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期末測試卷一、選擇題(本題有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關于下列圖片,最合適的主題是( )“買不盡松江布” 李時珍《本草綱目》 軍機處 廣州十三行A.國家的建立與統一的完成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C.明清進步思潮與經濟繁榮 D.封建社會發展與危機并存【答案】D【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農耕文明的繁盛;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買不盡松江布”反映了明代江浙地區棉紡織業的發達。明代中后期,松江棉紡織品生產超出自給自足范疇,內部生產分工明確、普遍,松江已發展為棉紡織業生產中心城市。這一變化反映的實質問題是江浙一帶的農業開始轉型。李時珍《本草綱目》考訂詳細,內容豐富,廣泛涉及醫學、藥物學、生物學等諸多科學領域。李時珍創立了當時世界先進的藥物分類法,把藥物按無機界、植物界和動物界三個層次排序分類。《本草綱目》陸續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棉紡織業發達和《本草綱目》寫成說明明清時期農耕文明的繁盛。軍機處是清朝自雍正開始設置的中樞決策機構,是我國古代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標志。廣州十三行,又稱廣東十三行、十三洋行、是清朝在廣州設立的對外貿易特區內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這說明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軍機處和廣州十三行的設置說明近代前夜的中國面臨政治外交方面的危機。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點評】本體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分析綜合能力。2.達·芬奇創作的《蒙娜麗莎》,生動地展現了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沖破了中世紀歐洲人物繪畫的刻板形象。這幅世界名畫創作的時代背景是( )A.文藝復興 B.啟蒙運動 C.科學革命 D.工業革命【答案】A【知識點】文藝復興【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以知道,達 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生動地展現了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沖破了中世紀歐洲人物繪畫的刻板形象,歌頌世俗人生,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表現人性的美,是一部偉大的人文作品,這也體現了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故題干這幅世界名畫創作的時代背景是文藝復興。因此,本題答案為A。【點評】本題以達 芬奇創作的《蒙娜麗莎》為切入點,主要考查這幅世界名畫創作的時代背景。3.曾與徐驤并肩作戰的近代詩人丘逢甲在詩中寫道“島中義士依然在,伏臘(指伏祭和臘祭這兩個祭祀節日)年年奉漢家”。它表達的情感與下列各項中相似的是( )A.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B.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殺蓬蒿來此土C.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D.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門【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題干中丘逢甲的詩所說的“島”就是臺灣島,他本人即為抗日保臺志士。此詩描述了臺灣島上仍然有義士存在,每年伏祭和臘祭這兩個祭祀節日都要供奉漢家。意思是甲午戰爭之后,雖然臺灣被割讓給了日本侵略者,但是臺灣島上仍然有思念祖國的義士存在。與“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中表現的全國人民因為去年今日割讓臺灣而悲痛的心情是一致的。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材料的理解與分析能力。4.17-18世紀的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共同點包括( )①根本原因都是君主專制阻礙資本主義發展②人民群眾在革命中都起了重要作用③革命后都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體制④革命的勝利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的誕生;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共同點,解答本題可用排除法,①根本原因都是君主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美國不符合;英法美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過程中人民群眾在革命中都起了重要作用, 革命后都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體制, 革命的勝利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歷史事件之間的共同點,需要一定的分析綜合能力。5.《大國崛起》解說詞中說到:“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發現,拉開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和相互競爭的歷史大幕”。“地理大發現”是通過下列什么活動實現的( )A.西方列強殖民擴張 B.新航路開辟C.鄭和下西洋 D.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答案】B【知識點】新航路開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以知道: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發現即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世界相互隔絕的狀態,拉開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和相互競爭的歷史大幕。所以B選項是正確的。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新航路開辟的內容,屬于簡單題。6.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紅場旁邊,有一座宏偉塑像,紀念的是曾經解放了千百萬農奴、并最終引領俄羅斯拋棄了落后的社會制度的改革者,他是( )A.查理一世 B.彼得一世C.亞歷山大二世 D.路易十六【答案】C【知識點】資本主義的擴張【解析】【分析】俄國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之后,盛行農奴制。農奴制不僅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還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俄國農奴制改革,較簡單。7.19世紀70年代起,世界石油產量急劇上升,造成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蒸汽機的發明 B.發電機的問世C.有軌電車的創制 D.內燃機的廣泛應用【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以知道, 19世紀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業革命逐漸興起,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內燃機為動力,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的革命,因此需要大量的石油作為燃料,D與題意相符。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難度不大。8.某條約規定:“大清國國家允定,各使館境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并獨由使館管理,中國民眾,概不準在界內居住,亦可自行防守。大清國國家應允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現已設法照辦”。由此判斷該條約是( )A.《北京條約》 B.《馬關條約》C.《辛丑條約》 D.《天津條約》【答案】C【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析】【分析】從題干材料“大清國國家應允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我們可以解讀出,清政府答應列強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臺,這顯然屬于《辛丑條約》的內容.1901年9月,清政府全權大臣李鴻章與八國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所以C選項是正確的。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以“大清國國家應允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為切入點,考查的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的知識點。9.近代中國在西方列強發動的一次次侵華戰爭的打擊下,被迫一步步匯人工業文明的大潮中。下表是對這一過程的描述,其中最符合歷史發展事實的是( )選項 侵華戰爭名稱 戰敗后當時中國的回應A 鴉片戰爭 舉起“民主"“科學”的大旗B 第二次鴉片戰爭 打出“自強”“求富”的旗號C 甲午中日戰爭 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D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開始提出“變法維新,君主立憲”的主張A.A B.B C.C D.D【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第二次鴉片戰后,清政府內外交困,統治階級內部一些開明的官員掀起了洋務運動,他們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的統治。所以B選項是正確的。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的知識點,應把握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解答和類題目需注意歷史事件前后關系。10.(2017八下·柯橋期中)歸納法是一種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如果把“錦衣衛、東廠和西廠”、“軍機處”、“文字獄”歸納為一個主題單元,下列最符合該單元主題的是( )A.特務統治的強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強C.專制集權的加強 D.文化專制的強化【答案】C【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朝君主專制集權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錦衣衛、東廠和西廠屬于特務統治的加強,文字獄屬于思想文化專制的加強,軍機處屬于政治專制的加強,最終它們的目的是加強皇帝的權力。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朝君主專制集權措施的識記。11.(2017八下·常山月考)下列不屬于明清商業發展新特點的是( )A.商幫的形成 B.男耕女織的生產和生活C.工商業市鎮的發展 D.國際貿易的頻繁【答案】B【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還出現數十座較大的商業城市。許多富人攜帶重金,積極從事商貿活動,推動了商業的發展。明清時期的商人以山西的晉商和皖南的徽商最為著名,他們資本雄厚,形成商幫。閉關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對外貿易的發展。紡織品、瓷器和茶葉等物資大量出口,對西方形成巨大順差,世界市場上有一半白銀流入中國。古代農村男耕女織的生活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識記。12.1906年,中國人錢某同鄰居談論自己的四個兒子,其表述不可能的是( )A.“老大在天津外國人的工廠上班”B.“老二在北京的新式學堂工作”C.“老三在北京東交民巷新買了一套房子”D.“可惜老四不能參加科舉了”【答案】C【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辛丑條約》史實的識記。題中1915年,此時《辛丑條約》已經簽訂,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4課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第二子目《辛丑條約》中的內容:“條約規定:①清政府向各國共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內居住;③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④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可知,東交民巷已成為外國的“使館區”,禁止中國人在此居住,C復合題意。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辛丑條約》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辛丑條約》的時間、內容和影響。13.“法國有了超越歐洲所有社會的民事立法,而那時歐洲社會還保持著中世紀的法律體制,而隨著法國對外戰爭的勝利和占領,這一切給歐洲大陸以不可思議的推動力。”這段材料是對下列哪部法律文獻的肯定( )A.《權利法案》 B.《獨立宣言》C.《人權宣言》 D.《拿破侖法典》【答案】D【知識點】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權利法案》是1689年英國議會為了限制王權而頒布的法律,與法國無關。故A項錯誤。《獨立宣言》是美國宣告獨立的法律文獻,與法國無關。故B項錯誤。《人權宣言》是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核心內容是人權與法治。它否定了封建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因此,它不是一部民事法律,而且大革命期間,法國也并未開始對歐洲其它國家的征服。故C項錯誤。1804年,拿破侖制定《民法典》又叫《拿破侖法典》,它用法律形式肯定法國大革命的成果,規定法國人享有各種民事權利,特別是對財產權做了詳細而明確的規定,維護了資產階級的財產所有權,隨著戰爭的推進,《民法典》深刻影響了其他歐洲國家,為其他國家制定法典提供了范本。故D項正確。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拿破侖法典》的影響,稍簡單。14.明嘉靖時期,江蘇巡撫曾時聘在奏疏中說:“吳民生齒最繁,恒產絕少,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據此回答問題。此奏疏描述的是明朝中期江南地區一種新的工場手工業經營形式,這體現出當時( )①社會經濟繼續發展②精耕細作水平提高③手工業出現雇傭關系④商品經濟更加活躍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B【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機戶出資,機工出カ可知,材判述的是本主義明芽的出現,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中期以后,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了許多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他們擁有大量資金和幾臺至十臺織機,開設機房,雇傭若干機工進行生產。這是早期資本主義萌芽的表現。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明的工人。②精耕細作水平提高與手工業無關,排除; ④商品經濟更加活躍中國古代絕大多數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品經濟發展受制約,也排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稍有難度。15.下列著作與其原創作者匹配正確的是( )①施耐庵《三國志通俗演義》 ②徐光啟《幾何原本》③但丁《神曲》 ④魏源《海國圖志》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答案】A【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文藝復興【解析】【分析】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①排除。徐光啟和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幾何原本》是公元前3世紀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所著,②也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的主要著作,屬于識記類題目,較簡單。16.18世紀,當歐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將人們引向光明時,東方的中國人正逐步被禁錮于“思想的牢籠”。與“理性之光”和“思想的牢籠”有關的分別是( )A.文藝復興焚書坑儒 B.科學革命閉關鎖國C.文藝復興文化專制 D.啟蒙運動文化專制【答案】D【知識點】啟蒙運動;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 18世紀歐洲思想領域掀起了啟蒙運動,追求自由、平等,我國正處在清朝統治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實行八股取土、文字獄,鉗制了人們的思想,推殘了文化,人們波禁錮于思想的車籠。秦始皇時期實行焚書坑儒",文藝復興是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AC項與材料時間不符合;B項閉關鎖國不符合材料中關于“思想”的角度。 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將中外歷史放在同一維度進行考查,有一定難度。17.縱觀中日兩國近代歷史,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具有很多相似之處。下列表述最恰當的是( )A.都是為挽救民族危機而進行的改革B.都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C.都向西方學習,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D.都實現了富國強兵,走上對外擴張道路【答案】A【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擴張【解析】【分析】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的一場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明治維新,是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所進行的一場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其下限則也有廢藩置縣(1871年)、西南戰爭結束(1877年)、實施內閣制(1885年)、確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二元君主制)(1889年)等多種主張。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但日本的明治維新并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日本走上強國之路,同時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考查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的相似之處,有一定的綜合性。18.如圖,以下交通工具出現的先后順序是( )①汽車 ②蒸汽機車③飛機 ④輪船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1887年卡爾·本茨發明第一輛汽車;1814年,英國人喬治·斯蒂芬森發明了第一臺蒸汽機車;1903年萊特兄弟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 1807年,富爾頓建造的“克萊蒙特”號在美國哈德遜河上試航,獲得成功標志了蒸汽機輪船正式投入使用。因此本題答案為④②①③。 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比較簡單。19.17~18世紀,不屬于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共同意義的有( )①都推翻了本國封建統治 ②都推翻了外國殖民統治③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 ④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的誕生;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題干強調“不屬于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共同意義”,本題是反向選擇題。結合所學可知,推翻了本國封建統治的是英國和法國;推翻了外國殖民統治的是美國獨立戰爭;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的是英國資產革命。①②③符合題意。英國、美國、法國都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只有④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知道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區別,屬于反向選擇題。20.鄭觀應在1894年編成的《盛世危言》中說:“迄今通商大埠及內地市鎮城鄉,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造成此種局面的原因在于( )A.戊戌變法鼓勵私人興辦棉紡織廠B.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C.鴉片戰爭后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逐步打開中國市場D.辛丑條約加劇了西方資本對我國的侵略【答案】C【知識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析】【分析】由材料“通商大埠及內地市鎮城鄉,衣大(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及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洋布已代替土布, 鴉片戰爭后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逐步打開中國市場,中國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近代中國被侵略掠奪的史實,要求學生學會分析材料,稍有難度。21.關于彼得一世改革與1861年農奴制改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①前者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②后者完全解放了農奴和土地③后者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④兩者都推動了俄國的進步和發展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答案】A【知識點】資本主義的擴張【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加強農奴制基礎上實行的,俄國的經濟基礎沒有改變,這決定了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國家;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勞動力.廣闊的國內市場.資本以及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①說法不正確。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但是改革并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②說法不正確。彼得一世改革保留封建農奴制,走上擴張道路;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但是改革并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③說法正確。彼得一世改革和廢除農奴制改革都是符合俄國國情的改革,都推動了社會進步, 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是反向選擇題,應選出錯誤選項。22.下列對巴黎公社的敘述,正確的是( )A.根本原因是封建專制阻礙共產主義發展B.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巴黎公社主要領導人C.巴黎公社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D.巴黎公社是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第一次嘗試【答案】D【知識點】工人斗爭及馬克思主義誕生【解析】【分析】巴黎公社的爆發是由于資產階級政府的反動政策,A錯誤;巴黎公社革命屬于無產階級革命,不可能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B錯誤;巴黎公社革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革命,不是自發、偶然的革命,C錯誤;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其經驗和教訓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公社戰士在強大敵人面前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巴黎公社的相關知識,稍有難度。23.被譽為中國近現代文化的“雙子星座”指的是( )A.京師同文館、《申報》 B.北京大學、商務印書館C.北京大學、《申報》 D.京師同文館、商務印書館【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在中國近百年思想文化和學術史上,北京大學和商務印書館是兩大重鎮,是中西思想文化的兩大匯聚點,它們一南一北,齊壽并峙,相互呼應,成為中國20世紀學術文化的雙子星座。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清末文教革新的相關知識。24.比較是學習歷史的一種方法。下列比較的內容不正確的是( )①華盛頓和羅伯斯庇爾領導的革命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②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都批判資本主義的黑暗和丑惡③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維新變法運動都成功實現了富國強兵④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工人斗爭及馬克思主義誕生;美國的誕生【解析】【分析】華盛頓領導美國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 ①錯誤;中國的維新變法運動沒有實現富國強兵,③錯誤;義和團運動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并沒有打擊清政府的統治,④錯誤。②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都批判資本主義的黑暗和丑惡,說法正確。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屬于反向選擇題,要求學生對歷史事件有明確的認識。25.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由此判斷鄭觀應是( )A.洋務派代表 B.維新派代表C.資產階級革命派代表 D.民族資產階級代表【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材料“速立憲法,改良政治”可知,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出了改革政治的思想主張,即向國人介紹西方的政治制度,這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政治主張。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維新變法運動的相關知識,首先要解讀材料,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二、非選擇題(共50分)26.讀下列“歷史人物話發展”主題探究活動,回答問題。圖1 ____①______提出的②_____學說,深刻影響了美國憲法的制定者,劃分了新誕生的美國政府權力組成。圖2 在西班牙國王的支持下,向西駛向夢想中的印度。美國人把他當做英雄來紀念,但對于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來說,他是一個惡魔。圖3 ③____曾經高中狀元,但為國家現狀憂慮,于是倡導“實業救國”,放棄高官厚祿,積極投身于創辦實業,被譽為“狀元實業家”。(1)請寫出表中①②③處相對應的內容。(2)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和圖1人物有關的思想解放運動及其影響。(3)說說圖2人物“對于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來說,是一個惡魔”反映的歷史事件。結合史實,從影響角度說說為什么圖2歷史人物被作為英雄紀念又被稱為惡魔?(4)說說圖3人物所處時期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答案】(1)①孟德斯鳩;②三權分立;③張謇。(2)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撼動了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的精神統治,為歐美一些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輿論基礎。(3)三角貿易;①英雄: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把歐洲文明傳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世界開始連為一體,促進了全球范圍內動植物品種的交流和發展;②惡魔:使歐洲殖民者在美洲進行殖民擴張,掠奪財富資源,屠殺奴役當地居民,犯下了滔天罪行。(4)中國民族工業得到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知識點】新航路開辟;啟蒙運動;結識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1)根據表格提示和所學知識,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孟德斯鳩提出的三權分立學說,深刻影響了美國憲法的制定者,劃分了新誕生的美國政府權力組成。 張謇 曾經高中狀元,但為國家現狀憂慮,于是倡導“實業救國”,放棄高官厚祿,積極投身于創辦實業,被譽為“狀元實業家”。(2)孟德斯鳩是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然后說明啟蒙運動的影響答即可。(3)首先根據“ 在西班牙國王的支持下,向西駛向夢想中的印度”判斷圖片中的人物是哥倫布,他發現了美洲。“ 對于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來說,是一個惡魔”反映的是三角貿易,然后回答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點評】本題圖文結合,形式靈活,將中外歷史放在同一題中考查。難度不大。27.近代的東西方世界的碰撞是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對東西方社會發展產生了不同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793年,英國特使馬戛爾尼來華,向清政府提出通商貿易的要求,乾隆帝以不合祖制為由予以拒絕,在給英王的回信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能,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材料二:中國政府禁煙“是陛下政府對于過去所受一切損失取得補償的最好理由”,也是擴大對華貿易“最有希望的機會”。……“(虎門銷煙)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毀!這是我大英帝國的奇恥大辱!我要求議會批準政府派遣遠征軍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要狠狠地教訓它!要迫使它開放更多的港口,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材料三:大約150年前,東方的一個島國,在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的脅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機。出人意料的是,它將此作為自己棄舊圖新、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成功實現改革并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當時怎樣的對外政策?這個政策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了什么危害?(2)材料二中英國“教訓”中國發動了什么戰爭?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這場戰爭的根本目的及其對中國的影響?(3)材料三中的“島國”指哪個國家?說說“改革”的名稱及其性質。(4)東西方世界的碰撞中,兩個東方國家的不同選擇導致了不同結局,對此你有什么啟示?【答案】(1)閉關鎖國;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中外力量對比,作繭自縛,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發展,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2)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市場;鴉片戰爭深刻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收到嚴重破壞,中國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3)日本;“明治維新”;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4)落后就要挨打,要堅持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學習先進國家。【知識點】鴉片戰爭;資本主義的擴張;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材料一中乾隆帝拒絕了馬戛爾尼通商貿易的要求,且認為天朝上國無所不有,這表明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這一政策須辯證而清醒地認識,盡管閉關鎖國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衛作用,但長期來看、整體來看,它對中國的危害是遠遠大于益處的。它使得中國洋洋自得于小農經濟的成就,固步自封,完全忽視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成就,也無法適時地吸收這些成果從而向現代國家轉化,它是造成近代中國落后衰弱的重要原因。(2)本題考查近代史的開端與近代化的探索。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由此,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3)本題考查日本明治維新的知識。從材料的時間、“ 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可以判斷這個國家是日本,然后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即可。(4)考查中日兩國近代化探索的啟示,有一定的綜合性。答案不唯一。【點評】本題考查中日兩國的近代化探索,文字材料較多,注重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考察。難度一般。28.中華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國侵略,一面在思考“中國走向何處”的問題上開始了艱辛探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1:圓明園殘垣斷壁圖2: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圖3:八打一材料二:李鴻章說:“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材料三:下面為1898年6月16日光緒帝與康有為對話節選,摘自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四夷交迫,分割存至,覆亡無日。 帝:今日誠非變法不可。 康:所謂變法者,須自法律制度先后改定,乃謂之變法。今所言變(設郵局、開礦山,發展近代工商業)者,是變事耳,非變法也。 (1)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一圖片,分別說出其所指戰爭及其相關不平等條約。(2)材料二中“學習外國利器”表明李鴻章屬于哪一領導階級?從該事件的結果角度反駁李鴻章的觀點。(3)材料三中的對話發生在哪一歷史事件時期?康有為認為“變事”與“變法”直接有著什么本質區別?【答案】(1)圖1: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圖2: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圖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2)地主階級洋務派;由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內部腐敗和外國勢力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3)維新變法運動/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區別:“變事”強調從技術層面去變革(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變法”強調從政治制度方面去變革(在政治上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據三幅圖片的標題可以判斷 圖1為第二次鴉片戰爭,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圖2為中日甲午戰爭,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圖3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被迫簽訂《辛丑條約》。(2)本題考查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和影響。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雖然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創辦了軍用、民用企業,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但是由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內部腐敗和外國勢力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3)從材料三的時間“ 1898年6月16日”、人物“ 光緒帝與康有為 ”等可以判斷改歷史事件是維新變法運動/戊戌變法/百日維新;然后回答洋務運動與其區別即可。【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史的相關內容,注重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綜合性,稍有難度。29.歐洲曾經是世界舞臺的中心,至今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讓我們以歐洲主要國家的興衰為縮影,了解“歐洲崛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英國的優越地位在17世紀歸功于優越的政治制度……在18、19世紀則幾乎完全歸功于機械技術,尤其是瓦特改良的_______,它的普遍使用是這次革命的標志。然而沒有任何國家會永遠傲視群雄,這在19世紀后期已初見端倪。材料二:德國人的血液里流淌著日耳曼民族的暴力因子,但又是世界廣大工人階級希望的誕生地。材料三:17、18世紀,英國和法過先后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美國人民的獨立斗爭同時也是資產階級革命,創立了全新的政治體制。(1)材料一中的英國的“優越地位”歸功于哪兩個歷史事件?完成材料一的填空,并說說你對材料下劃線句子的理解。(2)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材料二中與“工人階級希望的誕生地”有關的理論及其組成?(3)材料三所涉及的各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共同原因和共同意義是什么?【答案】(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19世紀后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和德國后來居上,率先實現電氣化,工業發展勢頭超過了英國。(2)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3)原因:資本主義發展受到了阻礙;意義: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推動了世界的進程。【知識點】工人斗爭及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對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從“十八世紀歸功于優越的政治制度……在18、19世紀初則幾乎完全歸功于機械技術”可以看出英國當時突出的方面在于政治制度和工業生產。 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的普遍使用是工業革命標志。但是在19世紀后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和德國后來居上,率先實現電氣化,工業發展勢頭超過了英國。所以說“ 然而沒有任何國家會永遠傲視群雄,這在19世紀后期已初見端倪。 ”(2)德國是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地,馬克思主義是關于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它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的。(3)本題考查資產階級革命的共同點,從原因上看都是由于資本主義發展受到了阻礙;從意義上看,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推動了世界的進程。【點評】本題考查世界近代史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注重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稍有難度。1 / 1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期末測試卷一、選擇題(本題有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關于下列圖片,最合適的主題是( )“買不盡松江布” 李時珍《本草綱目》 軍機處 廣州十三行A.國家的建立與統一的完成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C.明清進步思潮與經濟繁榮 D.封建社會發展與危機并存2.達·芬奇創作的《蒙娜麗莎》,生動地展現了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沖破了中世紀歐洲人物繪畫的刻板形象。這幅世界名畫創作的時代背景是( )A.文藝復興 B.啟蒙運動 C.科學革命 D.工業革命3.曾與徐驤并肩作戰的近代詩人丘逢甲在詩中寫道“島中義士依然在,伏臘(指伏祭和臘祭這兩個祭祀節日)年年奉漢家”。它表達的情感與下列各項中相似的是( )A.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B.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殺蓬蒿來此土C.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D.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門4.17-18世紀的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共同點包括( )①根本原因都是君主專制阻礙資本主義發展②人民群眾在革命中都起了重要作用③革命后都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體制④革命的勝利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大國崛起》解說詞中說到:“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發現,拉開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和相互競爭的歷史大幕”。“地理大發現”是通過下列什么活動實現的( )A.西方列強殖民擴張 B.新航路開辟C.鄭和下西洋 D.哥倫布發現新大陸6.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紅場旁邊,有一座宏偉塑像,紀念的是曾經解放了千百萬農奴、并最終引領俄羅斯拋棄了落后的社會制度的改革者,他是( )A.查理一世 B.彼得一世C.亞歷山大二世 D.路易十六7.19世紀70年代起,世界石油產量急劇上升,造成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蒸汽機的發明 B.發電機的問世C.有軌電車的創制 D.內燃機的廣泛應用8.某條約規定:“大清國國家允定,各使館境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并獨由使館管理,中國民眾,概不準在界內居住,亦可自行防守。大清國國家應允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現已設法照辦”。由此判斷該條約是( )A.《北京條約》 B.《馬關條約》C.《辛丑條約》 D.《天津條約》9.近代中國在西方列強發動的一次次侵華戰爭的打擊下,被迫一步步匯人工業文明的大潮中。下表是對這一過程的描述,其中最符合歷史發展事實的是( )選項 侵華戰爭名稱 戰敗后當時中國的回應A 鴉片戰爭 舉起“民主"“科學”的大旗B 第二次鴉片戰爭 打出“自強”“求富”的旗號C 甲午中日戰爭 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D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開始提出“變法維新,君主立憲”的主張A.A B.B C.C D.D10.(2017八下·柯橋期中)歸納法是一種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如果把“錦衣衛、東廠和西廠”、“軍機處”、“文字獄”歸納為一個主題單元,下列最符合該單元主題的是( )A.特務統治的強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強C.專制集權的加強 D.文化專制的強化11.(2017八下·常山月考)下列不屬于明清商業發展新特點的是( )A.商幫的形成 B.男耕女織的生產和生活C.工商業市鎮的發展 D.國際貿易的頻繁12.1906年,中國人錢某同鄰居談論自己的四個兒子,其表述不可能的是( )A.“老大在天津外國人的工廠上班”B.“老二在北京的新式學堂工作”C.“老三在北京東交民巷新買了一套房子”D.“可惜老四不能參加科舉了”13.“法國有了超越歐洲所有社會的民事立法,而那時歐洲社會還保持著中世紀的法律體制,而隨著法國對外戰爭的勝利和占領,這一切給歐洲大陸以不可思議的推動力。”這段材料是對下列哪部法律文獻的肯定( )A.《權利法案》 B.《獨立宣言》C.《人權宣言》 D.《拿破侖法典》14.明嘉靖時期,江蘇巡撫曾時聘在奏疏中說:“吳民生齒最繁,恒產絕少,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據此回答問題。此奏疏描述的是明朝中期江南地區一種新的工場手工業經營形式,這體現出當時( )①社會經濟繼續發展②精耕細作水平提高③手工業出現雇傭關系④商品經濟更加活躍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15.下列著作與其原創作者匹配正確的是( )①施耐庵《三國志通俗演義》 ②徐光啟《幾何原本》③但丁《神曲》 ④魏源《海國圖志》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16.18世紀,當歐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將人們引向光明時,東方的中國人正逐步被禁錮于“思想的牢籠”。與“理性之光”和“思想的牢籠”有關的分別是( )A.文藝復興焚書坑儒 B.科學革命閉關鎖國C.文藝復興文化專制 D.啟蒙運動文化專制17.縱觀中日兩國近代歷史,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具有很多相似之處。下列表述最恰當的是( )A.都是為挽救民族危機而進行的改革B.都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C.都向西方學習,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D.都實現了富國強兵,走上對外擴張道路18.如圖,以下交通工具出現的先后順序是( )①汽車 ②蒸汽機車③飛機 ④輪船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19.17~18世紀,不屬于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共同意義的有( )①都推翻了本國封建統治 ②都推翻了外國殖民統治③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 ④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0.鄭觀應在1894年編成的《盛世危言》中說:“迄今通商大埠及內地市鎮城鄉,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造成此種局面的原因在于( )A.戊戌變法鼓勵私人興辦棉紡織廠B.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C.鴉片戰爭后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逐步打開中國市場D.辛丑條約加劇了西方資本對我國的侵略21.關于彼得一世改革與1861年農奴制改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①前者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②后者完全解放了農奴和土地③后者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④兩者都推動了俄國的進步和發展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22.下列對巴黎公社的敘述,正確的是( )A.根本原因是封建專制阻礙共產主義發展B.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巴黎公社主要領導人C.巴黎公社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D.巴黎公社是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第一次嘗試23.被譽為中國近現代文化的“雙子星座”指的是( )A.京師同文館、《申報》 B.北京大學、商務印書館C.北京大學、《申報》 D.京師同文館、商務印書館24.比較是學習歷史的一種方法。下列比較的內容不正確的是( )①華盛頓和羅伯斯庇爾領導的革命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②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都批判資本主義的黑暗和丑惡③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維新變法運動都成功實現了富國強兵④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5.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由此判斷鄭觀應是( )A.洋務派代表 B.維新派代表C.資產階級革命派代表 D.民族資產階級代表二、非選擇題(共50分)26.讀下列“歷史人物話發展”主題探究活動,回答問題。圖1 ____①______提出的②_____學說,深刻影響了美國憲法的制定者,劃分了新誕生的美國政府權力組成。圖2 在西班牙國王的支持下,向西駛向夢想中的印度。美國人把他當做英雄來紀念,但對于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來說,他是一個惡魔。圖3 ③____曾經高中狀元,但為國家現狀憂慮,于是倡導“實業救國”,放棄高官厚祿,積極投身于創辦實業,被譽為“狀元實業家”。(1)請寫出表中①②③處相對應的內容。(2)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和圖1人物有關的思想解放運動及其影響。(3)說說圖2人物“對于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來說,是一個惡魔”反映的歷史事件。結合史實,從影響角度說說為什么圖2歷史人物被作為英雄紀念又被稱為惡魔?(4)說說圖3人物所處時期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27.近代的東西方世界的碰撞是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對東西方社會發展產生了不同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793年,英國特使馬戛爾尼來華,向清政府提出通商貿易的要求,乾隆帝以不合祖制為由予以拒絕,在給英王的回信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能,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材料二:中國政府禁煙“是陛下政府對于過去所受一切損失取得補償的最好理由”,也是擴大對華貿易“最有希望的機會”。……“(虎門銷煙)把能給我們大英帝國帶來無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給予銷毀!這是我大英帝國的奇恥大辱!我要求議會批準政府派遣遠征軍去懲罰那個極其野蠻的國家!要狠狠地教訓它!要迫使它開放更多的港口,要保護我們天經地義的合法貿易!”材料三:大約150年前,東方的一個島國,在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的脅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機。出人意料的是,它將此作為自己棄舊圖新、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成功實現改革并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當時怎樣的對外政策?這個政策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了什么危害?(2)材料二中英國“教訓”中國發動了什么戰爭?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這場戰爭的根本目的及其對中國的影響?(3)材料三中的“島國”指哪個國家?說說“改革”的名稱及其性質。(4)東西方世界的碰撞中,兩個東方國家的不同選擇導致了不同結局,對此你有什么啟示?28.中華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國侵略,一面在思考“中國走向何處”的問題上開始了艱辛探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1:圓明園殘垣斷壁圖2: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圖3:八打一材料二:李鴻章說:“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材料三:下面為1898年6月16日光緒帝與康有為對話節選,摘自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四夷交迫,分割存至,覆亡無日。 帝:今日誠非變法不可。 康:所謂變法者,須自法律制度先后改定,乃謂之變法。今所言變(設郵局、開礦山,發展近代工商業)者,是變事耳,非變法也。 (1)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一圖片,分別說出其所指戰爭及其相關不平等條約。(2)材料二中“學習外國利器”表明李鴻章屬于哪一領導階級?從該事件的結果角度反駁李鴻章的觀點。(3)材料三中的對話發生在哪一歷史事件時期?康有為認為“變事”與“變法”直接有著什么本質區別?29.歐洲曾經是世界舞臺的中心,至今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讓我們以歐洲主要國家的興衰為縮影,了解“歐洲崛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英國的優越地位在17世紀歸功于優越的政治制度……在18、19世紀則幾乎完全歸功于機械技術,尤其是瓦特改良的_______,它的普遍使用是這次革命的標志。然而沒有任何國家會永遠傲視群雄,這在19世紀后期已初見端倪。材料二:德國人的血液里流淌著日耳曼民族的暴力因子,但又是世界廣大工人階級希望的誕生地。材料三:17、18世紀,英國和法過先后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美國人民的獨立斗爭同時也是資產階級革命,創立了全新的政治體制。(1)材料一中的英國的“優越地位”歸功于哪兩個歷史事件?完成材料一的填空,并說說你對材料下劃線句子的理解。(2)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材料二中與“工人階級希望的誕生地”有關的理論及其組成?(3)材料三所涉及的各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共同原因和共同意義是什么?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農耕文明的繁盛;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買不盡松江布”反映了明代江浙地區棉紡織業的發達。明代中后期,松江棉紡織品生產超出自給自足范疇,內部生產分工明確、普遍,松江已發展為棉紡織業生產中心城市。這一變化反映的實質問題是江浙一帶的農業開始轉型。李時珍《本草綱目》考訂詳細,內容豐富,廣泛涉及醫學、藥物學、生物學等諸多科學領域。李時珍創立了當時世界先進的藥物分類法,把藥物按無機界、植物界和動物界三個層次排序分類。《本草綱目》陸續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棉紡織業發達和《本草綱目》寫成說明明清時期農耕文明的繁盛。軍機處是清朝自雍正開始設置的中樞決策機構,是我國古代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的標志。廣州十三行,又稱廣東十三行、十三洋行、是清朝在廣州設立的對外貿易特區內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這說明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軍機處和廣州十三行的設置說明近代前夜的中國面臨政治外交方面的危機。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點評】本體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分析綜合能力。2.【答案】A【知識點】文藝復興【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以知道,達 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生動地展現了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沖破了中世紀歐洲人物繪畫的刻板形象,歌頌世俗人生,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表現人性的美,是一部偉大的人文作品,這也體現了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故題干這幅世界名畫創作的時代背景是文藝復興。因此,本題答案為A。【點評】本題以達 芬奇創作的《蒙娜麗莎》為切入點,主要考查這幅世界名畫創作的時代背景。3.【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題干中丘逢甲的詩所說的“島”就是臺灣島,他本人即為抗日保臺志士。此詩描述了臺灣島上仍然有義士存在,每年伏祭和臘祭這兩個祭祀節日都要供奉漢家。意思是甲午戰爭之后,雖然臺灣被割讓給了日本侵略者,但是臺灣島上仍然有思念祖國的義士存在。與“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中表現的全國人民因為去年今日割讓臺灣而悲痛的心情是一致的。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材料的理解與分析能力。4.【答案】C【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的誕生;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共同點,解答本題可用排除法,①根本原因都是君主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美國不符合;英法美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過程中人民群眾在革命中都起了重要作用, 革命后都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體制, 革命的勝利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歷史事件之間的共同點,需要一定的分析綜合能力。5.【答案】B【知識點】新航路開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以知道: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發現即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世界相互隔絕的狀態,拉開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和相互競爭的歷史大幕。所以B選項是正確的。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新航路開辟的內容,屬于簡單題。6.【答案】C【知識點】資本主義的擴張【解析】【分析】俄國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之后,盛行農奴制。農奴制不僅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還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俄國農奴制改革,較簡單。7.【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以知道, 19世紀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業革命逐漸興起,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內燃機為動力,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的革命,因此需要大量的石油作為燃料,D與題意相符。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難度不大。8.【答案】C【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析】【分析】從題干材料“大清國國家應允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我們可以解讀出,清政府答應列強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臺,這顯然屬于《辛丑條約》的內容.1901年9月,清政府全權大臣李鴻章與八國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所以C選項是正確的。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以“大清國國家應允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為切入點,考查的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的知識點。9.【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第二次鴉片戰后,清政府內外交困,統治階級內部一些開明的官員掀起了洋務運動,他們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的統治。所以B選項是正確的。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的知識點,應把握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解答和類題目需注意歷史事件前后關系。10.【答案】C【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朝君主專制集權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錦衣衛、東廠和西廠屬于特務統治的加強,文字獄屬于思想文化專制的加強,軍機處屬于政治專制的加強,最終它們的目的是加強皇帝的權力。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朝君主專制集權措施的識記。11.【答案】B【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還出現數十座較大的商業城市。許多富人攜帶重金,積極從事商貿活動,推動了商業的發展。明清時期的商人以山西的晉商和皖南的徽商最為著名,他們資本雄厚,形成商幫。閉關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對外貿易的發展。紡織品、瓷器和茶葉等物資大量出口,對西方形成巨大順差,世界市場上有一半白銀流入中國。古代農村男耕女織的生活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識記。12.【答案】C【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辛丑條約》史實的識記。題中1915年,此時《辛丑條約》已經簽訂,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4課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第二子目《辛丑條約》中的內容:“條約規定:①清政府向各國共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內居住;③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④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可知,東交民巷已成為外國的“使館區”,禁止中國人在此居住,C復合題意。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辛丑條約》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辛丑條約》的時間、內容和影響。13.【答案】D【知識點】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權利法案》是1689年英國議會為了限制王權而頒布的法律,與法國無關。故A項錯誤。《獨立宣言》是美國宣告獨立的法律文獻,與法國無關。故B項錯誤。《人權宣言》是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核心內容是人權與法治。它否定了封建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因此,它不是一部民事法律,而且大革命期間,法國也并未開始對歐洲其它國家的征服。故C項錯誤。1804年,拿破侖制定《民法典》又叫《拿破侖法典》,它用法律形式肯定法國大革命的成果,規定法國人享有各種民事權利,特別是對財產權做了詳細而明確的規定,維護了資產階級的財產所有權,隨著戰爭的推進,《民法典》深刻影響了其他歐洲國家,為其他國家制定法典提供了范本。故D項正確。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拿破侖法典》的影響,稍簡單。14.【答案】B【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機戶出資,機工出カ可知,材判述的是本主義明芽的出現,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中期以后,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了許多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他們擁有大量資金和幾臺至十臺織機,開設機房,雇傭若干機工進行生產。這是早期資本主義萌芽的表現。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明的工人。②精耕細作水平提高與手工業無關,排除; ④商品經濟更加活躍中國古代絕大多數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品經濟發展受制約,也排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稍有難度。15.【答案】A【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文藝復興【解析】【分析】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①排除。徐光啟和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幾何原本》是公元前3世紀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所著,②也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的主要著作,屬于識記類題目,較簡單。16.【答案】D【知識點】啟蒙運動;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 18世紀歐洲思想領域掀起了啟蒙運動,追求自由、平等,我國正處在清朝統治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實行八股取土、文字獄,鉗制了人們的思想,推殘了文化,人們波禁錮于思想的車籠。秦始皇時期實行焚書坑儒",文藝復興是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AC項與材料時間不符合;B項閉關鎖國不符合材料中關于“思想”的角度。 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將中外歷史放在同一維度進行考查,有一定難度。17.【答案】A【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擴張【解析】【分析】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的一場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明治維新,是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所進行的一場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其下限則也有廢藩置縣(1871年)、西南戰爭結束(1877年)、實施內閣制(1885年)、確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二元君主制)(1889年)等多種主張。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但日本的明治維新并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日本走上強國之路,同時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考查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的相似之處,有一定的綜合性。18.【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1887年卡爾·本茨發明第一輛汽車;1814年,英國人喬治·斯蒂芬森發明了第一臺蒸汽機車;1903年萊特兄弟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 1807年,富爾頓建造的“克萊蒙特”號在美國哈德遜河上試航,獲得成功標志了蒸汽機輪船正式投入使用。因此本題答案為④②①③。 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比較簡單。19.【答案】A【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的誕生;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題干強調“不屬于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共同意義”,本題是反向選擇題。結合所學可知,推翻了本國封建統治的是英國和法國;推翻了外國殖民統治的是美國獨立戰爭;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的是英國資產革命。①②③符合題意。英國、美國、法國都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只有④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知道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區別,屬于反向選擇題。20.【答案】C【知識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析】【分析】由材料“通商大埠及內地市鎮城鄉,衣大(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及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洋布已代替土布, 鴉片戰爭后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逐步打開中國市場,中國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近代中國被侵略掠奪的史實,要求學生學會分析材料,稍有難度。21.【答案】A【知識點】資本主義的擴張【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加強農奴制基礎上實行的,俄國的經濟基礎沒有改變,這決定了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國家;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勞動力.廣闊的國內市場.資本以及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①說法不正確。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但是改革并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②說法不正確。彼得一世改革保留封建農奴制,走上擴張道路;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但是改革并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③說法正確。彼得一世改革和廢除農奴制改革都是符合俄國國情的改革,都推動了社會進步, 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是反向選擇題,應選出錯誤選項。22.【答案】D【知識點】工人斗爭及馬克思主義誕生【解析】【分析】巴黎公社的爆發是由于資產階級政府的反動政策,A錯誤;巴黎公社革命屬于無產階級革命,不可能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B錯誤;巴黎公社革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革命,不是自發、偶然的革命,C錯誤;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其經驗和教訓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公社戰士在強大敵人面前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巴黎公社的相關知識,稍有難度。23.【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在中國近百年思想文化和學術史上,北京大學和商務印書館是兩大重鎮,是中西思想文化的兩大匯聚點,它們一南一北,齊壽并峙,相互呼應,成為中國20世紀學術文化的雙子星座。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清末文教革新的相關知識。24.【答案】D【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工人斗爭及馬克思主義誕生;美國的誕生【解析】【分析】華盛頓領導美國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 ①錯誤;中國的維新變法運動沒有實現富國強兵,③錯誤;義和團運動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并沒有打擊清政府的統治,④錯誤。②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都批判資本主義的黑暗和丑惡,說法正確。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屬于反向選擇題,要求學生對歷史事件有明確的認識。25.【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材料“速立憲法,改良政治”可知,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出了改革政治的思想主張,即向國人介紹西方的政治制度,這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政治主張。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維新變法運動的相關知識,首先要解讀材料,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26.【答案】(1)①孟德斯鳩;②三權分立;③張謇。(2)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撼動了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的精神統治,為歐美一些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輿論基礎。(3)三角貿易;①英雄: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把歐洲文明傳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世界開始連為一體,促進了全球范圍內動植物品種的交流和發展;②惡魔:使歐洲殖民者在美洲進行殖民擴張,掠奪財富資源,屠殺奴役當地居民,犯下了滔天罪行。(4)中國民族工業得到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知識點】新航路開辟;啟蒙運動;結識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1)根據表格提示和所學知識,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孟德斯鳩提出的三權分立學說,深刻影響了美國憲法的制定者,劃分了新誕生的美國政府權力組成。 張謇 曾經高中狀元,但為國家現狀憂慮,于是倡導“實業救國”,放棄高官厚祿,積極投身于創辦實業,被譽為“狀元實業家”。(2)孟德斯鳩是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然后說明啟蒙運動的影響答即可。(3)首先根據“ 在西班牙國王的支持下,向西駛向夢想中的印度”判斷圖片中的人物是哥倫布,他發現了美洲。“ 對于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來說,是一個惡魔”反映的是三角貿易,然后回答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點評】本題圖文結合,形式靈活,將中外歷史放在同一題中考查。難度不大。27.【答案】(1)閉關鎖國;不能從根本上扭轉中外力量對比,作繭自縛,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發展,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2)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市場;鴉片戰爭深刻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收到嚴重破壞,中國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3)日本;“明治維新”;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4)落后就要挨打,要堅持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學習先進國家。【知識點】鴉片戰爭;資本主義的擴張;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材料一中乾隆帝拒絕了馬戛爾尼通商貿易的要求,且認為天朝上國無所不有,這表明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這一政策須辯證而清醒地認識,盡管閉關鎖國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衛作用,但長期來看、整體來看,它對中國的危害是遠遠大于益處的。它使得中國洋洋自得于小農經濟的成就,固步自封,完全忽視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成就,也無法適時地吸收這些成果從而向現代國家轉化,它是造成近代中國落后衰弱的重要原因。(2)本題考查近代史的開端與近代化的探索。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由此,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3)本題考查日本明治維新的知識。從材料的時間、“ 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可以判斷這個國家是日本,然后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即可。(4)考查中日兩國近代化探索的啟示,有一定的綜合性。答案不唯一。【點評】本題考查中日兩國的近代化探索,文字材料較多,注重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考察。難度一般。28.【答案】(1)圖1: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圖2: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圖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2)地主階級洋務派;由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內部腐敗和外國勢力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3)維新變法運動/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區別:“變事”強調從技術層面去變革(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變法”強調從政治制度方面去變革(在政治上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據三幅圖片的標題可以判斷 圖1為第二次鴉片戰爭,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圖2為中日甲午戰爭,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圖3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被迫簽訂《辛丑條約》。(2)本題考查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和影響。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雖然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創辦了軍用、民用企業,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但是由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內部腐敗和外國勢力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3)從材料三的時間“ 1898年6月16日”、人物“ 光緒帝與康有為 ”等可以判斷改歷史事件是維新變法運動/戊戌變法/百日維新;然后回答洋務運動與其區別即可。【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史的相關內容,注重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綜合性,稍有難度。29.【答案】(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19世紀后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和德國后來居上,率先實現電氣化,工業發展勢頭超過了英國。(2)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3)原因:資本主義發展受到了阻礙;意義: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推動了世界的進程。【知識點】工人斗爭及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對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從“十八世紀歸功于優越的政治制度……在18、19世紀初則幾乎完全歸功于機械技術”可以看出英國當時突出的方面在于政治制度和工業生產。 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的普遍使用是工業革命標志。但是在19世紀后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和德國后來居上,率先實現電氣化,工業發展勢頭超過了英國。所以說“ 然而沒有任何國家會永遠傲視群雄,這在19世紀后期已初見端倪。 ”(2)德國是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地,馬克思主義是關于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它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的。(3)本題考查資產階級革命的共同點,從原因上看都是由于資本主義發展受到了阻礙;從意義上看,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推動了世界的進程。【點評】本題考查世界近代史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注重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稍有難度。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期末測試卷(學生版).docx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期末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