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修4 化學反應原理一、化學反應與能量1、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劑2、焓變、△H的單位,△H的正負號的含義(P3圖1-2)3、反應熱與鍵能的關系(P8圖1-1)4、中和熱的測定(P5)5、書寫熱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步驟,熱化學方程式的意義6、燃燒熱、中和熱、反應熱的區(qū)別。了解一些物質(zhì)燃燒熱數(shù)據(jù)(P8表1-1)7、新能源8、蓋斯定律 計算2C+O2 = 2CO的反應熱,并寫出熱化學方程式(P13);計算2C+2H2+O2=CH3COOH的反應熱,并寫出熱化學方程式(P14)。二、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9、化學反應速率、表達式、單位10、在化學反應中,各物質(zhì)的反應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11、如何計算化學反應速率定義: , 列三項求解(開始、變化、t時候)12、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光輻射、放射線、粉碎、等)13、化學反應速率的典型曲線14、化學反應速率的典型表格2AB+D (B、D起始濃度為0,反應物A的濃度(mol·L-1)隨反應時間(min)的變化)實驗序號 0 10 20 30 40 50 601 800℃ 1.0 0.80 0.67 0.57 0.50 0.50 0.502 800℃ c2 0.60 0.50 0.50 0.50 0.50 0.503 800℃ c3 0.92 0.75 0.63 0.60 0.60 0.604 820℃ 1.0 0.40 0.25 0.20 0.20 0.20 0.2015、化學反應速率的典型實驗 P20實驗2-1鋅與不同濃度硫酸的反應 P22實驗2-2 過氧化氫分解 (催化劑是MnO2、FeCl3、CuSO4) P25探究 不同濃度的KMnO4與H2C2O4反應速率;唾液、H2SO4溶液對淀粉水解的催化作用16、可逆反應、不可逆反應17、化學平衡態(tài)的特征:動、等、定、變18、化學平衡典型實驗:Cr2O72— + H2O == 2CrO42— +2H+ 、2NO2 = N2O4 、Fe3+ + 3SCN— = Fe(SCN)319、勒夏特列原理20、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21、化學平衡表達式22、平衡濃度、轉(zhuǎn)化率的計算(P32例1、例2) 列三項:開始、變化、平衡23、等效平衡的計算24、化學平衡典型曲線圖 化學平衡典型表格25、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焓判據(jù)和熵判據(jù)、(用平衡常數(shù)判斷反應進行的方向)三、水溶液的離子平衡26、電解質(zhì)、非電解質(zhì)、強電解質(zhì)、弱電解質(zhì) 常見弱電解質(zhì):弱酸:CH3COOH、H2CO3、HF、HClO、C6H5OH、H2S、H2SO3、C6H5COOH 弱堿:NH3·H2O、27、弱電解質(zhì)的電離平衡特征:動、定、變28、電離平衡常數(shù)(P44)39、水的電離平衡和水的離子積常數(shù)30、影響水電離平衡的因素(加酸、加堿、加強酸弱堿鹽、加強堿弱酸鹽、溫度)31、溶液的PH值 PH= — lgc (H+) PH與溶液的酸堿性 PH的簡單計算32、中和滴定實驗(P52)33、鹽類水解 可水解的鹽:CuSO4、FeCl3、AlCl3、NH4Cl 、NaClO、Na2CO3、NaHCO3、CH3COONa34、影響鹽類水解的主要因素:酸、堿、同離子、溫度等35、鹽類水的應用:配制Fe(OH)3膠體;配制FeCl3溶液、用TiCl4制備TiO2鹽類水解中的三個守恒:質(zhì)子守恒、電荷守恒、物料守恒。以Na2CO3溶液為例36、難溶電解質(zhì)的溶度積和溶度積常數(shù)37、沉淀轉(zhuǎn)化 溶解度小的難溶物可轉(zhuǎn)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更難溶的物質(zhì)。AgCl→AgI→Ag2S Mg(OH)2 → Fe(OH)3 CaSO4 → CaCO338、原電池、構(gòu)成原電池的條件、電極反應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39、常見電池的電極反應、總反應 :銅鋅(H2SO4)電池;鉛蓄電池;堿性鋅錳電池;氫氧燃料電池。40、電解池、電解池的構(gòu)成條件 電極反應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41、常見電解池的工作原理:電解氯化銅、電解飽和食鹽水、電解水、電鍍銅、電解銅、電冶金(制鈉、鎂、鋁)42、金屬的電化學腐蝕43、鋼鐵的析氫腐蝕和吸氧腐蝕 電極反應 鐵銹的主要成分44、金屬防腐蝕的方法: 改變金屬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在金屬表面涂防水層、犧牲陽極法、外加電流法46、有關原電池、電解池的簡單計算 (理清轉(zhuǎn)移電子物質(zhì)的量與所求物質(zhì)的關系)時間濃度溫度01.00.65 10 15 20 25 30 35 400.80.40.2c(mol/L)t(min)abcdXY2NO2 N2O4(g)t1>850℃CO(g)十H2O(g) CO2(g)十H2 (g)十Q(Q>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