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義烏市六校聯考2019-2020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卷一、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1.(2019九上·義烏月考)某條約第2條規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到法國進攻,不論其理由為何,其他兩締約國必須以他們的全部軍隊給予被攻擊的一方以援助……”這一條款中的“其他兩締約國”指( )A.德國、奧匈帝國 B.法國、俄國C.英國、法國 D.英國、俄國【答案】A【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由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政治發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帝國主義國家的激烈爭奪,逐漸形成了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其中三國同盟包括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A項德國、奧匈帝國是題干條款中的“其他兩締約國”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同盟的相關知識。解答時首先根據材料篩取信息“意大利”“受法國進攻”,判斷該同盟國家應是三國同盟,而三國同盟的組成國家是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2.(2019九上·義烏月考)下面漫畫原圖發表于1912年,桶上的英文意為“巴爾干麻煩”,桶蓋將被蒸汽頂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奧匈、沙俄等國。漫畫可以說明( )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 B.凡爾登戰役的空前慘烈C.歐洲的優勢地位被削弱 D.巴黎和會上的勾心斗角【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依據題干的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2年,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強國向帝國主義過渡,為了爭奪殖民地,后期的德國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矛盾激化,先后建立了以德、意、奧匈帝國為成員的三國同盟集團和以英、法、俄為成員的三國協約集團,他們為了爭奪巴爾干半島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A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是題干漫畫可以說明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漫畫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學生正確理解圖片的內容,以及結合圖片的解釋說明解答問題,巴爾干地區成為火藥桶是在一戰前,屬于一戰的背景。3.(2019九上·義烏月考)英軍第一次使用了坦克……陸地的遠程大炮、空中的飛機、海上的戰艦展開了全面和立體的廝殺。這種場景最先發生在( )A.拿破侖對外戰爭 B.第一次世界大戰C.第二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鴉片戰爭【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根據本題材料“英軍第一次使用了坦克……遠程大炮、空中的飛機、海上的戰艦展開了全面和立體的廝殺”可知,這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科技革命許多重要成果首次被應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如新式武器坦克、毒氣、飛機、潛水艇,這些新式武器的應用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使得一戰的戰場慘烈無比。B項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軍第一次使用了坦克……陸地的遠程大炮、空中的飛機、海上的戰艦展開了全面和立體的廝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準確掌握教材基礎知識即可作答。4.(2019九上·義烏月考)運用數據進行分析是歷史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下表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情況統計持續時間 4年多參與國家 30多個死傷人數 3000多萬經濟損失 3400多億美元A.是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 B.促進了殖民地人民的覺醒C.是十月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 D.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分析圖表,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時間長,參加國家多,死傷人數大,經濟損失嚴重,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物質破壞和人員傷亡,是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A項是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是題干表格反映出的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表格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情況統計》為切入點,考查一戰的相關史實。由表中數據說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災難。注意準確識記一戰的影響。5.(2019九上·義烏月考)凱恩斯在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時說:“它是一個殘忍的勝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兇暴的行為之一”。下列有關這個“體系”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根據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而建立B.無法根除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C.建立了一戰后國際關系的新秩序D.顧及到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答案】D【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一戰后,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東亞以及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是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體系。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沒有消除,犧牲了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ABC三項表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顧及到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表述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重點識記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內容與影響。6.(2019九上·義烏月考)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實現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性質的共和國——中華民國。辛亥革命對中國政治民主化的貢獻在于( )A.推翻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B.推翻了封建制度C.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項推翻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錯誤,結合所學知識,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北洋軍閥攫取,它沒有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不符合題意;B項推翻了封建制度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沒有推翻封建制度,不符合題意;C項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正確,根據題干“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實現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性質的共和國--中華民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國觀念深入人心,符合題意;D項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對中國政治民主化的貢獻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化探索的重要內容,其時間、過程、意義是需要重要掌握的內容。7.(2019九上·義烏月考)政治口號是政黨、階級等為實現政治目標提出的帶綱領性、鼓動性的政治旗幟。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后,資產階級革命派迅速放棄他們早先提出的“驅除韃虜”主張,而主張“五族共和”,“五族平等”,旨在( )A.實現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B.突出清朝政權已土崩瓦解C.反映社會性質的根本變化 D.強調中華民族的一致抗日【答案】A【知識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武昌起義后,資產階級革命派放棄他們早先提出的“驅除韃虜”主張,而主張“五族共和”,“五族平等”,其目的是實現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A項實現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正確,符合題意;B項突出清朝政權已土崩瓦解在材料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C項反映社會性質的根本變化錯誤,武昌起義并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不符合題意;D項強調中華民族的一致抗日錯誤,武昌起義時期沒有提出反帝要求,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武昌起義后革命派思想的轉變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與分析。8.(2019九上·義烏月考)下列刊物中,最能反映20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歷史發展潮流的是( )A. B.C. D.【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中國同盟會于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后來,孫中山在創辦的機關刊物《民報》的發刊詞上闡釋成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這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民報》是反映20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歷史發展潮流的刊物。A項是維新變法運動期間創辦的報刊,時間是19世紀末,不符合題意;B項是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不符合題意;C項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創辦于1905年,符合題意;D項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創辦于1915年,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等相關知識。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確定“20世紀第一個十年”指的是1900~1909年。9.(2019九上·義烏月考)1912年2月12日,清廷頒布《宣統帝退位詔書》,有言:“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據此,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國版的“光榮革命”。這一認識的依據是兩者都( )A.體面地保留了封建王室及其待遇B.資產階級以和平手段獲得統治權C.演繹了一場不流血的宮廷政變D.通過法律手段有效限制了君主權力【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解析】【分析】1912年清帝退位的背景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和北洋軍閥相互妥協的結果,是以一種和平的手段結束了君主專制,據此比較英國的“光榮革命”,可知二者都是資產階級以和平手段獲得統治權。ACD三項不是題干認識的依據,不符合題意;B項資產階級以和平手段獲得統治權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光榮革命,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的能力。英國在1688年“光榮革命”后建立起來的議會權利超過君主的立憲君主制度以及兩黨制度等,不僅對英國以后的歷史發展,而且對歐美許多國家的政治都發生了重要影響。光榮革命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新貴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間所達成的政治妥協。10.(2019九上·義烏月考)“他們號召用現代西方的標準,重新評價中國的文化遺產,樂意地與引致中國衰弱的那些因素決裂,……就深度和廣度而言,這場思想變革超過1895—1911年期間的變革。”由此推斷,“他們”主張( )A.自強求富 B.變法圖強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學【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材料中“重新評價中國的文化遺產”“中國過去引入了一種全面否定的新態度”的信息說明是批判傳統文化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核心內容是民主科學。D項民主科學是“他們”的主張,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考查了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的關鍵信息是“重新評價中國的文化遺產”“中國過去引入了一種全面否定的新態度”。11.(2019九上·義烏月考)《時報》記載:“是故今日之列國,對于此次鄂(湖北)亂,茍能嚴守中立,相約不肯發難,則此次革命結果,無論兩造孰勝孰敗,吾國民皆知感激大義……”。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國民革命運動C.辛亥武昌首義 D.八一南昌起義【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從材料中的次鄂(湖北)亂,可以看出是武漢地區的革命活動,而且列強保持的是中立,所以這反映的應該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ABD三項和題干描述無關,不符合題意;C項辛亥武昌首義是題干材料反映的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武昌起義,要求學生結合辛亥革命的過程特征來分析。解答問題要搞清楚武昌起義的特征,還要搞清楚當時國內外環境的特點。12.民國8年,在北京《晨報》中可能看到的消息是( )A.北洋政府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B.北伐軍進軍迅速,攻克武昌城C.蔣介石任黃埔軍校校長D.蔣介石叛變革命,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民國八年是指1911+8=1919年,只有A選項發生在1919年,指的是五四運動。北洋政府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職務,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A項北洋政府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民國8年在北京《晨報》中可能看到,符合題意;BCD項民國8年在北京《晨報》中都不可能看到,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史實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3.(2019九上·義烏月考)五四運動中,一些愛國人士提出了“改造強盜世界,不認秘密外交,實行民族自決”和“另起爐灶,組織新政府”這些口號。這些口號表明五四運動( )A.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B.將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C.改變中國外交被動局面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質【答案】D【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A項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錯誤,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從題干口號中無法體現,不符合題意;B項將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錯誤,材料所述的口號有利于推動愛國運動的發展,但是否能達到“高潮”無法體現,不符合題意;C項改變中國外交被動局面錯誤,五四運動的口號與中國外交被動局面的改變無關,不符合題意;D項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質正確,根據題干材料信息“不認秘密外交,實行民族自決”體現了反帝性質,“另起爐灶,組織新政府”體現了反對北洋軍閥統治即反封建性質,故材料所述口號能體現出五四運動的反帝反封建性質,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五四運動的有關知識,旨在考查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認知的能力。14.(2019九上·義烏月考)某回憶錄記載:“離開瑞金后,……在沖破四道封鎖線和湘江戰役后,紅5軍團第34師和紅3軍團第6師第18團被阻于湘江東岸,指戰員大部犧牲。中央紅軍銳減至3萬余人,紅8軍團番號撤銷。”這本回憶錄的下一個章節最可能是( )A.陜甘軍民傳喜訊 B.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C.生死攸關的轉折 D.思想啟蒙的聲音響起【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黨中央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1934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八萬余人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向湘西前進,開始長征。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C項生死攸關的轉折最可能是這本回憶錄的下一個章節,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離開瑞金后,蔣介石派16個師共77個團實施‘追剿……在沖破四道封鎖線和湘江戰役后,紅5軍團第34師和紅3軍團第6師第18團被阻于湘江東岸,指戰員大部犧牲。中央紅軍銳減至3萬余人,紅8軍團番號撤銷。”為切入點,考查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紅軍長征的相關史實。15.(2019九上·義烏月考)一位觀察家在1919年5月這樣報道:“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數百萬農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來第一次談論起國家和國際大事……不論你走到哪家飯館,不論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聽到他們在談論這些事情。茶館里‘莫談國事’的招牌已經過時了。”這說明當時( )A.反帝反封建斗爭序幕揭開 B.民族民主思想開始傳播C.各階層民眾關注社會運動 D.革命統一戰線逐步形成【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1919年5月”、“數百萬農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來第一次談論起國家和國際大事”可知,反映的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各階層民眾廣泛關注社會運動。A項反帝反封建斗爭序幕揭開錯誤,材料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B項民族民主思想開始傳播錯誤,近代民族民主思想開始傳播是在19世紀60年代,與題干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各階層民眾關注社會運動正確,符合題意;D項革命統一戰線逐步形成是在20世紀20年代,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影響級學生抓住關鍵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掌握五四運動的影響。解題的關鍵是抓住關鍵信息“1919年5月”、“數百萬農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來第一次談論起國家和國際大事”進行分析理解,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即可。16.(2019九上·義烏月考)如圖為1927—1937年中共黨員人數發展變化示意圖,其中1934—1937年黨員大幅減員的原因是( )A.北伐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黨員浴血奮戰B.國民黨右派對共產黨人的大規模屠殺C.中共領導的各地武裝起義的失敗D.長征的艱苦卓絕導致犧牲人數過多【答案】D【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題干關鍵信息“1934年至1937年黨員人數大幅度下降”。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4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八萬多人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向湘西前進,沖破敵人的四道封鎖線,人員損失過半;遵義會議后,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6年10月,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D項長征的艱苦卓絕導致犧牲人數過多是1934—1937年黨員大幅減員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1934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八萬多人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1936年10月,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17.(2019九上·義烏月考)下列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按“東南西北”排序正確的是( )①中國同盟會成立②國民黨一大召開③長征會寧會師④袁世凱就任大總統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①發生在東京,②發生在廣州,③發生在甘肅中部會寧,④發生在北京,所以按“東南西北”排序正確的是:①②③④。B項①②③④排序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準確識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8.(2019九上·義烏月考)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國人先后經歷了“英國、日本式道路——美國式道路——俄國式道路——中國式道路”。以下對其解讀,正確的是( )①英國、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導②美國式道路導致了中國社會的巨變③俄國式道路出現在大革命失敗以后④中國式道路是指國共合作完成革命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判斷選項,可知:英國、日本式道路指的是維新變法,維新變法由晚清政府主導,自上而下進行,美國式道路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統治,導致了中國社會的巨變,故①②正確。③項“俄國式道路出現在大革命失敗以后”,表述明顯錯誤,大革命失敗之前,中國(中共)就在走俄國式道路;④“中國式道路是指國共合作完成革命”,表述錯誤,“中國式道路”,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走的是符合中國自身國情的道路。③④錯誤。A項①②解讀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中國革命道路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要求學生掌握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歷程。19.識讀歷史地圖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如圖為中國近代某一戰爭的形勢示意圖,這場戰爭( )A.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B.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C.實現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D.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務【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圖片中的軍閥有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是1926年開始的北伐戰爭,北伐戰爭就是要推翻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等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統一全國,經過奮戰,打垮了吳佩孚、孫傳芳,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故選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的難點是看懂示意圖。解答時,需要先看懂圖片含義,從圖片中的關鍵人物、地點等判斷出事件,之后依據所學知識回答;一部分學生看不懂地圖,這就沒法做,一定要學會看地圖,這是學習歷史的必備技能。20.(2019九上·義烏月考)毛澤東說:“中國的革命,自從一九二四年開始,就由國共兩黨的情況起著決定的作用……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是四十年還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的革命”獲得“巨大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業的發展 B.黃埔軍校的建立C.國共兩黨的合作 D.國民政府的成立【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年5月,國民黨在廣州的黃埔創辦了黃埔軍校,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的軍事政治人才。1926年,國民政府發動了北伐戰爭。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震動了全國,推動了國民革命的發展。國民大革命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因為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C項國共兩黨的合作是“中國的革命”獲得“巨大的成就”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第一次合作和國民革命運動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根據關鍵信息“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還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中所體現的國共第一次合作。二、非選擇題(共5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21.(2019九上·義烏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13~1914年列強的經濟實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況國別 占世界工業總產量(%) 殖民地面積(萬平方千米) 殖民地人口(萬人)英國 14 3350 39350俄國 2.6 1740 3320法國 6 1060 5550德國 16 290 1230美國 38 30 970材料二:一戰爆發時,交戰雙方都滿懷信心地期待著短時間內就能取得勝利,反戰聲音微乎其微。各國的民眾積極支持戰爭,英國志愿入伍者簇擁在征兵處……在德國,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婦女們爭相向士兵槍管里插入鮮花,運兵車上寫著“圣誕節回家”……——高中歷史選修《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三:材料四:不久他們便發現自己被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爭折磨。凡爾登戰役雙方死傷近一百萬人。一位戰地記者寫道:“整個樹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蓋物彈痕累累……到處都是殘骸、擊破的戰車、碎成一塊一塊的尸體……”——岳麓書社《世界歷史》(九上)(1)根據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2)對比材料二,三,人們對戰爭的態度有何不同?請用材料四的史實概括影響人們態度轉變的因素。(3)當今世界仍不太平,從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敘利亞……可謂是炮聲隆隆,硝煙彌漫。以古鑒今,談談一戰留給我們哪些啟示?【答案】(1)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2)不同:材料二:滿懷信心、積極支持。材料三:恐懼、逃避。因素:一戰持久而殘酷;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3)戰爭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反對戰爭;世界各國要加強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要正確利用科技造福人類。【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1)據材料“1913-1914 年列強的經濟實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是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間圍繞著爭奪殖民地、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各帝國主義大國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幫結派,尋找盟友,重新組合,導致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激烈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使巴爾干成為歐洲戰爭的“火藥桶”,軍事集團的形成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2)據材料“一戰爆發時,交戰雙方都滿懷信心地期待著短時間內就能取得勝利,反戰聲音微乎其微。各國的民眾積極支持戰爭,英國志愿入伍者簇擁在征兵處……在德國,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婦女們爭相向士兵槍管里插入鮮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據材料“耶穌基督啊,救我出去吧。請求基督行行好吧。只要 您救我一命,您說什么我都干。我相信您,我要告訴世上每一 個人,您是唯一至關重要的。請求親愛的耶穌行行好吧”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對比材料二、四,材料二人們對戰爭的態度是滿懷信心、積極支持等。材料四人們對戰爭的態度是絕望、恐懼、厭惡、逃避等。據材料“不久他們便發現自己被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爭折磨。凡爾登戰役雙方死傷近 一百萬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影響人們態度轉變的因素因素是一戰持久而殘酷;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3)本題是開放型題目,考查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能力。只要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戰爭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反對戰爭;世界各國要加強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故答案為:(1)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2)不同:材料二:滿懷信心、積極支持。材料三:恐懼、逃避。因素:一戰持久而殘酷;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3)戰爭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反對戰爭;世界各國要加強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要正確利用科技造福人類。【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四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性質以及影響,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要求識記與靈活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原因、性質以及影響的相關史實。22.(2019九上·義烏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辛亥革命還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環下的王朝更替。關鍵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論體系,而是應該重新估價中國社會生活的實際發展速度。辛亥革命時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遠未達到法國大革命時候的水平。根據現在的研究,明治維新前日本社會的前資本主義發展水平以及國民的識字率都高于中國。——朱宗震《真假共和》材料二:孫中山先生說:“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材料三:他第一個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并始終堅持奮斗,成為20世紀推動中國發生歷史巨變的主要代表。……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中央電視臺《復興之路》解說詞。(1)材料一是如何認識辛亥革命性質的?你贊同此觀點嗎?請簡述你的理由。(2)根據材料二概括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指導思想的主要內容。(3)結合材料二,三,說說作為中學生我們要學習孫中山哪些優秀的精神品質。【答案】(1)性質:辛亥革命還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環下的王朝更替。贊同,辛亥革命雖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被袁世凱篡奪果實,開始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不贊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2)“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3)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天下為公的高尚品格;頑強的意志和進取的精神。【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的“辛亥革命還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環下的王朝更替。”可知辛亥革命性質是:辛亥革命還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環下的王朝更替。可以選擇贊同此觀點,因為辛亥革命雖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被袁世凱篡奪果實,開始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可以選擇不贊同此觀點,因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2)根據材料二的“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可以概括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指導思想的主要內容是“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3)結合材料二、三,作為中學生我們要學習孫中山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天下為公的高尚品格;頑強的意志和進取的精神。故答案為:(1)性質:辛亥革命還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環下的王朝更替。贊同,辛亥革命雖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被袁世凱篡奪果實,開始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不贊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2)“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3)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天下為公的高尚品格;頑強的意志和進取的精神。【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只要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注意積累就能答出來,做這一類試題時,也要注意平時對常識類知識的積累與運用。23.(2019九上·義烏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北京學生游行路線圖材料二:它不僅是近代中國政治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并且推動了近代新文化運動更加深入地健康發展,其具體體現是這次運動大大加速了來自俄國的新思潮在中國的傳播,從而給新文化運動注入了新的、更為強大、更加科學的思想活力。——摘自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1)請寫出北京學生在圖中A處或C處的主要活動,簡述該運動發生的直接原因。(2)指出五四運動為新文化運動注入的“新的、更為強大、更加科學的思想活力”指的是什么。(3)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五四運動成為“轉折點”的原因。【答案】(1)A處:天安門集齊,游行示威; C處:痛打章宗祥,火燒曹宅。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馬克思主義。(3)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一場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1)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3000多人在天安門前游行示威,高呼口號:“外爭主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作為骨干分子的高君宇高君宇率一部分愛國學生攀墻沖進曹宅,痛打章宗祥,并撕毀日本天皇像,火燒趙家樓曹宅。1919年巴黎和會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消息傳到國內,北京學生開展了集會、游行、罷課等活動,五四運動爆發了,所以五四運動的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的、更為強大、更加科學的思想活力”是指加速、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3)五四運動中,6月3日以后,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運動的主力由青年學生轉為工人階級,并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人民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嶄新篇章,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故答案為:(1)A處:天安門集齊,游行示威;C處:痛打章宗祥,火燒曹宅。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馬克思主義。(3)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一場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要求熟練掌握五四運動的史實。24.(2019九上·義烏月考)湖南省是我國中部的一個重要省份,獨特的湖湘文化具有鮮明的英雄主義色彩,這里是英雄的家鄉,更是領袖故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英雄家鄉】材料二:【領袖故里】1898年11月23日,劉少奇出生于湖南省寧鄉縣炭子沖村。劉少奇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一生。下表為劉少奇的革命經歷。初識革命 1912年 受兄長劉云庭所贈《辛亥革命始末記》的影響,讓二姐幫助剪掉辮子,以示擁護革命。參加革命 1919年 在工人運動領袖鄧中夏領導下在長沙發動學生罷課、工人罷工聲援北京學生運動,后到北京參與營救學生領袖馬駿行動,取得了勝利。1920年 參加上海外國語學社(是上海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在學習外語的同時學習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及李漢俊翻譯的《馬克思入門》。1921年 就讀于莫斯科東方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 1933年 在中央革命根據地領導土地革命,任福建省委書記1934年 參加長征,在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1949年 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參加開國大典(1)任選圖一或圖二,寫出該圖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及影響。(2)結合材料中劉少奇參加革命的經歷,說明中共成立的條件。(3)綜合上述材料論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答案】(1)圖一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作用;對培養翻譯人才和傳播西學,起了一定作用。圖二、戊戌變法;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2)1919年的五四運動使工人階級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并且不斷發展壯大,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參加上海外國語學社”說明當時存在共產黨的早期組織,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組織基礎;“學習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及李漢俊翻譯的《馬克思入門》”說明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傳播,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3)1840年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中國各階層人民開始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道路。地主階級以自強求富為口號,開始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但在甲午戰爭中宣告以失敗告終。以康有為、譚嗣同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掀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在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鎮壓下失敗了,使人們認識到只有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才能救中國。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但仍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歷史的任務落到了工人階級身上,在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找到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并最終取得勝利。所以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1)圖一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作用;對培養翻譯人才和傳播西學,起了一定作用。圖二、戊戌變法: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2)依據材料二表格信息從1919年的五四運動使工人階級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參加上海外國語學社”以及“學習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及李漢俊翻譯的《馬克思入門》”等回答。(3)依據材料和所學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以及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辛亥革命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以及歷史的任務落到了工人階級身上,所以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故答案為:(1)圖一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作用;對培養翻譯人才和傳播西學,起了一定作用。圖二、戊戌變法;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2)1919年的五四運動使工人階級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并且不斷發展壯大,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參加上海外國語學社”說明當時存在共產黨的早期組織,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組織基礎;“學習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及李漢俊翻譯的《馬克思入門》”說明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傳播,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3)1840年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中國各階層人民開始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道路。地主階級以自強求富為口號,開始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但在甲午戰爭中宣告以失敗告終。以康有為、譚嗣同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掀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在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鎮壓下失敗了,使人們認識到只有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才能救中國。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但仍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歷史的任務落到了工人階級身上,在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找到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并最終取得勝利。所以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識記基礎知識,并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5.(2019九上·義烏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近代化的探索進程材料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見下圖)【注】中共二大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1)依據中國近代化的探索進程,請分別寫出材料一中圖片C,D所反映的重大探索活動的名稱。它們的探索內容有何不同?(2)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的理解。(3)綜合兩則材料和所學知識,在中國探索歷程中你獲得了哪些寶貴的認識?【答案】(1)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主張建立共和政體;學習西方思想文化,提倡民主、科學。(2)新的奮斗目標: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新的革命道路: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3)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是硬道理;中華民族具有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堅持黨的正確領導。【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依據中國近代化的探索進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圖片C反映的是辛亥革命;D反映的是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是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主張建立共和政體;新文化運動是學習西方思想文化,提倡民主、科學。(2)依據材料二的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開創的新的革命道路是: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3)綜合兩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中國探索歷程中獲得的寶貴的認識有: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是硬道理;中華民族具有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堅持黨的正確領導等。故答案為:(1)C辛亥革命;D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主張建立共和政體;學習西方思想文化,提倡民主、科學。(2)新的奮斗目標: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新的革命道路: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3)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是硬道理;中華民族具有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堅持黨的正確領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化的探索進程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的相關知識的識記能力。要求熟練掌握中國近代化的探索進程。1 / 1浙江省義烏市六校聯考2019-2020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卷一、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1.(2019九上·義烏月考)某條約第2條規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到法國進攻,不論其理由為何,其他兩締約國必須以他們的全部軍隊給予被攻擊的一方以援助……”這一條款中的“其他兩締約國”指( )A.德國、奧匈帝國 B.法國、俄國C.英國、法國 D.英國、俄國2.(2019九上·義烏月考)下面漫畫原圖發表于1912年,桶上的英文意為“巴爾干麻煩”,桶蓋將被蒸汽頂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奧匈、沙俄等國。漫畫可以說明( )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 B.凡爾登戰役的空前慘烈C.歐洲的優勢地位被削弱 D.巴黎和會上的勾心斗角3.(2019九上·義烏月考)英軍第一次使用了坦克……陸地的遠程大炮、空中的飛機、海上的戰艦展開了全面和立體的廝殺。這種場景最先發生在( )A.拿破侖對外戰爭 B.第一次世界大戰C.第二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鴉片戰爭4.(2019九上·義烏月考)運用數據進行分析是歷史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下表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情況統計持續時間 4年多參與國家 30多個死傷人數 3000多萬經濟損失 3400多億美元A.是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 B.促進了殖民地人民的覺醒C.是十月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 D.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5.(2019九上·義烏月考)凱恩斯在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時說:“它是一個殘忍的勝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兇暴的行為之一”。下列有關這個“體系”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根據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而建立B.無法根除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C.建立了一戰后國際關系的新秩序D.顧及到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6.(2019九上·義烏月考)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實現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性質的共和國——中華民國。辛亥革命對中國政治民主化的貢獻在于( )A.推翻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B.推翻了封建制度C.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7.(2019九上·義烏月考)政治口號是政黨、階級等為實現政治目標提出的帶綱領性、鼓動性的政治旗幟。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后,資產階級革命派迅速放棄他們早先提出的“驅除韃虜”主張,而主張“五族共和”,“五族平等”,旨在( )A.實現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B.突出清朝政權已土崩瓦解C.反映社會性質的根本變化 D.強調中華民族的一致抗日8.(2019九上·義烏月考)下列刊物中,最能反映20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歷史發展潮流的是( )A. B.C. D.9.(2019九上·義烏月考)1912年2月12日,清廷頒布《宣統帝退位詔書》,有言:“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據此,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國版的“光榮革命”。這一認識的依據是兩者都( )A.體面地保留了封建王室及其待遇B.資產階級以和平手段獲得統治權C.演繹了一場不流血的宮廷政變D.通過法律手段有效限制了君主權力10.(2019九上·義烏月考)“他們號召用現代西方的標準,重新評價中國的文化遺產,樂意地與引致中國衰弱的那些因素決裂,……就深度和廣度而言,這場思想變革超過1895—1911年期間的變革。”由此推斷,“他們”主張( )A.自強求富 B.變法圖強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學11.(2019九上·義烏月考)《時報》記載:“是故今日之列國,對于此次鄂(湖北)亂,茍能嚴守中立,相約不肯發難,則此次革命結果,無論兩造孰勝孰敗,吾國民皆知感激大義……”。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國民革命運動C.辛亥武昌首義 D.八一南昌起義12.民國8年,在北京《晨報》中可能看到的消息是( )A.北洋政府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B.北伐軍進軍迅速,攻克武昌城C.蔣介石任黃埔軍校校長D.蔣介石叛變革命,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13.(2019九上·義烏月考)五四運動中,一些愛國人士提出了“改造強盜世界,不認秘密外交,實行民族自決”和“另起爐灶,組織新政府”這些口號。這些口號表明五四運動( )A.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B.將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C.改變中國外交被動局面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質14.(2019九上·義烏月考)某回憶錄記載:“離開瑞金后,……在沖破四道封鎖線和湘江戰役后,紅5軍團第34師和紅3軍團第6師第18團被阻于湘江東岸,指戰員大部犧牲。中央紅軍銳減至3萬余人,紅8軍團番號撤銷。”這本回憶錄的下一個章節最可能是( )A.陜甘軍民傳喜訊 B.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C.生死攸關的轉折 D.思想啟蒙的聲音響起15.(2019九上·義烏月考)一位觀察家在1919年5月這樣報道:“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數百萬農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來第一次談論起國家和國際大事……不論你走到哪家飯館,不論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聽到他們在談論這些事情。茶館里‘莫談國事’的招牌已經過時了。”這說明當時( )A.反帝反封建斗爭序幕揭開 B.民族民主思想開始傳播C.各階層民眾關注社會運動 D.革命統一戰線逐步形成16.(2019九上·義烏月考)如圖為1927—1937年中共黨員人數發展變化示意圖,其中1934—1937年黨員大幅減員的原因是( )A.北伐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黨員浴血奮戰B.國民黨右派對共產黨人的大規模屠殺C.中共領導的各地武裝起義的失敗D.長征的艱苦卓絕導致犧牲人數過多17.(2019九上·義烏月考)下列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按“東南西北”排序正確的是( )①中國同盟會成立②國民黨一大召開③長征會寧會師④袁世凱就任大總統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18.(2019九上·義烏月考)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國人先后經歷了“英國、日本式道路——美國式道路——俄國式道路——中國式道路”。以下對其解讀,正確的是( )①英國、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導②美國式道路導致了中國社會的巨變③俄國式道路出現在大革命失敗以后④中國式道路是指國共合作完成革命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9.識讀歷史地圖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如圖為中國近代某一戰爭的形勢示意圖,這場戰爭( )A.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B.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C.實現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D.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務20.(2019九上·義烏月考)毛澤東說:“中國的革命,自從一九二四年開始,就由國共兩黨的情況起著決定的作用……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是四十年還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的革命”獲得“巨大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業的發展 B.黃埔軍校的建立C.國共兩黨的合作 D.國民政府的成立二、非選擇題(共5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21.(2019九上·義烏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13~1914年列強的經濟實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況國別 占世界工業總產量(%) 殖民地面積(萬平方千米) 殖民地人口(萬人)英國 14 3350 39350俄國 2.6 1740 3320法國 6 1060 5550德國 16 290 1230美國 38 30 970材料二:一戰爆發時,交戰雙方都滿懷信心地期待著短時間內就能取得勝利,反戰聲音微乎其微。各國的民眾積極支持戰爭,英國志愿入伍者簇擁在征兵處……在德國,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婦女們爭相向士兵槍管里插入鮮花,運兵車上寫著“圣誕節回家”……——高中歷史選修《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三:材料四:不久他們便發現自己被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爭折磨。凡爾登戰役雙方死傷近一百萬人。一位戰地記者寫道:“整個樹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蓋物彈痕累累……到處都是殘骸、擊破的戰車、碎成一塊一塊的尸體……”——岳麓書社《世界歷史》(九上)(1)根據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2)對比材料二,三,人們對戰爭的態度有何不同?請用材料四的史實概括影響人們態度轉變的因素。(3)當今世界仍不太平,從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敘利亞……可謂是炮聲隆隆,硝煙彌漫。以古鑒今,談談一戰留給我們哪些啟示?22.(2019九上·義烏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辛亥革命還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環下的王朝更替。關鍵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論體系,而是應該重新估價中國社會生活的實際發展速度。辛亥革命時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遠未達到法國大革命時候的水平。根據現在的研究,明治維新前日本社會的前資本主義發展水平以及國民的識字率都高于中國。——朱宗震《真假共和》材料二:孫中山先生說:“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材料三:他第一個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并始終堅持奮斗,成為20世紀推動中國發生歷史巨變的主要代表。……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中央電視臺《復興之路》解說詞。(1)材料一是如何認識辛亥革命性質的?你贊同此觀點嗎?請簡述你的理由。(2)根據材料二概括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指導思想的主要內容。(3)結合材料二,三,說說作為中學生我們要學習孫中山哪些優秀的精神品質。23.(2019九上·義烏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北京學生游行路線圖材料二:它不僅是近代中國政治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并且推動了近代新文化運動更加深入地健康發展,其具體體現是這次運動大大加速了來自俄國的新思潮在中國的傳播,從而給新文化運動注入了新的、更為強大、更加科學的思想活力。——摘自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1)請寫出北京學生在圖中A處或C處的主要活動,簡述該運動發生的直接原因。(2)指出五四運動為新文化運動注入的“新的、更為強大、更加科學的思想活力”指的是什么。(3)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五四運動成為“轉折點”的原因。24.(2019九上·義烏月考)湖南省是我國中部的一個重要省份,獨特的湖湘文化具有鮮明的英雄主義色彩,這里是英雄的家鄉,更是領袖故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英雄家鄉】材料二:【領袖故里】1898年11月23日,劉少奇出生于湖南省寧鄉縣炭子沖村。劉少奇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一生。下表為劉少奇的革命經歷。初識革命 1912年 受兄長劉云庭所贈《辛亥革命始末記》的影響,讓二姐幫助剪掉辮子,以示擁護革命。參加革命 1919年 在工人運動領袖鄧中夏領導下在長沙發動學生罷課、工人罷工聲援北京學生運動,后到北京參與營救學生領袖馬駿行動,取得了勝利。1920年 參加上海外國語學社(是上海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在學習外語的同時學習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及李漢俊翻譯的《馬克思入門》。1921年 就讀于莫斯科東方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 1933年 在中央革命根據地領導土地革命,任福建省委書記1934年 參加長征,在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1949年 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參加開國大典(1)任選圖一或圖二,寫出該圖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及影響。(2)結合材料中劉少奇參加革命的經歷,說明中共成立的條件。(3)綜合上述材料論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25.(2019九上·義烏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近代化的探索進程材料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見下圖)【注】中共二大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1)依據中國近代化的探索進程,請分別寫出材料一中圖片C,D所反映的重大探索活動的名稱。它們的探索內容有何不同?(2)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的理解。(3)綜合兩則材料和所學知識,在中國探索歷程中你獲得了哪些寶貴的認識?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由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政治發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帝國主義國家的激烈爭奪,逐漸形成了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其中三國同盟包括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A項德國、奧匈帝國是題干條款中的“其他兩締約國”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同盟的相關知識。解答時首先根據材料篩取信息“意大利”“受法國進攻”,判斷該同盟國家應是三國同盟,而三國同盟的組成國家是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2.【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依據題干的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2年,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強國向帝國主義過渡,為了爭奪殖民地,后期的德國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矛盾激化,先后建立了以德、意、奧匈帝國為成員的三國同盟集團和以英、法、俄為成員的三國協約集團,他們為了爭奪巴爾干半島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A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是題干漫畫可以說明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漫畫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學生正確理解圖片的內容,以及結合圖片的解釋說明解答問題,巴爾干地區成為火藥桶是在一戰前,屬于一戰的背景。3.【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根據本題材料“英軍第一次使用了坦克……遠程大炮、空中的飛機、海上的戰艦展開了全面和立體的廝殺”可知,這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科技革命許多重要成果首次被應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如新式武器坦克、毒氣、飛機、潛水艇,這些新式武器的應用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使得一戰的戰場慘烈無比。B項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軍第一次使用了坦克……陸地的遠程大炮、空中的飛機、海上的戰艦展開了全面和立體的廝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準確掌握教材基礎知識即可作答。4.【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分析圖表,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時間長,參加國家多,死傷人數大,經濟損失嚴重,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物質破壞和人員傷亡,是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A項是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是題干表格反映出的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表格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情況統計》為切入點,考查一戰的相關史實。由表中數據說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災難。注意準確識記一戰的影響。5.【答案】D【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一戰后,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東亞以及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是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體系。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沒有消除,犧牲了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ABC三項表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顧及到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表述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重點識記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內容與影響。6.【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項推翻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錯誤,結合所學知識,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北洋軍閥攫取,它沒有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不符合題意;B項推翻了封建制度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沒有推翻封建制度,不符合題意;C項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正確,根據題干“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實現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性質的共和國--中華民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國觀念深入人心,符合題意;D項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對中國政治民主化的貢獻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化探索的重要內容,其時間、過程、意義是需要重要掌握的內容。7.【答案】A【知識點】“五族共和”【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武昌起義后,資產階級革命派放棄他們早先提出的“驅除韃虜”主張,而主張“五族共和”,“五族平等”,其目的是實現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A項實現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正確,符合題意;B項突出清朝政權已土崩瓦解在材料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C項反映社會性質的根本變化錯誤,武昌起義并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不符合題意;D項強調中華民族的一致抗日錯誤,武昌起義時期沒有提出反帝要求,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武昌起義后革命派思想的轉變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與分析。8.【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中國同盟會于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后來,孫中山在創辦的機關刊物《民報》的發刊詞上闡釋成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這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民報》是反映20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歷史發展潮流的刊物。A項是維新變法運動期間創辦的報刊,時間是19世紀末,不符合題意;B項是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不符合題意;C項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創辦于1905年,符合題意;D項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創辦于1915年,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等相關知識。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確定“20世紀第一個十年”指的是1900~1909年。9.【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解析】【分析】1912年清帝退位的背景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和北洋軍閥相互妥協的結果,是以一種和平的手段結束了君主專制,據此比較英國的“光榮革命”,可知二者都是資產階級以和平手段獲得統治權。ACD三項不是題干認識的依據,不符合題意;B項資產階級以和平手段獲得統治權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光榮革命,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的能力。英國在1688年“光榮革命”后建立起來的議會權利超過君主的立憲君主制度以及兩黨制度等,不僅對英國以后的歷史發展,而且對歐美許多國家的政治都發生了重要影響。光榮革命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新貴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間所達成的政治妥協。10.【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材料中“重新評價中國的文化遺產”“中國過去引入了一種全面否定的新態度”的信息說明是批判傳統文化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核心內容是民主科學。D項民主科學是“他們”的主張,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考查了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的關鍵信息是“重新評價中國的文化遺產”“中國過去引入了一種全面否定的新態度”。11.【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從材料中的次鄂(湖北)亂,可以看出是武漢地區的革命活動,而且列強保持的是中立,所以這反映的應該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ABD三項和題干描述無關,不符合題意;C項辛亥武昌首義是題干材料反映的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武昌起義,要求學生結合辛亥革命的過程特征來分析。解答問題要搞清楚武昌起義的特征,還要搞清楚當時國內外環境的特點。12.【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民國八年是指1911+8=1919年,只有A選項發生在1919年,指的是五四運動。北洋政府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職務,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A項北洋政府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民國8年在北京《晨報》中可能看到,符合題意;BCD項民國8年在北京《晨報》中都不可能看到,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史實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3.【答案】D【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A項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錯誤,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從題干口號中無法體現,不符合題意;B項將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錯誤,材料所述的口號有利于推動愛國運動的發展,但是否能達到“高潮”無法體現,不符合題意;C項改變中國外交被動局面錯誤,五四運動的口號與中國外交被動局面的改變無關,不符合題意;D項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質正確,根據題干材料信息“不認秘密外交,實行民族自決”體現了反帝性質,“另起爐灶,組織新政府”體現了反對北洋軍閥統治即反封建性質,故材料所述口號能體現出五四運動的反帝反封建性質,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五四運動的有關知識,旨在考查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認知的能力。14.【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黨中央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1934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八萬余人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向湘西前進,開始長征。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C項生死攸關的轉折最可能是這本回憶錄的下一個章節,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離開瑞金后,蔣介石派16個師共77個團實施‘追剿……在沖破四道封鎖線和湘江戰役后,紅5軍團第34師和紅3軍團第6師第18團被阻于湘江東岸,指戰員大部犧牲。中央紅軍銳減至3萬余人,紅8軍團番號撤銷。”為切入點,考查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紅軍長征的相關史實。15.【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1919年5月”、“數百萬農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來第一次談論起國家和國際大事”可知,反映的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各階層民眾廣泛關注社會運動。A項反帝反封建斗爭序幕揭開錯誤,材料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B項民族民主思想開始傳播錯誤,近代民族民主思想開始傳播是在19世紀60年代,與題干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各階層民眾關注社會運動正確,符合題意;D項革命統一戰線逐步形成是在20世紀20年代,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影響級學生抓住關鍵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掌握五四運動的影響。解題的關鍵是抓住關鍵信息“1919年5月”、“數百萬農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來第一次談論起國家和國際大事”進行分析理解,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即可。16.【答案】D【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題干關鍵信息“1934年至1937年黨員人數大幅度下降”。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4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八萬多人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向湘西前進,沖破敵人的四道封鎖線,人員損失過半;遵義會議后,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6年10月,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D項長征的艱苦卓絕導致犧牲人數過多是1934—1937年黨員大幅減員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1934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八萬多人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1936年10月,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17.【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①發生在東京,②發生在廣州,③發生在甘肅中部會寧,④發生在北京,所以按“東南西北”排序正確的是:①②③④。B項①②③④排序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準確識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8.【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判斷選項,可知:英國、日本式道路指的是維新變法,維新變法由晚清政府主導,自上而下進行,美國式道路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統治,導致了中國社會的巨變,故①②正確。③項“俄國式道路出現在大革命失敗以后”,表述明顯錯誤,大革命失敗之前,中國(中共)就在走俄國式道路;④“中國式道路是指國共合作完成革命”,表述錯誤,“中國式道路”,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走的是符合中國自身國情的道路。③④錯誤。A項①②解讀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中國革命道路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要求學生掌握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歷程。19.【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圖片中的軍閥有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是1926年開始的北伐戰爭,北伐戰爭就是要推翻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等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統一全國,經過奮戰,打垮了吳佩孚、孫傳芳,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故選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的難點是看懂示意圖。解答時,需要先看懂圖片含義,從圖片中的關鍵人物、地點等判斷出事件,之后依據所學知識回答;一部分學生看不懂地圖,這就沒法做,一定要學會看地圖,這是學習歷史的必備技能。20.【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年5月,國民黨在廣州的黃埔創辦了黃埔軍校,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的軍事政治人才。1926年,國民政府發動了北伐戰爭。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震動了全國,推動了國民革命的發展。國民大革命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因為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C項國共兩黨的合作是“中國的革命”獲得“巨大的成就”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第一次合作和國民革命運動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根據關鍵信息“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還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中所體現的國共第一次合作。21.【答案】(1)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2)不同:材料二:滿懷信心、積極支持。材料三:恐懼、逃避。因素:一戰持久而殘酷;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3)戰爭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反對戰爭;世界各國要加強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要正確利用科技造福人類。【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1)據材料“1913-1914 年列強的經濟實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是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間圍繞著爭奪殖民地、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各帝國主義大國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幫結派,尋找盟友,重新組合,導致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激烈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使巴爾干成為歐洲戰爭的“火藥桶”,軍事集團的形成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2)據材料“一戰爆發時,交戰雙方都滿懷信心地期待著短時間內就能取得勝利,反戰聲音微乎其微。各國的民眾積極支持戰爭,英國志愿入伍者簇擁在征兵處……在德國,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婦女們爭相向士兵槍管里插入鮮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據材料“耶穌基督啊,救我出去吧。請求基督行行好吧。只要 您救我一命,您說什么我都干。我相信您,我要告訴世上每一 個人,您是唯一至關重要的。請求親愛的耶穌行行好吧”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對比材料二、四,材料二人們對戰爭的態度是滿懷信心、積極支持等。材料四人們對戰爭的態度是絕望、恐懼、厭惡、逃避等。據材料“不久他們便發現自己被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爭折磨。凡爾登戰役雙方死傷近 一百萬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影響人們態度轉變的因素因素是一戰持久而殘酷;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3)本題是開放型題目,考查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能力。只要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戰爭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反對戰爭;世界各國要加強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故答案為:(1)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2)不同:材料二:滿懷信心、積極支持。材料三:恐懼、逃避。因素:一戰持久而殘酷;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3)戰爭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反對戰爭;世界各國要加強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要正確利用科技造福人類。【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四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性質以及影響,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要求識記與靈活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原因、性質以及影響的相關史實。22.【答案】(1)性質:辛亥革命還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環下的王朝更替。贊同,辛亥革命雖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被袁世凱篡奪果實,開始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不贊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2)“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3)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天下為公的高尚品格;頑強的意志和進取的精神。【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的“辛亥革命還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環下的王朝更替。”可知辛亥革命性質是:辛亥革命還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環下的王朝更替。可以選擇贊同此觀點,因為辛亥革命雖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被袁世凱篡奪果實,開始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可以選擇不贊同此觀點,因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2)根據材料二的“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可以概括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指導思想的主要內容是“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3)結合材料二、三,作為中學生我們要學習孫中山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天下為公的高尚品格;頑強的意志和進取的精神。故答案為:(1)性質:辛亥革命還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環下的王朝更替。贊同,辛亥革命雖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被袁世凱篡奪果實,開始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不贊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2)“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3)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天下為公的高尚品格;頑強的意志和進取的精神。【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只要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注意積累就能答出來,做這一類試題時,也要注意平時對常識類知識的積累與運用。23.【答案】(1)A處:天安門集齊,游行示威; C處:痛打章宗祥,火燒曹宅。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馬克思主義。(3)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一場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1)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3000多人在天安門前游行示威,高呼口號:“外爭主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作為骨干分子的高君宇高君宇率一部分愛國學生攀墻沖進曹宅,痛打章宗祥,并撕毀日本天皇像,火燒趙家樓曹宅。1919年巴黎和會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消息傳到國內,北京學生開展了集會、游行、罷課等活動,五四運動爆發了,所以五四運動的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的、更為強大、更加科學的思想活力”是指加速、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3)五四運動中,6月3日以后,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運動的主力由青年學生轉為工人階級,并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人民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嶄新篇章,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故答案為:(1)A處:天安門集齊,游行示威;C處:痛打章宗祥,火燒曹宅。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馬克思主義。(3)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一場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要求熟練掌握五四運動的史實。24.【答案】(1)圖一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作用;對培養翻譯人才和傳播西學,起了一定作用。圖二、戊戌變法;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2)1919年的五四運動使工人階級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并且不斷發展壯大,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參加上海外國語學社”說明當時存在共產黨的早期組織,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組織基礎;“學習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及李漢俊翻譯的《馬克思入門》”說明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傳播,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3)1840年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中國各階層人民開始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道路。地主階級以自強求富為口號,開始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但在甲午戰爭中宣告以失敗告終。以康有為、譚嗣同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掀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在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鎮壓下失敗了,使人們認識到只有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才能救中國。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但仍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歷史的任務落到了工人階級身上,在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找到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并最終取得勝利。所以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1)圖一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作用;對培養翻譯人才和傳播西學,起了一定作用。圖二、戊戌變法: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2)依據材料二表格信息從1919年的五四運動使工人階級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參加上海外國語學社”以及“學習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及李漢俊翻譯的《馬克思入門》”等回答。(3)依據材料和所學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以及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辛亥革命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以及歷史的任務落到了工人階級身上,所以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故答案為:(1)圖一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作用;對培養翻譯人才和傳播西學,起了一定作用。圖二、戊戌變法;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2)1919年的五四運動使工人階級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并且不斷發展壯大,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參加上海外國語學社”說明當時存在共產黨的早期組織,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組織基礎;“學習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及李漢俊翻譯的《馬克思入門》”說明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傳播,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3)1840年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中國各階層人民開始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道路。地主階級以自強求富為口號,開始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但在甲午戰爭中宣告以失敗告終。以康有為、譚嗣同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掀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在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鎮壓下失敗了,使人們認識到只有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才能救中國。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但仍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歷史的任務落到了工人階級身上,在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找到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并最終取得勝利。所以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識記基礎知識,并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5.【答案】(1)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主張建立共和政體;學習西方思想文化,提倡民主、科學。(2)新的奮斗目標: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新的革命道路: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3)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是硬道理;中華民族具有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堅持黨的正確領導。【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依據中國近代化的探索進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圖片C反映的是辛亥革命;D反映的是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是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主張建立共和政體;新文化運動是學習西方思想文化,提倡民主、科學。(2)依據材料二的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開創的新的革命道路是: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3)綜合兩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中國探索歷程中獲得的寶貴的認識有: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是硬道理;中華民族具有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堅持黨的正確領導等。故答案為:(1)C辛亥革命;D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主張建立共和政體;學習西方思想文化,提倡民主、科學。(2)新的奮斗目標: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新的革命道路: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3)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是硬道理;中華民族具有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堅持黨的正確領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化的探索進程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的相關知識的識記能力。要求熟練掌握中國近代化的探索進程。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義烏市六校聯考2019-2020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義烏市六校聯考2019-2020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