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萬向中學2016-2017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一、選擇題1.(2016七下·杭州期中)成語“得隴望蜀”和“秦晉之好”包含了哪幾個省區的簡稱( ?。?br/>A.貴州省和云南省、陜西省和山東省B.甘肅省和陜西省、河北省和四川省C.海南省和廣東省、河北省和山西省D.甘肅省和四川省、陜西省和山西省2.(2017七下·蕭山期中)下列為北回歸線穿過的我國四省區輪廓圖,這四省區按自西向東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②④③①3.(2017七下·蕭山期中)根據下圖提取信息,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br/>A.甲圖所示省份依靠坎兒井發展綠洲農業B.乙圖山脈是我國一,二階梯分界線C.丙圖所在的地形區主要是黃土高原D.丁圖西安人民喜食米飯4.(2017七下·蕭山期中)唐代詩人王之渙有詩曰:“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是指玉門關一帶( ?。?br/>A.雨季來的遲 B.夏季風來的遲C.年降水量稀少 D.夏季風影響不明顯5.(2017七下·蕭山期中)下列圖片能反映黃土高原地區的民居特點的是( ?。?br/>A. B.C. D.6.(2017七下·蕭山期中)“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不知從哪天起,春的畫卷如火如荼次第展開;轉眼間就醉了大半個中國”,下圖是《中國國家地理》編輯社策劃4月份“三縱一橫”四條“尋訪春天”的路線。據下圖回答小題。(1)四條尋春路線中,能夠領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地勢特點的路線是( )A.路線A B.路線B C.路線C D.路線D(2)沿路線A尋春的攝影師到達甲地有可能看到的景觀是( )①千頃油菜泛金黃 ②原野高唱信天游 ③水田稻穗沉甸甸 ④碧綠茶園連成片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7.(2016七下·新昌期中)考察臺灣的自然風光,適宜選擇以下景點中的( ?。?br/>①日月潭 ②淡水港 ③安平古堡 ④太魯閣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8.(2017七下·蕭山期中)讀“我國四地景觀圖”,完成下列小題。①②③④(1)①地“溜索”的交通方式體現了當地的地形特征是( ?。?br/>A.山高谷深 B.千溝萬壑 C.遼闊坦蕩 D.波狀起伏(2)②③兩地所在緯度位置相近,但夏季均溫不同,景觀差異很大,主要因為( ?。?br/>A.海陸位置不同 B.季風影響差異C.海拔高度不同 D.人類活動差異9.(2017七下·蕭山期中)有關秦嶺一淮河一線的敘述,正確的有( )①1月0℃等溫線經過的地方 ②溫帶和熱帶的分界線 ③地勢第二,第三級階梯的分界線④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 ⑤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 ⑥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A.①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⑥10.(2017七下·蕭山期中)下列屬于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事例有( ?。?br/>A.在珠江三角洲發展先進制造業 B.在黃土高原發展種植業C.在華北平原發展淡水養殖業 D.在東南丘陵發展畜牧業二、非選擇題11.(2017七下·蕭山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圖中①是 (山脈),大致是我國 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2)圖中②是 (山脈),是我國地勢 階梯的分界線。(3)圖中從A→B→C,植被發生了明顯變化,從森林過渡到草原、戈壁,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4)西北地區農業以 為主。本區生態環境脆弱,過度放牧等人類不合理活動,容易導致的環境問題是 。12.(2017七下·蕭山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在我國四大地理區中,降水少、沙漠分布廣的是 ??;氣候高寒、人口最稀少的是 。(填字母代號和區域名稱)(2)圖中A,D兩區的大致分界線是 — 一線。(3)把圖中E點和F點兩處用直線連接起來,就是我國著名的人口分界線 — 分界線,該線以東地區人口 ,以西地區人口 。13.(2017七下·蕭山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長江水系圖黃河水系圖(1)填寫地理事物的名稱:長江的支流A ,黃河中、下游的分界點B 。(2)長江、黃河都有豐富的水能,結合我國地勢階梯狀分布的特點分析長江、黃河水能分布的共同特點是 ,原因是 。(3)目前,長江干、支流通航里程達7萬千米,貨運量占全國內河航運的60%,自古以來就有“ ”之稱。(4)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泥沙主要來自 ,所以治理黃河的關鍵 ,根本措施是 。(5)黃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積狹 小的原因是下游流經地區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我國的行政區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省級行政區劃簡稱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隴是甘肅的簡稱,蜀是四川的簡稱,秦是陜西的簡稱,晉是山西的簡稱。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省級行政區劃簡稱的識記。2.【答案】B【知識點】我國的行政區劃【解析】【分析】依據省區輪廓,讀圖分析可知,圖中①為廣西壯族自治區,②為云南省,③為廣東省,④為臺灣省。四省區按自西向東排列為②云南省、①廣西壯族自治區、③廣東省、④臺灣省。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我國省區的輪廓及位置,讀圖理解解答即可。3.【答案】C【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分析】甲圖是甘肅省,依靠高山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發展綠洲農業,故A錯誤;乙圖山脈大興安嶺是我國地勢二、三階梯分界線,故B錯誤;丙圖所在省份是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故C正確;丁圖西安地處秦嶺—淮河以北,糧食作物是小麥,故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各地的景觀特色,理解回答即可。4.【答案】D【知識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分析】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詩中的春風和長風分別指影響玉門關地區的夏季的東南風、冬季的西北風,其中夏季風影響不明顯。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我國的季風氣候及特點,牢記即可。5.【答案】C【知識點】黃土高原【解析】【分析】圖C,窯洞是黃土高原上的典型民居,大多依山坡挖掘,外觀以圓拱形為主,靠門窗處采光較好,里面則略顯陰暗。傳統窯洞造價低廉,堅固耐用,冬暖夏涼,適宜居住,既不破壞生態,又不占用良田。如果山崖較高,往往開鑿多層窯洞,類似于現代的樓房。故答案為:C。【點評】考查黃土高原的特色民居,要牢記。6.【答案】(1)D(2)B【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解析】【分析】(1)讀圖可得,D路線經過的地形區有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該線穿過我國地勢的三級階梯。(2)從圖中看出,甲地位于我國南方地區,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在丘陵地區有碧綠茶園連成片景觀。故答案為:(1)D;(2)B。【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地勢特征和南北方的景觀差異。7.【答案】C【知識點】臺灣【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臺灣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日月潭、太魯閣是屬于臺灣的自然風光,淡水港和安平古堡則屬于臺灣的人文景觀。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臺灣自然景觀的了解。8.【答案】(1)A(2)C【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分析】讀圖可得,①地位于我國的西南地區,②地是長江中下游平原,③地是青藏高原,④地是內蒙古高原。(1)我國地形的主要特征是: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傲锼鳌钡慕煌ǚ绞襟w現了當地的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根據題意,故A正確。(2)南方地區與青藏地區所在緯度位置相近,但夏季均溫不同,主要因為海拔高度不同造成的,青藏地區海拔高,所以氣溫低。根據題意,故C正確。【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特征及差異,讀圖理解解答即可。9.【答案】A【知識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解析】【分析】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地理界線,在它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有明顯的差異。秦嶺淮河主要是:四大區域中,南方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一月份零度等溫線通過的地方;800米等降水線通過的地方;溫度帶中,暖溫帶與亞熱帶分界線;干濕地區中,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分界線;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分界線;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分界線;水田與旱地的分界線;河流有冰期與無冰期的分界線;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的分界線;水稻、小麥雜糧的分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等;可見符合條件的是①一月份0℃等溫線④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 ; ⑤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 ;⑥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故答案為:A。【點評】考查了我國秦嶺、淮河的地理分界線,常見的選擇題。10.【答案】A【知識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解析】【分析】在珠江三角洲經濟發達,適宜發展先進制造業;在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水土流失嚴重,不適宜發展種植業;在華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適合發展種植業;在東南丘陵為紅壤地區,適宜發展林業。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組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了解和掌握。試題難度不大,解題的關鍵是對課本基本知識的把握,屬于基礎題目。11.【答案】(1)大興安嶺;400(2)昆侖;一,二(3)距海遠近不同(海陸位置)、降水量減少(4)畜牧;荒漠化【知識點】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分析】(1)圖中①是大興安嶺,大致是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2)圖中②是昆侖山,是我國地勢第一級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3)圖中從A→B→C,降水量逐漸減少,主要原因是距離海洋越來越遠;(4)西北地區農業以畜牧業為主。本區生態環境脆弱,過度放牧等人類不合理活動,導致的環境問題是土地荒漠化。故答案為:(1)大興安嶺;400;(2)昆侖山;一,二;(3)距海遠近不同(海陸位置)、降水量減少;(4)畜牧;荒漠化。【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山脈的分布及西北地區的農業等,熟記課本知識點理解解答即可。12.【答案】(1)B西北地區;C青藏地區(2)秦嶺;淮河(3)黑河;騰沖;稠密;稀疏【知識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解析】【分析】在中國地圖上,把秦嶺—淮河一線、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和青藏高原邊緣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這三條重要的地理界線結合起來,并根據實際情況作一定的調整,就把我國劃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1)讀圖可得,A是北方地區;B是西北地區;C是青藏地區;D是南方地區;(1)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經過秦嶺—淮河一線;(3)E點黑龍江省的黑河和F點云南省的騰沖,兩點連起來,是我國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線,該線以東地區人口稠密,以西地區人口稀疏。故答案為:(1)B西北地區;C青藏地區;(2)秦嶺;淮河;(3)黑河;騰沖;稠密;稀疏;【點評】本題考查我國不同地區的劃分,讀圖解答即可。13.【答案】(1)漢江;桃花峪(2)集中分布在一二階梯和二三階梯的分界處;落差大水能豐富(3)黃金水道(4)中游黃土高原地區;治沙(泥沙問題);做好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植樹種草,保護植被(5)河床高出兩岸地面,形成“地上河”,受河堤約束【知識點】母親河———長江黃河【解析】【分析】讀圖分析可知:(1)A漢江是長江的最大支流;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B河口為上游,從河口到河南鄭州B桃花峪為中游,從桃花峪到入??跒橄掠?。(2)長江、黃河上游水量大,流經一二階梯或者二三階梯交界處時河流落差大,因此其共同的水文特征是水能資源豐富。(3)長江自古以來就有“黃金水道”的美譽。目前,長江干、支流通航里程已達7萬余千米,貨運量占全國內河貨運量的60%。(4)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泥沙主要來自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黃土結構疏松,裂隙較多,缺乏植被保護,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間,水土流失嚴重。所以治理黃河的關鍵是治沙,根本措施是加強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5)黃河的下游形成高高在上的“地上河”河床高出堤外的地面,這樣很難有河流注入而形成支流,所以黃河的下游支流很少,導致流域面積狹小。故答案為:(1)漢江;桃花峪;(2)集中分布在一二階梯和二三階梯的分界處;落差大水能豐富;(3)黃金水道;(4)中游黃土高原地區;治沙(泥沙問題);做好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植樹種草,保護植被;(5)河床高出兩岸地面,形成“地上河”,受河堤約束。【點評】考查長江、黃河的概況,要理解記憶。1 / 1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萬向中學2016-2017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一、選擇題1.(2016七下·杭州期中)成語“得隴望蜀”和“秦晉之好”包含了哪幾個省區的簡稱( ?。?br/>A.貴州省和云南省、陜西省和山東省B.甘肅省和陜西省、河北省和四川省C.海南省和廣東省、河北省和山西省D.甘肅省和四川省、陜西省和山西省【答案】D【知識點】我國的行政區劃【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省級行政區劃簡稱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隴是甘肅的簡稱,蜀是四川的簡稱,秦是陜西的簡稱,晉是山西的簡稱。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省級行政區劃簡稱的識記。2.(2017七下·蕭山期中)下列為北回歸線穿過的我國四省區輪廓圖,這四省區按自西向東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br/>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②④③①【答案】B【知識點】我國的行政區劃【解析】【分析】依據省區輪廓,讀圖分析可知,圖中①為廣西壯族自治區,②為云南省,③為廣東省,④為臺灣省。四省區按自西向東排列為②云南省、①廣西壯族自治區、③廣東省、④臺灣省。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我國省區的輪廓及位置,讀圖理解解答即可。3.(2017七下·蕭山期中)根據下圖提取信息,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br/>A.甲圖所示省份依靠坎兒井發展綠洲農業B.乙圖山脈是我國一,二階梯分界線C.丙圖所在的地形區主要是黃土高原D.丁圖西安人民喜食米飯【答案】C【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分析】甲圖是甘肅省,依靠高山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發展綠洲農業,故A錯誤;乙圖山脈大興安嶺是我國地勢二、三階梯分界線,故B錯誤;丙圖所在省份是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故C正確;丁圖西安地處秦嶺—淮河以北,糧食作物是小麥,故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各地的景觀特色,理解回答即可。4.(2017七下·蕭山期中)唐代詩人王之渙有詩曰:“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是指玉門關一帶( ?。?br/>A.雨季來的遲 B.夏季風來的遲C.年降水量稀少 D.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答案】D【知識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分析】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詩中的春風和長風分別指影響玉門關地區的夏季的東南風、冬季的西北風,其中夏季風影響不明顯。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我國的季風氣候及特點,牢記即可。5.(2017七下·蕭山期中)下列圖片能反映黃土高原地區的民居特點的是( ?。?br/>A. B.C. D.【答案】C【知識點】黃土高原【解析】【分析】圖C,窯洞是黃土高原上的典型民居,大多依山坡挖掘,外觀以圓拱形為主,靠門窗處采光較好,里面則略顯陰暗。傳統窯洞造價低廉,堅固耐用,冬暖夏涼,適宜居住,既不破壞生態,又不占用良田。如果山崖較高,往往開鑿多層窯洞,類似于現代的樓房。故答案為:C。【點評】考查黃土高原的特色民居,要牢記。6.(2017七下·蕭山期中)“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不知從哪天起,春的畫卷如火如荼次第展開;轉眼間就醉了大半個中國”,下圖是《中國國家地理》編輯社策劃4月份“三縱一橫”四條“尋訪春天”的路線。據下圖回答小題。(1)四條尋春路線中,能夠領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地勢特點的路線是( ?。?br/>A.路線A B.路線B C.路線C D.路線D(2)沿路線A尋春的攝影師到達甲地有可能看到的景觀是( ?。?br/>①千頃油菜泛金黃 ②原野高唱信天游 ③水田稻穗沉甸甸 ④碧綠茶園連成片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答案】(1)D(2)B【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解析】【分析】(1)讀圖可得,D路線經過的地形區有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該線穿過我國地勢的三級階梯。(2)從圖中看出,甲地位于我國南方地區,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在丘陵地區有碧綠茶園連成片景觀。故答案為:(1)D;(2)B。【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地勢特征和南北方的景觀差異。7.(2016七下·新昌期中)考察臺灣的自然風光,適宜選擇以下景點中的( ?。?br/>①日月潭 ②淡水港 ③安平古堡 ④太魯閣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C【知識點】臺灣【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臺灣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日月潭、太魯閣是屬于臺灣的自然風光,淡水港和安平古堡則屬于臺灣的人文景觀。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臺灣自然景觀的了解。8.(2017七下·蕭山期中)讀“我國四地景觀圖”,完成下列小題。①②③④(1)①地“溜索”的交通方式體現了當地的地形特征是( ?。?br/>A.山高谷深 B.千溝萬壑 C.遼闊坦蕩 D.波狀起伏(2)②③兩地所在緯度位置相近,但夏季均溫不同,景觀差異很大,主要因為( )A.海陸位置不同 B.季風影響差異C.海拔高度不同 D.人類活動差異【答案】(1)A(2)C【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分析】讀圖可得,①地位于我國的西南地區,②地是長江中下游平原,③地是青藏高原,④地是內蒙古高原。(1)我國地形的主要特征是: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傲锼鳌钡慕煌ǚ绞襟w現了當地的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根據題意,故A正確。(2)南方地區與青藏地區所在緯度位置相近,但夏季均溫不同,主要因為海拔高度不同造成的,青藏地區海拔高,所以氣溫低。根據題意,故C正確。【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特征及差異,讀圖理解解答即可。9.(2017七下·蕭山期中)有關秦嶺一淮河一線的敘述,正確的有( ?。?br/>①1月0℃等溫線經過的地方 ②溫帶和熱帶的分界線 ③地勢第二,第三級階梯的分界線④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 ⑤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 ⑥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A.①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⑥【答案】A【知識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解析】【分析】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地理界線,在它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有明顯的差異。秦嶺淮河主要是:四大區域中,南方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一月份零度等溫線通過的地方;800米等降水線通過的地方;溫度帶中,暖溫帶與亞熱帶分界線;干濕地區中,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分界線;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分界線;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分界線;水田與旱地的分界線;河流有冰期與無冰期的分界線;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的分界線;水稻、小麥雜糧的分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等;可見符合條件的是①一月份0℃等溫線④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 ; ⑤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 ;⑥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故答案為:A。【點評】考查了我國秦嶺、淮河的地理分界線,常見的選擇題。10.(2017七下·蕭山期中)下列屬于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事例有( )A.在珠江三角洲發展先進制造業 B.在黃土高原發展種植業C.在華北平原發展淡水養殖業 D.在東南丘陵發展畜牧業【答案】A【知識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解析】【分析】在珠江三角洲經濟發達,適宜發展先進制造業;在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水土流失嚴重,不適宜發展種植業;在華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適合發展種植業;在東南丘陵為紅壤地區,適宜發展林業。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組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了解和掌握。試題難度不大,解題的關鍵是對課本基本知識的把握,屬于基礎題目。二、非選擇題11.(2017七下·蕭山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圖中①是 ?。ㄉ矫}),大致是我國 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2)圖中②是 (山脈),是我國地勢 階梯的分界線。(3)圖中從A→B→C,植被發生了明顯變化,從森林過渡到草原、戈壁,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4)西北地區農業以 為主。本區生態環境脆弱,過度放牧等人類不合理活動,容易導致的環境問題是 。【答案】(1)大興安嶺;400(2)昆侖;一,二(3)距海遠近不同(海陸位置)、降水量減少(4)畜牧;荒漠化【知識點】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分析】(1)圖中①是大興安嶺,大致是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2)圖中②是昆侖山,是我國地勢第一級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3)圖中從A→B→C,降水量逐漸減少,主要原因是距離海洋越來越遠;(4)西北地區農業以畜牧業為主。本區生態環境脆弱,過度放牧等人類不合理活動,導致的環境問題是土地荒漠化。故答案為:(1)大興安嶺;400;(2)昆侖山;一,二;(3)距海遠近不同(海陸位置)、降水量減少;(4)畜牧;荒漠化。【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山脈的分布及西北地區的農業等,熟記課本知識點理解解答即可。12.(2017七下·蕭山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在我國四大地理區中,降水少、沙漠分布廣的是 ?。粴夂蚋吆?、人口最稀少的是 。(填字母代號和區域名稱)(2)圖中A,D兩區的大致分界線是 — 一線。(3)把圖中E點和F點兩處用直線連接起來,就是我國著名的人口分界線 — 分界線,該線以東地區人口 ,以西地區人口 。【答案】(1)B西北地區;C青藏地區(2)秦嶺;淮河(3)黑河;騰沖;稠密;稀疏【知識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解析】【分析】在中國地圖上,把秦嶺—淮河一線、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和青藏高原邊緣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這三條重要的地理界線結合起來,并根據實際情況作一定的調整,就把我國劃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1)讀圖可得,A是北方地區;B是西北地區;C是青藏地區;D是南方地區;(1)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經過秦嶺—淮河一線;(3)E點黑龍江省的黑河和F點云南省的騰沖,兩點連起來,是我國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線,該線以東地區人口稠密,以西地區人口稀疏。故答案為:(1)B西北地區;C青藏地區;(2)秦嶺;淮河;(3)黑河;騰沖;稠密;稀疏;【點評】本題考查我國不同地區的劃分,讀圖解答即可。13.(2017七下·蕭山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長江水系圖黃河水系圖(1)填寫地理事物的名稱:長江的支流A ,黃河中、下游的分界點B 。(2)長江、黃河都有豐富的水能,結合我國地勢階梯狀分布的特點分析長江、黃河水能分布的共同特點是 ,原因是 。(3)目前,長江干、支流通航里程達7萬千米,貨運量占全國內河航運的60%,自古以來就有“ ”之稱。(4)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泥沙主要來自 ,所以治理黃河的關鍵 ,根本措施是 。(5)黃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積狹 小的原因是下游流經地區 。【答案】(1)漢江;桃花峪(2)集中分布在一二階梯和二三階梯的分界處;落差大水能豐富(3)黃金水道(4)中游黃土高原地區;治沙(泥沙問題);做好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植樹種草,保護植被(5)河床高出兩岸地面,形成“地上河”,受河堤約束【知識點】母親河———長江黃河【解析】【分析】讀圖分析可知:(1)A漢江是長江的最大支流;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B河口為上游,從河口到河南鄭州B桃花峪為中游,從桃花峪到入海口為下游。(2)長江、黃河上游水量大,流經一二階梯或者二三階梯交界處時河流落差大,因此其共同的水文特征是水能資源豐富。(3)長江自古以來就有“黃金水道”的美譽。目前,長江干、支流通航里程已達7萬余千米,貨運量占全國內河貨運量的60%。(4)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泥沙主要來自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黃土結構疏松,裂隙較多,缺乏植被保護,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間,水土流失嚴重。所以治理黃河的關鍵是治沙,根本措施是加強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5)黃河的下游形成高高在上的“地上河”河床高出堤外的地面,這樣很難有河流注入而形成支流,所以黃河的下游支流很少,導致流域面積狹小。故答案為:(1)漢江;桃花峪;(2)集中分布在一二階梯和二三階梯的分界處;落差大水能豐富;(3)黃金水道;(4)中游黃土高原地區;治沙(泥沙問題);做好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植樹種草,保護植被;(5)河床高出兩岸地面,形成“地上河”,受河堤約束。【點評】考查長江、黃河的概況,要理解記憶。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萬向中學2016-2017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萬向中學2016-2017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