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豎彎鉤 教學設計思考和提出的問題: 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側重于教學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培養自能讀貼自能練習的能力。 2.寫字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的指導如何能與學生的實踐相融,點撥指導落到實處,以期達到高效。 磨課要點: 1.教材分析:本課以豎彎鉤的筆畫形態特點到初步掌握豎彎鉤的運筆方法,讓學生在觀察中獲得對豎彎鉤的感性認識,在描紅臨寫中逐漸掌握豎彎鉤的書寫技巧。在范字欣賞與練習部分,教材選取“光、見”兩個字為例,幫助學生細致認識筆畫形態特點,深入分析字中筆畫的位置和關系。教材最后通過顏字與歐、柳、趙體中范字“光”的書寫對比與欣賞,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豎彎鉤的書寫和經典書寫的風格。 2.學情分析:四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橫、豎等基本筆畫的書寫方法,并從日常生活的對聯、名家名貼的欣賞中,形成了初步的鑒賞能力,他們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 3.教學策略:從欣賞名家名帖入手,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練字五步法,觀察圖解、觀看范字書寫視頻、練習書寫等方法,學會書寫“光、見”兩個例字。 教學內容:掌握豎彎鉤的書寫和“光、見”兩個例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筆畫豎彎鉤,能分辨豎彎鉤的形態特征并掌握其寫法。 2.引導學生通過練字五步法,學會書寫“光、見”兩個例字,關注豎彎鉤的形態變化,掌握其變化規律。 3.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專注寫字,培養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豎彎鉤的書寫。 難點:豎彎鉤的鉤的書寫。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講《王羲之和鵝池》的故事。 2.仔細觀察,這浮在水面上的鵝像什么筆畫?這豎彎鉤的起筆多像(鵝頭),豎像(鵝脖子),橫像(鵝的身子),鉤像(鵝的尾巴)。所以豎彎鉤也叫做“浮臥鉤”。 3.揭題:第5課 豎彎鉤。學生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從名家故事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認識豎彎鉤的形態特征。) 二、學習新知 1.觀察感受,嘗試書寫。 (1)“豎彎鉤”應該怎么寫?分幾步寫呢?(指名學生分讀四個步驟)。請看視頻。 (2)請大家伸出右指邊看視頻邊書空。 (3)看完視頻,你覺得哪步最難寫?要注意什么?大家起來做個豎彎鉤的動作。你覺得哪只手更有力度?提醒學生回鋒再上鉤才有力度。 (4)教師范寫“豎彎鉤”,學生書空。 (5)學生練習書寫。生生互動評價。 (6)選擇學生作品,師生互動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動作演示,讓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橫折鉤這個筆畫。借助視頻演示、教師示范讓學生掌握豎彎鉤的書寫技巧,領悟運筆的回、鉤,從而突破難點,掌握豎彎鉤的書寫技能。) 2.比較兩種“豎彎鉤”,臨摹例字。 (1)“光、見”的“豎彎鉤”有什么區別?為什么會有這些區別? (2)小結:豎彎鉤的豎的長短是根據字形結構的需要而定。(出示)生齊讀。 (3)拓展,出示帶有豎彎鉤的字,讓學生觀察,揭示規律:字形長方的字豎彎鉤的豎比較長,字形寬扁的字豎彎鉤的豎短橫長。 (4)學生觀察分析“光”的字形結構。 (5)復習練字“五步法”,觀看視頻書寫“光”。 (6)學生運用“五步法”練習書寫“光”字,寫后先自己對照范字比較,然后同桌互相點評。 (7)選擇學生作品,師生互動評價。 (8)教師示范,學生修改調整,再次書寫“光”字。 (9)反饋,小結。 (10)學生自己運用練字“五步法”學習“見”字。 (11)展示學生寫得好的作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練字五步法,觀察圖解、觀看范字書寫視頻、練習書寫“光、見”兩個例字等方法,幫助學生辨析豎彎鉤變化多樣的形態,從而鞏固對豎彎鉤形態變化規律的認識,牢固掌握豎彎鉤的書寫技能,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專注寫字良好的書寫習慣。) 三、對比欣賞 最后,請大家欣賞對比一下,歐體、柳體、趙體中“光”有什么區別?這些書法家書寫“豎彎鉤”這一筆畫與我們剛才學得顏體又有什么變化呢?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回家上網搜索仔細觀察比較。希望大家都能熱愛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認認真真寫字。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與欣賞,讓學生感悟“同一筆畫在同一個字中”的“不同風格”,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豎彎鉤的書寫和經典書寫的風格。感受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領略書法的魅力。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觀察,學會學習,培養自主探索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