉中學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嘉興海寧新倉中學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