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模擬測試卷(四)一、選擇題1.諾曼·安吉爾在1909年出版的《大幻影》一書中寫道:“目前歐洲軍事競賽的動機是什么?即國家為了給人口增長和工業發展找到出路,就必須推動地域擴張,對他國實施政治壓力;作為競爭單位,國家的最終優勢總歸功于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的一方……”實質上歐洲軍事競賽最根本的目的是( )A.給人口增長和工業發展找到出路B.為了正當地競爭C.瓜分世界,爭奪霸權D.加強本國的國防力量【答案】C【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家為了給人口增長和工業發展找到出路,就必須推動地域擴張”——瓜分世界、“國家的最終優勢總歸功于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的一方”——爭奪霸權 。所以實質上歐洲軍事競賽最根本的目的是瓜分世界,爭奪霸權,【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背景的識記。2.關于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①工業革命進一步發展 ②西方列強瘋狂搶占海外殖民地③歐洲處于戰爭陰影下 ④大國主動裁減武器裝備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殖民地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列強希望重新瓜分世界,因此開展了激烈的軍備競爭,造成國際關系的極度緊張,整個歐洲籠罩在戰爭陰云下,所以④表述錯誤。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的識記。3.(2016九下·蕭山月考)有人說“在國際關系中,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下列歷史事件最能反映這一觀點的是( )A.英法爭奪殖民霸權B.帝國主義國家建立軍事同盟C.帝國主義國家間的軍備競賽D.一戰期間意大利加入協約國作戰【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此題考查一戰中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相關知識。一戰前夕,英法俄組成了三國協約,德意奧組成了三國同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后,當時協約國發現如果想要控制巴爾干半島和非洲,那就必須要控制住地中海地區。這個時候意大利也就成為了協約國大力拉攏的目標,而且還許諾在戰爭獲勝之后意大利可以獲得東地中海地區的控制權,這對于剛剛興起的意大利來說是一個無法拒絕的誘惑,所以意大利毫不猶豫的舍棄了自己的盟友,和協約國站在了一起。由此看出,意大利的倒戈證明了在國際關系中,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故答案是D。【點評】知道一戰中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相關知識。4.以下內容的描述與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符合的是( )A.1914年6月28日發生的薩拉熱窩事件成為引發一戰的導火索B.世界一戰以非洲為主戰場,形成了西線、東線、南線三條戰線C.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集團的失敗而告終D.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凡爾登戰役【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1914年至1918年,幾個帝國主義大國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此次戰爭中的主要戰場是歐洲戰場。A項1914年6月28日發生的薩拉熱窩事件成為引發一戰的導火索與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符合,不符合題意;B項世界一戰以非洲為主戰場,形成了西線、東線、南線三條戰線與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符合,因為世界一戰以歐洲為主戰場,形成了西線、東線、南線三條戰線,符合題意;C項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集團的失敗而告終與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符合,不符合題意;D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凡爾登戰役與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符合,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5.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提出通過改革土地制度,使勞動者擺脫貧困,做到“家給人足”。“三民主義”中具體體現這一思想的是( )A.民主主義 B.民族主義 C.民權主義 D.民生主義【答案】D【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三民主義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民主義是指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民族主義:反對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之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民權主義: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權(政權)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治權)以治理國家,其核心觀念強調直接民權與權能區分,亦即政府擁有治權,人民則擁有政權。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地),二為節制資本(私人不可操縱國民生計)。所以材料所述指的是民生主義。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三民主義的理解。6.鑒湖女俠秋瑾(1875—1907)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女性民主革命家。以下歷史事件中她能見證的是( )A.黃花崗起義 B.武昌起義C.中國同盟會成立 D.溥儀下詔退位【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初中國重大歷史事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黃花崗起義是1911年4月中國同盟會辛亥年在廣州發起的一場起義。武昌起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被稱為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被推翻,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徐錫麟和秋瑾于1907年犧牲,所以沒有經歷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和清朝覆亡,又中國同盟會于1905年成立,所以C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20世紀初中國重大歷史事件的識記。7.如果請你擔任歷史紀錄片《國父孫中山》的導演,在反映當時的歷史情境是,應該出現的畫面是( )①創建興中會 ②提出三民主義思想 ③領導北伐戰爭 ④主持召開國民黨一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孫中山先生歷史貢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北伐戰爭爆發前,孫中山先生已經病逝,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孫中山先生歷史貢獻的識記。8.某人征婚廣告稱:“(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婦如不相和,可離婚。”據所學知識可判斷此則廣告在中國最早有可能出現在( )A.19世紀中期 B.20世紀初期 C.20世紀中期 D.21世紀初期【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據“(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婚;(四)夫婦如不相合,可離婚”可知,此廣告在中國最早出現應在20世紀初期。辛亥革命后(20世紀初期),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實行婚姻自由,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識記。9.民國八年,在北京《晨報》中可看到的消息是( )A.北洋政府罷免曹當霖等賣國賊職務B.北伐軍進軍迅速,連克汀泗橋、賀勝橋C.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D.汪精衛叛變,革命屠殺共產黨員【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八年是指1919年,只有A選項發生在1919年,指的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北洋政府罷免曹當霖等賣國賊職務。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五四運動的識記。10.據《中國報學史》統計,武昌起義勝利后半年內,全國報紙由100多家迅速發展到500多家,總銷量達到4200萬份。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們關心社會變革,希望了解世界變化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有言論、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話文使閱讀報紙的人數激增D.人們普遍贊成民主共和,反對君主專制【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初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們關心社會變革,希望了解世界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報紙傳媒業迅速發展,銷量不斷提升。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20世紀初社會生活變化的了解。11.日本學者福澤諭吉的《文明論概略》就社會轉型的問題說:“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按照這個順序,雖然有困難,但是沒有真正的障礙,可以順利達到目的。倘若次序顛倒,看似容易,實則不通。”如此推理,中國近代化進程應該走的道路是( )A.洋務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B.辛亥革命—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C.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洋務運動D.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洋務運動【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題干材料“變革人心”是指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西方的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中國的這一性質的運動是新文化運動;“改變政令”是指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等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中國的這一性質的運動是政治革命;“有形的物質”是指西方的工業革命,中國的這一性質的運動是洋務運動;由此可知,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如此推理,近代中國近代化進程應該走的道路是新文化運動--政治革命--洋務運動。D項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洋務運動是按照日本學者福澤諭吉的《文明論概略》的說法,中國近代化進程應該走的道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中國近代化進程及學生通過題干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得到所學知識點的能力。解答本題首先要理解“變革人心”“改變政令”“有形的物質”分別在中國的表現形式,然后得出答案。12.著名作家沈從文曾讓兒子誦讀胡適的詩作,“我那個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早開……”兒子沒看完便說:“這種詩像小孩寫的!”沈從文說:“那時候能寫這種小孩子東西已經很了不得。沒人提倡這些,你就讀不到那么多新書,我也不會寫小說。”這則軼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之一是( )A.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B.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C.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答案】B【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文化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分析此材料內容,是屬于文學方面的,所以這個故事與新文化運動內容聯系最緊密的是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識記。13.1923年,陳獨秀說:“五四運動雖然未能達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運動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實際運動,開始了中國革命之新的方向。”陳獨秀所說的“中國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裝革命 B.無產階級革命C.民族革命 D.國民革命【答案】B【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五四運動中,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也促使中國革命方向發生轉變,那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五四運動的理解。14.中共誕生后,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這里的“新”不包括( )A.革命出現了嶄新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B.革命開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手段C.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革命的指導思想D.革命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遠大目標【答案】B【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共成立前的領導階級是資產階級,中共成立后領導階級是無產階級;中共成立前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或者說是資產階級革命),中共成立后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或者說是無產階級革命);中共成立前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中共成立后是馬克思主義;中共成立前,革命目標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即推翻封建專制,推翻封建帝制和封建土地制,中共成立后,則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遠大目標,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成立影響的識記。15.“吳孫張三系軍閥,汀賀橋兩役決勝。”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北伐時,率領第四軍獨立團奮勇沖鋒,連克汀泗橋、賀勝橋,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馬功勞的北伐名將是( )A.蔣介石 B.李宗仁 C.葉挺 D.彭德懷【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北伐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北伐時,共產黨人葉挺率領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奮勇沖鋒,連克汀泗橋、賀勝橋,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馬功勞。這支部隊因此贏得了“鐵軍”的稱號,所以C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北伐戰爭的識記。16.有這樣一次會議,它距今已有81周年,它的召開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這次會議是指( )A.中共“一大” B.中國“二大”C.“八七”會議 D.遵義會議【答案】D【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遵義會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轉折點。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遵義會議的識記。17.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歷史事件是( )A.新中國成立 B.新文化運動C.五四運動 D.中國共產黨成立【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五四運動的識記。18.我國當代著名學者余秋雨說“廢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廢墟讓我們把地理讀成了歷史。”站住南京城墻的廢墟上,我們可以“讀到”的中國近代歷史有( )①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②中華民國的成立③國民黨政權的垮臺 ④國民黨一大的召開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知識點】鴉片戰爭;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南京在中國近代史上地位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南京在中國近代史上地位的識記。19.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是( )A.武昌起義爆發 B.《青年雜志》創辦C.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D.《狂人日記》的發表【答案】B【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文化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是《青年雜志》的創辦。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識記。20.1921年胡適的《希望》:“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下列表述與這首詩有直接聯系的是( )A.提倡民主、反對專制B.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C.提倡科學、反對愚昧D.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答案】B【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文化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分析材料“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與文學有關,且胡適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主張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識記。二、非選擇題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見表1表1:1913—1925年俄國【蘇俄(聯)】糧食產量年份 項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糧食產量(億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注:普特=16.8千克——摘自《歷史——經濟成長歷程》(岳麓書社)材料二: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施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摘自《歷史——經濟成長歷程》(岳麓書社)材料三:(蘇聯)五年計劃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尤其是國為同一時期西方經濟的崩潰。社會主義不再空想家的夢想,它是發展中的事業。——(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1913—1921年俄國(蘇俄)糧食產量變化的原因。(2)概括1921—1925年俄國(蘇俄)糧食產量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一變化趨勢的主要的原因。(3)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理解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指的是什么?(4)概括材料三作者對蘇聯實施“五年計劃”的看法?【答案】(1)原因:戰爭的影響;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2)(2)變化趨勢:逐步增加(上升)。主要原因:社會相對安定;實行新經濟政策,跳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3)“新的經濟體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4)作者的看法:贊賞(或肯定)蘇聯實施“五年計劃”取得的成就。【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相關知識。從材料可以看出:1913-1921年,俄國(蘇俄)糧食產量出現了下降。主要原因是戰爭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影響。戰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之后的三年國內戰爭(粉碎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在艱苦的三年國內戰爭時期,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強制征收農民手中的農產品,所給價格極低,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打擊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導致農業產量下降。(2)本題主要考查新經濟政策的相關知識。從材料可以看出:1921——1925年,蘇俄(聯)糧食產量出現了增長。主要原因是:戰爭結束,社會比較安定;實行了新經濟政策,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后的余糧歸農屬自己支配,農民的利益得到了維護,生產積極性提高,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3)本題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關知識。列寧去世后,斯大林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在他的領導下,蘇聯實施了兩個五年計劃。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轉變為強盛的工業國。與此同時,蘇聯還完成了農業集體化。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此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其突出特點是:用強制性指令計劃管理一切經濟活動,否認市場的作用;片面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和輕工業等長期落后。所以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就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4)本題考查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增強。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而此時的西方正面臨“經濟的崩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大危機)。因此,材料三作者對蘇聯實施“五年計劃”持肯定的態度,認為“社會主義不再空想家的夢想,它是發展中的事業”。故答案為:(1)原因:戰爭的影響;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2)變化趨勢:逐步增加(上升)。主要原因:社會相對安定;實行新經濟政策,跳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3)“新的經濟體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4)作者的看法:贊賞(或肯定)蘇聯實施“五年計劃”取得的成就。【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等相關知識。22.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國共關系的發展演變,影響著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軍校的創辦,是國共合作的產物,它為國共兩黨培養了許多軍事將領和軍事骨干,為東征、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重要貢獻……——姜廷玉(軍事博物館研究員)材料二:1927—1937年間,國民黨各派軍事集團的混戰,特別是蔣介石發動的對紅軍的幾次“圍剿”,既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窮災難,又給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以可乘之機。——摘編自《內戰百科》材料三: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長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抗擊大部分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國民黨愛國將士也在正面戰場英勇抗擊日軍。——人民日報社論《和平與正義是不可戰勝的》(1)材料一中的軍校是指哪所學校?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成果。(2)據材料二分析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九一八事變的嚴重后果。(3)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標志是什么?據材料三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綜合上述材料,從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中,你得到什么啟示?【答案】(1)22.學校:黃埔軍校。成果:創辦黃埔軍校,培養大量軍事人才;北伐戰爭取得巨大成功。(2)背景:中國的內戰(或蔣介石對紅軍的“圍剿”)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后果:東北三省全部淪陷。(3)標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勝利原因:全民族的抗戰;國共兩黨的合作。(4)啟示: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兩黨合作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西安事變【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依據材料一的“軍校的創辦,是國共合作的產物,它為國共兩黨培養了許多軍事將領和軍事骨干”可知是黃埔軍校。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創辦黃埔學校,培養大量軍事政治人才;取得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2)分析材料二的“國民黨各派軍事集團的混戰,特別是蔣介石發動的對紅軍的幾次“圍剿”,既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窮災難,又給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以可乘之機。”,可以概括出九一八事變的背景是中國的內戰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九一八事變發生后,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方針,導致不到半年時間,東北三省全部淪陷敵手。東北3000萬同胞在日軍的鐵蹄下受盡欺壓凌辱。(3)結合所學知識,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分析材料三的“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長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可以看出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國共兩黨的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的抗戰。(4)第一次國共合作取得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中國的內戰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國共兩黨的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的抗戰是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給我們的啟示是: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兩黨合作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故答案為:(1)學校:黃埔軍校。成果:創辦黃埔軍校,培養大量軍事人才;北伐戰爭取得巨大成功。(2)背景:中國的內戰(或蔣介石對紅軍的“圍剿”)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后果:東北三省全部淪陷。(3)標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勝利原因:全民族的抗戰;國共兩黨的合作。(4)啟示: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兩黨合作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黃埔軍校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背景和嚴重后果以及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標志和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考查學生綜合掌握歷史知識的能力。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兩次國共合作,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是取得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是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23.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它不僅是近代中國政治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并且推動了近代新文化運動更加深入地健康發展,其具體體現是這次運動大大加速、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從而給新文化運動注入了新的、更為強大、更加科學的思想活力。——摘自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材料二:在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12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11個省。——摘自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1)材料一中的“它”是指什么事件?依據該材料指出“新的、更為強大、更加科學的思想活力”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填空。“12個月”是指從 年10月至 年10月。“11個省”是指 、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肅、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歷史事件都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一批先進的中國人為此進行了艱苦的奮斗,從他們身上我們應該學習哪些優秀的品質?【答案】(1)五四運動。加速、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2)1934;1935;江西;陜西(3)熱愛祖國;追求進步;堅忍不拔;樂觀向上;團結協作;獨立自主;勇于創新等。【知識點】五四運動;紅軍長征【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了學生的五四愛國運動。五四愛國運動的意義是: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從材料一的“這次運動大大加速、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從而給新文化運動注入了新的、更為強大、更加科學的思想活力。”來看,“新的、更為強大、更加科學的思想活力。”指的是加速、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2)本題考查長征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1934年10月,由于紅軍反圍剿失利,黨中央、中央紅軍八萬人被迫從中央革命根據地(江西瑞金)出發進行長征。一路上敵人圍追堵截,紅軍拼死英勇沖殺,沖過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后,紅軍人員損失過半。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是中國革命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后紅軍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紅軍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過大雪山、草地,1935年10月到達吳起鎮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的12個月指的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長征先后經過了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肅、陜西等省。(3)本題考查五四運動和長征精神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綜合能力。材料一所反映的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材料二所反映的紅軍長征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五四運動和紅軍長征都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一批先進的中國人為此進行了艱苦的奮斗,從他們身上我們應該學習的優秀的品質是:熱愛祖國、追求進步、堅忍不拔、樂觀向上、團結協作、獨立自主、勇于創新等。故答案為:(1)五四運動。加速、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2)1934;1935;江西;陜西。(3)熱愛祖國;追求進步;堅忍不拔;樂觀向上;團結協作;獨立自主;勇于創新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紅軍長征等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24.在歷史長河中,偉大人物以自己鮮明的個性和富有創造力的行動,影響著人類文明發展進程。(1)【時代曙光】觀察以上圖片,指出攻打冬宮的意義?寫出毛澤東建立的第一塊革命根據地的名稱。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俄國與中國道路有何不同?(2)【臨危受命】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羅斯福新政最主要的反危機措施。用一句話概括其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答案】(1)①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揭開了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②井岡山革命根據地。③俄國:武裝奪取城市;中國:農村包圍城市。(2)①實施“產業復興法”。②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提供范例。【知識點】俄國十月革命;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十月革命與中國工農紅軍等知識。1917年11月7日,以“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為信號,工人、士兵向冬宮發起進攻,列寧領導的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爆發。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揭開了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俄國革命的道路是武裝奪取城市。(2)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的相關知識。我們通過學過的知識知道:羅斯福新政四項內容,其中心措施是國家對工業的調整;1933年,美國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開始對對工業進行調整;美國羅斯福新政在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意義在于開創了利用國家政權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的先河,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效法美國,利用國家政權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故答案為:(1)①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揭開了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②井岡山革命根據地。③俄國:武裝奪取城市;中國:農村包圍城市。(2)①實施“產業復興法”。②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提供范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十月革命、羅斯福新政等相關知識。1 / 1人教版(新課程標準)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模擬測試卷(四)一、選擇題1.諾曼·安吉爾在1909年出版的《大幻影》一書中寫道:“目前歐洲軍事競賽的動機是什么?即國家為了給人口增長和工業發展找到出路,就必須推動地域擴張,對他國實施政治壓力;作為競爭單位,國家的最終優勢總歸功于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的一方……”實質上歐洲軍事競賽最根本的目的是( )A.給人口增長和工業發展找到出路B.為了正當地競爭C.瓜分世界,爭奪霸權D.加強本國的國防力量2.關于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①工業革命進一步發展 ②西方列強瘋狂搶占海外殖民地③歐洲處于戰爭陰影下 ④大國主動裁減武器裝備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2016九下·蕭山月考)有人說“在國際關系中,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下列歷史事件最能反映這一觀點的是( )A.英法爭奪殖民霸權B.帝國主義國家建立軍事同盟C.帝國主義國家間的軍備競賽D.一戰期間意大利加入協約國作戰4.以下內容的描述與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符合的是( )A.1914年6月28日發生的薩拉熱窩事件成為引發一戰的導火索B.世界一戰以非洲為主戰場,形成了西線、東線、南線三條戰線C.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集團的失敗而告終D.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凡爾登戰役5.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提出通過改革土地制度,使勞動者擺脫貧困,做到“家給人足”。“三民主義”中具體體現這一思想的是( )A.民主主義 B.民族主義 C.民權主義 D.民生主義6.鑒湖女俠秋瑾(1875—1907)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女性民主革命家。以下歷史事件中她能見證的是( )A.黃花崗起義 B.武昌起義C.中國同盟會成立 D.溥儀下詔退位7.如果請你擔任歷史紀錄片《國父孫中山》的導演,在反映當時的歷史情境是,應該出現的畫面是( )①創建興中會 ②提出三民主義思想 ③領導北伐戰爭 ④主持召開國民黨一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8.某人征婚廣告稱:“(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婦如不相和,可離婚。”據所學知識可判斷此則廣告在中國最早有可能出現在( )A.19世紀中期 B.20世紀初期 C.20世紀中期 D.21世紀初期9.民國八年,在北京《晨報》中可看到的消息是( )A.北洋政府罷免曹當霖等賣國賊職務B.北伐軍進軍迅速,連克汀泗橋、賀勝橋C.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D.汪精衛叛變,革命屠殺共產黨員10.據《中國報學史》統計,武昌起義勝利后半年內,全國報紙由100多家迅速發展到500多家,總銷量達到4200萬份。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們關心社會變革,希望了解世界變化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有言論、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話文使閱讀報紙的人數激增D.人們普遍贊成民主共和,反對君主專制11.日本學者福澤諭吉的《文明論概略》就社會轉型的問題說:“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按照這個順序,雖然有困難,但是沒有真正的障礙,可以順利達到目的。倘若次序顛倒,看似容易,實則不通。”如此推理,中國近代化進程應該走的道路是( )A.洋務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B.辛亥革命—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C.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洋務運動D.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洋務運動12.著名作家沈從文曾讓兒子誦讀胡適的詩作,“我那個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早開……”兒子沒看完便說:“這種詩像小孩寫的!”沈從文說:“那時候能寫這種小孩子東西已經很了不得。沒人提倡這些,你就讀不到那么多新書,我也不會寫小說。”這則軼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之一是( )A.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B.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C.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13.1923年,陳獨秀說:“五四運動雖然未能達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運動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實際運動,開始了中國革命之新的方向。”陳獨秀所說的“中國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裝革命 B.無產階級革命C.民族革命 D.國民革命14.中共誕生后,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這里的“新”不包括( )A.革命出現了嶄新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B.革命開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手段C.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革命的指導思想D.革命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遠大目標15.“吳孫張三系軍閥,汀賀橋兩役決勝。”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北伐時,率領第四軍獨立團奮勇沖鋒,連克汀泗橋、賀勝橋,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馬功勞的北伐名將是( )A.蔣介石 B.李宗仁 C.葉挺 D.彭德懷16.有這樣一次會議,它距今已有81周年,它的召開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這次會議是指( )A.中共“一大” B.中國“二大”C.“八七”會議 D.遵義會議17.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歷史事件是( )A.新中國成立 B.新文化運動C.五四運動 D.中國共產黨成立18.我國當代著名學者余秋雨說“廢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廢墟讓我們把地理讀成了歷史。”站住南京城墻的廢墟上,我們可以“讀到”的中國近代歷史有( )①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②中華民國的成立③國民黨政權的垮臺 ④國民黨一大的召開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9.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是( )A.武昌起義爆發 B.《青年雜志》創辦C.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D.《狂人日記》的發表20.1921年胡適的《希望》:“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下列表述與這首詩有直接聯系的是( )A.提倡民主、反對專制B.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C.提倡科學、反對愚昧D.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二、非選擇題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見表1表1:1913—1925年俄國【蘇俄(聯)】糧食產量年份 項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糧食產量(億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注:普特=16.8千克——摘自《歷史——經濟成長歷程》(岳麓書社)材料二: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施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摘自《歷史——經濟成長歷程》(岳麓書社)材料三:(蘇聯)五年計劃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尤其是國為同一時期西方經濟的崩潰。社會主義不再空想家的夢想,它是發展中的事業。——(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1913—1921年俄國(蘇俄)糧食產量變化的原因。(2)概括1921—1925年俄國(蘇俄)糧食產量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一變化趨勢的主要的原因。(3)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理解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指的是什么?(4)概括材料三作者對蘇聯實施“五年計劃”的看法?22.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國共關系的發展演變,影響著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軍校的創辦,是國共合作的產物,它為國共兩黨培養了許多軍事將領和軍事骨干,為東征、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重要貢獻……——姜廷玉(軍事博物館研究員)材料二:1927—1937年間,國民黨各派軍事集團的混戰,特別是蔣介石發動的對紅軍的幾次“圍剿”,既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窮災難,又給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以可乘之機。——摘編自《內戰百科》材料三: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長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抗擊大部分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國民黨愛國將士也在正面戰場英勇抗擊日軍。——人民日報社論《和平與正義是不可戰勝的》(1)材料一中的軍校是指哪所學校?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成果。(2)據材料二分析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九一八事變的嚴重后果。(3)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標志是什么?據材料三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綜合上述材料,從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中,你得到什么啟示?23.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它不僅是近代中國政治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并且推動了近代新文化運動更加深入地健康發展,其具體體現是這次運動大大加速、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從而給新文化運動注入了新的、更為強大、更加科學的思想活力。——摘自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材料二:在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12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11個省。——摘自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1)材料一中的“它”是指什么事件?依據該材料指出“新的、更為強大、更加科學的思想活力”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填空。“12個月”是指從 年10月至 年10月。“11個省”是指 、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肅、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歷史事件都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一批先進的中國人為此進行了艱苦的奮斗,從他們身上我們應該學習哪些優秀的品質?24.在歷史長河中,偉大人物以自己鮮明的個性和富有創造力的行動,影響著人類文明發展進程。(1)【時代曙光】觀察以上圖片,指出攻打冬宮的意義?寫出毛澤東建立的第一塊革命根據地的名稱。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俄國與中國道路有何不同?(2)【臨危受命】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羅斯福新政最主要的反危機措施。用一句話概括其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家為了給人口增長和工業發展找到出路,就必須推動地域擴張”——瓜分世界、“國家的最終優勢總歸功于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的一方”——爭奪霸權 。所以實質上歐洲軍事競賽最根本的目的是瓜分世界,爭奪霸權,【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背景的識記。2.【答案】A【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殖民地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列強希望重新瓜分世界,因此開展了激烈的軍備競爭,造成國際關系的極度緊張,整個歐洲籠罩在戰爭陰云下,所以④表述錯誤。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的識記。3.【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此題考查一戰中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相關知識。一戰前夕,英法俄組成了三國協約,德意奧組成了三國同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后,當時協約國發現如果想要控制巴爾干半島和非洲,那就必須要控制住地中海地區。這個時候意大利也就成為了協約國大力拉攏的目標,而且還許諾在戰爭獲勝之后意大利可以獲得東地中海地區的控制權,這對于剛剛興起的意大利來說是一個無法拒絕的誘惑,所以意大利毫不猶豫的舍棄了自己的盟友,和協約國站在了一起。由此看出,意大利的倒戈證明了在國際關系中,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故答案是D。【點評】知道一戰中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相關知識。4.【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1914年至1918年,幾個帝國主義大國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此次戰爭中的主要戰場是歐洲戰場。A項1914年6月28日發生的薩拉熱窩事件成為引發一戰的導火索與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符合,不符合題意;B項世界一戰以非洲為主戰場,形成了西線、東線、南線三條戰線與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符合,因為世界一戰以歐洲為主戰場,形成了西線、東線、南線三條戰線,符合題意;C項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集團的失敗而告終與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符合,不符合題意;D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凡爾登戰役與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符合,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5.【答案】D【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三民主義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民主義是指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民族主義:反對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之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民權主義: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權(政權)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治權)以治理國家,其核心觀念強調直接民權與權能區分,亦即政府擁有治權,人民則擁有政權。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地),二為節制資本(私人不可操縱國民生計)。所以材料所述指的是民生主義。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三民主義的理解。6.【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初中國重大歷史事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黃花崗起義是1911年4月中國同盟會辛亥年在廣州發起的一場起義。武昌起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被稱為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被推翻,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徐錫麟和秋瑾于1907年犧牲,所以沒有經歷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和清朝覆亡,又中國同盟會于1905年成立,所以C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20世紀初中國重大歷史事件的識記。7.【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孫中山先生歷史貢獻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北伐戰爭爆發前,孫中山先生已經病逝,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孫中山先生歷史貢獻的識記。8.【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據“(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婚;(四)夫婦如不相合,可離婚”可知,此廣告在中國最早出現應在20世紀初期。辛亥革命后(20世紀初期),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實行婚姻自由,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識記。9.【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八年是指1919年,只有A選項發生在1919年,指的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北洋政府罷免曹當霖等賣國賊職務。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五四運動的識記。10.【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初社會生活變化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們關心社會變革,希望了解世界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報紙傳媒業迅速發展,銷量不斷提升。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20世紀初社會生活變化的了解。11.【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題干材料“變革人心”是指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西方的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中國的這一性質的運動是新文化運動;“改變政令”是指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等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中國的這一性質的運動是政治革命;“有形的物質”是指西方的工業革命,中國的這一性質的運動是洋務運動;由此可知,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如此推理,近代中國近代化進程應該走的道路是新文化運動--政治革命--洋務運動。D項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洋務運動是按照日本學者福澤諭吉的《文明論概略》的說法,中國近代化進程應該走的道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中國近代化進程及學生通過題干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得到所學知識點的能力。解答本題首先要理解“變革人心”“改變政令”“有形的物質”分別在中國的表現形式,然后得出答案。12.【答案】B【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文化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分析此材料內容,是屬于文學方面的,所以這個故事與新文化運動內容聯系最緊密的是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識記。13.【答案】B【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五四運動中,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也促使中國革命方向發生轉變,那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五四運動的理解。14.【答案】B【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共成立前的領導階級是資產階級,中共成立后領導階級是無產階級;中共成立前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或者說是資產階級革命),中共成立后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或者說是無產階級革命);中共成立前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中共成立后是馬克思主義;中共成立前,革命目標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即推翻封建專制,推翻封建帝制和封建土地制,中共成立后,則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遠大目標,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成立影響的識記。15.【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北伐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北伐時,共產黨人葉挺率領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奮勇沖鋒,連克汀泗橋、賀勝橋,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馬功勞。這支部隊因此贏得了“鐵軍”的稱號,所以C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北伐戰爭的識記。16.【答案】D【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遵義會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轉折點。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遵義會議的識記。17.【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五四運動的識記。18.【答案】B【知識點】鴉片戰爭;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南京在中國近代史上地位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南京在中國近代史上地位的識記。19.【答案】B【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文化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是《青年雜志》的創辦。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識記。20.【答案】B【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文化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分析材料“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與文學有關,且胡適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主張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所以B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識記。21.【答案】(1)原因:戰爭的影響;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2)(2)變化趨勢:逐步增加(上升)。主要原因:社會相對安定;實行新經濟政策,跳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3)“新的經濟體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4)作者的看法:贊賞(或肯定)蘇聯實施“五年計劃”取得的成就。【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相關知識。從材料可以看出:1913-1921年,俄國(蘇俄)糧食產量出現了下降。主要原因是戰爭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影響。戰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之后的三年國內戰爭(粉碎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在艱苦的三年國內戰爭時期,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強制征收農民手中的農產品,所給價格極低,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打擊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導致農業產量下降。(2)本題主要考查新經濟政策的相關知識。從材料可以看出:1921——1925年,蘇俄(聯)糧食產量出現了增長。主要原因是:戰爭結束,社會比較安定;實行了新經濟政策,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后的余糧歸農屬自己支配,農民的利益得到了維護,生產積極性提高,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3)本題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關知識。列寧去世后,斯大林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在他的領導下,蘇聯實施了兩個五年計劃。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轉變為強盛的工業國。與此同時,蘇聯還完成了農業集體化。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此蘇聯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其突出特點是:用強制性指令計劃管理一切經濟活動,否認市場的作用;片面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和輕工業等長期落后。所以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就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4)本題考查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增強。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而此時的西方正面臨“經濟的崩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大危機)。因此,材料三作者對蘇聯實施“五年計劃”持肯定的態度,認為“社會主義不再空想家的夢想,它是發展中的事業”。故答案為:(1)原因:戰爭的影響;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2)變化趨勢:逐步增加(上升)。主要原因:社會相對安定;實行新經濟政策,跳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3)“新的經濟體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4)作者的看法:贊賞(或肯定)蘇聯實施“五年計劃”取得的成就。【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等相關知識。22.【答案】(1)22.學校:黃埔軍校。成果:創辦黃埔軍校,培養大量軍事人才;北伐戰爭取得巨大成功。(2)背景:中國的內戰(或蔣介石對紅軍的“圍剿”)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后果:東北三省全部淪陷。(3)標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勝利原因:全民族的抗戰;國共兩黨的合作。(4)啟示: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兩黨合作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西安事變【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依據材料一的“軍校的創辦,是國共合作的產物,它為國共兩黨培養了許多軍事將領和軍事骨干”可知是黃埔軍校。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創辦黃埔學校,培養大量軍事政治人才;取得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2)分析材料二的“國民黨各派軍事集團的混戰,特別是蔣介石發動的對紅軍的幾次“圍剿”,既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窮災難,又給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以可乘之機。”,可以概括出九一八事變的背景是中國的內戰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九一八事變發生后,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方針,導致不到半年時間,東北三省全部淪陷敵手。東北3000萬同胞在日軍的鐵蹄下受盡欺壓凌辱。(3)結合所學知識,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分析材料三的“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長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可以看出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國共兩黨的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的抗戰。(4)第一次國共合作取得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中國的內戰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國共兩黨的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的抗戰是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給我們的啟示是: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兩黨合作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故答案為:(1)學校:黃埔軍校。成果:創辦黃埔軍校,培養大量軍事人才;北伐戰爭取得巨大成功。(2)背景:中國的內戰(或蔣介石對紅軍的“圍剿”)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后果:東北三省全部淪陷。(3)標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勝利原因:全民族的抗戰;國共兩黨的合作。(4)啟示: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兩黨合作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黃埔軍校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背景和嚴重后果以及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標志和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考查學生綜合掌握歷史知識的能力。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兩次國共合作,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是取得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是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23.【答案】(1)五四運動。加速、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2)1934;1935;江西;陜西(3)熱愛祖國;追求進步;堅忍不拔;樂觀向上;團結協作;獨立自主;勇于創新等。【知識點】五四運動;紅軍長征【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了學生的五四愛國運動。五四愛國運動的意義是: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從材料一的“這次運動大大加速、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從而給新文化運動注入了新的、更為強大、更加科學的思想活力。”來看,“新的、更為強大、更加科學的思想活力。”指的是加速、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2)本題考查長征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1934年10月,由于紅軍反圍剿失利,黨中央、中央紅軍八萬人被迫從中央革命根據地(江西瑞金)出發進行長征。一路上敵人圍追堵截,紅軍拼死英勇沖殺,沖過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后,紅軍人員損失過半。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是中國革命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后紅軍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紅軍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過大雪山、草地,1935年10月到達吳起鎮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的12個月指的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長征先后經過了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肅、陜西等省。(3)本題考查五四運動和長征精神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綜合能力。材料一所反映的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材料二所反映的紅軍長征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五四運動和紅軍長征都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一批先進的中國人為此進行了艱苦的奮斗,從他們身上我們應該學習的優秀的品質是:熱愛祖國、追求進步、堅忍不拔、樂觀向上、團結協作、獨立自主、勇于創新等。故答案為:(1)五四運動。加速、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2)1934;1935;江西;陜西。(3)熱愛祖國;追求進步;堅忍不拔;樂觀向上;團結協作;獨立自主;勇于創新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紅軍長征等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24.【答案】(1)①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揭開了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②井岡山革命根據地。③俄國:武裝奪取城市;中國:農村包圍城市。(2)①實施“產業復興法”。②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提供范例。【知識點】俄國十月革命;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十月革命與中國工農紅軍等知識。1917年11月7日,以“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為信號,工人、士兵向冬宮發起進攻,列寧領導的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爆發。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揭開了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俄國革命的道路是武裝奪取城市。(2)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的相關知識。我們通過學過的知識知道:羅斯福新政四項內容,其中心措施是國家對工業的調整;1933年,美國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開始對對工業進行調整;美國羅斯福新政在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意義在于開創了利用國家政權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的先河,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效法美國,利用國家政權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故答案為:(1)①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揭開了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②井岡山革命根據地。③俄國:武裝奪取城市;中國:農村包圍城市。(2)①實施“產業復興法”。②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提供范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十月革命、羅斯福新政等相關知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模擬測試卷(四)(學生版).docx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模擬測試卷(四)(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