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模擬測試卷(六)一、選擇題1.在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中,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為強烈的是( )A.美國 B.德國 C.日本 D.俄國2.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是在( )A.19世紀中期 B.19世紀末C.20世紀初 D.20世紀20年代3.“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的戰爭,從雙方來說,都是帝國主義的(即侵略的、掠奪的、強盜的)戰爭。”這是列寧對下列哪次戰爭的評價?( )A.普法戰爭 B.拿破侖的對外戰爭C.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世界大戰4.歷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規模的締結和約的會議是( )A.巴黎和會 B.維也納會議 C.華盛頓會議 D.雅爾塔會議5.1903年,寫成二萬多字的《革命軍》,積極宣傳革命與共和國思想的知識分子是( )A.梁啟超 B.康有為 C.鄒容 D.陳天華6.(2015九上·蕭山期中)下列不屬于三民主義內容的是( )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民生主義 D.民主主義7.標志辛亥革命爆發的起義是( )A.南昌起義 B.武昌起義 C.秋收起義 D.黃花崗起義8.1912年2月12日,下詔退位的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豐帝 C.光緒帝 D.溥儀9.為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南方多個省份掀起了聲勢浩大的( )A.護法運動 B.護國運動 C.五四運動 D.辛亥革命10.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中國進入( )A.北洋政府統治 B.中華民國時期C.南京國民政府 D.中華帝國時期11.下列關于30年代的大危機的敘述,正確的有( )①首先在美國爆發②其實質是生產過剩③是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④這場危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國家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2.羅斯福新政實施期間,為解決嚴重的失業問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提供工作機會代替賑濟 B.規定最低工資標準C.規定最高工時標準 D.允許工人與雇主集體談判13.新文化運動與1915年在陳獨秀的領導下開始發展并取得一定成效,它所依托的文化刊物是( )A.《新青年》 B.《民報》C.《共產黨宣言》 D.《時務報》14.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歷史長河中沉浮.下列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①焚書坑儒 ②批判儒學,打倒孔家店 ③百家爭鳴 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A.①③②④ B.④①②③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15.1919年6月,上海一商店貼出標語:“忍痛停業,冀救學生。不除國賊,誓不開市”。這一標語聲援的是哪一運動( )A.維新運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16.(2017九上·鄞州月考)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有( )①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②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③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④毛澤東思想的確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7.北伐的主要對象有( )①吳佩孚 ②孫傳芳 ③張作霖 ④閻錫山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18.國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成果有( )①創辦黃埔軍校 ②推動北伐戰爭 ③建立南京國民政府 ④發動南昌起義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9.提出“槍桿子出政權”這一重要論斷的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八七會議 D.遵義會議20.老戰士王鎮曾用畫筆記錄他的親身經歷。其中以“洶涌的大渡河、寒冷的雪山、荒蕪的草地”為素材的作品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武昌起義 B.秋收起義 C.紅軍長征 D.井岡山會師二、非選擇題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在談到一戰前的歐洲形勢時說:“歐洲變成一只‘火藥桶’,只等一粒火星將它引爆。”材料二:這是一次被稱為“絞肉機”的戰役。一位戰地記者曾這樣記述到:“整個樹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蓋物彈痕累累……到處都是殘骸、擊破的戰車、碎成一塊一塊的尸體、擊毀的大炮,幾個月都是如此。”(1)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這個“火藥桶”的火星是指哪一歷史事件?(2)材料二中的“絞肉機”指的是哪次戰役?這次戰役被為“絞肉機”說明了什么?(3)寫出一戰前在歐洲形成的兩大軍事對抗集團的名稱。(4)戰爭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請你設計一條以“呼喚和平”為主題的宣傳語。22.閱讀材料,回答以下問題。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市突然打了個噴嚏,這個噴嚏迅速蔓延全國,然后資本主義國家都感冒了。到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下降40%,各國的工業產量倒退到19世紀末的水平,英、德、法、美共有29萬家企業破產,失業工人達到3000多萬。(1)材料中的“感冒”指的是什么?(2)結合材料說出這次“感冒”的病癥有哪些?(3)從材料中看出這次“感冒”有什么特點?(4)為了治愈這次“感冒”,各個國家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列舉兩國的措施)?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人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五四傳單材料二: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的口號,發表宣言,揭露帝國主義的強盜行為,舉行游行示威,痛打賣國賊章宗祥,火燒曹宅……材料三:1919年6月5日,(上海)罷市開始,至十二時,華租各界大小商店,已無一開門者。所余者,僅外人所設之洋行也……各華商店門前,皆貼有白紙上書“罷市請命、商學一致、挽救學生、罷市救國”等字樣。工人也自發行動起來,日商內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紗廠和上海紗廠一律停工,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工人一律罷工……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成為運動主力,運動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五四愛國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中國現代史》(1)根據上述材料,說出五四運動的性質。(2)從材料三反映的五四愛國運動前后參加人員的重大變化中,你受到什么啟示?(3)材料三中“五四愛國運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表現在哪些方面?(4)五四運動有何重大的歷史意義?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根據示例,分別寫出四幅圖文材料相對應的運動名稱及主張。 圖1(示例) 圖2 圖3 圖4運動名稱 洋務運動 思想主張 師夷長技以自強 (2)請分別寫出圖3,圖4人物領導的偉大運動的意義?(3)綜合上述材料,請簡要概括向西方學習經歷了怎樣一個發展過程?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如德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故19世紀末20世紀初,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最強烈的國家是德國。ACD均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內容,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個國家之間的內容。2.【答案】C【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此題考查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的時間。為了獲得更多的殖民地,列強進行了瘋狂的爭奪。到20世紀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故答案是C。【點評】知道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的時間。3.【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 1914年7月,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對塞爾維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和俄、英、法、意、美先后參戰,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雖然塞爾維亞為獨立而戰,具有民族解放性質,但不足以改變整場戰爭的非正義性。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掌握其背景、起止時間、導火線、參戰國家、主要戰場、重要戰役、結果及影響。4.【答案】A【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可知,在巴黎和會上,戰勝的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的統治秩序,是歷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規模的締結和約的會議。BCD均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巴黎和會的內容,巴黎和會中簽訂了《凡爾賽和約》,了解巴黎和會的性質。5.【答案】C【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此題考查辛亥革命前的思想準備。梁啟超和康有為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張通過改革的方式在中國走君主立憲道路,與題意不符,因此首先排除AB。陳天華宣傳革命思想的著作是《猛回頭》和《警世鐘》,因此排除D。正確答案選擇C。【點評】知道辛亥革命前的思想準備。6.【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依據所學,三民主義指的是“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沒有民主主義,因此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本題難度一般。7.【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和士兵打響起義的第一槍.起義軍經過一夜血戰,占領武昌城,取得武昌起義勝利.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這次革命又稱辛亥革命.故武昌起義是標志辛亥革命爆發的起義。ACD均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武昌起義的內容,也稱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有意義的歷史事件。8.【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一一宣統帝,宣布下詔退位,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壽終正寢。ABC均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 本題考查清朝統治的結束。9.【答案】B【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 1915年12月袁世凱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云南宣布獨立,并且出兵討袁。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紛紛宣布獨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護國運動。袁世凱在內外壓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數月后病逝。ACD均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 本題以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為依托,考查護國運動。10.【答案】A【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 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第二天,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從此中國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BCD均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1.【答案】C【知識點】30年代的大危機【解析】【分析】 30年代的大危機是一次席卷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大危機,但它不是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有大有小,成因也不相同,但此前世界各國都曾爆發過,據此可排除含③的ABD三個選項。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30年代的大危機的內容, 難度低。12.【答案】A【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解決嚴重的失業問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大力興建公共工程,提供工作機會代替賑濟.BCD均不是解決失業的主要措施,BCD均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的相關知識,掌握羅斯福新政的具體措施以及帶來的影響。13.【答案】A【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稱《新青年》),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新文化運動以《新青年》為主陣地,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向封建禮教發動猛烈攻擊.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BCD均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報刊。14.【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 題目直接設問考查找出下列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選項.①焚書坑儒(秦始皇),②批判儒學,打倒孔家店(新文化運動),③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故時間先后順序為③①④②,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 本題考查了古今儒家思想的相關史實,掌握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和思想內容。15.【答案】D【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內容是對五四運動的描述,6月5日,上海工人舉行罷工,聲援學生運動 ,緊接著全國100多個城市的工人相繼罷工響應,商人也舉行罷市,反帝愛國運動的重心從北京轉移到上海,斗爭的主力逐漸由學生轉向工人,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的內容,了解掌握五四運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16.【答案】A【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①②③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17.【答案】B【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 為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對象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個軍閥.所以①②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北伐戰爭的主要討伐對象。18.【答案】A【知識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 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在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中,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年5月,國民黨在廣州的黃埔創辦了黃埔軍校,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的軍事政治人才.1926年7月進行北伐戰爭,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故國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成果有①②。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國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成果,是考試的易考點。19.【答案】C【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 1927年8月7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提出“槍桿子出政權”這一重要論斷,并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八七會議是中國革命由國民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轉折點,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八七會議,熟練掌握八七會議的背景和內容。20.【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的內容可知素材反映的是長征.據所學知識可知,1934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八萬多人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向湘西前進,沖破敵人的四道封鎖線,人員損失過半;遵義會議后,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6年10月,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紅軍長征的內容,難度低。21.【答案】(1)薩拉熱窩事件。(2)凡爾登戰役;說明了戰爭的殘酷性。(3)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4)熱愛和平、遠離戰爭;讓和平永駐人間等。【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這個“火藥桶”的火星是指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青年開槍打死了奧匈帝國王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德國、奧匈帝國以這一事件為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明的不平衡,即使沒有薩拉熱窩事件,一戰最終也會爆發;(2)材料二中的“絞肉機”是指的是凡爾登戰役,這次戰役被稱為“絞肉機”說明了戰爭的殘酷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歷時十個月,雙方傷亡七十多萬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殘酷的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3)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尖銳,分別形成了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由英國、法國和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德國是三國同盟的核心,英國是三國協約的核心。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瘋狂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4)本題是開放型題目,考查的是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能力。只要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可圍繞“珍愛生命,遠離戰爭;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讓和平永駐人間等”作答。故答案為:(1)薩拉熱窩事件;(2)凡爾登戰役;說明了戰爭的殘酷性;(3)三國同盟(或同盟國)和三國協約(或協約國);(4)如:熱愛和平、遠離戰爭;讓和平永駐人間等。【點評】 (1)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德國、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這一事件為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2)本題主要考查凡爾登戰役。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歷時十個月,雙方傷亡七十多萬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殘酷的戰役;(3)本題考查兩大軍事對抗集團的名稱。考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4)本題考查情感態度價值觀。言之有理即可。22.【答案】(1)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2)生產能力下降、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工人失業等。(3)時間長、范圍廣、破壞性大。(4)美國:羅斯福新政;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專政。【知識點】30年代的大危機;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市突然打了個噴嚏,這個噴嚏迅速蔓延全國,然后資本主義國家都感冒了.到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下降40%,各國的工業產量倒退到19世紀末的水平,英、德、法、美共有29萬家企業破產,失業工人達到3000多萬.”可知這個材料中的“感冒”指的是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1929年,經濟危機在美國爆發,然后迅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2)從“到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下降40%,各國的工業產量倒退到19世紀末的水平,英、德、法、美共有29萬家企業破產,失業工人達到3000多萬”的材料表述中可以看出這次大危機導致生產能力下降、企業破產、工人失業等;(3)這次經濟危機具有涉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比較長、破壞性特別大的突出特點;(4)面對這次經濟大危機美國采取找應對措施是實行羅斯福新政;而德國和日本采取應對措施是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法西斯專政。故答案為:(1)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2)生產能力下降、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工人失業等.(寫出三點即可);(3)時間長、范圍廣、破壞性大;(4)美國:羅斯福新政;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專政。【點評】(1)本題考查的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2)本題考查的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表現;(3)本題考查的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點;(4)本題考查的面對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各國的應對措施。23.【答案】(1)是一場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2)學生只是五四運動的先鋒隊,工人階級才是運動的主力軍。(3)釋放了被捕學生,罷免了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合約上簽字。(4)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二中“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和“揭露帝國主義的強盜行為”“痛打賣國賊章宗祥,火燒曹宅”既涉及反對帝國主義,又涉及反對封建軍閥,及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是一場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2)材料三“1919年6月5日,(上海)罷市開始,至十二時,華租各界大小商店,已無一開門者.所余者,僅外人所設之洋行也…各華商店門前,皆貼有白紙上書‘罷市請命、商學一致、挽救學生、罷市救國’等字樣.工人也自發行動起來,日商內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紗廠和上海紗廠一律停工,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工人一律罷工…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成為運動主力,運動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五四愛國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反映了五四運動主力由前期的學生,轉變為工人階級,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學生只是五四運動的先鋒隊,工人階級才是運動的主力軍;(3)“五四愛國運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表現在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4)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故答案為:(1)是一場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2)學生只是五四運動的先鋒隊,工人階級才是運動的主力軍;(3)釋放了被捕學生,罷免了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合約上簽字;(4)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點評】(1)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的性質;五四運動主力的變化與啟示;“五四愛國運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表現;五四運動的意義。24.【答案】(1)戊戌變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或三民主義;民主科學(2)圖3: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政體;圖4: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3)軍事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的過程。【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1)梁啟超青年時期和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變法失敗后出逃,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他主張維新變法;孫中山指導了辛亥革命,他提出了三民主義和民主共和制;陳獨秀興起了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的思想;(2)孫中山領導的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辛亥革命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陳獨秀的新文化運動 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3)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器物層次。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體現在洋務派運動。第二階段:制度層次。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學習西方制度文化首先要推翻清政府。孫中山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推行民主共和制,被袁世凱竊取果實。第三階段:文化層次。主張把“德先生”和“賽先生”請進來,開始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故答案為:(1)1、戊戌變法(維新變法)2、辛亥革命3、新文化運動4、君主立憲制5、民主共和制或三民主義6、民主科學;(2)圖3: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政體;圖4: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3) 軍事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的過程。【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內容,中國近代史出現了一系列的人物來進行救國圖存,在近代史中具有很深遠的意義。1 / 1人教版(新課程標準)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模擬測試卷(六)一、選擇題1.在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中,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為強烈的是( )A.美國 B.德國 C.日本 D.俄國【答案】B【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如德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故19世紀末20世紀初,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最強烈的國家是德國。ACD均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內容,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個國家之間的內容。2.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是在( )A.19世紀中期 B.19世紀末C.20世紀初 D.20世紀20年代【答案】C【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此題考查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的時間。為了獲得更多的殖民地,列強進行了瘋狂的爭奪。到20世紀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故答案是C。【點評】知道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的時間。3.“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的戰爭,從雙方來說,都是帝國主義的(即侵略的、掠奪的、強盜的)戰爭。”這是列寧對下列哪次戰爭的評價?( )A.普法戰爭 B.拿破侖的對外戰爭C.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世界大戰【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 1914年7月,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對塞爾維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和俄、英、法、意、美先后參戰,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雖然塞爾維亞為獨立而戰,具有民族解放性質,但不足以改變整場戰爭的非正義性。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掌握其背景、起止時間、導火線、參戰國家、主要戰場、重要戰役、結果及影響。4.歷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規模的締結和約的會議是( )A.巴黎和會 B.維也納會議 C.華盛頓會議 D.雅爾塔會議【答案】A【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可知,在巴黎和會上,戰勝的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的統治秩序,是歷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規模的締結和約的會議。BCD均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巴黎和會的內容,巴黎和會中簽訂了《凡爾賽和約》,了解巴黎和會的性質。5.1903年,寫成二萬多字的《革命軍》,積極宣傳革命與共和國思想的知識分子是( )A.梁啟超 B.康有為 C.鄒容 D.陳天華【答案】C【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此題考查辛亥革命前的思想準備。梁啟超和康有為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張通過改革的方式在中國走君主立憲道路,與題意不符,因此首先排除AB。陳天華宣傳革命思想的著作是《猛回頭》和《警世鐘》,因此排除D。正確答案選擇C。【點評】知道辛亥革命前的思想準備。6.(2015九上·蕭山期中)下列不屬于三民主義內容的是( )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民生主義 D.民主主義【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依據所學,三民主義指的是“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沒有民主主義,因此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本題難度一般。7.標志辛亥革命爆發的起義是( )A.南昌起義 B.武昌起義 C.秋收起義 D.黃花崗起義【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和士兵打響起義的第一槍.起義軍經過一夜血戰,占領武昌城,取得武昌起義勝利.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這次革命又稱辛亥革命.故武昌起義是標志辛亥革命爆發的起義。ACD均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武昌起義的內容,也稱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有意義的歷史事件。8.1912年2月12日,下詔退位的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豐帝 C.光緒帝 D.溥儀【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一一宣統帝,宣布下詔退位,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壽終正寢。ABC均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 本題考查清朝統治的結束。9.為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南方多個省份掀起了聲勢浩大的( )A.護法運動 B.護國運動 C.五四運動 D.辛亥革命【答案】B【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 1915年12月袁世凱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云南宣布獨立,并且出兵討袁。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紛紛宣布獨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護國運動。袁世凱在內外壓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數月后病逝。ACD均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 本題以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為依托,考查護國運動。10.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中國進入( )A.北洋政府統治 B.中華民國時期C.南京國民政府 D.中華帝國時期【答案】A【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 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第二天,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從此中國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BCD均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1.下列關于30年代的大危機的敘述,正確的有( )①首先在美國爆發②其實質是生產過剩③是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④這場危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國家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知識點】30年代的大危機【解析】【分析】 30年代的大危機是一次席卷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大危機,但它不是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有大有小,成因也不相同,但此前世界各國都曾爆發過,據此可排除含③的ABD三個選項。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30年代的大危機的內容, 難度低。12.羅斯福新政實施期間,為解決嚴重的失業問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提供工作機會代替賑濟 B.規定最低工資標準C.規定最高工時標準 D.允許工人與雇主集體談判【答案】A【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解決嚴重的失業問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大力興建公共工程,提供工作機會代替賑濟.BCD均不是解決失業的主要措施,BCD均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的相關知識,掌握羅斯福新政的具體措施以及帶來的影響。13.新文化運動與1915年在陳獨秀的領導下開始發展并取得一定成效,它所依托的文化刊物是( )A.《新青年》 B.《民報》C.《共產黨宣言》 D.《時務報》【答案】A【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稱《新青年》),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新文化運動以《新青年》為主陣地,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向封建禮教發動猛烈攻擊.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BCD均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報刊。14.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歷史長河中沉浮.下列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①焚書坑儒 ②批判儒學,打倒孔家店 ③百家爭鳴 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A.①③②④ B.④①②③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 題目直接設問考查找出下列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選項.①焚書坑儒(秦始皇),②批判儒學,打倒孔家店(新文化運動),③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故時間先后順序為③①④②,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 本題考查了古今儒家思想的相關史實,掌握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和思想內容。15.1919年6月,上海一商店貼出標語:“忍痛停業,冀救學生。不除國賊,誓不開市”。這一標語聲援的是哪一運動( )A.維新運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答案】D【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內容是對五四運動的描述,6月5日,上海工人舉行罷工,聲援學生運動 ,緊接著全國100多個城市的工人相繼罷工響應,商人也舉行罷市,反帝愛國運動的重心從北京轉移到上海,斗爭的主力逐漸由學生轉向工人,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的內容,了解掌握五四運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16.(2017九上·鄞州月考)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有( )①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②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③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④毛澤東思想的確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①②③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17.北伐的主要對象有( )①吳佩孚 ②孫傳芳 ③張作霖 ④閻錫山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B【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 為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對象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個軍閥.所以①②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北伐戰爭的主要討伐對象。18.國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成果有( )①創辦黃埔軍校 ②推動北伐戰爭 ③建立南京國民政府 ④發動南昌起義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A【知識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 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在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中,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年5月,國民黨在廣州的黃埔創辦了黃埔軍校,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的軍事政治人才.1926年7月進行北伐戰爭,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故國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成果有①②。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國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成果,是考試的易考點。19.提出“槍桿子出政權”這一重要論斷的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八七會議 D.遵義會議【答案】C【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 1927年8月7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提出“槍桿子出政權”這一重要論斷,并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八七會議是中國革命由國民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轉折點,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八七會議,熟練掌握八七會議的背景和內容。20.老戰士王鎮曾用畫筆記錄他的親身經歷。其中以“洶涌的大渡河、寒冷的雪山、荒蕪的草地”為素材的作品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武昌起義 B.秋收起義 C.紅軍長征 D.井岡山會師【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的內容可知素材反映的是長征.據所學知識可知,1934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八萬多人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向湘西前進,沖破敵人的四道封鎖線,人員損失過半;遵義會議后,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6年10月,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紅軍長征的內容,難度低。二、非選擇題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在談到一戰前的歐洲形勢時說:“歐洲變成一只‘火藥桶’,只等一粒火星將它引爆。”材料二:這是一次被稱為“絞肉機”的戰役。一位戰地記者曾這樣記述到:“整個樹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蓋物彈痕累累……到處都是殘骸、擊破的戰車、碎成一塊一塊的尸體、擊毀的大炮,幾個月都是如此。”(1)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這個“火藥桶”的火星是指哪一歷史事件?(2)材料二中的“絞肉機”指的是哪次戰役?這次戰役被為“絞肉機”說明了什么?(3)寫出一戰前在歐洲形成的兩大軍事對抗集團的名稱。(4)戰爭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請你設計一條以“呼喚和平”為主題的宣傳語。【答案】(1)薩拉熱窩事件。(2)凡爾登戰役;說明了戰爭的殘酷性。(3)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4)熱愛和平、遠離戰爭;讓和平永駐人間等。【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這個“火藥桶”的火星是指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青年開槍打死了奧匈帝國王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德國、奧匈帝國以這一事件為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明的不平衡,即使沒有薩拉熱窩事件,一戰最終也會爆發;(2)材料二中的“絞肉機”是指的是凡爾登戰役,這次戰役被稱為“絞肉機”說明了戰爭的殘酷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歷時十個月,雙方傷亡七十多萬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殘酷的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3)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尖銳,分別形成了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由英國、法國和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德國是三國同盟的核心,英國是三國協約的核心。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瘋狂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4)本題是開放型題目,考查的是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能力。只要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可圍繞“珍愛生命,遠離戰爭;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讓和平永駐人間等”作答。故答案為:(1)薩拉熱窩事件;(2)凡爾登戰役;說明了戰爭的殘酷性;(3)三國同盟(或同盟國)和三國協約(或協約國);(4)如:熱愛和平、遠離戰爭;讓和平永駐人間等。【點評】 (1)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德國、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這一事件為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2)本題主要考查凡爾登戰役。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歷時十個月,雙方傷亡七十多萬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殘酷的戰役;(3)本題考查兩大軍事對抗集團的名稱。考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4)本題考查情感態度價值觀。言之有理即可。22.閱讀材料,回答以下問題。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市突然打了個噴嚏,這個噴嚏迅速蔓延全國,然后資本主義國家都感冒了。到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下降40%,各國的工業產量倒退到19世紀末的水平,英、德、法、美共有29萬家企業破產,失業工人達到3000多萬。(1)材料中的“感冒”指的是什么?(2)結合材料說出這次“感冒”的病癥有哪些?(3)從材料中看出這次“感冒”有什么特點?(4)為了治愈這次“感冒”,各個國家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列舉兩國的措施)?【答案】(1)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2)生產能力下降、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工人失業等。(3)時間長、范圍廣、破壞性大。(4)美國:羅斯福新政;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專政。【知識點】30年代的大危機;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市突然打了個噴嚏,這個噴嚏迅速蔓延全國,然后資本主義國家都感冒了.到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下降40%,各國的工業產量倒退到19世紀末的水平,英、德、法、美共有29萬家企業破產,失業工人達到3000多萬.”可知這個材料中的“感冒”指的是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1929年,經濟危機在美國爆發,然后迅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2)從“到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下降40%,各國的工業產量倒退到19世紀末的水平,英、德、法、美共有29萬家企業破產,失業工人達到3000多萬”的材料表述中可以看出這次大危機導致生產能力下降、企業破產、工人失業等;(3)這次經濟危機具有涉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比較長、破壞性特別大的突出特點;(4)面對這次經濟大危機美國采取找應對措施是實行羅斯福新政;而德國和日本采取應對措施是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法西斯專政。故答案為:(1)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2)生產能力下降、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工人失業等.(寫出三點即可);(3)時間長、范圍廣、破壞性大;(4)美國:羅斯福新政;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專政。【點評】(1)本題考查的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2)本題考查的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表現;(3)本題考查的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點;(4)本題考查的面對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各國的應對措施。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人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五四傳單材料二: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的口號,發表宣言,揭露帝國主義的強盜行為,舉行游行示威,痛打賣國賊章宗祥,火燒曹宅……材料三:1919年6月5日,(上海)罷市開始,至十二時,華租各界大小商店,已無一開門者。所余者,僅外人所設之洋行也……各華商店門前,皆貼有白紙上書“罷市請命、商學一致、挽救學生、罷市救國”等字樣。工人也自發行動起來,日商內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紗廠和上海紗廠一律停工,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工人一律罷工……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成為運動主力,運動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五四愛國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中國現代史》(1)根據上述材料,說出五四運動的性質。(2)從材料三反映的五四愛國運動前后參加人員的重大變化中,你受到什么啟示?(3)材料三中“五四愛國運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表現在哪些方面?(4)五四運動有何重大的歷史意義?【答案】(1)是一場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2)學生只是五四運動的先鋒隊,工人階級才是運動的主力軍。(3)釋放了被捕學生,罷免了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合約上簽字。(4)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二中“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和“揭露帝國主義的強盜行為”“痛打賣國賊章宗祥,火燒曹宅”既涉及反對帝國主義,又涉及反對封建軍閥,及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是一場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2)材料三“1919年6月5日,(上海)罷市開始,至十二時,華租各界大小商店,已無一開門者.所余者,僅外人所設之洋行也…各華商店門前,皆貼有白紙上書‘罷市請命、商學一致、挽救學生、罷市救國’等字樣.工人也自發行動起來,日商內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紗廠和上海紗廠一律停工,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工人一律罷工…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成為運動主力,運動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五四愛國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反映了五四運動主力由前期的學生,轉變為工人階級,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學生只是五四運動的先鋒隊,工人階級才是運動的主力軍;(3)“五四愛國運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表現在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4)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故答案為:(1)是一場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2)學生只是五四運動的先鋒隊,工人階級才是運動的主力軍;(3)釋放了被捕學生,罷免了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合約上簽字;(4)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點評】(1)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的性質;五四運動主力的變化與啟示;“五四愛國運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表現;五四運動的意義。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根據示例,分別寫出四幅圖文材料相對應的運動名稱及主張。 圖1(示例) 圖2 圖3 圖4運動名稱 洋務運動 思想主張 師夷長技以自強 (2)請分別寫出圖3,圖4人物領導的偉大運動的意義?(3)綜合上述材料,請簡要概括向西方學習經歷了怎樣一個發展過程?【答案】(1)戊戌變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或三民主義;民主科學(2)圖3: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政體;圖4: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3)軍事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的過程。【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1)梁啟超青年時期和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變法失敗后出逃,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他主張維新變法;孫中山指導了辛亥革命,他提出了三民主義和民主共和制;陳獨秀興起了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的思想;(2)孫中山領導的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辛亥革命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陳獨秀的新文化運動 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3)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器物層次。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體現在洋務派運動。第二階段:制度層次。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學習西方制度文化首先要推翻清政府。孫中山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推行民主共和制,被袁世凱竊取果實。第三階段:文化層次。主張把“德先生”和“賽先生”請進來,開始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故答案為:(1)1、戊戌變法(維新變法)2、辛亥革命3、新文化運動4、君主立憲制5、民主共和制或三民主義6、民主科學;(2)圖3: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政體;圖4: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3) 軍事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的過程。【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內容,中國近代史出現了一系列的人物來進行救國圖存,在近代史中具有很深遠的意義。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模擬測試卷(六)(學生版).docx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模擬測試卷(六)(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