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2年高考政治二輪復習考點闡釋: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一、知識體系二、高考考點(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概念、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6)人生價值:價值和價值觀、價值觀的導向作用(7)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階級性、價值沖突及評價標準(8)價值的創造與實現:價值的實現方式、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三、高頻考點頻考點2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詳見原理28)例題29、[2011·天津卷] 幸福感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心理體驗,它以一定的物質財富為基礎,但在現實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與物質財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這說明 (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作用 ④社會意識的變化獨立于社會存在的變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 本題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幸福感以一定的物質財富為基礎”說明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幸福感的提升與物質財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說明了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①②說法符合題意。③④說法錯誤。 答案:A。頻考點2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詳見原理29)例題30、我國的改革開放,主要內容就是變革生產關系。從人民公社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國營企業一統天下到合營、三資、私營企業遍地開花,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這些事實表明( )A.我國的生產關系是由黨和國家的政策決定的B.人類社會是按照人的愿望變化發展的C.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D.生產關系的變革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才能取得成功【解析】本題考查了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A錯誤,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B否認了人類社會的客觀性。C與題意無關,只有D正確且符合題意。答案:D。頻考點25、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詳見原理30)例題31、[2011·山東卷]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八),該修正案首次將飆車、醉駕、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嚴重危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規定為犯罪。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學道理是( )A.生產關系應適應生產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決定立法實踐的變化C.上層建筑應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 D.社會意識能脫離社會存在而發展【解析】 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屬于上層建筑的內容,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故C項正確;A項觀點混淆了上層建筑與生產關系,是錯誤的;政治制度屬于認識的范疇,應該是社會實踐決定認識,故B項觀點錯誤;D說法錯誤,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不能脫離社會存在而發展。答案:C。頻考點26、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詳見原理31)例題32、中國過去30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中國未來的發展,也必須靠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也是13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抉擇。這是因為( )A.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B.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當今社會的基本矛盾C.通過改革可以促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D.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解析】A本身錯誤。B、D不是強調改革開放的原因。答案:C。頻考點27、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詳見原理32)例題33、[2011·全國卷]某農牧區由于長期濫墾草原、超載放牧,不僅沒有改變經濟落后的面貌,反而導致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草原承載力急劇下降。踐行科學發展觀以來,農牧民改變以往的經濟發展方式,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種植沙柳資源林,大力發展沙柳加工業,不僅促進了經濟發展,也保護了生態環境。大綱文綜29.P1該地農牧民種植沙柳資源林,發展沙柳產業,改變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 )①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力軍,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②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決定力量 ③人民群眾具有無限的創造力,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源泉 ④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主體的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本題考查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的知識。解答本題要注意把人民群眾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特別是生產實踐區別開來。①③表述錯誤,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力軍,但物質資料生產(生產實踐)才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民群眾具有無限的創造力,但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才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源泉,故排除。答案:C。頻考點28、人生價值: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詳見原理33、34)例題34、[2011·四川卷]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給我們的人生啟示是 ( )①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理想,對人生有著重大的指導作用 ②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頑強奮斗精神 ③個人的人生理想源于現實、高于現實,可自然轉化為現實 ④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實現人生價值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本題以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人生三境界”為載體,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對理想和實現人生價值條件的認識理解能力。解答本題關鍵要理解題干中三種境界蘊含的道理,第一境界反映了成大業者必須有崇高的人生理想,①符合題意。第二、三境界反映了在追求理想的人生道路上要有百折不撓、頑強奮斗的精神,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項。理想轉化為現實需要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才能實現,不可能自然轉化,故③排除。題干沒有涉及人的本質屬性以及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社會提供的條件,故④排除。答案:A。頻考點29、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詳見原理35)例題35、[2011·江蘇卷] 舒婷在《人心的法則》中寫道:“為一個諾言而信守終生?為一次奉獻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應當隨意揮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則”。這段詩所包含的哲理是( )A.價值實現取決于人們的選擇 B.人的價值是永恒的C.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 D.價值選擇有正確和錯誤之分【解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關系。從題干的關鍵句“人心,有各自的法則”可以看出,只有C表述符合題意,A 、B表述錯誤,D表述不符合題意。答案:C。頻考點30、價值的創造與實現(詳見原理36)例題36、[2011·重慶卷] 2010中國年度公益人物L說:“公益不應該僅僅是出現災難時候的援手,更應該成為我們的生活態度。用公益的思維去生活,你會驚喜地發現生活處處皆公益。”這表明( )A.個人素質越高,人生價值越大 B.人生價值的實現取決于人的心態C.擁有高尚思想才能實現人生價值 D.正確的價值觀可以轉化為服務于社會的現實【解析】 解答這類題目的關鍵在于對材料的理解,排除無關及錯誤選項。材料強調公益思維和生活之間的關系,A、B、C不符合材料,說法也不正確,均可排除。人生價值和個人素質有關,但這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條件,A說法不嚴謹;人生價值的實現取決于客觀實踐而非心態,B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理想和人生價值的關系,排除C; 答案:D。。四、提高練習1. 2010年10月16日,河北保定“官二代”醉駕撞飛兩女生,事后一句“我爸是李剛”震驚網絡。然而,當輿論強烈關注的時候,目擊現場的學生卻陷入了“集體沉默”。有人認為這種“沉默”是保護自身安全的必須,有人認為這種“沉默”是公正和良知的“沉沒”。這說明( )①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往往會是因人而異 ②價值判斷是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 ③危急中很難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 ④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受主觀因素影響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下邊漫畫《今日武松》體現的哲理是( )A.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B.能指導人們行動的價值觀才是正確的C.自然規律不是一成不變的 D.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3.唐太宗在《論政體》一文中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今天,我們常用“木無本則枯,水無源必竭”來告誡政府官員。這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A.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B.辦事情應立足整體,搞好局部C.既要抓住重點又要統籌兼顧 D.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4.我國內地某企業家近日率先承諾“裸捐”,“裸捐”指的是把特定范圍的個人資產全部捐出。當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能夠把財富歸還世界,是對人生的一種更為深刻的理解。這表明( )①個人選擇應該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 ②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③人生的價值只表現在對社會的貢獻 ④人的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是統一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練習解答】1、答案:C。 【解析】 ③說法錯誤,排除B、D,②顛倒了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關系,說法錯誤。選C。2、答案:D. 【解析】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作為社會意識,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隨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具有社會歷史性。今日武松與當時的武松作出了不同的選擇體現了D。A與題干不符。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符合人類根本利益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價值觀,規律是客觀的,所以B、C錯誤。3、答案:A。 【解析】 題干說明人民群眾的重要性,因此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選A,B、C、D與題意不符。4、答案:A。 【解析】 材料中“裸捐”表現個人價值實現與社會的關系,正確處理了兩者的關系,①②說法與材料相符,③說法錯誤,④材料沒體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