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樂清育英學校初中分校(普通班)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9月月考試卷一、單項選擇題1.(2018九上·浙江月考)90多年前,國共兩黨實現了兩黨歷史上的第一次“握手”,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據此回答問題。(1)實現國共兩黨第一次“握手”的歷史事件是( )A.中共一大的召開 B.中共二大的召開C.中共三大的召開 D.國民黨一大的召開(2)這次“握手”斗爭的目標是( )A.清政府 B.袁世凱 C.北洋軍閥 D.蔣介石(3)下列取得的成就中不屬于這次 “握手”帶來的是( )A.迫使袁世凱撤銷帝制B.創建黃埔軍校C.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國民革命運動D.基本結束軍閥割據的局面(4)1935年2月,毛澤東在《憶秦娥·婁山關》(婁山關位于貴州遵義城北)中感慨:“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與此詩創作相關的歷史背景是( )A.國民革命軍徹底擊潰北洋軍閥 B.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C.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大旗 D.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答案】(1)D(2)C(3)A(4)B【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1)回顧國共兩黨的兩次合作的相關史實可知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以新三民主義為政治基礎第一次合作的實現。D項國民黨一大的召開實現國共兩黨第一次“握手”,符合題意;(2)第一次國共合作以軍閥和帝國主義作為斗爭對象,威懾了帝國主義列強和北洋軍閥。C項北洋軍閥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斗爭的目標,符合題意;(3)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成立了黃埔軍校,為國民大革命運動提供了軍事人才,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國民革命運動,給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進行了沉重的打擊。A項迫使袁世凱撤銷帝制是護國運動的成果,符合題意;BCD三項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果,不符合題意;(4)中央紅軍長征時,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領遵義,召開了革命歷史上有偉大意義的遵義會議。會后,紅軍經婁山關北上,原準備在瀘州和宜賓之間渡過長江,沒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義進軍,在途中經半天激戰打敗了扼守婁山關的貴州軍閥王家烈部一個師,乘勝重占遵義。這首詞寫的就是這次攻克婁山關的戰斗。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央和紅軍是領導地位,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B項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是毛澤東創作《憶秦娥·婁山關》的歷史背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D。(2)C。(3)A。(4)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合作、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2.(2018九上·浙江月考)1943年2月,羅斯福就某戰役的勝利致蘇聯斯大林賀信:“是你們制止了侵略的浪潮,成了盟軍反侵略的轉折點。”“某戰役”指( )A.中途島戰役 B.斯大林格勒戰役C.諾曼底登陸 D.攻克柏林戰役【答案】B【知識點】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盟軍反侵略戰爭的轉折點”,結合所學知識:從“1943年”的時間來看,羅斯福致斯大林的賀信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年7月,德軍開始集中力量進攻斯大林格勒。舉世聞名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由此開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會戰以蘇軍的勝利宣告結束。從此,蘇軍開始了全線反攻。這次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關鍵性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是蘇德戰場根本轉折的開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B項斯大林格勒戰役是題干中“某戰役”所指得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有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3.(2018九上·浙江月考)“自有民國,八年以來,未見真民意、真民權,有之,自學生此舉始耳。”康有為稱贊的“學生此舉”指的是( )A.公車上書 B.新文化運動C.五四運動 D.一二 九運動【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題干中首要關鍵詞是 “民國”“八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開始使用民國紀年,民國八年就是公元1919年;第二關鍵詞是“學生”。四個選項中符合“1919年”和“學生”這兩個限制條件的只有發生在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C項五四運動是康有為稱贊的“學生此舉”,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愛國運動的相關內容。4.(2018九上·浙江月考)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會對歷史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以下搭配正確的有( )①中共一大——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②北伐戰爭——中國工人階級從此登上政治舞臺③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④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B【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西安事變;紅軍長征【解析】【分析】①項中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②項中五四運動時期,中國工人階級從此登上政治舞臺;③④選項都正確。B項③④搭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5.(2018九上·浙江月考)1945年10月,毛澤東在《憶重慶談判》中感嘆:“遍地哀鴻遍地血,無非一念救蒼生。”這表明他赴重慶談判是為了( )A.合作創辦黃埔軍校 B.實現全民族共同抗日C.爭取國內民主和平 D.商討新中國成立事宜【答案】C【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內戰爆發的相關知識。A項,黃埔軍校為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 時期(1924年—1927年)創辦的軍事學校,B項,中共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1936年)的根本出發點是實現全民族共同抗日,D項,1949年中國 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任務是討論建立新中國的有關事宜。ABD項不合題意,正確答案為C。【點評】知道重慶談判的時間、背景,及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6.(2018九上·浙江月考)魯迅先生在《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一文說:“……只要先前未有的中華民國存在,就是他的豐碑,就是他的紀念。”據此回答問題。(1)與文中提到紀念孫中山的“只要先前未有的中華民國存在,就是他的豐碑”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成立了同盟會 B.領導辛亥革命C.組織討袁運動 D.籌建黃埔軍校(2)此處“豐碑”的最重要貢獻是( )A.促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B.結束君主專制并建立共和國C.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帶來了社會風俗習慣的變化【答案】(1)B(2)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 “只要先前未有的中華民國存在,就是他的豐碑”是指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B項領導辛亥革命與文中提到紀念孫中山的“只要先前未有的中華民國存在,就是他的豐碑”直接相關,符合題意;(2) 材料指的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制國家——中華民國。但沒有結束封建制度。B項結束君主專制并建立共和國是題干材料中“豐碑”的最重要貢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B。(2)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的理解。7.(2017九上·瑞安期末)“這是一群激情蕩漾的文人,這是一所海納百川的學校,正是這群人和這所學校,在20世紀初的中國大地上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的狂瀾。”這次“思想解放的狂瀾”是指( )A.洋務運動 B.維新變法 C.新文化運動 D.北伐戰爭【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915年陳獨秀等領導的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A項洋務運動發生在19世紀60——90年代,與題干中的“20世紀初”不符,同時也不是思想解放運動,不符合題意。B項維新變法發生在1898年,與題干中的“20世紀初”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新文化運動,符合題意。D項北伐戰爭不是思想解放運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8.(2018九上·浙江月考)1919年6月《新聞報》載:“此次滬(上海)上風潮始由學生罷課,繼由商人罷市,近日將有勞動工人同盟罷工。初因青島外交……后即以釋放京師被捕學生,并罷斥曹汝霖等三人為要求條件。”上述新聞中透露該風潮的信息有( )①已擴展到上海②爆發的導火線③學生是運動的先鋒④工人已經舉行好大罷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題干材料講述的是受罷課學生愛國行為的影響,上海的工人罷工和商人罷市正在醞釀,五四運動的目的也由開始的爭取青島主權轉變為要求政府釋放北京被捕的學生和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個賣國賊。這說明五四運動擴展到了上海,學生是運動的先鋒;“……初因青島外交……”說明了五四運動的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但工人的罷工尚未舉行。故①②③符合題意,④不符合題意。A項①②③是題干新聞中透露風潮的信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能夠弄清材料表達的意思。9.(2017九上·瑞安期末)朱德曾稱贊某段歷史“首義誕新軍,喜慶工農始有兵”。與此詩相符合的史實是( )A.武昌起義——吹響中國革命的號角B.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廣泛傳播革命思想C.南昌起義——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D.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率領南昌起義的余部和湘南農民武裝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兩軍會師后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A項武昌起義——吹響中國革命的號角與題干中的詩不相符,不符合題意。B項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廣泛傳播革命思想與題干中的詩不相符,不符合題意。C項南昌起義——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符合題干中的詩的史實,符合題意。D項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中國特色革命道路與題干中的詩不相符,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使中國革命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南昌起義、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10.(2017九上·瑞安期末)“除軍閥,兄弟聯手為統一;恨獨裁,武裝反抗在八一;行萬里,紅軍戰士大轉移;謀合作,西安兵諫為抗日。”這首歌謠中提及的重大史實有( )①北伐戰爭 ②南昌起義 ③萬里長征 ④南京解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西安事變;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解析】【分析】“除軍閥,兄弟聯手為統一”提及的重大史實是①北伐戰爭;“恨獨裁,武裝反抗在八一”提及的重大史實是②南昌起義;“行萬里,紅軍戰士大轉移”提及的重大史實③萬里長征;“謀合作,西安兵諫為抗日”提及的重大史實是西安事變。①②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11.(2017九上·瑞安期末)1942年元旦,英、美、蘇三國元首和中國的宋子文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文件,第二天又有其他二十二國代表簽署了這一宣言。這一歷史時刻見證了( )A.蘇德戰場的勝利 B.諾曼底登陸C.法西斯集團的瓦解 D.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答案】D【知識點】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解析】【分析】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A項蘇德戰場的勝利始于1943年,與題干中“1942年元旦”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諾曼底登陸發生在1944年,與題干中“1942年元旦”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法西斯集團的瓦解始于1943年,與題干中“1942年元旦”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聯合國家宣言》發表的意義。12.(2018九上·浙江月考)觀看紀錄片,是學習歷史的重要途徑。2017年是“七七事變”爆發80周年,了解并緬懷這段歷史,下列紀錄片中最合適的是( )A. B.C. D.【答案】B【知識點】“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A項《勿忘記9.18》指的是1931年爆發的九一八事變,不符合題意;B項《烽火1937》與七七事變有關,符合題意;C項《一份報紙的抗戰》與抗日戰爭有關但不能明確是否與七七事變有關,不符合題意;D項《解放:人民的選擇》反映的是解放戰爭,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七七事變的相關知識。13.(2018九上·浙江月考)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國民黨軍官感嘆道:“這一著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錦州好比一條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挑華北,現在是中間折斷了。”回答問題。(1)這位軍官被俘虜的事件,最有可能發生在(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C.平津戰役 D.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2)軍官感嘆 “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這表明中國共產黨能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是( )A.國民黨軍隊的士氣低下 B.高超的軍事指揮本領C.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支持 D.解放軍戰士英勇奮戰【答案】(1)A(2)B【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分析】(1)A項遼沈戰役最有可能發生這位軍官被俘虜的事件,根據材料“錦州好比一條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挑華北,現在是中間折斷了”,并結合時間是1948年10月,錦州被攻克發生遼沈戰役之中,截斷了東北敵軍的退路,符合題意;B項淮海戰役是以徐州為中心的戰役,并且開始的時間是1948年11月,不符合題意;C項平津戰役發生在華北地區,并且開始的時間是1948年11月,不符合題意;D項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在1947年6月,不符合題意;(2)A項國民黨軍隊的士氣低下錯誤,材料中雄才大略之人指的是中國共產黨的軍事指揮者,不符合題意;B項高超的軍事指揮本領是中國共產黨能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材料中軍官感嘆 “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這表明中國共產黨能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是高超的軍事指揮本領,攻克錦州成為取得遼沈戰役勝利的關鍵,符合題意;C項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支持錯誤,材料中并沒有提到解放戰爭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支持,不符合題意;D項解放軍戰士英勇奮戰錯誤,材料中沒有提及解放軍戰士英勇奮戰,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A。(2)B。【點評】(1)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遼沈戰役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于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明確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是解題的關鍵。(2)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于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熟知解放戰爭的史實是解題的關鍵。14.(2018九上·浙江月考)下圖是某同學繪制的“解放戰爭”年代尺,并標注了關鍵詞。據此回答問題:(1)在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上,國共兩黨的一次激烈交鋒,為戰爭爆發埋下“伏筆”。這是指( )A.紅軍長征 B.西安事變 C.日本投降 D.重慶談判(2)從“爆發”到“粉碎”,直至“反攻”“決戰”,進行了摧枯拉朽的解放戰爭。其中戰役有( )A.淞滬會戰 B.臺兒莊戰役 C.渡江戰役 D.百團大戰【答案】(1)D(2)C【知識點】西安事變;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1)重慶談判之前,蔣介石軍隊由于抗戰大多退回西北、西南地區,當時共產黨還沒有做好打內戰的各方面準備,談判可以拖延時間,調撥軍隊。如果共產黨不去,蔣介石就可以說共產黨拒絕和平談判,從而發起內戰,責任都在共產黨。當時毛澤東去重慶談判,共產黨還是對國民黨抱有幻想,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希望可以實現和平、民主的建國目標。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揭穿蔣介石的假和平的陰謀。1946年國民黨統治集團違背全國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平建國的意愿,悍然撕毀《雙十協定》, 發動內戰。D項重慶談判是國共兩黨的一次激烈交鋒,為戰爭爆發埋下“伏筆”,符合題意;(2)ABD三項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都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戰役,不符合題意;C項渡江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進行的戰爭,解放了南京,國民黨退守臺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D。(2)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對重慶判斷的認識和解放戰爭中戰役的識記。二、非選擇題15.(2018九上·浙江月考)辮子雖然只是一束頭發,但在20世紀初的中國人的心中,與“皇帝倒了”相提并論的就是“辮子割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此(1912年3月)之后,剪辮漸成一種新風尚,留辮者則為社會輿論所不齒。它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二:很多農民竭力保存這條順民象征的辮子。江蘇興化一帶農民為藏住辮子,紛紛購買尖頂帽,“一時皆大歡喜,中少年人紛紛購置,貧窮的人情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也須購買一頂。”——《辛亥革命回憶錄》材料三:思想的閘門一經打開,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止。盡管辛亥革命后一時看來政治形勢還十分嚴峻,但人們又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了,不久就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辛亥革命就沒有五四運動。(1)1912年3月之后,剪辮為什么能成為新風尚?(2)為了促進國民的覺醒,中國的有識之士在思想領域發動了一場什么運動?這場運動的影響是什么?(3)材料三中歷史新紀元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說沒有辛亥革命就沒有五四運動?【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解放了人們的思想。(2)新文化運動①(思想文化領域)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②促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更廣泛而深刻影響了整個社會。③為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共成立創造條件。(3)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在辛亥革命之后,雖然多數中國人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甚至出現袁世凱復辟帝制,但隨之而來的護國運動,及陳獨秀等人發動的新文化運動,將這股自辛亥革命以來的民主革命的思想潮流進一步推進,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地解放,最終促進了五四運動的爆發。【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在此(1912年3月)之后,剪辮漸成一種新風尚,留辮者則為社會輿論所不齒。它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的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所以1912年3月之后,剪辮成為新風尚。(2)依據所學可知,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開展了新文化運動,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促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更廣泛而深刻影響了整個社會,為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共成立創造條件。(3)依據材料三“盡管辛亥革命后一時看來政治形勢還十分嚴峻,但人們又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了,不久就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的信息,依據所學可知,歷史新紀元指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在辛亥革命之后,雖然多數中國人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甚至出現袁世凱復辟帝制,但隨之而來的護國運動,及陳獨秀等人發動的新文化運動,將這股自辛亥革命以來的民主革命的思想潮流進一步推進,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地解放,最終促進了五四運動的爆發。故答案為:(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解放了人們的思想。(2)新文化運動①(思想文化領域)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②促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更廣泛而深刻影響了整個社會。③為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共成立創造條件。(3)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在辛亥革命之后,雖然多數中國人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甚至出現袁世凱復辟帝制,但隨之而來的護國運動,及陳獨秀等人發動的新文化運動,將這股自辛亥革命以來的民主革命的思想潮流進一步推進,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地解放,最終促進了五四運動的爆發。【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16.(2018九上·浙江月考)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為追求民族獨立、國家統一和富民強國,歷代中國人進行了艱苦的努力和奮斗。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贏得了民族獨立。——摘編自《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材料二:一則民謠吐心聲上海的小樓到南湖起航,引領著革命的正確方向;南昌的槍聲到巍巍井崗,壯大這人民的武裝力量。寶塔山的晨曦洗掉風塵,中國大地迸發星火閃亮;西安談和共赴抗日前線,取得百年首次的大勝仗。深入虎穴求和平蔣喪約,五星紅旗迎來嶄新世界。材料三:1950年,退敗臺灣的蔣介石在反思失敗的原因時說:“此次戰爭(1946—1949年的戰爭)的失敗實在是國民黨自己打倒了自己!”(1)請寫出材料一中“中共28 年艱苦卓絕英勇斗爭”的起止時間以及大事件(2)“南昌的槍聲到巍巍井崗”分別指的是什么事件(3)你同意蔣介石的這一說法嗎?請簡要說明理由。【答案】(1)1921-1949,;中共成立(中共一大召開)--新中國成立(開國大典);(2)南昌起義、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3)同意,理由①政治上:國民黨獨裁腐敗,不得民心;②經濟上:國統區經濟崩潰,民不聊生;不同意,理由①共產黨實行民主制,得到人民支持;②毛澤東等人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③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④經濟上:解放區土地改革,激發農民參軍熱情;(寫3點即可)【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贏得了民族獨立”的信息,依據所學可知,“中共28 年艱苦卓絕英勇斗爭”的開始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開始煥然一新,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人民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的主人。(2)依據所學可知,“南昌的槍聲”指的是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巍巍井崗”指的是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這是我國開辟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標志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的開始。(3)依據所學可知,我不同意蔣介石的這一說法,因為共產黨實行民主制,得到人民支持;毛澤東等人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經濟上:解放區土地改革,激發農民參軍熱情,所以我不同意。故答案為:(1)1921-1949,;中共成立(中共一大召開)--新中國成立(開國大典)。(2)南昌起義、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3)同意,理由①政治上:國民黨獨裁腐敗,不得民心;②經濟上:國統區經濟崩潰,民不聊生;不同意,理由①共產黨實行民主制,得到人民支持;②毛澤東等人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③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④經濟上:解放區土地改革,激發農民參軍熱情(寫3點即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新中國的成立、南昌起義、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等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認識問題的能力。17.(2018九上·浙江月考)以“抗日戰爭”為例,同學們共同探討歷史學習的方法。(制作年代尺)中國抗日戰爭的年代尺(史論結合)材料一:材料二:從1937年到1941年,中國獨力抗戰,抗擊了在中國本土的50萬到70萬敵軍——大約日本總軍力的一半——此外還有20萬到70萬的駐東北關東軍。在1945年戰爭結束時,230萬日本的海外派遣軍中有120萬被釘在了中國。——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大利亞,打下印度……”——美國前總統羅斯福 1945年(1)請將年代尺中的①補充完整,并寫出它在抗戰進程的影響。①是 ,影響: 。(2)閱讀材料一,解讀圖4寶島臺灣的歷史境況與哪史實相關。(3)對比半個世紀來寶島臺灣的境況,闡述抗日戰爭勝利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地位。(4)閱讀材料二,概括評析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性。(5)回望那一場戰爭,有人說:“牢記歷史并不是要延續仇恨。”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答案】(1)“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2)②史實:抗戰勝利,被日本割占的臺灣,回到祖國懷抱。(3)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4)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的配合了其他戰場的反法西斯戰爭作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5)示例:中日兩國應該面向未來,共創和平與發展的新局面;友好交往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牢記歷史,以史為鑒,有助于中日兩國關系的和諧發展;不忘戰爭帶來的恥辱與災難,牢記落后就要挨打,我們應該努力提高綜合國力,使中國自立于世界強國之林。【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解析】【分析】(1)依據所學可知,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栽贓嫁禍于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占沈陽,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后,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是中國人民局部抗戰的開始。(2)依據材料一的內容,依據所學可知,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等給日本,嚴重侵害了我國的領土主權,抗戰勝利后,被日本割占的臺灣,回到祖國懷抱。(3)依據所學可知,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4)依據材料二“中國獨力抗戰,抗擊了在中國本土的50萬到70萬敵軍——大約日本總軍力的一半——此外還有20萬到70萬的駐東北關東軍。在1945年戰爭結束時,230萬日本的海外派遣軍中有120萬被釘在了中國”的信息可知,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5)依據所學可知,我認為“牢記歷史并不是要延續仇恨。”這句話很正確,中日兩國應該面向未來,共創和平與發展的新局面;友好交往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牢記歷史,以史為鑒,有助于中日兩國關系的和諧發展;不忘戰爭帶來的恥辱與災難,牢記落后就要挨打,我們應該努力提高綜合國力,使中國自立于世界強國之林。故答案為:(1)“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2)②史實:抗戰勝利,被日本割占的臺灣,回到祖國懷抱。(3)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4)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的配合了其他戰場的反法西斯戰爭作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5)示例:中日兩國應該面向未來,共創和平與發展的新局面;友好交往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牢記歷史,以史為鑒,有助于中日兩國關系的和諧發展;不忘戰爭帶來的恥辱與災難,牢記落后就要挨打,我們應該努力提高綜合國力,使中國自立于世界強國之林。【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結合圖片信息,聯系抗日戰爭的相關史實,解答問題。18.(2018九上·浙江月考)近代中國走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掀開了中國革命新的篇章,實現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建黨前夕的青年毛澤東1918年4月,發起成立新民學會,宗旨為“革新學術,砥厲品行,改良人心風俗”。1919年7月,創辦《湘江評論》,發表《民眾的大聯合》指明民眾的大聯合就是以農民、工人為主體的所有被壓迫者的聯合。1919年12月,在北京與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接觸交談,收集閱讀有關馬克思主義書籍。1920年7月,闡述新民學會宗旨改為“改造中國與世界”,并熱情歌頌十月革命的勝利。1920年11月,在長沙創建共產主義小組。材料二:毛澤東在20世紀20年代—30年代的著作或觀點時間 著作或觀點1927年2月 撰寫《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認為農民是農村革命運動的中堅1927年8月 在“八七會議”上提出“槍桿子里出政權”的重要論斷1928年11月 撰寫《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論述紅色政權發生、存在、發展的原因和條件1929年4月 在《土地法》中規定“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1930年1月 撰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要通過建立和發展紅軍、游擊隊和根據地來促進全國革命的高潮材料三:“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材料四:在1945-1948年間,(國統區)物價以每月30%的幅度遞增,毀壞了千百萬中國人的生計,并徹底破壞了政府的信譽。這些官員只是關心私利而接收財產,卻不理會那么多苦難的民眾之疾苦。人民盼望國民政府統治的重返,卻遭遇了這樣的殘酷的壓榨和輕蔑的對待。——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材料五:供應前方的物資需要,全靠民眾踴躍地肩挑背負,小車推送。整個戰役中,共有民工543萬人次,運送彈藥1460多萬斤、糧食9.6億斤。陳毅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金沖及《20世紀中國史綱》(1)新民學會宗旨的變化,表明這段時間里毛澤東在思想上發生怎樣的轉變?(2)從毛澤東的活動中,反映出當時中國共產黨成立已具備了哪些成熟條件?(3)結合上述著作或觀點,歸納出中國革命道路的特色所在。(4)綜合五則材料,論證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歷史必然性。(要求:史論結合,論證嚴密,表述成文。)【答案】(1)新民學會宗旨的改變,表明毛澤東從關注學術研究、道德修養、思想文化的革新,轉向對國家社會的改造,投身到人民大眾的革命斗爭中,在思想上開始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2)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為黨的成立作了組織上的準備;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吸引著許多進步青年,為黨的成立準備了思想基礎。(3)“農民運動的考察”“土地改革”等論述表明,依靠工農群眾,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論斷表明,進行武裝斗爭,武裝奪取政權;“紅色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表明,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無需對應具體史實只需答出特點即可)(4)答案示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最終取得勝利,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進入了新紀元。歷史證明,近代以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雖對中國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但無法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無法實現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通過艱難的探索,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為革命指明了方向。國民黨實行獨裁統治,經濟陷入崩潰的境地,人民苦不堪言;1949年4月人民解放占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解放戰爭進程見證了“兵民是勝利之本”,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億萬勞動人民的擁護,廣大人民群眾有著較高的革命積極性,廣泛支援新民主主義革命,成為取得勝利的保證。綜上所述,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有著歷史必然的原因。【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毛澤東思想上的轉變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依據材料“1918年4月,發起成立新民學會,宗旨為“革新學術,砥厲品行,改良人心風俗”和“1920年7月,闡述新民學會宗旨改為“改造中國與世界”,并熱情歌頌十月革命的勝利”的信息,依據所學可知,新民學會宗旨的改變,表明毛澤東從關注學術研究、道德修養、思想文化的革新,轉向對國家社會的改造,投身到人民大眾的革命斗爭中,在思想上開始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2)本題考查分析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民眾的大聯合就是以農民、工人作為主體的所有壓迫者的聯合”——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階級基礎;“收集閱讀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書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思想基礎;“在長沙創建共產主義小組”——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組織基礎。(3)本題考查土地革命相關知識。“農村革命運動中堅”力量——農民。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共產黨開展土地革命,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土地革命的作用:調動了廣大農民參軍熱情,充實了革命力量。(4)本題考查歸納中國革命道路的特色所在。“民眾的大聯合就是以農民、工人作為主體的所有壓迫者的聯合”“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依靠工農群眾,廣泛發動人民群眾;“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通過建立和發展紅軍、游擊隊和根據地來促進全國革命的高潮”——進行武裝斗爭,武裝奪取政權;材料所述都是根據中國的實際,制定的政策,所以中國革命要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基本國情出發。故答案為:(1)新民學會宗旨的改變,表明毛澤東從關注學術研究、道德修養、思想文化的革新,轉向對國家社會的改造,投身到人民大眾的革命斗爭中,在思想上開始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2)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為黨的成立作了組織上的準備;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吸引著許多進步青年,為黨的成立準備了思想基礎。(3)“農民運動的考察”“土地改革”等論述表明,依靠工農群眾,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論斷表明,進行武裝斗爭,武裝奪取政權;“紅色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表明,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無需對應具體史實只需答出特點即可)(4)答案示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最終取得勝利,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進入了新紀元。歷史證明,近代以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雖對中國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但無法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無法實現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通過艱難的探索,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為革命指明了方向。國民黨實行獨裁統治,經濟陷入崩潰的境地,人民苦不堪言;1949年4月人民解放占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解放戰爭進程見證了“兵民是勝利之本”,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億萬勞動人民的擁護,廣大人民群眾有著較高的革命積極性,廣泛支援新民主主義革命,成為取得勝利的保證。綜上所述,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有著歷史必然的原因。【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毛澤東思想上發生的轉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道路的特色、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歷史必然性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 / 1浙江省樂清育英學校初中分校(普通班)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9月月考試卷一、單項選擇題1.(2018九上·浙江月考)90多年前,國共兩黨實現了兩黨歷史上的第一次“握手”,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據此回答問題。(1)實現國共兩黨第一次“握手”的歷史事件是( )A.中共一大的召開 B.中共二大的召開C.中共三大的召開 D.國民黨一大的召開(2)這次“握手”斗爭的目標是( )A.清政府 B.袁世凱 C.北洋軍閥 D.蔣介石(3)下列取得的成就中不屬于這次 “握手”帶來的是( )A.迫使袁世凱撤銷帝制B.創建黃埔軍校C.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國民革命運動D.基本結束軍閥割據的局面(4)1935年2月,毛澤東在《憶秦娥·婁山關》(婁山關位于貴州遵義城北)中感慨:“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與此詩創作相關的歷史背景是( )A.國民革命軍徹底擊潰北洋軍閥 B.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C.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大旗 D.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2.(2018九上·浙江月考)1943年2月,羅斯福就某戰役的勝利致蘇聯斯大林賀信:“是你們制止了侵略的浪潮,成了盟軍反侵略的轉折點。”“某戰役”指( )A.中途島戰役 B.斯大林格勒戰役C.諾曼底登陸 D.攻克柏林戰役3.(2018九上·浙江月考)“自有民國,八年以來,未見真民意、真民權,有之,自學生此舉始耳。”康有為稱贊的“學生此舉”指的是( )A.公車上書 B.新文化運動C.五四運動 D.一二 九運動4.(2018九上·浙江月考)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會對歷史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以下搭配正確的有( )①中共一大——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②北伐戰爭——中國工人階級從此登上政治舞臺③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④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2018九上·浙江月考)1945年10月,毛澤東在《憶重慶談判》中感嘆:“遍地哀鴻遍地血,無非一念救蒼生。”這表明他赴重慶談判是為了( )A.合作創辦黃埔軍校 B.實現全民族共同抗日C.爭取國內民主和平 D.商討新中國成立事宜6.(2018九上·浙江月考)魯迅先生在《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一文說:“……只要先前未有的中華民國存在,就是他的豐碑,就是他的紀念。”據此回答問題。(1)與文中提到紀念孫中山的“只要先前未有的中華民國存在,就是他的豐碑”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成立了同盟會 B.領導辛亥革命C.組織討袁運動 D.籌建黃埔軍校(2)此處“豐碑”的最重要貢獻是( )A.促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B.結束君主專制并建立共和國C.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帶來了社會風俗習慣的變化7.(2017九上·瑞安期末)“這是一群激情蕩漾的文人,這是一所海納百川的學校,正是這群人和這所學校,在20世紀初的中國大地上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的狂瀾。”這次“思想解放的狂瀾”是指( )A.洋務運動 B.維新變法 C.新文化運動 D.北伐戰爭8.(2018九上·浙江月考)1919年6月《新聞報》載:“此次滬(上海)上風潮始由學生罷課,繼由商人罷市,近日將有勞動工人同盟罷工。初因青島外交……后即以釋放京師被捕學生,并罷斥曹汝霖等三人為要求條件。”上述新聞中透露該風潮的信息有( )①已擴展到上海②爆發的導火線③學生是運動的先鋒④工人已經舉行好大罷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2017九上·瑞安期末)朱德曾稱贊某段歷史“首義誕新軍,喜慶工農始有兵”。與此詩相符合的史實是( )A.武昌起義——吹響中國革命的號角B.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廣泛傳播革命思想C.南昌起義——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D.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中國特色革命道路10.(2017九上·瑞安期末)“除軍閥,兄弟聯手為統一;恨獨裁,武裝反抗在八一;行萬里,紅軍戰士大轉移;謀合作,西安兵諫為抗日。”這首歌謠中提及的重大史實有( )①北伐戰爭 ②南昌起義 ③萬里長征 ④南京解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2017九上·瑞安期末)1942年元旦,英、美、蘇三國元首和中國的宋子文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文件,第二天又有其他二十二國代表簽署了這一宣言。這一歷史時刻見證了( )A.蘇德戰場的勝利 B.諾曼底登陸C.法西斯集團的瓦解 D.反法西斯同盟建立12.(2018九上·浙江月考)觀看紀錄片,是學習歷史的重要途徑。2017年是“七七事變”爆發80周年,了解并緬懷這段歷史,下列紀錄片中最合適的是( )A. B.C. D.13.(2018九上·浙江月考)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國民黨軍官感嘆道:“這一著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錦州好比一條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挑華北,現在是中間折斷了。”回答問題。(1)這位軍官被俘虜的事件,最有可能發生在(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C.平津戰役 D.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2)軍官感嘆 “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這表明中國共產黨能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是( )A.國民黨軍隊的士氣低下 B.高超的軍事指揮本領C.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支持 D.解放軍戰士英勇奮戰14.(2018九上·浙江月考)下圖是某同學繪制的“解放戰爭”年代尺,并標注了關鍵詞。據此回答問題:(1)在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上,國共兩黨的一次激烈交鋒,為戰爭爆發埋下“伏筆”。這是指( )A.紅軍長征 B.西安事變 C.日本投降 D.重慶談判(2)從“爆發”到“粉碎”,直至“反攻”“決戰”,進行了摧枯拉朽的解放戰爭。其中戰役有( )A.淞滬會戰 B.臺兒莊戰役 C.渡江戰役 D.百團大戰二、非選擇題15.(2018九上·浙江月考)辮子雖然只是一束頭發,但在20世紀初的中國人的心中,與“皇帝倒了”相提并論的就是“辮子割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此(1912年3月)之后,剪辮漸成一種新風尚,留辮者則為社會輿論所不齒。它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二:很多農民竭力保存這條順民象征的辮子。江蘇興化一帶農民為藏住辮子,紛紛購買尖頂帽,“一時皆大歡喜,中少年人紛紛購置,貧窮的人情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也須購買一頂。”——《辛亥革命回憶錄》材料三:思想的閘門一經打開,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止。盡管辛亥革命后一時看來政治形勢還十分嚴峻,但人們又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了,不久就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辛亥革命就沒有五四運動。(1)1912年3月之后,剪辮為什么能成為新風尚?(2)為了促進國民的覺醒,中國的有識之士在思想領域發動了一場什么運動?這場運動的影響是什么?(3)材料三中歷史新紀元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說沒有辛亥革命就沒有五四運動?16.(2018九上·浙江月考)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為追求民族獨立、國家統一和富民強國,歷代中國人進行了艱苦的努力和奮斗。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贏得了民族獨立。——摘編自《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材料二:一則民謠吐心聲上海的小樓到南湖起航,引領著革命的正確方向;南昌的槍聲到巍巍井崗,壯大這人民的武裝力量。寶塔山的晨曦洗掉風塵,中國大地迸發星火閃亮;西安談和共赴抗日前線,取得百年首次的大勝仗。深入虎穴求和平蔣喪約,五星紅旗迎來嶄新世界。材料三:1950年,退敗臺灣的蔣介石在反思失敗的原因時說:“此次戰爭(1946—1949年的戰爭)的失敗實在是國民黨自己打倒了自己!”(1)請寫出材料一中“中共28 年艱苦卓絕英勇斗爭”的起止時間以及大事件(2)“南昌的槍聲到巍巍井崗”分別指的是什么事件(3)你同意蔣介石的這一說法嗎?請簡要說明理由。17.(2018九上·浙江月考)以“抗日戰爭”為例,同學們共同探討歷史學習的方法。(制作年代尺)中國抗日戰爭的年代尺(史論結合)材料一:材料二:從1937年到1941年,中國獨力抗戰,抗擊了在中國本土的50萬到70萬敵軍——大約日本總軍力的一半——此外還有20萬到70萬的駐東北關東軍。在1945年戰爭結束時,230萬日本的海外派遣軍中有120萬被釘在了中國。——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大利亞,打下印度……”——美國前總統羅斯福 1945年(1)請將年代尺中的①補充完整,并寫出它在抗戰進程的影響。①是 ,影響: 。(2)閱讀材料一,解讀圖4寶島臺灣的歷史境況與哪史實相關。(3)對比半個世紀來寶島臺灣的境況,闡述抗日戰爭勝利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地位。(4)閱讀材料二,概括評析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性。(5)回望那一場戰爭,有人說:“牢記歷史并不是要延續仇恨。”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18.(2018九上·浙江月考)近代中國走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掀開了中國革命新的篇章,實現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建黨前夕的青年毛澤東1918年4月,發起成立新民學會,宗旨為“革新學術,砥厲品行,改良人心風俗”。1919年7月,創辦《湘江評論》,發表《民眾的大聯合》指明民眾的大聯合就是以農民、工人為主體的所有被壓迫者的聯合。1919年12月,在北京與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接觸交談,收集閱讀有關馬克思主義書籍。1920年7月,闡述新民學會宗旨改為“改造中國與世界”,并熱情歌頌十月革命的勝利。1920年11月,在長沙創建共產主義小組。材料二:毛澤東在20世紀20年代—30年代的著作或觀點時間 著作或觀點1927年2月 撰寫《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認為農民是農村革命運動的中堅1927年8月 在“八七會議”上提出“槍桿子里出政權”的重要論斷1928年11月 撰寫《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論述紅色政權發生、存在、發展的原因和條件1929年4月 在《土地法》中規定“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1930年1月 撰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要通過建立和發展紅軍、游擊隊和根據地來促進全國革命的高潮材料三:“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材料四:在1945-1948年間,(國統區)物價以每月30%的幅度遞增,毀壞了千百萬中國人的生計,并徹底破壞了政府的信譽。這些官員只是關心私利而接收財產,卻不理會那么多苦難的民眾之疾苦。人民盼望國民政府統治的重返,卻遭遇了這樣的殘酷的壓榨和輕蔑的對待。——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材料五:供應前方的物資需要,全靠民眾踴躍地肩挑背負,小車推送。整個戰役中,共有民工543萬人次,運送彈藥1460多萬斤、糧食9.6億斤。陳毅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金沖及《20世紀中國史綱》(1)新民學會宗旨的變化,表明這段時間里毛澤東在思想上發生怎樣的轉變?(2)從毛澤東的活動中,反映出當時中國共產黨成立已具備了哪些成熟條件?(3)結合上述著作或觀點,歸納出中國革命道路的特色所在。(4)綜合五則材料,論證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歷史必然性。(要求:史論結合,論證嚴密,表述成文。)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D(2)C(3)A(4)B【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1)回顧國共兩黨的兩次合作的相關史實可知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以新三民主義為政治基礎第一次合作的實現。D項國民黨一大的召開實現國共兩黨第一次“握手”,符合題意;(2)第一次國共合作以軍閥和帝國主義作為斗爭對象,威懾了帝國主義列強和北洋軍閥。C項北洋軍閥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斗爭的目標,符合題意;(3)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成立了黃埔軍校,為國民大革命運動提供了軍事人才,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國民革命運動,給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進行了沉重的打擊。A項迫使袁世凱撤銷帝制是護國運動的成果,符合題意;BCD三項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果,不符合題意;(4)中央紅軍長征時,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領遵義,召開了革命歷史上有偉大意義的遵義會議。會后,紅軍經婁山關北上,原準備在瀘州和宜賓之間渡過長江,沒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義進軍,在途中經半天激戰打敗了扼守婁山關的貴州軍閥王家烈部一個師,乘勝重占遵義。這首詞寫的就是這次攻克婁山關的戰斗。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央和紅軍是領導地位,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B項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是毛澤東創作《憶秦娥·婁山關》的歷史背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D。(2)C。(3)A。(4)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合作、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2.【答案】B【知識點】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盟軍反侵略戰爭的轉折點”,結合所學知識:從“1943年”的時間來看,羅斯福致斯大林的賀信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年7月,德軍開始集中力量進攻斯大林格勒。舉世聞名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由此開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會戰以蘇軍的勝利宣告結束。從此,蘇軍開始了全線反攻。這次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關鍵性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是蘇德戰場根本轉折的開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B項斯大林格勒戰役是題干中“某戰役”所指得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有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3.【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題干中首要關鍵詞是 “民國”“八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開始使用民國紀年,民國八年就是公元1919年;第二關鍵詞是“學生”。四個選項中符合“1919年”和“學生”這兩個限制條件的只有發生在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C項五四運動是康有為稱贊的“學生此舉”,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愛國運動的相關內容。4.【答案】B【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西安事變;紅軍長征【解析】【分析】①項中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②項中五四運動時期,中國工人階級從此登上政治舞臺;③④選項都正確。B項③④搭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5.【答案】C【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內戰爆發的相關知識。A項,黃埔軍校為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 時期(1924年—1927年)創辦的軍事學校,B項,中共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1936年)的根本出發點是實現全民族共同抗日,D項,1949年中國 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任務是討論建立新中國的有關事宜。ABD項不合題意,正確答案為C。【點評】知道重慶談判的時間、背景,及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6.【答案】(1)B(2)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 “只要先前未有的中華民國存在,就是他的豐碑”是指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B項領導辛亥革命與文中提到紀念孫中山的“只要先前未有的中華民國存在,就是他的豐碑”直接相關,符合題意;(2) 材料指的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制國家——中華民國。但沒有結束封建制度。B項結束君主專制并建立共和國是題干材料中“豐碑”的最重要貢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B。(2)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的理解。7.【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915年陳獨秀等領導的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A項洋務運動發生在19世紀60——90年代,與題干中的“20世紀初”不符,同時也不是思想解放運動,不符合題意。B項維新變法發生在1898年,與題干中的“20世紀初”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新文化運動,符合題意。D項北伐戰爭不是思想解放運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8.【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題干材料講述的是受罷課學生愛國行為的影響,上海的工人罷工和商人罷市正在醞釀,五四運動的目的也由開始的爭取青島主權轉變為要求政府釋放北京被捕的學生和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個賣國賊。這說明五四運動擴展到了上海,學生是運動的先鋒;“……初因青島外交……”說明了五四運動的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但工人的罷工尚未舉行。故①②③符合題意,④不符合題意。A項①②③是題干新聞中透露風潮的信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能夠弄清材料表達的意思。9.【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率領南昌起義的余部和湘南農民武裝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兩軍會師后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A項武昌起義——吹響中國革命的號角與題干中的詩不相符,不符合題意。B項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廣泛傳播革命思想與題干中的詩不相符,不符合題意。C項南昌起義——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符合題干中的詩的史實,符合題意。D項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中國特色革命道路與題干中的詩不相符,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使中國革命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南昌起義、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10.【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西安事變;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解析】【分析】“除軍閥,兄弟聯手為統一”提及的重大史實是①北伐戰爭;“恨獨裁,武裝反抗在八一”提及的重大史實是②南昌起義;“行萬里,紅軍戰士大轉移”提及的重大史實③萬里長征;“謀合作,西安兵諫為抗日”提及的重大史實是西安事變。①②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11.【答案】D【知識點】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解析】【分析】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A項蘇德戰場的勝利始于1943年,與題干中“1942年元旦”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諾曼底登陸發生在1944年,與題干中“1942年元旦”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法西斯集團的瓦解始于1943年,與題干中“1942年元旦”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聯合國家宣言》發表的意義。12.【答案】B【知識點】“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A項《勿忘記9.18》指的是1931年爆發的九一八事變,不符合題意;B項《烽火1937》與七七事變有關,符合題意;C項《一份報紙的抗戰》與抗日戰爭有關但不能明確是否與七七事變有關,不符合題意;D項《解放:人民的選擇》反映的是解放戰爭,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七七事變的相關知識。13.【答案】(1)A(2)B【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分析】(1)A項遼沈戰役最有可能發生這位軍官被俘虜的事件,根據材料“錦州好比一條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挑華北,現在是中間折斷了”,并結合時間是1948年10月,錦州被攻克發生遼沈戰役之中,截斷了東北敵軍的退路,符合題意;B項淮海戰役是以徐州為中心的戰役,并且開始的時間是1948年11月,不符合題意;C項平津戰役發生在華北地區,并且開始的時間是1948年11月,不符合題意;D項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在1947年6月,不符合題意;(2)A項國民黨軍隊的士氣低下錯誤,材料中雄才大略之人指的是中國共產黨的軍事指揮者,不符合題意;B項高超的軍事指揮本領是中國共產黨能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材料中軍官感嘆 “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這表明中國共產黨能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是高超的軍事指揮本領,攻克錦州成為取得遼沈戰役勝利的關鍵,符合題意;C項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支持錯誤,材料中并沒有提到解放戰爭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支持,不符合題意;D項解放軍戰士英勇奮戰錯誤,材料中沒有提及解放軍戰士英勇奮戰,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A。(2)B。【點評】(1)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遼沈戰役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于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明確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是解題的關鍵。(2)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于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熟知解放戰爭的史實是解題的關鍵。14.【答案】(1)D(2)C【知識點】西安事變;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1)重慶談判之前,蔣介石軍隊由于抗戰大多退回西北、西南地區,當時共產黨還沒有做好打內戰的各方面準備,談判可以拖延時間,調撥軍隊。如果共產黨不去,蔣介石就可以說共產黨拒絕和平談判,從而發起內戰,責任都在共產黨。當時毛澤東去重慶談判,共產黨還是對國民黨抱有幻想,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希望可以實現和平、民主的建國目標。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揭穿蔣介石的假和平的陰謀。1946年國民黨統治集團違背全國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平建國的意愿,悍然撕毀《雙十協定》, 發動內戰。D項重慶談判是國共兩黨的一次激烈交鋒,為戰爭爆發埋下“伏筆”,符合題意;(2)ABD三項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都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戰役,不符合題意;C項渡江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進行的戰爭,解放了南京,國民黨退守臺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D。(2)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對重慶判斷的認識和解放戰爭中戰役的識記。15.【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解放了人們的思想。(2)新文化運動①(思想文化領域)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②促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更廣泛而深刻影響了整個社會。③為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共成立創造條件。(3)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在辛亥革命之后,雖然多數中國人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甚至出現袁世凱復辟帝制,但隨之而來的護國運動,及陳獨秀等人發動的新文化運動,將這股自辛亥革命以來的民主革命的思想潮流進一步推進,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地解放,最終促進了五四運動的爆發。【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在此(1912年3月)之后,剪辮漸成一種新風尚,留辮者則為社會輿論所不齒。它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的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所以1912年3月之后,剪辮成為新風尚。(2)依據所學可知,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開展了新文化運動,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促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更廣泛而深刻影響了整個社會,為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共成立創造條件。(3)依據材料三“盡管辛亥革命后一時看來政治形勢還十分嚴峻,但人們又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了,不久就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的信息,依據所學可知,歷史新紀元指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在辛亥革命之后,雖然多數中國人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甚至出現袁世凱復辟帝制,但隨之而來的護國運動,及陳獨秀等人發動的新文化運動,將這股自辛亥革命以來的民主革命的思想潮流進一步推進,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地解放,最終促進了五四運動的爆發。故答案為:(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解放了人們的思想。(2)新文化運動①(思想文化領域)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②促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更廣泛而深刻影響了整個社會。③為馬克思主義傳播、中共成立創造條件。(3)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在辛亥革命之后,雖然多數中國人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甚至出現袁世凱復辟帝制,但隨之而來的護國運動,及陳獨秀等人發動的新文化運動,將這股自辛亥革命以來的民主革命的思想潮流進一步推進,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地解放,最終促進了五四運動的爆發。【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16.【答案】(1)1921-1949,;中共成立(中共一大召開)--新中國成立(開國大典);(2)南昌起義、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3)同意,理由①政治上:國民黨獨裁腐敗,不得民心;②經濟上:國統區經濟崩潰,民不聊生;不同意,理由①共產黨實行民主制,得到人民支持;②毛澤東等人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③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④經濟上:解放區土地改革,激發農民參軍熱情;(寫3點即可)【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贏得了民族獨立”的信息,依據所學可知,“中共28 年艱苦卓絕英勇斗爭”的開始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開始煥然一新,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人民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的主人。(2)依據所學可知,“南昌的槍聲”指的是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巍巍井崗”指的是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這是我國開辟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標志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的開始。(3)依據所學可知,我不同意蔣介石的這一說法,因為共產黨實行民主制,得到人民支持;毛澤東等人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經濟上:解放區土地改革,激發農民參軍熱情,所以我不同意。故答案為:(1)1921-1949,;中共成立(中共一大召開)--新中國成立(開國大典)。(2)南昌起義、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3)同意,理由①政治上:國民黨獨裁腐敗,不得民心;②經濟上:國統區經濟崩潰,民不聊生;不同意,理由①共產黨實行民主制,得到人民支持;②毛澤東等人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③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④經濟上:解放區土地改革,激發農民參軍熱情(寫3點即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新中國的成立、南昌起義、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等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認識問題的能力。17.【答案】(1)“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2)②史實:抗戰勝利,被日本割占的臺灣,回到祖國懷抱。(3)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4)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的配合了其他戰場的反法西斯戰爭作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5)示例:中日兩國應該面向未來,共創和平與發展的新局面;友好交往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牢記歷史,以史為鑒,有助于中日兩國關系的和諧發展;不忘戰爭帶來的恥辱與災難,牢記落后就要挨打,我們應該努力提高綜合國力,使中國自立于世界強國之林。【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解析】【分析】(1)依據所學可知,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栽贓嫁禍于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占沈陽,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后,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是中國人民局部抗戰的開始。(2)依據材料一的內容,依據所學可知,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等給日本,嚴重侵害了我國的領土主權,抗戰勝利后,被日本割占的臺灣,回到祖國懷抱。(3)依據所學可知,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4)依據材料二“中國獨力抗戰,抗擊了在中國本土的50萬到70萬敵軍——大約日本總軍力的一半——此外還有20萬到70萬的駐東北關東軍。在1945年戰爭結束時,230萬日本的海外派遣軍中有120萬被釘在了中國”的信息可知,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5)依據所學可知,我認為“牢記歷史并不是要延續仇恨。”這句話很正確,中日兩國應該面向未來,共創和平與發展的新局面;友好交往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牢記歷史,以史為鑒,有助于中日兩國關系的和諧發展;不忘戰爭帶來的恥辱與災難,牢記落后就要挨打,我們應該努力提高綜合國力,使中國自立于世界強國之林。故答案為:(1)“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2)②史實:抗戰勝利,被日本割占的臺灣,回到祖國懷抱。(3)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4)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的配合了其他戰場的反法西斯戰爭作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5)示例:中日兩國應該面向未來,共創和平與發展的新局面;友好交往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牢記歷史,以史為鑒,有助于中日兩國關系的和諧發展;不忘戰爭帶來的恥辱與災難,牢記落后就要挨打,我們應該努力提高綜合國力,使中國自立于世界強國之林。【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結合圖片信息,聯系抗日戰爭的相關史實,解答問題。18.【答案】(1)新民學會宗旨的改變,表明毛澤東從關注學術研究、道德修養、思想文化的革新,轉向對國家社會的改造,投身到人民大眾的革命斗爭中,在思想上開始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2)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為黨的成立作了組織上的準備;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吸引著許多進步青年,為黨的成立準備了思想基礎。(3)“農民運動的考察”“土地改革”等論述表明,依靠工農群眾,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論斷表明,進行武裝斗爭,武裝奪取政權;“紅色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表明,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無需對應具體史實只需答出特點即可)(4)答案示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最終取得勝利,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進入了新紀元。歷史證明,近代以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雖對中國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但無法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無法實現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通過艱難的探索,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為革命指明了方向。國民黨實行獨裁統治,經濟陷入崩潰的境地,人民苦不堪言;1949年4月人民解放占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解放戰爭進程見證了“兵民是勝利之本”,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億萬勞動人民的擁護,廣大人民群眾有著較高的革命積極性,廣泛支援新民主主義革命,成為取得勝利的保證。綜上所述,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有著歷史必然的原因。【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毛澤東思想上的轉變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依據材料“1918年4月,發起成立新民學會,宗旨為“革新學術,砥厲品行,改良人心風俗”和“1920年7月,闡述新民學會宗旨改為“改造中國與世界”,并熱情歌頌十月革命的勝利”的信息,依據所學可知,新民學會宗旨的改變,表明毛澤東從關注學術研究、道德修養、思想文化的革新,轉向對國家社會的改造,投身到人民大眾的革命斗爭中,在思想上開始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2)本題考查分析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民眾的大聯合就是以農民、工人作為主體的所有壓迫者的聯合”——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階級基礎;“收集閱讀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書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思想基礎;“在長沙創建共產主義小組”——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組織基礎。(3)本題考查土地革命相關知識。“農村革命運動中堅”力量——農民。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共產黨開展土地革命,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土地革命的作用:調動了廣大農民參軍熱情,充實了革命力量。(4)本題考查歸納中國革命道路的特色所在。“民眾的大聯合就是以農民、工人作為主體的所有壓迫者的聯合”“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依靠工農群眾,廣泛發動人民群眾;“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通過建立和發展紅軍、游擊隊和根據地來促進全國革命的高潮”——進行武裝斗爭,武裝奪取政權;材料所述都是根據中國的實際,制定的政策,所以中國革命要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基本國情出發。故答案為:(1)新民學會宗旨的改變,表明毛澤東從關注學術研究、道德修養、思想文化的革新,轉向對國家社會的改造,投身到人民大眾的革命斗爭中,在思想上開始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2)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為黨的成立作了組織上的準備;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吸引著許多進步青年,為黨的成立準備了思想基礎。(3)“農民運動的考察”“土地改革”等論述表明,依靠工農群眾,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論斷表明,進行武裝斗爭,武裝奪取政權;“紅色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表明,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無需對應具體史實只需答出特點即可)(4)答案示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最終取得勝利,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進入了新紀元。歷史證明,近代以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雖對中國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但無法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無法實現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通過艱難的探索,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為革命指明了方向。國民黨實行獨裁統治,經濟陷入崩潰的境地,人民苦不堪言;1949年4月人民解放占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解放戰爭進程見證了“兵民是勝利之本”,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億萬勞動人民的擁護,廣大人民群眾有著較高的革命積極性,廣泛支援新民主主義革命,成為取得勝利的保證。綜上所述,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有著歷史必然的原因。【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毛澤東思想上發生的轉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道路的特色、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歷史必然性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樂清育英學校初中分校(普通班)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9月月考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樂清育英學校初中分校(普通班)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9月月考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