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臺州市天臺縣坦頭中學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三次學情調研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臺州市天臺縣坦頭中學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三次學情調研試卷

資源簡介

浙江臺州市天臺縣坦頭中學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三次學情調研試卷
一、選擇題
1.(2018九上·天臺月考)讀亞洲大陸沿89°E地形剖面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與丙區域相比,甲區域(  )
A.熱量較豐富 B.降水更豐沛
C.夏季晝夜溫差較大 D.土壤更肥沃
(2)近年來,乙區域的畜牧業產品逐漸走向全國各地。影響此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市場 B.技術 C.勞動力 D.交通
【答案】(1)C
(2)D
【知識點】地勢和地形;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解析】【分析】(1)題考查亞歐大陸相關知識。據圖可知,甲區域位于亞歐大陸內陸地區,降水少,緯度較高,熱量較低,夏季晝夜溫差大,土地貧瘠;丙區域位于沿海地帶,降水豐富,緯度低,熱量高,夏季晝夜差較小,土地肥沃。所以與丙區域相比,甲區域的夏季晝夜溫差較大。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
(2)題考查青藏地區相關知識。據圖可知,乙區域位于青藏高原地區,由于海拔高,當地交通比較落后,近年來加大交通建設,特別是青藏鐵路的通車,使得青藏地區融入全國鐵路網,讓當地的畜牧業產品逐漸走向全國。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屬于較難題,要求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2.(2018九上·天臺月考)自古以來,江南就被美譽為“魚米之鄉”。下圖代表的區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水鄉,這里有聞名于世的大運河,還有大大小小的天然河湖與人工溝渠,優越的自然和人文條件孕育了眾多的城鎮。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圖中字母A表示的湖泊是(  )
A.太湖 B.洞庭湖 C.西湖 D.鄱陽湖
(2)上圖代表的區域河流與湖泊眾多,產生這一自然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該地區位于平原地形
B.該地區土壤肥沃
C.該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D.人們自古以來重視水利
【答案】(1)A
(2)C
【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解析】【分析】(1)題A太湖位于長三角經濟圈中央,北岸為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3座城市,南岸為浙江省的湖州市,下游為直轄市上海市,太湖湖區管轄權歸江蘇省所有。故A正確。B洞庭湖主要位于湖南省,而圖中是我國的長三角地區,故B錯誤。C東湖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故C錯誤。D鄱陽湖是我國的第一大淡水湖,主要位于江西省,故D錯誤。故選:A
(2)題A平原地形,地勢平坦,河流及湖泊不一定多,如我國的華北平原地區,故A不正確。B土壤肥沃和河流、湖泊的形成沒有直接關系,故B不正確。C長三角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氣候濕潤,有利于河流和湖泊的形成,故C正確。D人們自古以來重視水利屬于人為因素,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該題考查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讀圖分析能力,屬于普通題。
3.(2018九上·天臺月考)秦朝舉行的一次廷議中,廷尉李斯的發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說:“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仇人);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確反對(  )
A.禪讓制 B.世襲制 C.郡縣制 D.分封制
【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于西周分封制的理解 。題干中李斯提到“諸侯”與西周的分封制有關,且“相攻擊”、“相誅伐”可看出所提為此種制度帶來的不利后果,故而答案為D。
【點評】理解西周分封制帶來的不利影響。
4.(2018九上·天臺月考)下列歷史事件,按發生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的是(  )
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②渡江戰役 ③三大戰役 ④重慶談判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答案】D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政治協商會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歷史事件的識記能力。①項,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決定將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②項,繼三大戰役后,人民解放軍乘勝追擊,于1949年4月發動渡江戰役,同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黨政權垮臺,人民解放戰爭取得最后勝利。③項,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④項,抗戰勝利以后,蔣介石以商討國內和平問題為名,邀請毛澤東到重慶進行談判。為了爭取和平,也為了戳穿蔣介石的假和平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在周恩來等人的陪同下到達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國共雙方達成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綜上所述,其正確順序為④③①②,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對歷史事件有明確的認識,屬于簡單題。
5.學習歷史需要正確地區分史實與觀點并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下列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
A.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
B.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
C.雅爾塔會議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
D.諾曼底登陸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
【答案】D
【知識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解析】【分析】史實是純對歷史事件的表述,而觀點是對歷史事件的評論,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雅爾塔會議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都屬于純表述,而諾曼底登陸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屬于評論.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史實與觀點的區別.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史實與觀點的區別.
6.(2018九上·天臺月考)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寫道:“論中國政治制度,秦漢是一個大變動”這個大變動包括(  )
①秦朝——建立行省制 ②漢朝——建立刺史制
③秦朝——建立郡縣制 ④漢朝——建立三省六部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①行省制是元朝建立的,錯誤; ④三省六部制是隋朝首創,唐朝完善的,也錯誤,排除; ②漢朝建立刺史制,③秦朝建立郡縣制是正確的,因此答案為 B:②③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屬于簡單題。
7.(2018九上·天臺月考)讀中國歷史紀年表(局部),下列史實與朝代搭配相符的是(  )
A.①——出現“文景之治” B.②——推行崇文抑武
C.③——創立行省制度 D.④——戚繼光抗倭
【答案】B
【知識點】貞觀之治;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A①代表的朝代是唐朝,但是文景之治發生于西漢初年,時間不符;B②代表的朝代是北宋,北宋為防止唐宋以來武將專橫扈的弊端重現,實行重文輕武政策;C
③ 代表的朝代是明朝,但是行省制度是在元朝創立的,時間不符;D④代表的是清朝前期,但是戚繼光抗倭發生于明朝,時間不符。因此,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時序,要求學生會看年代尺,稍有難度。
8.(2017八上·溫州月考)下圖是某校為應邀來訪的學者設計的講座海報,符合該主題內容的有(  )
①華佗制成麻醉藥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
②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③祖沖之編寫《九章算術》,為我國數學領域取得成就
④張仲景編定《黃帝內經》,奠定我國中醫治療學基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古代重要科技成果的有關知識。根據題干的圖片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九章算術》的作者不是祖沖之,③說法不正確;《黃帝內經》的作者不是張仲景,④說法不正確。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古代重要科技成果的識記。
9.(2017九上·鎮海期末)“天下之理,不外因果”。下列歷史事件因果關系對應正確的是(  )
①巴黎和會一一“一二.九運動” ②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一一紅軍長征
③平津戰役一一解放東北全境 ④日本投降——寶島回歸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知識點】五四運動;紅軍長征;抗日戰爭的勝利;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①巴黎和會一一“一二.九運動” 對應不正確,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不符合題意。
②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一一紅軍長征對應正確,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指揮失誤,使得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國工農紅軍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符合題意。
③平津戰役一一解放東北全境對應不正確,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不符合題意。
④日本投降——寶島回歸對應正確,1945年8月15日,中國人民取得了偉大抗日戰爭的勝利,臺灣被日本割占50年后也回到祖國的懷抱,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識記能力。
10.(2017九上·瑞安期末)1919年6月《新聞報》載:“此次滬(上海)上風潮始由學生罷課,繼由商人罷市,近日將有勞動工人同盟罷工。初因青島外交……后即以釋放京師被捕學生,并罷斥曹汝霖等三人為要求條件。”上述新聞中透露該風潮的信息有(  )
①已擴展到上海 ②爆發的導火線 ③學生是運動的先鋒 ④運動具有反帝愛國性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識點】五四運動
【解析】【分析】題干新聞中的“此次滬(上海)上風潮……”可見五四運動已擴展到上海,①已擴展到上海,符合題意。
題干新聞中的“初因青島外交……后” 可見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②爆發的導火線,符合題意。
題干新聞中的“……始由學生罷課……”可見學生是五四運動的先鋒,③學生是運動的先鋒,符合題意。
④運動具有反帝愛國性質雖然表述正確,但材料中沒有體現,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及學生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
11.(2018九上·天臺月考)某歷史興趣小組制作了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系列知識卡片,下列卡片的內容不正確的是(  )
A.大戰爆發的時間:1939年
B.雅爾塔會議的重要內容:討論建立聯合國
C.諾曼底登陸戰: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
D.結束的標志: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
【答案】D
【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突襲波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解析】【分析】 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向同盟國投降,歐洲戰事結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ABC的敘述都符合歷史史實,故答案選D。
【點評】本題屬于反向選擇題,要求學生看清題目,懸著“不正確的”,不能思維定式。
12.(2018九上·天臺月考)“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禍從天降,古城淪喪,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這段文字反映了(  )
A.東北三省的完全淪陷 B.南京大屠殺慘案
C.抗日將士血染盧溝橋 D.重慶大轟炸
【答案】B
【知識點】日軍罪行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南京大屠殺。題干中的“金陵”是南京的別稱、“一九三七”指的是1937年、“ 侵華倭寇,擄掠燒殺 …… 三十余萬,生靈涂炭 ”,根據以上信息可知,題干描述的是南京大屠殺的慘狀。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日軍以集體槍殺、焚燒、活埋、砍頭、軍犬撕咬等極其殘忍的手段,對南京平民和被俘的中國士兵進行了持續的慘絕人寰的血腥大屠殺,還舉行“殺人比賽”并在報紙上進行報道。日軍在占領南京后的六周內,屠殺手無寸鐵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達30多萬人。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
【點評】該題要求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材料,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屬于簡單題。
二、非選擇題
13.(2018九上·天臺月考)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表1:重慶氣候資料(29.6°N,106.5°E,海拔260m)
1990-2010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最低氣溫(℃) 5.6 6.9 10.9 15.1 19.0 21.5 24.5 24.5 20.4 16.2 11.5 7.2
表2:武漢氣候資料(30.6°N,114.1°E,海拔 23m)
1990-2010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最低氣溫(℃) -0.5 1.4 6.1 12.2 17.7 21.8 25.2 24.6 19.4 13.4 7.2 1.5
(1)西電東送工程體現了我國正在大力推進什么戰略?
(2)結合圖表對比說明重慶和武漢兩地冬季氣溫特征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
(3)諺曰“湖廣熟,天下足”。從明朝中后期開始,江漢平原就已成為全國商品糧棉基地,但長期以來,其農業生產常常受到不利的自然條件影響。
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說說江漢平原農業生產的不利氣候條件。
【答案】(1)西部大開發戰略。
(2)重慶冬季平均最低氣溫高于武漢,重慶最冷月(或1月)平均最低氣溫在0℃以上,武漢最冷月(1月)平均最低氣溫在0℃以下。
原因:重慶緯度位置比武漢低,重慶受周圍山地阻擋,冷空氣不易入侵。
(3)季風氣候,降水變化大,容易引發洪澇災害和旱災。冬半年氣溫偏低,影響農作物生長。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解析】【分析】第(1)題比較簡單,只要答出戰略即可。第(2)題要求結合圖表對比說明重慶和武漢兩地冬季氣溫特征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必須要將圖表中的相關數據用上去,否則會扣分。第(3)題從自然條件角度考慮農業生產的不利角度,可以從氣溫、降水方面進行說明。
【點評】本題屬于地理綜合題,對學生讀圖表分析的能力要求較高。
14.(2018九上·天臺月考)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問題,貫穿中國古代史的始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秦漢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地方長官的任、考核、獎懲悉操于中央政府和皇帝之手。當西漢出現了地方割據勢力對抗中央政府的端倪時,賈誼向文帝建言:“欲使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摘編自班國《漢書》
材料二:唐末以來五十多年間,更換了五個朝代、八姓十三君,時人眼中,趙匡胤可能是五代后的第六代重帝。“或謂宋之弱由削節鎮之權故,夫節鎮之強,非宋強也,強干弱枝,自是立國大體 ……終宋無強臣之息”,今人眼中,趙匡胤是三百多年趙宋立朝的立國者
——摘編自鄧廣銘《宋史十講》
材料三:元姚治者為了極力避免一地區成為地方長官據險稱雄的國中之國,設地方區域,人為地使自然區域割開,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明清兩朝開始解決“以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割據制度。
——摘編自李懷孔《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
(1)賈誼的建言在漢武帝的哪一政策中得以體現 有什么歷史作用?
(2)結合材料二,分析趙匡胤能成為“三百多年皇朝立國者”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哪一項改革措施?明清兩朝是怎樣解決土司割據制度的?
(4)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概括中央和地方關系的發展史并分析對我們的啟示。
【答案】(1)推恩令。在政治上削弱諸侯王國再也無力對抗中央有助于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2)趙匡胤吸取了唐末五代軍閥武將飛揚跋扈,影響政局穩定的教訓。采用崇文抑武策略;陸續解除地方節度使的權力;使其成為虛銜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上述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
(3)行省制度。改土歸流。
(4)自秦漢實行郡縣制以來宋元明清各朝采取各項措施中央逐漸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大一統始終是一條主線;要維護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就必須強化中央集權。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第(1)題根據材料內容"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削弱了諸侯的實力,體現了賈誼的建言。“推恩令的實施加強了中央集權,促使西漢實現了政治上的大統一。第(2)題根據材料二的內容可知,宋朝的衰弱是由于削等了節度使的權力。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采取了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并剝奪武將兵權,這是趙胤能成為"三百多年皇朝立國者"的原因。第(3)題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割據,加加強中央集權,實行行省制度。為解決土司割據制度,明朝后期開始實行改土歸流制度,在清朝大規模實施、尤其是雍正時期收效巨大。第(4)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如:中央和地方關系的發展史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逐漸削弱的歷史;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園國家的統一等等。
【點評】本題屬于歷史綜合題,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屬于普通題。
15.(2018九上·天臺月考)2018年是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經這樣評價周恩來:“中國如果沒有毛澤東就可能不會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沒有周恩來,就會燒成灰燼。”
材料三:周恩來同志一生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出了卓著功勛……,周恩來同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抗日戰爭勝利后,周恩來同志陪同毛澤東同志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在建國前主持起草《共同綱領》……
——習近平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1)周恩來十二歲就提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請你結合當時中國的時局分析他樹立遠大理想的原因。
(2)請用長征時期的史實說明中國革命“如果沒有周恩來,就會燒成灰燼”。
(3)習近平稱周恩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做出了卓著功勛,請用材料三中的事件印證此觀點。
【答案】(1)20世紀初,清王朝統治腐朽無能,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列強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民族危機日益加重,社會變革呼聲日益高漲,周恩來從小懷著愛國的滿腔熱情,樹立了遠大的理想。
(2)遵義會議召開前處于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關頭,遵義會議后,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鎵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負責長征中的軍事指揮,扭轉了紅軍長征的不利局面,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3)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發動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重慶談判使中國共產黨關于和平建設新中國的政治主張被全國人民所了解,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和平、民主、團結的希望和曙光。主持起草的《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
【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
【解析】【分析】第(1)題根據周恩來誕辰1898年和“12歲”等信息可知他提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時間是20世紀初,只要說明當時的時局即可。第(2)題要求用“長征時的史實”說明周恩來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遵義會議上周恩來做出了重要貢獻,說明影響即可。第(3)題材料三中說“ 周恩來同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抗日戰爭勝利后,周恩來同志陪同毛澤東同志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在建國前主持起草《共同綱領》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用史實說明即可。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現代史,要求學生仔細閱讀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對學生的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屬于稍難題。
1 / 1浙江臺州市天臺縣坦頭中學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三次學情調研試卷
一、選擇題
1.(2018九上·天臺月考)讀亞洲大陸沿89°E地形剖面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與丙區域相比,甲區域(  )
A.熱量較豐富 B.降水更豐沛
C.夏季晝夜溫差較大 D.土壤更肥沃
(2)近年來,乙區域的畜牧業產品逐漸走向全國各地。影響此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市場 B.技術 C.勞動力 D.交通
2.(2018九上·天臺月考)自古以來,江南就被美譽為“魚米之鄉”。下圖代表的區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水鄉,這里有聞名于世的大運河,還有大大小小的天然河湖與人工溝渠,優越的自然和人文條件孕育了眾多的城鎮。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圖中字母A表示的湖泊是(  )
A.太湖 B.洞庭湖 C.西湖 D.鄱陽湖
(2)上圖代表的區域河流與湖泊眾多,產生這一自然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該地區位于平原地形
B.該地區土壤肥沃
C.該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D.人們自古以來重視水利
3.(2018九上·天臺月考)秦朝舉行的一次廷議中,廷尉李斯的發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說:“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仇人);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確反對(  )
A.禪讓制 B.世襲制 C.郡縣制 D.分封制
4.(2018九上·天臺月考)下列歷史事件,按發生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的是(  )
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②渡江戰役 ③三大戰役 ④重慶談判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5.學習歷史需要正確地區分史實與觀點并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下列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
A.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
B.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
C.雅爾塔會議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
D.諾曼底登陸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
6.(2018九上·天臺月考)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寫道:“論中國政治制度,秦漢是一個大變動”這個大變動包括(  )
①秦朝——建立行省制 ②漢朝——建立刺史制
③秦朝——建立郡縣制 ④漢朝——建立三省六部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2018九上·天臺月考)讀中國歷史紀年表(局部),下列史實與朝代搭配相符的是(  )
A.①——出現“文景之治” B.②——推行崇文抑武
C.③——創立行省制度 D.④——戚繼光抗倭
8.(2017八上·溫州月考)下圖是某校為應邀來訪的學者設計的講座海報,符合該主題內容的有(  )
①華佗制成麻醉藥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
②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③祖沖之編寫《九章算術》,為我國數學領域取得成就
④張仲景編定《黃帝內經》,奠定我國中醫治療學基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17九上·鎮海期末)“天下之理,不外因果”。下列歷史事件因果關系對應正確的是(  )
①巴黎和會一一“一二.九運動” ②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一一紅軍長征
③平津戰役一一解放東北全境 ④日本投降——寶島回歸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2017九上·瑞安期末)1919年6月《新聞報》載:“此次滬(上海)上風潮始由學生罷課,繼由商人罷市,近日將有勞動工人同盟罷工。初因青島外交……后即以釋放京師被捕學生,并罷斥曹汝霖等三人為要求條件。”上述新聞中透露該風潮的信息有(  )
①已擴展到上海 ②爆發的導火線 ③學生是運動的先鋒 ④運動具有反帝愛國性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18九上·天臺月考)某歷史興趣小組制作了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系列知識卡片,下列卡片的內容不正確的是(  )
A.大戰爆發的時間:1939年
B.雅爾塔會議的重要內容:討論建立聯合國
C.諾曼底登陸戰: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
D.結束的標志: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
12.(2018九上·天臺月考)“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禍從天降,古城淪喪,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這段文字反映了(  )
A.東北三省的完全淪陷 B.南京大屠殺慘案
C.抗日將士血染盧溝橋 D.重慶大轟炸
二、非選擇題
13.(2018九上·天臺月考)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表1:重慶氣候資料(29.6°N,106.5°E,海拔260m)
1990-2010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最低氣溫(℃) 5.6 6.9 10.9 15.1 19.0 21.5 24.5 24.5 20.4 16.2 11.5 7.2
表2:武漢氣候資料(30.6°N,114.1°E,海拔 23m)
1990-2010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最低氣溫(℃) -0.5 1.4 6.1 12.2 17.7 21.8 25.2 24.6 19.4 13.4 7.2 1.5
(1)西電東送工程體現了我國正在大力推進什么戰略?
(2)結合圖表對比說明重慶和武漢兩地冬季氣溫特征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
(3)諺曰“湖廣熟,天下足”。從明朝中后期開始,江漢平原就已成為全國商品糧棉基地,但長期以來,其農業生產常常受到不利的自然條件影響。
從氣溫和降水兩方面說說江漢平原農業生產的不利氣候條件。
14.(2018九上·天臺月考)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問題,貫穿中國古代史的始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秦漢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地方長官的任、考核、獎懲悉操于中央政府和皇帝之手。當西漢出現了地方割據勢力對抗中央政府的端倪時,賈誼向文帝建言:“欲使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摘編自班國《漢書》
材料二:唐末以來五十多年間,更換了五個朝代、八姓十三君,時人眼中,趙匡胤可能是五代后的第六代重帝。“或謂宋之弱由削節鎮之權故,夫節鎮之強,非宋強也,強干弱枝,自是立國大體 ……終宋無強臣之息”,今人眼中,趙匡胤是三百多年趙宋立朝的立國者
——摘編自鄧廣銘《宋史十講》
材料三:元姚治者為了極力避免一地區成為地方長官據險稱雄的國中之國,設地方區域,人為地使自然區域割開,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明清兩朝開始解決“以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割據制度。
——摘編自李懷孔《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
(1)賈誼的建言在漢武帝的哪一政策中得以體現 有什么歷史作用?
(2)結合材料二,分析趙匡胤能成為“三百多年皇朝立國者”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哪一項改革措施?明清兩朝是怎樣解決土司割據制度的?
(4)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概括中央和地方關系的發展史并分析對我們的啟示。
15.(2018九上·天臺月考)2018年是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經這樣評價周恩來:“中國如果沒有毛澤東就可能不會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沒有周恩來,就會燒成灰燼。”
材料三:周恩來同志一生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出了卓著功勛……,周恩來同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抗日戰爭勝利后,周恩來同志陪同毛澤東同志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在建國前主持起草《共同綱領》……
——習近平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1)周恩來十二歲就提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請你結合當時中國的時局分析他樹立遠大理想的原因。
(2)請用長征時期的史實說明中國革命“如果沒有周恩來,就會燒成灰燼”。
(3)習近平稱周恩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做出了卓著功勛,請用材料三中的事件印證此觀點。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C
(2)D
【知識點】地勢和地形;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解析】【分析】(1)題考查亞歐大陸相關知識。據圖可知,甲區域位于亞歐大陸內陸地區,降水少,緯度較高,熱量較低,夏季晝夜溫差大,土地貧瘠;丙區域位于沿海地帶,降水豐富,緯度低,熱量高,夏季晝夜差較小,土地肥沃。所以與丙區域相比,甲區域的夏季晝夜溫差較大。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
(2)題考查青藏地區相關知識。據圖可知,乙區域位于青藏高原地區,由于海拔高,當地交通比較落后,近年來加大交通建設,特別是青藏鐵路的通車,使得青藏地區融入全國鐵路網,讓當地的畜牧業產品逐漸走向全國。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屬于較難題,要求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2.【答案】(1)A
(2)C
【知識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解析】【分析】(1)題A太湖位于長三角經濟圈中央,北岸為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3座城市,南岸為浙江省的湖州市,下游為直轄市上海市,太湖湖區管轄權歸江蘇省所有。故A正確。B洞庭湖主要位于湖南省,而圖中是我國的長三角地區,故B錯誤。C東湖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故C錯誤。D鄱陽湖是我國的第一大淡水湖,主要位于江西省,故D錯誤。故選:A
(2)題A平原地形,地勢平坦,河流及湖泊不一定多,如我國的華北平原地區,故A不正確。B土壤肥沃和河流、湖泊的形成沒有直接關系,故B不正確。C長三角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氣候濕潤,有利于河流和湖泊的形成,故C正確。D人們自古以來重視水利屬于人為因素,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該題考查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讀圖分析能力,屬于普通題。
3.【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于西周分封制的理解 。題干中李斯提到“諸侯”與西周的分封制有關,且“相攻擊”、“相誅伐”可看出所提為此種制度帶來的不利后果,故而答案為D。
【點評】理解西周分封制帶來的不利影響。
4.【答案】D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政治協商會議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歷史事件的識記能力。①項,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決定將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②項,繼三大戰役后,人民解放軍乘勝追擊,于1949年4月發動渡江戰役,同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黨政權垮臺,人民解放戰爭取得最后勝利。③項,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④項,抗戰勝利以后,蔣介石以商討國內和平問題為名,邀請毛澤東到重慶進行談判。為了爭取和平,也為了戳穿蔣介石的假和平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在周恩來等人的陪同下到達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國共雙方達成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綜上所述,其正確順序為④③①②,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對歷史事件有明確的認識,屬于簡單題。
5.【答案】D
【知識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解析】【分析】史實是純對歷史事件的表述,而觀點是對歷史事件的評論,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雅爾塔會議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都屬于純表述,而諾曼底登陸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屬于評論.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史實與觀點的區別.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史實與觀點的區別.
6.【答案】B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①行省制是元朝建立的,錯誤; ④三省六部制是隋朝首創,唐朝完善的,也錯誤,排除; ②漢朝建立刺史制,③秦朝建立郡縣制是正確的,因此答案為 B:②③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屬于簡單題。
7.【答案】B
【知識點】貞觀之治;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A①代表的朝代是唐朝,但是文景之治發生于西漢初年,時間不符;B②代表的朝代是北宋,北宋為防止唐宋以來武將專橫扈的弊端重現,實行重文輕武政策;C
③ 代表的朝代是明朝,但是行省制度是在元朝創立的,時間不符;D④代表的是清朝前期,但是戚繼光抗倭發生于明朝,時間不符。因此,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王朝更替的時序,要求學生會看年代尺,稍有難度。
8.【答案】A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古代重要科技成果的有關知識。根據題干的圖片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九章算術》的作者不是祖沖之,③說法不正確;《黃帝內經》的作者不是張仲景,④說法不正確。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古代重要科技成果的識記。
9.【答案】D
【知識點】五四運動;紅軍長征;抗日戰爭的勝利;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①巴黎和會一一“一二.九運動” 對應不正確,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不符合題意。
②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一一紅軍長征對應正確,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指揮失誤,使得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國工農紅軍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符合題意。
③平津戰役一一解放東北全境對應不正確,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不符合題意。
④日本投降——寶島回歸對應正確,1945年8月15日,中國人民取得了偉大抗日戰爭的勝利,臺灣被日本割占50年后也回到祖國的懷抱,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識記能力。
10.【答案】A
【知識點】五四運動
【解析】【分析】題干新聞中的“此次滬(上海)上風潮……”可見五四運動已擴展到上海,①已擴展到上海,符合題意。
題干新聞中的“初因青島外交……后” 可見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②爆發的導火線,符合題意。
題干新聞中的“……始由學生罷課……”可見學生是五四運動的先鋒,③學生是運動的先鋒,符合題意。
④運動具有反帝愛國性質雖然表述正確,但材料中沒有體現,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及學生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
11.【答案】D
【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突襲波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解析】【分析】 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向同盟國投降,歐洲戰事結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ABC的敘述都符合歷史史實,故答案選D。
【點評】本題屬于反向選擇題,要求學生看清題目,懸著“不正確的”,不能思維定式。
12.【答案】B
【知識點】日軍罪行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南京大屠殺。題干中的“金陵”是南京的別稱、“一九三七”指的是1937年、“ 侵華倭寇,擄掠燒殺 …… 三十余萬,生靈涂炭 ”,根據以上信息可知,題干描述的是南京大屠殺的慘狀。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日軍以集體槍殺、焚燒、活埋、砍頭、軍犬撕咬等極其殘忍的手段,對南京平民和被俘的中國士兵進行了持續的慘絕人寰的血腥大屠殺,還舉行“殺人比賽”并在報紙上進行報道。日軍在占領南京后的六周內,屠殺手無寸鐵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達30多萬人。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
【點評】該題要求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材料,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屬于簡單題。
13.【答案】(1)西部大開發戰略。
(2)重慶冬季平均最低氣溫高于武漢,重慶最冷月(或1月)平均最低氣溫在0℃以上,武漢最冷月(1月)平均最低氣溫在0℃以下。
原因:重慶緯度位置比武漢低,重慶受周圍山地阻擋,冷空氣不易入侵。
(3)季風氣候,降水變化大,容易引發洪澇災害和旱災。冬半年氣溫偏低,影響農作物生長。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解析】【分析】第(1)題比較簡單,只要答出戰略即可。第(2)題要求結合圖表對比說明重慶和武漢兩地冬季氣溫特征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必須要將圖表中的相關數據用上去,否則會扣分。第(3)題從自然條件角度考慮農業生產的不利角度,可以從氣溫、降水方面進行說明。
【點評】本題屬于地理綜合題,對學生讀圖表分析的能力要求較高。
14.【答案】(1)推恩令。在政治上削弱諸侯王國再也無力對抗中央有助于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2)趙匡胤吸取了唐末五代軍閥武將飛揚跋扈,影響政局穩定的教訓。采用崇文抑武策略;陸續解除地方節度使的權力;使其成為虛銜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上述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
(3)行省制度。改土歸流。
(4)自秦漢實行郡縣制以來宋元明清各朝采取各項措施中央逐漸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大一統始終是一條主線;要維護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就必須強化中央集權。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第(1)題根據材料內容"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削弱了諸侯的實力,體現了賈誼的建言。“推恩令的實施加強了中央集權,促使西漢實現了政治上的大統一。第(2)題根據材料二的內容可知,宋朝的衰弱是由于削等了節度使的權力。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采取了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并剝奪武將兵權,這是趙胤能成為"三百多年皇朝立國者"的原因。第(3)題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割據,加加強中央集權,實行行省制度。為解決土司割據制度,明朝后期開始實行改土歸流制度,在清朝大規模實施、尤其是雍正時期收效巨大。第(4)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如:中央和地方關系的發展史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逐漸削弱的歷史;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園國家的統一等等。
【點評】本題屬于歷史綜合題,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屬于普通題。
15.【答案】(1)20世紀初,清王朝統治腐朽無能,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列強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民族危機日益加重,社會變革呼聲日益高漲,周恩來從小懷著愛國的滿腔熱情,樹立了遠大的理想。
(2)遵義會議召開前處于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關頭,遵義會議后,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鎵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負責長征中的軍事指揮,扭轉了紅軍長征的不利局面,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3)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發動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重慶談判使中國共產黨關于和平建設新中國的政治主張被全國人民所了解,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和平、民主、團結的希望和曙光。主持起草的《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
【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
【解析】【分析】第(1)題根據周恩來誕辰1898年和“12歲”等信息可知他提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時間是20世紀初,只要說明當時的時局即可。第(2)題要求用“長征時的史實”說明周恩來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遵義會議上周恩來做出了重要貢獻,說明影響即可。第(3)題材料三中說“ 周恩來同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抗日戰爭勝利后,周恩來同志陪同毛澤東同志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在建國前主持起草《共同綱領》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用史實說明即可。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現代史,要求學生仔細閱讀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對學生的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屬于稍難題。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宁县| 安泽县| 南丰县| 望城县| 平凉市| 济源市| 新兴县| 望都县| 周宁县| 西和县| 略阳县| 尉犁县| 肃北| 突泉县| 古浪县| 安多县| 宁阳县| 崇义县| 波密县| 怀安县| 商水县| 宝兴县| 衡南县| 苏尼特右旗| 青海省| 邹城市| 雅江县| 额敏县| 嘉义市| 新邵县| 铁岭县| 依兰县| 凭祥市| 土默特左旗| 温州市| 宣威市| 电白县| 平湖市| 潢川县| 密山市| 大石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