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模擬測試卷(九)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模擬測試卷(九)

資源簡介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模擬測試卷(九)
一、單項選擇題
1.對于一戰的表述不恰當的是(  )
A.大戰的導火線是薩拉熱窩事件
B.所有參戰國都是非正義的
C.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D.戰后召開了具有分贓性質的巴黎和會
2.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說:“要鞏固共和,非先將國民的腦子里所有反對共和的舊思想洗刷干凈不可。”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運動(  )
A.主張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縛
B.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做了思想準備
C.要在中國建立共和政體
D.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3.如圖是八路軍使用過的臂章,“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佩用”。該年是(  )
A.1939年 B.1940年 C.1937年 D.1938
4.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曾說:“1895年中國有三個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選擇:“康有為選擇了變法,孫中山選擇了革命,張謇選擇了實業。”這三個人的共同目標是(  )
A.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B.挽救中華民族危亡
C.建立資產階級專政 D.喚醒國人與列強抗爭
5.二戰期間的四次戰役,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莫斯科保衛戰役 ②中途島海戰 ③不列顛之戰 ④柏林戰役
A.③②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6.中國有一座城市,它曾經是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無產階級在這里首先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共產黨從這里開始踏上革命征程,這座城市是(  )
A.上海 B.廣州 C.南京 D.北京
7.以下代表人物及其歷史貢獻搭配正確的是(  )
①陳獨秀——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②李大釗——建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
③蔣介石——北伐總司令
④丘吉爾——領導法國人民抵抗侵略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8.1922年1月,中國共產黨在《先驅》發刊詞中提出,“努力研究中國的客觀的實際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這個方案是指(  )
A.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B.組織領導工人運動
C.確立國共合作方針 D.掀起國民革命運動
9.“戰場上隨處可見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號掙扎的傷兵和堆積如山的尸體。”這場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人們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的戰役是(  )
A.凡爾登戰役 B.索姆河戰役 C.日德蘭海戰 D.馬恩河戰役
10.南京臨時政府的法令和措施對經濟方面規定:“獎勵保護工商業,鼓勵人民興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部,各省設立實業公司,廢除清朝的苛捐雜稅”。反映出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
A.推翻清政府 B.開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C.平均地權 D.宣傳民主、共和的思想
11.清末民初,人們對地位高的人不再稱呼“老爺”“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女士”等稱呼,這表明(  )
①自由、平等的民主觀念逐漸被人們接受
②男女地位不平等
③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④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漸改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下邊的這幅漫畫生動地反映了20世紀初德國人、日本人參加了哪次會議后的心情(  )
A.巴黎和會 B.慕尼黑會議 C.華盛頓會議 D.雅爾塔會議
13.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會對歷史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以下搭配正確的有(  )
①俄國二月革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
②凱末爾改革——土耳其工業增長速度較快
③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英國殖民當局
④南昌起義——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4.近年來美國與中國周邊國家日本、菲律賓頻繁軍演,插手中國東海、南海事務,其狼子野心與上世紀初的行為如出一轍。上世紀初美國為爭奪亞太地區的霸權(  )
A.參加巴黎和會 B.簽訂《巴爾賽和約》
C.加入國際聯盟 D.簽訂《九國公約》
15.在“重走長征路”的活動課上,學生再現了紅軍長征途中的歷史場景。其中不應該出現的場景是(  )
A.四渡赤水 B.過雪山草地 C.渡過金沙江 D.井岡山會師
二、非選擇題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為了慶祝某項活動的勝利,有學生收集了下列郵票,并通過舉辦郵展,紀念這難忘的日子。
(1)郵票是歷史的一面鏡子,請分析圖1,圖2與圖3所反映歷史事件的關系?
(2)圖4郵票是公元多少年發行的?聯系所學知識,如何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歷史進入新階段的標志?
(3)據圖4及相關文字說明,說說你從該紀念郵票中獲得中美關系哪些信息?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今晨8時,約毛澤東早餐后,余再與之懇切對談,闡明數次談論要旨,明告其所謂解放區問題,政府決不能再有遷就,否則不成其為國家之意,堅決表示望其了解也。
——蔣介石日記 1945年10月11日
材料二:許多觀察家的意見,他們(指國民黨政府)已經墮落于腐敗,爭奪地位權力……一向是一黨政府,而不是在西方意義下之民主政府。……盡管如此,我們為了顯見的理由,仍舊繼續傾全力援助國民政府。
——《艾奇遜致美國總統杜魯門的信》
材料三: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其結果如何?
(2)根據材料二,說說西方觀察家們眼中的國民政府的形象。并說明盡管如此,還要傾全力援助國民政府的目的。
(3)艾奇遜寫這封信時,中國局勢如何?結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18.2016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95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實現復興的奮斗凱歌。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1462公里,這是從上海到北京的空間距離。然而,從誕生于上海到在北京執掌全國政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奮斗歷程,走了整整28年期間,中國共產黨先后經歷了‘日出東方’‘星火燎原’‘力挽狂瀾’‘燈塔指引’‘進京趕考’五個關鍵階段。”
——新華社特稿《在歷史關節點上》
材料二:“(長征)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不是戰役,也不是勝利,它是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長征終于為毛澤東和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在本世紀沒有哪一個事件如此地觸發世界的想象,如此深刻地影響著未來。”
——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出“日出東方”、“力挽狂瀾”分別指什么?
(2)今年(2016年)又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是什么?為什么說長征“終于為毛澤東和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 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民族獨立而戰,對塞爾維亞來說一戰是正義的戰爭,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內容,了解大戰中的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的關系。
2.【答案】A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
【解析】【分析】 我們通過學過的知識知道: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前期的內容是: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從內容來看,新文化運動具有反封建性,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新文化運動有關知識,掌握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做出的貢獻。
3.【答案】D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 題目給出的時間是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1912+27-1=1938年.因為1912年為民國1年,需要減去這個1。
故答案為:D。
【點評】 本題考查了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
4.【答案】B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 康有為、孫中山、張謇都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仁人志士,他們的選擇雖然不同,但目的都是為了挽救中華民族,救亡圖存。B符合題意,ACD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先進中國人的近代化探索的相關知識點。
5.【答案】C
【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突襲波蘭);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
【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可知,①莫斯科保衛戰發生于1941年6月.②中途島海戰發生在1942年.③不列顛之戰發生在1940年.④柏林戰役發生于1945年。C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內容,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要的戰爭。
6.【答案】A
【知識點】五四運動
【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可知,1842年8月,中英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寧波、福州、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1919年6月3日,五四愛國運動發展到新階段,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工人等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成為運動的主力;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根據題干要求選擇和“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無產階級首先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共產黨開始踏上革命征程”等描述符合的城市,可知此城市為上海。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史中發生在上海的一系列事件,熟悉歷史的同時,將知識連續貫通。
7.【答案】B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
【解析】【分析】《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是李大釗發表的,①對應不正確,④丘吉爾是英國人,領導英國人民抵抗侵略,不是法國,排除含有這兩項的ACD。ACD均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近代史上歷史事件的代表人物及其歷史貢獻。
8.【答案】A
【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
【解析】【分析】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知識, 1922 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年的時間里,解決中國問題的“第一要務”應該是結合中國國情,制定反封建、反帝的民主革命綱領。A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的思想和道路,制定民主革命綱領來進行新民主主義的革命,是考試的難點。
9.【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題干中有明確的提示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隨處可見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號掙扎的傷兵和堆積如山的尸體”“絞肉機”這些文字,可見此次戰役很殘酷.聯系所學知識,一戰中非常殘酷的戰役就是凡爾登戰役,雙方都投入了百萬兵力廝殺,共造成70多萬人傷亡,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此題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史實,重點識記凡爾登戰役。
10.【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可知,推翻清政府是為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掃除障礙,A不符合題意;從材料中的鼓勵實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最根本的目的是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開辟道路,B符合題意;平均地權是民生主義措施,涉及到的是農業,而不是工業,C不符合題意;從材料中的鼓勵實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最根本的目的是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開辟道路,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學生結合辛亥革命的性質和影響來分析。
11.【答案】C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 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愿望,但傳統習俗很難在短期內完全改變.清末民初,人們對地位高的人不再稱呼“老爺”“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女士”等稱呼,不能表明②男女地位不平等,據此可排除含②的ABD三個選項。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考查了近代社會習俗變化,近代以來,隨著西方的堅船利炮的到來,外來事物從四面八方滾滾而來,古老的中國發生著艱難的改變。
12.【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在巴黎和會上通過《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利由日本繼承.所以圖片上顯示日本人高興的占領山東,而德國人沮喪的離開山東,A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巴黎和會的內容,結合教材和題干中的圖片分析即可。
13.【答案】D
【知識點】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印度的覺醒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十月革命是俄國經歷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個階段。是經列寧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三個無產階級政權──蘇維埃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① 錯誤,不符合題意;五四運動是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④ 錯誤,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歷史事件的性質,熟練掌握歷史事件的影響和自身的性質,是考試的重難點。
14.【答案】D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上世紀初美國為爭奪亞太地區的霸權簽訂《九國公約》.1922年,九國代表簽署了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表面上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實際上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使中國又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宰割的局面,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和補充,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 本題考查了《九國公約》,在華盛頓會議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國。
15.【答案】D
【知識點】紅軍長征
【解析】【分析】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紅一方面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剿”,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遵義會議以后,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然后急行軍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接著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進入甘肅.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的會師,宣告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結束.井岡山會師發生于1928年,而紅軍長征發生于1934-1936年,時間上不符,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以“重走長征路”的活動課為切入點,考查長征和井岡山會師的知識點。
16.【答案】(1)圖1全民族抗戰是圖3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圖2正面戰場國民黨愛國將士的英勇奮戰是圖3抗戰勝利的重要原因.
(2)發行時間: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的改變了世界格局,美蘇兩國崛起,世界歷史進入新階段.
(3)信息:可以見證中美兩國合作,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史實;可以佐證在抗戰時期,美國認為臺灣是中國的領土;可以說明在抗戰時期,中美兩國處于平等地位;可以從中了解在抗日戰爭時期,美國認為代表并領導中國抗戰的是中華民國政府;可以看出林肯和孫中山兩位偉人有相似的治國理念,他們在美國心目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等.
【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突襲波蘭);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抗日戰爭的勝利
【解析】【分析】 (1)觀察圖片可知,圖1“盧溝橋槍聲”即七七事變是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的標志.圖2“臺兒莊大捷”是國民黨在正面戰場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圖3“慶祝勝利”是指中國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圖1全民族抗戰是圖3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圖2正面戰場國民黨愛國將士的英勇奮戰是圖3抗戰勝利的重要原因;
(2)由圖4 中的文字“中國‘七七’挑戰五周年”可知,圖4郵票是公元1942年發行的.結合所學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格局,歐洲走向了衰落,美蘇兩國崛起,戰后形成了兩極格局,世界歷史進入新階段;
(3)觀察圖4并結合文字信息,我們從中提到的信息有,這枚郵票可以見證中美兩國合作,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史實;可以佐證在抗戰時期,美國認為臺灣是中國的領土;可以說明在抗戰時期,中美兩國處于平等地位;可以從中了解在抗日戰爭時期,美國認為代表并領導中國抗戰的是中華民國政府;可以看出林肯和孫中山兩位偉人有相似的治國理念,他們在美國心目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等。
故答案為:(1)圖1全民族抗戰是圖3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圖2正面戰場國民黨愛國將士的英勇奮戰是圖3抗戰勝利的重要原因;(2)發行時間: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的改變了世界格局,美蘇兩國崛起,世界歷史進入新階段;(3)信息:可以見證中美兩國合作,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史實;可以佐證在抗戰時期,美國認為臺灣是中國的領土;可以說明在抗戰時期,中美兩國處于平等地位;可以從中了解在抗日戰爭時期,美國認為代表并領導中國抗戰的是中華民國政府;可以看出林肯和孫中山兩位偉人有相似的治國理念,他們在美國心目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等。(任答2點)
【點評】 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二戰的影響;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本題是一道綜合性的試題,是考試的重難點。
17.【答案】(1)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但解放區政權問題等未達成協議.
(2)政治腐敗;一黨專政(獨裁);爭權奪利;目的:維護美國在華利益.
(3)局勢: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國民黨統治已被推翻).原因:通過土地改革,解放軍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中共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毛澤東的正確領導)
【知識點】土地改革;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
【解析】【分析】 (1)由材料一蔣介石的日記“今晨8時,約毛澤東早餐后,余再與之懇切對談,闡明數次談論要旨,明告其所謂解放區問題,政府決不能再有遷就,否則不成其為國家之意,堅決表示望其了解也”可知,這反映的是重慶談判.經過國共雙方的努力,最終簽訂《雙十協定》但解放區政權問題等未達成協議;
(2)由材料二“許多觀察家的意見,他們(指國民黨政府)已經墮落于腐敗,爭奪地位權力…一向是一黨政府,而不是在西方意義下之民主政府”可知,西方觀察家們眼中的國民政府是政治腐敗,一黨專政(獨裁),爭權奪利的形象.但為了維護美國在華利益,所以仍舊繼續傾全力援助國民政府;
(3)由材料中艾奇遜寫這封信時的時間“1949年7月”可知,這時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國民黨統治已被推翻.結合材料三圖片可知,中國共產黨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有,通過土地改革,解放軍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中共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等。
故答案為:(1)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但解放區政權問題等未達成協議;(2)政治腐敗;一黨專政(獨裁);爭權奪利;目的:維護美國在華利益;(3)局勢: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國民黨統治已被推翻).原因:通過土地改革,解放軍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中共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毛澤東的正確領導)
【點評】 本題考查重慶談判,對材料的解讀能力,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了解中國近代史的相應的內容,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因素。
18.【答案】(1)日出東方——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力挽狂瀾——遵義會議。
(2)標志: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
因為長征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最終為毛澤東和共產黨人贏得中國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紅軍長征
【解析】【分析】 (1)據材料一“1462公里,這是從上海到北京的空間距離。然而,從誕生于上海到在北京執掌全國政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奮斗歷程,走了整整28年。期間,中國共產黨先后經歷了‘日出東方’‘星火燎原’‘力挽狂瀾’‘燈塔指引’‘進京趕考’五個關鍵階段。”及所學知識可知,“日出東方”是指中國共產黨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使中國革命面目煥然一新。“星火燎原”是指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勢。“力挽狂瀾”是指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燈塔指引”是指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2)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長征到達甘肅,同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由于長征是宣言書,宣傳了革命思想,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揭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所以說長征“終于為毛澤東和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
故答案為:(1)“日出東方”: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革命面目煥然一新。“力挽狂瀾”:遵義會議,中國革命的轉折點。(2) 標志: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 因為長征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最終為毛澤東和共產黨人贏得中國奠定了基礎。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重點掌握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遵義會議、中共七大、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相關史實。
1 / 1人教版(新課程標準)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學期期中模擬測試卷(九)
一、單項選擇題
1.對于一戰的表述不恰當的是(  )
A.大戰的導火線是薩拉熱窩事件
B.所有參戰國都是非正義的
C.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D.戰后召開了具有分贓性質的巴黎和會
【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 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民族獨立而戰,對塞爾維亞來說一戰是正義的戰爭,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內容,了解大戰中的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的關系。
2.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說:“要鞏固共和,非先將國民的腦子里所有反對共和的舊思想洗刷干凈不可。”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運動(  )
A.主張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縛
B.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做了思想準備
C.要在中國建立共和政體
D.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
【答案】A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
【解析】【分析】 我們通過學過的知識知道: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前期的內容是: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從內容來看,新文化運動具有反封建性,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新文化運動有關知識,掌握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做出的貢獻。
3.如圖是八路軍使用過的臂章,“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佩用”。該年是(  )
A.1939年 B.1940年 C.1937年 D.1938
【答案】D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 題目給出的時間是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1912+27-1=1938年.因為1912年為民國1年,需要減去這個1。
故答案為:D。
【點評】 本題考查了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
4.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曾說:“1895年中國有三個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選擇:“康有為選擇了變法,孫中山選擇了革命,張謇選擇了實業。”這三個人的共同目標是(  )
A.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B.挽救中華民族危亡
C.建立資產階級專政 D.喚醒國人與列強抗爭
【答案】B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 康有為、孫中山、張謇都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仁人志士,他們的選擇雖然不同,但目的都是為了挽救中華民族,救亡圖存。B符合題意,ACD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先進中國人的近代化探索的相關知識點。
5.二戰期間的四次戰役,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莫斯科保衛戰役 ②中途島海戰 ③不列顛之戰 ④柏林戰役
A.③②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答案】C
【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突襲波蘭);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
【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可知,①莫斯科保衛戰發生于1941年6月.②中途島海戰發生在1942年.③不列顛之戰發生在1940年.④柏林戰役發生于1945年。C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內容,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要的戰爭。
6.中國有一座城市,它曾經是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無產階級在這里首先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共產黨從這里開始踏上革命征程,這座城市是(  )
A.上海 B.廣州 C.南京 D.北京
【答案】A
【知識點】五四運動
【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可知,1842年8月,中英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寧波、福州、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1919年6月3日,五四愛國運動發展到新階段,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工人等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成為運動的主力;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根據題干要求選擇和“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無產階級首先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共產黨開始踏上革命征程”等描述符合的城市,可知此城市為上海。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史中發生在上海的一系列事件,熟悉歷史的同時,將知識連續貫通。
7.以下代表人物及其歷史貢獻搭配正確的是(  )
①陳獨秀——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②李大釗——建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
③蔣介石——北伐總司令
④丘吉爾——領導法國人民抵抗侵略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
【解析】【分析】《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是李大釗發表的,①對應不正確,④丘吉爾是英國人,領導英國人民抵抗侵略,不是法國,排除含有這兩項的ACD。ACD均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近代史上歷史事件的代表人物及其歷史貢獻。
8.1922年1月,中國共產黨在《先驅》發刊詞中提出,“努力研究中國的客觀的實際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這個方案是指(  )
A.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B.組織領導工人運動
C.確立國共合作方針 D.掀起國民革命運動
【答案】A
【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
【解析】【分析】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知識, 1922 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年的時間里,解決中國問題的“第一要務”應該是結合中國國情,制定反封建、反帝的民主革命綱領。A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的思想和道路,制定民主革命綱領來進行新民主主義的革命,是考試的難點。
9.“戰場上隨處可見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號掙扎的傷兵和堆積如山的尸體。”這場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人們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的戰役是(  )
A.凡爾登戰役 B.索姆河戰役 C.日德蘭海戰 D.馬恩河戰役
【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題干中有明確的提示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隨處可見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號掙扎的傷兵和堆積如山的尸體”“絞肉機”這些文字,可見此次戰役很殘酷.聯系所學知識,一戰中非常殘酷的戰役就是凡爾登戰役,雙方都投入了百萬兵力廝殺,共造成70多萬人傷亡,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此題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史實,重點識記凡爾登戰役。
10.南京臨時政府的法令和措施對經濟方面規定:“獎勵保護工商業,鼓勵人民興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部,各省設立實業公司,廢除清朝的苛捐雜稅”。反映出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
A.推翻清政府 B.開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C.平均地權 D.宣傳民主、共和的思想
【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可知,推翻清政府是為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掃除障礙,A不符合題意;從材料中的鼓勵實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最根本的目的是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開辟道路,B符合題意;平均地權是民生主義措施,涉及到的是農業,而不是工業,C不符合題意;從材料中的鼓勵實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最根本的目的是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開辟道路,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學生結合辛亥革命的性質和影響來分析。
11.清末民初,人們對地位高的人不再稱呼“老爺”“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女士”等稱呼,這表明(  )
①自由、平等的民主觀念逐漸被人們接受
②男女地位不平等
③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④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漸改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分析】 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體現了資產階級追求平等的愿望,但傳統習俗很難在短期內完全改變.清末民初,人們對地位高的人不再稱呼“老爺”“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女士”等稱呼,不能表明②男女地位不平等,據此可排除含②的ABD三個選項。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考查了近代社會習俗變化,近代以來,隨著西方的堅船利炮的到來,外來事物從四面八方滾滾而來,古老的中國發生著艱難的改變。
12.下邊的這幅漫畫生動地反映了20世紀初德國人、日本人參加了哪次會議后的心情(  )
A.巴黎和會 B.慕尼黑會議 C.華盛頓會議 D.雅爾塔會議
【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在巴黎和會上通過《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利由日本繼承.所以圖片上顯示日本人高興的占領山東,而德國人沮喪的離開山東,A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巴黎和會的內容,結合教材和題干中的圖片分析即可。
13.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會對歷史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以下搭配正確的有(  )
①俄國二月革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
②凱末爾改革——土耳其工業增長速度較快
③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英國殖民當局
④南昌起義——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知識點】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印度的覺醒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十月革命是俄國經歷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個階段。是經列寧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三個無產階級政權──蘇維埃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① 錯誤,不符合題意;五四運動是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④ 錯誤,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歷史事件的性質,熟練掌握歷史事件的影響和自身的性質,是考試的重難點。
14.近年來美國與中國周邊國家日本、菲律賓頻繁軍演,插手中國東海、南海事務,其狼子野心與上世紀初的行為如出一轍。上世紀初美國為爭奪亞太地區的霸權(  )
A.參加巴黎和會 B.簽訂《巴爾賽和約》
C.加入國際聯盟 D.簽訂《九國公約》
【答案】D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
【解析】【分析】上世紀初美國為爭奪亞太地區的霸權簽訂《九國公約》.1922年,九國代表簽署了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表面上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實際上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使中國又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宰割的局面,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華盛頓會議實質上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和補充,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 本題考查了《九國公約》,在華盛頓會議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國。
15.在“重走長征路”的活動課上,學生再現了紅軍長征途中的歷史場景。其中不應該出現的場景是(  )
A.四渡赤水 B.過雪山草地 C.渡過金沙江 D.井岡山會師
【答案】D
【知識點】紅軍長征
【解析】【分析】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紅一方面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剿”,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遵義會議以后,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然后急行軍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接著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進入甘肅.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的會師,宣告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結束.井岡山會師發生于1928年,而紅軍長征發生于1934-1936年,時間上不符,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以“重走長征路”的活動課為切入點,考查長征和井岡山會師的知識點。
二、非選擇題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為了慶祝某項活動的勝利,有學生收集了下列郵票,并通過舉辦郵展,紀念這難忘的日子。
(1)郵票是歷史的一面鏡子,請分析圖1,圖2與圖3所反映歷史事件的關系?
(2)圖4郵票是公元多少年發行的?聯系所學知識,如何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歷史進入新階段的標志?
(3)據圖4及相關文字說明,說說你從該紀念郵票中獲得中美關系哪些信息?
【答案】(1)圖1全民族抗戰是圖3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圖2正面戰場國民黨愛國將士的英勇奮戰是圖3抗戰勝利的重要原因.
(2)發行時間: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的改變了世界格局,美蘇兩國崛起,世界歷史進入新階段.
(3)信息:可以見證中美兩國合作,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史實;可以佐證在抗戰時期,美國認為臺灣是中國的領土;可以說明在抗戰時期,中美兩國處于平等地位;可以從中了解在抗日戰爭時期,美國認為代表并領導中國抗戰的是中華民國政府;可以看出林肯和孫中山兩位偉人有相似的治國理念,他們在美國心目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等.
【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突襲波蘭);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抗日戰爭的勝利
【解析】【分析】 (1)觀察圖片可知,圖1“盧溝橋槍聲”即七七事變是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的標志.圖2“臺兒莊大捷”是國民黨在正面戰場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圖3“慶祝勝利”是指中國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圖1全民族抗戰是圖3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圖2正面戰場國民黨愛國將士的英勇奮戰是圖3抗戰勝利的重要原因;
(2)由圖4 中的文字“中國‘七七’挑戰五周年”可知,圖4郵票是公元1942年發行的.結合所學知,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格局,歐洲走向了衰落,美蘇兩國崛起,戰后形成了兩極格局,世界歷史進入新階段;
(3)觀察圖4并結合文字信息,我們從中提到的信息有,這枚郵票可以見證中美兩國合作,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史實;可以佐證在抗戰時期,美國認為臺灣是中國的領土;可以說明在抗戰時期,中美兩國處于平等地位;可以從中了解在抗日戰爭時期,美國認為代表并領導中國抗戰的是中華民國政府;可以看出林肯和孫中山兩位偉人有相似的治國理念,他們在美國心目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等。
故答案為:(1)圖1全民族抗戰是圖3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圖2正面戰場國民黨愛國將士的英勇奮戰是圖3抗戰勝利的重要原因;(2)發行時間: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的改變了世界格局,美蘇兩國崛起,世界歷史進入新階段;(3)信息:可以見證中美兩國合作,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史實;可以佐證在抗戰時期,美國認為臺灣是中國的領土;可以說明在抗戰時期,中美兩國處于平等地位;可以從中了解在抗日戰爭時期,美國認為代表并領導中國抗戰的是中華民國政府;可以看出林肯和孫中山兩位偉人有相似的治國理念,他們在美國心目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等。(任答2點)
【點評】 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二戰的影響;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本題是一道綜合性的試題,是考試的重難點。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今晨8時,約毛澤東早餐后,余再與之懇切對談,闡明數次談論要旨,明告其所謂解放區問題,政府決不能再有遷就,否則不成其為國家之意,堅決表示望其了解也。
——蔣介石日記 1945年10月11日
材料二:許多觀察家的意見,他們(指國民黨政府)已經墮落于腐敗,爭奪地位權力……一向是一黨政府,而不是在西方意義下之民主政府。……盡管如此,我們為了顯見的理由,仍舊繼續傾全力援助國民政府。
——《艾奇遜致美國總統杜魯門的信》
材料三: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其結果如何?
(2)根據材料二,說說西方觀察家們眼中的國民政府的形象。并說明盡管如此,還要傾全力援助國民政府的目的。
(3)艾奇遜寫這封信時,中國局勢如何?結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答案】(1)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但解放區政權問題等未達成協議.
(2)政治腐敗;一黨專政(獨裁);爭權奪利;目的:維護美國在華利益.
(3)局勢: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國民黨統治已被推翻).原因:通過土地改革,解放軍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中共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毛澤東的正確領導)
【知識點】土地改革;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
【解析】【分析】 (1)由材料一蔣介石的日記“今晨8時,約毛澤東早餐后,余再與之懇切對談,闡明數次談論要旨,明告其所謂解放區問題,政府決不能再有遷就,否則不成其為國家之意,堅決表示望其了解也”可知,這反映的是重慶談判.經過國共雙方的努力,最終簽訂《雙十協定》但解放區政權問題等未達成協議;
(2)由材料二“許多觀察家的意見,他們(指國民黨政府)已經墮落于腐敗,爭奪地位權力…一向是一黨政府,而不是在西方意義下之民主政府”可知,西方觀察家們眼中的國民政府是政治腐敗,一黨專政(獨裁),爭權奪利的形象.但為了維護美國在華利益,所以仍舊繼續傾全力援助國民政府;
(3)由材料中艾奇遜寫這封信時的時間“1949年7月”可知,這時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國民黨統治已被推翻.結合材料三圖片可知,中國共產黨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有,通過土地改革,解放軍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中共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等。
故答案為:(1)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但解放區政權問題等未達成協議;(2)政治腐敗;一黨專政(獨裁);爭權奪利;目的:維護美國在華利益;(3)局勢: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國民黨統治已被推翻).原因:通過土地改革,解放軍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中共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毛澤東的正確領導)
【點評】 本題考查重慶談判,對材料的解讀能力,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了解中國近代史的相應的內容,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因素。
18.2016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95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實現復興的奮斗凱歌。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1462公里,這是從上海到北京的空間距離。然而,從誕生于上海到在北京執掌全國政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奮斗歷程,走了整整28年期間,中國共產黨先后經歷了‘日出東方’‘星火燎原’‘力挽狂瀾’‘燈塔指引’‘進京趕考’五個關鍵階段。”
——新華社特稿《在歷史關節點上》
材料二:“(長征)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不是戰役,也不是勝利,它是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長征終于為毛澤東和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在本世紀沒有哪一個事件如此地觸發世界的想象,如此深刻地影響著未來。”
——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出“日出東方”、“力挽狂瀾”分別指什么?
(2)今年(2016年)又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是什么?為什么說長征“終于為毛澤東和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
【答案】(1)日出東方——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力挽狂瀾——遵義會議。
(2)標志: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
因為長征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最終為毛澤東和共產黨人贏得中國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紅軍長征
【解析】【分析】 (1)據材料一“1462公里,這是從上海到北京的空間距離。然而,從誕生于上海到在北京執掌全國政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奮斗歷程,走了整整28年。期間,中國共產黨先后經歷了‘日出東方’‘星火燎原’‘力挽狂瀾’‘燈塔指引’‘進京趕考’五個關鍵階段。”及所學知識可知,“日出東方”是指中國共產黨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使中國革命面目煥然一新。“星火燎原”是指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勢。“力挽狂瀾”是指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燈塔指引”是指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2)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長征到達甘肅,同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由于長征是宣言書,宣傳了革命思想,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揭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所以說長征“終于為毛澤東和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
故答案為:(1)“日出東方”: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革命面目煥然一新。“力挽狂瀾”:遵義會議,中國革命的轉折點。(2) 標志: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 因為長征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最終為毛澤東和共產黨人贏得中國奠定了基礎。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重點掌握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遵義會議、中共七大、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相關史實。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昌县| 常宁市| 大英县| 巧家县| 东台市| 临泉县| 正宁县| 读书| 嘉黎县| 米易县| 巨野县| 吉安市| 抚松县| 正安县| 包头市| 京山县| 巴青县| 乌鲁木齐市| 利辛县| 松溪县| 遂昌县| 浦城县| 汝阳县| 灵璧县| 鱼台县| 鹤壁市| 交城县| 越西县| 兴海县| 兖州市| 静乐县| 菏泽市| 张北县| 瑞安市| 武鸣县| 龙陵县| 揭西县| 安乡县| 旌德县| 阳城县| 安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