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紹興市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國慶獨立作業試卷一、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18九上·柯橋月考)教育部要求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確立“十四年抗戰”的意義有利于( )①完整還原抗日戰爭的歷史過程從而增加抗戰時間②客觀反映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③認識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④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2018九上·紹興月考)“毛澤東從歐洲借來的不是機器、宗教……而是共產主義。他借助于技術和靈活性,對癥下藥,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國,起死回生。”下列最能體現毛澤東“靈活性”的是( )A.發動武昌起義 B.領導南昌起義C.開辟革命道路 D.發動秋收起義3.(2018九上·柯橋月考)1916年,孫中山在浙江海寧參觀錢塘江潮時,題詞“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此處的“世界潮流”主要指( )A.君主立憲 B.民主共和 C.世界和平 D.經濟全球化4.(2018九上·柯橋月考)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報》刊登“北京特約通訊”,標題為《北京學界之大舉動——昨日之游街大會/曹汝霖宅之焚燒/青島問題之力爭/章宗祥大受夷傷》。從上述標題中能獲得有關五四運動的信息是( )A.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B.學生愛國浪潮已遍及全國C.京津兩地工人罷工游行 D.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學生5.(2018九上·柯橋月考)徐錫麟(1873—1907)與秋瑾、陶成章并稱辛亥革命紹興三杰。以下歷史事件中他能印證的是( )A.黃花崗起義 B.中國同盟會成立C.武昌起義 D.溥儀下詔退位6.(2018九上·柯橋月考)有人認為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的延續,是對辛亥革命的“補課”,這主要體現在( )A.政治制度領域 B.經濟發展領域C.思想文化領域 D.人才教育領域7.(2018九上·紹興月考)民謠是對歷史另一個角度的記錄。右圖民謠內容反映的歷史時期是( )A.北伐戰爭時期 B.國共合作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 D.土地革命戰爭時期8.(2018九上·柯橋月考)國民革命軍第129師師長劉伯承在戰士不情愿換掉已經穿戴了多年的紅軍裝、五星帽,而要換上青天白日帽徽時說:“這帽徽是白的,可我們的心永遠是紅的,同志們,為了救中國,暫時與紅軍帽告別吧!”他這樣說的主要目的是( )A.倡導國共合作,進行國民革命 B.爭取黨內合作,保障抗戰勝利C.促成統一戰線,確保民族解放 D.開辟正面戰場,徹底消滅日軍9.(2018九上·柯橋月考)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說:“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跡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這一時期內,國民政府的對日作戰時比較努力的……一時出現了生氣蓬勃的新氣象。”此處“新氣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B.敵后戰場已成為主戰場C.國民黨軍隊基本扭轉了戰局 D.全國性抗戰局面的形成10.(2018九上·柯橋月考)《全球通史》中寫道:“當凡爾賽的調停人沒有將這個丟失的省份還給中國時,在北京的學生和知識分子中間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這場運動是中國歷史上民族感情最強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提及的運動( )A.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B.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進行的C.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D.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11.(2018九上·紹興月考)歷史的瞬間定格為永恒。下列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召開的重要會議,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指明了方向。結合以下年代尺示意圖,回答問題。(1)年代尺中的四次會議依次是( )A.八七會議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遵義會議B.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八七會議 遵義會議C.遵義會議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八七會議D.中共一大 八七會議 中共二大 遵義會議(2)以上會議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是( )A.① B.② C.③ D.④(3)下列事件與會議③發生在同一年的有( )①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 ②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③“八一”南昌起義 ④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2.“他既是新文化運動中的‘主將’,又是中國共產黨初期的中央局書記。”此人是( )A.魯迅 B.李大釗 C.毛澤東 D.陳獨秀13.(2017九下·杭州月考)歷史譜寫著歌曲,歌聲凝結著歷史。下列歌曲在中國20世紀20年代廣為傳唱的是( )A.“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B.“起來,不愿做努力的人們……”C.“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D.“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14.(2018九上·柯橋月考)如果請你擔任歷史紀錄片《國父孫中山》的導演,能反映當時的歷史情境應該出現的畫面是( )①創建興中會 ②提出三民主義思想 ③領導北伐戰爭 ④主持召開國民黨一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5.民國八年,在北京《晨報》中可看到的消息是( )A.北洋政府罷免曹當霖等賣國賊職務B.北伐軍進軍迅速,連克汀泗橋、賀勝橋C.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D.汪精衛叛變,革命屠殺共產黨員16.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人數3500多萬,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材料直接表明中國的抗日戰爭( )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直接抗擊了德日意法西斯國家③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重大犧牲 ④得到愛好和平與正義國家和人民的支持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17.(2018九上·柯橋月考)辜鴻銘曾在北京大學任教,他梳著辮子走進課堂,學生們覺得很怪異,都在發笑。辜平靜地說:“你們笑我,無非是因為我的辮子。我的辮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諸位同學腦袋里的辮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呀!”聞聽此言,學生一片默然。后來促成“同學腦袋里的辮子”逐步被“剪掉”的是( )①戊戌變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運動 ④五四運動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18.(2018九上·柯橋月考)一位學者對發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評價是:“愛國”卻不愛中國舊文化,“反帝”卻崇拜帝國主義文化。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指的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二、非選擇題(本題有5小題,共60分)19.(2018九上·紹興月考)九年級某班同學開展活動回顧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革命的歷程,請你一起來參加吧。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任務一 填表憶史】【任務二 讀文析史】為了實現“中國夢”,中國共產黨從誕生的那天起,就在華夏大地上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從南湖紅船到軍旗升起的地方,從星星之火到長征壯歌,從北伐風云到合作破裂……經過艱難探索,中國共產黨終于找到了一條“中國式”的革命道路。(1)根據下表中的提示語,將相關的歷史事件寫在表格內:提示語 歷史事件開天辟地 軍旗升起的地方 星星之火 (2)“從南湖紅船到軍旗升起的地方”,結合課本知識說說,這軍旗升起的地方給革命歷程帶來怎樣的希望?(3)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中國共產黨終于找到了一條“中國式”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它是如何開創的?20.(2018九上·紹興月考)某校學生開展以“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為主題的探究活動。活動一:看圖說史活動二:讀文析史日本帝國主義武力侵占平津與華北的危險,已經放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面前。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中共中央《為日軍進占盧溝橋通電》(1937年7月8日)活動三:史論結合(1)從上述圖片中任選其中的兩個事件闡述其重要意義。(2)該通電的直接背景是什么 概括該通電的核心主張,分析該主張實施的歷史意義。(3)艱難探索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有理有據論述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在革命期間戰勝危機做出正確的道路抉擇的。(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21.(2018九上·紹興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無論日本軍隊伺候如何在東北挑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蔣介石給張學良密電(1931年)材料二:“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茍安,準備應戰而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后的時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幸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蔣介石廬山談話(1937年3月17日)材料三:見圖材料四:丘吉爾在談到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時說: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蘇聯元帥扎哈羅夫說:日本之所以沒有立即對蘇聯開戰,是因為它的大量軍隊被牽制在中國。軍事史家富勒指出:美英所引以為幸的是,日本既沒有足夠的兵力占領和控制印度洋上的戰略要點,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在太平洋上拼一死戰。(1)兩則材料中蔣介石對日軍侵華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簡要分析促使這一變化的原因。(2)據圖分析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原因分別是什么 (3)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貢獻。22.(2018九上·柯橋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21年注定照耀史冊,它并非世紀起點的標志,卻是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終于找到了一條使中國走向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確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改編自《百年中國》解說詞材料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謹以極大的熱忱向我全國父老兄弟諸姑姊妹宣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愿為其徹底的實現而奮斗。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并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材料三:中國共產黨人周恩來同志為探索中國革命正確道路、創建人民軍隊……為人類的進步事業建立的不朽功勛,深深銘刻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追求和平與正義的人們心中。——摘自習近平《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1)材料一中的“1921年注定照耀史冊”是指什么?(2)根據材料,說明中共的宣言是如何繼承三民主義的,并用史實說明理由?(3)請你列舉史實佐證“周恩來同志為創建人民軍隊的不朽功勛”。23.(2018九上·柯橋月考)歷史令人銘記。閱讀材料,回答回題.材料一:我們學界今天排隊游行,到各公使館去。要求各國出來維持公理,務望全國工商界,一律起來設法開國民大會,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中國存亡,就在此一舉了!——《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材料二:“現時主要的是要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來解決土地問題,發動千百萬農民自下而上的解決土地問題”,并規定十一條農民暴動的口號:“沒收大地主及中地主的土地,分這些土地給佃農及無地農民。……解除民團、團防等類的武裝與其他地主的軍隊,而武裝農民。……”——摘編自劉勉玉等《土地革命戰爭史》材料三: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不僅在于他領導了辛亥革命,而且在于他為了實現革命理想,與時俱進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爭方略,毫不妥協同逆時代潮流而動的各種勢力進行斗爭。孫中山先生當年說:“以四百兆蒼生之眾,數萬里土地之饒,因可發奮為雄,無敵于天下。”“惟愿諸君將振興中國之責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摘自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簡述材料一中北京學界提出“外爭主權”的歷史背景及結果(2)聯系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中共開展土地革命的意義。(3)運用所學史實,說明孫中山先生是如何與時俱進地完善革命理念和斗爭方略的。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八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開始的全國性抗戰,十四年抗戰是包含從1931年開始的局部抗戰在內的整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抗日戰爭開端問題關系到對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關系到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和南京國民政府作用的評價。所以,“十四年抗戰”,進一步肯定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客觀反映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進一步還原歷史真實,告慰先烈英靈;有利于認識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強調抗日戰爭的艱難,凝聚民族精神,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D項②③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 對“十四年抗戰”的理解。2.【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毛澤東從歐洲借來的不是機器、宗教……而是共產主義。他借助于技術和靈活性,對癥下藥,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國起死回生。”下列最能體現毛澤東“靈活性”的是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認真分析中國的形勢,當機立斷,向農村進軍,到達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農民武裝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會師,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革命道路的開始。C項開辟革命道路最能體現毛澤東“靈活性”,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毛澤東從歐洲借來的不是機器、宗教……而是共產主義。他借助于技術和靈活性,對癥下藥,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國起死回生“為依托,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及學生的理解能力。3.【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復辟封建帝制,孫中山領導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迫使袁世凱于1916年3月宣布撤銷帝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所以此處的“世界潮流”主要指民主共和。B項民主共和是題干中“世界潮流”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孫中山的政治主張的理解。4.【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材料標題內容《北京學界之大舉動——昨日之游街大會/曹汝霖宅之焚燒/青島問題之力爭/章宗祥大受夷傷》,可以獲取到有效信息即:“青島問題之力爭”體現了五四運動的“外爭國權”,“曹汝霖宅之焚燒/、章宗祥大受夷傷”體現了五四運動的“內懲國賊。”A項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符合題干內容,符合題意;B項學生愛國浪潮已遍及全國在題干中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C項京津兩地工人罷工游行在題干中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D項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學生在題干中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5.【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項黃花崗起義發生在1911年,徐錫麟(1873—1907)不能印證,不符合題意;B項中國同盟會成立發生在1905年,徐錫麟(1873—1907)能印證,符合題意;C項武昌起義發生在1911年,徐錫麟(1873—1907)不能印證,不符合題意;D項溥儀下詔退位發生在1912年,徐錫麟(1873—1907)不能印證,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識記能力。6.【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的繼續,辛亥革命提倡民主共和,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新文化運動也是提倡民主,反對專制。辛亥革命反對封建制度,新文化運動的反對封建思想是辛亥革命的遞進。故對題干這句話的理解最為恰當的是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新文化運動在思想文化上更徹底地提倡反封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7.【答案】D【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據民謠關鍵信息“共產黨”“蘇維埃”可知,民謠內容反映的歷史時期是土地革命時期。也就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D項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題干民謠內容反映的歷史時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相關史實及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相關史實。8.【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937年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在這關鍵時刻,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領導全民族抗戰;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奔赴抗日戰場;因此出現了材料中的紅軍戰士穿上國民黨軍隊的服裝。C項促成統一戰線,確保民族解放是題干中劉伯承說:“這帽徽是白的,可我們的心永遠是紅的,同志們,為了救中國,暫時與紅軍帽告別吧!”的主要目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9.【答案】D【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根據“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這一時期內,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攻占盧溝橋,發動了七七事變,中國開始了全民族抗戰,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全民族抗戰。因而此處“新氣象”主要是指全國性抗戰局面已經形成。A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建立是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不符合題意;B項敵后戰場已成為主戰場不符合題干材料內容,不符合題意;C項國民黨軍隊基本扭轉了戰局不符合題干材料內容,不符合題意;D項全國性抗戰局面的形成符合題干材料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全國性抗戰的相關知識。10.【答案】D【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當凡爾賽的調停人沒有將這個丟失的省份還給中國時,在北京的學生和知識分子中間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列強不顧中國人們的反對,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引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A項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的是洋務運動,不符合題意;B項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進行的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C項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D項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的是五四運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11.【答案】(1)B(2)D(3)B【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紅軍長征【解析】【分析】(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開,參加會議的代表有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李達等13人,代表全國五十多個黨員,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大會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現階段的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民主共和國。這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也就是提出了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1935年1月,黨中央在遵義召開會議,會議解決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定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B項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八七會議 遵義會議依次是年代尺中的四次會議,符合題意;(2)1935年1月,中共在長征期間召開了遵義會議,這次會議集中全力解決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結束了“左”傾錯誤在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是中共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標志著黨從幼稚走向成熟。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D項④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符合題意;(3)①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是1926年,②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是1927年,③“八一”南昌起義是1927年,④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是1927年。B項②③④都發生在1927年,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B。(2)D。(3)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會議和1927年發生的重大事件。12.【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他既是新文化運動中的‘主將’,又是中國共產黨初期的中央局書記。”此人是陳獨秀。魯迅、李大釗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毛澤東是中共一大代表,沒有擔任中央局書記。故選D。【點評】知道陳獨秀的相關史實。13.【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北伐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舉著“打倒軍閥!除列強”的標語,唱著“打倒軍閥!打倒列強”的戰歌從珠江之濱打到長江流域的是北伐戰爭。1924年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這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也稱為北伐戰爭,北伐軍在不到半年時間里,就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直指黃河流域。北伐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有力的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BC是抗日戰爭時期,D是抗美援朝時期。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北伐戰爭的了解。14.【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孫中山先生去世于1925年,但是北伐戰爭開始于1926年,所以③選項不可能出現,應排除;B項①②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的主要事跡。15.【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八年是指1919年,只有A選項發生在1919年,指的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北洋政府罷免曹當霖等賣國賊職務。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五四運動的識記。16.【答案】D【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世界反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了重大犧牲。題干中“中國抗日戰場牽制了日軍60%以上的兵力”說明了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軍民傷亡人數達3500多萬,直接、間接經濟損失超過6000億美元”說明了中國抗日軍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了重大犧牲。中國抗日戰爭沒有直接抗擊德、意法西斯,抗日戰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支持和幫助”,并不能從材料中反映出來。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7.【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有形的辮子是清朝的象征,“同學腦袋里的辮子”是無形的封建思想的象征,題目實際問的是批判封建思想的運動有哪些。①戊戌變法沒有批判封建思想,不符合題意;②辛亥革命沒有批判封建思想,不符合題意;③新文化運動批判封建思想,符合題意;④五四運動批判封建思想,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18.【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據“愛國卻不愛中國舊文化,反帝卻崇拜帝國主義文化”可知,這一事件是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但它有對東西方文化絕對否定絕對肯定的偏向。D項新文化運動是題干中重大歷史事件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19.【答案】(1)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成立(如果只有中共一大召開,不得分);1927年,南昌起義;1927年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2)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3)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獨特革命道路。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毛澤東率部在井岡山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在黨的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率領兩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南昌被稱為“軍旗升起的地方”。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工農革命軍發動秋收起義,部隊在進攻長沙受挫后,毛澤東當機立斷,率部隊向井岡山進軍,創建了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革命道路的開始,使中國革命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1935年1月,黨中央在遵義召開會議,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定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2)據所學知識可知,這軍旗升起的地方南昌發生的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發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3)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終于找到了一條“中國式”的革命道路指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獨特革命道路。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毛澤東率部在井岡山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在黨的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故答案為:(1)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成立(如果只有中共一大召開,不得分);1927年,南昌起義;1927年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2)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3)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獨特革命道路。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毛澤東率部在井岡山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在黨的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共一大、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遵義會議的相關史實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20.【答案】(1)意義:①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②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③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④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2)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實行全民族抗戰,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正式開始,為抗戰勝利奠定基礎。(3)分層評價。觀點:從國情出發,探索適合本國的革命建設道路 論據:大革命失敗后,面臨國民黨血腥屠殺,中共選擇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1934年,“左”傾錯誤導致革命失利,中共中央召開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1937年,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共實現與國民黨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期間面臨一個又一個危機,他們從實際國情出發作出正確的道路抉擇,為中華民族利益不斷奮斗。【知識點】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南昌起義、開國大典、中共一大、五四運動的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新型人民軍隊的開始。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北京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主席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開國大典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新中國的的成立使中國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篇章。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2)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材料分析能力。熟知我國的抗日戰爭是解題的關鍵。第一小問背景,根據材料“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可以得出七七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第二小問主張,根據材料“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可以得出實行全民族抗戰;第三小問意義,該通電意義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全民族抗戰正式形成,為抗戰勝利奠定基礎。(3)本題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意義:①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②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③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④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2)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實行全民族抗戰,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正式開始,為抗戰勝利奠定基礎。(3)分層評價。觀點:從國情出發,探索適合本國的革命建設道路 論據:大革命失敗后,面臨國民黨血腥屠殺,中共選擇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1934年,“左”傾錯誤導致革命失利,中共中央召開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1937年,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共實現與國民黨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期間面臨一個又一個危機,他們從實際國情出發作出正確的道路抉擇,為中華民族利益不斷奮斗。【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南昌起義、開國大典、中共一大、五四運動的意義,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1.【答案】(1)蔣介石對日軍的態度由妥協、不抵抗轉變為反對妥協、主張抗戰;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①“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東北,又將魔爪伸向華北,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②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這一事變和平解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③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2)A.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康日子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民族的抗戰B.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C.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援助(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有力牽制了日軍,支持了世界其他戰場反法西斯的斗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二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無論日本軍隊伺候如何在東北挑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反映了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依據材料二“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后的時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幸求免之理”說明蔣介石對日侵華的態度是主張抗戰日。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東北,又將魔爪伸向華北,制造事端,欲使“華北獨立”,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全面開始侵華,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民族矛盾的尖銳激發了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這一事變和平解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在全國人民一直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情況下,蔣介石的態度才發生變化。(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在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實現全民族抗戰。其它原因有國民黨正面戰場和解放區戰場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援助。(3)根據材料“丘吉爾在談到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時說: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蘇聯元帥扎哈羅夫說:日本之所以沒有立即對蘇聯開戰,是因為它的大量軍隊被牽制在中國”結合所學知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在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有力牽制了日軍,支持了世界其他戰場反法西斯的斗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二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故答案為:(1)蔣介石對日軍的態度由妥協、不抵抗轉變為反對妥協、主張抗戰;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①“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東北,又將魔爪伸向華北,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②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這一事變和平解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③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2)A.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康日子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民族的抗戰B.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C.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援助。(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有力牽制了日軍,支持了世界其他戰場反法西斯的斗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二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22.【答案】(1)中共一大,中共成立,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2)為了民族利益放棄與國民黨矛盾實現全民族抗日,七七事變后,改編成八路軍和新四軍,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3)1927年周恩來同志領導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2)本題考查中共的宣言和三民主義的關系的相關知識。材料二出自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聯系所學知識,七七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領導全民族的抗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奔赴抗日戰場。(3)本題考查周恩來的主要事跡。依據所學知識,1927年周恩來、賀龍等領導了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因此,“周恩來同志為創建人民軍隊的不朽功勛”。故答案為:(1)中共一大,中共成立,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2)為了民族利益放棄與國民黨矛盾實現全民族抗日,七七事變后,改編成八路軍和新四軍,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3)1927年周恩來同志領導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共一大、南昌起義、抗日戰爭等相關知識。23.【答案】(1)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外爭主權,內懲國賊。(2)意義:使廣大貧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共產黨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3)1 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并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后來孫中山把其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通過反對帝國主義和打倒軍閥的主張,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一“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可以判定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背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巴黎和會拒絕中國的要求,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直接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結果:在民眾強大的壓力下,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簽字儀式。(2)本題考查中共開展土地革命的意義。根據材料二中“沒收大地主及中地主的土地,分這些土地給佃農及無地農民。……解除民團、團防等類的武裝與其他地主的軍隊……”可見,中共開展土地革命使廣大貧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共產黨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3)本題考查孫中山的革命活動。1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把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作為革命目標,后來孫中山在《民報》的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孫中山先生不僅領導了辛亥革命,而且他為了實現革命理想,與時俱進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爭方略,毫不妥協同逆時代潮流而動的各種勢力進行斗爭,并推動了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故答案為:(1)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外爭主權,內懲國賊。(2)意義:使廣大貧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共產黨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3)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并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后來孫中山把其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通過反對帝國主義和打倒軍閥的主張,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土地革命、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等相關知識。1 / 1浙江省紹興市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國慶獨立作業試卷一、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18九上·柯橋月考)教育部要求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確立“十四年抗戰”的意義有利于( )①完整還原抗日戰爭的歷史過程從而增加抗戰時間②客觀反映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③認識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④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八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開始的全國性抗戰,十四年抗戰是包含從1931年開始的局部抗戰在內的整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抗日戰爭開端問題關系到對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關系到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和南京國民政府作用的評價。所以,“十四年抗戰”,進一步肯定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客觀反映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進一步還原歷史真實,告慰先烈英靈;有利于認識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強調抗日戰爭的艱難,凝聚民族精神,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D項②③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 對“十四年抗戰”的理解。2.(2018九上·紹興月考)“毛澤東從歐洲借來的不是機器、宗教……而是共產主義。他借助于技術和靈活性,對癥下藥,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國,起死回生。”下列最能體現毛澤東“靈活性”的是( )A.發動武昌起義 B.領導南昌起義C.開辟革命道路 D.發動秋收起義【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毛澤東從歐洲借來的不是機器、宗教……而是共產主義。他借助于技術和靈活性,對癥下藥,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國起死回生。”下列最能體現毛澤東“靈活性”的是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認真分析中國的形勢,當機立斷,向農村進軍,到達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農民武裝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會師,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革命道路的開始。C項開辟革命道路最能體現毛澤東“靈活性”,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毛澤東從歐洲借來的不是機器、宗教……而是共產主義。他借助于技術和靈活性,對癥下藥,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國起死回生“為依托,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及學生的理解能力。3.(2018九上·柯橋月考)1916年,孫中山在浙江海寧參觀錢塘江潮時,題詞“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此處的“世界潮流”主要指( )A.君主立憲 B.民主共和 C.世界和平 D.經濟全球化【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復辟封建帝制,孫中山領導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迫使袁世凱于1916年3月宣布撤銷帝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所以此處的“世界潮流”主要指民主共和。B項民主共和是題干中“世界潮流”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孫中山的政治主張的理解。4.(2018九上·柯橋月考)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報》刊登“北京特約通訊”,標題為《北京學界之大舉動——昨日之游街大會/曹汝霖宅之焚燒/青島問題之力爭/章宗祥大受夷傷》。從上述標題中能獲得有關五四運動的信息是( )A.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B.學生愛國浪潮已遍及全國C.京津兩地工人罷工游行 D.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學生【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材料標題內容《北京學界之大舉動——昨日之游街大會/曹汝霖宅之焚燒/青島問題之力爭/章宗祥大受夷傷》,可以獲取到有效信息即:“青島問題之力爭”體現了五四運動的“外爭國權”,“曹汝霖宅之焚燒/、章宗祥大受夷傷”體現了五四運動的“內懲國賊。”A項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符合題干內容,符合題意;B項學生愛國浪潮已遍及全國在題干中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C項京津兩地工人罷工游行在題干中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D項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學生在題干中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5.(2018九上·柯橋月考)徐錫麟(1873—1907)與秋瑾、陶成章并稱辛亥革命紹興三杰。以下歷史事件中他能印證的是( )A.黃花崗起義 B.中國同盟會成立C.武昌起義 D.溥儀下詔退位【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項黃花崗起義發生在1911年,徐錫麟(1873—1907)不能印證,不符合題意;B項中國同盟會成立發生在1905年,徐錫麟(1873—1907)能印證,符合題意;C項武昌起義發生在1911年,徐錫麟(1873—1907)不能印證,不符合題意;D項溥儀下詔退位發生在1912年,徐錫麟(1873—1907)不能印證,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識記能力。6.(2018九上·柯橋月考)有人認為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的延續,是對辛亥革命的“補課”,這主要體現在( )A.政治制度領域 B.經濟發展領域C.思想文化領域 D.人才教育領域【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的繼續,辛亥革命提倡民主共和,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新文化運動也是提倡民主,反對專制。辛亥革命反對封建制度,新文化運動的反對封建思想是辛亥革命的遞進。故對題干這句話的理解最為恰當的是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新文化運動在思想文化上更徹底地提倡反封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7.(2018九上·紹興月考)民謠是對歷史另一個角度的記錄。右圖民謠內容反映的歷史時期是( )A.北伐戰爭時期 B.國共合作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 D.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答案】D【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據民謠關鍵信息“共產黨”“蘇維埃”可知,民謠內容反映的歷史時期是土地革命時期。也就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D項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題干民謠內容反映的歷史時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相關史實及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相關史實。8.(2018九上·柯橋月考)國民革命軍第129師師長劉伯承在戰士不情愿換掉已經穿戴了多年的紅軍裝、五星帽,而要換上青天白日帽徽時說:“這帽徽是白的,可我們的心永遠是紅的,同志們,為了救中國,暫時與紅軍帽告別吧!”他這樣說的主要目的是( )A.倡導國共合作,進行國民革命 B.爭取黨內合作,保障抗戰勝利C.促成統一戰線,確保民族解放 D.開辟正面戰場,徹底消滅日軍【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937年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在這關鍵時刻,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領導全民族抗戰;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奔赴抗日戰場;因此出現了材料中的紅軍戰士穿上國民黨軍隊的服裝。C項促成統一戰線,確保民族解放是題干中劉伯承說:“這帽徽是白的,可我們的心永遠是紅的,同志們,為了救中國,暫時與紅軍帽告別吧!”的主要目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9.(2018九上·柯橋月考)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說:“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跡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這一時期內,國民政府的對日作戰時比較努力的……一時出現了生氣蓬勃的新氣象。”此處“新氣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B.敵后戰場已成為主戰場C.國民黨軍隊基本扭轉了戰局 D.全國性抗戰局面的形成【答案】D【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根據“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這一時期內,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作戰是比較努力的”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攻占盧溝橋,發動了七七事變,中國開始了全民族抗戰,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全民族抗戰。因而此處“新氣象”主要是指全國性抗戰局面已經形成。A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建立是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不符合題意;B項敵后戰場已成為主戰場不符合題干材料內容,不符合題意;C項國民黨軍隊基本扭轉了戰局不符合題干材料內容,不符合題意;D項全國性抗戰局面的形成符合題干材料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全國性抗戰的相關知識。10.(2018九上·柯橋月考)《全球通史》中寫道:“當凡爾賽的調停人沒有將這個丟失的省份還給中國時,在北京的學生和知識分子中間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這場運動是中國歷史上民族感情最強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提及的運動( )A.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B.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進行的C.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D.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答案】D【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當凡爾賽的調停人沒有將這個丟失的省份還給中國時,在北京的學生和知識分子中間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列強不顧中國人們的反對,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引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A項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的是洋務運動,不符合題意;B項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進行的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C項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D項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的是五四運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11.(2018九上·紹興月考)歷史的瞬間定格為永恒。下列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召開的重要會議,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指明了方向。結合以下年代尺示意圖,回答問題。(1)年代尺中的四次會議依次是( )A.八七會議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遵義會議B.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八七會議 遵義會議C.遵義會議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八七會議D.中共一大 八七會議 中共二大 遵義會議(2)以上會議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是( )A.① B.② C.③ D.④(3)下列事件與會議③發生在同一年的有( )①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 ②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③“八一”南昌起義 ④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1)B(2)D(3)B【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紅軍長征【解析】【分析】(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開,參加會議的代表有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李達等13人,代表全國五十多個黨員,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大會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現階段的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民主共和國。這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也就是提出了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1935年1月,黨中央在遵義召開會議,會議解決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定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B項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八七會議 遵義會議依次是年代尺中的四次會議,符合題意;(2)1935年1月,中共在長征期間召開了遵義會議,這次會議集中全力解決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結束了“左”傾錯誤在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是中共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標志著黨從幼稚走向成熟。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D項④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符合題意;(3)①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是1926年,②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是1927年,③“八一”南昌起義是1927年,④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是1927年。B項②③④都發生在1927年,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B。(2)D。(3)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會議和1927年發生的重大事件。12.“他既是新文化運動中的‘主將’,又是中國共產黨初期的中央局書記。”此人是( )A.魯迅 B.李大釗 C.毛澤東 D.陳獨秀【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他既是新文化運動中的‘主將’,又是中國共產黨初期的中央局書記。”此人是陳獨秀。魯迅、李大釗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毛澤東是中共一大代表,沒有擔任中央局書記。故選D。【點評】知道陳獨秀的相關史實。13.(2017九下·杭州月考)歷史譜寫著歌曲,歌聲凝結著歷史。下列歌曲在中國20世紀20年代廣為傳唱的是( )A.“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B.“起來,不愿做努力的人們……”C.“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D.“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北伐戰爭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舉著“打倒軍閥!除列強”的標語,唱著“打倒軍閥!打倒列強”的戰歌從珠江之濱打到長江流域的是北伐戰爭。1924年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這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也稱為北伐戰爭,北伐軍在不到半年時間里,就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直指黃河流域。北伐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有力的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BC是抗日戰爭時期,D是抗美援朝時期。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北伐戰爭的了解。14.(2018九上·柯橋月考)如果請你擔任歷史紀錄片《國父孫中山》的導演,能反映當時的歷史情境應該出現的畫面是( )①創建興中會 ②提出三民主義思想 ③領導北伐戰爭 ④主持召開國民黨一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孫中山先生去世于1925年,但是北伐戰爭開始于1926年,所以③選項不可能出現,應排除;B項①②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的主要事跡。15.民國八年,在北京《晨報》中可看到的消息是( )A.北洋政府罷免曹當霖等賣國賊職務B.北伐軍進軍迅速,連克汀泗橋、賀勝橋C.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D.汪精衛叛變,革命屠殺共產黨員【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五四運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八年是指1919年,只有A選項發生在1919年,指的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北洋政府罷免曹當霖等賣國賊職務。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五四運動的識記。16.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人數3500多萬,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材料直接表明中國的抗日戰爭( )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直接抗擊了德日意法西斯國家③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重大犧牲 ④得到愛好和平與正義國家和人民的支持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答案】D【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世界反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了重大犧牲。題干中“中國抗日戰場牽制了日軍60%以上的兵力”說明了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軍民傷亡人數達3500多萬,直接、間接經濟損失超過6000億美元”說明了中國抗日軍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付出了重大犧牲。中國抗日戰爭沒有直接抗擊德、意法西斯,抗日戰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支持和幫助”,并不能從材料中反映出來。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7.(2018九上·柯橋月考)辜鴻銘曾在北京大學任教,他梳著辮子走進課堂,學生們覺得很怪異,都在發笑。辜平靜地說:“你們笑我,無非是因為我的辮子。我的辮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諸位同學腦袋里的辮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呀!”聞聽此言,學生一片默然。后來促成“同學腦袋里的辮子”逐步被“剪掉”的是( )①戊戌變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運動 ④五四運動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有形的辮子是清朝的象征,“同學腦袋里的辮子”是無形的封建思想的象征,題目實際問的是批判封建思想的運動有哪些。①戊戌變法沒有批判封建思想,不符合題意;②辛亥革命沒有批判封建思想,不符合題意;③新文化運動批判封建思想,符合題意;④五四運動批判封建思想,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18.(2018九上·柯橋月考)一位學者對發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評價是:“愛國”卻不愛中國舊文化,“反帝”卻崇拜帝國主義文化。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指的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據“愛國卻不愛中國舊文化,反帝卻崇拜帝國主義文化”可知,這一事件是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但它有對東西方文化絕對否定絕對肯定的偏向。D項新文化運動是題干中重大歷史事件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二、非選擇題(本題有5小題,共60分)19.(2018九上·紹興月考)九年級某班同學開展活動回顧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革命的歷程,請你一起來參加吧。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任務一 填表憶史】【任務二 讀文析史】為了實現“中國夢”,中國共產黨從誕生的那天起,就在華夏大地上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從南湖紅船到軍旗升起的地方,從星星之火到長征壯歌,從北伐風云到合作破裂……經過艱難探索,中國共產黨終于找到了一條“中國式”的革命道路。(1)根據下表中的提示語,將相關的歷史事件寫在表格內:提示語 歷史事件開天辟地 軍旗升起的地方 星星之火 (2)“從南湖紅船到軍旗升起的地方”,結合課本知識說說,這軍旗升起的地方給革命歷程帶來怎樣的希望?(3)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中國共產黨終于找到了一條“中國式”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它是如何開創的?【答案】(1)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成立(如果只有中共一大召開,不得分);1927年,南昌起義;1927年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2)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3)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獨特革命道路。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毛澤東率部在井岡山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在黨的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率領兩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南昌被稱為“軍旗升起的地方”。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工農革命軍發動秋收起義,部隊在進攻長沙受挫后,毛澤東當機立斷,率部隊向井岡山進軍,創建了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革命道路的開始,使中國革命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1935年1月,黨中央在遵義召開會議,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定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2)據所學知識可知,這軍旗升起的地方南昌發生的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發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3)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終于找到了一條“中國式”的革命道路指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獨特革命道路。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毛澤東率部在井岡山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在黨的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故答案為:(1)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成立(如果只有中共一大召開,不得分);1927年,南昌起義;1927年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2)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3)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獨特革命道路。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毛澤東率部在井岡山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在黨的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共一大、南昌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遵義會議的相關史實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20.(2018九上·紹興月考)某校學生開展以“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為主題的探究活動。活動一:看圖說史活動二:讀文析史日本帝國主義武力侵占平津與華北的危險,已經放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面前。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中共中央《為日軍進占盧溝橋通電》(1937年7月8日)活動三:史論結合(1)從上述圖片中任選其中的兩個事件闡述其重要意義。(2)該通電的直接背景是什么 概括該通電的核心主張,分析該主張實施的歷史意義。(3)艱難探索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有理有據論述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在革命期間戰勝危機做出正確的道路抉擇的。(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答案】(1)意義:①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②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③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④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2)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實行全民族抗戰,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正式開始,為抗戰勝利奠定基礎。(3)分層評價。觀點:從國情出發,探索適合本國的革命建設道路 論據:大革命失敗后,面臨國民黨血腥屠殺,中共選擇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1934年,“左”傾錯誤導致革命失利,中共中央召開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1937年,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共實現與國民黨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期間面臨一個又一個危機,他們從實際國情出發作出正確的道路抉擇,為中華民族利益不斷奮斗。【知識點】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南昌起義、開國大典、中共一大、五四運動的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新型人民軍隊的開始。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北京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主席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開國大典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新中國的的成立使中國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篇章。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2)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材料分析能力。熟知我國的抗日戰爭是解題的關鍵。第一小問背景,根據材料“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可以得出七七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第二小問主張,根據材料“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可以得出實行全民族抗戰;第三小問意義,該通電意義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全民族抗戰正式形成,為抗戰勝利奠定基礎。(3)本題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意義:①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②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③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④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2)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實行全民族抗戰,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正式開始,為抗戰勝利奠定基礎。(3)分層評價。觀點:從國情出發,探索適合本國的革命建設道路 論據:大革命失敗后,面臨國民黨血腥屠殺,中共選擇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1934年,“左”傾錯誤導致革命失利,中共中央召開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1937年,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共實現與國民黨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期間面臨一個又一個危機,他們從實際國情出發作出正確的道路抉擇,為中華民族利益不斷奮斗。【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南昌起義、開國大典、中共一大、五四運動的意義,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1.(2018九上·紹興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無論日本軍隊伺候如何在東北挑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蔣介石給張學良密電(1931年)材料二:“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茍安,準備應戰而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后的時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幸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蔣介石廬山談話(1937年3月17日)材料三:見圖材料四:丘吉爾在談到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時說: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蘇聯元帥扎哈羅夫說:日本之所以沒有立即對蘇聯開戰,是因為它的大量軍隊被牽制在中國。軍事史家富勒指出:美英所引以為幸的是,日本既沒有足夠的兵力占領和控制印度洋上的戰略要點,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在太平洋上拼一死戰。(1)兩則材料中蔣介石對日軍侵華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簡要分析促使這一變化的原因。(2)據圖分析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原因分別是什么 (3)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貢獻。【答案】(1)蔣介石對日軍的態度由妥協、不抵抗轉變為反對妥協、主張抗戰;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①“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東北,又將魔爪伸向華北,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②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這一事變和平解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③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2)A.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康日子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民族的抗戰B.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C.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援助(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有力牽制了日軍,支持了世界其他戰場反法西斯的斗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二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無論日本軍隊伺候如何在東北挑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反映了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依據材料二“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后的時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幸求免之理”說明蔣介石對日侵華的態度是主張抗戰日。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東北,又將魔爪伸向華北,制造事端,欲使“華北獨立”,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全面開始侵華,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民族矛盾的尖銳激發了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這一事變和平解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在全國人民一直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情況下,蔣介石的態度才發生變化。(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在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實現全民族抗戰。其它原因有國民黨正面戰場和解放區戰場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援助。(3)根據材料“丘吉爾在談到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時說: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蘇聯元帥扎哈羅夫說:日本之所以沒有立即對蘇聯開戰,是因為它的大量軍隊被牽制在中國”結合所學知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在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有力牽制了日軍,支持了世界其他戰場反法西斯的斗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二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故答案為:(1)蔣介石對日軍的態度由妥協、不抵抗轉變為反對妥協、主張抗戰;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①“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東北,又將魔爪伸向華北,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②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這一事變和平解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③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2)A.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康日子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民族的抗戰B.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C.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援助。(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有力牽制了日軍,支持了世界其他戰場反法西斯的斗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二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22.(2018九上·柯橋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21年注定照耀史冊,它并非世紀起點的標志,卻是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終于找到了一條使中國走向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確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改編自《百年中國》解說詞材料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謹以極大的熱忱向我全國父老兄弟諸姑姊妹宣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愿為其徹底的實現而奮斗。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并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材料三:中國共產黨人周恩來同志為探索中國革命正確道路、創建人民軍隊……為人類的進步事業建立的不朽功勛,深深銘刻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追求和平與正義的人們心中。——摘自習近平《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1)材料一中的“1921年注定照耀史冊”是指什么?(2)根據材料,說明中共的宣言是如何繼承三民主義的,并用史實說明理由?(3)請你列舉史實佐證“周恩來同志為創建人民軍隊的不朽功勛”。【答案】(1)中共一大,中共成立,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2)為了民族利益放棄與國民黨矛盾實現全民族抗日,七七事變后,改編成八路軍和新四軍,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3)1927年周恩來同志領導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2)本題考查中共的宣言和三民主義的關系的相關知識。材料二出自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聯系所學知識,七七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領導全民族的抗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奔赴抗日戰場。(3)本題考查周恩來的主要事跡。依據所學知識,1927年周恩來、賀龍等領導了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因此,“周恩來同志為創建人民軍隊的不朽功勛”。故答案為:(1)中共一大,中共成立,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2)為了民族利益放棄與國民黨矛盾實現全民族抗日,七七事變后,改編成八路軍和新四軍,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3)1927年周恩來同志領導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共一大、南昌起義、抗日戰爭等相關知識。23.(2018九上·柯橋月考)歷史令人銘記。閱讀材料,回答回題.材料一:我們學界今天排隊游行,到各公使館去。要求各國出來維持公理,務望全國工商界,一律起來設法開國民大會,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中國存亡,就在此一舉了!——《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材料二:“現時主要的是要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來解決土地問題,發動千百萬農民自下而上的解決土地問題”,并規定十一條農民暴動的口號:“沒收大地主及中地主的土地,分這些土地給佃農及無地農民。……解除民團、團防等類的武裝與其他地主的軍隊,而武裝農民。……”——摘編自劉勉玉等《土地革命戰爭史》材料三: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不僅在于他領導了辛亥革命,而且在于他為了實現革命理想,與時俱進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爭方略,毫不妥協同逆時代潮流而動的各種勢力進行斗爭。孫中山先生當年說:“以四百兆蒼生之眾,數萬里土地之饒,因可發奮為雄,無敵于天下。”“惟愿諸君將振興中國之責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摘自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簡述材料一中北京學界提出“外爭主權”的歷史背景及結果(2)聯系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中共開展土地革命的意義。(3)運用所學史實,說明孫中山先生是如何與時俱進地完善革命理念和斗爭方略的。【答案】(1)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外爭主權,內懲國賊。(2)意義:使廣大貧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共產黨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3)1 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并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后來孫中山把其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通過反對帝國主義和打倒軍閥的主張,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一“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可以判定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背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巴黎和會拒絕中國的要求,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直接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結果:在民眾強大的壓力下,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簽字儀式。(2)本題考查中共開展土地革命的意義。根據材料二中“沒收大地主及中地主的土地,分這些土地給佃農及無地農民。……解除民團、團防等類的武裝與其他地主的軍隊……”可見,中共開展土地革命使廣大貧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共產黨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3)本題考查孫中山的革命活動。1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把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作為革命目標,后來孫中山在《民報》的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孫中山先生不僅領導了辛亥革命,而且他為了實現革命理想,與時俱進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爭方略,毫不妥協同逆時代潮流而動的各種勢力進行斗爭,并推動了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故答案為:(1)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外爭主權,內懲國賊。(2)意義:使廣大貧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共產黨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3)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并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后來孫中山把其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通過反對帝國主義和打倒軍閥的主張,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土地革命、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等相關知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紹興市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國慶獨立作業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紹興市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國慶獨立作業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