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稠州中學教育集團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學力檢測卷一、選擇題1.(2018八上·浙江期中)大河流域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下列選項搭配正確的是( )A.印度河、恒河——古埃及——金字塔B.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C.尼羅河——古印度——甲骨文D.黃河、長江——中國—城邦民主制2.(2018八上·浙江期中)古代印度產生不同的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國王。按種姓制度劃分,國王應該屬于(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3.(2018八上·浙江期中)成年男性公民格瓦達和妹妹瑪利亞住在伯里克利時代雅典一村莊,他們有可能的經歷是( )A.格瓦達因家庭貧困被禁止參加公民大會B.瑪利亞因擔任政府公職獲得補貼C.格瓦達參加公民大會,瑪利亞在家干活D.兩人一起參與國家議事4.(2018八上·浙江期中)下列史實表述正確的有( )A.羅馬共和國的政治體制是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結合B.公元前27年,屋大維自稱國家“元首”,使羅馬民主制達到全盛C.中古歐洲時法蘭克等國的君主是西歐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D.中古歐洲時封臣對自己封主的封主有臣屬關系5.(2018八上·浙江期中)12世紀時,下列哪一城市的規(guī)模是倫敦的五倍,成為西歐最大的城市( )A.威尼斯 B.熱那亞 C.佛羅倫薩 D.巴黎6.(2018八上·浙江期中)假如時光倒流,你來到古代希臘,你可能做到的事情是( )①與蘇格拉底在街上辯論②在街上看扛著“法西斯”的扈從③和查理大帝討論國家大事④欣賞奧林匹克運動會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7.(2018八上·浙江期中)下圖為漢謨拉比法典,結合所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浮雕體現(xiàn)了“君權神授”的思想②石柱上的文字為腓尼基字母文字③法典體現(xiàn)了公正觀念,與現(xiàn)代社會的公平公正相一致④石柱上的條文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的社會階級狀況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8.(2018八上·浙江期中)中世紀歐亞大陸上出現(xiàn)了諸多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促進了歐亞各地區(qū)之間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下列帝國不在上述帝國之列的是( )A.羅馬帝國 B.亞歷山大帝國C.查理曼帝國 D.阿拉伯帝國9.(2018八上·浙江期中)英國最負盛名的牛津和劍橋大學分別于1254年和1318年得到教皇的特許狀訓令,并在其后的發(fā)展中得到了王室的各種特許狀。由此,可以推斷當時壟斷歐洲思想、文化教育的是( )A.大學 B.貴族 C.國王 D.教會10.(2018八上·浙江期中)西方有一句諺語“輝煌屬于希臘,宏偉屬于羅馬”。其中希臘的“輝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伯里克利執(zhí)政時期完善了( )A.種姓制度 B.分封制 C.民主政治 D.禮樂制度11.(2018八上·浙江期中)子貢日:仲尼,日月也,無德而也。”亞里士多德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兩位受弟子敬仰的東西方思想家分別是( )A.孔子、蘇格拉底 B.孟子、柏拉圖C.孔子、亞里士多德 D.孔子、柏拉圖12.小明夢見自己來到了幾千年前的商朝,他可能看到的有( )①到作坊看青銅冶煉的過程②許多信佛者到寺廟上香③閱讀孔子編輯的《詩經》④將占卜的結果刻在龜甲和獸骨上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社會轉型的歷史重大變革時期,推動變革的根本動力是( )A.生產力的發(fā)展 B.爭霸的需要C.分封制的衰落 D.人民的愿望14.(2018八上·浙江期中)在我國古代,人們常以“牛”、“耕”作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馬耕,字子牛;晉國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這反映了牛耕技術在當時備受人們推崇。牛耕的使用開始于( )A.上古時期 B.商朝時期 C.春秋時期 D.秦漢時期15.“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包含了對立事物能夠互相轉化的道理,這跟我國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張不謀而合。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墨子 C.韓非子 D.孫臏16.(2018八上·浙江期中)公元前350年,有這樣一戶人家:老大因作戰(zhàn)有功獲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則被國君派往縣城任吏。據(jù)此判斷這戶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魏國 B.楚國 C.秦國 D.齊國17.(2018八上·浙江期中)許多成語典故源于歷史,如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這些成語反映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特點為( )A.諸侯兼并爭霸 B.奴隸制的瓦解C.生產力發(fā)展 D.封建制度確立18.(2018八上·浙江期中)提出“民貴”“君輕”思想的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韓非子19.(2018八上·浙江期中)西周禮樂制度的確立,為中華文明的長期延續(xù)打下了根基。下列關于西周禮樂制度的表述,正確的是( )A.禮樂制度規(guī)范了人們的身份地位,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B.禮樂制度的有利于人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C.禮樂制度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統(tǒng)治D.孔子的“德”和“禮”的思想是西周禮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18八上·浙江期中)“溥天下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A.西周的經濟進一步發(fā)展 B.全國的土地都歸周王所有C.周朝的疆域很大 D.西周奴隸主貴族勢力強大二、非選擇題21.(2018八上·浙江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一 圖二 圖三材料二:圖三的這一建筑位于義烏市稠江街道江濱西路100號,占地10畝,室內外可容納近萬人。場所內部和外圍設置治安監(jiān)控41個,在場所活動期間政府安排警力,疏導交通并加強對轄區(qū)安全保衛(wèi)力度,以確保宗教活動有序進行。材料三: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他們的宗教創(chuàng)始人曾經說過:“尋求真理,哪怕遠在中國”。(1)讀圖指出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在疆域上有何相同之處。(2)請你結合圖三判斷前來參加宗教活動的教徒名稱,并說說我市的這些舉措說明了什么?(3)請問這位宗教創(chuàng)始人是誰?他主要的歷史貢獻是什么?22.(2018八上·浙江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衛(wèi)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于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贊揚。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zhàn)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城,而弱者喪社稷。——《漢書·食貨志》材料三: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日本向唐朝先后正式派遣唐史20余次。這些遣唐使和隨船的留學生,在唐朝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留學隋唐的學生回到日本,向天皇奏稱:“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日本《田令》(1)據(jù)材料一指出商鞅變法的理論基礎是諸子百家中哪一派別的什么思想?(2)聯(lián)系材料二結合商鞅變法的內容,說明“庶人之富者累巨萬”、“有國強者兼州城”的原因。引用材料用一句話概括商君所為的作用。(3)留學生推動日本開展了哪一次改革?其成效如何?(4)以史為鑒。上述材料反映史實對我國推動當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有何啟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根據(jù)題干中的材料所得,A項古埃及文明產生于尼羅河流域而不是印度河,恒河流域,不符合題意;B項兩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倫文明,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符合題意;C項古印度文明產生于印度河,恒河流域而不是尼羅河流域,且甲骨文是中國的古文字,不符合題意;D項古中國文明產生于黃河,長江路流域,但是城邦民主制是古希臘雅典時期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古代文明的歷史內容,在了解世界古代史的內容,將各個國家的文化和文明結合起來,本題具有一定的難度。2.【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jié),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一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茶人,實際上處于奴隸的地位。所以阿育王應該屬于剎帝利,ACD均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內容,掌握種姓制度代表的階級和人民的社會地位,本題難度低。3.【答案】C【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關內容。根據(jù)已學知識可知,伯里克利當政期間,擴大了公民的圈里,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決定內政,外交,和平,戰(zhàn)爭等重大問題,婦女,奴隸和外邦人都被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內容,了解伯里克利時期雅典的民主政治達到了頂峰,男女可以參與的社會范圍。4.【答案】A【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據(jù)所學內容可知,羅馬的民主政治因其有的獨特性,執(zhí)政官,保民官,元老院建立了最早的”三權分立”的政治架構。十二銅表法作為開端的羅馬法更是讓羅馬共和國成為了憲政民主的開端,為其后很多國家提供借鑒的榜樣。在突出的民主政體之下,貴族與貧民,舊貴族與新貴族,外邦;鄰人的矛盾,也間接地成為了羅馬共和國發(fā)展的動力因。羅馬的政治制度也為調和內外部的矛盾。不斷做出修正、讓步,客觀上,使得民主政治得到不斷的完善。BCD均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羅馬共和國的內容,是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結合,是考試的易考點。5.【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西歐城市的興起。西歐新興的城市首先在意大利發(fā)展起來,如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中世紀的西歐城市不大,人不多,最大的城市躲在南歐,一般人口都在十萬或者更多一些,巴黎13世紀人口24萬,倫敦12世紀人口三萬,所以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城市的發(fā)展,結合古代歷史和地理的基本知識,對本題進行作答,本題具有一定的難度。6.【答案】C【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根據(jù)題干分析可得: ①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因此與蘇格拉底在街上辯論是有可能做到的,正確,符合題意;②“法西斯”是一個古老的名詞,起源于羅馬,當時,羅馬的每一個執(zhí)政官豆油12名侍衛(wèi)官,侍衛(wèi)官奸商荷著一束打人的棒子,中間插著一把斧頭,象征著國家最高長官的權利,這種棒子就叫“法西斯”,所以和古代希臘沒有關系,不正確,不符合題意;③查理大帝是法蘭克國王,羅馬帝國的奠基人,與希臘無關,不正確,不符合題意;④古希臘人于公元前776年規(guī)定每4年在奧林匹亞舉辦一次運動會,規(guī)模逐漸擴大,成為顯示民族精神的盛會, 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古希臘的文明,通過古希臘的文明,歷史,政治發(fā)展,推斷歷史背景,本題具有一定的難度,結合教材加以分析。7.【答案】D【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 根據(jù)所學知識,《漢謨拉比法典》是中東地區(qū)的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法律匯編,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較為完整并且完整保存下來的成文法典。 是兩河流域楔形文字法的集大成者, ②不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了解法典的背景和標志,是考試的易考點。8.【答案】C【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對羅馬帝國、亞歷山大帝國、阿拉伯帝國、查理曼帝國的疆域有清晰的認識。 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的馬其頓王國強大起來,于公元前4世紀后期打敗希臘聯(lián)軍,控制了希臘.亞歷山大大帝繼位后,出兵東征,掃蕩了小亞細亞,攻入埃及.然后回師占領兩河流域,滅掉波斯帝國,足跡遠達印度,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定都巴比倫.公元前27年以后,羅馬帝國在屋大維統(tǒng)治下,發(fā)動多次侵略戰(zhàn)爭,疆域不斷擴大,到2世紀達到最大規(guī)模,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廣袤的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個帝國.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舊名拜占庭),故稱“拜占庭帝國”,它也曾地跨亞歐非三洲.伊斯蘭教的傳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時,阿拉伯半島已基本統(tǒng)一,統(tǒng)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他的繼承者們經過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征服和擴張,將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的阿拉伯國家建成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查理曼帝國是中世紀西歐早期的封建帝國。 版圖西南至厄布羅河,北臨北海,東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意大利北半部。 后期帝國分裂為三部分,大體奠定了近代德意志、法蘭西、意大利三國的雛形。沒有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國,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考查世界上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軍事帝國,屬識記層面的要求,難度不大。9.【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古代歐洲基督成為歐洲的精神領袖,教會擁有西歐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在政治上鼓吹教權高于王權,并與王權分庭抗禮,在思想文化上更是處于萬流歸宗的壟斷地位,教會成為西歐最大的封建主。ABC均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國家和教會的內容,教會在當時地位很高,是重難點。10.【答案】C【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伯里克利時期進行民主政治的改革,擴大了公民權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發(fā)展達到了頂峰,被稱為雅迪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被認為是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源頭。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古希臘雅典的政治制度的內容,掌握伯里克利時期的輝煌成就,結合政治與歷史之間的關系。11.【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啟蒙運動【解析】【分析】從題干“仲尼”可知,子貢敬仰的是孔子(名丘,字仲尼),柏拉圖是古希臘重要的思想家,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孔子和柏拉圖的教育和思想,二人皆受學生敬仰,學習的過程中將東西方的思想結合起來。12.【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商朝的有關知識。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商朝時期青銅制造業(yè)發(fā)達,①符合題意;商朝時期,佛教還沒有創(chuàng)立,而且要到東漢才傳入我國,②錯誤;孔子是春秋晚期人,③不符合題意;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時代,遇事就要用占卜確定吉兇,將占卜的結果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這些文字被稱為甲骨文,④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商朝重要史實的識記。13.【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有關知識。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也推動了社會其他方面的變化。所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社會轉型的歷史重大變革時期,推動變革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發(fā)展,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春秋戰(zhàn)國變革根本原因的識記。14.【答案】C【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牛耕的使用,春秋時期,我國已使用牛耕,戰(zhàn)國時期,牛耕得到進一步的推廣。牛耕的使用使得畜力代替了人力,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是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史上的一次革命。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低,考查的是春秋時期農業(yè)的繁榮,其中以牛耕最為著名。15.【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此題考查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D為兵家代表人物,提出事備而后動;C為法家代表人物,提出法與時移,君主應加強自己的權力與威勢,保證法令的貫徹執(zhí)行;B為墨家代表人物,提出非攻兼愛;A為道家代表人物,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且對立的雙方可以互相轉化,故答案為A。【點評】掌握我國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16.【答案】C【知識點】秦始皇開創(chuàng)大一統(tǒng)【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聯(lián)系所學知識,該戶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戰(zhàn)國時期變法中的秦國。老大因作戰(zhàn)有功獲得爵位和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體現(xiàn)的是商鞅變法中的獎勵軍功和獎勵耕織,老三則被國君派往小縣為吏,體現(xiàn)的則是秦國推行郡縣制。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內容,將商鞅變法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難度偏低。17.【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 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 等都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爭霸中留下的成語,因而集中體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兼并并爭霸的社會特點,BCD均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爭霸和兼并內容,春秋戰(zhàn)國是相對比較復雜的時期,各國紛紛改革,紛紛吞并其它國家,結合文學和歷史進行作答。18.【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jù)題意可知,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統(tǒng)治者要以“仁政”治國,提出了“仁政”的學說,并強調治國要遵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原則,所以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孟子的理念,結合教材對孟子的思想進行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本題難度一般,是考試的易考點。19.【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禮樂制度的影響。禮樂制度規(guī)范了人們的身份和地位,規(guī)定了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行為規(guī)范,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C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西周禮樂制度的內容,西周的禮樂制度對于后世影響很大,具有很重要的意義。20.【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由題干可知,為了鞏固統(tǒng)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封他們?yōu)橹T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分封制加強了統(tǒng)治,使得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這些土地都屬于周天子,諸侯不能將分封地進行轉讓。ACD均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內容,對于土地的管理是至關重要的,是考試的重難點內容經常出現(xiàn)。21.【答案】(1)都是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疆域遼闊。(2)穆斯林;我市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和尊重。(3)穆罕默德,主要貢獻:創(chuàng)立了伊斯蘭教;基本上統(tǒng)一了阿拉伯半島。【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根據(jù)題干材料可知,(1) 兩者之間都是強大的帝國,巔峰時代稱霸世界,羅馬戰(zhàn)無不勝稱霸歐亞非大陸,而阿拉伯帝國橫跨亞歐三洲。(2)伊斯蘭教鼓舞了廣大穆斯林求知的愿望。從公元七世紀開始,阿拉伯穆斯林就沿著海陸交通線到達了世界各地。他們或是進行貿易,又或是旅行,伊斯蘭教亦跟隨著他們傳播著。(3) 伊斯蘭教,公元七世紀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上首先興起,原意為“順從”、“和平”,又譯作伊斯倆目,指順從和信仰創(chuàng)造宇宙的獨一無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故答案為:(1) 都是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疆域遼闊;(2) 穆斯林;我市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和尊重;(3) 穆罕默德,主要貢獻:創(chuàng)立了伊斯蘭教;基本上統(tǒng)一了阿拉伯半島。【點評】本題考查伊斯蘭文明和古羅馬文化,了解世界古代史中的宗教和大國的崛起,了解文明和文化的發(fā)展,是考試的難點。22.【答案】(1)法家;“法與時移”。(2)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農耕;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傾鄰國而雄諸侯”。(3)大化改新。(4)與時俱進;堅持改革是發(fā)展的動力;堅持改革開放;善于學習國外優(yōu)秀的文明成果。【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百家爭鳴;大化改新【解析】【分析】第(1)題材料一中衛(wèi)鞅 即商鞅,商鞅變法吸取了李悝、吳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國實行變法的經驗,結合秦國的具體情況,對法家政策作了進一步發(fā)展,后來居上,變法取得了較大的成效;第(2)題第一問要求聯(lián)系材料說明 “庶人之富者累巨萬”、“有國強者兼州城”的原因,因此要結合材料“ 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zhàn)之賞 ”來說明。第二問引用材料概括作用。第(3)題從時間“唐太宗貞觀四年”“ 遣唐史 ”該事件是大化改新,成為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4)是一道開放性試題,通過變法的內容了解和掌握,分析對于當今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歷史。【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和大化改新的內容,在改革中通過措施來鞏固統(tǒng)治,對于現(xiàn)今來講, 改革是與時俱進的,要堅持改革開放。1 / 1浙江省稠州中學教育集團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學力檢測卷一、選擇題1.(2018八上·浙江期中)大河流域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下列選項搭配正確的是( )A.印度河、恒河——古埃及——金字塔B.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C.尼羅河——古印度——甲骨文D.黃河、長江——中國—城邦民主制【答案】B【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根據(jù)題干中的材料所得,A項古埃及文明產生于尼羅河流域而不是印度河,恒河流域,不符合題意;B項兩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倫文明,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符合題意;C項古印度文明產生于印度河,恒河流域而不是尼羅河流域,且甲骨文是中國的古文字,不符合題意;D項古中國文明產生于黃河,長江路流域,但是城邦民主制是古希臘雅典時期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古代文明的歷史內容,在了解世界古代史的內容,將各個國家的文化和文明結合起來,本題具有一定的難度。2.(2018八上·浙江期中)古代印度產生不同的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國王。按種姓制度劃分,國王應該屬于(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jié),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一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茶人,實際上處于奴隸的地位。所以阿育王應該屬于剎帝利,ACD均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內容,掌握種姓制度代表的階級和人民的社會地位,本題難度低。3.(2018八上·浙江期中)成年男性公民格瓦達和妹妹瑪利亞住在伯里克利時代雅典一村莊,他們有可能的經歷是( )A.格瓦達因家庭貧困被禁止參加公民大會B.瑪利亞因擔任政府公職獲得補貼C.格瓦達參加公民大會,瑪利亞在家干活D.兩人一起參與國家議事【答案】C【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關內容。根據(jù)已學知識可知,伯里克利當政期間,擴大了公民的圈里,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決定內政,外交,和平,戰(zhàn)爭等重大問題,婦女,奴隸和外邦人都被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內容,了解伯里克利時期雅典的民主政治達到了頂峰,男女可以參與的社會范圍。4.(2018八上·浙江期中)下列史實表述正確的有( )A.羅馬共和國的政治體制是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結合B.公元前27年,屋大維自稱國家“元首”,使羅馬民主制達到全盛C.中古歐洲時法蘭克等國的君主是西歐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D.中古歐洲時封臣對自己封主的封主有臣屬關系【答案】A【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據(jù)所學內容可知,羅馬的民主政治因其有的獨特性,執(zhí)政官,保民官,元老院建立了最早的”三權分立”的政治架構。十二銅表法作為開端的羅馬法更是讓羅馬共和國成為了憲政民主的開端,為其后很多國家提供借鑒的榜樣。在突出的民主政體之下,貴族與貧民,舊貴族與新貴族,外邦;鄰人的矛盾,也間接地成為了羅馬共和國發(fā)展的動力因。羅馬的政治制度也為調和內外部的矛盾。不斷做出修正、讓步,客觀上,使得民主政治得到不斷的完善。BCD均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羅馬共和國的內容,是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結合,是考試的易考點。5.(2018八上·浙江期中)12世紀時,下列哪一城市的規(guī)模是倫敦的五倍,成為西歐最大的城市( )A.威尼斯 B.熱那亞 C.佛羅倫薩 D.巴黎【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西歐城市的興起。西歐新興的城市首先在意大利發(fā)展起來,如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中世紀的西歐城市不大,人不多,最大的城市躲在南歐,一般人口都在十萬或者更多一些,巴黎13世紀人口24萬,倫敦12世紀人口三萬,所以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城市的發(fā)展,結合古代歷史和地理的基本知識,對本題進行作答,本題具有一定的難度。6.(2018八上·浙江期中)假如時光倒流,你來到古代希臘,你可能做到的事情是( )①與蘇格拉底在街上辯論②在街上看扛著“法西斯”的扈從③和查理大帝討論國家大事④欣賞奧林匹克運動會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答案】C【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根據(jù)題干分析可得: ①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因此與蘇格拉底在街上辯論是有可能做到的,正確,符合題意;②“法西斯”是一個古老的名詞,起源于羅馬,當時,羅馬的每一個執(zhí)政官豆油12名侍衛(wèi)官,侍衛(wèi)官奸商荷著一束打人的棒子,中間插著一把斧頭,象征著國家最高長官的權利,這種棒子就叫“法西斯”,所以和古代希臘沒有關系,不正確,不符合題意;③查理大帝是法蘭克國王,羅馬帝國的奠基人,與希臘無關,不正確,不符合題意;④古希臘人于公元前776年規(guī)定每4年在奧林匹亞舉辦一次運動會,規(guī)模逐漸擴大,成為顯示民族精神的盛會, 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古希臘的文明,通過古希臘的文明,歷史,政治發(fā)展,推斷歷史背景,本題具有一定的難度,結合教材加以分析。7.(2018八上·浙江期中)下圖為漢謨拉比法典,結合所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浮雕體現(xiàn)了“君權神授”的思想②石柱上的文字為腓尼基字母文字③法典體現(xiàn)了公正觀念,與現(xiàn)代社會的公平公正相一致④石柱上的條文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的社會階級狀況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答案】D【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 根據(jù)所學知識,《漢謨拉比法典》是中東地區(qū)的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法律匯編,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較為完整并且完整保存下來的成文法典。 是兩河流域楔形文字法的集大成者, ②不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了解法典的背景和標志,是考試的易考點。8.(2018八上·浙江期中)中世紀歐亞大陸上出現(xiàn)了諸多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促進了歐亞各地區(qū)之間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下列帝國不在上述帝國之列的是( )A.羅馬帝國 B.亞歷山大帝國C.查理曼帝國 D.阿拉伯帝國【答案】C【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對羅馬帝國、亞歷山大帝國、阿拉伯帝國、查理曼帝國的疆域有清晰的認識。 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的馬其頓王國強大起來,于公元前4世紀后期打敗希臘聯(lián)軍,控制了希臘.亞歷山大大帝繼位后,出兵東征,掃蕩了小亞細亞,攻入埃及.然后回師占領兩河流域,滅掉波斯帝國,足跡遠達印度,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定都巴比倫.公元前27年以后,羅馬帝國在屋大維統(tǒng)治下,發(fā)動多次侵略戰(zhàn)爭,疆域不斷擴大,到2世紀達到最大規(guī)模,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廣袤的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個帝國.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舊名拜占庭),故稱“拜占庭帝國”,它也曾地跨亞歐非三洲.伊斯蘭教的傳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時,阿拉伯半島已基本統(tǒng)一,統(tǒng)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他的繼承者們經過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征服和擴張,將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的阿拉伯國家建成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查理曼帝國是中世紀西歐早期的封建帝國。 版圖西南至厄布羅河,北臨北海,東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意大利北半部。 后期帝國分裂為三部分,大體奠定了近代德意志、法蘭西、意大利三國的雛形。沒有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國,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考查世界上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軍事帝國,屬識記層面的要求,難度不大。9.(2018八上·浙江期中)英國最負盛名的牛津和劍橋大學分別于1254年和1318年得到教皇的特許狀訓令,并在其后的發(fā)展中得到了王室的各種特許狀。由此,可以推斷當時壟斷歐洲思想、文化教育的是( )A.大學 B.貴族 C.國王 D.教會【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古代歐洲基督成為歐洲的精神領袖,教會擁有西歐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在政治上鼓吹教權高于王權,并與王權分庭抗禮,在思想文化上更是處于萬流歸宗的壟斷地位,教會成為西歐最大的封建主。ABC均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國家和教會的內容,教會在當時地位很高,是重難點。10.(2018八上·浙江期中)西方有一句諺語“輝煌屬于希臘,宏偉屬于羅馬”。其中希臘的“輝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伯里克利執(zhí)政時期完善了( )A.種姓制度 B.分封制 C.民主政治 D.禮樂制度【答案】C【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伯里克利時期進行民主政治的改革,擴大了公民權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發(fā)展達到了頂峰,被稱為雅迪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被認為是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源頭。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古希臘雅典的政治制度的內容,掌握伯里克利時期的輝煌成就,結合政治與歷史之間的關系。11.(2018八上·浙江期中)子貢日:仲尼,日月也,無德而也。”亞里士多德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兩位受弟子敬仰的東西方思想家分別是( )A.孔子、蘇格拉底 B.孟子、柏拉圖C.孔子、亞里士多德 D.孔子、柏拉圖【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啟蒙運動【解析】【分析】從題干“仲尼”可知,子貢敬仰的是孔子(名丘,字仲尼),柏拉圖是古希臘重要的思想家,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孔子和柏拉圖的教育和思想,二人皆受學生敬仰,學習的過程中將東西方的思想結合起來。12.小明夢見自己來到了幾千年前的商朝,他可能看到的有( )①到作坊看青銅冶煉的過程②許多信佛者到寺廟上香③閱讀孔子編輯的《詩經》④將占卜的結果刻在龜甲和獸骨上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商朝的有關知識。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商朝時期青銅制造業(yè)發(fā)達,①符合題意;商朝時期,佛教還沒有創(chuàng)立,而且要到東漢才傳入我國,②錯誤;孔子是春秋晚期人,③不符合題意;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時代,遇事就要用占卜確定吉兇,將占卜的結果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這些文字被稱為甲骨文,④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商朝重要史實的識記。13.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社會轉型的歷史重大變革時期,推動變革的根本動力是( )A.生產力的發(fā)展 B.爭霸的需要C.分封制的衰落 D.人民的愿望【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有關知識。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也推動了社會其他方面的變化。所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社會轉型的歷史重大變革時期,推動變革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發(fā)展,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春秋戰(zhàn)國變革根本原因的識記。14.(2018八上·浙江期中)在我國古代,人們常以“牛”、“耕”作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馬耕,字子牛;晉國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這反映了牛耕技術在當時備受人們推崇。牛耕的使用開始于( )A.上古時期 B.商朝時期 C.春秋時期 D.秦漢時期【答案】C【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牛耕的使用,春秋時期,我國已使用牛耕,戰(zhàn)國時期,牛耕得到進一步的推廣。牛耕的使用使得畜力代替了人力,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是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史上的一次革命。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低,考查的是春秋時期農業(yè)的繁榮,其中以牛耕最為著名。15.“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包含了對立事物能夠互相轉化的道理,這跟我國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張不謀而合。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墨子 C.韓非子 D.孫臏【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此題考查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D為兵家代表人物,提出事備而后動;C為法家代表人物,提出法與時移,君主應加強自己的權力與威勢,保證法令的貫徹執(zhí)行;B為墨家代表人物,提出非攻兼愛;A為道家代表人物,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且對立的雙方可以互相轉化,故答案為A。【點評】掌握我國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16.(2018八上·浙江期中)公元前350年,有這樣一戶人家:老大因作戰(zhàn)有功獲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則被國君派往縣城任吏。據(jù)此判斷這戶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魏國 B.楚國 C.秦國 D.齊國【答案】C【知識點】秦始皇開創(chuàng)大一統(tǒng)【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聯(lián)系所學知識,該戶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戰(zhàn)國時期變法中的秦國。老大因作戰(zhàn)有功獲得爵位和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體現(xiàn)的是商鞅變法中的獎勵軍功和獎勵耕織,老三則被國君派往小縣為吏,體現(xiàn)的則是秦國推行郡縣制。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內容,將商鞅變法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難度偏低。17.(2018八上·浙江期中)許多成語典故源于歷史,如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這些成語反映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特點為( )A.諸侯兼并爭霸 B.奴隸制的瓦解C.生產力發(fā)展 D.封建制度確立【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 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 等都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爭霸中留下的成語,因而集中體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兼并并爭霸的社會特點,BCD均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爭霸和兼并內容,春秋戰(zhàn)國是相對比較復雜的時期,各國紛紛改革,紛紛吞并其它國家,結合文學和歷史進行作答。18.(2018八上·浙江期中)提出“民貴”“君輕”思想的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韓非子【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jù)題意可知,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統(tǒng)治者要以“仁政”治國,提出了“仁政”的學說,并強調治國要遵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原則,所以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孟子的理念,結合教材對孟子的思想進行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本題難度一般,是考試的易考點。19.(2018八上·浙江期中)西周禮樂制度的確立,為中華文明的長期延續(xù)打下了根基。下列關于西周禮樂制度的表述,正確的是( )A.禮樂制度規(guī)范了人們的身份地位,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B.禮樂制度的有利于人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C.禮樂制度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統(tǒng)治D.孔子的“德”和“禮”的思想是西周禮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禮樂制度的影響。禮樂制度規(guī)范了人們的身份和地位,規(guī)定了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行為規(guī)范,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C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西周禮樂制度的內容,西周的禮樂制度對于后世影響很大,具有很重要的意義。20.(2018八上·浙江期中)“溥天下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A.西周的經濟進一步發(fā)展 B.全國的土地都歸周王所有C.周朝的疆域很大 D.西周奴隸主貴族勢力強大【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由題干可知,為了鞏固統(tǒng)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封他們?yōu)橹T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分封制加強了統(tǒng)治,使得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這些土地都屬于周天子,諸侯不能將分封地進行轉讓。ACD均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內容,對于土地的管理是至關重要的,是考試的重難點內容經常出現(xiàn)。二、非選擇題21.(2018八上·浙江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一 圖二 圖三材料二:圖三的這一建筑位于義烏市稠江街道江濱西路100號,占地10畝,室內外可容納近萬人。場所內部和外圍設置治安監(jiān)控41個,在場所活動期間政府安排警力,疏導交通并加強對轄區(qū)安全保衛(wèi)力度,以確保宗教活動有序進行。材料三: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他們的宗教創(chuàng)始人曾經說過:“尋求真理,哪怕遠在中國”。(1)讀圖指出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在疆域上有何相同之處。(2)請你結合圖三判斷前來參加宗教活動的教徒名稱,并說說我市的這些舉措說明了什么?(3)請問這位宗教創(chuàng)始人是誰?他主要的歷史貢獻是什么?【答案】(1)都是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疆域遼闊。(2)穆斯林;我市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和尊重。(3)穆罕默德,主要貢獻:創(chuàng)立了伊斯蘭教;基本上統(tǒng)一了阿拉伯半島。【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根據(jù)題干材料可知,(1) 兩者之間都是強大的帝國,巔峰時代稱霸世界,羅馬戰(zhàn)無不勝稱霸歐亞非大陸,而阿拉伯帝國橫跨亞歐三洲。(2)伊斯蘭教鼓舞了廣大穆斯林求知的愿望。從公元七世紀開始,阿拉伯穆斯林就沿著海陸交通線到達了世界各地。他們或是進行貿易,又或是旅行,伊斯蘭教亦跟隨著他們傳播著。(3) 伊斯蘭教,公元七世紀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上首先興起,原意為“順從”、“和平”,又譯作伊斯倆目,指順從和信仰創(chuàng)造宇宙的獨一無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故答案為:(1) 都是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疆域遼闊;(2) 穆斯林;我市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和尊重;(3) 穆罕默德,主要貢獻:創(chuàng)立了伊斯蘭教;基本上統(tǒng)一了阿拉伯半島。【點評】本題考查伊斯蘭文明和古羅馬文化,了解世界古代史中的宗教和大國的崛起,了解文明和文化的發(fā)展,是考試的難點。22.(2018八上·浙江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衛(wèi)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于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贊揚。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zhàn)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城,而弱者喪社稷。——《漢書·食貨志》材料三: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日本向唐朝先后正式派遣唐史20余次。這些遣唐使和隨船的留學生,在唐朝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留學隋唐的學生回到日本,向天皇奏稱:“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日本《田令》(1)據(jù)材料一指出商鞅變法的理論基礎是諸子百家中哪一派別的什么思想?(2)聯(lián)系材料二結合商鞅變法的內容,說明“庶人之富者累巨萬”、“有國強者兼州城”的原因。引用材料用一句話概括商君所為的作用。(3)留學生推動日本開展了哪一次改革?其成效如何?(4)以史為鑒。上述材料反映史實對我國推動當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有何啟示?【答案】(1)法家;“法與時移”。(2)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農耕;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傾鄰國而雄諸侯”。(3)大化改新。(4)與時俱進;堅持改革是發(fā)展的動力;堅持改革開放;善于學習國外優(yōu)秀的文明成果。【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百家爭鳴;大化改新【解析】【分析】第(1)題材料一中衛(wèi)鞅 即商鞅,商鞅變法吸取了李悝、吳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國實行變法的經驗,結合秦國的具體情況,對法家政策作了進一步發(fā)展,后來居上,變法取得了較大的成效;第(2)題第一問要求聯(lián)系材料說明 “庶人之富者累巨萬”、“有國強者兼州城”的原因,因此要結合材料“ 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zhàn)之賞 ”來說明。第二問引用材料概括作用。第(3)題從時間“唐太宗貞觀四年”“ 遣唐史 ”該事件是大化改新,成為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4)是一道開放性試題,通過變法的內容了解和掌握,分析對于當今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歷史。【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和大化改新的內容,在改革中通過措施來鞏固統(tǒng)治,對于現(xiàn)今來講, 改革是與時俱進的,要堅持改革開放。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稠州中學教育集團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學力檢測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稠州中學教育集團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學力檢測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