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思品七年級下冊第一課第三框彼此尊重才能贏得尊重導學案知識目標:在掌握自尊含義的基礎上,理解自尊與尊重他人相互關系、密不可分;充分認識到維護人格最重要。能力目標:學會寬容待人的方法,做到自尊者豁達。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生活中培養善于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教學重點:掌握尊重他人的方法。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講文明、懂禮貌、善于尊重他人的良好習慣。(導學部分)尊重自己是人生的一道底線,是人生的一個亮點,自尊無價。尊重他人是人生的一門學問,是人生的一片風景,尊人優雅。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維護自己和他人的尊嚴?這節課我們就共同來探討這方面的問題。(同時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自學部分)閱讀教材,自主探究完成下列題目:(限時5分鐘)1、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 。2、 的自尊有助于我們面對批評,改正錯誤; 的自尊,則使我們過于敏感,作繭自縛,體驗不到生活中的樂趣。3、尊重可以使人 ,尊重可以使人 ,尊重可以喚醒人的,產生無法估量的 效應。4、在生活中,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何真正做到尊重他人?6、怎樣正確對待他人的議論與批評?(互學部分)(合作探究)活動一:課本劇表演:晏子使楚(組織學生表演課本劇“晏子使楚”。在事先的組織過程中,著重要求學生站在晏子的角度去體會當發現楚王不尊重自己時的心理感受,突出晏子當時的心理活動。)師: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劇內容回答:晏子身上最令你欽佩的是什么?(學生分組進行討論,限時3分鐘,每組必須有2位同學發言)生1:晏子身上最讓我欽佩的是他的機智與才華,而且臨危不懼,非常巧妙地挫敗了楚王想羞辱他的詭計。生2:晏子堅持從大門進城,不僅使自己的人格免受侮辱,而且也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生3:……(教師進行簡要總結,并對發言學生給與肯定):晏子的行為不僅維護了自己的人格,還維護了國家的尊嚴。我們常說的人格,是人的尊嚴、價值和品格的總和。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有時,為了維護自尊,可以舍棄許多東西,但決不可喪失人格,做有損人格的事。活動二:情境創設(假如遇到下列情景,你該如何做)1、如果在穿著方面不如同學是否就低人一等,有點抬不起頭來?2、如果你的同學家庭條件比較差,怎樣與他相處才能維護他的自尊?3、如果你有些“與眾不同”,比如相貌丑一點,成績差一點兒,脾氣暴一點兒,你將怎樣維護自己的尊嚴?4、爸爸媽媽的職務不高,收入較低,甚至下崗失業。如果有人問起,你會怎樣介紹他們?學生分組討論(限時3分鐘)后自由發言(通過引用身邊常遇到的情況,幫助學生進一步正確認識自尊,消除對自尊的錯誤看法,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自尊。同時,教育學生,學會尊重他人是自我尊重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師總結:真正自尊的人應該不自卑、不虛榮,以平和的心態向周圍的人展示一個真實的自我,摒棄過度的自尊,養成一種豁達、開朗的性格,同時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品德修養,做一個自尊、快樂的人。活動三:閱讀教材第十四頁花邊框:你認為司馬懿“臨辱不驚,遇辱不怒”的行為是不知恥,還是有自尊?如果遇到下面的情況,你會如何處理?有人背后說你壞話。有人惡毒地詛咒你。有人惡意地作弄你。(結合所學知識自主探究)(限時4分鐘)(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多予以正面引導和肯定)活動四:閱讀教材第十五頁花邊框中內容合作探究(限時3分鐘)1)這名男生犯了錯,陶校長為什么反而給他四塊糖?2)十五頁相關鏈接材料蕭伯納與小姑娘的故事又說明了什么?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如何尊重他人?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總結陶行知給糖的教育事例告訴了我們,應該如何尊重他人。一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感同身受,推己及人;二是要善于欣賞,接納他人;三是要不做有損他人人格的事。(課堂小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尊,都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過,尊重可以喚醒人的良知,產生無法估量的正面效應,讓我們在生活中學會彼此尊重。(評學部分):(限時10分鐘)一、單項選擇題1、當我們受到他人肯定,得到集體和社會的認同時,就會感到高興,這是因為我們的_得到滿足。( )A. 快樂 B. 希望 C. 自尊心 D. 容貌的修飾2、下列對自尊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自尊即自我尊重 B. 不允許別人比自己強C一種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 D既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許別人歧視、侮辱自己3、“有發展前途”“很有潛力”“你一定行”——老師對我們的這些激勵性評價( )A. 能激發我們的自信心,使人產生奮發向上的力量B. 會導致我們盲目樂觀,養成自傲自負的不良習慣C. 會使我們只看到自己的長處,而不能全面地認識自己D. 會使我們過高地估計自己,從而迷失前進的方向4、當聽到別人議論或批評自己時,不應當( )A. 斤斤計較,得理不饒人 B.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C. 議論只代表個別人意見,未必正確,不必在意 D. 豁達開朗地欣賞他人的智慧二、辨別分析:為維護自尊,所以面對別人的議論,應斤斤計較,得理不讓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