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學期期中模擬測試卷一、選擇題1.“中世紀”在人類文明歷史上特指的時期是( )A.中國春秋戰國時期 B.5世紀后期到16世紀C.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時期 D.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2.下列關于中古西歐封建社會的描述,錯誤的是( )A.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B.城市興起是西歐封建社會經濟特點之一C.教權高于王權D.封建主與附庸之間的關系以血緣為紐帶3.下圖反映的是( )A.禪讓制 B.西周分封制度C.日本封建制度 D.西歐封建等級制4.下列國家中宗教的產生和傳播就是國家建立過程的是( )A.阿拉伯帝國 B.古希臘帝國 C.古羅馬帝國 D.古代中國5.下列關于歐洲中世紀農村的描述,正確的是( )A.農村莊園經濟上可以自給自足B.到處是裁縫店、理發店、雜貨店C.農奴可以自由婚配D.農村土地主要掌握在國王和貴族手里6.某歷史活動課上場景:同學們激烈討論,暢所欲言,內容涉及民主制度確立、陶片放逐法等,他們正在探究的主題是( )A.大化改新 B.明治維新C.伯里克利改革 D.克里斯提尼改革7.下列有關阿拉伯與伊斯蘭教的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的是( )①穆罕默德出走麥地那 ②阿拉伯國家成為地跨三洲的大帝國③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④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①③② D.①②④③8.假如你生活在戰國時期,你所使用的最新的生產工具應該是下圖的( )A. 磨制石器 B. 青銅器C. 鐵器 D. 陶器9.下列關于日本武士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是日本莊園主蓄養的私人武裝力量②聽命于天皇的國家軍隊③日本自古就有武士階層④在日本歷史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10.小陳同學代表歷史學習小組總結發言:“這是一個獨特的民族,它是戰爭狂徒,滅亡了昔日輝煌的西羅馬帝國,建立的查理曼帝國曇花一現。它的一支又是英吉利王國的建立者。”小陳最有可能描述的是哪個民族?( )A.阿拉伯人 B.日耳曼人 C.古代羅馬人 D.馬其頓人11.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按其產生的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基督教 ②佛教 ③伊斯蘭教A.③①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12.西周統治階級以哪些制度為工具,鞏固其統治( )①分封制 ②縣制 ③禮樂制度 ④世襲制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3.在戰國后期的秦國,一個平民如果想成為貴族,最好的辦法應該是( )A.當兵立軍功 B.造反起義C.合法經商致富 D.大量生產糧食和布帛14.馬鐙的傳入使歐洲封建社會產生了新的階層,這個階層縱橫歐洲中世紀近1000年,它是( )A.農民階層 B.騎士階層 C.武士階層 D.士族階層15.我國成語反映了豐富的歷史知識。下列成語屬于我國春秋時期的有( )A.圍魏救趙 B.完璧歸趙 C.臥薪嘗膽 D.秦晉之好16.下列有關大河文明的搭配正確的是( )A.尼羅河—古埃及—楔形文字B.印度河、恒河—古印度—種姓制度C.愛琴海—古希臘—民主政治D.長江、黃河—中國—太陽歷17.提出“民貴”“君輕”思想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18.“當中國出現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時候,那里也透射出歐洲第一縷文明的曙光;當東方誕生孔子、老子等一批文化圣人的時候,那里的天空也折射出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哲人的思想光芒”。這句話中的“那里”是(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羅馬 D.古希臘19.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變化的根本原因是諸侯爭霸B.我國從奴隸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C.出現了鐵農具和牛耕D.產生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20.“思想文化是一定現實的反映。”“百家爭鳴”學術局面反映的社會現實是( )A.商紂暴政,人民怨聲四起B.西周實行分封制C.孔子“有教無類”,使學術思想活躍D.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動蕩21.下列有關羅馬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①即古羅馬的《十二銅表法》②是羅馬帝國時期產生的法律體系③是世界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成文法典④是近代西方各國法律的基礎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22.諺語是歷史最好的寫照。下列描述中反映了古代巴比倫等級制度的是( )A.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B.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C.以眼還眼,以牙還牙D.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23.(2017八上·嘉興期中)日本大化改新的社會根源是( )A.日本社會矛盾尖銳,皇權旁落 B.日本民族危機深重,閉關自守C.大唐王朝高度繁榮,吸引日本 D.遣唐使欲學習中國,富國強兵24.下列有關歐洲早期資產階級產生的說法錯誤的是( )A.早期資產階級來源于封建莊園B.早期資產階級從市民階級分化而來C.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為早期資產階級D.早期資產階級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25.歐洲有一句諺語:“中國人的頭,阿拉伯人的口,法蘭克人的手。”對“阿拉伯人的口”理解正確的是( )A.阿拉伯人創造了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阿拉伯人重視學習C.阿拉伯人在東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橋梁作用D.阿拉伯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二、非選擇題26.閱讀下圖,結合大河文明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A處的文明古國是 ,它發源于 (河流)。(2)B處為古代西亞的“新月沃地”,誕生了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成文法典 。在文化上那里的人們發明了 文字。(3)C處為古印度,這里曾出現了一種嚴格劃分社會等級的 制度,后來為反對該制度,誕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 ,創始人是 。(4)D處是中國,約 (時間)誕生了第一個王朝 ,之后產生了我國最早的文字 。(5)從誕生的地理環境看,ABCD四大文明古國與古希臘文明屬于什么不同類型的文明?27.閱讀下列文字,回答以下問題。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前后,古希臘文明在世界歷史上發揮了燦爛光芒,伯里克利當政期間的古希臘擁有這世界上最完美的民主政治制度。而此時春秋戰國之際的中國也不甘示弱,文明高度發展,交相輝映。(1)古希臘最重要的城邦國家是哪些?分別說出它們在社會制度上的突出特征。(2)你贊同伯里克利當政時期的古希臘擁有最完美的民主制度嗎?為什么?(3)古希臘和中國文明都在文化上作出了開創性和奠基性的貢獻。請你分別列舉1個當時著名的歷史人物并說說他們的成就?28.閱讀下列世界杰出人物的三則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他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他頒布的法令成為羅馬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材料二:他接受基督教教皇的加冕,從法蘭克王國的國王變成查理曼帝國的皇帝,從此基督教對西歐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教會擁有大量田產,教民按照教會當局的規定或律的要求,捐納本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供宗教事業之用……德皇亨利四世為向教皇請求寬恕,赤足披氈在城堡外的雪地里等候了三天,方得覲見。材料三:他是一個帝國的奠基者也是一個宗教的創立者,他曾經說過:“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材料四:(1)材料一中的“他”是誰?“他”在什么時候自稱“元首”,成為實際上的皇帝?根據所學知識回答羅馬法的歷史影響?(2)材料二中的“他”是誰?他接受教皇的加冕說明了基督教教會和國王之間是什么關系?材料二反映了基督教對西歐社會產生了哪些方面的深遠影響?(3)材料三中的“他”是誰?“帝國”、“宗教”指的是哪個帝國和哪個宗教?依據他說的話指出阿拉伯人能創造輝煌文化成就的原因之一。29.歷史上的變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漢書·食貨志》材料二:大化二年,孝德天皇發布《田令》,規定“廢除貴族對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為國有。國家計口授田,對六歲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給口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約相當于35畝),女子為其2/3,奴婢受田相當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買賣,死后歸還政府”。——日本《田令》(1)材料一記載了哪一次改革?這次改革有什么影響?(2)根據材料概括“商君”改革的措施?(3)該規定出于日本的哪一次改革?上述措施對日本的哪一方面產生了什么影響?(4)根據上述材料,說說對我國國家建設的啟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所以特指的是其實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D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封建社會的時間,本題難度不大。2.【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 8世紀前期,查理 馬特任宮相時,改變以前無條件賞賜貴族土地的做法,實行有條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須為封主服兵役,這次改革在封建貴族內部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封建主與附庸之間的關系以土地為紐帶,不是血緣,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封建國家的文明,了解封建西歐的歷史,進而通過題干中的選項進行判斷。3.【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片和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分封制 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目的 是為保證王室的強大,拱衛王室。對各諸侯國有效控制,加強統治,圖片表達的是B選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 本題考查分封制的內容,通過層層等級進行劃分,目的是為了鞏固周王室的統治。4.【答案】A【知識點】探究宗教文化景觀的多樣性【解析】【分析】 伊斯蘭教的產生和傳播與國家的建立和地區的統一有者密切的聯系.伊斯蘭教的傳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時,阿拉伯半島已基本統一,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他的繼承者們經過一系列大規模的征服和擴張,將穆罕默德創立的阿拉伯國家建成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與宗教的關系,在宗教的產生之際,也正是阿拉伯帝國進行建立之時,需要特別進行關注。5.【答案】A【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歐中世紀的典型組織形式是莊園,莊園的面積有大有小,大多以村莊為基礎,以農業為基礎,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小世界,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封建國家的內容,當時典型的組織形式是莊園,本題難度低,記憶即可。6.【答案】D【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克里斯提尼創設十個地區部落作為雅典各項公職的選舉單位。在組織上消滅了氏族血緣部落,結束了貴族操縱公職選舉的局面,抽掉了貴族權勢根基,部落按人為的劃分,打破了以地理集結黨派的慣例,防止了社會動蕩。建立“五百人會議”,代替原來的“四百人會議”。他還加強公民大會和民眾法庭的活動。根據他的建議,制定了貝殼(或陶片)放逐法,以防僭主再起(于前478年首次實施 )。他還成立是將軍委員會。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內容,克里斯提尼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動了古希臘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7.【答案】C【知識點】探究宗教文化景觀的多樣性;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①穆罕默德出走麥地那是在622年 ;②阿拉伯國家成為地跨三洲的大帝國是在8世紀;③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發生在穆罕默德兵臨麥加城下以后;④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是在創立伊斯蘭教之后,由于最初在麥加傳教,麥加貴族擔心會損害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迫害穆罕默德的信徒;622年,穆罕默德帶領少數信徒離開麥加;題干中的歷史事件的先后順序是④①③②;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阿拉伯國家的建立史實的識記。8.【答案】C【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出現了鐵農具,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促進了土地的私有化,引發了改革變法的時代浪潮首先,鐵器代替了青銅器更廣泛地推廣到農業生產當中,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提高了生產力;其次,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階級的分化,促進了分封制的瓦解,推動了從奴隸社會進步到封建社會的步伐。C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戰國時期的鐵農具的發明,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影響。9.【答案】A【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武士的雛形是在日本平安時代律令體制下產生的武官,最初是日本恒武天皇為了鞏固政權而設立的。在平安時代以前,除了奴隸,所有的的壯丁都有責任和義務成為被天皇募兵的對象。直到明治維新,武士都是統治日本社會的支配力量,而他們從體制、職能上看,更類似西方的封建領主和騎士,與一般的亞洲國家存在差異。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日本武士的內容,結合教材,通過課外的日本的歷史知識來了解日本武士的發展。10.【答案】B【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 奴隸制社會后期,羅馬人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羅馬帝國。羅馬人把居住在羅馬帝國北方的外族部落稱為“蠻族”。這些外族部落人數最多的是克爾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而這時的日耳曼人,還處于氏族社會末期。到了公元1世紀至3世紀,各日耳曼人部落開始結成聯盟,其中較大的一支就是法蘭克。這時的羅馬帝國已從奴隸制社會發展的頂峰衰落下來,各地不斷發生奴隸和農民起義,使得垂死的羅馬帝國更加搖搖欲墜。與此同時,被當時中國漢朝打敗的匈奴人的一部分,經中亞向西遷徙入侵歐洲,引起了連鎖反應式的“民族大遷徙”,很多外族部落紛紛遷移到羅馬帝國境內。這時羅馬帝國已無力對付這些外族的入侵,外族人在羅馬帝國境內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將羅馬帝國瓜分,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從此滅亡了。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也乘這個大動蕩的機會,侵入羅馬帝國境內,建立了法蘭克王國。這時的法蘭克王國,正在瓦解過程中的氏族制度同原羅馬帝國境內日益發展的封建因素相結合,形成了西歐的封建制。王國內的氏族部落組織逐漸被國家政權機關所代替,各部落間的習慣也逐漸演變成法律。以法蘭克王國為主要代表的日耳曼人建立起來的各個王國,B符合題意,A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日耳曼人的歷史,結合教材和題干加以理解,本題難度一般,易于掌握。11.【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紀,古代印度社會矛盾尖銳,佛教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誕生了。基督教1世紀時產生于巴勒斯坦一帶。7世紀時,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因此,其正確順序為②①③,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世界三大宗教的內容,難度一般,掌握歷史的宗教的時間順序即可。12.【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周滅商后,西周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建立穩定的政治制度,支撐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禮樂制。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統治的核心,有利于加強對全國的統治。井田制是維持封建的經濟制度。宗法制是西周封建的社會制度。禮樂制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周朝通過禮樂制度來規范貴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差別。相傳周朝的禮樂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公制禮作樂,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影響深遠。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禮樂制度是西周社會的一大特色,對于政治的影響最為深遠。13.【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可以知道,秦國商鞅變法的措施中規定:獎勵耕織和軍功.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想獲得爵位最好的辦法是建立軍功。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內容,結合教材進行分析和理解。14.【答案】B【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6,7世紀時,馬鐙的普及,不僅使騎兵成為了一千多年來不可阻擋的一個兵種,還催生了歐洲的騎士精神,一種延續一千多年的騎士制度,B符合題意,A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騎士階層的內容,是歐洲封建社會典型的階層,具有很高的地位。15.【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項圍魏救趙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是戰國時期的歷史,A不符合題意;B項 完璧歸趙,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是發生于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B不符合題意;C項 臥薪嘗膽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發生于春秋戰國時期,C不符合題意;D項 秦晉之好,意為春秋時秦晉兩國世為婚姻,后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發生于春秋時期,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文學與歷史的知識,考查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歷史事件,結合文學學習歷史。16.【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于印度河,恒河流域,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選項B搭配正確,B符合題意,A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大河文明的內容,結合教材和題干的內容,進行搭配上的分析。17.【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B符合題意,A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的內容,各大流派的代表人物的著名的言論和思想是考試得易考點。18.【答案】D【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古代希臘。從“透射出歐洲第一縷文明的曙光”“蘇格拉底、柏拉圖”可知題目問的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臘半島以克里特和邁錫尼為中心,孕育發展出愛琴海文明。公元前5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后,希臘政治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蘇格拉底、柏拉圖就是公元前5世紀左右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古希臘的內容,掌握古希臘時期的著名的文化,相關的代表人物和言論,是學習古希臘文明的搖籃。19.【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政治 隨著經濟力量的增長,新興地主階級迫切要求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以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 經濟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生產關系的變革,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 思想 法家思想的產生,韓非子等提出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思想,為這一制度的形成作了思想理論上的準備。 軍事 在改革政治、經濟制度的同時,紛紛改革軍制。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時期的社會結構的變化,從經濟,政治,思想,軍事方向均衡考慮,是考試的易考點。20.【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的內容,當時社會動蕩, 出現了很多的學者,提出很多學派。21.【答案】D【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對《羅馬法》的認識。熟練掌握《羅馬法》的歷史意義是解答本題的關鍵。《羅馬法》源自古羅馬的《十二銅表法》,對后世歐美各國的法律影響很大,《羅馬法》是近代西方各國法律體系的基礎。世界最古老的成文法典是漢謨拉比法典,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羅馬法的內容,對于背景和意義有一個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本題具有一定難度。22.【答案】C【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A項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是古希臘的哲學家提出的,A不符合題意;B項羅馬城不是一日建立的是羅馬帝國時期的諺語,B不符合題意;C項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古代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里的諺語,C符合題意;D項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反映歐洲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諺語,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古代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熟知法典的內容和意義。23.【答案】A【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社會根源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當時中國大唐王朝高度繁榮,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參照中國的隋唐制度實行改革,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當時到過中國的日本留學生,積極宣揚唐朝制度,挽救統治危機。646年,孝德天皇頒布詔書,仿照中國隋唐制度,實行改革。因為孝德天皇的年號叫大化,因此這次改革叫大化改新。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大化改新社會根源的識記。24.【答案】A【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0世紀時,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它們都是手工業和商業中心,例如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國的曼徹斯特等。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級形成了。他們中的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早期的資產階級,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A說法錯誤,但是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城市的興起,出現了早期的資產階級,形成了市民階級。25.【答案】C【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 根據題干可知,“中國人的頭”是指中國人發明創造出來的;“阿拉伯人的口”是指中國人發明創造出來的科技成就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了歐洲;“法蘭克人的手”是指這些發明創造通過歐洲人的改造發展為近代科技,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由此分析可以知道材料主要闡述了阿拉伯人在東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橋梁作用,因此B符合題意,而ABD的表述均不能準確反映材料主旨。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人的貢獻,結合題干和教材可得到答案。26.【答案】(1)古代埃及;尼羅河(2)《漢謨拉比法典》;楔形(3)種姓;佛教;喬達摩·悉達多(釋迦摩尼)(4)公元前2070年;夏朝;甲骨文(5)古希臘文明是海洋文明,四大文明古國是大河文明。【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西方文明的搖籃;中華文明的曙光;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古埃及文明。A處的文明古國位于北非,是約公元前3500年誕生的古埃及文明,尼羅河不僅為干旱少雨的埃及帶來了充沛的水利資源,而且由于它定期泛濫,從上游帶來了大量肥沃的淤泥,使得尼羅河河谷成為古代世界著名的糧倉。古埃及文明是尼羅河孕育的成果。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賜”。(2)本題考查古巴比倫文明。約公元前3500年,西亞誕生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3)本題考查古印度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逐漸產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公元前6世紀,古代印度社會矛盾尖銳,佛教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誕生了。佛教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后來被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隱修者。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它認為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主張忍耐順從,佛教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4)本題考查古中國文明。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主王朝。商朝人把文字刻寫在龜甲或者獸骨上,這種文字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5)本題考查東西方文明產生的地理環境的不同。根據所學知識,希臘地處地中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ABCD四個地區的文明都產生于大河流域,都屬于農耕文明。故答案為:(1)古代埃及;尼羅河。(2)《漢謨拉比法典》;楔形。(3)種姓;佛教;喬達摩·悉達多(釋迦摩尼)。(4)公元前2070年;夏朝;甲骨文。(5)古希臘文明是海洋文明,四大文明古國是大河文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亞非四大文明古國及古希臘的相關知識。27.【答案】(1)雅典和斯巴達;雅典實行民主政治,斯巴達實現貴族統治,崇尚武力。(2)不贊同。因為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民主,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3)古希臘: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和杠桿定律;亞里士多德創立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和邏輯學等學科體系等。古中國: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推行“仁”、“克己復禮”;老子創立道家學派,崇尚“自然”,主張“無為”等。【知識點】百家爭鳴;西方文明的搖籃;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古希臘城邦的有關知識。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最強大的兩個奴隸制城邦是雅典和斯巴達。古希臘的斯巴達和雅典是兩個最大的城邦,斯巴達在希臘南部,國內多平原;雅典在希臘東南沿海,海岸線曲折,海上交通便利。雅典的民主政治使全體成年男性居民擁有了民主權利。伯里克利時期,雅典民主政治達到頂峰。斯巴達的政體是寡頭政治,和當時雅典的民主制度形成對比,斯巴達在古希臘的諸城邦中特別崇尚武力。(2)本題考查伯里克利時代的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伯里克利當政期間,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達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當時雅典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決定內政、外交、戰爭等重大問題。雅典的民主政治既有進步性也具有局限性,從進步性方面看,雅典基本上實現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左右著國家政權,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對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的建立具有重要影響;從局限性方面看,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隸主對奴隸專政的基礎之上的,奴隸和婦女都沒有政治權利,真正享有民主權利的只是擁有公民權的少數雅典人即雅典城邦的成年男性公民。(3)本題考查古希臘和中國著名的歷史人物及成就,古希臘和中國都有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學生準確介紹即可。故答案為:(1)雅典和斯巴達;雅典實行民主政治,斯巴達實現貴族統治,崇尚武力。(2)不贊同。因為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民主,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3)古希臘: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和杠桿定律;亞里士多德創立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和邏輯學等學科體系等。古中國: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推行“仁”、“克己復禮”;老子創立道家學派,崇尚“自然”,主張“無為”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希臘文明及古中國文明等相關知識。28.【答案】(1)屋大維;公元前27年。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2)查理;教會和國王相互利用,相互合作。基督教政治上干涉控制各國,凌駕于各國君主之上;經濟上占有大量土地,收取“什一稅”。(3)穆罕默德;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因為阿拉伯民族學習,重視文化。【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古羅馬相關知識。屋大維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公元前27年,羅馬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和“大元帥”的尊號,從此他獨攬國家大權,標志著羅馬從共和國轉變為羅馬帝國。羅馬法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2)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800年教皇為查理加冕,被稱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統治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 查理得到教皇的承認,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說明國王的權力受教皇制約,同時也說明教會和國王相互利用,相互合作。從材料二的“他接受基督教教皇的加冕,從法蘭克王國的國王變成查理曼帝國的皇帝”可見:基督教政治上干涉控制各國,凌駕于各國君主之上;從材料二的“教會擁有大量田產,教民按照教會當局的規定或律的要求,捐納本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供宗教事業之用……”可見:經濟上占有大量土地,收取“什一稅”。(3)本題考查默罕默德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三中的“他是一個帝國的奠基者也是一個宗教的創立者......”,聯系所學知識,7世紀,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伴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將一盤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鑄成一個強大的民族統一體,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形成了阿拉伯文明,對以后的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和阿拉伯國家的形成等。從默罕默德的“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可見阿拉伯人能創造輝煌文化成就的原因之一是阿拉伯民族學習,重視文化。故答案為:(1)屋大維;公元前27年。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2)查理;教會和國王相互利用,相互合作。基督教政治上干涉控制各國,凌駕于各國君主之上;經濟上占有大量土地,收取“什一稅”。(3)穆罕默德;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因為阿拉伯民族學習,重視文化。【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羅馬帝國、法蘭克王國、阿拉伯帝國等相關知識。29.【答案】(1)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①允許土地自由買賣;②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③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④建立縣制,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3)大化改新。經濟方面,改革后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繁榮,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4)要善于學習其他國家或民族的先進文化,結合本民族文化積極改革創新,才能使國家發展起來。【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據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商鞅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后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內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變法,商鞅變法規定:廢井田,開阡陌,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編制戶籍,實行連坐法;統一度量衡,有利于經濟交流和發展,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本題考查大化改新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二中的“大化二年”“孝德天皇”“班田等信息,可知這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充分調動了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4)本題考查商鞅變法、大化改新對我國國家建設的啟示,屬于開放性試題,學生圍繞“改革“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①允許土地自由買賣;②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③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④建立縣制,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3)大化改新。經濟方面,改革后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繁榮,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4)要善于學習其他國家或民族的先進文化,結合本民族文化積極改革創新,才能使國家發展起來。【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和大化改新的相關知識。1 / 1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學期期中模擬測試卷一、選擇題1.“中世紀”在人類文明歷史上特指的時期是( )A.中國春秋戰國時期 B.5世紀后期到16世紀C.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時期 D.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所以特指的是其實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D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封建社會的時間,本題難度不大。2.下列關于中古西歐封建社會的描述,錯誤的是( )A.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B.城市興起是西歐封建社會經濟特點之一C.教權高于王權D.封建主與附庸之間的關系以血緣為紐帶【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 8世紀前期,查理 馬特任宮相時,改變以前無條件賞賜貴族土地的做法,實行有條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須為封主服兵役,這次改革在封建貴族內部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封建主與附庸之間的關系以土地為紐帶,不是血緣,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封建國家的文明,了解封建西歐的歷史,進而通過題干中的選項進行判斷。3.下圖反映的是( )A.禪讓制 B.西周分封制度C.日本封建制度 D.西歐封建等級制【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片和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分封制 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目的 是為保證王室的強大,拱衛王室。對各諸侯國有效控制,加強統治,圖片表達的是B選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 本題考查分封制的內容,通過層層等級進行劃分,目的是為了鞏固周王室的統治。4.下列國家中宗教的產生和傳播就是國家建立過程的是( )A.阿拉伯帝國 B.古希臘帝國 C.古羅馬帝國 D.古代中國【答案】A【知識點】探究宗教文化景觀的多樣性【解析】【分析】 伊斯蘭教的產生和傳播與國家的建立和地區的統一有者密切的聯系.伊斯蘭教的傳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時,阿拉伯半島已基本統一,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他的繼承者們經過一系列大規模的征服和擴張,將穆罕默德創立的阿拉伯國家建成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與宗教的關系,在宗教的產生之際,也正是阿拉伯帝國進行建立之時,需要特別進行關注。5.下列關于歐洲中世紀農村的描述,正確的是( )A.農村莊園經濟上可以自給自足B.到處是裁縫店、理發店、雜貨店C.農奴可以自由婚配D.農村土地主要掌握在國王和貴族手里【答案】A【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歐中世紀的典型組織形式是莊園,莊園的面積有大有小,大多以村莊為基礎,以農業為基礎,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小世界,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封建國家的內容,當時典型的組織形式是莊園,本題難度低,記憶即可。6.某歷史活動課上場景:同學們激烈討論,暢所欲言,內容涉及民主制度確立、陶片放逐法等,他們正在探究的主題是( )A.大化改新 B.明治維新C.伯里克利改革 D.克里斯提尼改革【答案】D【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克里斯提尼創設十個地區部落作為雅典各項公職的選舉單位。在組織上消滅了氏族血緣部落,結束了貴族操縱公職選舉的局面,抽掉了貴族權勢根基,部落按人為的劃分,打破了以地理集結黨派的慣例,防止了社會動蕩。建立“五百人會議”,代替原來的“四百人會議”。他還加強公民大會和民眾法庭的活動。根據他的建議,制定了貝殼(或陶片)放逐法,以防僭主再起(于前478年首次實施 )。他還成立是將軍委員會。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內容,克里斯提尼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動了古希臘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7.下列有關阿拉伯與伊斯蘭教的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的是( )①穆罕默德出走麥地那 ②阿拉伯國家成為地跨三洲的大帝國③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④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①③② D.①②④③【答案】C【知識點】探究宗教文化景觀的多樣性;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①穆罕默德出走麥地那是在622年 ;②阿拉伯國家成為地跨三洲的大帝國是在8世紀;③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發生在穆罕默德兵臨麥加城下以后;④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教是在創立伊斯蘭教之后,由于最初在麥加傳教,麥加貴族擔心會損害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迫害穆罕默德的信徒;622年,穆罕默德帶領少數信徒離開麥加;題干中的歷史事件的先后順序是④①③②;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阿拉伯國家的建立史實的識記。8.假如你生活在戰國時期,你所使用的最新的生產工具應該是下圖的( )A. 磨制石器 B. 青銅器C. 鐵器 D. 陶器【答案】C【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出現了鐵農具,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促進了土地的私有化,引發了改革變法的時代浪潮首先,鐵器代替了青銅器更廣泛地推廣到農業生產當中,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提高了生產力;其次,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階級的分化,促進了分封制的瓦解,推動了從奴隸社會進步到封建社會的步伐。C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戰國時期的鐵農具的發明,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影響。9.下列關于日本武士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是日本莊園主蓄養的私人武裝力量②聽命于天皇的國家軍隊③日本自古就有武士階層④在日本歷史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答案】A【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武士的雛形是在日本平安時代律令體制下產生的武官,最初是日本恒武天皇為了鞏固政權而設立的。在平安時代以前,除了奴隸,所有的的壯丁都有責任和義務成為被天皇募兵的對象。直到明治維新,武士都是統治日本社會的支配力量,而他們從體制、職能上看,更類似西方的封建領主和騎士,與一般的亞洲國家存在差異。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日本武士的內容,結合教材,通過課外的日本的歷史知識來了解日本武士的發展。10.小陳同學代表歷史學習小組總結發言:“這是一個獨特的民族,它是戰爭狂徒,滅亡了昔日輝煌的西羅馬帝國,建立的查理曼帝國曇花一現。它的一支又是英吉利王國的建立者。”小陳最有可能描述的是哪個民族?( )A.阿拉伯人 B.日耳曼人 C.古代羅馬人 D.馬其頓人【答案】B【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 奴隸制社會后期,羅馬人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羅馬帝國。羅馬人把居住在羅馬帝國北方的外族部落稱為“蠻族”。這些外族部落人數最多的是克爾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而這時的日耳曼人,還處于氏族社會末期。到了公元1世紀至3世紀,各日耳曼人部落開始結成聯盟,其中較大的一支就是法蘭克。這時的羅馬帝國已從奴隸制社會發展的頂峰衰落下來,各地不斷發生奴隸和農民起義,使得垂死的羅馬帝國更加搖搖欲墜。與此同時,被當時中國漢朝打敗的匈奴人的一部分,經中亞向西遷徙入侵歐洲,引起了連鎖反應式的“民族大遷徙”,很多外族部落紛紛遷移到羅馬帝國境內。這時羅馬帝國已無力對付這些外族的入侵,外族人在羅馬帝國境內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將羅馬帝國瓜分,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從此滅亡了。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也乘這個大動蕩的機會,侵入羅馬帝國境內,建立了法蘭克王國。這時的法蘭克王國,正在瓦解過程中的氏族制度同原羅馬帝國境內日益發展的封建因素相結合,形成了西歐的封建制。王國內的氏族部落組織逐漸被國家政權機關所代替,各部落間的習慣也逐漸演變成法律。以法蘭克王國為主要代表的日耳曼人建立起來的各個王國,B符合題意,A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日耳曼人的歷史,結合教材和題干加以理解,本題難度一般,易于掌握。11.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按其產生的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基督教 ②佛教 ③伊斯蘭教A.③①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紀,古代印度社會矛盾尖銳,佛教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誕生了。基督教1世紀時產生于巴勒斯坦一帶。7世紀時,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因此,其正確順序為②①③,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世界三大宗教的內容,難度一般,掌握歷史的宗教的時間順序即可。12.西周統治階級以哪些制度為工具,鞏固其統治( )①分封制 ②縣制 ③禮樂制度 ④世襲制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周滅商后,西周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建立穩定的政治制度,支撐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禮樂制。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統治的核心,有利于加強對全國的統治。井田制是維持封建的經濟制度。宗法制是西周封建的社會制度。禮樂制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周朝通過禮樂制度來規范貴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差別。相傳周朝的禮樂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公制禮作樂,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影響深遠。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禮樂制度是西周社會的一大特色,對于政治的影響最為深遠。13.在戰國后期的秦國,一個平民如果想成為貴族,最好的辦法應該是( )A.當兵立軍功 B.造反起義C.合法經商致富 D.大量生產糧食和布帛【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可以知道,秦國商鞅變法的措施中規定:獎勵耕織和軍功.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想獲得爵位最好的辦法是建立軍功。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內容,結合教材進行分析和理解。14.馬鐙的傳入使歐洲封建社會產生了新的階層,這個階層縱橫歐洲中世紀近1000年,它是( )A.農民階層 B.騎士階層 C.武士階層 D.士族階層【答案】B【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6,7世紀時,馬鐙的普及,不僅使騎兵成為了一千多年來不可阻擋的一個兵種,還催生了歐洲的騎士精神,一種延續一千多年的騎士制度,B符合題意,A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騎士階層的內容,是歐洲封建社會典型的階層,具有很高的地位。15.我國成語反映了豐富的歷史知識。下列成語屬于我國春秋時期的有( )A.圍魏救趙 B.完璧歸趙 C.臥薪嘗膽 D.秦晉之好【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項圍魏救趙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是戰國時期的歷史,A不符合題意;B項 完璧歸趙,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是發生于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B不符合題意;C項 臥薪嘗膽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發生于春秋戰國時期,C不符合題意;D項 秦晉之好,意為春秋時秦晉兩國世為婚姻,后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發生于春秋時期,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文學與歷史的知識,考查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歷史事件,結合文學學習歷史。16.下列有關大河文明的搭配正確的是( )A.尼羅河—古埃及—楔形文字B.印度河、恒河—古印度—種姓制度C.愛琴海—古希臘—民主政治D.長江、黃河—中國—太陽歷【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于印度河,恒河流域,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選項B搭配正確,B符合題意,A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大河文明的內容,結合教材和題干的內容,進行搭配上的分析。17.提出“民貴”“君輕”思想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B符合題意,A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的內容,各大流派的代表人物的著名的言論和思想是考試得易考點。18.“當中國出現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時候,那里也透射出歐洲第一縷文明的曙光;當東方誕生孔子、老子等一批文化圣人的時候,那里的天空也折射出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哲人的思想光芒”。這句話中的“那里”是(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羅馬 D.古希臘【答案】D【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古代希臘。從“透射出歐洲第一縷文明的曙光”“蘇格拉底、柏拉圖”可知題目問的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臘半島以克里特和邁錫尼為中心,孕育發展出愛琴海文明。公元前5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后,希臘政治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蘇格拉底、柏拉圖就是公元前5世紀左右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古希臘的內容,掌握古希臘時期的著名的文化,相關的代表人物和言論,是學習古希臘文明的搖籃。19.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變化的根本原因是諸侯爭霸B.我國從奴隸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C.出現了鐵農具和牛耕D.產生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政治 隨著經濟力量的增長,新興地主階級迫切要求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以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 經濟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生產關系的變革,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 思想 法家思想的產生,韓非子等提出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思想,為這一制度的形成作了思想理論上的準備。 軍事 在改革政治、經濟制度的同時,紛紛改革軍制。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時期的社會結構的變化,從經濟,政治,思想,軍事方向均衡考慮,是考試的易考點。20.“思想文化是一定現實的反映。”“百家爭鳴”學術局面反映的社會現實是( )A.商紂暴政,人民怨聲四起B.西周實行分封制C.孔子“有教無類”,使學術思想活躍D.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動蕩【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的內容,當時社會動蕩, 出現了很多的學者,提出很多學派。21.下列有關羅馬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①即古羅馬的《十二銅表法》②是羅馬帝國時期產生的法律體系③是世界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成文法典④是近代西方各國法律的基礎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答案】D【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對《羅馬法》的認識。熟練掌握《羅馬法》的歷史意義是解答本題的關鍵。《羅馬法》源自古羅馬的《十二銅表法》,對后世歐美各國的法律影響很大,《羅馬法》是近代西方各國法律體系的基礎。世界最古老的成文法典是漢謨拉比法典,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羅馬法的內容,對于背景和意義有一個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本題具有一定難度。22.諺語是歷史最好的寫照。下列描述中反映了古代巴比倫等級制度的是( )A.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B.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C.以眼還眼,以牙還牙D.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答案】C【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A項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是古希臘的哲學家提出的,A不符合題意;B項羅馬城不是一日建立的是羅馬帝國時期的諺語,B不符合題意;C項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古代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里的諺語,C符合題意;D項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反映歐洲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諺語,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古代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熟知法典的內容和意義。23.(2017八上·嘉興期中)日本大化改新的社會根源是( )A.日本社會矛盾尖銳,皇權旁落 B.日本民族危機深重,閉關自守C.大唐王朝高度繁榮,吸引日本 D.遣唐使欲學習中國,富國強兵【答案】A【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社會根源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當時中國大唐王朝高度繁榮,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參照中國的隋唐制度實行改革,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當時到過中國的日本留學生,積極宣揚唐朝制度,挽救統治危機。646年,孝德天皇頒布詔書,仿照中國隋唐制度,實行改革。因為孝德天皇的年號叫大化,因此這次改革叫大化改新。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大化改新社會根源的識記。24.下列有關歐洲早期資產階級產生的說法錯誤的是( )A.早期資產階級來源于封建莊園B.早期資產階級從市民階級分化而來C.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為早期資產階級D.早期資產階級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答案】A【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0世紀時,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它們都是手工業和商業中心,例如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國的曼徹斯特等。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級形成了。他們中的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早期的資產階級,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A說法錯誤,但是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城市的興起,出現了早期的資產階級,形成了市民階級。25.歐洲有一句諺語:“中國人的頭,阿拉伯人的口,法蘭克人的手。”對“阿拉伯人的口”理解正確的是( )A.阿拉伯人創造了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阿拉伯人重視學習C.阿拉伯人在東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橋梁作用D.阿拉伯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答案】C【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 根據題干可知,“中國人的頭”是指中國人發明創造出來的;“阿拉伯人的口”是指中國人發明創造出來的科技成就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了歐洲;“法蘭克人的手”是指這些發明創造通過歐洲人的改造發展為近代科技,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由此分析可以知道材料主要闡述了阿拉伯人在東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橋梁作用,因此B符合題意,而ABD的表述均不能準確反映材料主旨。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人的貢獻,結合題干和教材可得到答案。二、非選擇題26.閱讀下圖,結合大河文明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A處的文明古國是 ,它發源于 (河流)。(2)B處為古代西亞的“新月沃地”,誕生了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成文法典 。在文化上那里的人們發明了 文字。(3)C處為古印度,這里曾出現了一種嚴格劃分社會等級的 制度,后來為反對該制度,誕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 ,創始人是 。(4)D處是中國,約 (時間)誕生了第一個王朝 ,之后產生了我國最早的文字 。(5)從誕生的地理環境看,ABCD四大文明古國與古希臘文明屬于什么不同類型的文明?【答案】(1)古代埃及;尼羅河(2)《漢謨拉比法典》;楔形(3)種姓;佛教;喬達摩·悉達多(釋迦摩尼)(4)公元前2070年;夏朝;甲骨文(5)古希臘文明是海洋文明,四大文明古國是大河文明。【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西方文明的搖籃;中華文明的曙光;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古埃及文明。A處的文明古國位于北非,是約公元前3500年誕生的古埃及文明,尼羅河不僅為干旱少雨的埃及帶來了充沛的水利資源,而且由于它定期泛濫,從上游帶來了大量肥沃的淤泥,使得尼羅河河谷成為古代世界著名的糧倉。古埃及文明是尼羅河孕育的成果。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賜”。(2)本題考查古巴比倫文明。約公元前3500年,西亞誕生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3)本題考查古印度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逐漸產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公元前6世紀,古代印度社會矛盾尖銳,佛教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誕生了。佛教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后來被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隱修者。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它認為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主張忍耐順從,佛教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4)本題考查古中國文明。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主王朝。商朝人把文字刻寫在龜甲或者獸骨上,這種文字已經具備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5)本題考查東西方文明產生的地理環境的不同。根據所學知識,希臘地處地中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ABCD四個地區的文明都產生于大河流域,都屬于農耕文明。故答案為:(1)古代埃及;尼羅河。(2)《漢謨拉比法典》;楔形。(3)種姓;佛教;喬達摩·悉達多(釋迦摩尼)。(4)公元前2070年;夏朝;甲骨文。(5)古希臘文明是海洋文明,四大文明古國是大河文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亞非四大文明古國及古希臘的相關知識。27.閱讀下列文字,回答以下問題。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前后,古希臘文明在世界歷史上發揮了燦爛光芒,伯里克利當政期間的古希臘擁有這世界上最完美的民主政治制度。而此時春秋戰國之際的中國也不甘示弱,文明高度發展,交相輝映。(1)古希臘最重要的城邦國家是哪些?分別說出它們在社會制度上的突出特征。(2)你贊同伯里克利當政時期的古希臘擁有最完美的民主制度嗎?為什么?(3)古希臘和中國文明都在文化上作出了開創性和奠基性的貢獻。請你分別列舉1個當時著名的歷史人物并說說他們的成就?【答案】(1)雅典和斯巴達;雅典實行民主政治,斯巴達實現貴族統治,崇尚武力。(2)不贊同。因為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民主,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3)古希臘: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和杠桿定律;亞里士多德創立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和邏輯學等學科體系等。古中國: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推行“仁”、“克己復禮”;老子創立道家學派,崇尚“自然”,主張“無為”等。【知識點】百家爭鳴;西方文明的搖籃;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古希臘城邦的有關知識。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最強大的兩個奴隸制城邦是雅典和斯巴達。古希臘的斯巴達和雅典是兩個最大的城邦,斯巴達在希臘南部,國內多平原;雅典在希臘東南沿海,海岸線曲折,海上交通便利。雅典的民主政治使全體成年男性居民擁有了民主權利。伯里克利時期,雅典民主政治達到頂峰。斯巴達的政體是寡頭政治,和當時雅典的民主制度形成對比,斯巴達在古希臘的諸城邦中特別崇尚武力。(2)本題考查伯里克利時代的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伯里克利當政期間,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達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當時雅典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決定內政、外交、戰爭等重大問題。雅典的民主政治既有進步性也具有局限性,從進步性方面看,雅典基本上實現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左右著國家政權,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對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的建立具有重要影響;從局限性方面看,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隸主對奴隸專政的基礎之上的,奴隸和婦女都沒有政治權利,真正享有民主權利的只是擁有公民權的少數雅典人即雅典城邦的成年男性公民。(3)本題考查古希臘和中國著名的歷史人物及成就,古希臘和中國都有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學生準確介紹即可。故答案為:(1)雅典和斯巴達;雅典實行民主政治,斯巴達實現貴族統治,崇尚武力。(2)不贊同。因為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民主,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3)古希臘: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和杠桿定律;亞里士多德創立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和邏輯學等學科體系等。古中國: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推行“仁”、“克己復禮”;老子創立道家學派,崇尚“自然”,主張“無為”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希臘文明及古中國文明等相關知識。28.閱讀下列世界杰出人物的三則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他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他頒布的法令成為羅馬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材料二:他接受基督教教皇的加冕,從法蘭克王國的國王變成查理曼帝國的皇帝,從此基督教對西歐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教會擁有大量田產,教民按照教會當局的規定或律的要求,捐納本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供宗教事業之用……德皇亨利四世為向教皇請求寬恕,赤足披氈在城堡外的雪地里等候了三天,方得覲見。材料三:他是一個帝國的奠基者也是一個宗教的創立者,他曾經說過:“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材料四:(1)材料一中的“他”是誰?“他”在什么時候自稱“元首”,成為實際上的皇帝?根據所學知識回答羅馬法的歷史影響?(2)材料二中的“他”是誰?他接受教皇的加冕說明了基督教教會和國王之間是什么關系?材料二反映了基督教對西歐社會產生了哪些方面的深遠影響?(3)材料三中的“他”是誰?“帝國”、“宗教”指的是哪個帝國和哪個宗教?依據他說的話指出阿拉伯人能創造輝煌文化成就的原因之一。【答案】(1)屋大維;公元前27年。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2)查理;教會和國王相互利用,相互合作。基督教政治上干涉控制各國,凌駕于各國君主之上;經濟上占有大量土地,收取“什一稅”。(3)穆罕默德;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因為阿拉伯民族學習,重視文化。【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古羅馬相關知識。屋大維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公元前27年,羅馬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和“大元帥”的尊號,從此他獨攬國家大權,標志著羅馬從共和國轉變為羅馬帝國。羅馬法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2)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800年教皇為查理加冕,被稱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統治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 查理得到教皇的承認,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說明國王的權力受教皇制約,同時也說明教會和國王相互利用,相互合作。從材料二的“他接受基督教教皇的加冕,從法蘭克王國的國王變成查理曼帝國的皇帝”可見:基督教政治上干涉控制各國,凌駕于各國君主之上;從材料二的“教會擁有大量田產,教民按照教會當局的規定或律的要求,捐納本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供宗教事業之用……”可見:經濟上占有大量土地,收取“什一稅”。(3)本題考查默罕默德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三中的“他是一個帝國的奠基者也是一個宗教的創立者......”,聯系所學知識,7世紀,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伴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將一盤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鑄成一個強大的民族統一體,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形成了阿拉伯文明,對以后的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和阿拉伯國家的形成等。從默罕默德的“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可見阿拉伯人能創造輝煌文化成就的原因之一是阿拉伯民族學習,重視文化。故答案為:(1)屋大維;公元前27年。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2)查理;教會和國王相互利用,相互合作。基督教政治上干涉控制各國,凌駕于各國君主之上;經濟上占有大量土地,收取“什一稅”。(3)穆罕默德;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因為阿拉伯民族學習,重視文化。【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羅馬帝國、法蘭克王國、阿拉伯帝國等相關知識。29.歷史上的變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漢書·食貨志》材料二:大化二年,孝德天皇發布《田令》,規定“廢除貴族對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為國有。國家計口授田,對六歲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給口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約相當于35畝),女子為其2/3,奴婢受田相當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買賣,死后歸還政府”。——日本《田令》(1)材料一記載了哪一次改革?這次改革有什么影響?(2)根據材料概括“商君”改革的措施?(3)該規定出于日本的哪一次改革?上述措施對日本的哪一方面產生了什么影響?(4)根據上述材料,說說對我國國家建設的啟示?【答案】(1)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①允許土地自由買賣;②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③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④建立縣制,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3)大化改新。經濟方面,改革后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繁榮,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4)要善于學習其他國家或民族的先進文化,結合本民族文化積極改革創新,才能使國家發展起來。【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據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商鞅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后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內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變法,商鞅變法規定:廢井田,開阡陌,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編制戶籍,實行連坐法;統一度量衡,有利于經濟交流和發展,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本題考查大化改新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二中的“大化二年”“孝德天皇”“班田等信息,可知這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充分調動了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4)本題考查商鞅變法、大化改新對我國國家建設的啟示,屬于開放性試題,學生圍繞“改革“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①允許土地自由買賣;②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③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④建立縣制,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3)大化改新。經濟方面,改革后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繁榮,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4)要善于學習其他國家或民族的先進文化,結合本民族文化積極改革創新,才能使國家發展起來。【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和大化改新的相關知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學期期中模擬測試卷(學生版).docx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學期期中模擬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