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諸暨市浣紗初級中學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卷一、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19九上·諸暨月考)每個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選擇,康有為選擇了變法,孫中山選擇了革命,張謇選擇了實業。三人的選擇都是為了( )A.挽救中華民族 B.實行君主立憲制C.推翻清朝政府 D.建立民主共和國2.(2019九上·諸暨月考)有人認為“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這主要是由于新文化運動( )A.高舉“民主”“共和”的大旗 B.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C.創辦《新青年》作為宣傳陣地 D.使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3.沈從文曾讓兒子讀胡適的詩《希望》》“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兒子沒看完便說:“這種詩像小孩寫的!”沈從文說:“那時候能寫這種小孩子東西已經很了不得。沒人提倡這些,你就讀不到那么多新書,我也不會寫小說。”這個故事與新文化運動內容聯系最緊密的是( )A.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B.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C.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4.(2019九上·諸暨月考)1924年孫中山在新成立的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內,專門設立了工人部、農民部,負責指導工人、農民運動,并親自核準了《農民協會章程》等。孫中山這么做的目的在于( )A.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 B.幫助中國共產黨壯大力量C.喚起民眾投身國民革命 D.推動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5.(2019九上·諸暨月考)有誓詞稱:“國民痛苦,水深火熱;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倀;本軍興師,救國救民;總理遺命,炳若晨星。”誓詞涉及的歷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國民大革命 C.土地革命 D.抗日戰爭6.(2019九上·諸暨月考)學習歷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來“重建”歷史場景。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中國,下列情形不可能看到的是( )①人們出行乘火車②報紙上刊登北伐戰爭的消息③有人在閱讀《新青年》④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受挫青年學生游行示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2018九上·湖州月考)1935年2月,毛澤東在《憶秦娥·婁山關》(婁山關位于貴州遵義城北)中感慨:“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與此詩創作相關的歷史背景是( )A.國民革命軍徹底擊潰北洋軍閥 B.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C.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大旗 D.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8.(2019九上·諸暨月考)口號、民謠、詩詞等往往有著明顯的時代氣息,具有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號、民謠、詩詞按其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②“振興中華”③阿婆苦了幾十年,紅軍來后分了田④“路存與存,路亡與亡”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9.(2019九上·諸暨月考)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說:“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以下最能體現毛澤東同志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是( )A.領導開創了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B.領導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C.領導工農革命軍發動了秋收起義D.領導先進分子成立了中國共產黨10.(2019九上·諸暨月考)1936年,周恩來在接受斯諾采訪時,說:“由于策略上的錯誤,我們拋棄了對國民黨保持控制權的機會。……假如共產黨全力加入國民黨并且為爭奪控制權而斗爭,而不是留在國民黨外邊,我們就能與左翼組成聯盟,取得并且保持領導權。”據此回答小題。(1)周恩來的這番話,是對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某個歷史事件的反思。這一事件是( )A.辛亥革命后共和制度難以鞏固 B.大革命失敗C.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方式 D.第五次反圍剿失利(2)策略上的錯誤給中國共產黨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為此,中國共產黨總結失敗教訓,經過艱苦努力,開辟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開辟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艱苦努力有( )①召開八七會議,確立土地革命總方針②舉行南昌起義,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③發動秋收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④帶領工農紅軍長征,完成戰略轉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抓住關鍵詞是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重要方法之一。與“1934-1936年”“革命轉危為安”“戰略轉移”這三個關鍵詞都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北伐戰爭 B.百團大戰 C.紅軍長征 D.平型關大捷12.(2019九上·諸暨月考)紅色旅游也是青少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方式之一。諸暨某校學生夏令營計劃進行一次紅色旅游,選擇了“井岡山—瑞金—南昌”路線,他們可能看到的紅色旅游景點有( )①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②井岡山革命舊址群③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④八七會議舊址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3.(2019九上·諸暨月考)20世紀四十年代,《抗戰通俗畫刊》刊載了畫家邵恒秋創作的漫畫《日本的今昔》(下圖),其昭示的主題是( )A.日本侵華,蓄謀已久 B.浴血抗日,速戰速決C.民族覺醒,抗戰必勝 D.中國國力已超日本14.(2019九上·諸暨月考)從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到與國民黨合作抗日,中國共產黨這一政策轉變的根本依據是( )A.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D.“一二 九”運動爆發15.(2019九上·諸暨月考)它可以說是一件不幸中之大幸的事,既幫助統一了國家,也停止了內戰,蔣中正不再被做抗擊日軍的絆腳石,而是具有新使命的民族英雄,領導了中國統一戰線抵抗外來侵略。”材料中的“它”是指( )A.北伐戰爭 B.盧溝橋事變 C.西安事變 D.抗日戰爭16.(2019九上·諸暨月考)金沖及在《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中指出:“紅軍長征,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而且是在極端險惡的情勢下進行的”。其中的“極端險惡的情勢”是指( )①侵華日軍的飛機轟炸②國民黨的圍追堵截③黨內的“左”傾錯誤④險惡的自然環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7.(2019九上·諸暨月考)“苦難十四年,日本和漢奸,壓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從其內容推測這是哪一地區的民謠?( )A.華北 B.陜北 C.蘇北 D.東北18.(2019九上·諸暨月考)位于嵊州、奉化和余姚交界的四明山被稱為浙東抗日的“心臟”,是新四軍抗日的重要基地之一。新四軍誕生于( )A.革命統一戰線旗幟下 B.國共對峙的烽火中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 D.解放戰爭時期19.(2019九上·諸暨月考)“田里豆子開紅花,紅軍來到笑哈哈,土豪劣紳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這是根據地人民歌頌中國共產黨( )A.土地革命的政策 B.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軍C.共產主義的目標 D.武裝斗爭的斗爭策略二、非選擇題(共5小題,共60分)20.(2019九上·諸暨月考)九(1)班余同學參加歷史知識展示活動,他聚焦了以下三組鏡頭。請跟隨鏡頭,回答問題。鏡頭一:它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中國不再隸屬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歸屬于全體民眾。革命的勝利不僅實現了兩個半世紀以來民族主義革命傳統的夢想,而且還超越了狹隘的種族訴求。……但是,革命并不徹底,而且產生了許多不幸的后果。鏡頭二:民國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淪落、軍閥割據……明顯地,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受過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進行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這場思想革命有時被描述為“中國的文藝復興”。鏡頭三:南湖紅船,13位中華優秀兒女,做出了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它并非世紀起點的標志,卻是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注定照耀史冊。(1)以上鏡頭分別反映了哪些歷史事件?請任選其中一件,說明其歷史意義。(2)從對以上三個鏡頭的描述中,分析三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21.(2019九上·諸暨月考)偉大的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它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不懈追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孫中山的中國夢】材料一:“我們必須傾覆滿州政府,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實行共和。”——摘自1918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說材料二:“中華民國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現在有淹死的危險。……“我目前正在改組中國國民黨,使本黨能有更多的工人參加進來。……為了謀求社會的根本改革,還要努力喚起民眾覺醒。”——摘自1922年孫中山談話錄【毛澤東的中國夢】材料三:毛澤東堅決相信國共兩黨之長期團結,必能支持長期戰爭。敵雖兇頑,終必失敗,四萬萬五千萬人之中華民族,終必能于長期的艱苦奮斗中克服困難,……而使自己雄立于東亞。此心此志,知先生必有同感也。——選自1938年致蔣書信(1)材料一反映了孫中山怎樣的政治主張?(2)孫中山為實現材料二中的主張采取了怎樣的對策?(3)依據材料三,分析中華民族在“長期戰爭”中取勝的主要原因。(4)在實現中國夢的路上,紹興兒女接續奮斗、凱歌前行,積極投身偉大革命事業。請列舉一位近代紹興以身許國、慷慨赴死的辛亥英烈。22.(2019九上·諸暨月考)我校設計了一個“歷史從圖片中走來”圖片展,請你一起參與。(1)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概括下面三幅圖的史實,說明中國共產黨對推動中國歷史進程的作用。(2)“青年者,國家之棟梁,民族之希望。”結合所學歷史知識,談談圖片中的青年是如何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奉獻青春和熱血的。(3)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應該如何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了之中國、青春之民族,譜寫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23.(2019九上·諸暨月考)九(一)班同學開展活動回顧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革命的歷程,請你參加。(1)【任務一:填表憶史】根據下表中的提示語,將相關的歷史事件寫在表格內。提示語 軍旗升起 生死攸關歷史事件 (2)【任務二:讀文析史】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也,國之不在,民于何有,民之泯滅,黨將焉傳。……謂宜立下決心,接受張楊二氏主張,停止正在發動之內戰,……舉內戰之全軍,立即開赴晉綏,抗御日寇,化黑暗為光明,變不祥為大慶。請你結合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際國內局勢,分析中國共產黨推動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原因。(3)【任務三:感悟歷史】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華民族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聯系前兩則任務從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感悟和體會?24.(2019九上·諸暨月考)歷史長河中有許多“那一天”令人銘記,催人奮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蘇聯檢察官克倫斯基在遠東軍事法庭曾說:“如果我們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這段血腥時期的開端的話,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據的。”材料二:“我們的抗戰,今天是勝利了……我們對于顯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和平,要感謝我們全國抗戰以來忠勇犧牲的軍民先烈,要感謝我們為正義和平而共同作戰的盟友……”——蔣介石《抗戰勝利告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書》(1)那一天,戰火點燃。閱讀材料一,結合史實說明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的理由。(2)那一天,烽火燎原。根據材料一,運用所學知識說明七七事變是中國十四年抗日烽火中的重要節點。(3)那一天,普天同慶。請你列舉相關史實各一例,為材料二中畫線部分作出注釋。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民族危機深重,康有為領導戊戌變法,主張實現君主立憲制,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主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張謇主張實業救國,三人都是為了挽救中華民族,故只有A是三者的共同選擇。故答案為: A。【點評】該題考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面臨危局后,各個階層的有志之士探索救亡圖存的史實。2.【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新文化運動高舉的旗幟是“民主”“科學”,故A錯;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在共產黨成立以后,故B錯;創辦《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但由此得出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邏輯上不通。故C錯;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使人們的思想獲得解放。突破了辛亥革命的政治領域。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D。【點評】該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3.【答案】B【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新文化運動中胡適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而胡適的詩《希望》正好是白話文詩,符合新文化運動的主題。故答案是B。【點評】知道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4.【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在辛亥革命結束就完成了,故A錯,孫中山是國民黨的領導人,不可能以幫助共產黨壯大力量為目的,故B錯,專門設立工人部、農民部.......有利于喚起民眾投身國民革命,但這個不是他的目的,是在貫徹其“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其目的是為了推動國共第一次合作。舍棄C選D。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孫中山的推動國共合作的措施。5.【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從誓詞中“軍閥”“帝國主義”“興師”“總理遺命”這些關鍵詞可見,該事件是以反帝反封建為目的的軍事行動,而且是在執行孫中山的遺愿。國民大革命是最吻合該誓詞的內容的,故選B。辛亥革命沒有提出反帝而且是孫中山領導的,故A錯;土地革命是共產黨在根據地實施的經濟政策,故C錯;抗日戰爭與反封建軍閥無關,故排除D。故答案為: B。【點評】該題主要考查大革命的背景、目的,以及孫中山為革命理想而奮斗的大致經歷。6.【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北伐戰爭是在1926年開始的,故選項②可以排除,故選①③④。故答案為: C。【點評】要求學生掌握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7.【答案】B【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 “1935年2月”,聯系所學知識, 1935年1月,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在危機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挽救了紅軍,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綜上所述可知這首詩創作相關的歷史背景是遵義會議后紅軍開始改變被動局面。B項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是題干《憶秦娥·婁山關》創作的歷史背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毛澤東的《憶秦娥 婁山關》為背景,考查遵義會議的相關知識。8.【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解析】【分析】①描述的是長征,大約是1935年;②振興中華是興中會的口號,1894年;③紅軍來后分了田指第一次國共內戰時的土地革命,1930年左右;④路存與存......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的四川保路運動。按照先后排列,②④③①。故答案為: B。【點評】要掌握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以及概況。9.【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在中國沒有成功,故A錯;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失敗后放棄攻打城市,向農村進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新道路,故C錯,B正確;領導先進分子成立中國共產黨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無關,故D錯。故答案為: B。【點評】考查學生對農村包圍城市這一獨特革命道路的理解,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之下,立足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通過不斷實踐才探索成功的。10.【答案】(1)B(2)A【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辛亥革命后共和制度難以鞏固與共產黨無關,故A錯;大革命失敗是因為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共產黨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故選B;周恩來反思的是某個失敗的事件,故C錯;第五次反圍剿時國共完全對抗,與材料所說共產黨全力加入國民黨......相脫離,故D錯。(2)長征是在1934年開始的,開辟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是在1930年上半年,故排除④。故答案為: (1)B;(2)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歷程。要求學生知悉相關的歷史事件。11.【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紅軍長征的史實。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結束。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紅軍長征的史實。12.【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八七會議是在漢口召開的,位于湖北武漢,不在 “井岡山-瑞金-南昌”路線,故排除④。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對歷史地理知識的聯系有要求。13.【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該漫畫創作于20世紀四十年代,以全民族抗戰為時代背景。選項A、B與漫畫寓意無關,故排除;漫畫中兩只中華雞從閉眼的消瘦到睜眼的豐滿,暗喻中華民族的覺醒,而日本蟲從豐滿到消瘦,暗喻其窮途末路。C符合題意;選項D與事實不符,錯誤;故答案為: C。【點評】主要考查學生對漫畫的觀察領悟能力,對抗戰歷程要有大體的了解。14.【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在1936年12月,是共產黨貫徹這一政策的體現,故A錯;促使共產黨政策轉變的原因是日本對中國侵略不斷加深,中日民族矛盾超過了與國民黨的恩怨。故選B。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在1935年日本侵略華北時就提出主張的,也就是說,1935年時共產黨就已經想與國民黨合作抗日了。選項C與設問邏輯不通,排除;一二九運動是共產黨領導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也是在主張與國民黨合作后,故排除D。故答案為: B。【點評】考查學生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解,從提出到推動并形成的背景和歷程。15.【答案】C【知識點】西安事變【解析】【分析】從材料中“停止了內戰”“蔣中正不再做抗日的絆腳石”......可得出該事件是西安事變,選A無疑。故答案為:C。【點評】主要考查學生對西安事變前因后果的理解。16.【答案】D【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紅軍長征是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的戰略轉移,是黨內的左傾錯誤導致的失利;國民黨一直對紅軍圍追堵截,往西北方向去的長征路線也是山高水阻,自然環境險惡,故選D;侵華日軍的飛機轟炸主要針對大城市,與長征路線不符,排除①。故答案為:D。【點評】考查學生對紅軍長征知識的了解。17.【答案】D【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抓牢關鍵詞“苦難14年",中國東北地區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淪為日本殖民地,到1945年抗戰勝利歷時14年,D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特別是九一八事變的了解。18.【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新四軍誕生于1937年。故答案為: C。【點評】要求對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知識有所了解。19.【答案】A【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抓牢關鍵詞“紅軍”“土地回老家”可知歌頌的是土地革命政策,這是國共第一次內戰時,共產黨紅軍在革命根據地實施的一項利農政策,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贏得農民的支持。A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點評】考查學生對土地革命知識的理解。20.【答案】(1)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2)內在聯系:①辛亥革命雖然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但國民受封建舊文化的毒害很深,缺乏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和獨立人格,先進知識分子由此發起了新文化運動。②新文化運動后期,李大釗等人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準備。【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1)鏡頭一“中國不再屬于天子”可知它是辛亥革命;鏡頭二“近代思想革命,中國文藝復興”可確定是新文化運動;鏡頭三“南湖紅船,開天辟地”可確定是中國共產黨成立(2)辛亥革命是政治領域的革命,雖然極大地推動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但多數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從而需要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命,就有了先進知識分子發起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與共產黨成立之間的聯系是馬克思主義。新文化運動后期傳播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的成立需要馬克思主義思想基礎。【點評】要求學生讀懂材料,抓牢關鍵詞,并對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有深入了解。21.【答案】(1)主張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主張廢除君主專制,實行民主共和。(2)改組國民黨,發動民眾;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與共產黨進行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3)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全民族抗日;中國軍民頑強的斗爭。(4)秋瑾、徐錫麟。【知識點】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傾覆滿洲政府”即推翻清政府統治,“廢除專制,實行共和”,即廢除君主專制,實行民主共和。(2)材料二所述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使更多的工人參加進來”是在國民黨一大召開后,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實現與共產黨的第一次合作,以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召集更多民眾的。(3)材料三在強調“團結”“長期的艱苦奮斗”,故主要原因是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族抗戰和頑強斗爭(4)要求列舉近代紹興的辛亥英烈,符合條件的教材提及過的有秋瑾和徐錫麟。【點評】要求學生知悉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基本知識。22.【答案】(1)1919年5月4日,由于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北京大學等校學生三千多人齊集天安門,舉行游行示威,并取得了初步勝利。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十月革命后,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地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1935年12月9日,在是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愛國學生涌上街頭爆發了一二九運動,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2)①1926—1927年,國共兩黨共同領導了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封建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②1927年9月,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后率部來到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30年,全國建立了大小10多塊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一條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③1937—1945年,中共領導八路軍和新四軍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給日軍沉重打擊,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最終中華民族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這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3)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知識點】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華北事變;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共產黨對歷史進程的作用,與圖一相關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進行北伐戰爭,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與圖二相關的是建立革命根據地,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新道路;與圖三相關的是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2) 左圖是五四運動,右圖是一二九運動,說明兩者的意義即可。(3)對比近代青年的愛國行為,聯系自己,我們肩負的使命是努力學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點評】了解重大歷史事件,對歷史圖片足夠熟悉。23.【答案】(1)南昌起義;遵義會議(2)20世紀30年代,日本加緊侵略中國,侵占了中國大片土地,1935年,策動華北自治,企圖把中國的華北分割出去,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對日本加緊侵略中國,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心愿,掀起了抗日救亡新高潮。促進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有利于推動建立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3)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20世紀二三十年代,軍旗升起是指創建軍隊,事件是南昌起義;生死攸關是指使共產黨和紅軍轉危為安的遵義會議。(2)20世紀30年代,促使共產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外部因素是日本對中國侵略的加劇,內部條件是全國人民抗日的呼聲高漲,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順應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民意,維護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3)前兩則任務可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建軍隊,浴血奮戰,生死攸關,歷經艱難的紅軍后來成為抗日的重要力量,是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所以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點評】前兩則小題考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第三題考查學生歸納綜合分析能力。24.【答案】(1)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斯戰爭的序幕。(2)七七事變爆發后,國民政府轉變抗日態度,國共兩黨從對立轉向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實現了全民族抗戰,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所以,七七事變是十四年抗戰歷程中的重要節點。(3)①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在保衛平津戰役中身先士卒,壯烈殉國;②蘇聯紅軍開赴中國東北戰場,同中國軍民一道對日作戰。【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1)那一天戰火點燃是指日本開始侵略中國,即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侵略東北,中國局部抗戰開始。材料一蘇聯檢察官的話說明九一八事變不僅是中國抗戰的起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端。從1931年抗戰開始到1945年抗戰勝利持續14年,故要改為14年抗戰。(2)那一天烽火燎原是指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中國也開始全面抗戰。之后國民黨轉變態度,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是抗戰勝利的最根本原因。故七七事變是14年抗日烽火中的重要節點。(3)材料二劃線部分一是指為抗日犧牲的中國先烈,史實可列舉佟麟閣和趙登禹英勇犧牲的事跡,二是指支援中國抗日的盟國,史實可列舉美國的原子彈、飛虎隊或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等。【點評】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歷程的了解,對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關系的理解。1 / 1浙江省諸暨市浣紗初級中學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卷一、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19九上·諸暨月考)每個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選擇,康有為選擇了變法,孫中山選擇了革命,張謇選擇了實業。三人的選擇都是為了( )A.挽救中華民族 B.實行君主立憲制C.推翻清朝政府 D.建立民主共和國【答案】A【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民族危機深重,康有為領導戊戌變法,主張實現君主立憲制,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主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張謇主張實業救國,三人都是為了挽救中華民族,故只有A是三者的共同選擇。故答案為: A。【點評】該題考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面臨危局后,各個階層的有志之士探索救亡圖存的史實。2.(2019九上·諸暨月考)有人認為“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這主要是由于新文化運動( )A.高舉“民主”“共和”的大旗 B.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C.創辦《新青年》作為宣傳陣地 D.使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新文化運動高舉的旗幟是“民主”“科學”,故A錯;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在共產黨成立以后,故B錯;創辦《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志,但由此得出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邏輯上不通。故C錯;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使人們的思想獲得解放。突破了辛亥革命的政治領域。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D。【點評】該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3.沈從文曾讓兒子讀胡適的詩《希望》》“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兒子沒看完便說:“這種詩像小孩寫的!”沈從文說:“那時候能寫這種小孩子東西已經很了不得。沒人提倡這些,你就讀不到那么多新書,我也不會寫小說。”這個故事與新文化運動內容聯系最緊密的是( )A.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B.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C.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答案】B【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新文化運動中胡適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而胡適的詩《希望》正好是白話文詩,符合新文化運動的主題。故答案是B。【點評】知道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4.(2019九上·諸暨月考)1924年孫中山在新成立的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內,專門設立了工人部、農民部,負責指導工人、農民運動,并親自核準了《農民協會章程》等。孫中山這么做的目的在于( )A.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 B.幫助中國共產黨壯大力量C.喚起民眾投身國民革命 D.推動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在辛亥革命結束就完成了,故A錯,孫中山是國民黨的領導人,不可能以幫助共產黨壯大力量為目的,故B錯,專門設立工人部、農民部.......有利于喚起民眾投身國民革命,但這個不是他的目的,是在貫徹其“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其目的是為了推動國共第一次合作。舍棄C選D。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孫中山的推動國共合作的措施。5.(2019九上·諸暨月考)有誓詞稱:“國民痛苦,水深火熱;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倀;本軍興師,救國救民;總理遺命,炳若晨星。”誓詞涉及的歷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國民大革命 C.土地革命 D.抗日戰爭【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從誓詞中“軍閥”“帝國主義”“興師”“總理遺命”這些關鍵詞可見,該事件是以反帝反封建為目的的軍事行動,而且是在執行孫中山的遺愿。國民大革命是最吻合該誓詞的內容的,故選B。辛亥革命沒有提出反帝而且是孫中山領導的,故A錯;土地革命是共產黨在根據地實施的經濟政策,故C錯;抗日戰爭與反封建軍閥無關,故排除D。故答案為: B。【點評】該題主要考查大革命的背景、目的,以及孫中山為革命理想而奮斗的大致經歷。6.(2019九上·諸暨月考)學習歷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來“重建”歷史場景。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中國,下列情形不可能看到的是( )①人們出行乘火車②報紙上刊登北伐戰爭的消息③有人在閱讀《新青年》④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受挫青年學生游行示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北伐戰爭是在1926年開始的,故選項②可以排除,故選①③④。故答案為: C。【點評】要求學生掌握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7.(2018九上·湖州月考)1935年2月,毛澤東在《憶秦娥·婁山關》(婁山關位于貴州遵義城北)中感慨:“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與此詩創作相關的歷史背景是( )A.國民革命軍徹底擊潰北洋軍閥 B.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C.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大旗 D.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答案】B【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 “1935年2月”,聯系所學知識, 1935年1月,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在危機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挽救了紅軍,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綜上所述可知這首詩創作相關的歷史背景是遵義會議后紅軍開始改變被動局面。B項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是題干《憶秦娥·婁山關》創作的歷史背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毛澤東的《憶秦娥 婁山關》為背景,考查遵義會議的相關知識。8.(2019九上·諸暨月考)口號、民謠、詩詞等往往有著明顯的時代氣息,具有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號、民謠、詩詞按其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②“振興中華”③阿婆苦了幾十年,紅軍來后分了田④“路存與存,路亡與亡”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解析】【分析】①描述的是長征,大約是1935年;②振興中華是興中會的口號,1894年;③紅軍來后分了田指第一次國共內戰時的土地革命,1930年左右;④路存與存......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的四川保路運動。按照先后排列,②④③①。故答案為: B。【點評】要掌握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以及概況。9.(2019九上·諸暨月考)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說:“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以下最能體現毛澤東同志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是( )A.領導開創了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B.領導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C.領導工農革命軍發動了秋收起義D.領導先進分子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在中國沒有成功,故A錯;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失敗后放棄攻打城市,向農村進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新道路,故C錯,B正確;領導先進分子成立中國共產黨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無關,故D錯。故答案為: B。【點評】考查學生對農村包圍城市這一獨特革命道路的理解,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之下,立足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通過不斷實踐才探索成功的。10.(2019九上·諸暨月考)1936年,周恩來在接受斯諾采訪時,說:“由于策略上的錯誤,我們拋棄了對國民黨保持控制權的機會。……假如共產黨全力加入國民黨并且為爭奪控制權而斗爭,而不是留在國民黨外邊,我們就能與左翼組成聯盟,取得并且保持領導權。”據此回答小題。(1)周恩來的這番話,是對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某個歷史事件的反思。這一事件是( )A.辛亥革命后共和制度難以鞏固 B.大革命失敗C.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方式 D.第五次反圍剿失利(2)策略上的錯誤給中國共產黨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為此,中國共產黨總結失敗教訓,經過艱苦努力,開辟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開辟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艱苦努力有( )①召開八七會議,確立土地革命總方針②舉行南昌起義,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③發動秋收起義,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④帶領工農紅軍長征,完成戰略轉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B(2)A【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辛亥革命后共和制度難以鞏固與共產黨無關,故A錯;大革命失敗是因為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共產黨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故選B;周恩來反思的是某個失敗的事件,故C錯;第五次反圍剿時國共完全對抗,與材料所說共產黨全力加入國民黨......相脫離,故D錯。(2)長征是在1934年開始的,開辟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是在1930年上半年,故排除④。故答案為: (1)B;(2)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歷程。要求學生知悉相關的歷史事件。11.抓住關鍵詞是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重要方法之一。與“1934-1936年”“革命轉危為安”“戰略轉移”這三個關鍵詞都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北伐戰爭 B.百團大戰 C.紅軍長征 D.平型關大捷【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紅軍長征的史實。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結束。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紅軍長征的史實。12.(2019九上·諸暨月考)紅色旅游也是青少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方式之一。諸暨某校學生夏令營計劃進行一次紅色旅游,選擇了“井岡山—瑞金—南昌”路線,他們可能看到的紅色旅游景點有( )①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②井岡山革命舊址群③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④八七會議舊址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八七會議是在漢口召開的,位于湖北武漢,不在 “井岡山-瑞金-南昌”路線,故排除④。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對歷史地理知識的聯系有要求。13.(2019九上·諸暨月考)20世紀四十年代,《抗戰通俗畫刊》刊載了畫家邵恒秋創作的漫畫《日本的今昔》(下圖),其昭示的主題是( )A.日本侵華,蓄謀已久 B.浴血抗日,速戰速決C.民族覺醒,抗戰必勝 D.中國國力已超日本【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該漫畫創作于20世紀四十年代,以全民族抗戰為時代背景。選項A、B與漫畫寓意無關,故排除;漫畫中兩只中華雞從閉眼的消瘦到睜眼的豐滿,暗喻中華民族的覺醒,而日本蟲從豐滿到消瘦,暗喻其窮途末路。C符合題意;選項D與事實不符,錯誤;故答案為: C。【點評】主要考查學生對漫畫的觀察領悟能力,對抗戰歷程要有大體的了解。14.(2019九上·諸暨月考)從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到與國民黨合作抗日,中國共產黨這一政策轉變的根本依據是( )A.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D.“一二 九”運動爆發【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在1936年12月,是共產黨貫徹這一政策的體現,故A錯;促使共產黨政策轉變的原因是日本對中國侵略不斷加深,中日民族矛盾超過了與國民黨的恩怨。故選B。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在1935年日本侵略華北時就提出主張的,也就是說,1935年時共產黨就已經想與國民黨合作抗日了。選項C與設問邏輯不通,排除;一二九運動是共產黨領導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也是在主張與國民黨合作后,故排除D。故答案為: B。【點評】考查學生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解,從提出到推動并形成的背景和歷程。15.(2019九上·諸暨月考)它可以說是一件不幸中之大幸的事,既幫助統一了國家,也停止了內戰,蔣中正不再被做抗擊日軍的絆腳石,而是具有新使命的民族英雄,領導了中國統一戰線抵抗外來侵略。”材料中的“它”是指( )A.北伐戰爭 B.盧溝橋事變 C.西安事變 D.抗日戰爭【答案】C【知識點】西安事變【解析】【分析】從材料中“停止了內戰”“蔣中正不再做抗日的絆腳石”......可得出該事件是西安事變,選A無疑。故答案為:C。【點評】主要考查學生對西安事變前因后果的理解。16.(2019九上·諸暨月考)金沖及在《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中指出:“紅軍長征,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而且是在極端險惡的情勢下進行的”。其中的“極端險惡的情勢”是指( )①侵華日軍的飛機轟炸②國民黨的圍追堵截③黨內的“左”傾錯誤④險惡的自然環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紅軍長征是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的戰略轉移,是黨內的左傾錯誤導致的失利;國民黨一直對紅軍圍追堵截,往西北方向去的長征路線也是山高水阻,自然環境險惡,故選D;侵華日軍的飛機轟炸主要針對大城市,與長征路線不符,排除①。故答案為:D。【點評】考查學生對紅軍長征知識的了解。17.(2019九上·諸暨月考)“苦難十四年,日本和漢奸,壓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從其內容推測這是哪一地區的民謠?( )A.華北 B.陜北 C.蘇北 D.東北【答案】D【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抓牢關鍵詞“苦難14年",中國東北地區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淪為日本殖民地,到1945年抗戰勝利歷時14年,D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特別是九一八事變的了解。18.(2019九上·諸暨月考)位于嵊州、奉化和余姚交界的四明山被稱為浙東抗日的“心臟”,是新四軍抗日的重要基地之一。新四軍誕生于( )A.革命統一戰線旗幟下 B.國共對峙的烽火中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 D.解放戰爭時期【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新四軍誕生于1937年。故答案為: C。【點評】要求對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知識有所了解。19.(2019九上·諸暨月考)“田里豆子開紅花,紅軍來到笑哈哈,土豪劣紳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這是根據地人民歌頌中國共產黨( )A.土地革命的政策 B.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軍C.共產主義的目標 D.武裝斗爭的斗爭策略【答案】A【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抓牢關鍵詞“紅軍”“土地回老家”可知歌頌的是土地革命政策,這是國共第一次內戰時,共產黨紅軍在革命根據地實施的一項利農政策,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贏得農民的支持。A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點評】考查學生對土地革命知識的理解。二、非選擇題(共5小題,共60分)20.(2019九上·諸暨月考)九(1)班余同學參加歷史知識展示活動,他聚焦了以下三組鏡頭。請跟隨鏡頭,回答問題。鏡頭一:它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中國不再隸屬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歸屬于全體民眾。革命的勝利不僅實現了兩個半世紀以來民族主義革命傳統的夢想,而且還超越了狹隘的種族訴求。……但是,革命并不徹底,而且產生了許多不幸的后果。鏡頭二:民國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淪落、軍閥割據……明顯地,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受過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進行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這場思想革命有時被描述為“中國的文藝復興”。鏡頭三:南湖紅船,13位中華優秀兒女,做出了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它并非世紀起點的標志,卻是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注定照耀史冊。(1)以上鏡頭分別反映了哪些歷史事件?請任選其中一件,說明其歷史意義。(2)從對以上三個鏡頭的描述中,分析三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答案】(1)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2)內在聯系:①辛亥革命雖然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但國民受封建舊文化的毒害很深,缺乏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和獨立人格,先進知識分子由此發起了新文化運動。②新文化運動后期,李大釗等人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準備。【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1)鏡頭一“中國不再屬于天子”可知它是辛亥革命;鏡頭二“近代思想革命,中國文藝復興”可確定是新文化運動;鏡頭三“南湖紅船,開天辟地”可確定是中國共產黨成立(2)辛亥革命是政治領域的革命,雖然極大地推動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但多數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從而需要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命,就有了先進知識分子發起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與共產黨成立之間的聯系是馬克思主義。新文化運動后期傳播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的成立需要馬克思主義思想基礎。【點評】要求學生讀懂材料,抓牢關鍵詞,并對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有深入了解。21.(2019九上·諸暨月考)偉大的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它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不懈追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孫中山的中國夢】材料一:“我們必須傾覆滿州政府,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實行共和。”——摘自1918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說材料二:“中華民國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現在有淹死的危險。……“我目前正在改組中國國民黨,使本黨能有更多的工人參加進來。……為了謀求社會的根本改革,還要努力喚起民眾覺醒。”——摘自1922年孫中山談話錄【毛澤東的中國夢】材料三:毛澤東堅決相信國共兩黨之長期團結,必能支持長期戰爭。敵雖兇頑,終必失敗,四萬萬五千萬人之中華民族,終必能于長期的艱苦奮斗中克服困難,……而使自己雄立于東亞。此心此志,知先生必有同感也。——選自1938年致蔣書信(1)材料一反映了孫中山怎樣的政治主張?(2)孫中山為實現材料二中的主張采取了怎樣的對策?(3)依據材料三,分析中華民族在“長期戰爭”中取勝的主要原因。(4)在實現中國夢的路上,紹興兒女接續奮斗、凱歌前行,積極投身偉大革命事業。請列舉一位近代紹興以身許國、慷慨赴死的辛亥英烈。【答案】(1)主張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主張廢除君主專制,實行民主共和。(2)改組國民黨,發動民眾;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與共產黨進行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3)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全民族抗日;中國軍民頑強的斗爭。(4)秋瑾、徐錫麟。【知識點】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傾覆滿洲政府”即推翻清政府統治,“廢除專制,實行共和”,即廢除君主專制,實行民主共和。(2)材料二所述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使更多的工人參加進來”是在國民黨一大召開后,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實現與共產黨的第一次合作,以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召集更多民眾的。(3)材料三在強調“團結”“長期的艱苦奮斗”,故主要原因是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族抗戰和頑強斗爭(4)要求列舉近代紹興的辛亥英烈,符合條件的教材提及過的有秋瑾和徐錫麟。【點評】要求學生知悉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基本知識。22.(2019九上·諸暨月考)我校設計了一個“歷史從圖片中走來”圖片展,請你一起參與。(1)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概括下面三幅圖的史實,說明中國共產黨對推動中國歷史進程的作用。(2)“青年者,國家之棟梁,民族之希望。”結合所學歷史知識,談談圖片中的青年是如何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奉獻青春和熱血的。(3)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應該如何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了之中國、青春之民族,譜寫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答案】(1)1919年5月4日,由于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北京大學等校學生三千多人齊集天安門,舉行游行示威,并取得了初步勝利。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十月革命后,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地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1935年12月9日,在是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愛國學生涌上街頭爆發了一二九運動,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2)①1926—1927年,國共兩黨共同領導了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封建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②1927年9月,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后率部來到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30年,全國建立了大小10多塊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一條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③1937—1945年,中共領導八路軍和新四軍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給日軍沉重打擊,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最終中華民族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這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3)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知識點】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華北事變;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共產黨對歷史進程的作用,與圖一相關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進行北伐戰爭,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與圖二相關的是建立革命根據地,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新道路;與圖三相關的是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2) 左圖是五四運動,右圖是一二九運動,說明兩者的意義即可。(3)對比近代青年的愛國行為,聯系自己,我們肩負的使命是努力學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點評】了解重大歷史事件,對歷史圖片足夠熟悉。23.(2019九上·諸暨月考)九(一)班同學開展活動回顧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革命的歷程,請你參加。(1)【任務一:填表憶史】根據下表中的提示語,將相關的歷史事件寫在表格內。提示語 軍旗升起 生死攸關歷史事件 (2)【任務二:讀文析史】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也,國之不在,民于何有,民之泯滅,黨將焉傳。……謂宜立下決心,接受張楊二氏主張,停止正在發動之內戰,……舉內戰之全軍,立即開赴晉綏,抗御日寇,化黑暗為光明,變不祥為大慶。請你結合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際國內局勢,分析中國共產黨推動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原因。(3)【任務三:感悟歷史】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華民族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聯系前兩則任務從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感悟和體會?【答案】(1)南昌起義;遵義會議(2)20世紀30年代,日本加緊侵略中國,侵占了中國大片土地,1935年,策動華北自治,企圖把中國的華北分割出去,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對日本加緊侵略中國,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心愿,掀起了抗日救亡新高潮。促進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有利于推動建立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3)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20世紀二三十年代,軍旗升起是指創建軍隊,事件是南昌起義;生死攸關是指使共產黨和紅軍轉危為安的遵義會議。(2)20世紀30年代,促使共產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外部因素是日本對中國侵略的加劇,內部條件是全國人民抗日的呼聲高漲,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順應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民意,維護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3)前兩則任務可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建軍隊,浴血奮戰,生死攸關,歷經艱難的紅軍后來成為抗日的重要力量,是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所以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點評】前兩則小題考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第三題考查學生歸納綜合分析能力。24.(2019九上·諸暨月考)歷史長河中有許多“那一天”令人銘記,催人奮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蘇聯檢察官克倫斯基在遠東軍事法庭曾說:“如果我們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這段血腥時期的開端的話,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據的。”材料二:“我們的抗戰,今天是勝利了……我們對于顯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和平,要感謝我們全國抗戰以來忠勇犧牲的軍民先烈,要感謝我們為正義和平而共同作戰的盟友……”——蔣介石《抗戰勝利告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書》(1)那一天,戰火點燃。閱讀材料一,結合史實說明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的理由。(2)那一天,烽火燎原。根據材料一,運用所學知識說明七七事變是中國十四年抗日烽火中的重要節點。(3)那一天,普天同慶。請你列舉相關史實各一例,為材料二中畫線部分作出注釋。【答案】(1)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斯戰爭的序幕。(2)七七事變爆發后,國民政府轉變抗日態度,國共兩黨從對立轉向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實現了全民族抗戰,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所以,七七事變是十四年抗戰歷程中的重要節點。(3)①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在保衛平津戰役中身先士卒,壯烈殉國;②蘇聯紅軍開赴中國東北戰場,同中國軍民一道對日作戰。【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1)那一天戰火點燃是指日本開始侵略中國,即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侵略東北,中國局部抗戰開始。材料一蘇聯檢察官的話說明九一八事變不僅是中國抗戰的起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端。從1931年抗戰開始到1945年抗戰勝利持續14年,故要改為14年抗戰。(2)那一天烽火燎原是指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中國也開始全面抗戰。之后國民黨轉變態度,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是抗戰勝利的最根本原因。故七七事變是14年抗日烽火中的重要節點。(3)材料二劃線部分一是指為抗日犧牲的中國先烈,史實可列舉佟麟閣和趙登禹英勇犧牲的事跡,二是指支援中國抗日的盟國,史實可列舉美國的原子彈、飛虎隊或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等。【點評】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歷程的了解,對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關系的理解。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諸暨市浣紗初級中學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諸暨市浣紗初級中學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