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思品第一次月考(期中)測試試卷(歷社部分)一、單項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18八上·泰順期中)大河流域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人類璀璨的文明。在“兩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類文明是( )A.古印度文明 B.古巴比倫文明C.中華文明 D.古埃及文明2.(2018八上·泰順期中)古代印度種姓制度把人分成四個等級,它起源于造物神梵天身體四個部位(如圖),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國王阿育王,按照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屬于哪一等級(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3.(2018八上·泰順期中)據《史記》記載,禹年老時,推薦伯益作為繼承人,但禹的兒子啟卻舉兵殺死伯益,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從材料中能得到準確信息是( )A.啟建立夏朝 B.伯益建立夏朝C.禪讓制代替世襲制 D.世襲制代替禪讓制4.(2018八上·泰順期中)歸納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以下是某同學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應填的是( )A.西周、春秋 B.春秋、戰國 C.西周、東周 D.東周、西周5.(2018八上·泰順期中)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他是( )A.齊桓公 B.秦穆公 C.晉文公 D.楚莊王6.(2018八上·泰順期中)“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能夠相互轉化的道理,這跟我國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張不謀而合。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韓非子7.文字的發明是人類跨入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下列為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礎的是( )A. B.C. D.8.“在這里,基督教統治著一切。莊園幾乎成為自給自足的小世界”描述是( )A.中世紀的歐洲 B.中國的夏朝C.古代希臘 D.阿拉伯帝國9.(2018八上·泰順期中)西歐有一句諺語:“中國人的頭,阿拉伯人的口,法蘭克人的手。”據此,你認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充當使者的是( )A.羅馬人 B.阿拉伯人 C.中國人 D.法蘭克人10.(2018八上·泰順期中)下列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羅馬帝國 ②亞歷山大帝國 ③阿拉伯帝國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二、非選擇題(共60分)11.(2018八上·泰順期中)【關鍵詞:改革】歷史上的變法與改革往往是應社會發展變化之需,成功改革都推動社會的發展。閱讀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問題。材料一: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材料二:伯里克利在該城邦執政時期,改革擴大公民的權利,很多公民擔任了政府公職,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材料三:7世紀中葉,日本仿效中國的制度進行改革,把日本歷史推到一個新時代。(1)根據材料一指出任用衛鞅變法的國君是誰?該變法的理論基礎是諸子百家中哪一派別的思想。(2)材料描寫哪一城邦的怎樣政治制度?該政治制度局限性體現在哪里?(3)材料反映了日本歷史上的哪一歷史事件?這之后日本成為了一個怎樣的國家?(4)商鞅因變法觸及舊貴族利益而慘遭車裂而死,有人認為變法失敗了,也有人認為變法是成功了。你認為呢?評價歷史上變法(改革)成功或失敗的依據是什么?12.(2018八上·泰順期中)【關鍵詞:百家爭鳴】閱讀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問題。材料一:下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畫像。材料二:某班新學期剛剛開始,班上屢次出現亂扔紙屑、破壞公物的現象。為此班委會召開緊急會議,但大家意見不統一而爭論了起來:勞動委員:“一定要嚴厲懲罰,罰值日,實在不行一次罰5元。”班長:“還是說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兩次,相信他們會改的。”生活委員:“隨他們去吧,扔幾張廢紙而已,無所謂的事,根本不用管。”(1)他創立了什么學派?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孔子在教育上有哪些主要成就?(3)結合材料二中勞動委員、班長和生活委員的話分別分析概括蘊含了哪三家思想學派的什么思想主張?13.(2018八上·泰順期中)【關鍵詞:法律】閱讀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問題。材料一:以下是古代一部法典的一些規定:兩個自由民打架,一個人被打瞎了一只眼睛,對方就要同樣被打瞎一只眼睛作為懲罰。如果奴隸主弄瞎一個自由民的眼睛,只要拿出一定數量的錢就可了事。材料二:雅典人發明了陶片放逐法,每年專門召開一次公民大會,公民們把他們認為是民主的敵人的名字寫在陶片上(或貝殼)上。如果出席大會的人數超過6000,得票最多的人就會受到為期10年的放逐。材料三:羅馬法泛指羅馬社會整個歷史發展時期的全部法律,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它包括自羅馬國家產生自西羅馬帝國滅亡期間的法律、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習慣法。羅馬法是伴隨羅馬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不斷積累與完備的。(1)材料一這些條文是刻在巴比倫黑色玄武巖柱上的,這些文字叫什么文字?這部法典又有怎樣的歷史地位?(2)材料二是雅典人發明的陶片放逐法目的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說說羅馬法的起源是什么?并說說羅馬法在法學史上的地位如何?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00年以后,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隸制小國。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所以,兩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類文明是古巴比倫文明。B項古巴比倫文明是“兩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類文明,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古巴比倫文明的識記能力。2.【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構成了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為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級剎帝利是掌有軍政大權的貴族;第三等級吠舍是指那些從事農、牧、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級首陀羅是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因而按照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屬于剎帝利。B項阿育王應屬于剎帝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相關知識。3.【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大禹推薦伯益作為繼承人仍是對禪讓制的一種延續,但是啟卻殺死了伯益,繼承了父親的位置,說明了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A項啟建立夏朝錯誤,大禹建立夏朝,不符合題意;B項伯益建立夏朝錯誤,大禹建立夏朝,不符合題意;C項禪讓制代替世襲制史實錯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不符合題意;D項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從材料中得到的準確信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世襲制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4.【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依據課本所學,約公元前2070年,禹結束部落聯盟部落局面,建立夏王朝;夏朝后期,商的首領湯起兵伐夏王桀,桀大敗,夏王朝,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各地勢力,與商軍在牧野決戰,商朝大敗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稱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所滅,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公元前221年秦國滅掉了戰國七雄中的其他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劉邦和項羽在推翻秦朝之后進行了四年楚漢之爭,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史稱西漢。C項西周、東周是題干朝代更替表空框中應填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朝代先后更迭的順序,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學生可記一首朝代順序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5.【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 齊桓公在位時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本國經濟和軍事實力大為提高;他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號令諸侯,稱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A項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春秋爭霸的相關史實。6.【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認為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孔子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墨子的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子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ABD三項涉及人物代表的學派觀點均與題干的觀點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老子是題干提及的思想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能夠互相轉化的道理。7.【答案】C【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腓尼基文字的有關知識。古代的腓尼基人發明和傳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這些文字后來經過長期發展和演變,形成22個字母,為以后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C項為腓尼基文字。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腓尼基文字的識記。8.【答案】A【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古歐洲的識記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在思想上占據統治地位,打擊異端;封建莊園幾乎成為自給自足的小世界。故選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古歐洲的識記。9.【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據西方有一句諺語:“中國人的頭,阿拉伯人的口,法蘭克人的手。”中關鍵信息“阿拉伯人的口”可知,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橋梁和紐帶作用是阿拉伯人。“中國人的頭”是指中國人發明創造出來的;“阿拉伯人的口”是指中國人發明創造出來的科技成就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了歐洲;“法蘭克人的手”是指這些發明創造通過歐洲人的改造發展為近代科技,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可見阿拉伯人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通過絲綢之路,把中國的古代文明傳入西亞和歐洲,也給中國帶來阿拉伯的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他們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這些地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ACD三項與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充當使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橋梁和紐帶作用,要求學生識記與靈活掌握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橋梁和紐帶作用以及意義。10.【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羅馬帝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時間是公元前27年,亞歷山大帝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時間是公元前336年,統一的阿拉伯地跨亞非歐三洲的時間是632年。所以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B項②①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世界上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旨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11.【答案】(1)秦孝公;法家(2)雅典、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隸制度的基礎之上,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是少數人的民主。(3)大化改新;天皇制中央集權的國家(或封建國家)(4)是成功了;改革是否順應歷史潮流;改革目的是否達到【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西方文明的搖籃;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依據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返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末期的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2)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識。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在伯里克利執政時期,雅典城邦政治更加民主化;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是掌握國家權力的最重要的機構。公民大會是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伯里克利時期,雅典民主政治達到了頂峰,因此,城邦指的是雅典。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只有奴隸主享有,廣大婦女、奴隸和外邦人不能享有雅典的民主權利,雅典的民主是少數人的民主。(3)本題考查大化改新及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4)本題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評價。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變法是成功的。判定變革成敗的標準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推動社會的發展。故答案為:(1)秦孝公;法家。(2)雅典、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隸制度的基礎之上,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是少數人的民主。(3)大化改新;天皇制中央集權的國家(或封建國家)。(4)是成功了;改革是否順應歷史潮流;改革目的是否達到。【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雅典的民主政治、日本大化改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12.【答案】(1)儒家; “仁”(2)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或教育名句)(3)勞動委員:法家;“法治”或嚴刑竣法;班長:儒家;“德治”“仁”生活委員:道家;無為而治【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孔子及其思想。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創立了儒家學派。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仁”包含一切美德,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由此可見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2)本題考查孔子在教育上的主要成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教育上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擴大教育對象,主張有教無類,就是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貧富貴賤,人人都應該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編訂《詩》《書》《春秋》等教材,豐富了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主張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在教學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育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3)本題考查百家爭鳴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所學可知,主張嚴厲懲罰的勞動委員與戰國時期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韓非子主張的治國要靠法令,即要依法治國;主張說服教育的班長與儒家思想中的實行德政相似;認為無所謂的生活委員與道家學派的無為而治的治國主張相同。故答案為:(1)儒家; “仁”。(2)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或教育名句)。(3)勞動委員:法家;“法治”或嚴刑竣法;班長:儒家;“德治”“仁”。生活委員:道家;無為而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孔子的相關知識及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3.【答案】(1)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發現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2)防止某些人權力過大而破壞民主制度。(3)《十二銅表法》;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古代西亞國家;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知識。結合材料一的信息,聯系所學得知,材料一的內容出自于《漢謨拉比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用的是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2)本題考查陶片放逐法的目的。陶片放逐法,目的是把以富人為主的反民主勢力置于公民大會的嚴密控制之下,有利于防止個人專制的出現,確保民主政治。(3)本題考查羅馬法的起源和地位。《十二銅表法》的制定,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是后來羅馬法的起源。羅馬法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羅馬法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故答案為:(1)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發現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2)防止某些人權力過大而破壞民主制度。(3)《十二銅表法》;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謨拉比法典》、雅典的民主政治、羅馬法等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1 / 1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思品第一次月考(期中)測試試卷(歷社部分)一、單項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18八上·泰順期中)大河流域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人類璀璨的文明。在“兩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類文明是( )A.古印度文明 B.古巴比倫文明C.中華文明 D.古埃及文明【答案】B【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00年以后,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隸制小國。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所以,兩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類文明是古巴比倫文明。B項古巴比倫文明是“兩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類文明,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古巴比倫文明的識記能力。2.(2018八上·泰順期中)古代印度種姓制度把人分成四個等級,它起源于造物神梵天身體四個部位(如圖),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國王阿育王,按照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屬于哪一等級(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構成了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為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級剎帝利是掌有軍政大權的貴族;第三等級吠舍是指那些從事農、牧、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級首陀羅是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因而按照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屬于剎帝利。B項阿育王應屬于剎帝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相關知識。3.(2018八上·泰順期中)據《史記》記載,禹年老時,推薦伯益作為繼承人,但禹的兒子啟卻舉兵殺死伯益,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從材料中能得到準確信息是( )A.啟建立夏朝 B.伯益建立夏朝C.禪讓制代替世襲制 D.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大禹推薦伯益作為繼承人仍是對禪讓制的一種延續,但是啟卻殺死了伯益,繼承了父親的位置,說明了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A項啟建立夏朝錯誤,大禹建立夏朝,不符合題意;B項伯益建立夏朝錯誤,大禹建立夏朝,不符合題意;C項禪讓制代替世襲制史實錯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不符合題意;D項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從材料中得到的準確信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世襲制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4.(2018八上·泰順期中)歸納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以下是某同學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應填的是( )A.西周、春秋 B.春秋、戰國 C.西周、東周 D.東周、西周【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依據課本所學,約公元前2070年,禹結束部落聯盟部落局面,建立夏王朝;夏朝后期,商的首領湯起兵伐夏王桀,桀大敗,夏王朝,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各地勢力,與商軍在牧野決戰,商朝大敗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稱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所滅,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公元前221年秦國滅掉了戰國七雄中的其他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劉邦和項羽在推翻秦朝之后進行了四年楚漢之爭,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史稱西漢。C項西周、東周是題干朝代更替表空框中應填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朝代先后更迭的順序,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學生可記一首朝代順序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5.(2018八上·泰順期中)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他是( )A.齊桓公 B.秦穆公 C.晉文公 D.楚莊王【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 齊桓公在位時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本國經濟和軍事實力大為提高;他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號令諸侯,稱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A項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春秋爭霸的相關史實。6.(2018八上·泰順期中)“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能夠相互轉化的道理,這跟我國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張不謀而合。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韓非子【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認為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孔子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墨子的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子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ABD三項涉及人物代表的學派觀點均與題干的觀點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老子是題干提及的思想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能夠互相轉化的道理。7.文字的發明是人類跨入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下列為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礎的是( )A. B.C. D.【答案】C【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腓尼基文字的有關知識。古代的腓尼基人發明和傳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這些文字后來經過長期發展和演變,形成22個字母,為以后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C項為腓尼基文字。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腓尼基文字的識記。8.“在這里,基督教統治著一切。莊園幾乎成為自給自足的小世界”描述是( )A.中世紀的歐洲 B.中國的夏朝C.古代希臘 D.阿拉伯帝國【答案】A【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古歐洲的識記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在思想上占據統治地位,打擊異端;封建莊園幾乎成為自給自足的小世界。故選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古歐洲的識記。9.(2018八上·泰順期中)西歐有一句諺語:“中國人的頭,阿拉伯人的口,法蘭克人的手。”據此,你認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充當使者的是( )A.羅馬人 B.阿拉伯人 C.中國人 D.法蘭克人【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據西方有一句諺語:“中國人的頭,阿拉伯人的口,法蘭克人的手。”中關鍵信息“阿拉伯人的口”可知,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橋梁和紐帶作用是阿拉伯人。“中國人的頭”是指中國人發明創造出來的;“阿拉伯人的口”是指中國人發明創造出來的科技成就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了歐洲;“法蘭克人的手”是指這些發明創造通過歐洲人的改造發展為近代科技,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可見阿拉伯人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通過絲綢之路,把中國的古代文明傳入西亞和歐洲,也給中國帶來阿拉伯的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他們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這些地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ACD三項與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充當使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橋梁和紐帶作用,要求學生識記與靈活掌握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橋梁和紐帶作用以及意義。10.(2018八上·泰順期中)下列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羅馬帝國 ②亞歷山大帝國 ③阿拉伯帝國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羅馬帝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時間是公元前27年,亞歷山大帝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時間是公元前336年,統一的阿拉伯地跨亞非歐三洲的時間是632年。所以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B項②①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世界上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旨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二、非選擇題(共60分)11.(2018八上·泰順期中)【關鍵詞:改革】歷史上的變法與改革往往是應社會發展變化之需,成功改革都推動社會的發展。閱讀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問題。材料一: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材料二:伯里克利在該城邦執政時期,改革擴大公民的權利,很多公民擔任了政府公職,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材料三:7世紀中葉,日本仿效中國的制度進行改革,把日本歷史推到一個新時代。(1)根據材料一指出任用衛鞅變法的國君是誰?該變法的理論基礎是諸子百家中哪一派別的思想。(2)材料描寫哪一城邦的怎樣政治制度?該政治制度局限性體現在哪里?(3)材料反映了日本歷史上的哪一歷史事件?這之后日本成為了一個怎樣的國家?(4)商鞅因變法觸及舊貴族利益而慘遭車裂而死,有人認為變法失敗了,也有人認為變法是成功了。你認為呢?評價歷史上變法(改革)成功或失敗的依據是什么?【答案】(1)秦孝公;法家(2)雅典、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隸制度的基礎之上,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是少數人的民主。(3)大化改新;天皇制中央集權的國家(或封建國家)(4)是成功了;改革是否順應歷史潮流;改革目的是否達到【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西方文明的搖籃;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依據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返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末期的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2)本題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識。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在伯里克利執政時期,雅典城邦政治更加民主化;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和陪審法庭是掌握國家權力的最重要的機構。公民大會是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伯里克利時期,雅典民主政治達到了頂峰,因此,城邦指的是雅典。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只有奴隸主享有,廣大婦女、奴隸和外邦人不能享有雅典的民主權利,雅典的民主是少數人的民主。(3)本題考查大化改新及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4)本題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評價。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變法是成功的。判定變革成敗的標準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推動社會的發展。故答案為:(1)秦孝公;法家。(2)雅典、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隸制度的基礎之上,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是少數人的民主。(3)大化改新;天皇制中央集權的國家(或封建國家)。(4)是成功了;改革是否順應歷史潮流;改革目的是否達到。【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雅典的民主政治、日本大化改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12.(2018八上·泰順期中)【關鍵詞:百家爭鳴】閱讀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問題。材料一:下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畫像。材料二:某班新學期剛剛開始,班上屢次出現亂扔紙屑、破壞公物的現象。為此班委會召開緊急會議,但大家意見不統一而爭論了起來:勞動委員:“一定要嚴厲懲罰,罰值日,實在不行一次罰5元。”班長:“還是說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兩次,相信他們會改的。”生活委員:“隨他們去吧,扔幾張廢紙而已,無所謂的事,根本不用管。”(1)他創立了什么學派?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孔子在教育上有哪些主要成就?(3)結合材料二中勞動委員、班長和生活委員的話分別分析概括蘊含了哪三家思想學派的什么思想主張?【答案】(1)儒家; “仁”(2)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或教育名句)(3)勞動委員:法家;“法治”或嚴刑竣法;班長:儒家;“德治”“仁”生活委員:道家;無為而治【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孔子及其思想。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創立了儒家學派。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仁”包含一切美德,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由此可見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2)本題考查孔子在教育上的主要成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教育上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擴大教育對象,主張有教無類,就是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貧富貴賤,人人都應該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編訂《詩》《書》《春秋》等教材,豐富了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主張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在教學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育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3)本題考查百家爭鳴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所學可知,主張嚴厲懲罰的勞動委員與戰國時期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韓非子主張的治國要靠法令,即要依法治國;主張說服教育的班長與儒家思想中的實行德政相似;認為無所謂的生活委員與道家學派的無為而治的治國主張相同。故答案為:(1)儒家; “仁”。(2)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或教育名句)。(3)勞動委員:法家;“法治”或嚴刑竣法;班長:儒家;“德治”“仁”。生活委員:道家;無為而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孔子的相關知識及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3.(2018八上·泰順期中)【關鍵詞:法律】閱讀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問題。材料一:以下是古代一部法典的一些規定:兩個自由民打架,一個人被打瞎了一只眼睛,對方就要同樣被打瞎一只眼睛作為懲罰。如果奴隸主弄瞎一個自由民的眼睛,只要拿出一定數量的錢就可了事。材料二:雅典人發明了陶片放逐法,每年專門召開一次公民大會,公民們把他們認為是民主的敵人的名字寫在陶片上(或貝殼)上。如果出席大會的人數超過6000,得票最多的人就會受到為期10年的放逐。材料三:羅馬法泛指羅馬社會整個歷史發展時期的全部法律,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它包括自羅馬國家產生自西羅馬帝國滅亡期間的法律、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習慣法。羅馬法是伴隨羅馬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不斷積累與完備的。(1)材料一這些條文是刻在巴比倫黑色玄武巖柱上的,這些文字叫什么文字?這部法典又有怎樣的歷史地位?(2)材料二是雅典人發明的陶片放逐法目的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說說羅馬法的起源是什么?并說說羅馬法在法學史上的地位如何?【答案】(1)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發現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2)防止某些人權力過大而破壞民主制度。(3)《十二銅表法》;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古代西亞國家;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知識。結合材料一的信息,聯系所學得知,材料一的內容出自于《漢謨拉比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用的是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2)本題考查陶片放逐法的目的。陶片放逐法,目的是把以富人為主的反民主勢力置于公民大會的嚴密控制之下,有利于防止個人專制的出現,確保民主政治。(3)本題考查羅馬法的起源和地位。《十二銅表法》的制定,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是后來羅馬法的起源。羅馬法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羅馬法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故答案為:(1)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發現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2)防止某些人權力過大而破壞民主制度。(3)《十二銅表法》;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謨拉比法典》、雅典的民主政治、羅馬法等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思品第一次月考(期中)測試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思品第一次月考(期中)測試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