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2022學年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單元測試卷一.選擇題1.1923年,胡適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25年來,只有三個雜志可代表三個時代,可以說創造了三個新時代:一是《時務報》,一是《新民叢報》,一是《新青年》。”其中對“《新青年》”這個新時代理解正確的是( )A.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B.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弘揚民主科學兩面大旗D.尊孔復古是時代的主流2.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在我國實行了1000多年,最終在哪一年被廢除( )A.1895年B.1905年C.1911年D.1915年3.某同學利用如圖漫畫進行研究性學習,他研究的結論應該是( )A.巴爾干是歐洲戰爭的“火藥桶”B.人類邁入“電氣時代”C.協約國必將戰勝同盟國D.帝國主義集團的形成4.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重新分割世界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下列示意圖中屬于三國協約的是( )A.B.C.D.5.杰出人物的活動對于推動歷史進程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下列歷史人物與事件的搭配不正確的是( )A.黎元洪改組中國國民黨B.黃興等發動二次革命C.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D.徐錫麟發動安慶起義6.“從實力上講,孫中山比起洪秀全來,相差不知幾千萬里,而偌大的清帝國,不亡于洪、楊卻被孫文幾個口號叫垮了,何哉?”最確切的原因是( )A.清政府輿論管制不成功B.革命成功重在宣傳C.洪秀全不注意斗爭策略D.三民主義符合歷史潮流7.一部反映19世紀末期中國某富商家族興衰歷史的電視劇正在熱播。劇中有這樣幾組鏡頭,你認為其中與史實不符的是( )A.鏡頭一:商人到廣州日本人開設的工廠洽談生意B.鏡頭二:商人的兒子在京師同文館讀書C.鏡頭三:商人家住在北京東交民巷D.鏡頭四:商人正在讀關于武昌起義的新聞8.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指出,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之所以這樣評價孫中山,是因為他領導的辛亥革命( )A.終結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C.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D.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并實現了民族獨立9.1919年,《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發表,文章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較為系統的介紹。這篇文章的作者是( )A.胡適B.魯迅C.李大釗D.陳獨秀10.廢除沿襲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是在( )A.明朝B.清朝C.中華民國D.解放后11.每年我國都會舉行紀念辛亥革命的慶典活動,許多城市也展開了對慶典落戶權的爭奪。其中,很多人主張在武漢舉行,也有不少人主張在南京舉行。很多人主張在南京舉行的主要歷史依據是( )A.中國同盟會成立B.中華民國成立C.武昌起義D.《民報》創辦12.辛亥革命是在勝利的“歡呼”聲中失敗了,這里的“勝利”是指( )A.成立了中華民國B.推翻了封建制度C.打到了帝國主義D.改變了中國的命運13.“新文化運動使青年們擺脫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對國家危亡境遇的警覺更使青年們認真考慮……以什么思想來救中國。”新文化運動提倡什么思想來救中國( )A.民主與科學B.民主共和C.三民主義D.馬克思主義14.“為了實現人類的徹底解放,必須超越工業文明,克服工業文明所招致的各種災難與局限,并以一場社會革命來實現這一宏大目的。”這一言論最有可能出自( )A.瓦特B.馬克思C.甘地D.達爾文15.嚴復在1914年8月29日寫給友人的信中說道:“此次世界戰端一起,進出口貨物交往當有隔礙。以德奧之強,初戰當能與協約國以盛勢。然彼國資源遠遠遜英法美,如戰局久持,德奧必遭敗北,可斷言也。”嚴復認為一戰( )A.有利于國際貿易發展B.同盟國必將取得勝利C.持續時間一定會很長D.勝敗由各國實力決定二.辨析題16.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錯誤: 改正: 。17.京師同文館是北京大學的前身。錯誤: ;訂正: 。18.興中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錯誤: 改正: 。19.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判斷: ;改正: 。20.觀察如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下列表述的正誤,正確的涂“√”,否則涂“×”。①科技革命②向帝國主義過渡③形成對立的軍事集團④爆發戰爭(1)該示意圖描述的是資本主義社會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的發展進程。(2)①指第一次工業革命(3)在②的進程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4)③中軍事集團形成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世界的正義與和平。(5)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6)①②③④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三.材料題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歐美的物質文明,我們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從,搬進來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國自己的風土人情是咋樣的,便像學習外國機器一樣,把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硬搬進來,那便是大錯。﹣﹣﹣《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五講》材料二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陳獨秀(1)材料一體現了誰的思想?除民權主義外,三民主義還包含哪兩方面的內容?(2)材料一的三民主義是哪一革命的指導思想?該革命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3)材料二中的“德先生”、“賽先生”分別是指什么?在德先生、賽先生的指導下陳獨秀等人掀起了一場什么運動?這場運動產生了什么重要的影響?22.材料:革命者們“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在1911年10月10日,他們發動了武昌起義,建立了湖北軍政府。諸省紛紛響應。隨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清帝退位。民主共和制代替了君主專制,共和制首次在中國成為一個鮮活的事實。臨時政府發布“剪辮令”,強行剪去男子頭上的辮子;革除纏足等陋習,推動婦女解放運動,使廣大婦女擺脫封建枷鎖,大膽走出家門,參與社會事務。(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時,就任臨時大總統的是誰?(2)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有關社會變革的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四.解答題23.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主”“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判斷對錯)24.(1)觀察如圖,請將下列地點對應的字母番號填寫在答題卡圖中對應的方框內:①辛亥革命首先爆發的地點 ②既是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開放的通商口岸,又是《青年雜志》創辦地點 ③抗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清軍將領聶士成陣亡地點 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所在地 (2)觀察上圖1911年10月10日爆發武裝起義影響而宣布獨立的省份。這一形勢說明了什么?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1.題干給出的《新青年》這個重要刊物,考查它所代表的“新時代”。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的空前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故選:C。2.洋務派大臣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普遍興辦學校。清政府迫于形勢,擬定了《奏定學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個學程的新式教育體制,并于1905年宣布廢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在我國實行了1000多年,最終在1905年被廢除。故選:B。3.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間圍繞著爭奪殖民地、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各帝國主義大國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幫結派,尋找盟友,重新組合,導致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激烈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使巴爾干成為歐洲戰爭的“火藥桶”,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成為了一戰的導火線。題干漫畫研究的結論應該是巴爾干是歐洲戰爭的“火藥桶”。故選:A。4.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伴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矛盾的加劇,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英國為核心,英國、法國、俄國組成了三國協約。故選:B。5.依據所學可知,1919年,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在共產國際和蘇聯代表的幫助下,中國國民黨和當時崛起于政治舞臺的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合作,拉開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帷幕,故A搭配不正確。故選:A。6.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提出了順應時代要求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孫中山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選項中D符合題意。故選:D。7.選項A鏡頭是在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后出現的;選項B鏡頭是1862年京師同文館開辦后出現的;選項C是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前可以出現的。而武昌起義發生在1911年,是在20世紀初期,是19世紀末期中國不可能出現的。故反映19世紀末期中國某富商家族興衰歷史的電視劇中與史實不符的是選項D中的鏡頭。故選:D。8.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之所以這樣評價孫中山,是因為他領導的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故選:B。9.1919年,《新青年》出版“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刊載了李大釗的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對馬克思主義作了較為系統的介紹。選項C符合題意。故選:C。10.京師大學堂開辦后,科舉制度仍然存在,由于維新變法的失敗,科舉考試又恢復了八股文,大學堂的學生只有考取科舉,才能取得做官的資格。每到科舉試期,學生紛紛請假赴考。這樣國家得不到急需的軍事、外交、科技等人才。洋務派大臣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普遍興辦學校。清政府迫于形勢,擬定了《奏定學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個學程的新式教育體制,并與1905年宣布廢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故選:B。11.1911年,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了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成立后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國觀念深入人心。每年我國都會舉行紀念辛亥革命的慶典活動,許多城市也展開了對慶典落戶權的爭奪。其中,很多人主張在武漢舉行,也有不少人主張在南京舉行。很多人主張在南京舉行的主要歷史依據是中華民國成立。故選:B。12.辛亥革命勝利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因此A符合題意。BCD都不是辛亥革命勝利的表現。故選:A。13.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洗禮,為五四運動的爆發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作用,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因此新文化運動提倡救中國的思想是民主、科學。故選:A。14.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實現人類的徹底解放,必須超越工業文明,克服工業社會所招致的各種災難與局限,并以一場社會革命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的“自由放任”方式所作的徹底批判和反思,使他們提出了取代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方式。故題干這一言論最有可能出自馬克思。選項B符合題意。故選:B。15.“此次世界戰端一起,進出口貨物交往當有隔礙。以德奧之強,初戰當能與協約國以盛勢。然彼國資源遠遠遜英法美,如戰局久持,德奧必遭敗北,可斷言也。”可以看出,嚴復認為一戰初期,德奧強大,可以保持優勢,但德奧資源遠遜于英法美,如戰局持久,德奧必敗,因此嚴復認為一戰的勝敗由各國實力決定。故選:D。二.辨析題16.根據所學可知,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故答案為:錯誤:北京;改正:南京。17.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創辦于戊戌變法時期的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被公認為中國的最高學府,是現在北京大學的前身。故答案為:錯誤:京師同文館;訂正:京師大學堂。18.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革命團體興中會,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建立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大大推動了全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故答案為:判斷:興中會;改正:中國同盟會.19.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故題干表述正確。故答案為:√。20.(1)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這個過程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先后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瘋狂的擴軍備戰,最終導致了一戰的爆發,該示意圖描述的是資本主義社會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的發展進程.(2)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3)在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過程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如德國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與英、法、俄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4)在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過程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如德國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與英、法、俄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集團,軍事集團形成的目的不是為了維護世界的正義與和平.(5)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這個過程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先后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瘋狂的擴軍備戰,最終導致了一戰的爆發.(6)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這個過程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先后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瘋狂的擴軍備戰,最終導致了一戰的爆發.因此說①②③④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故答案為:(1)√.(2)×.(3)√.(4)×.(5)√.(6)×.三.材料題21.(1)據材料“歐美的物質文明,我們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從,搬進來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國自己的風土人情是咋樣的,便象學習外國機器一樣,把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硬搬進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體現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除民權主義外,三民主義還包含民族主義、民生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2)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辛亥革命對中國產生了巨大貢獻,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3)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高舉“民主”、“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了新文化運動。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賽先生”即是民主、科學。新文化運動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激發了人們追求救國救民真理的熱情。故答案為:(1)孫中山;民族主義、民生主義。(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3)新文化運動;影響:它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激發了人們追求救國救民真理的熱情。(言之有理即可)22.(1)依據材料“在1911年10月10日,他們發動了武昌起義,建立了湖北軍政府”可知,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的成立。(2)依據材料“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清帝退位。民主共和制代替了君主專制,共和制首次在中國成為一個鮮活的事實”可知,變革是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實現了移風易俗,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材料“臨時政府發布‘剪辮令’,強行剪去男子頭上的辮子;革除纏足等陋習,推動婦女解放運動”可知,辛亥革命是一次歷史性巨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蓄辮、纏足等陋習得到改變。廣大婦女擺脫封建枷鎖,參與社會活動。可見,辛亥革命是一次歷史性巨變。故答案為:(1)孫中山。(2)示例一:觀點:變革是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論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實現了移風易俗,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法國大革命摧毀了封建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可見,變革是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示例二:辛亥革命是一次歷史性巨變。論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蓄辮、纏足等陋習得到改變。廣大婦女擺脫封建枷鎖,參與社會活動。可見,辛亥革命是一次歷史性巨變。示例三:觀點:辛亥革命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論述: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廣大男子剪了發辮,婦女不再纏足,還參與社會事務。與此同時,實業救國、科學救國等各種思想廣泛興起。可見,辛亥革命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四.解答題23.“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由“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構成,合稱“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民主主義”并不在“三民主義”的序列里.故答案為:×.24.(1)據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起義軍當天占領武昌,12日,起義軍完全控制武漢三鎮,史稱“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在武昌起義影響下清朝統治土崩瓦解。辛亥革命首先爆發的地點是武漢,B處為武漢,故①處填B;1840﹣1842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戰敗,1842年中國被迫在南京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南京條約》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需同英國商定。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稱《新青年》)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既是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開放的通商口岸,又是《青年雜志》創辦地點是上海,D處為上海,故②處填D;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在抵御兇殘的八國聯軍入侵戰爭中,中國軍人展示了血性,大清將士奮力抵御,無數將士為國捐軀,大清將領聶士成就是其中的代表。抗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清軍將領聶士成陣亡地點是北京,A處是北京,故③處填A;1912年1月1日,孫中山于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C處為南京,故④處填C。(2)觀察上圖1911年10月10日爆發武裝起義影響而宣布獨立的省份。這一形勢說明了武昌起義得到多省響應,各省紛紛獨立,革命浪潮席卷全國。故答案為:(1)①B;②D;③A;④C。(2)說明武昌起義得到多省響應,各省紛紛獨立,革命浪潮席卷全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