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嘉興市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思品教學質量檢測(一)(歷社部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嘉興市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思品教學質量檢測(一)(歷社部分)

資源簡介

浙江省嘉興市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思品教學質量檢測(一)(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
1.(2018九上·嘉興月考)社會動蕩或變革往往會帶來思想領域的變化。下列史實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
A.漢武帝大一統促成了“百家爭鳴”
B.洋務運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維新變法傳播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
D.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2.(2018九上·嘉興月考)某學習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整理出以下史實:元朝設置宣政院、明朝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如果要給他們的研究確定一個主題,應該是(  )
A.機構的設置與變化 B.文化的繁榮與昌盛
C.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D.對外的聯系與交往
3.(2018九上·嘉興月考)下圖是中國和外國公司在中國煤礦工業總產量中所占百分比變化示意圖。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務運動的開展 B.戊戌變法的推動
C.歐洲列強忙于一戰 D.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4.(2018九上·嘉興月考)宋代汪洙《神童詩》寫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從中可見當時的科舉制度起到的社會作用是(  )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促成了社會重學風氣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改變了個人命運
5.(2018九上·嘉興月考)覺皇寺始建于唐中期,元末兵毀,明洪武初年復建,清順治五年僧行立重新整修,1970年覺皇寺成平地一片,2002年恢復重建。覺皇寺可能見證了(  )
①休養生息、文景之治 ②杯酒釋兵權,文官治國
③房謀杜斷,貞觀之治 ④倭寇作亂,厲行海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6.(2018九上·嘉興月考)18世紀的法國,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盲從統治者的說教,學會了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他們思考的問題與文藝復興時期相比,突出表現在(  )
A.批判神權統治 B.鼓吹人性解放
C.倡導思想自由 D.構建理性王國
7.(2018九上·嘉興月考)有人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把槍挑起一場戰爭”。“一把槍”比喻的歷史事件是(  )
A.三國協約的形成 B.薩拉熱窩事件
C.三國同盟的形成 D.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
8.(2018九上·嘉興月考)現在電視劇中,經常出現與事實不符的“穿幫”鏡頭。下列情景屬于“穿幫”的是(  )
A.光緒皇帝下詔建立京師大學堂
B.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布廢止科舉考試
C.慈禧太后在拍攝照片
D.1912年3月,南京街頭一群年輕人拿著剪刀尋找留長辮的男人
9.(2018九上·嘉興月考)綜觀不同民族和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歷程,都不難發現一些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的身影。下列重要歷史人物、國家和事件不相匹配的是(  )
A.孫中山——中華民國——剪辮
B.斯大林——蘇俄——農業集體化
C.列寧——俄國——十月革命
D.甘地——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0.(2018九上·嘉興月考)作為“亞非民族運動的先驅,孫中山和扎格魯爾的共同點是(  )
A.贏得了國家的獨立和自由 B.領導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運動
C.主持了民主化改革 D.主張用善良制服帝國主義
二、非選擇題
11.(2018九上·嘉興月考)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12年元旦的《申報》以顯著地位刊登慶祝標語和祝詞。標語字把民國的“國” 改寫為“囻”。
——宋軍《申報的興衰》
材料二:它使傳統中國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
——費正清
1915年,袁世凱公開復辟帝制,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袁世凱身敗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一》
材料三:民國建立后,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倒臺。引發了以傳統政治為基礎的舊有倫理與價值體系的松動.……傳統價值觀念開始失去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
——張豈之《中國歷史 晚清民國卷》
(1)根據材料一指出《申報》慶祝的1912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什么?這一事件反映了當時中國政治怎樣的發展趨勢?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些重要成果?
(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列舉辛亥革命后“傳統價值觀念開始失去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列舉兩例)
(4)綜合以上材料,用一句話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
12.(2018九上·嘉興月考)工業文明的浪潮對世界各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英國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工業生產情況(部分)
注: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壟斷了世界工業和海外貿易,被稱為“世界工廠”。
——改編自達·赫·威爾遜《英國史》
材料二: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這)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炮聲震撼了中國,也震撼了亞洲。對于中國來說,這是一塊界碑。它銘刻了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三:西方傳教士“帶來了這些西方文明的樣本,但……只是代表了西學的一縷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較進步的中國士大夫中間隱約閃亮。”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1)根據材料一,概述英國工業發展狀況,并指出與此密切相關的歷史事件。
(2)西方人“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指什么?上一小題中歷史事件有何聯系?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歷史現象?列舉在此期間推動中國工業化進程的一個實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A項漢武帝大一統促成了“百家爭鳴”說法錯誤, 春秋戰國的紛爭,促成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不符合題意;
B項洋務運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說法錯誤,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不符合題意;
C項維新變法傳播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說法錯誤,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使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廣泛傳播,不符合題意;
D項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共和思想能佐證 “社會動蕩或變革往往會帶來思想領域的變化” 這一觀點,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能力。
2.【答案】C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明朝鄭成功收復臺灣,維護了國家領土主權。清朝設置伊犁將軍,加強了對北部和西北部邊疆的統治,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這些做法都有利于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A項機構的設置與變化和題干中的“明朝鄭成功收復臺灣”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文化的繁榮與昌盛和題干中的“朝設置宣政院、明朝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和題干中的“”都相符,符合題意;
D項對外的聯系與交往和題干中的“元朝設置宣政院”“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概括歷史事件主題的能力。
3.【答案】C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由圖中中國在中國和外國公司在中國煤礦工業總產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13年的7%到1919年的24.4%,增長很快,這主要是因為: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民族資本的壓迫,給了我們民族工業發展的機會,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進入了“黃金時代”。
A項洋務運動的開展時間上與題干圖表不一致,不符合題意;
B項戊戌變法的推動時間上與題干圖表不一致,不符合題意;
C項歐洲列強忙于一戰是出現題干圖中中國和外國公司在中國煤礦工業總產量中所占百分比變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
D項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間上與題干圖表不一致,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1913—1919年間發展原因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1913—1919年間發展較快的原因的掌握情況。
4.【答案】B
【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指的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一種以考試的辦法選取官員的制度,統治者使“田舍郎”登上“天子堂”,說明了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擴大了統治階級的統治基礎。宋朝“重文輕武”,重視科舉制度的完善,科舉制度的完善在宋朝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
A項加強了中央集權題干材料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
B項促成了社會重學風氣是題干材料反映的科舉制度起到的社會作用,符合題意;
C項提高了行政效率題干材料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
D項改變了個人命運題干材料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科舉制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
5.【答案】C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①休養生息、文景之治發生在西漢初年,在唐中期覺皇寺興建之前 ,不符合題意;
②杯酒釋兵權,文官治國發生在宋朝,在唐中期覺皇寺興建之后 ,符合題意;
③房謀杜斷,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出現的清明政治 ,在唐中期覺皇寺興建之前 ,不符合題意;
④倭寇作亂,厲行海禁發生在明朝,在唐中期覺皇寺興建之后 ,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
6.【答案】D
【知識點】科學和思想的力量
【解析】【分析】由“18世紀的法國,學會了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等可知是啟蒙運動,它的核心是理性主義。啟蒙運動的突出變現是對未來社會提出自己的設想,構建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而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中都沒有這樣的內容。
D項構建理性王國是18世紀的法國人思考的問題與文藝復興時期相比最突出的表現,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啟蒙運動的相關知識。
7.【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亞鄰近塞爾維亞的邊境地區,進行軍事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6月28日是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聯軍在1389年被土耳其軍隊打敗的日子,演習選定在這一天是具有挑釁意義的。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親自檢閱了這次演習,演習結束后,斐迪南大公返回薩拉熱窩市區時,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擊中斃命。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德、奧匈帝國立即以此作為發動戰爭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事件遂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A項三國協約的形成不是“一把槍”比喻的歷史事件,不符合題意;
B項薩拉熱窩事件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把槍”比喻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
C項三國同盟的形成不是“一把槍”比喻的歷史事件,不符合題意;
D項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不是“一把槍”比喻的歷史事件,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薩拉熱窩事件的影響。
8.【答案】B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A項光緒皇帝下詔建立京師大學堂符合史實,戊戌變法期間,創辦了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表明近代中國教育改革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不符合題意;
B項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布廢止科舉考試不符合史實,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符合題意;
C項慈禧太后在拍攝照片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D項1912年3月,南京街頭一群年輕人拿著剪刀尋找留長辮的男人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民國前后的相關史實等知識的掌握。
9.【答案】B
【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美國總統羅斯福實施新政,使美國擺脫了經濟危機;凱末爾領導土耳其人民打敗了外國侵略軍,取得革命勝利,贏得國家獨立和自由。土耳其革命沒有進行工農武裝割據。列寧領導俄國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甘地領導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A項孫中山——中華民國——剪辮相匹配,1912年3月,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剪辮令,要求留有發辮者,限期剪去辮子,去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不符合題意;
B項斯大林——蘇俄——農業集體化不相匹配,因為農業集體化是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于1930年1月5日所推行的政策,符合題意;
C項列寧——俄國——十月革命相匹配,列寧領導俄國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不符合題意;
D項甘地——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相匹配,甘地領導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相關歷史人物所在的國家名稱及其歷史貢獻。
10.【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他創建了興中會,組建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了三民主義,領導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扎格魯爾因努力改革,反對專制和維護民族獨立而贏得聲譽;一次大戰結束后,領導埃及人民開展了反對英國殖民者和封建統治者的斗爭。
B項領導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運動是孫中山和扎格魯爾的共同點,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和扎格魯爾的共同點及學生的比較能力。
11.【答案】(1)中華民國成立(或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
(2)推翻帝制(結束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3)如稱呼變化,婦女爭取婚姻自由,發型變化等。
(4)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知識點】辛亥革命;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相關知識。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成功發動武昌起義,并在隨后的兩個多月帶動中國各地的革命響應。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業已獨立的17個省,派出代表,推選剛剛返國的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成立。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下,宣統帝溥儀的母親隆裕太后發布退位詔書,“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為一大中華民國”;至此,中華民國正式取代與繼承大清帝國。這一事件反映了當時中國的政治發展趨勢: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
(2)本題考查分析辛亥革命的思想影響。“道及君主,恒必以惡語冠之隨之”“袁世凱公開復辟帝制,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說明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3)本題考查分析近代化過程中新知識分子的作用。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舊稱"德先生"與"賽先生"),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先進知識分子領導了五四運動。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
(3)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后社會習俗的變化。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廢除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
(4)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化進程中學習西方先進制度的一次嘗試,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民國建立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移風易俗,這推動了中國民主進程和社會近代化。
故答案為:(1)中華民國成立(或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
(2)推翻帝制(結束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3)如稱呼變化,婦女爭取婚姻自由,發型變化等。
(4)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
12.【答案】(1)英國工業發展迅速。第一次工業革命。
(2)鴉片戰爭。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處心積慮地要打開中國市場,悍然發動鴉片戰爭。
(3)“西學東漸”。洋務運動。
【知識點】鴉片戰爭;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第一次工業革命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由材料一圖表“英國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工業生產情況”可以看出,18世紀中期以后,英國工業發展迅速,這主要得益于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18世紀中期以后英國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2)本題考查鴉片戰爭的相關知識。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西方人“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指的是鴉片戰爭。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處心積慮地要打開中國市場,悍然發動鴉片戰爭。
(3)本題考查洋務運動的相關知識。由材料三“西方傳教士‘帶來了這些西方文明的樣本,但…只是代表了西學的一縷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較進步的中國士大夫中間隱約閃亮。’”可知, 這反映了“西學東漸”。在西方的影響下,中國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進行了洋務運動,大力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興辦了一批近代工業企業,邁出了中國工業化的第一步。
故答案為:(1)英國工業發展迅速。第一次工業革命。
(2)鴉片戰爭。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處心積慮地要打開中國市場,悍然發動鴉片戰爭。
(3)“西學東漸”。洋務運動。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圖表和材料的形式,考查英國工業革命、鴉片戰爭和洋務運動的相關知識。
1 / 1浙江省嘉興市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思品教學質量檢測(一)(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
1.(2018九上·嘉興月考)社會動蕩或變革往往會帶來思想領域的變化。下列史實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
A.漢武帝大一統促成了“百家爭鳴”
B.洋務運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維新變法傳播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
D.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答案】D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A項漢武帝大一統促成了“百家爭鳴”說法錯誤, 春秋戰國的紛爭,促成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不符合題意;
B項洋務運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說法錯誤,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不符合題意;
C項維新變法傳播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說法錯誤,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使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廣泛傳播,不符合題意;
D項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共和思想能佐證 “社會動蕩或變革往往會帶來思想領域的變化” 這一觀點,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能力。
2.(2018九上·嘉興月考)某學習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整理出以下史實:元朝設置宣政院、明朝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如果要給他們的研究確定一個主題,應該是(  )
A.機構的設置與變化 B.文化的繁榮與昌盛
C.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D.對外的聯系與交往
【答案】C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明朝鄭成功收復臺灣,維護了國家領土主權。清朝設置伊犁將軍,加強了對北部和西北部邊疆的統治,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這些做法都有利于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A項機構的設置與變化和題干中的“明朝鄭成功收復臺灣”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文化的繁榮與昌盛和題干中的“朝設置宣政院、明朝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和題干中的“”都相符,符合題意;
D項對外的聯系與交往和題干中的“元朝設置宣政院”“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概括歷史事件主題的能力。
3.(2018九上·嘉興月考)下圖是中國和外國公司在中國煤礦工業總產量中所占百分比變化示意圖。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務運動的開展 B.戊戌變法的推動
C.歐洲列強忙于一戰 D.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答案】C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由圖中中國在中國和外國公司在中國煤礦工業總產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13年的7%到1919年的24.4%,增長很快,這主要是因為: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民族資本的壓迫,給了我們民族工業發展的機會,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進入了“黃金時代”。
A項洋務運動的開展時間上與題干圖表不一致,不符合題意;
B項戊戌變法的推動時間上與題干圖表不一致,不符合題意;
C項歐洲列強忙于一戰是出現題干圖中中國和外國公司在中國煤礦工業總產量中所占百分比變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
D項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間上與題干圖表不一致,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1913—1919年間發展原因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1913—1919年間發展較快的原因的掌握情況。
4.(2018九上·嘉興月考)宋代汪洙《神童詩》寫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從中可見當時的科舉制度起到的社會作用是(  )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促成了社會重學風氣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改變了個人命運
【答案】B
【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指的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一種以考試的辦法選取官員的制度,統治者使“田舍郎”登上“天子堂”,說明了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擴大了統治階級的統治基礎。宋朝“重文輕武”,重視科舉制度的完善,科舉制度的完善在宋朝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
A項加強了中央集權題干材料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
B項促成了社會重學風氣是題干材料反映的科舉制度起到的社會作用,符合題意;
C項提高了行政效率題干材料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
D項改變了個人命運題干材料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科舉制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
5.(2018九上·嘉興月考)覺皇寺始建于唐中期,元末兵毀,明洪武初年復建,清順治五年僧行立重新整修,1970年覺皇寺成平地一片,2002年恢復重建。覺皇寺可能見證了(  )
①休養生息、文景之治 ②杯酒釋兵權,文官治國
③房謀杜斷,貞觀之治 ④倭寇作亂,厲行海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C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①休養生息、文景之治發生在西漢初年,在唐中期覺皇寺興建之前 ,不符合題意;
②杯酒釋兵權,文官治國發生在宋朝,在唐中期覺皇寺興建之后 ,符合題意;
③房謀杜斷,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的出現的清明政治 ,在唐中期覺皇寺興建之前 ,不符合題意;
④倭寇作亂,厲行海禁發生在明朝,在唐中期覺皇寺興建之后 ,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
6.(2018九上·嘉興月考)18世紀的法國,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盲從統治者的說教,學會了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他們思考的問題與文藝復興時期相比,突出表現在(  )
A.批判神權統治 B.鼓吹人性解放
C.倡導思想自由 D.構建理性王國
【答案】D
【知識點】科學和思想的力量
【解析】【分析】由“18世紀的法國,學會了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等可知是啟蒙運動,它的核心是理性主義。啟蒙運動的突出變現是對未來社會提出自己的設想,構建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而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中都沒有這樣的內容。
D項構建理性王國是18世紀的法國人思考的問題與文藝復興時期相比最突出的表現,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啟蒙運動的相關知識。
7.(2018九上·嘉興月考)有人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把槍挑起一場戰爭”。“一把槍”比喻的歷史事件是(  )
A.三國協約的形成 B.薩拉熱窩事件
C.三國同盟的形成 D.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
【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亞鄰近塞爾維亞的邊境地區,進行軍事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6月28日是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聯軍在1389年被土耳其軍隊打敗的日子,演習選定在這一天是具有挑釁意義的。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親自檢閱了這次演習,演習結束后,斐迪南大公返回薩拉熱窩市區時,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擊中斃命。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德、奧匈帝國立即以此作為發動戰爭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事件遂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A項三國協約的形成不是“一把槍”比喻的歷史事件,不符合題意;
B項薩拉熱窩事件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把槍”比喻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
C項三國同盟的形成不是“一把槍”比喻的歷史事件,不符合題意;
D項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不是“一把槍”比喻的歷史事件,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薩拉熱窩事件的影響。
8.(2018九上·嘉興月考)現在電視劇中,經常出現與事實不符的“穿幫”鏡頭。下列情景屬于“穿幫”的是(  )
A.光緒皇帝下詔建立京師大學堂
B.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布廢止科舉考試
C.慈禧太后在拍攝照片
D.1912年3月,南京街頭一群年輕人拿著剪刀尋找留長辮的男人
【答案】B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A項光緒皇帝下詔建立京師大學堂符合史實,戊戌變法期間,創辦了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表明近代中國教育改革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不符合題意;
B項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布廢止科舉考試不符合史實,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符合題意;
C項慈禧太后在拍攝照片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D項1912年3月,南京街頭一群年輕人拿著剪刀尋找留長辮的男人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民國前后的相關史實等知識的掌握。
9.(2018九上·嘉興月考)綜觀不同民族和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歷程,都不難發現一些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的身影。下列重要歷史人物、國家和事件不相匹配的是(  )
A.孫中山——中華民國——剪辮
B.斯大林——蘇俄——農業集體化
C.列寧——俄國——十月革命
D.甘地——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答案】B
【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美國總統羅斯福實施新政,使美國擺脫了經濟危機;凱末爾領導土耳其人民打敗了外國侵略軍,取得革命勝利,贏得國家獨立和自由。土耳其革命沒有進行工農武裝割據。列寧領導俄國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甘地領導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A項孫中山——中華民國——剪辮相匹配,1912年3月,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剪辮令,要求留有發辮者,限期剪去辮子,去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不符合題意;
B項斯大林——蘇俄——農業集體化不相匹配,因為農業集體化是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于1930年1月5日所推行的政策,符合題意;
C項列寧——俄國——十月革命相匹配,列寧領導俄國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不符合題意;
D項甘地——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相匹配,甘地領導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相關歷史人物所在的國家名稱及其歷史貢獻。
10.(2018九上·嘉興月考)作為“亞非民族運動的先驅,孫中山和扎格魯爾的共同點是(  )
A.贏得了國家的獨立和自由 B.領導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運動
C.主持了民主化改革 D.主張用善良制服帝國主義
【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他創建了興中會,組建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了三民主義,領導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扎格魯爾因努力改革,反對專制和維護民族獨立而贏得聲譽;一次大戰結束后,領導埃及人民開展了反對英國殖民者和封建統治者的斗爭。
B項領導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運動是孫中山和扎格魯爾的共同點,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和扎格魯爾的共同點及學生的比較能力。
二、非選擇題
11.(2018九上·嘉興月考)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12年元旦的《申報》以顯著地位刊登慶祝標語和祝詞。標語字把民國的“國” 改寫為“囻”。
——宋軍《申報的興衰》
材料二:它使傳統中國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
——費正清
1915年,袁世凱公開復辟帝制,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袁世凱身敗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一》
材料三:民國建立后,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倒臺。引發了以傳統政治為基礎的舊有倫理與價值體系的松動.……傳統價值觀念開始失去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
——張豈之《中國歷史 晚清民國卷》
(1)根據材料一指出《申報》慶祝的1912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什么?這一事件反映了當時中國政治怎樣的發展趨勢?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些重要成果?
(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列舉辛亥革命后“傳統價值觀念開始失去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列舉兩例)
(4)綜合以上材料,用一句話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
【答案】(1)中華民國成立(或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
(2)推翻帝制(結束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3)如稱呼變化,婦女爭取婚姻自由,發型變化等。
(4)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知識點】辛亥革命;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相關知識。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成功發動武昌起義,并在隨后的兩個多月帶動中國各地的革命響應。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業已獨立的17個省,派出代表,推選剛剛返國的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成立。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下,宣統帝溥儀的母親隆裕太后發布退位詔書,“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為一大中華民國”;至此,中華民國正式取代與繼承大清帝國。這一事件反映了當時中國的政治發展趨勢: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
(2)本題考查分析辛亥革命的思想影響。“道及君主,恒必以惡語冠之隨之”“袁世凱公開復辟帝制,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說明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3)本題考查分析近代化過程中新知識分子的作用。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舊稱"德先生"與"賽先生"),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先進知識分子領導了五四運動。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
(3)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后社會習俗的變化。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廢除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
(4)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化進程中學習西方先進制度的一次嘗試,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民國建立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移風易俗,這推動了中國民主進程和社會近代化。
故答案為:(1)中華民國成立(或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
(2)推翻帝制(結束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3)如稱呼變化,婦女爭取婚姻自由,發型變化等。
(4)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
12.(2018九上·嘉興月考)工業文明的浪潮對世界各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英國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工業生產情況(部分)
注: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壟斷了世界工業和海外貿易,被稱為“世界工廠”。
——改編自達·赫·威爾遜《英國史》
材料二: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這)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炮聲震撼了中國,也震撼了亞洲。對于中國來說,這是一塊界碑。它銘刻了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三:西方傳教士“帶來了這些西方文明的樣本,但……只是代表了西學的一縷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較進步的中國士大夫中間隱約閃亮。”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1)根據材料一,概述英國工業發展狀況,并指出與此密切相關的歷史事件。
(2)西方人“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指什么?上一小題中歷史事件有何聯系?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歷史現象?列舉在此期間推動中國工業化進程的一個實例。
【答案】(1)英國工業發展迅速。第一次工業革命。
(2)鴉片戰爭。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處心積慮地要打開中國市場,悍然發動鴉片戰爭。
(3)“西學東漸”。洋務運動。
【知識點】鴉片戰爭;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第一次工業革命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由材料一圖表“英國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工業生產情況”可以看出,18世紀中期以后,英國工業發展迅速,這主要得益于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18世紀中期以后英國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2)本題考查鴉片戰爭的相關知識。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西方人“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指的是鴉片戰爭。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處心積慮地要打開中國市場,悍然發動鴉片戰爭。
(3)本題考查洋務運動的相關知識。由材料三“西方傳教士‘帶來了這些西方文明的樣本,但…只是代表了西學的一縷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較進步的中國士大夫中間隱約閃亮。’”可知, 這反映了“西學東漸”。在西方的影響下,中國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進行了洋務運動,大力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興辦了一批近代工業企業,邁出了中國工業化的第一步。
故答案為:(1)英國工業發展迅速。第一次工業革命。
(2)鴉片戰爭。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處心積慮地要打開中國市場,悍然發動鴉片戰爭。
(3)“西學東漸”。洋務運動。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圖表和材料的形式,考查英國工業革命、鴉片戰爭和洋務運動的相關知識。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节县| 宁远县| 承德县| 延长县| 古丈县| 会泽县| 苏尼特右旗| 阿尔山市| 五华县| 太和县| 吉水县| 汉沽区| 新巴尔虎左旗| 秭归县| 赤峰市| 乐业县| 卢湾区| 玛纳斯县| 临颍县| 嘉荫县| 江门市| 六盘水市| 上蔡县| 高唐县| 天门市| 罗山县| 新干县| 聊城市| 建瓯市| 张家港市| 驻马店市| 灵宝市| 镇江市| 格尔木市| 麻江县| 山西省| 遵义市| 台东县| 汉源县| 定边县| 临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